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0 KB
- 2022-05-13 09:19:3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十章城市风貌规划一、城市风貌资源构成桦甸市城区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四面环山,自然环境良好。辉发河、火龙河、内河等数条河流环绕城区,其周边山势起伏多变,轮廓线型优美,山体植被完好,还有经过数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建设的城市框架,都为桦甸市提供了良好的城市风貌建设基础要素。(一)自然景观资源1、山体景观资源由于桦甸市城区位于河谷盆地的河滩阶台,四周环山,山体轮廓线自然舒展,加之山上植被保护完好,尤如绿色屏障,为城区营造出了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南山、北山的山势较高,山上植被是以保护完好的次生林为主,兼有少量的果树。西山的山势较低,植被以果树、次生林为主。东山地势较缓,山体植被保护完好。作为山体景观,南山、北山的综合山体景观为佳,西山、东山的综合山体景观次之。桦甸市城区周边的山体景观其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和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要素条件。2、水体景观资源由于桦甸市城区座落在河谷盆地之中,周边环绕群山,有辉发河、火龙河、内河等数条河流流经城区,形成了风光秀丽的天然山水景观特色。辉发河在桦甸市城区南部向东北蜿蜒流过,尤如一条巨龙环抱着桦甸市城区,流经城区河段岸线优美,水面开阔,对岸南山山势起伏、自然舒展,植被茂密,具有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和空间。因筑堤而形成的桦甸内河,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水体景观资源。内河蜿蜒曲回,呈“人”字形,在城区段流经一万三千余米,河两侧岸线除少量开发建设外,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状态,属待开发型。内河在改善城区环境方面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桦甸市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景观载体。桦甸市城区的其它支流,如火龙河、清水河、欧力河、西依汗河,由于在流经城区的位置及区域均不是重要区段,对城区景观影响不是很大,现仅作为水体绿地延伸至城区,为桦甸市城区绿地系统及景观特色形成,提供了基础。(二)人文景观资源1、古城遗址景观\n桦甸市早在数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特别是唐渤海时期,在现城区东北三公里处的辉发河故道南岸建设有具备府治规模的苏密古城,是当时东北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内地交往的交通要塞。城池规整方正,有内外两城,两道护城壕,平面呈“回”字形。内城正方形,周长1381m,外城为长方形,周长2590m,四角有角楼,内城墙残高1m至2m不等,外城墙残高3m左右。该城是唐代渤海时期城池建筑的重要遗迹,在多次勘查清理中,征集和挖掘出铜印、铜镜、古钱、箭镞等文物,尤其是出土的完整莲花瓦当,具有明显的渤海时期建筑构件风格。古城可以成为桦甸市特色风貌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要素之一,现该古城在1961年列为吉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街路空间景观桦甸市城区的规模不一、类型各异的广场及断面形式和尺度不同的街路,是城市特色景观展现的最直接、最广泛的载体,是城市景观特色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现桦甸市城区数十条大小街路,展现着百年来桦甸市的发展演变历史,由设县当初的大十字街(现大兴街与振兴路)发展成为以桦甸大街、渤海大街、人民路、光明路为代表的新的城市街路框架。现桦甸市城区主要街路尺度适宜,两侧建筑体量亦较适度,是建筑景观的最大载体。现城区的广场主要有文化广场、抗洪广场等,为市民提供了游憩休闲、晨练健身的场所,成为城市的共享空间。起着交通渠化作用的广场有北出口广场、桦甸大街与人民路交叉口广场等,起着重要的城市交通组织作用。城市出入口是进入城市并使人产生第一印象的门户,桦甸市城市出入口按交通方式不同可分为铁路出入口和公路出入口。铁路出行不占市民交通出行的主流,而公路出行占桦甸市民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公路出入口的形象就成为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桦甸市城区有四个主要公路出入口,分别为至吉林市出入口、至磐石出入口、至红石出入口和至常山出入口,其中至吉林出入口较为明显,有待建的三角广场,识别性较强,其余出入口无明显标志,可印象性不强。3、建筑群体景观桦甸市现有的建筑除有几栋民国时期建筑保留外,绝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的,按建筑建设年代可划分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建筑、九十年代建筑和新世纪建筑,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建筑风格。\n民国时期至新中国解放前夕,桦甸城区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形成了以大十字街(今大兴街与振兴路交汇处)为中心的商贸、居住区,确立了桦甸城区的基本雏形。整个城市景观风格朴素自然,具有浓厚的关东地方风格,城市色彩以暗灰色为主色调。建国后,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当时经济基础薄弱,这一时期的建筑形象风格多是清水砖墙瓦屋面,没有过多的装饰,从而形成了朴素无华的建筑风格。改革开放以来,较大体量的公共建筑及住宅建筑已成规模性建造,这一时期的建筑更加强调其实用性,开始注重建筑的外在形象,但风格单一,缺乏应有的建筑个性特征。进入九十年代,桦甸市的城市建设无论是在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上都是空前的,不论在建筑外观形象、建筑风格及对城市景观塑造上,打破了数十年的沉闷局面,使城市景观有了质的飞跃。进入21世纪,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城市环境空间景观的塑造,通过对城市建筑风格、造型、材料、色彩、绿化及外部空间等的把握和建设运用,创造出了富有时代朝气的城市景观形象和建筑风格。4、园林特色景观桦甸市的园林景观也是有一定特色的,因为桦甸市城区四周群山环抱,辉发河、内河环绕城区,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山水城市框架。在城区中东部有结合内河建设形成的滨河公园,现已初具规模,为市民提供了游憩休闲的场所。桦甸市的内河及沿岸景观,是蕴藏着巨大园林景观特色的载体,现基本上保持原有状态,是今后桦甸市城区园林特色景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桦甸市是一座具有丰富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城市,有着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独特载体。但是,在努力建设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上,还存在一些问题。1、按照吉林省建设生态省和桦甸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要求,应加强与此相关的设施建设,特别是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进行城市绿化体系的规划建设,而在这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发展建设空间。2、山体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南山和北山,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3、水体景观资源是桦甸市最有特色的景观之一,现除少量地段已开发建设外,其它大部分仍保留原有状态,有待进一步开发建设。尤其是内河,随着对它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将其建设成为一条水体绿化建筑景观带,成为桦甸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有力载体。\n4、街路空间景观和建筑群体景观虽经多年建设,已有一定规模,但在城市景观节点重点控制和建筑外部空间综合处理上还有待提高,城区缺少必要的小品设施及与环境共同构成的小型公共活动场地和广场空间,建筑与街路的比例尺度有待进一步控制完善等,易造成空间局促感和景观特色不突出等问题。5、对苏密古城的开发利用不够,应将其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和名片,结合考古发掘的成果,加以提炼升华,使之成为代表桦甸自身特点的独特景观。三、规划的原则和目标1、规划的原则是充分发挥桦甸市本身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优势,努力塑造富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保证规划的延续性。2、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城市风貌规划,整体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艺术水平,将桦甸市城区塑造成山地景色秀丽、河滨景观优美、街景建筑别致、环境清新宜人、城市个性鲜明,具有北方特色的城市。四、城市风貌规划1、城市风貌宏观分区根据桦甸市城区各类用地功能、景观特征和综合开发建设潜力等因素,将城区划分为7个特色风貌区,为今后的规划的深入细化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各特色风貌区为:Ⅰ区:山体自然景观风貌区;Ⅱ区:水体(内河)景观风貌区;Ⅲ区:老城中心商贸景观风貌区;Ⅳ区:老城城市生活景观风貌区;Ⅴ区:河东行政文化景观风貌区;Ⅵ区:工业仓储景观风貌区;Ⅶ区:孙家屯田园景观风貌区。\n\n2、城市风貌微观环境意向规划有了宏观的城市风貌分区,大体上为桦甸市城区特色风貌的塑造勾划出了框架,但对于规划具体实施及其可操作性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桦甸市城区重点景观区域,是展现城市风貌的载体和精华之所在,应进一步对其进行意向规划,为城市风貌特色勾勒出较为详细的景观形象,以便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有一定的遵循依据。根据桦甸市的具体实际情况,最能代表桦甸城市风貌特色的重点景观区域为内河景观带和街路建筑风光带,其它的景观区域,如山体、工业等景观均不如前两种景观点给市民的形象印象深刻,所以通过对内河景观带和街路建筑风光带景观体系的意向规划,为桦甸市城市风貌特色塑造奠定基础,努力将桦甸市城区建设成为既有山水自然景观,又有独特人文景观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1)内河环境景观带意向规划桦甸市城区独具自然风貌特色的是四周环山,南、东环水,最有风貌景观开发建设价值的是内河景观带,它为桦甸市城区提供了丰富的景观资源,通过对内河环境景观带的意向规划,目的是充分地发挥水体景观资源优势,建设城市蓝色、绿色通道,使内河焕发崭新的面貌,成为桦甸城市风貌景观构成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内河景观带的建设,在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景观感受的同时,还可成为拉动桦甸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个支撑点。内河景观带的规划范围,包括内河在城区1万余米的“人”字形河段及两岸各100m至300m的景观控制区的意向规划和特色导引。考虑内河两岸的各类用地性质和内河形体特征,结合景观开发因素,对内河景观带进行景观分区,共划分3个景观分区。A区——内河南段景观风貌区B区——内河中段景观风貌区C区——内河北段景观风貌区A区——内河南段景观风貌区意向规划及特色导引范围:城区西段始,至光明路止。\n用地性质和主要功能:本区是内河的起始段,北侧以居住用地为主,南侧为规划的城西公园及辉发河,此处属城区边缘地带,交通干扰较小,由于此段内河数年前结合辉发河河堤重建已经对其进行综合改造,内河水质较其它河段有较大提高,河水较为清澈,环境安静,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生活岸线空间。本段北为滨河路(一段为南内环路与滨河路附合路),东侧为人民路跨辉发河大桥,南为城西公园,内河在此段水面开阔,沿河有20~50m的绿化带。重要的景观场所构想:将该段景观建设成为集水景和绿化景观为主的绿色景观风貌区。该段横断面构成大体为住宅+滨河路(南内环路)+绿化控制带+驳岸+内河水面+驳岸(辉发河大堤)+绿化控制带+滨河路+城西公园。居住建筑用地景观,因为此处河段近似东西走向,所以居住建筑均正面朝向内河,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形成沿内河成为一面建筑墙,既呆板,又破坏了此段的自然景观。为克服上述不足,规划中将沿河岸居住建筑尽量减少面宽,并适当降低层数,沿河以2~3层为主,向北依次提升层数至6层,在建筑的体量和高度上作出变化,建筑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基调,以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特点,并和绿化、水面的色彩构成对比色,建筑形式建议采用坡顶,并运用三段式手法(屋顶、墙身、基座),使沿河住宅建筑高低错落,进退有序,空间组合前低后高,与绿化、道路、水面相应生辉。此段道路采用一块板形式(与南内环路并行段除外),加大人行步道宽度,简化道路设施,街路照明以园林灯式为主。绿化控制带为30~80m宽度不等的绿化带,规划处理成为沿河的小型带状游园,布局采用自然、亲切手法,内设园林路及休闲游憩设施,供居民使用。绿化树种及花卉采用柳、榆、映山红等当地品种,力求布置简练。驳岸采用毛石砌成,每隔100~200m修建台阶伸向水面,在适当处设置小型亲水设施,绿化以草坪和花卉为主。内河水面在内河起始段由于引入辉发河水,水量充足,水面开阔,碧波粼粼,此段水体污染较轻,有利水上植物生成和水栖动物活动,建议此处水面以种植荷花为主,恢复莲花夕照的历史风貌,与城西公园绿化建设相结合,展现此段内河的绿化景观,此段不宜形成水上游乐活动区。抗洪纪念广场及光明路桥头为重点建设空间。B区——内河中段景观风貌区意向规划及特色导引范围:光明路始,至工业大路止。\n用地性质和主要功能:本区是桦甸内河景观最重要的一段。在光明路至南内环路段,内河两侧以居住用地为多,此段内河主要是为沿河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生活岸线空间,南内环路至渤海大桥及东至辉发河堤段,内河两侧以公共设施用地为多,居住用地次之,有全市性的综合性公园——滨河公园,有市级公建在此沿河两侧集中布置,是未来桦甸城市崭新景观形象的最佳展现区段。重要的景观场所构想:将该段景观建设成为集建筑、绿化及水景三位一体的综合景观风貌区。该段横断面构成大体为建筑(公建、住宅)+绿化隔离带+滨河路+绿化控制带+驳岸+内河水面+驳岸+绿化控制带+滨河路+绿化隔离带+建筑(公建、住宅)。公建居住用地景观,由于此段河段呈“人”字形,即河段有南北向和东西向。在南北向河段,建筑沿河布置,大部分为山墙面向内河的一侧,在处理好山墙造型的同时,有利于建筑形体的空间组织,构成丰富多变的建筑外部空间,与内河、绿化等共同组成多彩的综合景观。在东西向河段,建筑沿河布置时,要尽量减少建筑的面宽,并要作到高低错落变化,为市民留出视觉走廊,使沿河景观避免了一面墙式的呆板压抑感,建筑、水面和绿化有机结合成多变的空间景观。作为居住建筑,建议沿河以2~3层为主,向后依次增加层数至6层,对于公共建筑,则应视具体情况,高层、中高层、多层搭配布置,努力塑造丰富多变的沿河建筑景观。建筑色彩还是以暖色调为主基调,可与绿化、水体色彩构成对比色,同时也符合北方寒冷的气候特点。建筑风格在此段宜采用现代风格,简洁明快,不作过多装饰,但在建筑的轮廓体量上要力求多变,展现桦甸崭新景观形象。此段道路大体为滨河路,采用一块板形式,为便于游人沿河游览,适当加大人行道宽度。此段采有混合照明方式,对道路而言,采用中杆园林灯、串灯、庭院灯、局部泛光灯;对沿岸建筑而言,采用楼型灯,大面积泛光灯、广告霓虹灯、广告聚光灯等多种方式,着力营造丰富多彩的内河中段夜景观。绿化控制带为两种形式,其一为靠近建筑物一侧的绿化控制带(隔离带),是充分利用建设用地建筑后退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的距离形成的,结合各单位和居住区庭院的绿化、停车场的建设,形成一条各具特色的绿化控制带。其二为靠近内河一侧的绿化控制带,其宽度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数十米至百余米宽度不等,按照小游园式布局,形成带状休闲游园,内设铺装弯曲游览路和园林椅等小品设施供居民游览使用。绿化树种采用四季常绿、针阔混合、树木花卉并重的手法。\n驳岸在此段也采用多种方式修筑,加大亲水设施的建设,适量增设伸入水面的眺景平台,结合滨河公园建设,设置水榭、码头、垂钓台等景点。内河水面在此段经过综合整治,水质将逐步清澈,结合滨河公园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水体条件,开展水上娱乐活动。此河段重点节点空间有桦甸大桥、渤海大桥、工业大桥、南环桥等桥头广场空间和滨河公园、断桥等重要景观。C区——内河北段景观风貌区意向规划及特色导引范围:工业大桥始,至辉发河大堤止。用地性质和主要功能:本区是桦甸内河的终止段,现除靠近工业大路附近有少量工业企业外,大都为农田和少量民居,大体上保留着内河原貌,呈现一片田园风光。重要的景观场所构想:将该段景观建设成为山水田园景观风貌区。该段横断面构成,为绿化控制带+驳岸+内河水面+驳岸+绿化控制带。工业用地景观,靠近工业大路附近是规划中的北台子工业区,现此段除啤酒厂、铁合金厂等在内河西岸外,现两岸大部分为农田和少量民居,规划中将北台子工业区段建设成为以充分展现现代工业建筑风格的代表,突出其色彩亮丽、体量多变、轮廓丰富、风格简洁的特点,结合防护绿地等建设,展现现代工业的风貌景观。居住建筑景观,因为内河东岸主要是布置北台子工业区内企业职工居住区,其建筑形式以多层单元式住宅为主,成组团式布局,共同构成河东居住小区。建筑风格采用现代民居坡顶错落式,层数以4层至6层为主,建筑色彩采用暖色调,与内河绿化、内河亲水设施共同构成宜人的居住休闲空间。古城公园景观,此内河段有著名的苏密古城遗址,规划成为古城公园,内河正好从古城遗址北部穿过。以古城西部为依托,充分调动周边环境,在古城西部建设集访古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园,成为桦甸旅游线路中重要的景点之一。在古城遗址北内河一侧用毛石砌筑,保护古城北部城墙基础。同时,结合北环线、北山绿化建设,使之与内河绿化共同构成内河北段景观风貌区。(2)街路建筑景观带意向规划桦甸市城区中大量的建筑景观主要是通过街路为载体向市民展示的,其建筑风格及外部空间环境塑造成败,对桦甸市城区整体风貌特色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n现桦甸市城区主要街路有桦甸大街、渤海大街、人民路、光明路等,其中渤海大街、桦甸大街东延长线、西环路及规划中的南环路、东环路等有着很大开发建设潜力,另外,城区的重要广场空间,如文化广场、抗洪广场、市府广场及城市出入口广场(北出口、东出口等),均可作为重要城市景观形象载体进行重点塑造。沿街景观的构成主要是以建筑物、街头绿地、道路绿化、街路断面形式、街路设施、城市广场等多种因素构成,而沿街建筑又是形成街路景观的主体。桦甸市城区重要高层公共建筑,大部分是以桦甸大街为载体分布的,有近十座,层数一般在十层左右,大多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设的,建筑造型简洁明快,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分布在其它主要街路的建筑大体为多层建筑,层顶形式绝大多数为平顶,沿街居住建筑以综合楼形式居多,建筑群体外轮廓线简洁平淡。\n街路建筑景观的形成,应在发扬现有城区建筑朴素无华的风格基础上,着重在建筑体量、屋顶外轮廓线及建筑符号构件运用上入手。桦甸市建城历史仅近百年,建筑形式多受地域及外来影响,容易造成建筑外观的雷同趋势。要避免这一点,就应对桦甸的历史和现实研究上下功夫,探索适合反映桦甸自身风格的建筑形式。同时,应广泛的征求市民对这一方面的意见和民间作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桦甸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和周边环境关系,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形式。由于现阶段受建筑材料和经济等诸多因素制约,沿街建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以多层建筑为主,而现状桦甸多层建筑又以平顶形式居多,建筑顶部外轮廓线单一平淡,没有起伏变化,景观效果不佳。城市沿街景观如同一首乐曲,要有开头、展开、高潮、再现、结尾的丰富动变过程,才能赋有美的旋律,街路景观也应如此。沿街建筑如均为同一层数,又处理成同样屋顶形式,就如乐曲采用同一音符和节奏,平淡沉闷。而屋顶形式采用平顶、坡顶、小坡顶、平坡顶结合等形式,就如同乐曲在变换着音符和节奏,加上在适当位置布置的高层建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丰富沿街建筑轮廓线,使街路景观富有动感和活力。在沿街建筑的细部处理上,建议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符号构件,在建筑的檐口、窗口、窗间墙、阳台、低层檐口、大门入口、山墙等处重点处理,反复运用,就可形成一种代表桦甸独特的建筑风格形式。在建筑色彩的运用上,根据桦甸的地域特点和周围环境关系,建议采用淡暖色调为主色调,白色为其对比色。沿街建筑也同样应适当减小面宽,与街路尺度形成和谐比例,禁止多个建筑连成一体,如同城墙,不仅景观视线不通透,还影响消防疏散。综上所述,沿街建筑自身完善后,再与绿化、广场、街道设施等有机结合,丰富多变。建筑群体之间彼此协调,建筑组团之间的协调呼应,置于秀美的城区山水环境中,这才能形成丰富多变的沿街城市景观形象,成为桦甸市城市环境的亮点。沿街景观形象风格应是:丰富屋顶轮廓线,地域符号运用全;使用温暖淡雅色,视线通透有空间;群体之间相协调,景观形象丰富多变。3、实施对策与措施(1)应进一步编制完善城区重点区域的各层次规划,具体指导城市风貌的建设。(2)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其管理部门,制定和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提高市民对城市风貌建设的认识,促进城市风貌建设逐渐向法治化发展。第十二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一、城区园林绿地基本情况桦甸市进行有规模的城市绿化,自1908年桦甸设县治时就已经开始了。早在1925年(民国14年),当时在县城的东、西大街(现大兴街)两侧就已经种植了杨、柳树,进行了有规模的道路绿化。民国时期,有人在城西黑鱼泡中栽种莲藕,渐渐形成规模,从此黑鱼泡改称莲花泡(现莲花路和大兴街至明桦路一带)。桦甸沦陷时期,曾在辉发河北岸栽植杨树,没有形成规模。1934年(民国23年),将莲花泡辟为民众公园,建筑了桥、亭等设施,大量种植花卉,并在莲花泡西岸修建了莲花寺,初具公园规模。1944年(民国33年)将莲花泡开挖成莲花河,疏通到辉发河故道,从此莲花泡结束了它的历史,解放初期庙宇被拆毁。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在桦甸城东辉发河故道建设了占地2万m2的河东公园,栽种了大量植物和花卉,如黑松、垂柳、怪柳、银柳、龙须柳、黄槐、榆树梅、小桃红、丁香等针阔树及花灌木近万株,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园雏形,但因后来国民经济调整中停办而终止。\n改革开放以来,桦甸市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随着市民日常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对城市的园林绿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桦甸市人民政府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现桦甸市城市园林绿地根据市园林绿化管理处统计的类别,大体可将市区园林绿化面积分为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六大类。桦甸市城区公共绿地现为29.32万m2,以现河滨公园和市府绿地为主。河滨公园建于1981年,在桦甸老城区东部的辉发河故道,北起金城大桥南止桦甸大堤一段,占地约4万m2。栽植了杨柳和花灌木,拓建了花圃和温室,引种花卉百余品种,建设了儿童乐园和嬉水世界,水域有十余艘游船供人游乐。文化广场是在原市政府庭院绿地基础上,将围墙拆除后加工完善形成的,主要以树木、草坪为主,辅以石凳供游人休闲小憩,现已成为市民晨练的集中地之一。桦甸市城区专用绿地现为44.08万m2,以城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校园内绿地为主。这部分绿地经多年来逐步建设,已经成为区域较为稳定的城市绿化用地,今后也将成为桦甸市城区绿化的主要方面之一。居住区绿地现为2088万m2,以新建居住小区中公共绿地为主,如电厂居住小区。小区公共绿地经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这类绿地虽然在桦甸市城区绿地系统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它直接深入居民区中,和居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已经成为市民利用最频繁的绿地。今后,随着桦甸市城市旧区改造的进一步深入,成规模的居住小区将不断地建设和完善,尤其是配套设施建设中的小区公共绿化及景点建设,将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成为居住区绿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风景园林绿地现桦甸市没有统计,但就桦甸市城区周围环境角度看,是很有发展基础和必要的。桦甸市城区周围为起伏的丘陵,山体植被以大片次生林为主,保护完好,而且景色优美,尤以与永吉县交界处的肇大鸡风景区最佳,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该类绿地是桦甸市今后结合《桦甸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建设实施,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生产绿地现为16.50m2,是以现河东苗圃为主,这类用地是桦甸市城区各类绿地中发展最缓慢的,近六年来,始终没有得以发展。在今后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生产绿地将承担着绿化基地的作用,其任务是艰巨的,今后将大力发展生产绿地建设,使其成为今后桦甸市城区园林绿化系统建设的基地。防护绿地现为224.61万m2,主要是以辉发河沿岸、内河两岸的绿化和企业周边绿化为主,这类绿地占城区绿地的69.76%(以绿化覆盖率计),是桦甸市城区绿地的主要项目,是今后桦甸市城区园林绿化系统建设的重要部分。\n二、城区园林绿化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现有的统计资料分析和实地的踏查,不难看出,桦甸市城区园林绿化系统虽经多年的不断建设完善,取得了一些成就,为绿化美化桦甸城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其发展速度还是较慢的,各类绿地间比重也是失衡的。现桦甸市绿地面积统计方法与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绿化分类方法不一致。城市绿地大类由公共绿地(公园、街头绿地)、生产防护绿地两中类构成,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地;而桦甸城区园林绿地面积把专业绿地统计其中,而有重复计算。公共绿地中,在国家标准中规定,应把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用地中的水域计算其中,这与桦甸城区园林绿地统计口径一致,而是将城区内河水域面积统计在防护绿地中,而这部分防护绿地没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如此计算,桦甸市城区园林绿地现有面积将大大低于现行统计上报数;因而,桦甸市园林绿化水平低,已是客观事实。人均占有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低。桦甸市城区实际人口已从1995年的10.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5.41万人,建成区面积也由11.3km2增加到13.8km2,而人均公共绿地一直在2.33m2至2.55m2之间波动,就是这一数值,也是建立在与国家统计口径不一致基础之上的,距国家园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6m2的指标相距甚远。向市民开放并可游憩的河滨公园、抗洪广场和市政府北侧一小块公共绿地,已经满足不了广大市民对绿色活动空间的急切需求。居住用地内公共绿地建设滞后。虽然近年桦甸市经济发展拉动了住宅产业化建设,但是新建居住小区和原住宅区的公共绿地建设严重不足,从现场踏勘中看到,仅电厂居住小区和地税居住组团有少量的公共绿地,而其它新建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建设没有同步建设,达不到国家的规定的标准(绿地率新区建设不低于30%,旧区改造不低于25%)的要求。城区园林绿化不成系统。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园林生产绿地严重不足,统计面积为16.5万m2,是过去六年来唯一没有发展的绿地,而实地踏查中仅看到河东有面积不大的一小块苗圃用地,已不能满足城区绿化的苗木需求。城区街道绿化水平不高,绿化布置手法单一,有的街路基本没有绿化。街头绿地和街头小游园建设严重不足,公园建设滞后,设施陈旧,仅有一处综合性公园,没有专业特色的公园与绿地。城区园林绿化水平与桦甸市周边绿化环境形成很大反差,城区也没有形成完整可行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造成桦甸市城市园林绿化整体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n首先是对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整体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因为桦甸市区周边山体植被建设保护较好,使人们观念认识易产生错觉。也有人把绿化仅仅理解为栽树种花,而没有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是生产力;更没认识到通过它营造出的大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会深刻地改变着城市的形象,影响着每个市民的生活方式。其次是市场经济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放弃长期环境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一些新建小区一味追求高容积率、低绿化率,以牺牲绿化面积来提高建筑面积,其结果适得其反;小区设施不配套也是一个原因。由于居住环境质量不高,影响了住宅销售。其他诸如绿化资金缺乏、管理服务水平跟不上,法制化观念淡薄等,都是园林绿化水平低下的原因。总之,上述都是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放在整个城市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认识的结果。三、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和目标1、规划原则与生态建设规划紧密协调,以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为基点,建设内河绿化景观带,并以此联接其它城市绿地。注重大环境绿化、城市建成区与周边绿化、公共绿地与园林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同步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园林绿化体系。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新区的开发,力求园林绿地均匀布局,建设开放式街头绿地、居住小区公共绿地。2、规划目标进一步调整绿地布局结构,增加绿地类型,完善城市绿化系统,逐步建成城在公园中,楼在绿树里,人在优美环境内的良好生态环境,实现具有北方地域绿化特色的目标。四、园林绿地布局结构以城区周边山体、河流为外围大环境绿化圈,以内河绿化带为纽带,以城区三大公园为核心,以道路、铁路绿化为网络,以小游园、街头绿地、专用绿地等为基础,形成一圈一带三片多点的城区园林绿地系统。1、大环境绿化圈——城区周边山体绿化圈,以南山、北山、西山为主,东山为辅。上述山体现绿化情况完好,生长大片次生林,以针叶树种为主,西山和北山还有大片果树,整个城区被周边绿化山体包围,形成天然的绿化屏障。\n2、带状绿地——以桦甸内河绿化带及道路、铁路沿线绿化带为主,形成不同性质和绿化风格绿化带网,与其它防护绿带一同构成城区绿化景观防护绿带网络。3、片状绿地——城区三大片状绿地是指滨河公园和规划中的城西公园、古城公园,用内河带状绿地将其串联,形成城区绿化的核心。4、点状绿地——以文化广场、抗洪广场、市府广场、公路出入口广场、街头绿地、居住小区内绿地为主,力求面广,分布均匀,同时加强垂直绿化(屋顶、墙身、阳台绿化),构成多层次的绿地空间体系。五、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城市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城市多种因素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创建高质量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行全国绿色通道建设通知》(国发[2000]3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通知》(国发[2001]20号)文件要求,桦甸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要以创建具有北方园林特色城市为基点,以公共绿地系统、防护绿地系统、专用绿地系统、生产绿地系统、城外绿地系统、内河绿化景观带为核心的六大绿化系统为重点内容。1、公共绿地系统规划(1)公园规划以城区原有滨河公园为基础,结合内河综合整治,扩大公园范围,将内河东岸划为公园用地,继续完善各项设施建设,增加新的景点和游乐设施,将其建设成综合性公园。规划滨河公园占地面积为72万m2(包括游乐水面面积)。在城区西部以现内河岛状用地为基础,将少量居民搬迁,利用周边良好环境条件,规划建设城西公园,规划占地154万m2,由原西内环路跨内河直接连入,由于该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规划城西公园以植物花卉观赏和休闲健身为主。充分发挥苏密古城这一历史人文景观的作用,依托对苏密古城的保护,开发建设古城公园,园址在城区东北,规划占地109万m2。该地现除苏密古城外,大部分为农田,规划的古城公园是结合古城的保护,以访古探幽为主题,突出反映中华古代灿烂文化和桦甸建城的悠久历史。(2)广场规划\n以现文化广场(现市政府前)、抗洪广场为基础,继续扩展完善,规划市府广场、北出口广场、东出口广场。广场的类型有两类,一类为休闲纪念性广场,一类为交通渠化性广场。文化广场、抗洪广场、市府广场属于前类,北出口广场、东出口广场属于后类。文化广场,规划在远期将市委、市政府搬迁,与搬迁后的一体育场一同构成新的文化广场。该广场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地为主,绿化以草坪、花卉、灌木为主,点缀针阔树木及小品设施,规划文化广场占地面积4万m2。抗洪广场,规划在远期结合对内河综合整治,扩大广场面积,突出纪念性主题,兼有休闲健身功能,规划占地2.5万m2。市府广场,结合河东新区开发建设,在市委、市政府办公楼新址前规划建设占地9.5万m2的市政府广场(名称另议)。该广场以休闲娱乐为主,兼有演出集会功能,绿化以草坪、花灌木及针阔树木为主,结合各类材质铺装、建筑小品、灯光照明等,着力营造出新桦甸现代景观气氛。北出口广场(半径60m)、东出口广场(半径60m)均为交通渠化型广场,是城区至吉林、红石的咽喉,规划将广场建成半径为190m的园型广场,广场中布置绿化和雕塑,规划桦甸市市标设在北出口广场,主题为发展和奋进,将成为桦甸市标志性雕塑。(3)居住小区内绿地及街头绿地居住小区内绿地为新建居住小区中设置的公共绿地,可大可小,可集中可分散,布置灵活,以布置绿化和休闲游乐设施为主,便于居民使用,一般占地面积以1~2万m2较为适宜。对于新建小区要建设一步到位,对于改造小区,要确保绿地建设。在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之间或道路旁空闲地设置街头绿地,原则上在主干道每隔500m左右设一处街头绿地。2、防护绿地系统规划(1)卫生防护林带在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医院及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规划设置30~50m的卫生防护隔离带,对水源保护地、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填埋场周围设置防护绿地隔离带外,还应在保护区域内下风侧设置500~800m的防护隔离带。(2)噪音防护林带在穿越城区的铁路沿线两侧及过境公路外环线两侧各规划建设50m宽噪音防护林带。3、专用绿地系统规划\n在各企事业、机关单位内建设花园式庭院专用绿地,将园林绿地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又体现出绿地布局的多样性。公共设施附属绿地、工厂(仓储)附属绿地、行政办公附属绿地、商贸附属绿地、市政设施附属绿地等,均应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确定绿地率指标,进行宏观统一建设。大体上绿地率指标为20~35%之间。4、生产绿地系统规划随着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作为其建设基地的生产绿地(苗圃)建设日益重要,将成为关系到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按照建设部有关规定,结合桦甸市的具体实际情况,规划生产绿地按占城市规划建设总用地的3%规划生产绿地。原城市绿化苗圃在内河东岸,面积小,品种少,满足不了今后城区绿化树种、花卉的供应,在古城公园东侧建设新的苗圃,占地34万m2,增加绿化树种培育和温室花窖建设,加强长白山植物种系的培养驯化,使之成为具有浓厚北方地域特色的绿化生产基地。5、城外绿地系统规划城外绿地系统是城区大环境绿化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南山山体植被建设良好的条件,扩展完善成南山森林公园,规划占地373.6万m2,以现有次生林树种为基础,适当增加具有长白山植物特色的黑松、云杉、映山红、白桦等树种、花卉,随着光明路跨辉发河大桥的建成,使南山与城区紧密连成一体,通过南山森林公园建设,形成多层次的园林绿化系统,成为城区园林绿化系统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现北山山体植被保护基本完好,还有少量北台子村民种植的果树。根据北山的现有实际情况和特点,将北山规划建设成长白山特色药用植物园,规划占地面积630万m2。重点种植经过培育的药用植物,增加观赏游览设施建设,使其不仅建设成为使市民增加科普知识的基地,还应成为城区北部的绿色屏障。西山和东山的现有建设条件不如南山和北山,从建设城区大环境绿化圈的战略出发点入手,根据西山、东山的实际情况,重点以山体植被绿化建设为主,在原有大片果树基础上,以大量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针阔树种为主,其间点缀映山红等花卉,成为城区西、东部绿色屏障。通过对城区四周山体绿化建设,着力构建以森林公园、长白山药用植物园为核心的四周山体绿化,以外环路防护林带为带状绿化补充的城区外围大环境绿化圈,并与城区其它绿化系统紧密连接,构成完备的城外绿地系统。6、内河绿化景观带规划\n内河是桦甸市的一颗明珠,是未来城市建设最具价值的经济增长点和景观载体,内河绿化景观带的建设,应以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为基点,通过对内河的水体治理,特别是对内河沿岸排污管线的治理和规划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污水排向内河,结合防洪设施建设,布置游人亲水休闲游憩设施,将内河岸线多数建成亲水生活岸线。对河岸进行大面积绿化,两岸建成各30~80m左右宽度不等的带状绿地,其中布置小游园,便于市民使用,使内河绿化景观带成为桦甸市创建生态示范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桦甸市环境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7、市树、市花规划构想桦甸市历史悠久,设县历史也近百年。桦甸得名为城北有桦树林子,又称桦皮甸子。可见百余年前,桦甸城区所在地桦树成林,景色优美,有种植桦树的悠久历史,故市树选择以桦树为代表。现城区四周群山植被完好,花卉众多,每当春季,山上映山红竟相开放,景色壮观,映山红品性质朴,抗严寒风雪,自强不息,色彩艳丽,故市花选择以映山红为代表。考虑到桦树习群聚特性,在城区绿化树种的选择上以择地成片布置为好。映山红以山体绿化和城区绿化为主要手段,市树、市花代表城市形象,一经确定,应在绿化上广为种植,增强可印象性。六、实施对策和措施桦甸市城市园林绿化系统规划建设要结合我省生态省建设,使其成为桦甸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顺利实施,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1、加强城区绿化管理,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依法管理,违法必究。2、加强绿化宣传,提高市民生态环境意识,开展全民绿化活动。3、依法确保城市各类建设项目中绿地比例,坚决杜绝侵占、蚕食绿地现象。4、加大对绿化资金的投入,拓展筹资渠道,保证绿化建设的资金来源。5、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建议编制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和各项园林绿化详细规划,确保规划建设的实施。6、建立设施完善的绿化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保证绿化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