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0 KB
  • 2022-05-13 10:11:15 发布

风景园林规划期末复习题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风景园林规划浦三2201、简述奥姆斯特德和他在景观领域的贡献。(1)城市公园运动。1858年,园林师奥姆斯特德支持的纽约中央公园世家方案通过。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成就,受到了高度的赞扬。人们普遍认为,该公园不仅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一款绿洲,并且改变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税金收入,十分成功,随即纷纷效仿,在全美掀起了一场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的“城市公园运动”。(2)此后,奥姆斯特德等人又陆续设计了旧金山、布法罗、底特律、芝加哥等城市的主要公园。1870你那,他写了《城市与公园扩建》一书,提出城市要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要为后人考虑,城市要不断更新和为全体居民服务。奥姆斯特德的遮羞想法,对美国及欧洲近现代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建设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简述东方园林体系的构成。(1)古典园林的萌芽——“囿”,囿已经具有狩猎、通神、生产和游赏取乐之功能,可谓是园林的雏形。(2)皇家园林的形成——秦汉宫苑,为皇家园林增添了一个求仙的目的,反映了帝王的权势和风貌。(3)自然山水园的兴起——魏晋南北朝的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园的主流。(4)自然山水园的发展——唐宋园林,赏花游园成为社会时尚,宋代山水画、花鸟画兴盛,诗词入画都直接影响了园林的风格。(5)古典园林的辉煌时期——明清园林,北京地区是明清的政治中兴,造园活动不少。这些园林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精湛的艺术水平,确立了中国园林史上特殊的地位。3、简述中国园林的类别及其特点。类别:(1)皇家宫苑—壮丽精巧(2)私家园林—简朴淡雅(3)寺庙园林—天然幽静特点:1,效法自然的布局2,诗情画意的构思3,园中有园的手法4,建筑为主的组景5,因地制宜的处理4、简述国外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1)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2)19世纪末,城市绿地建设从局部的城市土地用途调整转向了重塑城市的新阶段。霍德华认为大城市是园林自然、灾害肆虐的重病号,“田园城市”是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方法。(3)二战后,欧亚各国在废墟上开始重建城市家园。\n(4)20世纪70年代起,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20世纪末,人类又掀开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篇章。5、简述意大利台地园的特点。1.由于建造在山坡上,恰当地运川地形开辟出台地,就产生了在结构上称作台地园的形式。2.由于气候闷热和地理的特点(北部山地泉水丰富),台地园的设计十分珍视水的运用,即可增加凉爽又可使园景生动。3.在植物的处理上,因为阳光强烈,所哟在台地园的布局中突出“处处绿荫”的要求,在园路两旁常用丝杉或其他绿树进行配置,不仅是构成风景视线或整形的要求,同时也有绿荫的目的。4.整齐格局的摸样绿丛构成各式各样的几何图案,但均为平面形象。5.园里处处绿树成荫,同一色调,容易产生单调之感,因此在意大利庄园内对于运用明暗浓淡不同的绿色配置十分重视。6.整齐格局的花园与自然风景园林相互协调。6、简述英国风景式园林的特点。英国风景园林的特点是发挥和表现自然美,园林中有自然的水池,略有起伏的大片草地,在大草地之中的孤植树、树丛、树群均可成为园林的一景。道路、湖岸、林缘线多采用自然圆滑曲线,追求“田园野趣”,小路多不铺装,任游人在草地上漫步或作运动场。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采用“对景”、“借景”手法,对人工痕迹和园林界墙,均以自然式处理隐蔽。从建筑到自然风景,采用由规则向自然的过渡手法。植物采用自然式种植,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常以花卉为主题,并注意小建筑的点缀装饰。英国风景园林在植物种植丰富的条件下,运用了对自然地理、植物生态群落的研究成果,把园林建立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创建了各种不同的人类自然环境,后来发展了以某一风景为主题的专类园,如岩石园、高山植物园、水景园、百合园、芍药园等。这种专类园对自然风景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对造园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1)与勒诺特式的园林完全相反,它否定了纹样植坛、笔直的林荫道、方正的水池、整形的树木。扬弃了一切几何形状和对称均齐的布局,代之以弯曲的道路、自然式的树丛和草地、蜿蜒的河流,讲究借景和与园外的自然环境相融合。(2)为了彻底消除园内景观界限,英国人想出一个办法,把园墙修筑在深沟之中,即所谓“沉墙”。(3)风景式园林比规整式园林,在园林与天然风致相结合,突出自然景观方面有其独特的成就。(4)造园家列普顿开始使用台地、绿篱、人工理水、植物整形修剪以及日冕、鸟舍、雕像等的建筑小品;特别注意树的外形与建筑物形象的配合衬托以及虚实、色彩、明暗的比例关系,甚至在园林中设置废墟、残碑、断蝎、朽桥、枯树以渲染一种浪漫的情调,开创“浪漫派”园林。(5)迷宫,迷宫现象根植于欧洲文化由来已久,不同时期的迷宫具有不同的喻义。迷宫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神话中,如今,很多欧洲人自己家中也出现了迷宫。对很多人来说,迷宫就像是一个宣言、一个标志,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寻求迷宫出口的方式重悟生命的意义或得到心灵的慰藉。7、简述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1.改善小气候:调节气温的作用调节湿度调节气流\n2.净化空气的功能:增加氧气含量吸收有害气体3.防止公害灾害:降低噪声的作用净化水体和土壤的作用涵蓄水源及保护地下水保护生物环境9、简述城市绿地常用形式及布局原则。常用形式:1.块状绿地布局2.带状绿地布局3.楔形绿地布局4.混合式绿地布局原则:1.城市绿地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生活、游憩需要,促成城市旅游发展。2.指标先进。城市绿地规划指标指定近、中、远三期规划指标,并确定各类绿地的合理指标,有效指导规划建设。3.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4.远近结合,合理引导城市绿化建设。5.分割城市组团10、简述行为与园林设计的关系。(1)边界效应从人的心理出发,人类容易对异质的东西发生兴趣,而对同质的东西产生厌倦和腻烦。因而对于一块场地来说,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场地边缘的特性,而不是场地中央,人的活动也多集中于场地边缘。(2)瞭望与庇护在园林设计中,一方面要满足游人瞭望的需求,这是园林的基本功能之一。另一方面,游人在园林观赏中渴望得到庇护,因而在设计中必须为游人提供能够庇护的空间。(3)领域性领域性是和“个人空间气泡”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的“气泡”和他人的“气泡”相遇重叠时,就会有受到侵犯的感觉,产生不适感。在园林中体现领域性最典型案例就是公园座椅的使用问题。因而在园林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领域感对游人心理和园林使用所造成的影响。13、结合实例,论述中国传统赏景方式。框景: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例如,扬州五亭桥、北京西山碧云寺牌楼、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广场。借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将其纳入观赏视线之中的构景处理。例如沧浪亭、苏州拙政园。分景:就是根据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或景点)按一定的方式划分与界定,构成以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方法。例如南京玄武湖湖面广阔,用柳堤桥梁、洲岛等来划分,造成若断若续的景面,使人泛舟湖上,总有游不尽看不完的境界。\n对景:在构景处理手法中,将有利的空间景物巧妙的组织到构图的视线终结处或轴线的端点,以形成视线的高潮和归宿,这种处理方法叫做景物的对构。例如北京景山公园中的景山和景山上的五亭。夹景:为了突出优美景色,常将视线两侧的较贫乏的景观,利用树丛、树列、山石、建筑等加以隐蔽,形成了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这种左右两侧起隐蔽作用的前景称为夹景。例如镇江焦山小巷。漏景: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等手法。例如,苏州留园入口的洞窗漏景,苏州狮子林的连续玫瑰窗漏景等添景:有时为求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在缺乏前景的情况下可做添景处理。添景可以建筑小品、树木绿化等来形成。体型高大姿态优美的树木,无论一株或几株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添景作用。例如苏州狮子林玫瑰窗漏景。14、结合实例,论述平视、仰视、俯视观赏的特点及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景观因视点高低不同,可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居高临下,景色全收,这是俯视。有些景区险峻难攀,只能在地处瞻望,有时景观后退无地只能抬头,这是仰视。在平坦草原或河湖之滨,进行观景,景物深远,多为平视。俯视、仰视、平视的观赏对游人的感受各不相同。(1)平视观赏;平视是视线平行向前,游人不用上仰下俯,可以舒服的平望出去,使人有平静、安宁、深远的感觉,不易疲劳。平视风景由于与地面垂直的线条,在透视上均无消失感,故景物高度效果感染力小,而不与地面垂直的线条,均有消失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而对景物的远近深度有较强的感染力。平视风景应布置在视线可以延伸到较远的地方,如园林绿地中的安静地区,休息亭棚,休、疗养区的一侧等。西湖风景的恬静感觉与多为平视风景分不开。(2)俯视观赏:游人视点较高,景物展现在视点下方,如果视线向前,下部60°以外的景物不能映入视域内,鉴别不清时,必须低头俯视,此时视线与地平线相交,因而垂直地面的直线产生向下消失的感觉,故景物愈低就显得愈小。“一览众山小”,过去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说法就是这种境界。俯视易造成开阔和惊险的风景效果,如泰山山顶、华山几个顶峰、黄山清凉台都是这种风景。(3)仰视观赏:景物高度很大,视点距离景物很近,当仰角超过13°时,就要把头微微扬起,这时与地面垂直的线条有向上消失的感觉,景物的高度感染力强,易形成雄伟、庄严、紧张的气氛。在园林中,有时为了强调主景的崇高伟大,常把视距安排在主景高度的1倍以内,不让有后退的余地,运用错觉,感到景象高大。旧园林叠假山,让人不从假山真高考虑,而将视点安排在近距离内,好像山峰高入蓝天白云之中。颐和园佛香阁,在从中轴攀登时出德辉殿后,抬头仰视,视角为62°,觉得佛香阁高入云端,就是这种手法。平视、俯视、仰视的观赏,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如登高楼、峻岭,先自下而上,一步一步攀登,抬头观看是一组一组仰视景物,登上高处,向四周平望而俯视,然后一步一步向下,眼前又是一组一组俯视景物,故各种视觉的风景安排,应统一考虑,使四面八方高低上下都有很好的风景观赏,最佳景点要重点安排游人停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