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设计重点 35页

  • 55.72 KB
  • 2022-05-13 10:11:11 发布

园林规划设计重点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园林规划设计(余燕)第五章园林艺术基本原理一、形式美法则1、形式美的表现形态:线条美、图形美、体形美二、形式美法则及应用:1、统一法则:多样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协调与对比2、时空法则:时间序列、空间序列3、数的法则:(1)、尺度:①单位尺度引进法②人的习惯尺度法A、景观尺度:超人尺度、自然尺度、亲密尺度B.景观空间场所的三个基本尺度:1)20~25m见方的空间,感觉比较亲切,是创造景观空间感的尺度;2)110m:超过110m才能产生广阔的感觉,是形成景观场所感的尺度;3)390m:人无法看清390m以外的物体,这个尺度显得深远、宏伟,是形成景观领域感的尺度.③景物与空间尺度法:即景物与环境尺度的协调统一规律④模度尺设计法:运用好的数比系列或被公认为最美的图形作为基本模度,进行多种划分、拼接、组合、展开或缩小\n等,从而在立面、平面或主体空间中,取得具有模度倍数关系的空间.重要的尺度概念:A.建筑空间1/10理论——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庭园空间之比至少为1:10.B.B.景物高度与场地宽度的比例(即最佳视距)H:L=1:3~1:6。C.地与墙的比例关系(即高宽比(H:L))a.H:L=2~3形成夹景,空间的通过感较强b.H:L=1形成框景,空间通过感平缓c.H:L=1/3~1/5空间开阔,空间围合感较弱D.墙或绿篱的高度在空间分割上的感觉规律:a.当H≤30cm时,有图案感,无空间隔离感,多用于花坛花纹、草坪模纹边缘处理;b.当H=60cm时,划分边界,稍有隔离感,多用于台边、建筑边缘处理;c.当H=90~120cm时,有较强烈的边界隔离感,多用于安静休息区的隔离处理;d.当H>160cm时,产生空间隔断或封闭感,用于障景、隔景或封闭空间处理。(2)、比例:①、“黄金分割”理论:1:0.618②、布龙台“简单、逻辑”理论③、“动态比例理论”:用图解法获得。\n④、费波纳齐级数理论:以A,B,B+A=C,B+C=D,……得到的数列越大,则相邻两数的比值越接近黄金比。①、人体比例模度数列理论(勒.柯布西耶)⑥、功能决定比例(3)、模数三、园林造景艺术手法1.主景与配景(次景)2.抑景与扬景3.实景与虚景4.夹景与框景5.前景与背景6.俯景与仰景7.内景与借景8.季相造景四、园林空间艺术原理1、静态空间的艺术构图(1)静态空间的类型:开阔空间、亲密空间、林荫空间、洲岛空间、峡谷空间、清凉空间、山屿空间(2)静态空间艺术构图:①、风景界面与空间感:A、峭壁、高树、蹬高夹持界面B、铺地、景墙、花架、绿篱围合界面C、山石、水潭、瀑布笼罩界面D、沙滩、海面、天空展开界面②、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u最宜视距:25~30m;30~50m;u\n最佳视域:静观景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2倍或宽度的1.2倍。观景的三个最佳视点位置。u观景的三个最佳视点位置:即垂直视角为18o【3H】、27o【2H】、45o【1H】u三远视景:A、仰视高远:当视景仰角为大于45o、60o、80o、90o时,可以产生高大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威严感;大于90o,则产生下压危机感。这种视景法又叫虫视法。B、俯视深远:当俯视角<45o、<30o、<10o时,则分别产生深远、深渊、凌空感;当<0o时,则产生欲坠危机感。C、中视平远: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o夹角视场,可向远方平视,产生平坦开阔感。2、动态空间的艺术布局(一)园林空间的展示序列1.一般序列①两段式:起景-高潮②三段式:起景-高潮-结景2.循环序列:采取多向入口,循环道路系统,多景区景点划分,分散式游览线路的布局方法。3.专类序列:规定性序列,如植物园、动物园、盆景园等(二)园林道路布局的序列类型1.串联式2.并联式3.环形式4.多环式5.放射式6.分区式\n(三)风景园林景观序列的创作手法▲风景序列的基调、主调、配调、转调1.风景序列的起结开合2.风景序列的断续起伏3.园林植物景观序列的季相与色彩布局4.园林建筑群组的动态序列布局第八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一、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式的城市用地。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1、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3、生态优先,发挥功能;4、远近结合,保证质量;5、均衡分布,比例合理;6、环境、社会与经济效益兼顾。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的类型1、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和道路交通绿地等七类2、5个大类(G1公园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附属绿地、G5其他绿地)、13个中类、11个小类四、城市园林绿地的定额指标1、城市园林绿地定额指标: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等。\n2、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计算•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hm2)=公共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交通绿地+风景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城市绿地率(%)=(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00%城乡新建区绿地率应不少于30%旧城改建区绿地率应不少于25%一般城市的绿地率以40%~60%较好•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00%到2010年,城市绿地覆盖率应不少于35%,远期应达50%。•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平方米/人)=市区公共绿地面积(hm2)/市区人口总数(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不足75m2应不少于6m275~105m2应不少于7m2超过105m2应不少于8m2理想的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应大于9m23、城市建设用地的远期规划控制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九大类,不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居住、工业、道路广场、绿地四大类主要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为60~70%\n4、各类绿地面积的计算问题①公共绿地:公园中,一般建筑物、构筑物占全园用地面积的1%~7%,道路、广场占3%~5%,可按总用地100%计算面积。一般公园内的水面作为绿地面积计。②居住绿地: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中心区公共绿地的绿化面积不宜小于70%。③建设部在1986年公布并实施相关文件,要求个城市园林苗圃用地面积应为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3%。④30~40m2/人的绿地指标,已成为制定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科学依据5、各项绿地单项指标应符合①新建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比率不低于30%;②城市道路主干道绿地面积占道路总用地比率不低于20%,次干道不低于15%;③城市内河、海、湖等水体及铁路旁的防护林带宽度应不少于30m;④单位附属绿地率不低于3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产生有害气体等污染的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立不少于50m的防护林带;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⑤生产绿地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比率不低于2%;⑥公共绿地中绿化用地所占比率,应参照《公园设计规范》执行。⑦属于旧城改造区,可对①②④项规定指标降低5个百分点。\n五、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布局(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布局1.块状绿地优点:分布均匀,接近居民,使用最为方便缺点:独立分散,不成体系,难以充分发挥绿地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艺术面貌的功能2.带状绿地功能作用:起防护隔离作用;联系各类绿地城市网络;创建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形成通风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改善和表现城市环境艺术面貌。3.楔形绿地功能作用:显著改善城市小气候,联系城郊环境,促进市郊空气对流,改善通风条件,缓解热岛效应,维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艺术面貌。缺点:把城市分割成放射状,不便于横向联系。4.混合式绿地优点: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使用;有利于改善城市小气候和环境卫生条件;丰富城市总体与各部分的艺术面貌。5.片状绿地(二)、布局方式——点、线、面相结合•点:指城市中的花园[各类公园]布局;•线:指城市道路绿地、滨河绿带、工厂及城市防护林带等;•面:指单位附属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面积最大的部分。\n(三)、树种规划的步骤1.调查研究2.选择骨干树种:选定1~4种基调树种,5~12种骨干树种作为重点树种。3.制定主要的树种比例①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地被之间的比例:以乔木为主,一般占70%。②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城市公园中常绿树所占比例:a.南方地区为6:4b.中原地区为5:5c.北方地区为4:6③阔叶树与针叶树的比例④常绿树在城市绿化面积中所占比例4.绿地种植参考模式。以乔、灌、草为基本形式的复层结构种植形式。乔:灌:草:绿地=1:6:20:29。参考模式包括居住区用地、专用绿地以及隔离林地的各种复层结构种植模式。5.树种规划文字编制及附表第九章公园规划设计\n一、按公园功能分类(一)、市、区级综合性公园•特点:供本市或本区市民游览休息、文化娱乐的综合性大中型绿地。占地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较完善。功能分区明确,植物种类丰富,自然景色优美。•市级综合性公园:面积10hm2以上,服务半径为2~3km,居民乘车约30min可到达。•区级综合性公园:面积10hm2左右,服务半径约为1~1.5km,步行20min左右可到达。(二)、儿童公园•占地面积为5hm2,娱乐设施、运动器械及建筑物的规划设计,都要考虑到少年儿童活动的安全需要和适当的比例尺寸,且色彩明亮、造型活泼、装饰丰富、植物安全。•根据不同年龄可分设学龄前幼儿活动区、学龄儿童活动区(三)、动物园•是集中饲养、展览各种野生动物和优良家禽的绿地。一般在大城市中独立设置,中小型城镇常附设在综合性公园中。①全国性动物园展出动物品种可达700种;②综合性动物园展出品种可达400种;③特色动物园品种在200种左右。(四)、植物园(五)、风景名胜公园\n(六)、纪念性公园(七)、其他专类公园二、公园系统分类1.分散式公园2.绿道式公园3.环状绿带式4.放射式绿地5.放射环状式6.分离绿带式三、公园规划设计(一)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形式和内容1、规划形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公园游人容量—公园的游览旺季(节日)游人高峰每小时的在园人数。2、相关规定。C为服务区范围居民人数的15%~20%,50万上人口的城市公园的C为全市居民人数的10%。。市、区级公园的Am以60m2为宜,居住区公园、带状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以30m2为宜;。最低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的陆地面积不得低于15m2.。风景名胜公园的Am宜大于100m2.。水面和坡度大于50%的陡坡山地面积之和超过总面积50%的公园,Am应适当增加3、公园规划的面积标准:我国市级综合性文化休闲公园面积应大于10hm2,区、县级公园面积可适当小些。全市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至少应为6m2,远期以不少于60m2为宜四、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n(一)、综合性公园的主要活动与设施内容:1.观赏游览2.安静休息3.文化娱乐4.儿童活动5.老年人活动6.体育活动7.政治文化和科普教育8.服务设施9.园务管理(二)、功能分区规划1.科普及文化娱乐区(全园中心)2.体育活动区3.儿童活动区4.游览休息区(广布全园)*特点:占地面积大(50%),游人密度小(100m2/人)*规划要点:。宜布置在距出入口较远之处,环境安静,景色优美,并与体育活动区、儿童活动区、闹市区等分隔。。适当设阅览室、茶室、画廊、凳椅等,艺术性要求较高。林间可设立简易运动场所和植物专类园。5.公园管理区五、公园出入口的设立(一)公园出入口的类型1.主要出入口:应设在城市主干道和有公共交流的地方,并设置游人集散广场。\n2.次要出入口:设在公园内有大量集中人流集散的设施附近。3.专用出入口:设在公园管理区附近或较偏僻不易为人所发现处。(二)出入口的主要设施•布置形式:规则对称式、均衡式•设计方法:欲扬先抑、开门见山、外场内院、“T”字形障景(三)园路的类型与宽度1.主干道路宽4~6m,纵坡<8%,横坡1%~4%2.次干道路宽2~4m3.游步道路宽1.2~2m4.专用道与游览路分开,减少交叉,以免干扰(四)园路的线形设计(1)平面线型①、平曲线最小半径园路Rmin≥6m,有消防功能的道路Rmin≥12米①、平曲线加宽:为防止车辆后轮驶出路外,车道内侧需适当加宽,成为曲线加宽。ⅰ曲线加宽值与车体长度的平方成正比,与弯道半径成反比ⅱ弯道中心线平曲线半径R≥200m时刻不必加宽;ⅲ园路分叉和交汇处,为通行方便,应加宽曲线部分。(2)纵断面线型:•竖曲线:道路中心线在其竖向剖面上的投影形状,它随地形的变化而呈连续的折线。①纵向坡度\n行车道:0.3%~8%;游步道、特殊路段<12%;支路、小路<18%①横向坡度1%<横坡<4%②弯道超高(离心力)为防止车辆向外侧滑移及倾覆,并抵消离心力的作用,需将路的外侧抬高,设置弯道超高。弯道部分就形成了单一向内侧倾斜的横坡。(3)园路弯道与交叉口处理①弯道衔接通顺,符合游人的行为规律。①两条主干道相交的交叉口应做扩大处理,做正交方式,形成小广场;②小路应斜交,但不应交叉过多;④“丁”字交叉口宜点缀风景。(4)园路与建筑的关系。园路一般不穿过建筑物,而从四周绕过。。通往大建筑:可在建筑面前设集散广场,作为过渡和联系;。通往一般建筑:可在建筑面前适当加宽路面,或形成分支,以利游人分流。•地形处理总体原则:以最少的土方量丰富园林地形。六、专类公园规划设计(一)植物园规划设计1、植物园的功能分区与用地平衡1)、科普展览区:占40%~60%;(1)植物进化系统展览区(2)经济植物展览区(3)抗性植物展览区(4)专类园\n(5)温室区(6)树木区(7)岩石植物区(8)水生植物区2)、苗圃及实验区:占25%~35%;(1)温室区•主要用于引种驯化、杂交育种、植物繁殖、贮藏不能越冬的植物以及其他科学实验。(2)苗圃区•包括实验苗圃、繁殖苗圃,移植苗圃、原始材料圃等。•苗圃用地要求:地势平坦、土壤深厚、水源充足,排灌方便。3)、其他,占15%~25%.(二)动物园规划设计1.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区:由动物科普馆组成,设在公园出入口附近。2.动物展览区:由各种动物笼舍组成,占地面积最大。*以动物进化顺序布局: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即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哺乳类占地1/2~3/5,鸟类占1/5~3/4,其他占1/5~3/4.*按动物地理分布安排,并可创造不同特色的景区*按动物生活环境安排,利用动物生长和园容布置3.服务休息区:使用方便4.经营管理区:行政办公室、饲料站、兽医站、检疫站隐蔽隔离,联系方便。5.职工生活区:一般设在园外。\n(三)、儿童公园规划设计1.幼儿活动区2.幼年儿童活动区不同年龄儿童分区服务对象服务对象规模绿化设施内容幼儿活动区6岁以下儿童和陪伴的成人居住区内或靠近住宅100m的地方,150~200户的居住区内设一处;每位幼儿10m2以上以高大乔木绿化为主;适当增设游戏设施,并配备服务设施。幼年儿童活动区7~13岁小学生距离居住区300m以内,没有交通车辆通过,在1000户的居住区内设一处;每人30m2以上,面积3000m2左右同上各种游乐运动设施,冒险运动、幻想设施,女生的静态游戏设施及其他服务设施少年活动区14~15岁以上的中学生步行10min达到,即距离居住区600m范围之内每人50m2以上,面积8000m2以上同上增设棒球场、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等运动设施和场地3.少年活动区\n1.活动区:保证安全、卫生,适合儿童特点2.管理区(四)、运动公园规划设计功能分区:以田径运动场为中心,因地制宜地设置运动场、体育馆、各种球场、儿童游戏场、园林等分区,设置草地、树林等植被景观。(五)、纪念性公园规划设计#纪念性公园的规划原则:1.总体布局:采用规则式布局手法,形成明显的主轴线和干道;主体建筑、纪念形象、雕塑等应布置在主轴的制高点上或视线交点上,以利突出主体;其他附属建筑物也应对称布置在主轴两旁。2.主题表现:用纪念性建筑物、纪念形象、纪念碑等来表现纪念人物的性格、作风等。3.空间划分:以纪念性活动和游览休息等不同功能特点来划分空间。#功能分区与设施1.纪念区•由纪念馆、碑、墓地、雕像等组成,平面布局和建筑物等都采用对称均衡的手法和构图,创造严肃的纪念性意境。2.园林区•以自然式布局为主。地形处理、平面布置都要因地制宜,自然布局,一些在综合性公园内的游憩设施均可设置。\n第十一章现代广场规划设计一、现在城市广场的类型(一)按广场功能性质分类1、市政广场•选址:城市中心,布置在城市主轴线上,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特点:面积较大,以硬质铺装为主,常设有重要建筑物或大型雕塑。•布局:较为规则,甚至中轴对称,标志性建筑位于轴线上,其他建筑及小品等对称或对应布局。•交通:良好的可达性和流通性。•注意:不安排娱乐性、商业性很强的设施和建筑。2、纪念广场•功能:纪念人物或事件,举行追悼活动;供游览休憩等•选址:远离商业、娱乐区,突出严肃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纪念主题。•布局:以规则式布局为主,中心突出,轴线明确。广场中心或轴线以纪念雕塑(或雕像)、纪念碑(或柱)、纪念建筑或其他纪念物为标志,成为整个广场的构图中心。•场地:具有完整的硬质铺装场地,并与主要纪念物保持良好的视线与轴线关系。3、交通广场•功能:组织城市交通,是城市交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站前交通广场——城市内外交通汇合处的广场\n•作为城市入口,位置较为重要,体现城市风貌;•规则式布局,以硬质铺装为主,以满足行车面积、停车面积和行人场地。2).环岛交通广场——城市干道交叉口处的交通广场•常处于城市轴线上,形成城市道路的对景、端景,是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组分。•形式以圆形居多,以绿化为主,常设有城市标志性建筑或小品。4、休闲广场•功能:供市民休息、娱乐、游玩、交流等活动。•位置:城市人口密集处,如街道旁、市中心区、商业区等。•布局形式:自由灵活,与环境结合紧密,规模可大可小。•设计要求:广场尺度、空间形态、环境小品、水体绿化、休闲设施等都应符合人的行为规律和人体尺寸要求,以让人轻松愉快为目的。5、文化广场•功能:展示城市的文化积淀和悠久历史,供休闲娱乐、游憩观赏•选址:交通方便,人口相对稠密地段,还可结合公共绿地和旧城改造进行选址。•布局:布局灵活,空间自由。•特点:具有明显文化主题。6、古迹、古建广场•古迹广场——结合该城市的遗存古迹\n保护和利用而设的城市广场,代表了该城市的古老文明程度。•规划设计要求:从古迹出发组织景观,根据古迹体量高矮,结合城市改造和城市规划要求确定规模大小。7、宗教广场•宗教广场——宗教建筑群内、外的广场。•规划设计:1.内部广场:以满足宗教活动为主,尤其表现出宗教文化氛围和宗教建筑美。2.外部广场:结合城市景观环境整体布局,不宜喧宾夺主,重点表现。规整布局,轴线明确,景物作对称或对应布置,小品以宗教相关饰物为主。8、商业广场•商业广场——为商业活动提供综合服务的场所•规划布局:1.根据城市道路、人流、物流、建筑环境等因素设计,可谓“有法无式”,“随形就势”。2.须与周围环境相融、功能相符、与城市商业步行系统相结合,合理交通组织。3.充分考虑人们休闲购物需要,如交往空间的创造、休息设施的安排和绿化景观营造等。(二)按广场平面形式分类单一形态广场:1、自由形广场\n2、规整形广场:方形/梯形或三角形/圆形或椭圆形广场复合形态广场:1、有序复合广场2、无序复合广场(三)按广场剖面形式分类:1、平面型广场2、立体型广场:上升式/下沉式广场二、现代城市广场的基本特点1.性质上的公共性:在城市广场上,人们不论身份、年龄、性别有何差异,都具有平等的游憩和交往氛围2.功能上的综合性:功能的综合性表现在满足多种人群的多种活动需求,如年轻人聚会、老人晨练、歌舞表演、综艺活动、购物休闲等。3.空间场所上的多样性:功能的综合性要求其内部空间场所具有多样性特点,以达到实现不同功能的目的。4.文化休闲性:。休闲性:注重舒适、追求放松。。广场文化的开放性•文化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以文化造广场——现代城市广场对城市已有的历史、文化进行反映,是当地自然、人文背景下的创作作品,如文化广场;(2)以广场造文化——现代城市广场创造和演绎着现代文化观念,是创造新文化、新观念的手段和场所。三、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一)系统性原则\n•把城市广场置于城市空间环境体系中,进行系统分部的整体把握,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现代城市广场分布:城市入口处、城市核心区、街道空间序列中或城市轴线的节点处、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结合部、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过渡地带、居住区内部等。(二)完整性原则(三)尺度适配性原则:•根据广场不同的使用功能和主题要求,确定合适的规模、尺度与形态。•政治性广场的规模与尺度较大,形态较规整;•市民广场规模与尺度较小,形态较灵活。1.核心尺度宽阔而不至于荒辽,一般不超过110m2.局部尺度适合人们的活动与交流,以20~25m为宜3.环境细节尺度以人的尺度为设计依据(四)生态性原则•广场应结合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遵循生态规律,应用园林设计的方法,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创造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和的生态环境。•举例:大连人民广场,是市级行政机关集中的城市中心广场,布局对称,绿草茵茵,长廊悠远,喷泉随着音乐起舞,整个广场庄严又美丽。总面积12.5万平方米,其中草坪面积4万平方米。•广西北海北部湾广场\n面积4公顷,由“南珠魂”中心区、集会广场区、文化广场区、中轴线区、大草坪区等五个功能区组成。•南珠魂雕塑整座雕塑占地600平方米,由水池、雕群、碑体三部分组成。水池圆形,直径13.8米,象征大海;水池中央耸立高达12米的珍珠贝壳造型碑体,立体三页贝壳中衔一颗直径为1米的不锈钢球,象征宝珠孕育于珠贝中;池内环绕主碑体周围有三组造型独特的雕塑群,分别是骑承海鱼的珠女、骑承海龟的青年渔民和骑承海马的渔翁,每组雕像高达5米,用合金铜铸造。(五)多样性原则1.以主导功能为中心,设计具有多样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特点;2.广场设施和建筑功能应多样化,纪念性、艺术性、娱乐性和休闲性兼容并蓄;3.广场上的行为活动具有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双重品格,应提供满足不同需要的多样化的空间环境。•举例:合肥市人民广场规划上充分体现了合肥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座新兴的科技、园林城这一特色。广场布局突出“一点三轴”,即以市政府办公楼为基点,引入“文化轴”、“科技轴”、和S型“自然轴”,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中心广场。“自然轴”将中心广场分隔成两个主广场,即人文广场和休闲广场。(六)步行化原则•强调广场的步行化原则,有利于保证广场活动与周边建筑及城市设施使用的连续性。•大型广场可根据不用使用功能和主题考虑步行分区问题。\n•举例:北京西单文化广场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为3.5公顷。分为地上与地下两部分,地上为文化广场,地下为商业空间。西南角布置通过式的棋盘式绿地广场,以便于组织交通人流;中心为下沉式广场,中央的钢化形玻锥是广场的标志性建筑;北侧通过高差变化及空间造型设计,将广场自然延伸到公共汽车站顶,保持了广场的完整性。广场东北部为坡式绿地。•地下建设包括地铁换乘通道、地下过街通道、公交车站、下沉广场和汽车库;地下一层有餐厅、商业厅、电影院;地下二层将建有保龄球场、游泳池、人造冰场等文化娱乐设施。(七)文化性原则•广场是城市历史风貌、文化内涵集中体现的场所。其设计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文脉相承,又要有所创新和发展,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性原则。•展现文化性的两种方式:1.广场设计以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承载历史文化;2.辅以幽雅人文气息、特殊的民俗活动,展现地方文化。举例:汉中门广场通过城市设计实现综合性文物古迹保护。广场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中门建于南唐,是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城门。广场占地2.2公顷,平面布局分为古城墙区、下沉广场活动区、休闲漫步区与回归田园区。广场以古城堡为第一文化主脉,辅以古井、城墙和遗址片段,表现出凝重而深厚的历史感。(八)特色性原则\n•广场通过特定的使用功能、场地条件、人文主题及景观艺术处理来塑造自身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举例:芜湖鸠兹广场占地6.78余公顷,功能区划“一主两副,一环两带,一动一静”。“一主两副”即一个主功能区--中心主广场,两个副功能区--音乐水幕活动区与文化艺术展览区,以动为主。“一环两带”即环绕中心主广场的螺旋环状游步道和临大、小镜湖的两条临水休闲带,以静为主。•“鸠兹广场”体现了芜湖历史文化传统与地方山水城市特征,并具时代特色。主要景点有《广场碑记》及《古鸠兹记》碑、主题雕塑、历史文化长廊、寓言望柱、艺术展馆等。•历史文化长廊由24根石柱支撑,每根石柱的四壁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反映了芜湖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包括繁昌人字洞、南陵古铜冶、吴楚长岸之战、干将莫邪炼剑、李白与天门山、沈括与万春圩、张孝祥与镜湖、芜湖浆染、芜湖铁画、芜湖米市、渡江第一船、芜湖长江大桥等12根浮雕。四、现代城市广场的空间设计(一)广场的空间形态1、平面型1、空间型:1)、上升式:一般将车行放在较低的层面上,把人行和非机动车交通放在上层,实现人车分流。举例:巴西圣保罗市的安汉根班(Anhangaban)广场\n是一座面积达6hm2的上升式绿化广场,主要车流交通安排在低洼部分的隧道中,重生了自然生态景观,有效地增强了圣保罗市中心地区的活力。2)、下沉式:下沉式广场应用更为广泛,不仅能够解决交通分流问题,而且更容易获得一个安静、安全、围合而有较强归宿感的广场空间。下沉式广场多结合建筑物规划设计。举例:如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Center)广场,通过四个大台阶将第五大道、49街和50街联系在一起。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投资建造的大型商业娱乐和办公建筑群占地8.9公顷。建筑群的中心是一个下凹的小广场,广场北面有一座普罗米修斯“盗火来人间”的雕像,下面为喷水池。南面是带状街心花园,通至第五大道,既闹中取静,又富有空间构图的变化。广场夏季是露天咖啡厅,冬季可作溜冰场•下沉式广场还常结合地下街、地铁乃至公交车站的使用,成为现在城市空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费城市中心广场结合地铁设置,日本名古屋市中心广场综合了地铁、商业步行街,成都天府广场结合了地铁、商业、文化等使用功能。广场包括平面和下沉广场以及地下3层。地铁1号线和2号线在广场交汇,因此第3层建设地铁站和一座变电站,第2层建成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与周边大厦相通的停车场,地下1层建设商业和文化中心(二)、广场的空间围合•格式塔心理学:“图与底”(FigureandGround)•广场空间围合的几种形式:1.四面围合的广场2.三面围合的广场\n1.二面围合的广场2.一面围合的广场(三)、广场空间尺度与界面高度•广场的空间尺度:1.在20~25m左右的空间里获得亲戚感——外部空间设计中采用20~25m的模数,也是古典街道的常见尺度;2.相距130m可以辨认对方的身体姿态——宏伟街道和广场空间的最大距离不超过140m。举例:西特(Sitte)在《城市艺术》中总结出古老城市广场的平均尺度为142mX58m,街道宽度的最大值也是142m。•广场的界面高度:(围合界面高度为H,人与界面的距离为D,水平视线与檐口夹角为a)1.H/D=1:1,a=45o,产生良好的封闭感;2.H/D=1:2,a=27o,为创造封闭性空间的极限;3.H/D=1:3,a=18o,封闭感消失;4.H/D=1:4,a=14o,空间围合感消失。空间的封闭感还与围合界面的连续性有关,若围合界面有太多开口,或立面剧烈变化,或檐口线突变等,都会减弱封闭感(四)、广场的几何形态与开口。广场空间具有三种基本形态:矩形(或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三角形(或梯形)•从空间角度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广场的开口位置与广场的空间感:\n1.矩形广场与中央开口(阴角空间)*要求周围建筑的形式大体相似,广场中央安排道路对景,形成向心型空间。*当广场为三个开口时,采用轴线对称型设计手法,动静分区。2.矩形广场与两侧开口*道路产生的缺口打破广场的空间围合感,使之成为一个中央岛。改进1:四条道路设计为相互平行的两行,使与道路平行的建筑在两侧突出,并与另两幢建筑产生关联,形成内角空间;改进2:开口呈折线布置,以建筑墙体作为流线对景,产生相对封闭的空间效果3.隐蔽性开口与渗透性界面广场开口设计得很隐蔽,或布置于拱廊(柱廊)之下,或被拱廊(柱廊)立面所掩盖,从平面上不易察觉。而拱廊、柱廊成为广场与外界保持连续的渗透性界面。举例:圣马可广场周围宫殿的拱廊、总督府官邸道奇宫底层的拱廊(五)、广场的空间序列•广场设计应对广场周围的空间做通盘考虑。广场空间总是与周围其他小空间,如道路、小巷、庭院等相连接的,互为衬托。•广场空间序列可划分为:——前导发展高潮结尾——出入口过度通道广场主体过度通道出入口\n第十二章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一、居住区的规模与分级n居住区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为标志。n居住区分级: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户)10000~160003000~5000300~1000人口(人)30000~5000010000~150001000~3000二、居住区用地构成1.住宅建筑用地2.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用地3.道路及广场用地4.公共绿地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形式1.居住小区—居住区:即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成居住区。2.居住生活单元—居住区:即以居住生活单元为基本单位组成居住区。3.居住生活单元、居住小区—居住区:即以居住生活单元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成居住区。四、居住区的建筑布置形式及其对绿地布局的影晌(一)行列式布置n住宅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排成行布置。n优点:使绝大多数居室都可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n缺点:\n易造成呆板、单调的感觉;宅旁绿地相对多而分散,公共绿地比例相对较少。(二)周边式布置n住宅沿街道或院落周边布置。n优点:便于组织室外活动空间,有利于防寒、抗风以及节约用地;公共绿地相对集中成片,面积比例较大,有利于形成开敞的室外空间和良好的景观效果。n缺点:使部分居室西晒或采光、通风不良。(三)混合式布置n综合上述两种形式,多以行列式为主,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街道院落布置,构成半封闭空间,以发挥行列式和周边式布置各自的长处。(四)自然式布置n结合地形、考虑采光、通风,将居住建筑自由灵活地布置。n一般用于地形复杂且不规则的情况。五、居住区绿地的组成及定额指标一)、居住区绿地的组成1.居住区公共绿地2.公共建筑设施专用绿地3.居住区道路绿地4.宅旁宅间绿地和庭园绿地n居住区公共绿地系统有二级或三级布局体系n二级布局体系: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组团绿地。\nn三级布局体系: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公园—组团绿地。二)、居住区绿地的定额指标n根据城市气候生态方面的研究:居住生活用地占城市建成区用地50%左右,其中居住区绿地率在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5~8m2,居住区小气候才能得到全面有效改善。n国家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规定:Ø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中不宜低于25%;Ø低层住宅区的绿地率为30%~40%,多层住宅区为40%~50%,高层为60%;关于公共绿地的具体指标:ü公共绿地占有率:居住区公共绿地率为7.5%~15%,小区为5%~10%,组团为3%~8%。ü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组团公共绿地不少于0.5m2/人,小区不少于1m2/人,居住区不少于1.5m2/人。ü公共绿地中,绿化用地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六、居住区公共绿地规划布局n公共绿地分级:1.居住区公园2.居住小区公园3.组团绿地分级住宅组团级小区级居住区级\n类型组团绿地居住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使用对象组团居民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居住小区居民居住区居民和部分一般市民设施内容简易儿童游戏设施、坐凳、花木、铺地儿童游戏设施、老年人活动休息设施,园林小品建筑和铺地,小型水体水景,地形变化,花草树木,出入口少年儿童活动场、休息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园林建筑小品,地形水体水景,花草树木,专用出入口和管理建筑内部布局要求灵活布置有一定的功能区域划分有明确的功能和景观区域划分用地规模(m2)1000~4000m2大于4000m2大于10000m2服务半径(m)100m左右400~500m800~1000m步行距离(min)2~45~88~15(一)居住小区公园1.位置规划(l)一般布置在小区中心部位,小区规模较小时也可在小区一侧沿街布置或在道路转弯处两侧沿街布置。(2)尽可能与小区公共活动或商业服务中心、文化体育设施等公共建筑设施结合布置。(3)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原有绿化基础进行选址和布置。\n2.规划要求n出入口:常结合园内功能分区和地形条件,在不同方向设置,但要避开交通频繁的地方;n功能分区: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爱好和景观特色分区,而主要表现在动、静上的分区,并处理好两区之间在空间布局上的联系与分隔问题;n场地规划:以绿化为主,适当安排铺装场地,可增设树荫式活动广场;n造景元素: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布置园林建筑及小品。3.规划内容n游憩健身活动场、儿童游戏场、老人活动场所及管理用房与公厕等,并布置亭、廊、花架、水池、喷泉、花台、栏杆、座椅、桌凳以及雕塑、景墙、宣传栏、果皮箱、圆灯等。4.规划形式n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抽象式。n总体布局应简洁明了、内部空间开敞明亮。(一)组团绿地1.用地面积n每个组团绿地用地小,面积在0.1~0.2hm2。按定额标准,一个小区的组团绿地总面积在0.5hm2左右。2.布局要求①出入口的位置、道路、广场的布置要与绿地周围的道路系统及人流方向结合起来考虑。\n①要有足够的铺装地面(50%~60%),设置椅凳和少量园林小品。为提高绿化覆盖率(50%以上),可设计成树荫式铺地广场;②依靠园林树木围合绿地空间,绿地内须有一处开敞明亮的园林空间;③多个组团绿地的布局形式、景物设置及植物配置上既相互呼应,又各有特色;④布局形式须与组团建筑环境密切配合。3.组团绿地形式与布局方式:1)庭院式组团绿地;n平面多呈规则几何形,空间有较强的庭院感。n布局形式: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n在绿地南部靠近组团道路一侧布置活动场地,形式开敞向阳的园林空间,其间布置花坛、水景、小品等;在西北部布置树丛、园椅等,形成安静休息。2)林阴道式组团绿地;n地形狭长,多采用规则式布局,沿绿地长轴构成景观序列,形成数个各有特点、风格协调的活动场地。n绿地内的乔木树丛配置可结合居住区道路绿化和宅旁或宅间绿化,以适当减少组团绿地内的乔木数量,利于形成开敞的空间序列。3)山墙间组团绿地;n结合宅旁宅间绿化,扩大组团绿地空间范围。n可利用乔木树丛组织夏季气流,阻挡冬季寒风。1.靠近山墙处配置乔木树丛;\n2.宅间绿地接近组团绿地处和与宅间绿地相对应的组团绿地区域,绿化以低矮开敞为主;3.组团绿地西北、东北角布置常绿乔木树丛。4)临街组团绿地;n一侧或两侧临街或居住区主干道,多采用规则式布局。n临街一侧布置花坛,美化街景,靠近建筑一侧加强绿化屏障,减少干扰,并形成朝向街道的绿化景观立面。5)独立式组团绿地;n布置在不便布置住宅建筑的角隅空地。n内部布局灵活,出入口设在朝向居民进入绿地的部位,并设立醒目标志。6)结合公共建筑、社区中心的组团绿地;n面积较大,四周环境较复杂,空间较开敞,常与公共建筑、社区中心的专用绿地相互渗透,无明显界限。n布局上一般使活动场地与社区中心紧密联系。7)自由式组团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