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00 KB
- 2023-01-02 15:30:0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园林绿化之苗木种植与养护探究 摘要:近年来,园林绿化的苗木种植与养护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好的绿化环境不仅可以美化城镇建设,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优质的休息场所。本文深入地分析和探究了园林绿化的苗木绿化种植与养护技术,并提出相应的苗木种植和养护的方法。 关键词:园林绿化;苗木;种植与养护;研究 在园林绿化的建设过程中,苗木的栽植与养护是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环境的美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园林绿化工程的高效进行,达到社会大众对城镇环境的理想目标,园林绿化工作人员要深刻了解园林绿化建设的意图,严格根据设计图来进行绿化工作,顺利完成城镇的园林绿化工作。同时,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还要考虑前期、中期、后期等工作中的多种因素,保证园林绿化苗木的存活率,提高园林绿化的质量,满足市民的生活环境的要求。 1前期园林绿化的准备工作 1.1选择合适的苗木种植土壤4\n 种植土壤是园林苗木种植的基础,土壤是保证园林苗木存活和生长的重要因素[1]。所以,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苗木品种选择合适的土壤,或者是改良土壤的性质。要检测和化验园林苗木种植土壤的理化性质,例如,土壤的酸碱性、湿度、土壤品种、营养等多种方面。通过对园林土壤进行平整、翻土、施肥、灌溉、消毒等改良措施,使土壤可以满足园林苗木的生长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苗木的存活率。 1.2修剪苗木 修剪苗木对其存活率、生长速度、生长形状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有效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效率。首先,修剪苗木的根系和树冠,平衡地上和地下生长的水分,减少根系的病虫灾害;其次,对于枝叶茂盛的苗木,可适当疏枝,更新老枝,促进新枝叶的生长;最后,修整苗木的外形,保证园林绿化苗木的美观。 2园林绿化苗木的选择和种植 2.1园林绿化的苗木选择 设计师要根据园林建设的要求合理选择苗木品种,同时还要注重苗木的质量,保证园林苗木种植的存活率。选择苗木时,要选择植株笔直健壮、生长旺盛、损伤较少、无虫灾的苗木。同时,还要保证每棵苗木的大小体积、冠幅形态要尽量相同,提高园林苗木的美化程度。 2.2园林绿化的苗木验收 园林绿化种植前的苗木验收是提高园林工程的重要前提,因此,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对苗木的验收标准,保证苗木种植的高质量。验收时要避免那些伤苗、病苗、土球松散、枝叶稀少干枯的苗木进入园林,严格制定苗木的验收标准。同时,还要提高检验人员的职业素 2.3园林绿化苗木的种植4\n 苗木栽种过程中,首先,一定要从上向下挖掘植槽,保证槽壁的平滑度,口径的大小也要一致;然后对挖出来的土壤进行分类,例如,好土和坏土、深层土和表层土等;最后,要尽量压实槽底部用分层的土壤,苗木栽植要保持上下垂直,不能有倾斜,保证苗木的顺利生长。 3园林绿化苗木的后期养护与管理 3.1苗木的灌溉 在园林绿化苗木栽种初期,灌溉很重要,充足的水分可以保证苗木的旺盛成长。所以,园林绿化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定期排水灌溉,满足苗木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同时,在浇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过于急切,注意浇透根部,把握好灌溉的水量,不能多也不能少,确保苗木对水分的有效吸收,促进苗木的健康生长。 3.2苗木的施肥 施肥是苗木生长营养的重要来源,工作人员要根据苗木的生长状况适当追加肥料,保证苗木生长的养分平衡。同时,也要注意施肥的时间和天气,尽量在晴天无雨、土壤干燥的环境下施肥,确保肥料的营养得到有效的发挥[3]。 3.3苗木的中耕和除草 中耕可维持表层土壤的松软状态,达到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温性,促进苗木的健康生长。除草可以阻止杂草对水分和养分的分夺,从而促进苗木的正常生长,防止苗木的发病和虫害。 3.4苗木的除虫 在苗木的生长过程中要注意防治虫害,根据苗木的种类判断发病的时间和规律,做好苗木虫害的预防工作。对于已经受到虫害的苗木,要根据苗木的种类对症下药,消除虫害。 4结论4\n 总之,苗木是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环境的美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对园林绿化苗木的种植和养护工作,提高园林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园林绿化的建设、维护、管理等工作,有效提升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滕健康.园林绿化工程中苗木高效种植与养护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11) 2张友德.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管理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2) (责任编辑荷初)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