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8 MB
- 2023-01-02 15:30:0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n㈣UniversityofS‘andTechnologyofChinacienceandechnoloqyAdissertationformaster’SdegreeTheInnovationandDecision-makingofAdopterswiththeSocio-culturalSystemofVillages:TaketheSpreadofSeedlingsPlantingTechniquesinZhouvillage,Wuhucity,Anhuiprovinceasanexample\n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作者签名:签字日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授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提交的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弧开V作者签名:口保密(年)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坐!;:鱼![签字日期:趣秀丽加f弓.6.f\n搐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技术是否有效地在民众中散播和应用,成为衡量这种技术社会价值的关键。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学者都注意到了科学技术的传播行为,使之成为一个多学科关注的问题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传播与地方社会文化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的研究,适用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交叉领域提供的独特考察视角。本论文拟以安徽省芜湖县周村苗木种植技术传播为个案,从采纳技术的农户在创新一决策过程中的行为,透视技术传播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理论依据为传播学领域的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和文化生态学领域的文化生态系统结构。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对创新的采纳者有着详尽的分析,并且提出了采纳者的分类方法:按照采纳时间先后分为五类。在罗杰斯的研究中,还对采纳者的个性特征,以及不同阶段的采纳者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文化生态学理论由斯图尔德提出,在其中的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中,将文化系统分为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四个部分,四个部分在系统中呈现出与人类主体和自然界之间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本文主要采用了参与观察法及结构式访谈,对周村的苗木种植技术传播过程进行研究,同时配合了问卷调查法,对全村依旧居住当地的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对每一户接受调查的村民就调查问卷内容进行了简短的访谈。本文在分析中,先从采纳者入手,依照罗杰斯的扩散理论,对采纳者进行了分类,并对每一类的采纳者的特性进行分析,个案解析了周村苗木种植技术采纳者的创新决策过程。在对采纳者分析的基础上,依照斯图尔德的理论框架,从物质技术层、社会制度层、思想观念层三个方面,从采纳者的行为角度出发,探讨新技术传播与当地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提出了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采纳者所遇到的采纳瓶颈。关键词:创新传播采纳者文化系统相互作用\n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cionceandtechnology,thevalueofakindoflivelihood-relatedtechnologyisstronglyrelatedwithwhetheritsdiffusionamongits蝴S.Thediffus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hasbocomeamulti-subjectresearchdomainassociologists,anthropologistsandcommunicationresearcherspayattentiont0itsproblems.Thesubtleandcomplicatedrelationbetweenscienceandtechnologydiffusionandregionalculturerequiresabrand-newperspectivebuiltuponanthropology,communicationandsociologyinsights.Thisthesisconductedacasestudyonsecdlingplantingtechnology’SadoptioninZhouVillage,WuhuCounty,AnhuiProvince,tointroduceaperspectiveforinvestigatingtherelationshipbeI内煳thediffusionoftechnologyandVillagessocio-culturalsystembylookingintothedocision-makingbehaviorsoffarmersinthetechnologyinnovationadoptionprocess.ThisthesistakeRogers’diffusionofinnovationtheoryandecologicalsystemstructurepartofculturalecologytheoryasitstheorybasis.Rogers’movationdiffusiontheoryprovidesadetailedanalysisofinnovationadoptersanddividesadoptersintofivecategoriesundertemporalbasis.Rogers’theoryalsoinvolvesananalysisandsummarizationofpersonalityandbehaviorcharacteristicsofeachtypeofadopters.CulturalecologytheoryisproposedbySteward.Initsculturalecosystemstructuremode,theculturalsystemisdividedintofourparts:scienceandtechnology,economicsystem,socialorganization,values.Theyrevealdifferentlevelsofcorrelationbetweenhumanandnatureinthesystem.Thisthesisconductedparticipatoryobservationandstructuredinterviews,toinvestigateZhouvillage’Sseedlingcultivationtechnologydisseminationprocess.Surveysarealsodonewithlocalfarmersrivinginthevillage.Wealsointerviewedeverysinglehouseholdinvolvedin0111"surveyconcerningthecontentofthesurveyquestionnaire.Thisthesisstartsfromclassifying‘‘adopters’’accordingtoRogers’theory,andanalyzingthecharacteristicsofeachtypeofadopters.Thisthesisthenconductsac墩analysisoftheinnovationdecisionprocessofZhouvillage’Ss∞m吨plantingt∞hnologyadopters.Afterthat,thisthesiscomeswiththediscussionoftheII\n^BS职^CTinteractionofnew-techdiffusionandthelocalculture,withrespecttoadopteranalysis,aswellasthebehavioralanalysisofadoptersaccordingtoSteward’SMaterialtechnology,Socialsystem,valueconceptionthree-layertheoreticalfiameworLThisthesisalsocoversthebottlenecksdifferenttypesofadoptersencounterintheadoptionprocess.Keywords:innovationdiffusion,adopters,culturalsystemiII\n目录第—章绪论⋯⋯⋯⋯⋯⋯⋯⋯⋯⋯⋯⋯⋯⋯⋯⋯⋯⋯⋯⋯⋯⋯⋯⋯⋯⋯⋯。11.1选题目的与意义⋯⋯⋯⋯⋯⋯⋯⋯⋯⋯⋯⋯⋯⋯⋯⋯⋯⋯⋯⋯⋯⋯⋯⋯.11.1.1选题意义⋯⋯⋯⋯⋯⋯⋯⋯⋯⋯⋯⋯⋯⋯⋯⋯⋯⋯⋯⋯⋯⋯⋯⋯⋯⋯⋯⋯⋯⋯。11.1.2选题目的⋯⋯⋯⋯⋯⋯⋯⋯⋯⋯⋯⋯⋯⋯⋯⋯⋯⋯⋯⋯⋯⋯⋯⋯⋯⋯⋯⋯⋯⋯.11.2文献综述⋯⋯⋯⋯⋯⋯⋯⋯⋯⋯⋯⋯⋯⋯⋯⋯⋯⋯⋯⋯⋯⋯⋯⋯⋯⋯⋯.11.2.1国外研究⋯⋯⋯⋯⋯⋯⋯⋯⋯⋯⋯⋯⋯⋯⋯⋯⋯⋯⋯⋯⋯⋯⋯⋯⋯⋯⋯⋯⋯⋯⋯11.2.2国内研究⋯⋯⋯⋯⋯⋯⋯⋯⋯⋯⋯⋯⋯⋯⋯⋯⋯⋯⋯⋯⋯⋯⋯⋯⋯⋯⋯⋯⋯⋯.21.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31.3.1研究对象⋯⋯⋯⋯⋯⋯⋯⋯⋯⋯⋯⋯⋯⋯⋯⋯⋯⋯⋯⋯⋯⋯⋯⋯⋯⋯⋯⋯⋯⋯。31.3.1.1研究对象⋯⋯⋯⋯⋯⋯⋯一⋯⋯⋯⋯⋯⋯.⋯⋯⋯⋯⋯⋯⋯⋯.31.3.1.2调查点:周村简介⋯⋯⋯⋯⋯⋯⋯⋯⋯⋯⋯⋯⋯⋯⋯⋯⋯⋯⋯..41.3.2研究方法⋯⋯⋯⋯⋯⋯⋯⋯⋯⋯⋯⋯⋯⋯⋯⋯⋯⋯⋯。4第二章研究理论⋯⋯⋯⋯⋯⋯⋯⋯⋯⋯⋯⋯⋯⋯⋯⋯⋯⋯⋯⋯⋯⋯⋯⋯⋯⋯72.1罗杰斯扩散理论⋯⋯⋯⋯⋯⋯⋯⋯⋯⋯⋯⋯⋯⋯⋯⋯⋯⋯⋯⋯⋯⋯⋯⋯72.1.1采纳者分类⋯⋯⋯⋯⋯⋯⋯⋯⋯⋯⋯⋯⋯⋯⋯⋯⋯⋯⋯⋯⋯⋯⋯⋯⋯⋯⋯⋯⋯.72.1.2创新——决策⋯⋯⋯⋯⋯⋯⋯⋯⋯⋯⋯⋯⋯⋯⋯⋯⋯⋯⋯⋯⋯⋯⋯⋯⋯⋯⋯⋯.92.2文化生态学理论⋯⋯⋯⋯⋯⋯⋯⋯⋯⋯⋯⋯⋯⋯⋯⋯⋯⋯⋯⋯⋯⋯⋯。112.2.1斯图尔德的创造⋯⋯⋯⋯⋯⋯⋯⋯⋯⋯⋯⋯⋯⋯⋯⋯⋯⋯⋯⋯⋯⋯⋯⋯⋯⋯⋯n2.2.2文化与人⋯⋯⋯⋯⋯⋯⋯⋯⋯⋯⋯⋯⋯⋯⋯⋯⋯⋯⋯⋯⋯⋯⋯⋯⋯⋯⋯⋯⋯⋯12的创新决策⋯⋯⋯⋯⋯⋯⋯⋯⋯⋯⋯⋯⋯⋯⋯⋯⋯。153.1采纳者分类及特征⋯⋯⋯⋯⋯⋯⋯⋯⋯⋯⋯⋯⋯⋯⋯⋯⋯⋯⋯⋯⋯⋯⋯1s3.1.1采纳者分类⋯⋯⋯⋯⋯⋯⋯⋯⋯⋯⋯⋯⋯⋯⋯⋯⋯⋯⋯⋯⋯⋯⋯⋯⋯⋯⋯⋯⋯153.1.1.1前期创新者⋯⋯⋯⋯⋯⋯⋯⋯⋯⋯⋯⋯⋯⋯⋯⋯⋯⋯⋯⋯⋯..163.1.1.2中期大多数⋯⋯⋯⋯⋯⋯⋯⋯⋯⋯⋯⋯⋯⋯⋯⋯⋯⋯⋯⋯⋯..173.1.1.3后期落后者⋯⋯⋯⋯⋯⋯⋯⋯⋯⋯⋯⋯⋯⋯⋯⋯⋯⋯⋯⋯⋯..193.1.2特征分析⋯⋯⋯⋯⋯⋯⋯⋯⋯⋯⋯⋯⋯⋯⋯⋯⋯⋯⋯⋯⋯⋯⋯⋯⋯⋯⋯⋯⋯⋯.203.1.乞1年龄和受教1jf敬⋯⋯⋯⋯⋯⋯⋯⋯⋯⋯⋯⋯⋯⋯⋯⋯⋯⋯⋯..203.1.幺2社会经济、政治地位⋯⋯⋯⋯⋯⋯⋯⋯⋯⋯⋯⋯⋯⋯⋯⋯⋯⋯⋯2lIV\n目录3.1.z3沟通行为⋯⋯⋯⋯⋯⋯⋯.⋯⋯⋯⋯⋯.⋯⋯⋯⋯⋯.⋯⋯⋯⋯.z73.2创新.决策⋯⋯⋯⋯⋯⋯⋯⋯⋯⋯⋯⋯⋯⋯⋯⋯⋯⋯⋯⋯⋯⋯⋯⋯⋯⋯..283.2.1认知阶段⋯⋯⋯⋯⋯⋯⋯⋯⋯⋯⋯⋯⋯⋯⋯⋯⋯⋯⋯⋯⋯⋯⋯⋯⋯⋯⋯⋯⋯⋯283.2.1.1需求⋯⋯⋯.⋯⋯⋯⋯⋯.⋯⋯⋯⋯⋯⋯⋯⋯⋯⋯⋯⋯⋯⋯⋯283.2.1.2认知类型⋯⋯⋯⋯⋯⋯⋯.⋯⋯⋯⋯⋯。⋯⋯⋯⋯⋯⋯⋯⋯⋯..293.2.2说服阶段⋯⋯⋯⋯⋯⋯⋯⋯⋯⋯⋯⋯⋯⋯⋯⋯⋯⋯⋯⋯⋯⋯⋯⋯⋯⋯⋯⋯⋯⋯。293.2.3决策阶段⋯⋯⋯⋯⋯⋯⋯⋯⋯⋯⋯⋯⋯⋯⋯⋯⋯⋯⋯⋯⋯⋯⋯⋯⋯⋯⋯⋯⋯⋯⋯303.2.4实施阶段⋯。3,2.t1调适⋯⋯⋯.⋯⋯⋯⋯⋯.⋯⋯⋯⋯⋯.⋯⋯⋯⋯⋯⋯⋯⋯,⋯.303.2.t2再发明⋯⋯⋯⋯⋯⋯⋯⋯⋯⋯⋯⋯⋯.⋯⋯⋯⋯⋯⋯⋯⋯⋯..313.2.5确认阶鹱=====⋯⋯⋯⋯⋯⋯⋯⋯⋯⋯⋯⋯⋯⋯⋯⋯⋯⋯⋯⋯⋯⋯⋯⋯⋯⋯⋯⋯32会文化系统⋯⋯⋯⋯⋯⋯⋯⋯⋯⋯⋯⋯⋯。334.1创新.决策与物质技术层⋯⋯⋯⋯⋯⋯⋯⋯⋯⋯⋯⋯⋯⋯⋯⋯⋯⋯⋯⋯⋯334,1.1创新—决镶作用于本土认知⋯⋯⋯⋯⋯⋯⋯⋯⋯⋯⋯⋯⋯⋯⋯⋯⋯⋯⋯⋯⋯⋯⋯334.1.1.1地表地貌的变化⋯⋯⋯⋯⋯⋯⋯⋯⋯⋯.⋯⋯⋯⋯⋯⋯⋯⋯⋯..344.1.1.2动植物种群变化⋯⋯⋯⋯⋯⋯⋯⋯⋯⋯⋯⋯⋯⋯⋯⋯⋯⋯⋯⋯354。l。1。3空间和时间概念⋯⋯⋯⋯⋯⋯⋯⋯⋯⋯⋯⋯⋯,⋯⋯⋯⋯⋯⋯..354.I.2创新.决策作用于传统知识和技术⋯⋯⋯⋯⋯⋯⋯⋯⋯⋯⋯⋯⋯⋯⋯⋯⋯⋯⋯⋯374.1.3物质与技术的反作用⋯⋯⋯⋯⋯⋯⋯⋯⋯⋯⋯⋯⋯⋯⋯⋯⋯⋯⋯⋯⋯⋯⋯⋯⋯394,2创新.决策与社会制度层⋯⋯⋯⋯⋯⋯⋯⋯⋯⋯⋯⋯⋯⋯⋯⋯⋯⋯⋯⋯。404.2.1创新.决策与国家政策⋯⋯⋯⋯⋯⋯⋯⋯⋯⋯,⋯⋯⋯⋯⋯⋯⋯⋯⋯⋯⋯⋯⋯⋯⋯404.2.1.1技术带来政策的制定和修改⋯⋯⋯⋯⋯⋯⋯⋯⋯⋯⋯⋯⋯⋯⋯⋯..404.2.1.2政镶影响技术传播加速和停滞⋯⋯⋯⋯⋯⋯⋯⋯⋯⋯⋯⋯⋯⋯⋯⋯414.2。2创新.决策与树落制度⋯⋯⋯⋯⋯⋯⋯⋯⋯⋯⋯⋯⋯⋯⋯⋯⋯⋯。414.2.3创新·决策与社会组织⋯⋯⋯⋯⋯⋯⋯⋯⋯⋯⋯⋯⋯⋯⋯⋯⋯⋯⋯⋯⋯⋯⋯⋯..42t2.3.1人际关系网⋯⋯⋯⋯⋯⋯⋯⋯⋯⋯⋯⋯⋯⋯⋯⋯⋯⋯⋯⋯⋯.424.2.3.2传统村落权威⋯⋯⋯⋯⋯⋯⋯⋯⋯⋯⋯⋯⋯⋯⋯⋯⋯⋯⋯⋯,.434.3创新.决策与思想观念层⋯⋯⋯⋯⋯⋯⋯⋯⋯⋯⋯⋯⋯⋯⋯⋯⋯⋯⋯⋯。454.3.1农业思想⋯⋯⋯⋯⋯⋯⋯⋯⋯⋯⋯⋯⋯⋯⋯⋯⋯⋯⋯⋯⋯⋯⋯⋯⋯⋯....⋯⋯⋯4S4.3.2平等观念⋯⋯⋯⋯⋯⋯⋯⋯⋯⋯⋯⋯⋯⋯⋯⋯⋯⋯⋯⋯.第五章结语⋯⋯⋯⋯⋯⋯⋯⋯⋯⋯⋯⋯⋯⋯⋯⋯⋯⋯⋯⋯⋯⋯⋯⋯⋯⋯⋯.的V\n目录致{时⋯⋯⋯⋯⋯⋯⋯⋯⋯⋯⋯⋯⋯⋯⋯⋯⋯⋯⋯⋯⋯⋯⋯⋯⋯⋯⋯⋯⋯⋯⋯。s3附录⋯⋯⋯⋯⋯⋯⋯⋯⋯⋯⋯⋯⋯⋯⋯⋯⋯⋯⋯⋯⋯⋯⋯⋯⋯⋯⋯⋯⋯⋯⋯。s5周以品访谈提纲⋯⋯⋯⋯⋯⋯⋯⋯⋯⋯⋯⋯⋯⋯⋯⋯⋯⋯⋯⋯⋯⋯⋯⋯⋯⋯s5问卷⋯⋯⋯⋯⋯⋯⋯⋯⋯⋯⋯⋯⋯⋯⋯⋯⋯⋯⋯⋯⋯⋯⋯⋯⋯⋯⋯⋯⋯⋯⋯⋯⋯⋯⋯⋯⋯⋯⋯⋯。56采纳者问卷⋯⋯⋯⋯⋯⋯⋯⋯⋯⋯⋯⋯⋯⋯⋯⋯⋯⋯⋯⋯⋯⋯⋯⋯⋯⋯⋯⋯⋯⋯⋯.s6未采纳者问卷⋯⋯⋯⋯⋯⋯⋯⋯⋯⋯⋯⋯⋯⋯⋯⋯⋯⋯⋯⋯⋯⋯⋯⋯⋯⋯⋯⋯⋯⋯.62在读期问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69VI\n第一章绪论1.1选题目的与意义1.1.1选题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技术是否有效地在民众中散播和应用,成为衡量这种技术社会价值的关键。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学者都注意到了科学技术的传播行为,使之成为一个多学科关注的问题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传播与地方社会文化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的研究,适用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交叉领域提供的独特考察视角。目前,新技术的有效传播和地方理解成为这些交叉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之1.1.2选题目的从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传播学家,在对社会系统、文化相容性的分析中,都还缺少文化系统的整体结构层面的观照,本文则以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此做进一步研究。文化人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由于偏重于人类文化层面的揭示,因而缺乏对技术传播过程诸要素的整体考察,本文将结合传播学理论方法对此进行深入探察。关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某一科学技术传播现象的个案研究和理论建构,我国学界尚在初探,仅见钮文异等人对少数民族地区科学传播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关系研究等。因而我们需要开展文化人类学和传播学交叉领域中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和理论阐释。鉴于此,本论文拟以安徽省芜湖县周村苗木种植技术传播为个案,从采纳技术的农户的创新一决策过程,来透视技术传播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1.2文献综述1.2.1国外研究国外的学者已对科学技术传播与地方社会文化的关系做出初步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建树,主要集中于社会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等领域。代表人物有社会学与传播学大师罗杰斯、文化人类学家弗兰克林、爱德华等。l\n第一章绪论罗杰斯融合了社会学、传播学及其他学科领域成果,创建了著名的技术扩散理论和模型。与其他扩散论不同的是,罗杰斯聚焦于作为技术传播的扩散过程的社会因素。他指出,技术扩散(即传播)是一个社会过程,包括四个主要因素:传播源(创新)、传播渠道、时间以及一个社会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结构、系统规则、观念引领者和创新代理机构都与传播相关,社会系统还影响着创新传播的决策和创新传播的结果。在讨论技术创新传播与地方文化关系的问题上,罗杰斯指出技术创新的文化相容性问题,即与现有的各种价值观、信仰、以往的各种实践经验相一致的程度。文化相容性高的技术创新与传播,更符合潜在采纳者所处的现实情况,有助于他们理解该技术创新观念的意义,易于被接受;若与当时的文化价值观不相符,该创新的传播就会受到阻碍,传播速度则慢。越来越多的人类学研究嚣趋羞注技术传播与地方文化的问题。如爱德华、弗兰克林等学者围绕新生育技术的传播和地方理解的研究,发现,科学观念的发展为改变人们对生育过程、亲属关系、遗传与环境关系的传统认知提供了支持,而政府官僚、医学I临床机构和家庭住宅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民众这些认知的变化。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最早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指出它主要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刀。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文化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复杂变量间的关系,特别是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社会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从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看:与自然环境最近、最直接的是科学技术,它与自然环境强相关;其次是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最远的是价值观念,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显示出弱相关,它是通过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等中间变量来实现的。反过来看,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最直接的是价值观念,即风俗、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文化,二者表现出强相关:其次是社会组织、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最远的是自然环境,它对人类的影响主要通过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一类中间变量来实现。这一理论对于理解技术传播与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尤具启发性。1.2.2国内研究与外国学界不同的是,我国学界长于对科学技术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作宏观研究。例如,吕乃基重视技术的文化意义的研究,从文化学的角度宏观地考量了技术和文化的互相作用,诸如现代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力、文化传统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力、技术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可行性机制等问题。\n第一章绪论部分传播学者关注于技术传播与文化交流方面,如周书灿撰写的<从青铜技术传播看中原与广东岭南之间的文化联系》中提到中国文化从来就不是孤立和封闭的,在技术传播的过程中,伴随着商业往来、人口迁徙,各地文化之间展开了融合和交流。更多的学者探讨了科技传播过程中,技术带了的新兴文化通过何种途径与当地文化进行协商,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陈凡、马会端在论文中指出,技术转移与传播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关技术的转移与传播的研究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分别论述。从社会文化的层面阐述了技术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在地域之间转移与扩散时社会文化对于技术的整合,指出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观念、文化主体以及文化圈层对于技术实现与社会融合时所表现的不同功能。通过系统地分析社会文化对技术的整合,深刻揭示了技术传播中文化因素影响的重要性。文化因素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哲学的角度讨论社会文化与技术传播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王万英在论文中关注到性别文化对于科技传播的影响,以社会性别和科技传播理论为基础,以象达科技扶贫乡为例,分析了妇女在科技吸纳中的特点,针对现有科技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针对妇女的科技推广服务的改进建议。赵冰在国内外技术传播与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全球化、技术传播、文化等相关概念,从技术的社会属性入手,分析技术传播中文化制衡的必然性,讨论了非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特点及文化制衡的可能性。另外有学者研究技术传播过程中对本土文化的影响,朱洪启在《耕织图与我们传统社会中农业技术及农业文化传播》文中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把一个社会的科技当作政治和文化事件之网络的组成部分来分析,科技作为文化表达的一种形式,在意识形态的创建和流波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赵晓波在论文中以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为例,考察科学技术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指出自然科学理论的影响不只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它的思想和文化意义有时甚至超过了其本身的意义。1.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3.1研究对象1.3.1.1研究对象本文采用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法中的参与观察和访谈,深入到安徽省芜湖县方村镇周村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观察新技术传播的过程,从采纳者的角3\n第二章研究理论度,利用传播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解析苗木技术采纳过程和相关的地方社会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探讨新技术传播与地方社会文化互相作用,并根据新技术有效传播和地方理解的复杂关系,寻找科学技术传播与地方社会文化之间互相协商的有效路径,以期实现地方民众对科学技术的真正理解与接受。1.3.1.2调查点:周村简介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地平整,降水充足,自古以来是我国的水稻的主产区之一,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也是四大米市之首——芜湖米市的有力支撑,芜湖县清水镇自20世纪90年代,则发展出新兴的苗木花卉种植业,至今一直以苗木生产销售作为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自2000年以来,芜湖县农民纷纷跟随清水镇的步伐,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改种裙球稻为苗木种植,并销往南京、上海等地,至2003年,全县的苗木种植规模超过了2.5亿元,12万农民直接或间接的从事苗木工作,2005年后,成立芜湖县苗木花卉协会,形成商业组织,并培养职业经理人、营销人员参与苗木推广工作。种植方式的改变为芜湖县的面貌带来了改变,传统的两季水稻加一季油菜的种植方式被部分农民抛弃,土地上除了大面积的水稻外,出现了大量苗木林。周村原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于2009年并入芜湖市镜湖区方村街道,是古老的一个村落,有一千多年建筑历史。周村耕地的面积有400多亩,人口有400多入,户数是104户,分4大姓,“周打、“王”、“陈打、“戴护四大姓组成四大生产队。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农牧业、渔业为主,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到一半。当地第一户苗木种植户于1996年开始引进苗木种植,至今,全村约有70多户人家从事苗木种植,总面积达到500多亩。周村在近些年发生多次行政变革,从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埭南乡,到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方村镇,到现今的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三次变革,带来了发展方向的变化,从原属于乡级的水稻种植产区,到新经济作物的发展繁荣区域,到当今的以工业为先的发展模式,使得土地政策经历不同的调整。一再的政策调整,也改变了当地的面貌,此点在后文当中将有详细的提及。1.3.2研究方法笔者是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人,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笔者的故乡,作为一个根在周村的城里人,虽然不曾在家乡长期生活,但也经常回到故乡,逢年过节也经常在亲戚家小住几日,家乡的情况,笔者也有些整体的了解。与此同时,因为长期在城市生活,并且多年在外求学,对于家乡的了解,并不能做到事无巨4\n第二章研究理论细,并且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与乡村文化群体有着很大的区别。综合以上两点,笔者的身份为本次研究带来了便利,即笔者可以很顺利的进入到当地的文化圈之中,又可以尽可能的保持一个旁观的姿态,不影响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访谈对象为周以品,他是笔者的伯父,村中其他人,也多半和笔者有着些许亲属关系,调研的过程中,聘请的向导为笔者的堂姐周敬春、堂姐夫戴德禄。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参与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结构式访谈。个案研究法(CaseStudyMethod)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它通常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苗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笔者在祝秀丽老师的带领下多次前往安徽省芜湖县县政府以及周村调研,逐步了解了苗木种植的发展情况,并通过拍照、访谈等方法,详细记录当地技术的改变状况。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Observation)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居住在村中的亲戚家,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与其他研究技术相比,参与观察导致研究者把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强加于他试图理解的那个社会世界的可能性最小,它常常是在“没有先入之见"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探讨的。因此,它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了最好的方法。研究期间,笔者在调查地点停留时间约有两个月,和当地入共同生活,并参与当地的譬如祭祀等集体活动,通过实地参与,了解当地的技术传播与文化变迁。结构式访谈(StandardizedInterview)是一种对访谈过程高度控制的访问,即对所有被访问者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对被访者回答的记录方式等是完全统一的。结构式访谈存在自己的优势,相对于问卷,可以获得很多问卷无法探查到的信息点,并且可以方便的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访谈的结果可靠性也比较较高。笔者将访谈对象分为三个群体:当地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包括安徽省芜湖县农委副主任蒋中宝、中共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方寸街道周村支部副书记陈前荣;苗木种植大户,包括周以品(我们最主要的访谈对象,也是我们参与观察最主要的接触对象)、王光泽、袁忠水等;苗木种植散户,这类群体,我们在问卷调研的过程中,进行了随机的访谈。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Survey)也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本次论文的撰写,获得了导师项目的支持,笔者在导师的带领之下,与实验\n第二章研究理论室小组共同协作,通过设计问卷(其中“采纳者个性特征’’及“经济体制"的两个指标,由笔者设计),实地调研,拿到第一手的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软件分析,了解当地苗木种植的发展情况。在笔者前往当地调研的过程中得知,规划中的芜申运河穿村而过,全村的大半面积将沉入水下,随之而来的拆迁,也让村庄的老聚居点消失在田野中央,全村依旧住在当地的约有60余户人家,我们走访了该60余户人家,部分问卷的填写存在前后矛盾的状况,我们共取得有效问卷44份,其中苗木种植户22份,非苗木种植户22份,对全村的实际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本次研究的时间安排如下:参与观察:因为笔者的身份问题,自年幼时期,即在调研点有过生活经历,经历20余年,每年均会在当地居住。为本次论文撰写,笔者再次前往当地,主要时段集中于2012年lO月,2012年12月,2013年2月,2013年4月,前后历时约2个月。结构式访谈:本次访谈集中于2012年12月4日至8日。问卷调查:问卷发放与填写于2012年12月4日只8日进行。6\n第二章研究理论2.1罗杰斯扩散理论创新的产生和扩散,是一种新的秩序的普及过程,而让人们接受这一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许会耗时数年,或者,直到创新被新的创新所淘汰也鲜有人接受,“创新的扩散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多个个体对新构想的主观感受、沟通的过程。通过这种社会化的沟通过程,创新的意义才逐渐显露出来。’’l罗杰斯的扩散理论当中,关j空予两个重要的概念:不确定性和信息。“不确定性”指的是在接触创新者的实际情况下,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当接触创新者在有多种选择方案时,排除不确定性的关键,则在于对信息的收集和采纳。同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不可能同时采纳一下创新,在时间的维度上,创新在该社会系统中的扩散呈现一个前后分散的过程,而针对采纳和不采纳的个体,也会有从思维到实践到确认的过程。2.1.1采纳者分类罗杰斯在扩散的研究中发现,“如果把时间因素作为横坐标,相应时间点的新加入的采纳人数作为纵坐标⋯⋯创新的采纳过程呈现出一条相对规则的钟形曲线;如果横坐标不变,相应时间点的总的采纳人数为纵坐标⋯⋯仓IJ新的采纳过程呈S型曲线。"21[美]埃弗冒特·t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3’[美]埃弗雷特·t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407\n第二章研究理论.厂‘‘、.,么。\≥冬翟勰誊\蠕\l-jj●Ij-0童,●■圈1.根据创新性将采纳者进行分类3按照罗杰斯的观点,采纳者分类中需要达到三个要求:完全性、相互排斥性、单一的分类原则。完全性指的是必须包括所有的考察对象,相互排斥性指的是某一个被考察单位不可以同时归于多个类别,单一的分类原则指的是分类不可遵循多个分类原则而形成综合的结果。按照三大原则,罗杰斯将创新的采纳者分为5种类别:具有冒险精神的创新者、受人尊敬的早期采纳者、深思熟虑的早期大多数、持怀疑态度的后期大多数、墨守传统的落后者。具有冒险精神的创新者:“获取并引入创新思想,从而启动创新思想在本系统内的扩散。"‘受人尊敬的早期采纳者:典型的“地方主义者”,与当地的社会联系的更紧密,并且容易被创新机构视为重点扩散的对象,是“谨慎’’和“成功"的结合体。5深思熟虑的早期大多数:比普通成员略早地采纳创新的群体,是创新扩散中承上启下的一部分,约占系统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6持怀疑态度的后期大多数:和早期大多数一样,后期大多数约占总体的三分之一,他们的采纳,除了可能的经济因素之外,“又因为周围越来越多的人采纳了创新,给他们造成了某种压力”。7墨守传统的落后者:他们几乎不受舆论的影响,“几乎是与系统社会网络隔3[美]埃弗冒特·lL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45‘[美]埃弗雷特·lL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465[美]埃弗雷特·■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47‘[美]埃弗胃特·t罗杰斯‘刨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477[美]埃弗冒特·也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488\n第二章研究理论离的遁世者一,在决策的过程中,参考的对象往往是过去,评判标准也不会随着时代而改变。在对采纳者进行简单的分类之后,罗杰斯根据对不同采纳者的个性特征分析,得出了不同采纳者所体现了不同的特性,如下表所示。衰1.早期采纳者和后期采纳者个性特征对比指标早期采纳者后期采纳者年龄没有明显差距教育程度高低社会地位忘。一低向上的社会流动性强弱移情、抽象能力强弱逻辑推理能力强弱智商高低.对科学和创新的态度积极不积极‘应付风险擅于不擅于教育、职业抱负高低宿命论不倾向倾向社会活动广泛参与不广泛参与人际关系互联性高低眼界开阔不开阔搜寻信息积极不积极接触媒体更多不多舆论导向力强弱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水品、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社交行为、媒体行为等多个方面,早期采纳者相对于晚期采纳者,具有明显的积极倾向,这些特性,同时也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创新的接受程度和采纳倾向。个体从接触创新到采纳创新,呈现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罗杰斯的扩散理论中,将该过程分为了五个阶段,分别是认知阶段、说服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确认阶段。9\n第二章研究理论“认知阶段"指的是个人知道了创新的存在,分为三个类型:“什么是创新"、“创新是怎样运作的”、“创新为什会有有效”,这三个类型构成了认知的主要部分。“说服阶段’’指的是个人形成对创新的赞同或者不赞同的态度,存在思考和情绪上的好恶感觉。“决定阶段”指的是个人所进行的活动,是的个人决定采纳创新或者拒绝创新的阶段。“实施阶段’’指的是个人将着手实施创新的过程,这一阶段脑力劳动明显的向体力劳动转变,并且往往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而实现再发明。“确认阶段"指的是个人在前面四个阶段实现之后,可能接触新的信息或出现不协调的状况,产生肯定创新或者终止创新的过程。圈2.采纳者创新决策过程示意图10\n第二章研究理论2.2文化生态学理论2.2.1斯图尔德的创造文化生态学理论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他在对印第安人的研究中发现,文化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他将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引入到人类学的研究当中,“考察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对文化选择的限制,以及人类文化对环境的适应及其影响。"8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生态学是“研究特定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平衡的学科’’9,是“就一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进行研究。它的主要问题是要确定这些适应是否引起内部的社会变迁或进化变革,但是它还结合变革的其他过程来分析这些适应"。加文化生态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这一角度,将集合了人类社会的对文化的诸多影响因素,对文化进行结构性的考量,也为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解释的模型。社会学家司马南杰对于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文化生态学主要包括两个关键点:“文化生态适应"、“文化核心及其余留物"。“文化生态适应"是指一个在历史上发展出来的文化在特殊的环境中得到改造的适应过程,在此,斯图尔德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文化得到改造的过程中,文化对环境也产生了改变,这一适应的过程,存在于文化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即不是单独的环境演变和文化变迁,二者之间并非割裂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环境对文化形成有塑造作用。“文化核心"是指文化中的最核心的部分,是那些和生计活动与经济安排有密切关联的特质的集合,此核心包括了与经济安排有决定性关系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等文化模式;“文化的余留物"包括社会结构的许多方面及仪式行为。斯图尔德在研究中,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方法:分析开发技术或生产技术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技术包括通常称为物质文化的相当大的部分:分析用特定技术开发特定地域所涉及的行为模式;最后,弄清楚在开发环。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崔明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9月.“卷5期’(美)J·H·斯图尔德著.玉文华译.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J].世界民族,1998,(6)”(芙)J·H·斯图尔德着.潘艳,陈洪波译.文化生态学啪.南方文物,2007,(2)11\n第二章研究理论境中的行为模式对文化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最后一个程序需要对诸如人口统计、定居形式、亲属结构、土地占有土地利用和其他重要文化特征进行全面探讨。就构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文化生态学代表了一场重要的革新运动。人类地理学将文化和环境视为相互隔离、只是在外部存在联系的整体,通过引导分析家区分文化特质的核心及相关一系列的环境特征,文化生态学创立了一套具有整合性的概念体系,即有一套有效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文化与环境要素相互作用:从人的角度与从自然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分野从此消失了,因为这两种视角实质上属于同意个系统过程中交替使用并互相转换的分析方法。这种看法似乎意味着徂的机械决定论所主张的环境总是影响文化特质的假设,已经被另一种更间接的理论模式所取代,它促使分析者尝试着建立一套有关当地生态系统如何发生作用的理论。本文旨在探讨新的苗木种植技术,在村落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文化之问的互动关系。在技术传播过程中,村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并伴随着技术传播而发生了改变,于此同时,技术的传播过程,也受到了当地文化的约束。从这两个方面考虑文化与技术传播的相互作用,斯图尔德的理论,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理论支持。2.2.2文化与人文化生态学的观点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并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这个层次通常被称为群落。如果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超有机体的文化因素,那么,在生物层之上,就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层。这两个层次之间交互影响、交互作用,在生态上有一种共存关系。’’n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关键在于人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人即是自然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社会的属性,成长在文化当中。一个文化,即受到来自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被其文化自身所限制,不是哪一个单方面的产物。这里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生计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它不只讲自然生态,而且讲文化与上述各种变量的共存关系一。垤针对文化受自然环境以及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文化生态学提出了自己的框架结构图。“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4”中田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0I].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1.15512\n第二章研究理论二’.’:,’kp,7o、i~‘o爱张囊蒜漂麓舞藏貘式霪图3.文化生态结构模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人类社会往外推,价值观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为直接,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则相对较弱,逐步呈现一个递减的趋势;而反过来,从自然界往人类社会作用,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则最为直接,最为深层次的,与自然环境间互动并不直接的,是价值观念。社会主体和自然界的相互互动过程,是通过文化环境的四个层面完成的,一个来自于自然界的“扰动”,社会主体产生作用,按照由外而内的顺序,先影响社会主体的科学技术,其次改变经济体制,形成社会组织的变动,进而撼动原有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体在这四个层面,同时也对技术传播产生影响,改变了“扰动”的原有形式,或者约束了“扰动”的传播途径,在相互作用中,达到新的平衡点。反之,文化的“扰动”施之于自然,亦是通过主题作用过程完成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皖南的一个普通村落,经历的数百年的传统农业阶段,以种植水稻和油菜作为土地的,在新的种植技术带来变革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开始与之相适应,并且新的技术也与当地传统文化发生了冲突和调试。笔者在分析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借用了文化生态学所提出的理论模型,通过物质技术层、社会制度层、思想观念层等三个层面的分析,来对苗木种植技术的传播以及与皖南村落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以期能过从传播学和人类学两个角度切入苗木种植技术传播的特性分析。\n第二章研究理论14\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目目日周村共有村民104户,总人口400余人,其中70余户人直接间接参与苗木种植,按照罗杰斯的理论,笔者对周村采纳者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并简要分析了采纳者特性。3.1采纳者分类及特征3.1.1采纳者分类通过对全村苗木种植技术采纳者反馈的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取得了采纳者的采纳时间的分布表格,如下图:图4.苗木种植技术采纳人数分布图周村图中是我们对全村所有尚在当地的采纳者进行的种植苗木年份分析,可以看到,苗木种植最早在1996年开始,最晚在2011年结束,集中爆发时间为2002\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年,计算得出,全村采纳者的平均采纳年份也为2002年。显示出来的图标,和罗杰斯扩散理论的S型曲线(累积量曲线),有一定的差距,经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两种可能:1、调研的对象虽然覆盖全村,但是总体样本量还是较小,不能完美的体现正态分布曲线。该数据只能作为该村的研究基础,而不能成为普遍性规律的代表,虽然如此,从图中,也可以初步看出,人数的大致发展过程,是一个波动增长,到突然爆发,然后继续波动减少的过程。2、罗杰斯的S型扩散曲线只是在假定的情况下,大多数案例证明了S型曲线,但“S型曲线的普遍性可能会引导扩散学的学生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被采纳者的创新都会表现出S型,然而,有一些创新,由于这样或那样的特殊原因,他们的采纳率并没有呈现出S型¨3,我们可以看到2002年数据的急剧增长,这些问题在后面的分析中,还将会提到。3、事隔多年,可能存在苗木种植户对过往情况回忆出现偏差的情况,这类偏差在本次研究中已经通过设计问题去尽量避免,但并不可能做到毫无偏差。我们根据得来的数据,按照罗杰斯的分类方法,即早期初创者占比16%,中期大多数占比68%,落后者占比16%,以2000年及2008年为界,初步将村中苗木技术的采纳者分为前期创新者(5人,占比15.15%)、中期大多数(23人,占比69.7%)、后期落后者(5人,占比15.15%)。3.1.1.1前期创新者周村第一位引进苗木种植技术的是周以品。1996年,周以品从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清水镇同学处得知了苗木种植的市场前景,并开始关注该产业。他作为前期创新者的代表,满足前期创新者诸多代表性特性。周以品出生于1947年,其父亲是解放初期新野小学教师,1954年,周以品前往新野小学就读,1960年,其考取当地中学——芜湖县中——就读初中,所在地即安徽省芜湖县清水镇,该中学现名清水河中学。一直到1966年,周以品都是在清水镇度过,并且完成了高中的学业。读书期间他对清水当地的情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也结实了相当一部分当地的同学。1968年,高中毕业后的周以品因为文化大革命而下放,回到了周村,等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因为家庭人数的庞大,以及其父亲的不幸去世,作为长兄的周以品,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村里当起了民办教师,三年后因为机会,其依靠自己的文化知识,了解了土木工程的基本技术,做起了木匠和工程队,从会计、技”[美]埃弗雷特·K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杜,2002年,24316\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术员一直做到队长。1984年,国家开始实行工程承包政策,事业单位也开始转型,把集体的工厂、工程队、采石场给私人承包,周以品就开始自我承包工程。埭南乡的影剧院、埭南乡政府的办公楼均是其自己设计施工,芜湖县第二中学的教学大楼1000多平方米,和前面的商住楼1700多平方,也是其自己设计施工。在承包工程的过程中,他也结识了很多重点工程局、建设委员会的朋友。在承包工程期间,在朋友的指导下,周以品还做过家禽养殖等产业,虽然只是作为副业。因为长期在外,积累了资本和人脉,周以品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和供水公司和电网建设单位谈判,较早的为全村普及了电网和自来水,这在芜湖县村级单位中,也属于领先地位。从上面的经历可以看出,周以品的经历和社交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全村其他住户,从信息采集到创新精神,已经处在全村的领先地位。1996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周以品开始种植苗木,也成为全村首创,刚开始只有8亩,2003年,周以品在村里成立“祖卉园林有限责任公司",并经常参与外出学习。当时有过很多人不理解,曾经提出为什么好好的水田要排干种植苗木,而多年的种植,使得其不但在全村承包了40亩的土地,还影响和带动了周围人一起投身苗木种植。3.1.1.2中期大多数在2000年之后,芜湖县提出“酵母示范户”工程,发展特色农业,县政府参照清水的发展模式,逐步出台了新的苗木鼓励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笔者在从调研问卷中发现,苗木种植户平均种植苗木时间为2002年,而从周以品的访谈中得知,2000年前后,其带动的苗木种植户约为20户,其中包括周光杨、周之田、周业伟、周业兵、王萃红、王昭红等人。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这类人群在访谈中,均提到了三项主要议题:1、国家政策2000年前后,粮食价格比较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很低,并且2006年之前,农业税费比较多,一亩田最多的时要摊到300多元,并且还要承担电费、农药、化肥等费用,还包括各类集体劳动(南方洪水容易泛滥,每年都需要动员全体农民加高、加固沿河大堤,均为义务体力劳动,如果不能劳动,则需要交纳一定费用)。2000年之后,打工开始日渐增多,较高的收入,使得年轻劳动力多半前往东南沿海寻求出路,村中土地荒地面积日渐增多。2002年,按照国家统一的退耕还林的部署,芜湖县委王长江书记提出,规划把芜湖县打造成一个以苗木生产为龙头,打造一个苗木县,在他的倡导和鼓励17\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下县里的城建,特别是农委和林业部门很重视,号召所有的干部带头种植苗木,而且有适当的补贴,前三年每亩田每年补贴100元。苗木种植相对于水稻,要粗放的多,不影响在外打工,同时又能得到补贴,成为他们种植的一大动力。2、市场锖售中期大多数最关心的,还有市场销路的问题,因为该人群多半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并没有多少的社交圈,有过在外打工经历的人虽然占到一定的比例,但也集中在文化程度要求较低的体力劳动,对市场行情、人脉关系等,没有过多的积累。访谈中发现,市场销路的问题,中期大多数都提到了,是他们开始担心的大问题,而解决方式在所有访谈中,都是统一的答案:由周以品解决。笔者就这个问题,在对周以品的补充访谈中进行了追问,了解到全村的苗木销售,除个别的村民在外自己跑销售(自己跑销售的,是因为农户本身就认识清水镇的朋友,或者其在外建筑工地务工过程中,认识了建筑工地老板,从而谋求建筑业的绿化项目)之外,均由他统一负责销售,农户只需要将苗木种植做好即可。3、苗木技术对于中期大多数来说,苗木种植技术并不是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他们这群人中,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因为苗木的种植劳动比较密集,往往集中于一两天,在此期间,需要相当的劳动力,有一部分农民在周以品开始种植苗木之后,即在周以品需要劳动力的时候为其帮忙,周以品也会雇佣一些清水镇的技术工人前来工作,村中的劳动力和外来技术工人,在协同劳动中,学到部分苗木种植的技术。另外,在种植苗木技术的过程中,周以品的协助、指导等,也帮助当地很多农民实现了技术的普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中期大多数来说,周以品的示范效应,以及国家政策带来的经济因素,成为他们选择种植苗木的主要原因,罗杰斯在他的扩散理论中也提到“不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不要做最后一个抛弃陈腐观念的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对于中期大多数而言,苗木种植的技术,已不再是他们头疼的大问题,销路的问题成为他们最为担心的。中期大多数,已经不需要像前期创新者那样,从外界环境引进和考察新的技术,因为身边就有成功的范例,也有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技术可供借鉴,同时,他们也不像前期创新者那样,有“[美]埃弗雷特·K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4818\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着广泛的交际和信息来源,周以品则在技术传播过程中充当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桥梁角色,使得新技术的传播有了可信的依靠,而正因为人的作用,前面提到的中期采纳者,多半为周以品的直系亲属或者多年的老友,人际关系系统的力量,在中期的创新普及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且成为创新扩散的最为重要的瓶颈。缺乏人际关系支撑的个体,虽然可以初步的了解到技术的组成,但对销路等依赖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完成的事项的不确定性太高,严重削弱了他们采纳创新的勇气。3.1.1.3后期落后者自2008年之后,村落中引进苗木种植的人数开始逐渐减少,并且自2011年至今,没有新的苗木种植户出现。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后期发展的种植户,以梁小发为代表,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在外常年打工,或从事自己的生意。以梁小发为例,他的本行是在外跑运输,多年以来,跑运输带来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在农村的收入。对于这一类人,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土地成为他们的低收资产,或者无收益资产,梁小发将自己的土地借于本村的老人种水稻,多年来,对土地的状况不管不问。近年来,苗木种植在全村普及,越来越多的村民从苗木的种植中获得了好处,并且苗木的种植对时间的消耗小,不影响他们从事的主要事业。这些叠加起来,触动了他们的内心利益线。另外一个政策层面的原因,2009年之后,周村并入芜湖市镜湖区,为了给工业的发展让路,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被逐步取消,土地成为工业的备用用地,这从一个层面打击了苗木种植户的积极性,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成为苗木种植户新的动力:征地政策对苗木种植户有较强的间接吸引力。土地征用是按照土地用途进行估价,然后给予农民一次性补贴,而作为水稻种植的土地,较种植苗木的土地,估价相差较远。周村的苗木种植后期落后者,他们并不完全像罗杰斯理论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几乎是与系统社会网络隔离的遁世者”坫,相反,他们在其他的方面接触到了新的世界,只是和村落的交际网络出现了脱节,并且,笔者认为,这类人群并不是对“创新和创新推动人持怀疑态度一16,而是在利益的权衡的过程中,对农村土地保持了刻板的印象,并长期漠视土地所能带来的收益增长,这是一种的利益思维。这样去分析,周村中的后期落后者,和罗杰斯扩散理论中的后期大多数较为相像。u[美]埃弗冒特·lL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48”[美]埃弗雷特·lI.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4819\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3.1.2特征分析通过在村中的访谈和调研,我们发现,村中苗木种植户,和非苗木种植户,有着较强的个性特征的区别,借用罗杰斯扩散理论中个性特征分类,我们从社会经济地位、个性及价值观、沟通行为和方式三个方面对全村的采纳者和非采纳者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3.1.2.1年龄和受教育程度采纳者年龄年龄分布在34岁到71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50岁:未采纳者年龄分布在41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61岁。二者的文化程度对比如下:衰2.苗木种植技术采纳者文化程度学历频率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无29.1小学522.731.8初中1045.577.3高中313.690.9大专及以上29.1100.0表3.苗木种植技术未采纳者文化程度学历频率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无731.8小学940.972.7.初中3王3.686.4高中14.590.9中专29.1100.0\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采纳者的文化程度初中占比最多,达到45.5%,未采纳者中小学学历占到最多,占比40.996,并且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占比超过了7096,相比较之下,采纳者该比例只有31.8%,由此可见,采纳者的教育程度,明显高于未采纳者。就该问题,笔者访谈了村中苗木种植户,发现教育程度、年龄、采纳新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家庭,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上下,达到入学年龄时,恰逢国家经济状况恶劣,对教育的投入有限,家庭普遍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孩子读书,且赶上特殊的历史事件,导致入学率很低。较低的教育水平,使得他们受到了知识、圈子、观念的束缚,对于新技术的采纳,形成了阻碍。相比较而言,采纳者,即平均年龄为50岁的群体,这一方面的阻碍,要小了很多。从前面对周以品的分析当中也可以看出来,丰富的教育经历,对他进入苗木种植行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之一,不单依靠同学进行发展,而且也通过知识接触了更广阔的社会。3.1.2.2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为了考察采纳者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笔者对采纳者和未采纳者的所从事的职业、’收入来源、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衰4.采纳者种植苗木前曾从事职业职业频数百分比务农1544.1%村级以上干部l2.9%教师、医生、工匠等617.6%进城打工411.8%进城做买卖514.7%其他38.8%21\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衰5.采纳者现今职业职业频数百分比其他829.6%●教师、医生、工匠等27.4%务农829.6%打工414.8%做买卖311.1%村级以上干部27.4%表6.未采纳者曾从事职业职业频数百分比务农2153.8%村级以上干部717.9%教师、医生、工匠等2、5.1%进城打工717.9%进城做买卖12.6%其他12.6%从以上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采纳者在采纳苗木种植技术之前,务农的比例,相对于未采纳者低一些,而教师、医生、工匠等需要文化水平较高的职业,相对于未采纳者要多一些,这个可以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如果按照普遍社会的\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评价标准,采纳者的社会地位,相对于未采纳者,要略微高一些。我们可以发现,在采纳者采纳苗木种植技术之后,除了村级以上干部及其他行业外,别的选项基本保持不变或有所降低,笔者针对该现象进行简单的了解。采纳者在采纳苗木技术至今,村级以上干部增多,究其原因,可能和年龄有关,在周村的传统当中,村长等重要的职位,一般由姓氏中比较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因为这涉及到解决村民日常生活纠纷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随着辈分和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村长一般由50岁以上的人来担任,这也就是为何在采纳者在采纳苗木种植之前,其担任村级以上干部的比例相较于未采纳者要低,同时,也说明了采纳者其后担任村级以上干部的比例有明显增加的原因。在采纳者采纳苗木种植技术的前后,针对“其他行业”选项的迅速增加,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专职从事苗木种植的人数迅速增加,村民从传统的农民变成了新兴的绿化产业老板;第二,苗木种植技术的普及,相对于以往的水稻种植,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解放了劳动力,使得更多的农民不再一直被土地束缚,而开始选择自由职业。表7.采纳者种植苗木前主要经济来源主要经济来源频数百分比种水稻、蔬菜1234.3%种经济作物l2.9%养鱼、牲畜514.3%工厂上班、进城打工822.9%手工业、小买卖25.7%公职人员l2.9%其他617.1%\n第三章周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表B.采纳者现今主要经济来源主要经济来源频数百分比其他615.0%公职人员l2.5%手工业37.5%工厂上班717.5%养鱼、牲畜37.5%经济作物12.5%苗木1127.5%水稻、蔬菜820.O%从以上两图可以发现,苗木种植技术采纳者在采纳苗木技术前后,家庭的最主要收入来源,从水稻和蔬菜,变成了苗木,变动幅度较大,而其他的经济来源所占比例,并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表9.采纳者种植苗木前家庭人均年收入收入水平(元)频数百分比累积百分比1000以下313.61000-2000522.736.42000"3000313.650.03000以上ll50.Ol∞.O24\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表10.采纳者现今家庭人均年收入收入水平(元)频率百分比累积百分比1000以下29.11000-200029.118.22000-3000418.236.43000以上1463.6100.0从以上图标可以看出,采纳者在采纳苗木种植技术前和采纳后,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究其原因,有可能涵盖一部分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全是苗木种植普及的原因,在此不做详细论述。表11.未采纳者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农作物品种频数百分比粮食2055.6%蔬菜719.4%经济作物925.0%\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衰12.未采纳者主要经济来源主要经济来源频数百分比种粮食、蔬菜1847.4%种经济作物513.2%养鱼、牲畜12.6%工厂上班、进城打工ll28.9%手工业、小买卖12.6%其他25.3%表13.未采纳者家庭人均年收入收入水平(元)频数百分比累积百分比1000以下522.71000-2000418.240.92000-3000418.259.13000以上940.9100.0从以上三表中可以看出,未采纳者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为水稻、蔬菜的种植,以及进城务工,并且,以水稻种植作为最主要的部分。未采纳者的收入水平,相对于采纳者,明显低一个档次,现今的未采纳者家庭年均人收入超过3000元的,只达到40.996,和苗木种植户采纳苗木种植前的50%,有很大差距,和苗木种植户现今的63.3%差距更大。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苗木种植户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地位,在村中要明显高于非苗木种植户,特别是传统的水稻种植户。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村中,苗木种植技术的采纳者,在采纳技术之前,其社会地位略高于未采纳者,其经济地位则明显高26\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于未采纳者。这个调研结果,和罗杰斯扩散理论当中所提到的采纳者个性特征,较为吻合。3.1.2.3沟通行为针对沟通行为,笔者所在的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问题,询问填表人平时和哪些人沟通和交往的更多,得到的结果如下表:衰l毛和哪些人交往更多(多选)采纳者未采纳者人群(人数)亲戚613朋友10邻里59同村熟人96村干部53农业技术人员或其他102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未采纳者的交际范围较为集中(数据标准差为3.891),最多的为亲戚、朋友、邻里,而采纳者,则分散了许多(数据标准差为2.217),和朋友、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占据了采纳者的主要交际圈,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明,采纳者的交际范围,相对于未采纳者,更加的广泛,涉及的圈子,也更加的多。同时,周以品是具有代表性的苗木种植户之一,在访谈中表示,其每周至少去一次城里,一般去送货或者去银行,偶尔也会前往政府的朋友处和县级的苗木协会。另外一位周村的苗木种植户王光泽,不但在周村的土地上种植,同时与人合伙,在邻村还承包了100亩土地,为了管理的方便,他买上了汽车,在城里居住,已经成为了一个苗木的供应商,而不再是简单的农民,这样一群人,已经成27\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为了苗木种植户对外扩展社交范围的典型。3.2创新一决策前文已经提到,在罗杰斯的扩散理论当中,将采纳者采纳创新的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确认阶段,这五个过程,参照这五个过程,笔者对周村第一位苗木种植采纳者的采纳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访谈。以下的篇幅中,笔者以周以品为个案,分析其在苗木种植中的创新决策过程。3.2.1认知阶段3.2.1.1需求“‘需求’就是当一个人的企求超出了现实情况时,当‘欲望’大于‘获得’时,所产生的不满足或者挫败感;当一个人得知创新的存在时,他或她可能会产生‘需求’。"17周以品本身对创新是存在需求的,前面也曾提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时,农民的税费负担、集体劳动较多,这对于周以品来说,周以品家有8亩地,其中包括在其弟周以德(笔者的父亲)和其妹周优秀(笔者的姑妈)两家的土地,因为二者均在城里居住,且长期不事农业,土地交由其管理。8亩土地均由周以品管理并承担税负,而周以品家中劳动力除其自己及妻子外,子女均已前往城市居住或嫁于他人,所以8亩土地种植水稻时,劳动负担非常大且无人分担。而与此同时,粮食价格较低,按照现在的粮食价格计算,每亩水稻的年均纯收入为1000元,8亩则为8000元,当时则远远达不到这个数,而当时每年需要承担税负约为每年2400元,也就是说,除去税负、家庭的口粮、第二的水稻留种,基本没有盈余。而与此同时,周以品本身在外是一个工程承包商,能够在工程承包上取得相当可观的收入,这导致他长期在外工作,也不常回家,这导致本身短缺的劳动力状况雪上加霜。综合以上两点原因,周以品将家中8亩地,全部免费交由亲戚保管,由亲戚解决税费,土地不但没有成为他的资产,反倒成为他的负担之一。到1995年之后,打工日渐增多,亲戚也开始离开土地,到城市中谋求生计,家中土地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荒地,这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使周以品对新兴的种植产业产生了迫切的需求——需要找到一种劳动量小、不耽误在外工”[美]埃弗胃特·t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4828\n第三章周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作且收益较高的新产业。3.2.1.2认知类型在文章的研究理论部分,已经对三种认知类型做了分类,分别是:什么是创新、创新是怎样运作的、创新为什么会有效。周以品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从清水的朋友处得知苗木种植的。在90年代初,正是周以品在芜湖县范围内从事建筑行业的时候,他经常前往芜湖县清水镇办事,而办事的间隙,也经常到朋友家走访,或者吃个便饭,“看到他们田里不是像我们家种稻种麦种菜,他们全部是种的小苗”18,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好奇,从朋友处得知他们种植的是供绿化工程、家庭盆栽、庆典花卉使用的苗木花卉。至于苗木怎样种植的,在周以品实施苗木种植之前,基本来源于他的同学。在清水镇,周以品有一位同学名为杨从福,在中学求学期间,因为当时离家较远,交通也不方便,礼拜天的时候周以品常去杨从福家玩耍,所以在同学之间,他们关系最好,直到今天仍属于深交。再加上杨从福全家都居住在清水镇,且全部都在做苗木生意,因为多年的经验积累,技术非常过硬。在这个基础上,依靠良好的同学关系,杨从福将主要的苗木技术均传授于周以品,并帮助周以品完成初期的销售工作。从杨从福家的实地了解中,周以品得知,苗木种植的人工需求集中,相对于机械化没有普及情况下的水稻种植,劳动量小,且和水稻种植不冲突,可以在村中雇人完成劳动工作,并且苗木的收益,相对于水稻,要高出100%(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种植苗木每亩的年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综合这两点,苗木种植技术,满足了前面提到的周以品的确切需求。3.2.2说服阶段在说服阶段,对于周以品来说,其认知阶段所掌握的信息已经足以说服其参与到苗木种植之中,“不管怎么样,最起码不比农业产值低吧"坞。总结起来,四个原因说服了周以品开始种植苗木:种植苗木的收入远远超过了水稻种植,可以解决税费负担;前期的技术全部由同学提供,不需要自行寻找技术和解决方案;销路由同学负责,同学的丰富行业经验,确保了周以品不用担心销路的问题;劳动密集时间与水稻种植错开,可以通过雇佣村中的闲置劳动力”周以品访谈录2012年12月16日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潮区方寸镇街道周村”周以品访谈录22012年12月16日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方寸镇街道周村约\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小规模的苗木种植,其管理较为粗放,不影响其他工作。虽然上述理由已经说服了周以品参与苗木种植,对于周以品的家人而言,不确定性更大,其需要说服家人同意他的打算和计划。“在种之前,我也把他们带到清水参观看了,等于使他们开开眼界,见识一下,再听同学介绍一下收入⋯⋯去亲眼看一下,亲耳听一下,把他(笔者)另外两个伯伯、婶婶,也都带去了⋯⋯(做决定的时候有没有犹豫?)⋯⋯因为我经常在那边,情况很熟悉,它那个是很好的一个收入,也是很好的一个出路,那不存在犹豫。’’加3.2.3决策阶段在决策阶段,周以品结合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最终确认发展苗木种植产业,在发展之前,而因为创新本身存在不确定性,“某项创新的后果原本就是不确定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尝试新想法,大多数个人要先对某项创新进行试验,以确定它是否适用自己的情况下,然后才会采纳这项创新"21,所以周以品采取了实验性的策略。周以品一开始并没有大规模的承包土地,而是采用了较为保守做法,将家中的8亩土地种上了苗木,确保失败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在苗木的选择上,周以品也采取了较为保守的办法,并没有从一开始选择周期长,投入大的树木种植,而是选择了周期短、见效快、投入小的草坪种植,“草坪种下去第二年就能卖,就是花坛铺的草坪,草坪种了以后,然后我们又改种树苗,草坪种了3、4年,开始时8亩地大部分都种的草坪’’盟3.2.4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因为周以品所获取的苗木种植技术来自于清水镇的同学处,而清水和周村相隔20公里,各项自然指标基本接近,这也导致了周以品在实施过程中,基本和清水的模式保持一致,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3.2.4.1调适清水镇靠近长江,是典型的江边乡村:土地平摊,土质疏松。虽然周村也是长江中下游冲击平原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离江边有一定的距离,土壤平整度和疏松度,和清水镇比,都有一定的差距。砷周以品访谈录22012年12月16日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方寸镶街道周树越【美】埃弗雷特·誓罗杰斯‘创新的扩散k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542周以品访谈录22012年12月16日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方寸镇街道周村30\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清水的沙质土,适合利润较高的幼苗销售,“我们(芜湖县)这边前期小苗拔出来的时候必须要带土,沙土拔出来带不了多少土,太黏了根毛又断掉了,都容易死亡,只有清水镇,六郎镇那边的土壤行⋯⋯像这样的土,苗拔出来不用包根,直接带土,那种软土能带着根毛一起走。像那种沙性土、黄土,苗拔出来了,根毛给土壤全部拔下来了,很容易死亡的。你也不可能一棵棵的进行根部保护包装,那样成本很高⋯⋯可能要2、3块钱一棵,而直接拔着走可能就2、3毛钱。”∞周以品根据这一情况,在草坪实验成功之后,并没有采取清水镇的种植模式,而是选择了长期的大棵绿化树的种植,但是在这过程中,也发生了冲突的状况,“我们开始主要的技术来源是在清水,参观学习都在清水,因为他们那儿销售快⋯⋯采购去的人也多,他们那边的树苗种植密度很高,因为销售的速度快,所以不同规格的树苗都能卖的掉,我们这边了因为相对滞销,所以我们开始的时候按照他们那个密度栽呢,结果就造成了苗木只长高不长粗。按照我们这边相对滞销的情况,我们的苗木就要栽的稀疏,栽稀疏才能长粗,长粗才能不愁卖不掉,如果卖不掉它还能长,种植密度过大了之后,不卖就不行,长不起来,它始终抢着往上长,长的很细很长,像竹竿一样⋯⋯等我发现这个情况之后,我们越卖就越稀了,我们就不在里面补栽了,渐渐的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24除了土质和种植密度问题给种植带来的麻烦之外,实施过程中,还发生了因为土壤高低有别,而导致树木内涝而死的情况。“90年代,淹死了一部分,因为我们当时没有针对地势高地种树,把不耐涝的树淹死了,那一次损失也不小⋯⋯按照当时的价格算的话,有五、六千元的样子⋯⋯(那现在怎么调整呢?)那就调整品种嘛,你看我现在低洼的地方全部栽的垂柳,垂柳就不怕淹,原来那儿种的是雪松,雪松应该种在山上的。”筠3.2.4.2再发明“再发明一指的是“在创新的采纳和实施过程中,使用者改变和改良这项创新的程度。"针对苗木种植技术的再发明,我们发现,在周以品种植苗木的细微之处也有体现,我们在周以品家居住的过程中发现,其所使用的劳动工具,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原先的水稻种植,大部分农具因为用处相同,而被保存了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农具,进行了简单的修改,包括农药喷洒设备,是在原有的水稻农药喷雾器的4芜湖县农林局副局长蒋中宝访谈录2002年12月14日于芜湖县农林局办公棱。周以品访谈录22012年12月16日子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方寸镶街道周村。周以品访谈录22012年12月16日子安徽省芜湖市饶湖区方寸镇街道周树31\n第三章周村采纳者的创新决策基础上,加长了喷洒手柄,用于对树冠的农药喷洒。3.2.5确认阶段周以品在苗木种植中获利,这促使他坚定了苗木种植的方向,并决定进一步的扩大苗木种植的范围。前文在论述采纳者分类的“中期大多数"中曾经提到,在2002年,芜湖县政府出台了鼓励苗木种植的政策,同时鼓励农民扩大生产,推广“酵母工程一,“这个工程就是政府拿出一笔钱来培养养殖大户、苗木大户⋯⋯给他一笔资金⋯⋯每户当时给2000元⋯⋯他自己要达到一定规模,并且带动起来,这一户才成为我们的培养对象⋯⋯由专家评审以后,我们就确定你为示范户。’’蕊2002年,在利润和政策支持的刺激下,周以品决定扩大种植面积,从8亩地,扩展到40亩土地,土地的来源主要是亲戚不种的荒地。“8亩是我自家的田,30亩包括周以红、周以文、周以武,包括周江西,他们田加起来有三十几亩,因为种苗木我才要过来的,不种苗木我要过来干什么呢。”甜与此同时,在2002年,周以品决定自己成立公司——祖卉园林有限责任公司,将苗木种植向着日趋专业化的道路推进。“当时在苗木上已经是大户了,成立公司一个是政策帮忙,政府各个部门给我们开绿灯,办手续给我们提供方便,县里的城建局抽了一个副局长,农委抽了一个副主任,亲自带队给我们跑办手续这类的事情⋯⋯随着国家对绿化的重视⋯⋯承包绿化工程必须要有公司有资质,所以讲我们这个公司就起了作用,可以参加投标,承包绿化工程,如果当时不成立公司,就不能投标,承包不了工程,就发展不起来。”嚣以上以周以品为个案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创新采纳的过程,符合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的一般规律,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在这个过程当中,采纳新技术的过程并非一个理想和顺利过程,不同的影响因素在其中起到了作用。回到前面所提到的周村采纳者的分类和采纳者的采纳时间的分布图,对创新决策过程的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分布图没有呈现标准的正态分布的原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对于新技术的采纳,村落社会文化系统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视的,对于新技术的采纳与村落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一些明显的标志事件。。芜湖县农林局剐局长蒋中宝访谈录2002年12月14日于芜湖县农林局办公棱”周以品访谈录22012年12月16日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方寸镇街道周村Il周以晶访谈录12012年12月15日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方寸镇街道周村32\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上文已经提到,苗木种植新技术的采纳过程与周村村落文化系统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根据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理论,我们将村落文化系统分为三个层面:物质技术层,包括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层,包括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思想观念层,主要涵盖价值等人类群落核心层面。从这三个层面去分析,尝试解析二者互动关系的全貌。4.1创新.决策与物质技术层4.1.1创新一决策作用于本土认知本土、乡土,顾名思义,就是本来的生长地。29周村祖先,从南宋建康陷落,迁徙至安徽省芜湖县,沿袭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而在这期间,经过长期的耕作劳动、生息繁衍,形成了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相较于迁徙之前,也形成了新的本土概念和新的环境认知。图5.周村地理位置图中标记处就是周村的所在地。周村地处长江ee-V游平原,在苗木技术推广之前,当地世代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的农作,采用的种植模式为每年两季水稻一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岫.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533\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油菜,因为降水充足、温度适宜,水稻产量一直较高,在历史上,安徽芜湖也是江南四大米市之首。每逢清明,是油菜花最盛的季节,当地有常有放蜂人前来光顾,天气转暖,则渐渐进入水稻的季节,盛夏时分,水稻田里的青蛙遍地,泥鳅和水蛇也经常出没于稻田之中。长期粮食的种植过程,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塑造有明显的作用。土地由遍地的水田和田埂构成,而构成水田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水,则由大大小小的池塘提供。每当梅雨季节和初夏的洪水季节来临,当地的池塘的水位暴涨,低洼地的水田往往与池塘连为一体。村民的居住点,原先位于村落的西北角的高地,其作用是防止内涝和房屋进水,在公路修通之后,农民渐渐从聚居点搬迁至马路基旁的高地,享受便捷的交通。苗木种植技术引进之后,.对当地的本土认知又产生了新的认知,在此,笔者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苗木技术的创新一决策过程导致的本土认知的变迁。4.1.1.1地表地貌的变化前面已经提到周村原有的地表地貌状况,并且在对村支书陈前荣的访谈中,我们得知了周村总面积500余亩,之前有水田400亩,现今加上各类土地种植苗木面积达到了500亩。这改变了当地的地表地貌,由原先的片片水田,转变为具有规划的林地,并且因为苗木种植以片为单位,同一时间同一品种的苗木,往往密集种植在一起,形成了集团性质的小树林地带。于此同时,菌木的灌溉和水稻的灌溉有很大区别,传统的水稻种植,是将池塘的水,用水泵抽入水田,保持水田水位即可。苗木种植并不需要大量水,在某些时候反而需要排水通畅。笔者在苗木地中发现,和传统的农田不同的是,苗木地需要大量的沟渠,用于灌溉和排水,深挖的沟渠,将土地隔离成了一个个长方形区域,长方形区域中间高、四周低,四周低的区域是排水的沟渠。因为江南水乡土壤含水量高,并且降雨充足,灌溉并不频繁。这些地表地貌的改变,使得当地农民对本土有了新的认识。“有了苗木种植以后,对我们现在的村是有极大的好处,现在的社会发展污染也很多,气候适当的要好些⋯⋯现在我们随着经济的建设、马路道路的建设,一旦到夏天热量就比较大⋯⋯现在随时随地到哪地方有树的话,有阴凉就是不一样。树是个好东西,为什么发展这一块比较快呢,我感觉到我们家的老百姓对苗木确实是感兴趣,有了苗木,有了绿色,给人添加了一份生机感。就像过去我们种植水稻也好,旁边有树的话人也感觉舒畅一些,人可以歇息一下。"∞’陈前荣访谈录2012年12月15日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方寸镇街道周村34\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4.1.1.2动植物种群变化江南水乡,本身是动植物品种繁多的地区,但长期的水稻种植,对野生动物品种的筛选作用也很明显,形成了以鱼类、水禽为主的动物群落。周村最为常见的,是池塘里的鱼、虾、蟹,水田里也遍生着鳝鱼和泥鳅。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鸟类减少了很多,其中复杂的原因可能涵盖农药的使用、人类的捕食、栖息地的破坏等,在此不做详细的分析。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引进苗木种植之后,周村的森林覆盖面积急速上升,池塘和树林的相互照应,为鸟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地和栖息场地。这最直接的带来了鸟类种群的增多,鸟类在当地的生息繁衍,成为了当地环境新的改观。但是于此同时,水田的消失,也对原生的物种形成了强烈的影响。泥鳅渐渐退出了田地,进入到了池塘周边的沼泽地带,青蛙也渐渐的向池塘撤退,田螺之类的生物,也基本在田野中绝迹了。这种物种的变化,不排除农药使用的影响,同时笔者在访谈中得知,苗木农药的使用,也对食虫类鸟类产生了影响。“喷药之后的几天,我亲眼看到那个鸟吃了虫子就毒死了,掉了下来,因为你打了药,虫子身上都有毒,那个鸟它也吃虫子啊⋯⋯我第二天到田里去看,好几只鸟死在地上了。胂1这是周以品亲身经历的事情,反馈给了我们,这虽然和苗木喷洒的农药药性有关,但是还不足以抵挡树林对于鸟类的吸引。因为苗木种植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周村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新的变化。现今的周村已经划归芜湖市镜湖区了,已经不再是芜湖县的一个纯粹的乡村,成为了芜湖市的工业规划的附属地带,但即使如此,在芜湖市的规划中,“对我们要求是引导、发展一些特色化的产业,苗木也属于其中之一..⋯·给我们的政策是以生态农业为发展的前景。像养殖、农家乐这些都属于生态农业。’’饕可见,多年流传而来的鱼米之乡的乡土风景,已经在苗木种植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发生了新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我们并不能说全是苗木种植技术所带来的,在苗木种植技术到来之前,当地也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周村的绿树成林的面貌,而这些成片的树林地带,是农民新的金土地。4.I.I.3空间和时间概念空间和时间,是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在前面曾经提到了,周以品在采纳创新的确认阶段,从原有的8亩土地,扩展到40亩土地,而这些土地,虽然土地使用权属于周以品的亲戚,并不属于周“周以品访谈录l2012年12月15日于安徽省芜湖市铙沏区方寸镇街道周村越陈前荣访谈录2012年12月15日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方寸镇街道周村35\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以品,但是通过民间流转的方式,这些土地,已然至于周以品的管理之下了。家庭土地面积的变化,对传统的观念产生了新的冲击,周村原来的“一亩三分地”观念已然受到了撼动(按照原来的土地分配,当地每人分到土地约1亩多)。周村现今有苗木种植示范户(种植面积超过10亩的农民)10户,苗木种植散户(种植面积5亩上下)30余户,如果按照原有的土地空间分配方式,是做不到的。在笔者的采访中,苗木种植大户王光泽驱车将笔者引往其在邻村承包的100亩苗木种植基地。为数不多的苗木种植户已经将对土地空间的饥渴,演变为对外寻求土地的步伐,而周以品连同自己的合伙人,在芜湖县县城的附近,正在与政府商谈300余亩土地的苗木合作项目。水稻种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静现象。而在引进苗木种植之后,当地的农民重新定义了他们的土地和空间。另·个方面,对于时间的感觉。传统的水稻种植,所用技术是多年流传下来,而传统的农民,世代耕种于此,所以对于他们而言,时间已经定格成为24节气中的耕作口令,到一定的节气,传统对于这个节气的定义开始显现他们的威力,且不曾变化过。“一九二九不出手",像《九九歌》这样的传统民谣,是村中劳动生产的根据,笔者在研究中也有意将苗木种植者和非苗木种植者在从事生产时的时间观念进行对比,询问他们关于生产是否会按照时间制作计划,所得的结果如下:衰15.苗木技术采纳者的栽培管理计划方式频数百分比按月做计划29.1按季度做计划522.7按年做计划627.3更长远计划313.6不用计划627.3\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树落社会文化系统衰16.水稻种植户的栽培管理计划方式频率百分比按月做计划0按季度做计划1l50.0按年做计划l4.5不用计划1045.5以上两张表说明,苗木种植户和水稻种植户的生产计划方式有明显的不同,我们从表格中可以看到,苗木种植户拥有生产计划的占到了总调研人数的72.7%,而水稻种植户的该比例只有5096。并且,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苗木种植户,不同的人,计划的特性有较大的差别,而水稻种植户的却没有表现的如此的明显,计划方式明显集中在“按季度做计划”。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按季度做计划"不管是苗木种植户,还是水稻种植户,占的比例都很高。针对“按季度做计划’’,笔者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得出了一个答案:水稻种植户在问卷中理解的“季度”指的是水稻一年两季,还有一季油菜;苗木种植户理解的“季度”指的是每三个月一个季度。水稻种植户每次在水稻即将收割的时候,会为下一季的水稻或者油菜做准备,而苗木种植户,在不同的季节,需要为不同成长阶段苗木进行管理,并根据市场的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所以二者出于不同的原因,选择了相同的答案。从这一点的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苗木技术采纳者和传统的农户,对于时间的安排已经出现很大意义上的不同,并且,在对于传统时间概念的理解上,双方也出现了不同的认知。4.1.2创新一决策作用于传统知识和技术传统的农业知识,包括灌溉、施肥、喷药、育苗、栽种、收割等等多个方面,在苗木技术扩散进村落之后,传统的耕作方式已经渐渐的消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已经成为了全村70余户苗木种植户的过去,苗木种植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伴随着生活方式改变的,是传统的农业技术。最直接发生变化的,是生产的农具。传统的铁锹和铁铲,还能在苗木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但是镰刀等工具,在苗木生产中已经很难发挥作用,并且在铲子的\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选择中,当地农民购进了一种新的农具:剁铲,专门用来在挖大树时,“剁断’’树木盘根错节的根系,而这时,铁锹和铁铲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原来种水稻的工具我家全部都有,从水泵到打稻机⋯⋯种苗木的时候就用不上了,种苗木的时候我们又重新置办了种苗木的工具⋯⋯种苗木那个锹啊、挖树的铲子啊,和种水稻的有一点区别,那个代价都不大啊,现在那个苗木工具都在下面仓库里⋯⋯重新买的哦,你自己怎么做呢,那个铲子我在清水买的,就我们这边也买不到⋯⋯铁匠店也不打这个东西”。不单单是这些简单的工具发生了变化,对于每当播种季节,出现在田里的耕地拖拉机、插秧机,以及收割机,现在因为水稻田的减少,也渐渐的难以在村里见到,反倒是运输苗木的轻型卡车,经常会出现在田地之中。灌溉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水田漫灌,已经渐渐变成了历史,新的种植技术,带来的是灌溉作业的减少,水泵机变得不那么繁忙,在干燥的季节,只需将部分水抽入苗木地间的沟渠即可,沟渠的两侧并没有水泥的防水设备,水会自然的渗入苗木的根部。农药也伴随着苗木种植的实施而发生改变,水稻有碍于他作为粮食的重要性,所以不可以使用药力过量的农药,以免在食用过程中,农药残留过大而使人中毒,对于苗木农药的选择,则可以回避这个要求,所以苗木农药的药性,一般比水稻所用农药的药性要大,这也是前面所提到的苗木种植过程中鸟类毒死的原因。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苗木种植还带来了副产品的变化,在种植苗木之前,当地农民以水稻秸秆为主要的燃烧材料,近年来,水稻秸秆渐渐的减少,这导致了两个明显的结果:没有了水稻秸秆,农民开始寻找新的做饭方式,苗木在修剪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苗木秸秆,但数量有限,不足以支撑家庭的烹饪需要,电磁炉和燃气灶开始向村庄辐射,农民的家庭设置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袅袅炊烟的景象,在村中已经不再普遍;同时,我们在调查苗木副产品使用状况的时候,得到了如下的反馈。\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衰17.苗木剩余物的用途用途频数百分比做柴草1237.5%做篱笆26.3%烧成草木灰412.5%卖掉825.096送人。,一j515.6%其他l3.1%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木所产生的枝干等副产品,对于苗木种植户来说,当做柴草的,只占到采纳者的37.5%,剩余苗木技术采纳者,均将苗木副产品用作其他用途,其中,卖掉和送人的比例占到了40.6%。这说明两点,第一点,正如前文所说,绝大部分的苗木种植户,已经放弃了传统的烹饪方式,不再需要秸秆等燃烧物质;第二点,苗木种植副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人际交往的来往材料,带来了一种新的人情关系来源和经济收入。4.1.3物质与技术的反作用文化因为新技术的传播而发生改变,而在技术传播的过程当中,技术也会受到文化的改变。新文化的产生,即受到技术的影响,也受其自身的影响。在苗木技术扩散的过程中,文化中物质技术层的因素,对苗木技术也产生了反作用,在采纳者的说服、决策、实施三个阶段发挥作用,成为采纳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前面的实例中已经提到,在苗木品种的选择过程中,考虑到土壤的因素,周村的苗木种植户并没有按照技术来源地清水镇的做法,种植幼苗和庆典用苗木,转而种植大型苗木;同时,因为土地的平整程度,农民们开始协调不同的树种,种植在不同的土地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物质与技术层对于苗木种植的反作用,而任何一个地域,不可能完全的只存在文化对于新技术的排斥性,正因为和清水镇的相近,环境的相似,也促使农民主动引进苗木的种植。作用,与反作用,同时存在于文化39\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系统的自然层面中。4.2创新一决策与社会制度层“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它是由一组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的,也是相对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社会制度分为3个层次:总体社会制度,或日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一个社会中不同领域里的制度,如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考勤制度、审批制度等。在本章节,笔者从国家制度、村落制度和社会组织三个角度,对采纳者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制度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简要的分析。4.2.1创新一决策与国家政策前面已经提到,芜湖县政府出台的苗木种植鼓励、补贴政策,是当地农民采纳苗木种植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访谈中发现,苗木种植技术的传播过程,与政府政策存在一个互相作用的关系,作用过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4.2.1.1技术带来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在和芜湖县农委副主任的访谈中发现,芜湖县的苗木种植鼓励政策源自于三个主要的社会背景:农民收入普遍偏低,田地荒芜,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打工,收入差距变大,这是中国在90年代后期的代表性农村现象,农村需要新的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2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牺牲了太多的环境资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事件不断的爆发,以1998年1999年洪水为例,当地的水土流失严重,堤坝脆弱,强降雨极易引发山洪和内涝,1998年大洪水,芜湖县堤坝决口,严重的内涝将芜湖县县城围困成为孤岛,政府痛定思痛,觉得退耕还林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清水镇的苗木种植发展迅速,很快成为产业,长三角的大量苗木商人前来芜湖县清水镇购置苗木,这为芜湖县的政策,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以上三点,构成了芜湖县苗木鼓励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从中可以看出,新技术的扩散,为政策制定提供了良好的范版。但是在周村划归芜湖市镜湖区方寸街道后,发展方向开始改变,由原来的农业主导变成了工业主导,农村成为工业发展的土地备用区。于此同时,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芜申运河开凿,这条连接芜湖和上海的工业动脉,从周村横穿而过,\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征地。如果按照现有的征地政策,政府在征用农民土地后,会按照土地产值,给予农民一次性补助,而苗木的产值,远远高出水稻的产值,这成倍的提高了政府征地的费用,为了更好的促进工业的发展,芜湖市取消了苗木鼓励的政策,这又是苗木种植对于政策的新一轮影响。4.2.1.2政策影响技术传播加速和停滞而伴随着政策的出台,新政吸引了新的采纳者加入到技术扩散的过程当中。在前面的采纳者分类中,已经论述了中期大多数所受的政策影响,补贴政策,成为他们创新一决策过程中重要的说服砝码,加速了技术的传播。而在政府取消鼓励政策之后,带来了有趣的现象,首先,受限制于政策和户数总量,苗木种植的扩散变的不再像多年以来的持续增长,在2012年,没有新的采纳者加入到苗木种植的过程当中。另外一方面,一些农民动起了政策的主意,部分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回到家乡,开始咨询周以品苗木种植的有关事项,“他们开始关心土地被征用之后的补偿金,希望能够多拿到一些补助"。∞由上述两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和新技术传播之间的过程是复杂的,存在多重的相互作用,而政策的制定,在技术扩散当中,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4.2.2创新一决策与村落制度因为改革开放之后的长期发展,周村已经成为了一个信息畅通的东部乡村,大部分村落制度,都已经按照国家的政策,形成了规范的流程。笔者在的访谈中了解到,涉及苗木最多的是土地政策。周村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来自于上个世纪的包产到户,“责任田,我们除掉小岗村以外,我们这边搞的比较早,我们是1978年下半年,我们就像小岗一样,秘密的搞了⋯⋯都是村里那些‘大’字辈分的人搞的,第二年就公开的分了,秘密的分的时候没有直接分到户,就是我们这个生产队分4大组,按照4大房分四大组,比如讲我们家算一个组,周以海他们算一个组,按照我来说就是按照爷爷算,就是一个爷爷一个组。别的生产队也差不多开始搞,但是没完全分,就是分到小组的样子,就是每个家都分成小组,第二年国家就公开的分了,到处都在分,90年适当的调整了一次,因为下面有死亡的≮出生的,有的悬殊比较大。当时。周以品访谈录12012年12月15日子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方寸镶街道周村41\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我们家分的时候是9个人,后来调整的时候是9个人,但是田就没动。"飘在苗木引进之后,苗木种植户对土地开始产生饥渴,因为苗木种植的劳动不密集,一个人可以管很多土地,并且土地越多,收益越大,但是因为包产到户的政策,国家不允许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苗农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获得更多土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开始向土地空余的亲戚借用土地,像周以品一样,将居住在城中的亲戚的原有土地收过来。这种操作模式运作了多年,农村的大量闲置土地,被土地所有者的亲戚和朋友租用,到2004年,国家承认土地流转的合法性,周村也根据国家的要求,允许土地流转的存在,土地的承包,不再按照姓氏人口分摊到户,而出现了承包分红的操作方式:将土地承包出去,收益给土地使用权的原有者分红。可能这一层的村落制度改变,不仅仅是苗木种植技术影响所带来的,但是对于周村的个案而言,影响最大的是苗木种植户“侵吞”土地所撼动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根基。4.2.3创新一决策与社会组织苗木技术采纳者的创新一决策过程与当地的社会组织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相互作用进行分析。4.2.3.1人际关系网在苗木技术的传播和扩散过程中,人际关系网的作用,在采纳者分类中已经提到了一部分,对于早期的采纳者而言,周以品从清水镇的同学处得知了苗木种植技术的各个方面,而周村的其他苗木种植户,也在被周以品雇佣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苗木种植技术,而这一切,建立在原有的亲朋关系的基础上的,从“中期大多数”的特性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周村中原有的交际网络,对于苗木技术传播渠道的限制作用。虽然在苗木创新技术的采纳过程中,受到了原有人际关系网的限制,但该传播过程,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人际关系网。交际圈除了亲情之外,友情是由共同经历和共同目标带来的。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苗木技术采纳者的交际范围本身较为分散,这些苗木采纳者的沟通特性,也是他们种植苗木的影响结果。苗木“周以品访谈录l2012年12月15日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方寸镇街道周村42\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采纳者的交际范围开始出现了新的特性,我们讨论的原有亲属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外出的增加,使他们在不同交际圈上花费的时间出现新的分配。丘每个星期最少要去县城一趟,有时候甚至一个星期跑两三趟,现在主要是一些业务上的事情,一个是给客户送树,或者是工程上需要汇款,原来没划到市里之前主要是去县里的农委、林业局、科技局,现在就是市里的农林水办公室、市林业局、市城建局,去拿项目。’’筠这些新的变化,使得花在原有的交际圈的时间变少,新的苗木交际圈也渐渐的产生。2003年,埭南乡苗木协会成立,作为一个政府提倡的民间协会组织,它承担了苗木种植户之问的信息交流的任务。苗木协会也会定期的组织活动,每年都会组织协会成员前往一家苗木种植户参观聚会,增进相互了解,沟通的销售信息和种植信息。一⋯就在同一时间,周村的祖卉园林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中,招聘了4名来自清水镇的项目经理,专门负责对外招投标和苗木的销售工作。这些新的社会组织的诞生,成为了新的人际交流圈,这对原有交际圈的冲击,是不可以忽视的。4.2.3.2传统村落权威2013年4月,清明节期间,笔者最后一次前往周村,按照周村的传统,清明节和春节期间,外出的居民都会回到村落,举行各色的祭祀活动,这一期间,民众都会聚集起来。就这清明节的机会,周姓生产队的队长,组织召开了全体生产队队员的会议,讨论部分土地的分配问题,会议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有部分村民,表达了要求替换生产队长的意见,由更加年轻的、对外业务更加熟练的人来担任这一职务。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一次会议,虽然最终,换届的意愿并没有成功,但是在笔者私下了解的内容中发现相当部分的农民有这个意向,而大部分有这个意向的村民,碍于勇气或者脸面之类的因素而没有提出来。老生产队长世代种植粮食,并且常年待在村中,他的年龄和见识,对于很多苗木种植户来说,和他们心目中的生产队长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其中也不乏很多利益的纠葛。这是笔者在了解中得到村落中权威变化的冰山一角,原先大家都是种地的农民,而现在,新的苗农出现,他们挣得了更多的钱,掌握了更多的资源,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更多的实惠,经济实力成为了他们权威的有力保证。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体现了他们新的地位。8周以品访谈录l2012年12月15日于安徽省芜湖市镶湖区方寸镇街道周村43\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在问卷中,笔者在询问苗木种植户在村中是否变得更有面子,得到如下答案:表18.苗木种植户眼中的苗木种植户面子选项频率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更有面子1359.1没变化627.386.4不好说313.6100.0没面子0100.0表19.水稻种植户眼中的苗木种植户面子选项频率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更有面子731.8没什么522.754.5没面子29.163.6不好说836.4100.0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苗木种植户,觉得自己在种植苗木之后变得更有面子的占到了59.1%,在水稻种植户中,这~比例也高达3I.8,而认为种植苗木没面子的,只有2位接受调研的受访者,全为水稻种植户,且比例只占到水稻种植户的9.1%。和生产队会议上发生的情况~样,这些数据从一个角度验证了苗木种植户在村中的地位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组织,在苗木种植户的创新一决策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于此同时,苗木种植带来的新的社会组织,对传统的社会组织和体系,有产生了不同角度的冲击,这种相互作用,体现在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经济体制决定上层建筑,这也符合了一般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44\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4.3创新一决策与思想观念层思想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一般也称“观念一,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利用观念系统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活动,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点。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涵盖了繁复的内容,笔者从下面两个方面,阐述周村苗木种植技术扩散过程,和当地思想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4.3.1农业思想土地使用权是农民最根本的财产,这是中国农民几百年来最根本的认识,而现今的商业时代,改变了很多农民的想法,30年来急速的城市化,几亿农民放弃了土地,来到了城市,虽然城市化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但是对于周村而言,大部分农民放弃土地的使用权,最直接的因素还是苗木种植的冲击,土地已经不再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这在前文的土地制度中,也已做了简单的说明。商业的思维进入到村庄之中,农民关注的是土地的收益,而不再是土地上长出来的是什么。于此同时,农业思想对于苗木技术扩散的创新决策过程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笔者的调研中,取得两个例子,在此做简单的说明。2012年冬,笔者在调研中,走访了一户没有采纳苗木种植的农户家中,该家庭一直种植水稻,在访谈中,笔者与受访者讨论他没有采纳的苗木种植的原因,他给的答复是“以粮为纲刀,受访者已经60岁有余,在多年的接受教育中,“粮食”一直是他所了解的最为重要的东西,最被社会认可,也可以给他带来社会地位的东西。2013年清明,笔者再次前往,得知另一户人家,没有采纳苗木种植,该户人家夫妻双方都是40岁上下的中年,亲戚朋友因为种种原因,都前往他家劝他们种植苗木,虽然丈夫已经接受了新的观点,但是他的夫人一直坚决反对,导致该家庭迟迟无法将苗木种植付诸实施。笔者在聊天中了解到,他的夫人认为“如果不种粮,第二年就需要花钱买米吃,家里经济条件不宽裕,所以还是种粮吧’’。以上两种思维,在城市人看来,是不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周村,这确确实实的存在,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也确确实实的对某些个体形成了作用,改变了他\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们对创新的观念。4.3,2平等观念在苗木种植技术的扩散过程中,一些家族观念和男女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表加.适合种植苗木的性别频率百分比男人1045.5男女都适合1254.5该表是苗木种植户所认为的谁更适合从事苗木种植,得出的结论,男女都适合的,占到了54.5%.表21.适合种苗木性别频率百分比男人1150.0女人29.1男女都适合940.9该表是水稻种植户所认为的谁更适合从事苗木种植,得出的结论,男女都适合的,占到了40.9%,虽然没有苗木种植户所认为的高,但是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比例。女性地位的上升,是在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跟着发生的变化。对于传统的水稻种植业,对体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女性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带来了生活中的地位弱势,而苗木种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观念。于此同时,在家庭中,传统的长幼尊卑也在发生新的变化。调研结束后,我所在的调研小组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收入较高的家\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树落社会文化系统庭,在“家庭权威是否在苗木种植中发生变化”问题中,大多数选择了“不好说’’,就这个问题,我们又专程的同周以品进行了沟通。“因为家里收入高,所以年轻人见识广,受的教育也多,在思想上对老年人要尊重一点,就算是知道他思想保守,但是他不愿意去顶撞,他们心里有数,不愿直接顶撞⋯⋯老年人毕竟对种苗木不大放心。"饕从这一点可以发现,孝顺观念,在经济条件改善的过程中,有了一层新的定义,尊重,而不仅仅是纯粹的顺从。。周以品访谈录12012年12月15日子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方寸镇街道周村47\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结语\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结语第五章结语从全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木种植户的创新决策过程,对当地的文化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系统也对采纳者产生了不同角度的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在文化系统的各个层面同时的发生。而周村的苗木种植户,也基本体现了罗杰斯创新理论中所提到的分类,以及个性特征,在创新决策过程中,虽然根据周村的本地特性,有了一定的调整,但是在创新扩散的理论框架之下,周村的苗木种植技术扩散过程,基本符合了理论中所提到的特性。从另外一个层面出发,笔者在分析中发现,对于在采纳者的创新决策过程中,不同的阶段的采纳者,受到的文化系统的限制作用也不尽相同。对于初创者,最大的限制作用来自于物质技术层,他们对技术的关心,超过后期的所有采纳者,他们最担心的,也是能否掌握新技术,从周以品对于技术的不断了解和学习,就可以发现这一点;中期大多数,对他们最大的限制作用来自与社会制度层,从政策对于中期采纳者明显的作用,以及技术通过人际关系进行传播的模式可以发现,社会制度层的作用,对于中期采纳者,要远远高于技术的作用,因为成功的范例已经让他们解决了技术的后顾之忧;而对于晚期落后者,以及没有采纳新技术的村民,思想观念的作用,阻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并且在某些个体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在对未采纳苗木种植技术的农民进行的调查中,针对他们未采纳苗木种植技术的原因,得出了如下的数据:在有效的22个调研样本中,有1人主要因为“不懂技术”,占4.5%;有7人主要因为“不感兴趣",占31.8%;有2人主要因为“缺资金’’,占9.1%;有3人主要因为“缺劳动力",占13.6%:有8人主要因为“没有销路’’,占36.4%;还有1人表示不种植苗木只有土地原因,占4.5%。这个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兴趣和销售渠道成为他们主要的考量因素,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对于新技术的采纳,不同的因素在起着作用,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因素或技术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的限制作用,对技术的传播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样本的选择较小,这导致了了很多的分析内容并没有建立在大量的数据之上,所得的结果在有些数据上,和理想状况下出入也较大;参与观察的时间有限,因为论文撰写的时间限制,没有能够长期在当地居住撰写论文,大多数了解的现象,存在一定的碎片化,没有能够非常系统的了解当地文化系统的全貌,系统性的不强,可能会存在一些关键性因素的缺失;\n第四章创新一决策与村落社会文化系统结语因为论文的限制,传播的社会组织方面,虽然有较多的素材,却没有进行完整的撰写。可能还有其他的不够深入之处,留在其后的研究中,傲更加深入的探讨。\n1、[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英]奈杰尔·挝波特、乔安娜·奥弗林‘社会文化入类学的关键概念》,鲍雯妍、张亚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306-315、56—58页3、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583-609页4、吕乃基等‘科学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5、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钮文异、王燕、张敬旭《少数民族地区科学传播的实践研究——以儿童计划免疫,tEC策略研制为倒》,《科普研究》201t年2月第6卷增刊7、周书灿‘从青铜技术传播看中原与广东岭南之间的文化联系》,‘岭南文史》2010年第3期8、朱洪启‘耕织图与我国传统社会中农业技术及农业文化传播》,‘科普研究》2010年6月第5卷9、拉普‘技术传播带来文化异化吗?》,‘技术的改造:其历史含义与概念含义》1989年10、陈凡、马会端‘技术传播与文化整合》,<东北大学学报》2004年7月第4期11、王万英《技术传播中的社会性剐特点分析》。(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年12月第ll卷增刊12、王永康《技术的传播与社会观念的变化》,《世界经济导报》1985年9月30日13、赵小波<科学技术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2011年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4、丁晓蕾《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技术及社会经济分析》,<中国农史》2005年3月15、赵冰《全球化背景下技术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制衡研究》,2008年东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16、曾明彬、周超文<社会网络理论在技术传播研究中的应用》,<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17、康建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与国际技术传播),‘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4月18、邓晓芳《文化研究视野下传播、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华西都市报》2011年1月19、[日】秋道智弥、尹绍亭‘生态与历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51\n致谢52\n致谢七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有不舍,有难忘,但最应该说的还是感谢。感谢祝秀丽老师,从本科的毕业论文开始,您一直是我学术研究道路上的灯塔,您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不曾涉足的领域,也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活着即是修行’’,相信在我走上社会的道路上,祝老师您所给我带来的人格教诲,将使我受益终身。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祝老师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在此感谢祝老师的辛苦付出。感谢我们小组的所有成员,何丹宁、黄湘琳、高欢、李清华四位同学,在我的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我们共同的合作,才完成了本次瞧调研,在庞大的数据处理工作当中,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也是无法完成的。感谢我的两位班主任老师,李林子老师和吴琦来老师,为我们研究生阶段的生活、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辅导和帮助,带领我们共同成长。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能够同时受到两位老师的照顾,我倍感荣幸。感谢本科班主任徐奇智老师,徐老师在我们心中一直是大哥一样的存在,是神一样的人物,向老师学习。还要感谢汤书昆老师、潘正祥老师、周荣庭老师、裴世兰老师、孔燕老师、王希华老师、方刚老师、褚建勋老师、秦美婷老师、张燕翔老师、王国燕老师、林爱兵老师、黄雯老师、席正老师、韦琳老师、吕炯老师、谢栋老师、董军锋老师、杨俊朋老师、于全夫老师、李林子老师、丁星老师、王祥老师、史玉民老师、吕凌峰老师等所有人文学院教育过我、给予过我帮助的老师。感谢系里的各位师兄、师姐、同学、师弟、师妹,在科大的七年,你们陪伴了我、改变了我,在此祝福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实现最初的梦想。感谢25系,感谢科大,给了我七年的精彩时光。今后,我将继续秉承着自己的信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坚定不移地前行。\n致谢\n周以品访谈提纲1、周村的历史中有没有人口、田地、水等的重大变化?2、周村的土地分配制度,在建国后的几十年来,是怎么变化的?3、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农田、水质、鱼类、鸟类可有什么影响?5、您回忆一下从1950年至今,土地的产量有了哪些变化?6、您回忆一下从1950年至今,农药、化肥、农具有些什么变化?7、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村中是怎么实现的,具体怎么承包?8、村中的人口从1950年至今,发生过哪些变化?9、您可否简单回忆一下您这几十年来,人生中发生的阶段性事件?10、您在村中担任过什么样的职务?ll、您在村中是否参与过矛盾的解决,或为村落集体做过什么事情?可否举一些例子说明。12、您现在一边每周外出多少趟?都做些什么事情呢?13、您去过的比较远的地方有哪些,都是去做些什么?14、是什么促使您选择了苗木种植?15、您从了解苗木种植,到确认种植苗木,这期间经历过哪些事情?16、在苗木种植过程中,遇到过技术上的困难么?17、苗木种植的销路问题,您是怎么解决的?18、苗木种植的土地问题,您是怎么解决的?19、苗木种植过程中,您是否遇到过家人或者朋友的阻拦?20、在决定种植苗木的过程中,您是否和外人有交流,是否向外人传授过苗木种植,都是哪些人?2l、为什么您会想到创建苗木公司?创建公司后,您的苗木种植有什么变化?22、创建苗木公司的期间,您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23、您参加的苗木协会有哪些成员,主要举办哪些活动?24、种植苗木之后,您在村落事务中扮演的角色是否有发生过变化?25、种植苗木之后,您和哪些人交流变得更多了?\n附录问卷采纳者问卷1、性别:①男②女上2、出生年:——年3、文化程度:①无②小学③初中④高中⑤中专⑥大专及以4、苗木种植户类型:①规模户②示范户③散户5、种苗木前,您做过什么职业?(可多选)①一直务农②村级以上干部③教师、医生、工匠等④进城打工⑤进城做买卖⑥其他6、目前除种苗木外,您还做什么职业?(可多选)①村级以上干部②做买卖③打工④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⑤医生、工匠等⑥其他7、您家苗木种类数:——种8、您家总人数:人9、您家劳动力人数:人10、您家种苗木的劳动力人数:——————————j11、您家哪一年开始种苗木?年12、开始种苗木时,您家菌木面积:——亩;当时田地总面积:——..L田13、2012年苗木面积:亩;田地总面积:14、2012年苗木纯收入:每亩元亩\n项)15、种苗木前,您家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请选1-3项)①种水稻、蔬菜②种经济作物,如棉花③养鱼、牲畜④工厂上班、进城打工⑤手工业、小买卖⑥公职人员,靠工资⑦其他16、现在,您家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请选1-3项)①种水稻、蔬菜②种苗木③种经济作物,如棉花④养鱼、牲畜⑤工厂上班、进城打工⑥手工业、小买卖⑦公职人员,靠工资⑧其他17、种苗木之前,您家人均年收入多少?①1000元以下②1000-2000元③2000-3000元④3000元以上18、种苗木之后,您家人均年收入多少?①1000元以下②1000-2000元③2000-3000元④3000元以上19、您家种苗木的劳动力是否足够?缺劳力时,主要采用过哪一种方式?①雇人②亲戚帮忙③邻居帮忙④朋友帮忙⑤一直不缺劳力20、种苗木时,您缺过资金吗?缺钱时,主要用什么方式解决?(请选1-3①贷款(银行、信用社)②亲友借款③民间借款(拿包钱)④政府补贴⑤找合伙人⑥其他57\n⑦一直不缺钱21、种苗木时,您家是否缺地?缺地时,您家用什么办法解决?(请选卜3项)①开发荒地②亲戚借地③邻居借地④同村熟人借地⑤租种同村土地⑥租种村外土地⑦缺地,没有解决⑧一直不缺地22、您家苗木幼苗的主要来源是什么?①自家培育②从本村购买③从本县购买④从芜湖市内购买⑤从安徽省内购买⑥其他23、种苗木时,您掌握苗木销售标准(形状、大小、粗细等)的主要渠道是什么?①书本、电视等②种苗木的人③政府、协会技术员④亲友、邻里⑤客户提供⑥没有标准,靠天收24、您家苗木起货包装主要用什么方式?①自己用农具、机器挖出包装②自家有机器挖出包装⑨雇人、雇机器④客户自己挖取⑤其他25、您家运苗木主要用哪一种方式?①雇车运②自家车运③客户自己运④其他26、您家苗木主要销往哪里?①本县②芜湖市\n③省内其他城市④邻近省份⑤其他27、您家获取苗木买卖信息,主要是哪一种渠道?①报纸、电视等媒体②种苗木的人③政府、协会④亲友、邻居⑤公开招投标⑥专门经纪人⑦其他28、您家苗木用的化肥,与种农作物相比,一样吗?①差别大②有些差别,可稍作调整③完全一样29、您家苗木用的农药,与种农作物相比,一样吗?①不一样,差别大,苗木的农药不同于农作物的②差不多,可稍作调整③完全一样30、您家苗木用的工具、机器、车辆等,与种农作物相比,一样吗?①不一样,差别大②差不多,可稍作调整③完全一样3l、您主要通过哪一种渠道了解如何选育好苗的?①书本、电视等媒体②技术员③种苗木的人④自己摸索32、您主要通过哪一种渠道了解苗木管理的?(可多选)①书本、电视等媒体②技术员③种苗木的人④自己摸索33、您决定种苗木,主要受哪一种因素的影响?①政策说明②交流培训③熟人推荐④自己感兴趣⑤其他34、您与哪些人合作过种苗木?(可多选)\n①亲戚②朋友③邻里④同村熟人⑤其他⑥没有合作过35、您认为种苗木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请选卜3项)①懂苗木技术②有明确销路⑨有充足资金④有充足劳力⑤有充足土地⑥有便利交通36、。根据经验,您家田地更适合种什么?①农作物②苗木③两者都一样37、种苗木后,您家怎样利用苗木剩余物?(请选出主要的卜3项)①做柴草②做家具③做篱笆④禽畜围栏⑤烧成草木灰(如树枝、树叶等)⑥养蘑菇、木耳⑦卖掉⑧送人⑨其他38、种苗木后,您家人觉得比种农作物的人更有面子吗?①更有面子②没变化,两者差不多③感觉不如从前④不好说39、种苗木后,您家与本村哪些人交往更多了?(请选1-3项)②朋友③邻里④同村熟人⑤村干部⑥技术人员⑦其他40、您在同姓家族中属于哪一个辈分?\n(1)周姓:①“大力字辈②“以"字辈⑧“光"字辈④“祖打字辈⑤“宗乃字辈(2)王姓:①“德’’字辈②“茂"字辈③“昭’’字辈④“永一字辈⑤“益"字辈(3)陈姓:①“克’’字辈②露昌’’字辈③“宏’’字辈④“前”字辈⑤“烈’’字辈(4)戴姓:①“思"字辈②“祖”字辈⑨“德’’字辈④搿祠"字辈⑤“永’’字辈(5)其他41、种苗木后,您如何看待家族中原来有权威的人?①不适应时代,束缚经济发展②尽管时代变化,原有权威仍须尊重③不好说42、种苗木后,村里农业技术权威的人是否变化?①明显变化,茁木技术成为新权威②个别变化,部分原有权威变为苗木技术权威③无变化,每个职业各有权威43、种苗木后,村里娱乐活动权威的人是否发生变化?①明显变化②个别变化③无变化44、种苗木后,村里红白喜事权威的人是否发生变化?①明显变化②个别变化③无变化45、您家怎样按时间制定苗木栽培管理计划?①按月做计划②按季度做计划③按年做计划④更长远计划⑤不用计划,全凭经验46、种苗木时,您家的男人和女人怎样分工?①大部分由男人干②大部分由女人干③男女各干一半47、您认为谁更适合种苗木?61\n选l厶口厶口厶口,您家与陌生人进行财、物、人力的交换时,看重哪些?(请位、等级轻小利49、种苗木时,您家与亲戚进行财、物、人力的交换时,看重哪些?(请选1-3项)①重视血缘亲情②诚实信用③公平合理④互惠互利⑤身份、地位、等级⑥讲义气、轻小利50、种苗木时,您家与同村熟人进行财、物、人力的交换时,看重哪些?(请选1-3项)①重视情面②诚实信用③公平合理④互惠互利⑤身份、地位、等级⑥讲义气、轻小利51、您家人在内心、口头或祭祀仪式上向祖先、土地等祈求过苗木好收成吗?①经常这样,希望祖先等神灵保佑②偶尔这样,特别是遇到重大困难时③从来没有过未采纳者问卷1、性别:①男②女2、出生年:年适适适时用理利地、更更都说木信合互、气人人女好苗实平惠份义男女男不种,诚公互身讲①②③④鸫七①②③④⑤\n上人。3、文化程度:①无②小学③初中④高中⑤中专⑥大专及以4、您做过什么职业?(可多选)①务农②村级以上干部⑨教师、医生、工匠等④进城打工⑤进城做买卖⑥其他5、您家主要种哪些农作物?(可多选)①粮食(水稻、小麦、玉米等)②蔬菜③经济作物(棉花、油菜、果树等)④其他6、您家总人数:——人7、您家劳动力人数:——人8、您家种地的劳动力人数:人:男:人;女:9、2012年田地总面积:田10、2012年农作物纯收入:每亩元1l、您家现在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请选1-3项)①种粮食、蔬菜②种经济作物(棉花、油菜、果树等)③养鱼、牲畜④工厂上班、进城打工⑤手工业、小买卖⑥公职人员,靠工资⑦其他12、近年来您家人均年收入多少?①1000元以下②1000-2000元③2000-3000元④3000元以上13、您家种地的劳动力是否足够?缺劳力时,主要采用过哪一种方式?\n项)①雇人②亲戚帮忙③邻居帮忙④朋友帮忙⑤一直不缺劳力14、种地时,您缺过资金吗?缺钱时。主要用什么方式解决?(请选1-3④贷款(银行、信用社)②亲友借款③民间借款(拿包钱)④政府补贴⑤找合伙入⑥其他⑦一直不缺钱15、您家农作物种子的主要来源是什么?①自家培育②本村购买③本县购买④芜湖市内贿买⑤安徽省内购买⑥其他16、种苗木的越来越多,您家田地受了哪些影响?①没有影响②全都租出⑨部分租出④全借给亲友⑤部分借给亲友⑥交回村里,不种了⑦其他l7、您家农作物销售有哪些方式?①自己到集市零售②雇人运到市场批发③专门有入上f1收④其他\n18、您家农作物主要销往哪里?①本县②芜湖市③省内其他市④邻近省份⑤其他19、您主要通过哪一种渠道了解农作物如何选种?①技术员②村里人③书本、电视等媒体④自己摸索20、您主要通过哪一种渠道了解农作物生产管理知识?①技术员②村里人③书本、电视等媒体④自己摸索2l、您是否因为土地原因而不种苗木?①土地太少②土地偏远,交通不便③土地太分散④易涝⑤其他⑥不是土地原因22、除土地原因之外,您不种苗木主要是受到哪些因素限制?①不了解政策②不懂技术③不感兴趣④缺资金⑤缺劳动力⑥其他23、近几年,您家与本村哪些人交往更多了?(请选1-3项)①亲戚②朋友③邻里\n④同村熟人⑤村干部⑥技术员⑦其他24、您家人是否觉得种苗木更有面子?①更有面子,苗木是新东西,挣钱多②没什么,种不种都差不多③没面子④不好说25、您在同姓家族中属于哪一个辈分?(1)周姓:①“大"字辈②“以”字辈③“光"字辈④“祖”字辈⑤“宗”字辈(2)王姓:①“德’’字辈②“茂”字辈③“昭"字辈④“永”字辈⑤“益”字辈(3)陈姓:①“克’’字辈②“昌”字辈③“宏’’字辈④“前”字辈⑤“烈"字辈(4)戴姓:①“思’’字辈②“祖”字辈③“德"字辈④“祠’’字辈⑤“永"字辈(5)其他26、村里种苗木后,您如何看待家族中原来有权威的人?①不适应时代,束缚经济发展②尽管时代变化,原有权威仍须尊重③不好说27、村里种苗木后,村里农业技术权威的人是否变化?①明显变化,苗木技术成为新权威②个别变化,部分原有权威变为苗木技术权威③无变化,每个职业各有权威28、村里种苗木后,村里娱乐活动权威的人是否发生变化?①明显变化②个别变化③无变化29、村里种苗木后,村里红白喜事权威的人是否发生变化?①明显变化②个别变化\n③无变化30、您家怎样按时闯制定农作物管理计划?①按月做计划②按季度做计划③按年做计划④更长远计划⑤不用计划,全凭经验3l、种地时,您家的男人和女人怎样分工?①大部分由男人干②大部分由女人干③男女各干_:半,32、您认为谁更适合种农作物?①男人更适合②女人更适合③男女都适合④不好说33、种地时,您家与陌生人进行财、物、人力的交换时,看重哪些?(请选l一3项)①诚实信用②公平合理③互惠互利④身份、地位、等级⑤讲义气、轻小利34、种地时,您家与亲戚进行财、物、人力的交换时,看重哪些?(请选卜3项)+①重视血缘亲情②诚实信用③公平合理④互惠互利⑤身份、地位、等级⑥讲义气、轻小利35、种地时,您家与同村熟人进行财、物、人力的交换时,看重哪些?(请选1-3项)①重视情面\n吗?②诚实信用③公平合理④互惠互利⑤身份、地位、等级⑥讲义气、轻小利36、您家人在内心、口头或祭祀仪式上向祖先、土地等祈求过农作物好收成①经常这样,希望祖先等神灵保佑②偶尔这样,特别是遇到重大困难时⑨从来没有\n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1]祝秀丽,周光明.2013.农村技术采纳者分类与创新决策过程的瓶颈.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