• 327.54 KB
  • 2022-05-13 09:30:44 发布

DB52∕T 537-2018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贵州省)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33.100M04DB52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537—2018代替DB52/T537-2008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afetyinspectionoflightningprotectiondevices2018-12-28发布2019-5-28实施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n\nDB52/T537—2018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建(构)筑物的防雷分类............................................................35检测项目..........................................................................36检测周期..........................................................................87检测程序..........................................................................88数据处理..........................................................................99安全规定.........................................................................10附录A(规范性附录)建筑物防雷接闪器、引下线的检测方法.............................11参考文献............................................................................15I\n\nDB52/T537—2018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贵州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仕军、吴安坤、刘波、周道刚、任达盛、张建军、曾勇、黄钰、丁旻、李迪、陈春。本标准代替DB52/T537-2008《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DB52/T537-2008同时废止。与DB52/T537-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部分术语定义(见3.1、3.2、3.3、3.6、3.7、3.9、3.10)——删除了防雷装置检查术语;——修改了建(构)筑物的防雷分类(见4.1、4.2);——增加了露天构筑物防雷分类(见4.3);——修改了接闪器的相关名称(见5);——增加了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网的布置要求(见5.1.2);——修改了接闪器采用其他材料时的要求(见5.1.3);——删除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构)筑物接闪器、各引下线测试点、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要求,合并到5.4中;——修改了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的要求(见5.2.2);——删除了原标准中关于暗敷引下线的检测方法条文;——增加了接地装置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要求(见5.3.5);——增加了电子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接地电阻时的要求(见5.4.3);——增加了环型接地装置或基础地网的接地测试要求(见5.4.4);——增加了测量大型接地网时选用大电流接地电阻测试仪的要求(见5.4.5);——增加了其他行业有关标准规定的设计要求值(见5.4.6);——修改了信息系统机房接地引下线截面积的要求(见5.5.7);——修改了等电位连接导体最小截面的要求(见5.5.12);——增加了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至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要求(见5.6.6);——增加了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选择及接地线的要求(见5.6.7);——修改了投入使用中的电涌保护器,检查内容的要求(见5.6.8);——增加了使用中的电涌保护器性能参数测试要求(见5.6.9);——删除了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工作的表述;——修改了防雷装置检测流程图(见7.3);——删除了关于检测人员的要求;——修改了数据处理的要求(见8);——修改了安全规定的要求(见9);——删除了附录B“磁场强度的测量和屏蔽效率的计算”;——将原标准中未直接引用的标准改为参考文献。II\n\nDB52/T537—2018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构)筑物的防雷分类、防雷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要求、检测周期、检测程序、检测数据处理和检测安全规定。本标准适用于防雷装置安全性能检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74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15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21431、GB5005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防雷装置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LPS)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3.2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3.3内部防雷装置internal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由防雷等电位连接和与外部防雷装置的间隔距离组成。1\nDB52/T537—20183.4接地earthground一种有意或非有意的导电连接,由于这种连接,可使电路或电气设备接到大地或接到代替大地的某种较大的导电体。3.5自然接地极naturalearthingelectrodes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各种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设备等统称为自然接地极。3.6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system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3.7共用接地系统commonearthingsystem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3.8防雷等电位连接lightningequipotentialbonding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上以减少雷电流引起的电位差。3.9防雷区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划分雷击电磁环境的区,一个防雷区的区界面不一定要有实物界面,例如不一定要有墙壁、地板或天花板作为区界面。3.10电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也称浪涌保护器。2\nDB52/T537—20183.11退耦元件decouplingelements在被保护线路中并联接入多级电涌保护器时,如果开关型电涌保护器与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m或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为实现多级电涌保护器间的能量配合,应在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上串接适当的电阻或电感,这些电阻或电感元件称为退耦元件。注:电感多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电阻多用于信息线路中多级电涌保护器之间的能量配合。3.12防雷装置检测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checkupandmeasure按照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满足标准要求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全过程。4建(构)筑物的防雷分类4.1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击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对建(构)筑物进行防雷分类,分类方法按照GB50057中第3章、4.5.1、4.5.2确定。4.2石油库、液化气库、加油加气站等易燃易爆场所所属的建(构)筑物宜划为第二类防雷建构筑物。4.3在设有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不属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将其划属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公路及城市道路附近的路灯杆塔、告示牌及广告牌、监控杆等独立构筑物宜划为第三类防雷构筑物。5检测项目5.1接闪器5.1.1接闪器应由下列的一种或多种组成:a)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或架空接闪网;b)直接装设在建(构)筑物上的接闪杆、接闪带(网),以及用作接闪器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5.1.2接闪器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网),应使被保护物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其保护范围按GB50057附录D计算,并与被保护物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b)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杆宜设在建筑物屋面的凸出处和拐角处;c)接闪带(网)应沿屋角、屋脊、屋檐、檐角、女儿墙等易受雷击部位敷设,在过变形缝时应设置补偿装置;并根据建筑物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类别,接闪带应分别按平均间距不大于12m、18m、25m与引下线连接一次;d)接闪带应闭合、平正顺直,支持件间距均匀,固定可靠,接闪带支持件间距应符合GB50057中第5.2.6条规定,且转弯处半径不大于0.5m。接闪带在转角处应按建筑造型弯曲其夹角应大于90°,弯曲半径不宜小于圆钢直径10倍、扁钢宽度的6倍。接闪带通过建筑物伸缩沉降缝处,应将接闪带向侧面弯成半径为100mm弧形;e)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网的布置应符合表1规定。3\nDB52/T537—2018表1接闪网的布置要求建筑物防雷类别接闪网网格尺寸(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5×5或≤6×4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0×10或≤12×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20×20或≤24×16f)高层建筑物接闪器不宜暗敷。当接闪带为暗敷时,其抹灰层敷设厚度平均不能大于20mm,最深处不能大于30mm,并应在屋角、檐角等部位设立接闪短针加以保护;g)金属罐体接闪器布置应符合GB50074、GB50156规范要求。5.1.3接闪器应使用热镀锌钢材,并优先采用圆钢;接闪杆长1m以下时,圆钢直径不小于12mm,钢管直径不小于20mm;接闪杆长(1~2)m时,圆钢直径不小于16mm,钢管直径不小于25mm;烟囱上的接闪杆,圆钢直径不小于20mm,钢管直径不小于40mm;接闪带明敷时,圆钢直径不小于8mm,暗敷时,圆钢直径不小于10mm。当采用其他材料时应符合GB50057中第5.2.1条规定。5.1.4接闪器连接接闪器与接闪器、接闪器与引下线的连接应采用焊接或其它可靠连接方式,其过渡电阻应小于0.03Ω。焊接应饱满牢固,不应有夹渣虚焊、气孔及未焊透现象;螺栓连接应紧密、牢固、有防腐蚀措施;接闪器焊接时的搭接长度为: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圆钢与圆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应紧贴钢管表面或紧贴角钢外侧面,上下两侧施焊。5.1.5接闪器上不应附着其它电气线路。建筑物顶部外露金属物应与屋面防雷装置进行良好的电气连接。5.1.6玻璃幕墙龙骨架、外墙上长金属管道、金属爬梯、金属燃气管道等长金属物(长金属物指长度大于6m)首尾两端应就近接地,当长度大于18m时,应从始端起平均间隔不大于18m接地一次,工频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5.1.7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应检查如下内容:a)自30m起,建筑物应敷设水平接闪带(可利用建筑物的外圈横向结构钢筋梁),水平接闪带之间的间距应不大于6m,并与各防雷引下线良好焊接,工频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b)30m及以上外墙上的金属栏杆、金属门窗(铝合金窗、塑钢窗、彩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应与建筑物防雷装置可靠电气连接,工频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联结处过渡电阻应小于0.03Ω。5.2引下线5.2.1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平均间距应分别不大于12m、18m、25m。5.2.2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应符合GB50057中5.3的规定。5.2.3引下线应无断裂、机械损伤及严重锈蚀现象,且敷设应顺直、牢固、沿最短路径至接地装置。若因条件限制必须拐弯处,拐弯弧度不得小于120°;明敷引下线支持件间距应符合水平直线部分0.5m~1.5m,垂直直线部分1.5m~3.0m,弯曲部分0.3m~0.5m的要求。5.2.4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装置之间的连接应符合本规范第5.1.4条规定,易受机械损坏、防人体接触的地方,地面上1.8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取暗敷或用镀锌角钢、硬性塑料管等保护措施。在每根引下线距地面不低于0.3m~1.5m处应设接地体连接板或断接卡。4\nDB52/T537—20185.2.5利用建筑物柱筋内钢筋做引下线时,作为引下线的钢筋与接闪器、建筑物每层框架墚(或连接墚、结构墚、圈墚等横墚)的交汇点应作焊接处理,交汇点应作为检测测试点。5.2.6金属罐(塔)体宜作为防雷引下线。5.3接地装置5.3.1应查看地网有关施工资料,接地体的埋设深度、接地体的材型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5.3.2两相邻地网导通测试;如两地网的导通电阻不大于1Ω,则两地网为共用接地系统;如大于1Ω,则两地网最近距离应大于20m。5.3.3当防雷地、保护地、交流地、直流地等不同性质的接地共用同一接地系统时,防直击雷引下线与交流工作地(当变压器安装在建筑物内)、直流地、安全保护地引下线接地点之间间距不小于6m。5.3.4金属罐(塔)体的接地装置应沿罐(塔)体四周敷设环型接地体,沿罐(塔)体周长间距不大于30m罐体应与接地体联结一次。5.3.5接地装置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应符合GB50057中第5.4.1条规定。5.4接地电阻5.4.1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应采用三极法和使用接地电阻表法测量,其测得的值为工频接地电阻值,当需要冲击接地电阻值时,应按GB50057附录C的规定进行换算。5.4.2三极法的三极是指图1中被测接地装置G,测量用的电压极P和电流极C。图中测量用的电流极C和电压极P离被测接地装置G边缘的距离为dGC=(4~5)D和dGP=(0.5~0.6)dGC,D为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点P可以认为是处在实际的零电位区内。为了较准确地找到实际零电位区时,可把电压极沿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之间连接线方向移动三次,每次移动的距离约为dGC的5%,测量电压极P与接地装置G之间的电压。如果电压表的三次指示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则可以把中间位置作为测量用电压极的位置。iGAPCE~VdGPPCDdGCG(a)电极布置图(b)原理接线图说明:G—被测接地装置;P—测量用的电压极;C—测量用的电流极;E—测量用的工频电源;A—交流电流表;V—交流电压表;D—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图1三极法的接线原理图UG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示值UG和I代入式R中,得到被测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RG。GI5\nDB52/T537—2018当被测接地装置的面积较大而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宜将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增大,同时电压极与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在测量工频接地电阻时,如dGC取(4~5)D值有困难,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较均匀时,dGC可以取2D值,而dGP取D值;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dGC可以取3D值,dGP值取1.7D值。5.4.3采用电子接地电阻测试仪按照图1方式测试接地电阻时,测试仪表与地网边缘距离宜保持为5m,dGC不应小于20m,dGP值应取0.6dGC值。5.4.4当接地装置为环型接地装置或基础地网时,宜取四个方向接地电阻值的平均值为测试值。当接地装置为线型接地装置时,宜按图1布线方式在接地装置法线方向测试一次,在法线方向正负30°,各测试一次,三次数据平均值为测试值;或沿线型接地装置正反法线方向、线型接地装置末端方向各测试一次,三次数据平均值为测试值。5.4.5测量大型接地地网(如变电站、发电厂的接地地网)时,应选用大电流接地电阻测试仪。5.4.6各类防雷建筑物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GB50057第4章的要求。其他行业有关标准规定的设计要求值见表2。表2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允许值接地装置的主体允许值/Ω接地装置的主体允许值/Ω汽车加油、加气站≤10天气雷达站≤4配电电气装置(A类)或配电子信息系统机房≤4≤4电变压器(B类)卫星地球站≤5移动基(局)站≤10注1:加油加气站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当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注2: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宜将交流工作接地(要求≤4)、交流保护接地(要求≤4)、直流工作接地(按计算机系统具体要求确定接地电阻值)、接雷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注3:雷达站共用接地装置在土壤电阻率小于100Ω·m时,宜≤1Ω;土壤电阻率为100Ω·m~300Ω·m时,宜≤2Ω;土壤电阻率为300Ω·m~1000Ω·m时,宜≤4Ω;土壤电阻率>1000Ω·m时,可适当放宽要求。5.5防闪电感应及等电位连接5.5.1需要进行等电位连接的位置,均应检查等电位连接两端的连接质量、连接线的材型规格应符合要求,连接过渡电阻应不大于0.03Ω。5.5.2建筑物屋面广告牌、冷却塔(基座)等金属物体不带电部分应与屋面接闪带作好等电位连接。5.5.3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均压环、钢骨架、放散管、风管、吊车、金属地板、电梯轨道、栏杆等大尺寸金属物应与共用接地装置作等电位连接。5.5.4竖直长金属管道、电梯轨道、电缆金属外皮或其他竖直长金属物,应按不大于10m的平均间距就近与建筑物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连接。5.5.5装设均压环的建筑物,均压环应与引下线、建筑物金属构件进行等电位连接。5.5.6平行敷设或有交叉的金属管道、电梯轨道、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平行或交叉净距小于100mm时,两长金属物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过渡电阻应不大于0.03Ω。25.5.7信息系统机房接地引下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多芯铜线,或利用建筑物结构柱筋。6\nDB52/T537—20185.5.8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及存在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的第二类防雷建(构)筑物场所,应检测表3中的项目。表3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的检测项目及允许值名称检测项目允许值(Ω)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连接处过渡电阻<0.03进入建筑物架空金属管道进入前每隔25m应接地一次,接地电阻<20防雷电感应接地干线不少于两处,各处接地电阻<10油罐的金属附件与金属油罐良好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0.03钢轨、鹤管、栈桥、油泵的防雷电感应和接地电阻<10防静电接地加油机、充气磅秤的防雷电感应和防静电接地接地电阻<4卸油场地的防静电接地接地电阻<1005.5.9建筑物在LPZ0和LPZ1区交界处应设置总等电位连接装置,总电位连接带的材型规格和总等电位装置与接地系统的连接应符合GB50057第6.3.4条规定。5.5.10对于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体,应检查其进入建筑物处与总等电位装置的电气连接质量。导电物体在穿过LPZ1…LPZn等后续防雷区界面处时,其应在界面处与建筑物内部的防雷接地钢筋或等电位连接预留板作等电位连接。5.5.11对于建筑物的配电系统,配电线路应全线埋地引入或穿金属管(槽)架空引入,配电线缆及金属管(槽)在进入建筑物处应与总等电位连接装置相连接。如因条件限制,架空配电线路在进入建筑物前改换为埋地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引入建筑物时,电缆埋地长度应大于15m,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使用的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等应一并接地,工频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5.5.12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最小截面应符合GB5034第5.2.2条规定。5.5.13等电位连接工频接地电阻应符合表4规定。表4等电位连接工频接地电阻值名称允许值交流工作地(即中性线或零线接地)<4Ω直流工作地(即信号地或逻辑地)<4Ω安全保护地(即PE线)<4Ω防雷地<10Ω共用接地系统(即联合接地)<4Ω5.5.14对于B类及以上的信息系统主机房,应进行室内磁场强度的测量和屏蔽效率的计算,室内磁场强度应不大于800A/m,屏蔽效率应不低于20dB。7\nDB52/T537—20185.6防雷电波侵入装置5.6.1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电缆金属外皮在进入建筑物处应与建筑物预留等电位端子板作电气连接,连接处过渡电阻应小于0.03Ω。5.6.2架空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在距离建筑物100m内金属管道应每隔25m做一次接地处理,工频接地电阻应小于20Ω。5.6.3对于进入建筑物的燃供气管道,除检查本标准5.5条内容外,调压箱前后端的燃供气金属管道应做绝缘隔离接地处理。调压箱、燃供气金属管道的接地电阻值应符合本规范5.5条的规定。5.6.4建(构)筑物配电系统低压端各回路应按GB50057中6.4要求安装电涌保护器;当多个回路电源由一路供给时,可仅在供给回路分支处安装一个技术参数符合要求的电涌保护器。5.6.5配电系统低压端各级电涌保护器应安装在断路器之后,连接线长度不宜大于0.5m,第一级接地22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多芯铜线,第二级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0mm多芯铜线,第三级接2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6mm多芯铜线。5.6.6当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至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m、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应在两级浪涌保护器之间加装退耦装置。5.6.7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选择应符合GB50343中第5.4.4、5.4.5的规定,设备处信号浪涌保护器2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5mm的多芯铜线。5.6.8投入使用中的电涌保护器,应检查以下内容:a)检查并记录电涌保护器数量、型号、安装位置及工艺,各级电涌保护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b)电涌保护器的标志应完整和清晰,表面应平整、光洁、无划伤、无裂痕和烧灼痕或变形。有劣化显示及工作状态指示的电涌保护器其状态指示应与生产厂家产品说明相一致。没有劣化显示及工作状态指示的电涌保护器,应检查电涌保护器表面手感温度,当接近或大于人体温度时,应更换电涌保护器。5.6.9使用中的电涌保护器的性能参数测试应按照GB/T21431中5.8.5条执行。5.6.10电涌保护器的工频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6检测周期6.1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的防雷装置,应每半年检测一次。6.2其他场所防雷装置应每年检测一次。7检测程序7.1检测仪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并在计量检定合格有效期内使用。7.2实施防雷装置检测前,应查阅受检测单位防雷技术资料,了解并记录受检单位的防雷装置基本情况,并按照图2所示流程开展检测工作。7.3接闪器、引下线的检测方法参照附录A。7.4进行现场检测时,每一项检测应有二人以上共同进行,其检测数据需经复核无误后,填入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宜采用GB/T21431中附录I。7.5当检测发现异常值时,在确认检测设备正常工作情况下应重新测试。7.6检测结束后,检测人员应检查防雷装置连接件是否恢复检测前的正常状况,检测单位应出具检测报告,当存在不合格项时,还应出具整改建议书。8\nDB52/T537—20187.7防雷装置接地电阻的测试,应在连续天晴三日后才能进行现场检测。接受委托制定检测计划检测准备现场检测原始数据记录、校对与整理Y是否有误N分析、评价、审核资料发放委托单位资料归档图2防雷装置检测流程图8数据处理8.1测试数据有效位数应与检测仪器设备精度相适应。8.2测试数据中,大于等于标准规定值的,取实测数据中的最小值;小于等于标准规定值的,取实测数据中的最大值。8.3同一检测项目中某一测试数据超过允许误差时,可对该数据剔除或在确认测试设备正常工作情况下重新测试。8.4首次测量超差或测试数据偏离规定值50%以上时,排除下列因素后,重新进行检测:a)仪器是否正常;b)测试电极布置是否正确;c)测试仪器受外界强磁的影响;9\nDB52/T537—2018d)雨雪后测试接地电阻;e)读数偏差;f)防雷装置损坏。9安全规定9.1检测人员应遵守各项安全规定,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9.2检测需要断电时,应在受检单位断开电源后进行。10\nDB52/T537—2018AA附录A(规范性附录)建筑物防雷接闪器、引下线的检测方法A.1建筑物的几何尺寸A.1.1表征建筑物外形构造几何特点,也可为防雷装置检测提供有关参数确定或判定依据的建筑物的长、宽、高、半径等。常见不规则建筑物几何尺寸的测量见图A.1。A.1.2建筑物几何尺寸的测量要求:a)仪器要求:量程(0~50)m,准确度0.01m(量程(0~70)m,准确度0.02m;b)天面尺寸在参考设计图的情况下在地面进行测量,有特殊造型天面时才在天面测量;c)地面长、宽的测量,应在距地1.2m高处测量,测量误差应小于±0.01m。进行测量高度时,至少测量两次,两次测量误差应小于±0.02m;d)判定:建筑物几何尺寸为实测数据,不作是否合格判定。A.2按闪器类型接闪器类别有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网、接闪线等,根据设计图和现场目测,同一建筑物可选用不同类型的接闪器,接闪器只作记录,不作判定。A.3接闪器有效高度A.3.1按闪器有效高度指接闪器高出被保护物平面的高度。A.3.2接闪杆有效高度=接闪杆高度—被保护物的高度。A.3.3接闪杆高度、被保护物高度单位为m,测量准确度应小于0.02m,同一目标须测量两次,测量误差应小于±0.01m。A.3.4接闪线的有效高度=接闪线最低点距地高度-被保护物高度。A.3.5接闪线最低点即是接闪线两杆之间的最低所在点,同一目标须测量两次,测量误差应小于±0.01m。A.3.6接闪带的有效高度:平顶屋面的接闪带,有效高度为接闪带高出被保护屋面的高度;敷设在女儿墙上的接闪带,有效高度为其高出女儿墙的高度。A.3.7接闪带有效高度测量,沿接闪带布置路径每隔(10~25)m选一点测量,每点测量误差应小于±0.005m。A.3.8接闪杆、接闪线以及非平面接闪带高度只是作为计算保护范围的基本参数,不作是否合格判定。A.3.9新建建筑物屋面接闪带有效高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年检建筑物屋面接闪带高度应一致,无高低不一致现象,否则判定为不合格。A.4接闪器规格A.4.1接闪杆直径应作两次重复测量,其误差应小于0.1mm,否则复测;接闪带规格测量,沿接闪带布置路径每隔(10~25)m选一点测量,每一测点应作两次重复测量,其误差应小于0.1mm。11\nDB52/T537—2018A.4.2接闪杆直径满足最小规格要求时,判定合格,否则判定不合格。当接闪带任—边测量结果达不到最小规格要求时,即判定不合格。A.5接闪网格尺寸A.5.1规格要求,一类≤5m×5m或≤4m×6m;二类≤10m×10m或≤8m×12m;三类≤20m×20m或≤24m×16m,当建筑物宽度不超过20m时,天面四周可只设环形接闪带。A.5.2测量同一天面时,应选不相邻的两块网格测量,每边测两次,误差应小于0.05m。对第三类建筑物,当天面宽度小于20m时,因无须安装网格,故可不测量,只作“环形带”记录。A.5.3当天面网格尺寸达到规定要求时,判定合格,否则判定不合格。A.6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应接地依据GB50057的规定,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如水箱、架空管道等)均应作接地处理,检查方法是目测和仪表实测,若做了接地处理,判定为合格,未作接地处理或连接不好,判定为不合格。A.7突出屋面非金属物应受防雷保护指在屋面非金属物上或在其附近安装按闪器并接地。检查方法为目测,受到保护或装有接闪器并接地,判定为“合格”,反之判定为“不合格”。A.8引下线A.8.1测量引下线规格的仪器精度应小于0.2mm,其测量允许误差为:圆钢及钢管直径≤0.5mm,扁钢厚度≤0.1mm。A.8.2引下线间距用皮尺或激光测距仪测量,准确度0.01m,测量误差≤0.02m,每次测量复读两次,分别小于等于12m(—类)、18m(二类)、25m(三类)时,判定为“合格”,反之,判定为“不合格”。A.8.3测量接地电阻时,在每根引下线距地面(0.1~0.5)m处,任选—点测量两次;或在断接卡或连接板处测量两次,当全部引下线达到要求时,判定为“合格”,反之,判定为“不合格”。A.8.4暗敷引下线A.8.4.1当引下线暗敷且未设断接卡而与接地装置直接连接时,可在引下线与接地装置不断开的情况下对防雷装置电气通路和工频接地电阻值进行检测。其检测方法是:a)被测建筑物是用多根暗敷引下线接至接地装置时,应根据建筑物防雷类别所规定的引下线间距(一类12m、二类18m、三类25m)在建筑物顶面敷设的接闪带上选择检测点,每一检测点作为待测接地极G',由G'将连接导线引至接地电阻仪,然后按仪器说明书的使用方法测试;b)接地极G'和电流极C之间的距离大于40m时,电位极P的位置可插在G'、C连线中间附近,其距离误差允许范围为10m,此时仅考虑仪表的灵敏度。当G'和C之间的距离小于40m时,则应将电位极P插于G'与C的中间位置;c)三极(G、P、C)应在一条直线上且应垂直于地网,应避免平行布置;d)当建筑物周边为岩石或水泥地面时,可将P、C极与平铺放置在地面上每块面积不小于250mm×250mm的钢板连接,并用水润湿透后实施检测。12\nDB52/T537—2018A.8.4.2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杂散电流、高频干扰等因素,使接地电阻表出现读数不稳定时,可将G极连线改成屏蔽线(屏蔽层下端应单独接地),或选用能够改变测试频率、采用具有选频放大器或窄带滤波器的接地电阻表检测,以提高其抗干扰的能力。G极连接线长度宜小于5m。当需要加长时,应将实测接地电阻值减去加长线阻值后填入表格。也可采用四极接地电阻测试仪进行检测。A.8.4.3当引下线带电影响检测时,应查明引下线带电原因,在解决带电问题之后测量。表A.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内容装置名称检测及分析评价项目A.1.1接闪杆(线):材型规格、安装高度、过渡电阻、安全距离、保护范围、接地电阻注:安全距离用于独立接闪杆。A.1.2接闪网:材型规格、网格尺寸、敷设方式、敷设厚度、安全距离、过渡电阻、接地电阻、保护范A.1接闪器围、引下线数量。A.1.3接闪带:材型规格、敷设方式、敷设厚度、支持卡间距、环路阻抗、接地电阻。A.1.4其他:材型规格、厚度、搭接长度、接地电阻、引下线数量。注:其他指利用建筑物顶永久性金属物作为接闪器。A.2.1利用建筑物结构柱筋作为引下线:材型规格、散流系数、连接电阻、间距、接地电阻。A.2引下线A.2.2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柱作引下线:材型规格、间距、散流系数、接地电阻。A.2.3明装引下线:材型规格、间距、安全距离、接地电阻。A.3.1自然接地体:桩利用系数、桩深、桩直径、桩利用主筋数、单桩接地电阻平衡度、土壤电阻率、与其他接地系统间距、接地电阻、短路环、埋设深度、过渡电阻。A.3接地装置A.3.2人工接地体:材型规格、埋设深度、引出线、接地体类型、接地电阻、与其他接地系统间距。A.4.1水平接闪带:设置高度、间距、与引下线连接电阻及连接点数量、环路阻抗;A.4防侧击A.4.2玻璃幕墙及金属门窗:接地方式、接地电阻、各部份连接(过渡)电阻;雷装置A.4.3外墙竖直长金属体:接地方式、接地电阻、与建筑物主体防雷装置的连接电阻。A.5.1建筑物顶广告牌、风机、水箱、冷却塔、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通风管、吊车、金属地板、电梯轨道、栏杆等大尺寸金属物体接地方式及接地电阻;A.5.2建筑物各类电气设备保护接地电阻和接地方式;A.5等电位A.5.3等电位连接带的材型规格、与防雷接地装置的连接电阻及连接点数量;连接及防雷A.5.4均压环:材型规格、环间垂直距离、接地方式、接地电阻、与引下线连接电阻及连接方式、与建电感应装置筑物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连接电阻及连接方式;A.5.5平行长金属物间距离、连接导体材型规格、连接电阻;A.5.6各预留接地端子设置位置、材型规格和接地电阻。A.6.1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和电缆金属外皮:接地方式与接地电阻,在建筑物入口处与预留接地端子连接方式及连接电阻;A.6防雷电A.6.2燃供气管道绝缘隔断接地情况;波侵入装置A.6.3电涌保护器:型号、级数、级间距离、数量、安装工艺、引线长度、通流量、漏电流、动作电压。13\nDB52/T537—2018图A.1常见不规则建筑物体量的测量14\nDB52/T537—2018参考文献[1]GB/T17949.1-2000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1部分常规测量[2]GB50169-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安装及验收规范[3]GB50303-2015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nDB52/T53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