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MB
  • 2023-01-01 15:30:46 发布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

  • 1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第一讲导论1、景观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实践--景观学专业工作是什么?1.1景观概念本专业的概念1)大众的概念2)相邻专业的概念3)本专业的概念1.2从景观的起源演变理解景观7类景观景观1:旷野森林——人类远古的家园?——景观的起源/源头景观景观2: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水体:人类生命之源景观3: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森林:人类生息繁衍的庇护所景观4: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草原:人类丰衣足食的基础水·森林·草原景观为人类奠定了关于景观的原始自然美感自然山水——奠定了中国风景园林的基础景观5:人类农耕生存环境景观——乡村田野、乡村小镇景观6:人类现代的生存环境景观——旅游度假地景观景观7:人类现代的生存环境景观——都市居住景观1、景观的三层含义1)形态——大地表面2)环境——生存空间3)活动——行为心理2、人类对于景观的本性需求1)人类的本性必需——自然的生存环境2)人类的发展需要——美好的生活场所3)人类的精神向往——精彩的生命历程3、“景观”与相关专业术语的差别1)景观与风景2)景观与园林3)景观与环境4.人居环境中的景观1)聚居建设2)聚居活动3)聚居背景1.1景观学专业实践概览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1.2社会对于景观师的三大领域的需求(1)规划设计(2)环境与资源保护(3)建设与管理1.2.1景观学专业的实践领域1公园绿地–国家公园、都会公园、都市公园、都市广场、社区邻里公园、儿童游戏场等。2休闲游憩与旅游区–风景区、森林游乐区、休闲农场、观光果园、休闲渔业、温泉区等。3大型综合园区–科学/科技园区、教育园区、校园、主题园区、动植物园区等。4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公路景观、街道景观、林荫道路、步道与自行车道等。5滨水景规划设计–河川堤防/高滩地、河滨公园、海岸景观、亲水空间等。6绿化美化工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开放空间、公共建设、环境艺术等。7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与发展–景观保育、复育、修景、视觉景观评估等。8城乡风貌–社区总体营造、地区环境改造、社区规划设计等。1.2.2景观学专业实践领域概览三大基本领域:1)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城乡环境、历史人文2)景观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形象空间、环境生态、功能使用3)景观建设与管理——建设-管理施工建设、养护管理、活动组织1.2.3中国景观的当务之急需求1:资源与环境保护(环保与生态化)需求2:城市化需求3:游憩与旅游化1)生命性:生长、变化2)时间性:形成、变化周期3)地方性:自然的、人文的★人居问题:1、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人聚问题:以人为本,创建人类聚集环境,满足游憩娱乐需求——景观环境创造问题(规模、生态、风格……)★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满足人们旅游需求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不可再生与可再生自然资源问题景观学专业建设·管理规划·设计资源·保护2景观学专业与学科简介--如何正确看待理解景观学专业?2.1景观学百年初期积累与专业发展历程2.1.1景观学专业的百年初期积累1)1839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世界博览会,激起民众对环境改造的向往与意识2)1899年,美国成立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ASLA)3)1901年,Olmsted与Vaux共同参与推动美国华府地区的规划开始对于大尺度开放空间和轴线林荫道路以及重要重点景观与水池等布局的重视4)1903年,英国人霍华德于《明日之田园城市》书中首开推动人与城市空间之关系5)1903年,第一个田园城市构想由翁文(R.unwin)及帕克(B.Parker)于伦敦北56公里处----莱奇沃斯(Letchworth)建成。2.1.2景观学专业的发展历程1)1899—1924年:1899年ASLA成立,1901年LA专业创办。景观学的启蒙期,关注于应用科学、植物生态、艺术整合,开创对人类公共福利的关注与专业责任之养成。2)1925—1945年:随着景观专业系所成立,景观教育也较有系统发展出专业训练的范畴与能力,并视专业为一种公共服务。3)1945—1965年:景观专业最大转折点与挑战期,提升对于更大尺度景观的开发利用、景观建设与环境结合,提升环境整合性品质。4)1966—1974年:景观专业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探讨自然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如何提升都市核心区高密度摄取及参与式社区规划与社会相关议题之挑战。5)1975—1981年:此时期有许多小型事务所诞生,发展出各类主题园、植物园、水岸更新发展以及闲置工业区再利用……等,更精准设计象度6)1982—1989年:景观专业事务所开始在规模上、制度上、形式上及职业专业范畴上有精准之市场区隔,并逐渐以整合性团队合作(teamwork)方式呈现7)1990—今:——环境规划、永续发展、经济迟缓发展,促动了专业者对传统价值与对新科技之重新整合与认知——生态危机带动了生态复育、生态保存以及文化景观复育、修复之更深刻责任——景观生态学之发展也带动专业界在教育与实务运作上对于大尺度景观问题之整合思维——GreenWay之运动结合环境教育、摄取再发展与景观修复正是这十年来具体之景观网络串连之成果——减法设计思潮带动的又一融合意境与生态之风潮(如JamesCorner,滨谊1999)——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而欧洲之景观界也自80年代起即从生态保育、复育之角度,开创更多地域性思维、地域性工法及其地域性、自明性之地方发展操作模式——东欧在景观生态学方面之研究、以及欧盟对景观分类之共同合作下,也开创出区域合作(Regionalism)之新视野,区域规划(RegionalPlanning )再度被重视2.2专业与学科构成(1)从圈内看——景观学专业的要素(2)从圈边缘(边界)外看:景观学的近亲远邻--景观学与相关学科专业的关系(3)从圈与圈交叉看(当今世界的特点:多元化、学科交叉化):景观学发展趋势(4)当今景观学专业的4个特点:扩展化、多元化、交叉化、专门化3景观学学科专业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正确的景观学科专业观?3.1景观学——景观学(LandscapeStudies)指研究景观的形成演变和特性、并且以此为依据保护创造与管理生存环境的学科。——景观学内涵:是由景观规划设计学科扩展而来,涉及多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性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21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引领性学科。总目标是通过景观策划、规划、设计、养护、管理、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类聚居环境。——景观学科三个基本分支:学科方向或支撑专业1)景观环境生态及其包含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景观的规划设计及其对应的三元(形态-美学)----风景园林与环境艺术3)景观的行为与文化(行为-文化)----游憩学与旅游学——三大核心理论:景观资源学与生态学风景园林美学与景观美学景观游憩学与旅游学三大核心理论的基础理论:景观分析评价3.2景观●景观源自于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了解及对土地伦理的坚持。●景观专有名词代表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所呈现的美好环境。3.3景观规划设计●牛津字典:Apersonwhosejobisplanninganddesigntheenvironment,especiallysothatroads,buildings,etc.combinewiththelandscapeinanattractiveway.●ASLA:Landscapearchitectureencompassestheanalysis,planning,design,management,andstewardshipofthenaturalandbuiltenvironments.3.4景观学学科专业的三大核心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1)景观环境空间形态(形态)(2)景观环境生态资源(背景)(3)游憩与环境行为感受(活动)景观的三元之一:(1)景观环境空间形态层面:基于空间与视觉形态的所有自然与人工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即狭义景观规划设计----重点在人-神关系。景观的三元之二:(2)景观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空间、土地、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重点在人-地关系;景观的三元之三:(3)游憩与环境行为感受层面:人类行为感受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涉及潜在于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与精神环境规划设计---重点在人-人关系。3.5景观学学科理论景观学形态·美学环境·生态行为·文化3.6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1)三元构成的景观环境:(2)景观规划设计应用的三元:(3)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核心的三元:(4)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组成的三元:4景观学专业的学习方法途径--如何学好景观学专业?4.1景观学专业学习的三元,简图:4.2实践:各类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框架)4.3理论: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理论研究框架)4.4学习:掌握实践技能;了解(理解)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感觉(直觉、主张)(学习框架:教学计划表)4.5新疆四地州旅游发展战略规划4.6中国新疆奥依塔克冰川公园概念规5本课程学习--如何学好本课程?5.1通过本课程学习,理解基本概念,熟悉实践方法,树立基本的专业世界观。5.2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专业使命景观规划设计师是从事包括环境视觉形态艺术、环境生态绿化、人类环境活动行为三方面规划设计内容的专业人员。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景观规划设计涉及景观资源保护、环境营造、户外活动管理等领域,范围包括:国土、区域、乡村、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人类聚居环境、风景景观、园林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专业及核心知识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其相关专业及知识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艺术。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作用和目标是运用景观策划、规划、设计等专业知识技能,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风景景观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居环境;组织安排良好的游憩休闲环境。6结语1950年同济大学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开办了风景园林专业,强调景观环境的规划与设计1979年同济大学正式创办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1996年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并入城市规划专业1996—1999景观学三大领域的思路已酝酿形成2000年同济大学首次提出一个明确的三为一体2005—2006中国景观学发展的重要转折2004.12全国高校景观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筹)成立2005.420所高校在同济大学共同研讨编写景观学本科核心教材2005.10.于同济召开了首届国际景观学教育大会(99个院校机构)2005.11独立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和博士点得到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同济开设2006.4《景观学》本科(工学)得到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同济大学、湖南大学招生2006.3.17上海景观学会成立1.Fromlandscapearchitecturetolandscapestudies从景观规划设计学到景观学§LandscapeArchitecture: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Design景观规划设计学包括: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LandscapeStudies: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Design+etc景观学包括: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LandscapeStudies:landscapearchitecture+etc§LandscapeStudiescomefromLAwithbroadendisciplines景观学是景观规划设计学的扩展2.ThreeBasicFieldsofLandscapeStudiesRequirementsandPracticesunderSocialDevelopment社会发展对于景观学的需求与景观学实践的三大基本领域Threesocialrequirements,whichtodayandfutureLandscapeStudiesarefacedwith,include:当前和未来景观学面临的三大社会需求是:1.EnvironmentandEcology环保与生态化;2.Urbanization城市化;3.RecreationandTourism游憩与旅游化;Relativetotherequirements,thepracticesofLandscapeStudiescanbedividedintothreebasicfieldsingeneral:与需求相对应,景观学实践也可概括划分为三大基本领域:1.ConservationandUtilizationofLandscapeResources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2.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景观规划与设计;3.Landscape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景观建设与管理;图3.景观学专业实践三大基本领域的细化1Resources·Conservation资源·保护NaturalEnvironment自然环境UrbanEnvironment城乡环境HistoryandHumanities历史人文2Planning·Planning规划·设计Image&Space形象空间Environment&Ecology环境生态Function&Use功能使用3Construction·Management建设·管理Construction施工建设Maintenances&Management养护管理Activity&Organization活动组织第二讲国际景观规划设计教育的趋势1.国际景观规划设计教育的演变1.1初始期1.2环境运动时期1.3后现代运动时期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1.4全球信息化时期2.今后发展的趋势2.1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引发更广泛的使用计算机,一些新型的计算机教育模式出现。2.2更广范围的跨学科的合作将会出现,而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将在其间起到统领、中间媒介的角色。2.3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将成为一项综合的、健康的、具有创造性的城市系统,并保护文化的可识别性。3.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大趋势3.1如何培养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人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迄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我国预想花20年时间赶上他们,而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实践也有150年左右的历史(从纽约中央公园、黄石公园算起),我国预想花50年。3.2专业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3.3景观规划设计的本科教育4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特点第三讲景观行为与景观分析评价第一部分景观行为1基本概念1.1LandscapeLand土地;scape空间观察;Humanactivity人类活动1.2“土地”——地形地貌、地质、水体、植物、动物、变迁、高原、峡谷、环境生态1.3“人类活动”——历史、文化、习俗、景观使用方式、对待景观的态度1.4“空间观察”——近景、中景、远景;点状景观(景点Viewpoint)、带状景观(景观轴Visualaxis)、面状景观(景观区域:景域Viewshed);俯视、平视、仰视;层次、开阔、宏伟、壮观、遥远……空间形态2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素分析★物质构成要素——景观、环境、时空★精神构成要素——物镜(景象)、情境(情景)、意境(境界)★综合构成要素——空间、场所、领域2.1景观规划设计视觉形态要素(景观感受I)1、景观视觉原理——垂直水平差视觉错觉原理、格式塔完形理论2、视点、视线、视距3、景观空间感受——物理的、心理的、精神的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2.2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心理行为要素1、景观行为(本能/社会规范)一、背景知识●景观中的人类行为与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是行为规划设计还是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人类户外活动内容有那些?可以归结为几大类?●景观中人类行为基本方式:视觉等五官感受、时空活动——尺寸、尺度…1)几大类景观活动:观看、参与、交往2)行为理论:人的基本需要(表)安全。刺激。认同3)视觉五官感受A)人类眼睛的视觉特性——我们讲的景观感受,这些结论大家都应该知道。非常基本的。对于景观的感受,除非商人,对于正常人,他的信息来源,五官、眼、耳、鼻、舌、身、视觉占了很大成分,至少是80—90%的范围。所以我们在设计中最后对视觉问题更加敏感,做了很多研究,其实我们从空间构成、视觉形态、景观形象,这些都是在研究景观的视觉B)景观的三大门槛:一类是25米见方的小型的,比较亲密的空间。空间往往要有变化,所谓要有变化,就是要从人类使用感受来分的话,有亲密的,开敞、宏伟的。三大门槛就给了这样一套数据,最小的就是这样一个见方第二种就是25米以上,110米以下这样一个空间,我们说这是中等尺度的。110米—390米是一种宏伟的空间,390米以上是壮观的景观空间。2、景观心理(经验)3、景观审美(文化)2.3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环境生态要素1、景观环境因素及相互关系生态区位分析——区域山水格局、区域绿化格局、区域生物格局2、景观生态因素及相互关系A)生态因子现状分析:农田、山体、水体(鱼塘、湿地、河流)、村庄(工业、居住)B)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生态基质分析、生态斑块分析、生态廊道分析3景观中人类的时空活动A)了望---庇护理论(Prospect—refuge)Appleton1975B)三种活动类型——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交性活动(合成性活动)C)景观中人类活动的时空感受范围——空间、场所、领域D)景观行为的空间格局==行为分布情况3.1人的空间-场所-领域3.2景观感受空间3.3景观感受场所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3.4景观感受领域(景域)4现代景观中的人类行为要点:相互交往是现代人类在景观场所空间中的主要行为行为选择场所空间;场所空间影响制约行为户外公共场所空间-多重交往的发生器行为组织-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户外活动是景观空间中最具吸引力的因素(儿童的游戏空间、公共空间中的坐位的选择、步行街的诱人之处)A)现代户外活动的主要类型:选择性活动社交性活动(合成性活动)几大景观活动:观看、参与、交往B)交往-景观场所空间的主要行为1)交往强度:0---0.45米亲密距离0.45---1.3米个人距离1.3---3.75米社会距离3.75米以上公共距离25米以内--近景(较亲密)、25-110米--中景(中等尺度)、110-390—中景(宏伟)、390米以外(壮观)2)社交网络序列:集中与分散、综合与分解、吸引与排斥、开放或封闭1)集中与分散:通过为少量的人和活动提供超尺寸的区域,就能在空间上把活动分散开;相反,根据知觉范围预计会可使用人数,有克制地确定街道和广场等的尺寸,就能使活动集中起来。2)综合与分解:综合是对同一区域各项功能的社会关系的实际优点进行评价,只有在集中带来的缺点明显大雨优点时,才采用分区的方式。3)吸引与排斥:产生吸引的景观空间特征(在行为上)---公共与私有地域的平缓过渡;能看到正在发生的一切;有短捷的道路;有地方可走;有事可做。4)开放或封闭:开放—通过人的观察和感受、使公共环境中的各种活动与眦邻的住宅、商店等和公共空间中的各种活动融合贯通,就能从两个方向大大扩展和丰富体验的可能性。封闭—把人和活动有效地封闭起来,会导致人群的分散,使得公共空间缺乏人气,变的冷清,乏味。C)场所空间与行为活动行为类型场所空间环境质量差好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交性活动●●D)景观行为理论研究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错觉1)感知觉与景观空间:距离型感受器官---眼、耳、鼻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直接型感受器官---皮肤和肌肉嗅觉距离〈1米:问到别人头发,皮肤和衣物上散发出的软弱气味距离〈3米:闻到香水或别的较浓气味距离〉3米:嗅出浓烈气味听觉距离〈7米:一般交谈距离〈35米:演讲距离〉35米:难于交谈视觉占人的感受信息来源的70%--80%视域方面:垂直视角130度水平视角160度(一般情况下水平视域超过60度,所见的景物便模糊不清,30度内较清楚)仰角:18度可观全貌及周围环境27度基本能看清景物的整体45度只能看清景物局部或细部2)了望—庇护●动物在长期演替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感知觉,人类同时具有猎人和猎物的属性和特性,要求既能方便地观察四周,也可以有安全感的场所;●安全点:对每一个人了来说,既要能退避到有私密性的小天地里,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基本点在于创造条件求得两者间的平衡,满足两方面的需要。3)户外活动的必要性●创造一种低强度接触的机会;创造一种深化交往的可能方式;创造一种保持业已建立起来的机会;创造获得有关社会环境信息的机会;创造启发的机会;创造独特的激情感受。4)促进和妨碍交流的方式(视听觉)抑制交流促进交流有隔墙无隔墙间距长间距短高速慢速不同标高相同标高背对背布置面对面布置E)景观行为构成的基本元素需求()、容量(人数)、组群(根据年龄、文化背景、性格等确定)、性质(内向聚集、外向离散、静态、动态)、规模(占据空间与花费时间)、感受(好、中性、恶)、空间布局等等。F)景观行为构成与建筑空间构成的异同差别因素建筑学景观规划建筑学使用性质室内、空间为主使用空间所限定的功能内容较为确定使用者活动内容较为确定,空间易于限定户外、场所为主使用空间所限定的功能内容不确定使用者活动内容变化较大,难以单一化,空间难以限定。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空间强化,场所淡化空间淡化,场所强化空间/环境平均规模幅度数百平方米—数公顷数百平方米~数公顷数平方公里~数十平方公里~数百平方公里平均容纳人数规模数十人—数千人数十人~数千人~数万人~数十万人专业教学基础核心空间构成为主,行为构成为辅行为构成为主,空间构成为辅景观分析评价景观分析评价的必要性:资源保护、城市化、游憩与旅游化一、景观分析评价概念;二、景观分析评价的四大学派与两大阵营;三、景观分析评价在中国的实践;四、景观分析评价的理论前沿一、景观分析评价的概念1、起源●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自然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从六十年代中期,产生一系列保护景观美学资源的法令●美国:《野地法》1964年,《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海岸管理法》1972年●英国:《乡村法》1968年●法令的制定,标志着景观美学资源与其它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有法律地位●但景观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平衡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景观美学研究的发展●二十年来,景观评价及美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研究团队特点:多学科综合性,包括:景观规划专家、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心理及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森林科学专家等。他们分别将本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景观美学研究领域里来,从而使该领域出现风气云涌万马奔腾的动人局面,学派林立,方法各异。2、概念●景观评估与评价——LandscapeAssessmentorLandscapeEvalution●时间:始于60年代中期●地点:以美国为中心开展●主要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景观评估与评价,是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Quality)等景观各方面资源的评价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从客观的意义上讲,景观“视觉质量”则被认定是景观“美”的同义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景观美---ScenicBeauty.●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景观质量(ScenicQuality)”,并将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从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Value)”的认识,Jacques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3、研究意义●还原景观资源固有的内在价值●进行景观区规划的基础●进行景观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二、景观分析评价的四大学派●专家学派(ExpertParadigm)●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Paradigm)●认知学派(CognitiveParadigm)●经验学派(ExperientialParadigm)1、专家学派(ExperParadigm)●指导思想: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原则的景观都具有较高的景观质量。●参与人员:有少数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完成。●四个基本元素: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控制景观视觉的4个视觉元素:形态(Form)、线(势)(Line)、色彩(Colour)、质感(Tecture)●评价指标:形式美原则,例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生态学原则●分类:形式美学派和生态学派(Danial&Vining1983)●代表人物:最早---Lewis等人●影响最大---Litton等人●运用范围:专家途径直接为土地规划、景观管理及有关法令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近二十多年来在英、美诸国的景观评价研究及实践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并已被许多官方机构所采用。●应用:●美国林务局的景观管理系统VMS(VisualManagementSystem)●美国土地管理局的景观资源管理VRM(VisualResourcesManagement)●美国土壤保护局的景观资源管理LRM(LandscapeResourcesManagement)●联邦公路局的视觉污染评价VIA(VisualImpactAssessment)●美国林务局的VMS系统和美国土地管理局的VRM系统主要使用于自然景观类型,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然资源(包括森林、山川、水面等)的景观质量评价,制定出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措施。●美国土壤保护局LRM系统主要以乡村、郊区景观为主。●联邦公路局的VIA系统主要用于较大范围的景观类型,主要目的是评价人的活动(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等)对景观的破坏作用,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景观资源。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基本框架结构(以VMS系统为例)VRM——VisualResourcesManagementVMS——VisualManagementSystem●数据库、数据调查——》景观类型分类——》景观质量评价——》敏感性评价——》管理以及规划目标——》视觉污染的评价——》决策●第一步、景观类型的分类——VMS系统的重要环节●根据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特点,基本上按照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来划分景观类型(charactertypes),在每一景观类型下面,又可以根据具体区域内的多样性,划出亚区(sub-types)。●在VMS系统中,虽然并不十分强调景观类型的划分,但在景观评价中也应用自然地理区划的成果。●第二步、景观质量评价●VMS系统中,丰富性(多样性)是景观质量分级的重要依据,根据山石、地形,植被、水体的多样性划分出三个景观质量等级:A---特异景观B---一般景观C---低劣景观●VRM先对7个关键因素分别评分:●地形地貌:根据比例及陡峻度(1---5分)●植被:以丰实性为依据(1---5分)●色彩:强烈性以及丰富(1---5分)●眦邻景观:眦邻景观对所评价景观的烘托作用(1---5分)●特异性:常见--奇特(1---5分)●然后将各个单项评分相加,划分出三个景观质量等级:A---总分大于19分;B---总分12—18分;C---总分小于11分●这些景观质量等级,都由专家在地图上标出●第三步、敏感性分析●敏感性(sensitivity)是用来衡量公众对某一景观点关心(注意)程度的一个概念。人们注意力越集中的景观点,其敏感性程度就越高,即在该点的任何变化就越能影响人们审美态度的改变。●在VMS系统中,把景观区域根据敏感性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1—高度敏感区;2—中等敏感区;3—低敏感区●在各敏感性登记区内,又以主要观赏点及娱乐中心划分出三个距离:1--前景带;2—中景带;3—背景带●第四步、管理及规划目标的设定●管理目标是以景观质量评价和敏感性评价为依据的。把标有景观质量等级的地图同标有敏感性等级和距离带的地图重叠起来,决定每一地段或区域内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在VMS系统中根据根据管理措施的差别划分为四个等级区:1—保留区;2—部分保留区;3—改造区;4—大量改造区●第五步、视觉影响评价●视觉影响(或称视觉冲击)的评价(visualimpactassessment),就是评价或预测某种活动(如公路的开设,高压线路的架设等)将会给原景观的特点及质量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冲击)。●在VMS中,常用“视觉吸收能力(VisualAbsorptionCapability)”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这一概念描述景观本身对外界干扰的忍受能力。●VRM系统中的视觉污染评价体系较为完善,它首先以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建筑等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为基本元素,分析现状景观的特点,然后,将计划活动(工程)也分解为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四个基本元素,再对这两组基本元素的对比度评价,划分出四个等级:●没有对比——各对应元素之间的对比性不存在或看不到。●对比不明显——各对应元素之间的对比性能够觉察,但不引人注意。●对比中等——对比性开始引人注意,并将成为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比强烈——对比成为景观的主导特征,并使人无法避开对它的注意。●一般认为,对比度越烈,则对原景观的冲击也就越大,景观的破坏也就越严重。2、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Paradigm)●主要思想:●把景观与景观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景观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景观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景观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景观成分间建立起数学关系。●景观评价模型:(两种)●评价模型一、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景观美景度)两种测量方法:1)评分法,SBE法(ScenicBeautyEstimationprocedure)以归纳评判法为依据,让被测试者按照自己的标准,给每一景观进行评分(0--9),各景观之间不经过充分的比较。2)LCJ法(LawofComparativeJudgment)以比较评判法为基础,该方法主要通过让被试者比较一组景观来得到一个美景度量表。总结:从数学角度上看,两者没有根本的区别。●评价模型二、对构成景观的各成份的测量●起源:景观评价美学研究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最早出现于60年代末期。●代表人物:最早——1969年,Rutherford和Shafer●具体运用:在森林景观评价及景观管理、远景景观评价、娱乐景观评价和其他方面的应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景观评价及景观管理中的应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应用的最为成熟的景观类型就是森林景观。它通过对森林景观的评价,建立美景度量表与森林各自然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直接为森林的景观管理服务。Buhyoff等人对城市绿地也作了景观评价方面的研究(Buhyoff等1984),他们从两个方面来建立模型;●心理物理学方法用于远景景观评价中以公众的平均审美评判作为应变量,而以峻山在照片上所占的面积,远景森林所占的面积等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Buhyoff等1982)心理物理学派基本点景观审美是景观和人之间共同作用的过程,而心里物理学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反映这种主客观作用的关系模型。承认人类具有普遍一致的景观审美观,并把这种普遍的,平均的审美观作为景观质量衡量标准人们对景观的审美评判(景色质量)是可以通过景观的自然要素,预测和定量的。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3、认知学派(CognitiveParadigm)●主要思想:把景观作为人的生存空间,认识空间来评价,强调景观对人的认识及情感反应上的意义:试图用人的进化过程及功能需要去解释人对景观的审美过程。●起源: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E.Burke(1729-1787),他认为“崇高”和“美感”是由于人的两类不同情欲引起的,其中一类涉及人的“自身保存”,另一类则涉及人的“社会生活”。●代表性理论:70年代中期英国地理学家Appleton的“了望---庇护”理论。●发展历程:Appleton——“了望---庇护”理论(见纽拜(英)1978,Kaplan.S1979,Brown等1986)Kaplan.S——景观审美理论模型(Kaplan.S1973.1975)Ulrich——景观评价模型(Ulrich1977):初级“情感/唤起”状态(认识史)景观知觉初级情感反应(如:喜欢—不喜欢)认识评价行为冲动行为●新发展:近年来,Ulrich等人探索用脑电图、心电图等精密的科学测试手段来客观的测量人的情感反映,避免了语言表达测试的种种弊病,使得该理论体系更趋于完善(如Ulrich198119831986)●在景观审美过程中,景观应具有:可以被辨识和理解的特性—“可解性”(Makingsense):●可以不断地被探索和包含着无穷信息的特性——“可索性”(involvement)。●如果这两个特性都具备,则景观质量就高。Kaplan又把这两个特性分别在二维、三维空间中进行了扩展,于是形成了思维模型。空间信息需要可解性可索性二维平面一致性复杂性三维空间可读性神秘性Cimblett等则将Kaplan模型中的“神秘性”专门拿出来研究,发现,在森林景观中,有5个因素决定着景观的神秘性,即:障景、视距、空间限定性、可及性和林中光线(Cimblett等1985)。近年来,Kaplan的景观审美理论模型,经Brown和Itami等人的加工,转化为反映具体地形地貌特征的实用模型(如Brown等1986)可索性可解性地形坡度相对地势空间多样性地势对比地物自然性和谐性高度对比内部丰富性4、经验学派(ExperirentialParadigm)●指导思想:把景观的价值建立在人同景观相互影响的经验之中,二人的经验同景观价值也是随着两者的相互影响而不断的发生变化。把景观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历史的观点,以人及其活动为主体来分析景观的价值及其产生背景,而对客观景观本身并不注重。●代表人物:Lowental(美国地理学者)●研究方法:考证文学艺术家们的关于景观审美的文学,艺术作品,考察名人的日记等等来分析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及某中审美评判所产生的背景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采用心理测量、调查、访问等方式,记述现代人对具体景观的感受和评价,但这种心理调查方法同心理物理学的方法是不同的,在心理物理学方法中被试者只需就景观打分或将其与其它景观比较即可,而经验学派的心理调查方法中,被试者不是简单地给景观评出好劣,而要详细地描述他的个人经历、体会、及关于某景观的感觉等等。●研究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景观美景度量表,而是为了分析某中景观价值所产生的背景、环境。●与其他学派比较:比认知学派相比更加主观化。心理物理学派和认知学派(心理学派)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在景观审美评判中的主要作用,而经验学派则几乎把人的这种作用提到了绝对高度,把人对景观审美的个性及其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的表现。5、四大学派比较比较点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经验学派对景观价值的认识(客观)景观价值在于一形式美或态学意义景观价值是主客观双双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景观价值在于其对人的生存、进化的意义(主观)景观价值在于它对人(个体、群体)的历史、背景的反映人的地位(被动〕风景作为独立于人的客体而在存,人只是风景的欣赏者把人的普遍审美观作为景观价值衡量标准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解释景观(主观)主动强调人(个体、群体)对景观的作用对客观景观的把握分解从“基本元素”(线、形、色、质)分析景观从“景观成份(植被、山体、水体等)”分析景观用“维量(复杂性、神秘性等)”把握景观(整体)把景观作为人或团体的一部分,整体把握景观评价的两大阵营:景观环境科学阵营、风景文化艺术阵营三、景观分析评价在中国的实践1、《景观工程体系》1)基本概念:●当代人类的风景感受总体上是由风景偏爱和风景欣赏两部分复合而成。偏爱源于适宜于物种生存进化的环境;欣赏则取决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与风景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种相互作用中:(1)风景偏爱使客观世界中的风景环境,即山水环境转译成了游人心目中的一种特定的风景环境。我们把受偏爱左右的特定的风景环境定义为风景场面;(2)风景欣赏则给游人以精神追求,激发人们对于理想化风景的向往,即风情。我们把这种受欣赏制约的风景追求向往定义为风景意向。●基于风景环境的基本感受,风景场面和风景意向分别以山水风情和人文风情为主导因素,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一种人与风景环境共同作用的场,景场。2)风景旷奥度●风景旷奥概念的雏形: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如斯而已…”●1979年,冯纪忠教授从风景评价规划的角度考虑,阐述了这一概念,首次提出以旷奥作为风景空间序列设想。●1986年,刘滨谊教授对风景旷奥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风景旷奥度是以风景客体为物质基础,而从风景感受出发的多层次风景评价。并建立了风景旷奥评价模型——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风景几何空间、风景直觉空间、风景知觉空间、风景意向空间的多层次风景信息准空间分布框架;指出风景旷奥不仅仅是对于风景空间直觉感受上的空旷与深奥的描述,而更为重要的是风景偏爱与风景欣赏的基本特性。●在偏爱的层次上,风景旷奥体现为人们对于具有易解性和奥秘性的风景场面的喜爱,与风景空间直接有关,并包含着人类环境生存的深层体验;在欣赏的层次上,风景旷奥体现为人们风景意识中“超越意识”和与风景的“相洽”意识,或简言之为“远”和“深”的意识。3)风景偏爱“易解性”+“奥秘性”●易解性:是指风景场面所具有的使人容易建构、容易识别理解及领会的视觉特性,易解性的风景场面是那些有可能进行广泛探索而不被迷惑的场面,它有助于人类环境领会动机的实现。风景场面的空间结构和表面组织以及其中的突出性景物是影响易解性的基本因素。其潜在的根据来自物种环境生存的理论。识别环境是动物的天性,他们为了生存需要借助各种各样清晰易辨而又有特色的景物来认识环境,人类也不例外。●奥秘性:置身于风景环境,倘若能进一步“走进去”的话,仿佛就可以观赏到更多的东西,索取更多的信息,使风景场面具备引人入胜的气氛。人们在这方面的偏爱就是奥秘性具有的品质,也就是风景场面中含有隐藏着的信息的特性。奥秘性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对场面中某种蕴含信息的预示;二是对进一步深入场面的可能性的预示。影响奥秘性的基本因素:风景场面的空间规模、表面构成和其中的“遮掩”。其潜在根据仍是物种环境生存的理论:人们总是偏爱那些值得探索、有待深入发现的环境。4)景观感受空间的三个层次:1)景观直觉空间:身处景区的观赏者通过生理感知到的景观空间。2)景观知觉空间:心理认知体验到的风景空间,主要成份是风景视知觉空间。3)景观意向空间:人们理想中风景之“意”的山水之“形”的外化。5)把景观美感数量化●概念:有了基础数据以后,对它们进行数据评价,然后建立预测模型,用电脑模拟人们的景观审美,计算景观的美学价值,实现景观美感数量化。●三个层次模型:1)物理空间——物质生活的生理世界2)心理空间——心理精神的世界3)意境空间——灵魂的空间2、景观分析评价的理论前沿1)景观生态评价成为另一重要分支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第二部分景观分类注册与视质评估1.景观分类与视质评估的目的与基本概念●景观分类注册(LandscapeInventory):就是有选择地集取各类景观信息。●视质评估(VisualQualityAssessment)●VisualResources(视觉资源):尺度、类别●VRM(VisualResourcesManagemengt)(视觉资源运筹)●VIA(VisualImpactAssessment)(视觉影响评估)2.控制景观视觉的4个视觉元素*形态(Form)*线(势)(Line)*色彩(Colour)*质感(Texture)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3.景观分类注册---就是有选择地集取各类景观信息●景观分类注册五个方面:景园文化传统;景观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景观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视觉化的景观。●景园文化:神话文明、宗教文明、科学文明、科学艺术文明四个层次●景观视觉:研究视觉化了的景观的视觉基本特性,他们是视觉主体和视觉客体在一定状态下所构成的视觉关系。3.1基本概念(表1.0)国土区域(VisualRange)、景域(Visualfield)、景域单元(VisualUnit)景点(VisualPoint)、视域(Viewshed)3.2国土景观视觉分类注册基本控制指标:视觉范围和相对高度3.3景域景观分类注册控制景观视觉基本指标:地形、水体、林斑、奇异性景观、人文景观、相邻景域景观3.4景域单元景观视觉分类注册●概念:在一叫嚣的范围内,从景观空间和视觉表面上进行更为明确具体的信息集取1)景域单元的规模:大、中、小三类2)景域单元的空间类型(景物和景物之间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空间):全景式、封闭式、对焦式、隧道式3)景域单元的表面类型4)景域单元的季节性景观3.5景观景点景观分类注册●概念:在更小的范围内,按视线景物关系和风景画面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基本内容:景观点的主要景物景观纪录;景观点本身及其周围景观的典型画面;景观点景观画面和景观空间的层次;视距;视角;视频;景点规模●视距分:近景:0---400M;中景:400---5000M;远景:5000M---无穷大4.景观环境视觉质量评估4.1国外有关方法的评述:环境影响评价、VRM、VIA4.2景观环境视觉质量评估1、景观视觉环境阀值:是指遭受破坏后自身恢复能力,也反映了景观环境抵抗视觉污染的能力。指标因子有:景观地形地貌、景观生态、景观土地利用现状、景观视觉。●地质地貌方面,阀值主要受地形、坡度、坡向和土壤稳定性的影响:1)地形越复杂,视觉破坏影响的视域范围通常越小,阀值就越高;2)坡度越陡,水土越易流失,被视面积也越大,其视觉破坏的影响也就越大,固阀值就越低;3)坡向朝北较之朝南,光线朦胧,景物黯淡,土壤稳定,即使有视觉破坏也不会很显眼,通常阀值较高;4)土壤越稳定,水土流失就越小,视觉破坏就越小,阀值也就越高。●景观生态方面,阀值主要受物种、群落结构、气候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1)物种越丰富,尤其是植物种类越丰富,视觉破坏越小,视觉恢复能力则越强,阀值也就越高;2)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平衡,视觉破坏越小,视觉恢复能力则越强,阀值也就越高;3)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植物生长以及植被恢复,从而可以使阀值提高;4)在夏季植被的覆盖遮掩力要比在冬季强,因而夏季的阀值较高。●景观土地利用方面,阀值主要受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合宜程度的影响。●景观视觉方面,即指直接的视觉影响因素,阀值主要受视觉范围、相对高度和色彩对比的影响:1)视觉范围小,相对高度低,视觉破坏的影响面小,因而阀值就高;2)土壤或岩石的颜色较深,则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壤和染市的裸露就不会很显眼,阀值也就越高。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2、景观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按不同的景观生态价值对所研究的景观视觉环境划分区域,描述打分。将研究区域内植被划分为三大类型:自然植被、人工森林、农林地。3、景观视觉环境的景色质量评估:景色质量---是指人们穿越某一地区所获得的视觉总体印象,取决与大范围的景观视觉客体元素。其中最为基本的元素有:地形、植被、水体、天象、相邻地区景观。另外,景色的色彩、景色中奇异罕见的景观景物以及人文因素等也起着一定作用。其潜在的根据源于形式美复杂性与统一性的原则。4、景观视觉环境敏感性:是指景观环境被观赏者所注意的程度,它反映了该景观在景域内的重要性和受公众关注的程度。决定敏感度的基本因素有:视频、视距、相对坡度坡向、特殊性景观、公众关注程度、自然程度。4.3景观环境视觉质量评估综合4.4应用实例介绍(第十四讲景观调查分类评估(II))第四讲场地设计第一部分场地设计(1)1基础规划设计原理●自然景观:风、水、气候、季节、气温、土地、动物、植物●人造景观:地形与朝向、水体与绿化、道路与建筑、日照与光影、使用与感受、历史与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程序:调查与分析/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基础:场地规划设计1、场地调查与分析(1)生活环境气候·气候的尺度(《场地规划》P61)时间尺度:一般与工程规划设计较有关的气象时间尺度为10—100年的气候统计。气象局采用的气象统计期间为30年,而其统计值最好每十年更新一次。空间尺度:气候的空间尺度·气候(《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P19)A)气候是基础,一旦场地被选定,就自然提出两个新的因素:·如何根据特定气候条件进行最佳场地和构筑物的设计?·又用何各手段修正气候的影响以改善环境?B)最显著的特征:温度、季节、日间温度变化。随纬度、经度、海拔、日照强度、植被条件以及海湾气流、水体、积冰和沙漠等气候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C)运用“微气候学”设计的原则:·消灭酷热、寒冷、潮湿、气流和太阳辐射的极端情况;·提供直接庇护构筑物以抵抗太阳辐射、降雨、风、暴风雨和寒冷;·根据不同季节设计;·根据太阳的运动调整社区、场地和建筑布局;·利用太阳的辐射,通过太阳能集热板为制冷补充热量和能量,风也是一个长期行之有效的能源;·水分蒸发是一个制冷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临近水体有益影响;·引进水体;*雨量雨量对植物生态影响甚巨,对工程建设也十分重要。河川水利、都市排水系统都需要雨量资料,工程进度与工期也受下雨日数和雨量的左右。*日照与日射日照是指有直达日射时的状况,即物品在阳光下会产生阴影时的状况。在气象学上日照则以日照计能够感应测得的数据为准。日射是太阳辐射量的强度大小。*风气象学上将风向及风向频率绘于一同心圆上称为风配图(WindRose)(2)地质与土壤(3)地形(《场地规划》P121)·地形测量分类:平面测量——在小范围内现场量测;航空摄影测量——在空照相片上立体量测。基本概念:坐标系统、控制点、基本度量、等高线、数值地形·规划图的判读及利用方位、比例尺及符号的判读地貌(立体形状)的判读(4)动物(5)土地使用(《场地规划》P223)场地分析的目标都是为了决定土地使用等级,辨别在某一特殊环境中利用土地,而不破坏整体环境的最适方式。规划师必须能充分了解分析目的及所需得知的成果,应用适当分析方法,以使其能估计土地利用的影响,并了解发展效益。(6)景观调查(《场地规划》P261)·景观价值与规划应用·景观资源与景观调查·景观视知觉特性·景观模拟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2、场地规划设计原理1)、场地系统1功能使用——2环境生态——自然系统作为规划依据,自然系统应尽可能地给予保护;考虑因素:排水——若对由植物、自然洼地、河床、河谷、沼泽、池塘或湖泊所组成的,自然成型网络进行改变,都是破坏性、高代价的。人工排水设施应尽可能少用,自然排水通道应得到保护并给予充分利用。改动——不适合现状地形的人行和车行规划线路会导致填挖土方、保护坡度、跨越沟渠、连接下水道以及新建地被等诸多问题和花费。·种植——优秀的种植也应该是系统化的。它可以表达和强调场地的布局,构成了开放空间、闭合空间或半闭合空间相互联系的格局,每一空间都与其规划功能相适。可以拓展地形、可以构成框景、加固构筑物、提供单体与单体、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视觉过度带:充当背景、屏风、阳蓬;既能阻挡冬季寒风,又能疏导夏季微风,还能洒下阴影,带来绿荫;吸收降水、清新空气,调节气候。好的种植应当:简洁明快,秩序井然。除非在城市环境中,大部分选用的植物应是本土树种,无需特别护理。每种植物应服务于一种目的,所有植物的整体应有利于规划的功能和表达。·材料——建筑材料也应选取本地材料·运作——每一建筑,每一用地不仅应能作为运作良好的单体,还应能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维护——有效的维护在规划设计的初期就应加以考虑。·照明——场地照明设施的作用:在交通进行及穿越时保证安全,发出危险警示,增加安全性,减少破坏行为;通过对设计重点、人流聚集地和建筑入口的强调来体现设计意图;划清并照亮了相互连接的路线,起导向作用;通过重点照明、美观的建筑、有特别意义或美感的场地区域可形成视觉的聚焦点。·标志——与照明系统密不可分,照明应与相关的方位标志的定位一起规划,标志最好组织成一个等级序列;每一个标志的尺寸、色调和布置的设计都应服务于各自的特定目的,整体则统一表现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群体。2)场地地形与铺装设计导则·开挖与造坡——保持绝对最小量:平衡现场填挖量;保护树木及植被;挖去表土并予保存;避免在土壤潮湿、过干、冻结时施工;排水应从建筑物向四周导入汇水区、水沟或排水口;·坡地(土方填挖)——大于1:2的坡地建议加覆盖物,或做成植物护坡;大于1:3的坡地最好作为草坪以便于修剪。·踏步——尽可能地避免踏步,除非它们作为一种景观特征存在;通常要考虑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其他通行坡道。景观形象——视觉景点——景观点视觉轴线——景观走廊视觉区域——景观区域景观画面——色彩、质感景观空间——大、小、开敞、封闭、内聚、外向景观组织3)、场地规划设计的典型实例:城市广场(1)广场规划设计的三要素主要思想:·形象——景观·功能——使用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环境——生态作用、绿化作用(2)广场的历史与发展(3)规划设计4)、场地规划设计的典型实例:住区景观(1)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三要素环境生态——不仅仅是绿化,要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①分析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②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③最大限度地利用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观场地。④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业主使用——提供充足丰富的户外活动场地①动态性娱乐活动与静态性休憩活动的结合搭配。②公共开放性场所与个体私密性场地并重。③开敞空间与半开敞空间并重。④立体化的空间处理景观形象——将自己置于住户的位置考虑①借景②绿满全景③以曲代直④与众不同第二部分场地设计(2)1.场地设计的核心1.1场地设计的核心是进行场所设计2.广场设计是典型的场地设计Ø广场被誉为“城市客厅”,是最高层次的城市活动的场所之一。Ø广场的形式多样,体现着场地形式变化的多样性。Ø广场包容的空间数量多,有大小、动静之分,能较好体现空间的层次。Ø3.广场规划设计的三要素Ø形象——景观(场地的大小、形状、文化、尺度、材料肌理、空间的层次)Ø功能——使用(政治、宗教、人际交往、休闲、旅游观光、交通、舒适、)Ø环境——生态作用、绿化作用(尊重现状地貌、生态、自然、亲水、环保、竖向设计、综合的设施管网设计)广场设计应遵循场地设计的原则,它涉及自然系统、竖向设计、排水、运动、休闲设施、照明、标志、种植、场地铺装、材料、运作、维护、道路交通、停车场等多方面。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4.广场的历史与发展Ø西方:古罗马,面状空间,谈论、演讲的场所Ø中国:市场,阅兵场,天安门广场,城市广场4.1广场的定义狭义:大型的场地设计,用于各种人类聚集的活动。市场、行政、宗教、社交。广义:具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用于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也是城市亲水、亲自然的场所。休闲、聚会、社交、行政、商业、健身、交通、建筑附属、宗教4.2广场内涵的延伸1)广场和开放公园的概念渗透:场地大于等于60%是广场,小于60%是公园。2)场地和绿地的空间渗透:只要有场地特征就是广场,即使有大量绿地。5.广场的内容设计通达的场地;休闲聚会的场所(要有设施、要有凝聚力的内容,即吸引力);城市家具(坐椅、广告牌、电话亭、候车亭);标志物;有景观可观赏(除了标志物还应有其他景观可观赏);有方便停车的地方(现在认为应把车听在上面,而不是地下,这样才感觉是有生命的);有角落(行为学---有别人不太注意的地方,同时又可以观看别人的地方);有产生阴影的绿化或生态绿化(防止太阳暴晒);交通方便;有围合的建筑(如圣-克广场)6.广场的形态设计1)文化:有主题,不能仅仅是元素的组合,要具备对文化捕捉能力2)景观要素的构成形式:通过构成达到视觉冲击力(吸引力),景观要素要有组织形式、面积划分、形态对比、韵律。3)竖向设计4)构筑物的空间限定5)合理大胆的色彩运用(视觉资源)6)良好的种植设计(生态-环境)7.广场实例人权广场、斯豪堡广场、皮特和玛沙的构成(拼凑园)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第五讲带状景观规划设计1景观感受形态景观感受(II)—景观视点、视域景观感受(III)—景观轴线、视觉走廊1.1景观感受的研究目标:研究人-景观互动:景观对人的作用,以及人对景观的作用。1.2景观感受研究的起点--视觉景观基本的构成:景点、景观轴、景域1.3景观感受的构成形态--景观的空间-场所-领域空间(space)建筑空间设计有长、宽、高限定的空间场所(place)城市场所规划有文化的积淀,有历史,有事件发生领域(domain)景观动物的生存范围(通过借景,感受把周围不属于自己的场所都纳入自己的视力范围)场域(field)包括空间、场所、领域1.4景观感受空间的心理学解释景观感受直觉空间(生理层面,只管感受到的空间)—欧洲居多景观感受知觉空间(基于直觉空间的联想、判断、猜想)—东方居多景观感受空间特点:空间限定性较强日常的景观感受空间:人类偏爱的景观空间-Applition的“了望—庇护”理论;景观感受空间定量化描述;1.5景观感受场所景观感受场所景观感受场所特色:日常景观感受场所:景观感受场所的描述1.6景观感受领域(景域)景观感受领域:景观感受领域的特征:日常的景观感受领域:景观感受领域的描述1.7景观环境认知●景观环境感知:客观环境整体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心理过程,即把对环境的个别感觉综合成环境整体关系的过程。●景观环境认知:个体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包括:知觉、意象、记忆、想象、推理、判断、感念形成等。●景观环境意象:标志(Landmark)、节点(Node)、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景观环境认知地图(有主观性、因人而异)●景观环境的认知特性、景观识别性1.8景观感受的基本单元-视域●视域的基本构造及构成元素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视域元素的特征及其定量化描述●视点、被视点、视角、视距、视域密度、视域介质●视域的实际工程应用:可视区域识别、视频计算2景观轴线1、景观轴线的形式?景观轴线的构成?景观轴线的作用?1)景观轴线在点、线、面中是最重要的。点是轴线的起点或终点,面由轴线构成轴网·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分解为点、线、面。·线——可以理解为带状景观。·例如:道路景观、滨水带、景观视觉走廊、景观生态通道、建筑群、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轴线等。自然、人工、自然结合人工、绿色廊道、生态廊道、建筑群廊道、旅游通道…2)景观轴线的作用增强景观感受、明晰性、秩序性,分隔划分景观空间·城市景观轴线华盛顿中心区通过对政治文化功能的强调,构筑了公共性的政治文化中心。·园林中的景观轴线●范围:带状空间场所包括街道、滨水带、机动车交通道路、视觉走廊及生态走廊。●规划设计方法要点:与基本的城市规划一样,包括现状分析、目标确定、原则、构思、空间形态布局、空间结构分析、道路交通分析、绿化景观分析等等。·范围的确定;基地本身范围、从空间、景观、视线分析得到的景观范围·现状资料的搜集与分析:现状资料分为三类:1景观文化类:传统、历史、文化、现状景观照片、录像、遥感图像2功能类:土地利用现状、交通、建筑、空间活动3环境生态类:绿化、气候、水质、大气3)景观轴线的构成:轴线----廊道----绿道---道路2、带状景观环境类型一: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生态化滨水驳岸·确定生态敏感带:水陆交界处是生态敏感地带,是鸟类、动物、鱼类的天然食源及栖息地,在规划设计中,应划定生态敏感带,保护及改善植被的生长状态,使原有的野生动物、微生物的生境不受干扰。·岸线与驳岸:设计水体的岸线应该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为主,体现水的流畅柔美。驳岸及池底尽可能以天然素土为主,而且与地下水沟通,可以大大降低水体的更新及清洁的费用。·驳岸尺寸:驳岸以缓坡入水至水下60厘米,宽度2米至3米,然后逐渐挖深,在面积较大的水域,要水底深度达到1。8米以上,才能以相对陡的坡度挖深。缓坡可以减小径流的冲刷,对儿童也是一种安全措施。在较大的水面中部可以方形或多边形直线深挖较为经济,在水深1。8米处以缓坡向水岸线连接。·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驳岸硬质防护:在冲刷较大的地点可用卵石、块石、原木加藤本植物加以稳固。如果是抛石驳岸,应该根据风浪的冲击力决定石块的大小,最好用带棱角的石块;或者抛以碎石打底,上部用大石压住;或者先设钢筋框或竹框再抛大于网孔的石块。滥用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的人工堤坝将对滨水地带的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破坏。规划设计要点设计类型——自然生活型、防洪技术型、城市空间型、旅游公园型物质构成——蓝色、绿色、可变色蓝色:偏重于水与天空绿色:偏重于动植物,有陆地动植物,也有水上动植物。可变色:通常情况是人工性的混凝土,也可以是自然的土地——棕色3、带状景观环境类型二:道路景观规划设计3.1道路景观构成模式与构成要素3.1.1道路景观构成模式道路:道路线形的方向性、连续性及道路断面的形式、路面的材料色彩等景观、路面的材料色彩等景观元素,包括路面(供车行的交通路面)、道路边界(路缘石)、道路两侧的人行道、绿带等要素;道路边界:可以是水体(如河川、海岸线等)、山体、建筑、广场、公园、植物或以上若干要素的组合体;道路的景观区域:在一条道路上,可以形成特征不同的若干景观边界性区域。如近景区域、中景区域、远景区域。道路节点:主要指道路的交叉路口、交通路线上的变化点、空间特征的视觉焦点(如广场、公园、雕塑等)。3.1.2道路景观构成要素与景观三元论相对应,城市道路景观同样也可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软质景观——自然的景物,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等;硬质景观——人造景物,如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道路铺装、墙体、栏杆、广告牌等景观构筑物;人与文化,通常指在道路上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景观,包括行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车辆的流动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此外还包括道路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等。3.2研究其中人的活动坐在车上运行的人;路上步行和骑车的运动着的人;坐在道路两边的静止的人。3.3道路景观视觉中的速度与空间尺度关键问题:速度车行的速度;人行的速度;通行的速度;观赏的速度。不同车速下辨认路边景物的最小距离车速(km·h-1)20406080100最小距离(m)1.713.395.096.798.50速度与空间尺度的关系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速度的不同引出了尺度的变化,这就要求道路景观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沿路植栽、树木的间距都会有所不同。对其综合的速度予以分解分析,分清主次。对应不同的速度,要有不同的景观尺度、不同的景观材料以及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法。全面的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一方面,需要全面考虑现代交通条件下各种速度的道路使用者的视觉特性;另一方面,更需要根据道路的性质与功能,将道路分成若干个视觉等级,选择主导的道路使用者的视觉特性作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3.4道路景观效果分析安全性;生态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舒适性;便利性。4、带状景观环境类型三: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绿道类型·景观视觉走廊·景观生态通道等。第六讲公园规划设计1.概述1.1宏观尺度中的景观界面1.2纽约中央公园的时代意义1.3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2.现代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重点2.1解决公园设计中的容量控制问题,明确城市公园首要功能——休闲2.2将公园向市民开放,成为城市开敞是空间场所,是现代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大势所趋2.3主题公园和结合旅游的公园建设是一种新方式的探索3.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要点3.1起源:运动、观赏3.2本质:公共性3.3特征:活动(静、动)3.4格局:密度、容量3.5要素:自然、人工4.现代公园的规划设计手段4.1设计要素的更新4.2对场所精神的体现4.3形式与功能的进一步结合4.4深入的意义思索4.5注重生态的改善和生态手段的表现4.6与当代艺术相结合5.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趋势5.1从静态走向动态5.2从平面水平走向空间立体5.3功能日趋综合5.4风格更趋多样性6.公园实例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美国越战纪念园美国朝鲜战争纪念园美国旧金山某城市公园设计通过园林博览会新建综合性公园主题为“春特之火”(STOKE-ON-TRENT)的第二届“英国国家园林节”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第七讲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概述1.1概念、任务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高呼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2城市绿地的种类和定义城市绿地: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分布方式,一般要求均匀布置,结合各个城市的自然地形特点,采取点(指均匀分布的小块绿地)、线(指道路绿地、城市组团之间、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绿带等)、面(指公园、风景区绿地)相结合的方式把绿地连接起来,形成整体。城市绿地的种类:原分类标准新分类标准公共绿地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防护绿地(G3)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G4)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单位附属绿地其他绿地(G5)道路绿地近郊风景林地1.3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为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它的深化和细化。★1.4城市绿地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地具有多种功能。过去人们主要从美化环境、文化休息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中更深刻地认识和估价园林绿地对城市生活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1、改善小气候:调节气温的作用(太阳辐射、热岛效应);调节湿度(干岛效应);调节气流。2、净化空气促进健康:保持氧气平衡;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烟灰和粉尘;杀菌作用;健康作用(负离子、芳香草、绿色植物对人体神经的作用)。3、防止公害灾害:降低噪声;净化水体和土壤的作用;涵蓄水源及保护地下水;4、保护生物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壤环境二、园林绿地在空间上的功能1、安全防护作用:避震防火(开放空间、珊瑚树);备战防空、防放射性污染;2、提供游憩度假的条件:日常户外活动;文化宣传、科普教育;旅游度假;度假及休闲疗养的基地三、园林绿地在精神上的功能1、美化城市、装饰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的条件,为人为的环境引进自然的景色;利用自然山水绿化丰富城市景观,形成城市特色;道路广场绿化提升市容面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绿化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遮挡有碍观瞻的景象,用园林植物不同形态、色彩和风格来达到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增加艺术效果;激发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生活情趣。2、自然美、艺术美和创造性:植物的自然特性,给人以是觉、听觉、嗅觉的美感;满足人的情感生活的追求、道德修养的追求和人际交往的追求(托物言志);要满足人们的创造的需求,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知识作为武器,园林植物可激发人的创造性(苹果落地)。四、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1、直接经济效益:物质经济收入(园圃);旅游游赏收入(风景名胜);2、间接经济效益(隐性收入):园林绿地的价值远远超出其本身的价值,结合其生态环境效益来计算,其价值是巨大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园林绿地的发展对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2.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进程2.1“城市公园”运动---“公园体系”(1843-1898)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在19世纪初,工业发达的欧洲已产生了各种问题。而当时在新兴的美国,已有一批仁人志士呼吁避免重蹈工业化所产生的污染及城乡对立等问题的覆辙,并且在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和充分利用梯子资源等问题的背景下,1858年,景观建筑师奥姆斯特德(F.L.Olmsted)主持的纽约中央公园设计方案通过。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成就,受到了高度的赞扬。人们普遍认为,该公园不仅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一块绿洲,并且改善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税金收入,十分成功,随即纷纷消防,在全美掀起了一场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的“城市公园运动”。2.2田园城市运动(1898-1919)(1898霍华德)1898年由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EbnezerHoward)发表了著作:《明天:同望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模式,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城市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在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里,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把每个城市人口限制在3万人左右,城市本身为农业土地所包围,农田的面积比城市大5倍,每个城市居民的公共绿地面积要超过35平方米。在霍华德的倡导下,1904年在离伦敦35英里的莱奇沃斯(Letchworth)建设了第一个田园城市;1919年在离伦敦很近的韦林(Welwyn)又建设了第二个田园城市。2.3一战至二战期间:(1919--1945)(雅典宪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仁厚更加集中,城市越来越大,矛盾也日益增多。人们感到知识建造住房,扩大城市并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多层面的需要。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的帕提农神庙下签署了《雅典宪章》。指出现代建筑的特征就是要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而现代城市要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的问题,并明确提出要在城市中建造公园、运动场和儿童游戏场等户外空间,并要求把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和湖泊等自然景观优美之地段开辟为大众使用的公共绿地。2.4战后大发展(1945-----)(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斯德哥尔摩、马丘比丘宪章)-----生物圈意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得到飞跃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大发展,人口的高度集中,高楼大厦大量的出现,高速道路的延伸,城市无节制的扩展,以及三废污染,绿色的小时,生态系统的破坏,危及到人们自身生存的环境,引起人们的反思。随着环境科学、生态学的形成、《寂静的春天》出版,以及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发表“只有一个地球”的宣言,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77年,一批建筑和规划的有识之士聚集在密鲁古代文化的遗址——马丘比丘,发表了《马丘比丘宪章》。自雅典宪章,近半个世纪的经验教训指出,城市规划与建设应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并指出“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再统一”,也就是人工环境2.5、世界环境宣言(1992)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有100多个国家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充分体现了各国在认识与发展自然上的共识与合作,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从理论研究到行动措施范围的改革及展开。3.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进程3.11990年以前:3.21991-20003.32000以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来自莫斯科,提出了总体规划分支的专项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点、线、面”结合绿地系统这个重要概念。2004年提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4.衡量绿化水平的指标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G1/城市人口数量式中:公园绿地包括了综合公园G11(含市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G12(含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专类G13(如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等其他公园),带状公园G14以及街旁绿地G15等。2)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城市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应包括各类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以及附属绿地)的实际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含被绿化种植包围的水面)、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3)城市绿地率(%):(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式中: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和附属绿地G4总和。4)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公园+生产+防护+附属)/城市人口数量●到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6平方米。●2004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提到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以上,绿地率38%以上”5.规划过程1)基础资料汇编: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文字、遥感、影像)、现状分析评价(人口、经济、绿化现状,生物多样性)2)规划纲要:规划原则、目标、总体布局,与规划部门、绿化管理部门商讨3)完善规划、提交成果:说明书、文本、图纸,基础资料汇编调查分析——和指标相比——规划以达到指标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4.1广度上的拓展4.2深度上的拓展1)网络化2)数量达标,布局结构合理3)立体化4.4新技术的应用刘滨谊总结第一部分绿地的意义:人居环境中的背景、1/3的“股份”1、城市绿地(绿地和绿化两者的关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绿地”的组成(自然:土地、水体、植物、动物/人工用地:道路交通)(公园+生产+防护+附属)(屋顶花园算不算绿地?公园中的广场算不算绿地?城市中的广场?)(水在公园绿地中算是绿地,单在生产、防护、附属中都不算)绿地系统(点、线、面:基于用地的)绿地系统现代化(生态绿地系统《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公共绿地——公园绿地?2、城市绿地系统的作用:环境-生态、活动场地、城市形象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目的?4、中国城市绿地建设目标,国务院的目标:2010年绿地率:绿地覆盖率:5、四大评价目标:人均公园绿地、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绿化率:是开发商在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之间编造出的模糊概念绿视率:映入眼帘,被人看到的绿化面积。一般绿视率>覆盖率>绿地率绿量:三维绿量又称绿化三维量,是指所有生长植物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第二部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间期限: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绿地生态系统的协调空间范围:与城市规划的协调/与绿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市域+市区+建成区结构:点、线、面(公园、廊道、森林)空间布局:用地、水系、交通材料:土壤、植物、动物第八讲景观行为规划设计1.背景知识人的需求与行为应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问题(景观三元究其根本也是为满足人的需求与行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景观学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亚里士多德在讲授说服的艺术和技巧时认为,一个演说家要吸引人必须首先了解和理解那个人。他详细论述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男人和女人的特点,并提出应考虑和针对的不光是每一个人,还应针对每一个人的特征。规划师也必须懂得这一点。从古至今,规划师都试图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这不仅反映而且生动塑造了人类的思想和文明。”——西蒙兹1.1景观行为规划设计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2.2景观环境行为模式行为选择或改造环境;环境制约或促进行为2.人在景观中的行为2.1本能需要(吃、休、行、排泄、运动)2.2获取信息(视、听、味、嗅、触)2.3表现自我(演讲、表演、唱歌)2.4参与交往(聚会、游戏、仪式、庆典)犯罪活动人们需要从景观环境中获得优美、愉快、放松身心、激励及灵感的源泉3.满足人们行为需求的设计:3.1设施:食品店、饮水器、坐凳、园路、垃圾桶、厕所、游憩、运动设施、廊道、亭台榭。3.2设计特点:醒目的、悦耳的、好闻的、神秘的、耐人寻味的、变化多端的、与众不同的、勾起回忆的。4.行为活动时距离考虑(空间、场所、领域)5.景观中人类行为引发动因的心理学解释5.1从众性:从众性是动物的追随本能,就像人们常说的“领头羊”一样,当遇到异常情况时,一些动物向某一方向跑,其他动物会紧跟而上。人类也有这种“随大流”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的习性。在公园入口处,人们会本能地跟随人流前行;本是经过游戏场地的儿童会强烈要求再玩一会儿;看到用餐的人群路过的人流会产生食欲,甚至感到饥饿等等。这种习性对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参考。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简单来说人是有社会性的,社会性就是群性,所以人会从众。当然,也有人喜欢独处,那毕竟是少数,与个性、工作、爱好、环境有关。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5.2好奇性5.3聚集效应:当人的空间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时出现人群聚集。所以常常有大的商场采用人体模特和售货员等来加大商场的人口密度,即使停业关门的时候商场还是会因为这些模特而显得热闹。5.4选择性与多样性5.5瞭望-庇护理论/边界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叫大变化,称为边界效应。5.6最小耗费(抄近路):经济学家认为人天生是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的最经济的东西。即使没有学过两点间直线最短的数学公理,我们也常会为了追求“经济”而随意的在草地上走出一条路来,或是在围墙上敲出一个门。正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固然在追求一些艺术的美感,但是违反人们的生活习惯的美丽往往不会长久。所以当今天再次评价这些所谓懒惰且没有教养的人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杰作时,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核这之中的对错。5.7左侧通行与左拐弯左侧通行。在没有汽车干扰及交通法规束缚的中心广场、道路、步行道,当人群密度达到0.3人/m2以上时就会发现行人会自然而然的左侧通行。这可能是右势力手者形成的右侧防卫的结果。虽然我国交通法中规定人应该靠右侧行驶,但是这对于户外场所规划设计还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左转弯。同样在转弯习惯众中人们也多表现出左转弯。所以我们常见的楼梯设计中一般采用左转弯。但是我认为考虑到我们靠右行走的习惯,楼梯如此设计并不太好。因为上楼梯的人一般较累所以习惯于左侧行走,而下楼的人也往往以较快的速度左侧下行,所以碰撞常常发生。5.8个人空间(“个人气泡”):个人空间,又叫做个人气泡,是说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距离,在自己身体外的隐性泡泡,如果有人走进,反应会是走开或者局促不安。除非这个人是亲人,可以和你拥有从45cm到0cm的亲密距离。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人与人之间有一种自我的心理空间,这种空间的大小是随着民族、习俗、个性和性别等而不同。曾经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个接受实验的人在大厅中央谈话,其中一人有意识的逼近对方,当谈话结束时,一个人早已被对方逼到了墙边,而这个人是无意识的向后退,这正是因为他的个人空间受到挑战而挤压,才会下意识地后退,以便留出适合的个人空间。这种心理空间被心理学家形象地称为“个人气泡”5.9私密性“私密性”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能否满足私密性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家园的依赖感与归属感。“私密性”强调个人(或家庭)所处环境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即有控制、选择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自由。5.10领域性动物的领域性行为——,“私密性”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能否满足私密性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家园的依赖感与归属感。“私密性”强调个人(或家庭)所处环境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即有控制、选择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自由。领域:一个被动物所占有和保卫的空间,这个空间内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食物、巢地和配偶等。占有领域的可以是一个个体、一对配偶、一个家庭或一个动物群。其主要特征是:(1)是一个?固定的空间或区域,其大小可随时间和生态条件而有所调整;(2)是受领域占有者积极保卫和防御的区域;(3)领域的利用是排他性的,即它是被一个或多个个体所独占的。6.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启示与要求:6.1领域感的增强有助于防范犯罪——促进领域感(突出标志物、空间划分手法的运用)6.2针对不同类型的需要,规划设计出不同私密程度的空间,给人们选择的自由。6.3景观设施布置的密度、角度、空间安排符合个人空间的舒适度,避免功能的缺乏或空间、设施的浪费。6.4景观空间边缘地带最受欢迎,设计师应注意在此区域活动人们的心理需要,提供相应的功能选择。6.5景观环境的形态必须是一种开放的积极体系,才能达到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适应,促进人类的积极行为,减弱人类的消极行为。6.6景观规划设计的复杂性在于它面对多样、多变的自然、社会需求,许多不确定因素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暴露出来,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前大量、广泛地搜集资料、问卷调查、或者先做一些小的实验去研究各类需求。6.7面对各不相同的利益团体、限制条件,要高瞻远瞩地宏观把握、恰当取舍。7.景观视点与画面7.1视线与画面的组织一个景观的视线也有其独物类型。视线组织手法有运动的无灭点的透视;有追求强烈的、贯穿的通视线;还有静止的、低视点的、水平的透视。在路线网络上组织怎样的观览视线类型与视点和画面最为契合,景观师应做做明智的主动引导。7.2视点与画面的表现效果与关系视点与视距无论动、静观赏,游人所在位置称视点。观景点到景物间的距离称视距,视距适当与否与观赏的艺术效果关系很大。粗略估计,大型景物的合适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5倍,小型景物的合适视距为景物的3倍,水平景物的合适视距为景物宽度的1。2倍。当景物高度大于宽度时,依垂直视距来考虑,反之,依据两者综合考虑。景观构图中通常将包括的景物范围分为不同的景别;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远景远景画面包括的景物在画面中比例很小,许多景物都看不清细节,但能提供深远的视野和丰富的背景。如江河、山川、建筑群等多为远景。·全景在人视线所及的范围中,能表现其全貌的都可以称做全景。它的特点是景物空间有完整的形象,环境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全景的任务是,展现特定环境中的某具体景物的特色。·中景相对于全景来说,它离观景点较远,只包容某一个或一组景物,通常以完全进入人眼60度视野的画面为中景。·近景8.如何有意识地对人的视点进行设计?★在景观环境中承接一些主要人流的道路。很自然地成为视觉观察点,而绿地中的座椅,休息亭则更容易成为环境的驻景点。是让人流直行还是折行;场地是设在建筑外墙边还是离开一定距离并以水池分隔;座椅和休息亭是靠近花坛还是喷泉,都是对人的动线以及视点的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视角由于观景视点高低不同形成不同的视角,又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平视平视观赏、视线与地面平行向前,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可以舒展地平望出去,不易疲劳。平视时景物的高度的变化效果小,而对景物的深度有较强的感染力。所以平视观赏易产生平静、深远、安宁的气氛。·仰视仰视观赏,景物高度很大,视点距离景物很近,当仰角超过13度时,就要微微扬头,景物的高度感染力强,易形成雄伟、庄严、紧张的气氛,景观中,有时为强调主景的高大,常将视距压缩到景物高度的1倍以内,运用错觉,使景物的高大感增强。·俯视俯视观赏,游人视点高,居高临下,景物愈低显得愈小,故常造成开阔和惊险的风景效果,增强人们的信心、雄心。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特别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觉的性质,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适宜以视觉为主。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还要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具有百看不厌的魅力,使人们感觉其空间旷又不至空,奥又不至狭。9.造景手法在对各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环节里,通常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借景等处理方式将画面与视线巧妙地组合起来。·对景·敞景——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遗的景象,称为敞景。敞景能给人以视线舒展、豁然开朗的感受,景深层次明晰,景域辽阔,易于激发人的情感,容易获得景观整体形象特征。·分景——根据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按一定方式划分与界定,形成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手法。它可以造成景物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虚实实、半虚半实的丰富变化效果,其处理手法主要有障景与隔景两种。·障景——“欲扬先抑,欲露先藏”抑制视线且又使视线转折的屏障景物的作用,多设于景区入口或空间序列的转折引导处。·隔景——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隔景有实隔、虚隔和虚实并用等处理方式。有阻隔视线、限制通过、加强私密性和强化空间领域的作用。可获得景色情趣多变的景观感受。·框景——框景就是使空间景色以简洁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漏景——漏景的构成可以通过窗景、花墙、通透隔断、石峰疏林等造景要素的处理来实现。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视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的漏景效果,以丰富景色的闪烁变幻情趣。·夹景夹景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主要运用透视消失与对景的构图处理方法,在人的活动路线两侧构设抑制视线和引导行进方向的景物,将人的视线和注意力引向计划的景物方向,展示其优美的对象。多运用于河流及道路构图设计中。·借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视线之中,借以扩展有限场地内的空间感。借景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直接借景:直接借景可分为近借、远借、仰借、俯借、和因时因地而借等多种方式。间接借景:间接借景是一种借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可有助于丰富自身表现及四周的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追求景观画面的优美和空间的旷奥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经营,以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使景观空间丰富多变,造成一种对比有协调的空间视觉享受。●空间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间进行分隔与联系的不同处理所造成的。例如一个大的空间,如不加分隔,就不会有层次变化,但完全隔绝也不会有渗透现象发生,只有在分隔之后又使之有适当的连通,才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到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空间互相渗透,显现出空间的层次变化,达到分而不隔的效果。第九讲景观视觉感受与纪念性景观1.景观感受1.1生理心理的感觉1.2文化意识的鉴赏1.3社会精神的追求2.景观感受形态2.1视觉基本要素——点、线、面2.1.1点的特性1)点是没有方向的,但可标出空间位置2)任意形状的尺度的物体都可看作点3)不同形式的点可以表征力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2.1.2线的特性1)将点在一个方向上连续延伸就构成了线2)单根线有一维方向,可表征出力的方向3)间断点可以暗示出线4)虚构的线仍能产生影响5)面的边界可以看成是线6)线可以有自身的形状、色彩、质感、规则与否等特征2.1.3面的特性1)在不同平面内的不同特征的线可以围合成不同性质的面;2)面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弯曲的,甚至是扭曲的;3)面可以是被暗示出来的,暗示出来的面的作用如同现实存在的面一样;4)面可以围合成空间;5)自然中很少有完美的面存在;6)可以利用面的一些固有性质,如:反射性等2.2视知觉理论概述(视错觉)●常见的视知觉现象有:两可图形,不稳定图形,图形背景错觉与伪装,错觉轮廓,视觉后效,形状错觉,大小错觉,长度错觉,距离估计与深度知觉,视觉定势产生的错觉等。2.3城市五要素《城市意象》●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可以方便的归纳为五中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2.4景观设计要素3.景观轴线3.1概念●“从本质上讲,景观轴线是连接两景观点或更多景观点的线性景观规划要素”●景观轴线可以是一条销路、一条河流、一条城市景观视觉通道、一条生态走廊,具有功能:联结(交通)、传递(视觉)、繁盛(活动)……3.2特征●景观轴线是一条动态的规划线;●景观轴线规划中的观赏地和中点可互相转化;●在同一空间中结合了起始、中间和终端空间;●景观轴线提供秩序;●景观轴线可以是弯曲的,但不许分叉;●景观轴线相交统一不同的规划区域●景观轴线能产生纪念性效果3.3西方古代园林的景观轴线完美的比例(阿尔罕布拉宫---红堡)、强有力的景观轴线需要一个具有震撼力的终端(巴黎香榭舍景观大街)、巨大的景观轴线和尺度显示出皇家的权利和尊贵(凡尔赛)3.4中国古代园林的景观轴线世界上最有气质的中轴线——北京故宫中轴线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3.5现代景观中的景观轴线3.6景观轴线的人文内涵●神的尺度●帝王的尺度●人的尺度3.7视觉走廊和轴线(横向和纵向)4.视觉走廊4.1视觉走廊的含义“视觉走廊”(Visualcorridor)是一种视觉与空间经验的延续,或多种连续的视野,也是任一视觉或明显的空间体验。群众会在重视自然美质的同时排除丑陋难看的景观,此种新的空间因子概念即是景观走廊的概念,这是一种包含了时间与运行动作的连续性空间体验,是一种动感的美感体验。4.2视觉走廊的尺度与感受(横向和纵向)4.3视觉走廊的运用(例:欧洲街道景观照片等)4.4景观视线分析5.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5.1纪念、纪念性与纪念性景观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纪念”一词的解释是: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可以认为纪念是一种人类行为。“纪念”是通过物质性的建造或精神的延续,或者二者的结合等手段达到回忆与传承历史的目的。纪念作为人类的高级行为,它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事物拥有纪念价值的属性成为纪念性●纪念与纪念性按照意义有小到大,具体到宏观广义分为:纪念品——纪念构筑物——历史记载、编年史——在历史价值的遗迹——纪念仪式等●纪念性景观是一个能够使人记忆或传承历史的区域环境综合●它的精神功能超越了物质功能而成为第一位的因素●纪念性景观是一种事件景观,也是一种文化景观●纪念性景观的纪念对象可以包括:宗教、民俗、传说、思想、自然、生活方式等●纪念性景观的特性包括:象征性、自明性、标志性5.2纪念性景观的起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为神的纪念——帕特农神庙●为君王的纪念泰姬陵:是莫卧儿第五代皇后阿柔曼·巴纽的陵墓,是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的妻子而建造。明十三陵:门北为总神道,直达长陵,神道长约1060米。●为人民的纪念——华盛顿纪念碑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为事件的纪念——美国华盛顿越战纪念碑、珍珠港纪念碑5.3纪念性景观的形式沿革●纪功柱●纪念碑●纪念性●景观雕塑●景观门5.4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物质要素相关景观要素:道路、边界、节点、标志道路●道路是进入景观的通道,也是纪念景观意象的主要元素,人们的纪念活动的展开也由此展开。●道路的纪念性表达:抬高的路如:天坛水边的路如:泰姬陵爬升的路如:中山陵、灵山大佛拉长的路如:罗斯福纪念园边界●边界是区分经年性区域和非纪念性区域的现行要素●通过借景丰富纪念性景观的内涵例:日本藤泽市聂耳纪念碑保存会1965年重建的聂耳纪念碑标志●标志是另一类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能在其外不能进入其内。●标志物是形成纪念性景观意象特征的重要的元素。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与轴线尺度:大尺度的纪念性景观往往具有轴线对称的特点方向:纪念性景观往往用轴线形成方向感空间序列:在纪念性景观的轴线上设置构筑物,形成空间序列,能够强化景观的纪念效果。5.5纪念性景观的人文要素人类学(Anthropology)诞生在19世纪的欧洲,20世纪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学科,文化人类学(Culture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主要部分,侧重研究人组成社会群体时的社会属性它的主要概念是文化和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从其最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complexwhole)。(泰勒E.B.Tylor)纪念性景观的心理学基础(马斯洛理论等)·A.H.马斯洛关于人类动机的层级理论:·生理的需要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安全的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与美学的需要3.2.5思考: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形式、功能……第十讲景观生态规划1.景观生态原理1、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概念:(1)广义概念: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即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各方面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实际上是景观的生态规划,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植物学家和规划师PATRICKGEDDES(1854—1932)的“先调查后规划”和美国景观之父OLMSTED及ELIOT等在城市与区域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系统的规划。直到20世纪60年代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的景观规划途径,当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观学在规划中的应用。(2)狭义概念: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也就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水平过程或流)的关系原理的规划。早在1939年德国地理学家就提出景观生态的概念,经过80年代到90年代很多专家学者的工作,被美国、欧洲等地主广泛接受。从此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较新的交叉学科,其在景观和土地的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恢复中日益被认识和重视。2.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2.1孕育期(十九世纪下半叶-1960以前)主要发展的概念:自然系统的思想、生态概念、开放空间系统等·1865年,GEORGEPERKINSMARSH的《人与自然》,首次用科学的观点提出了快速的土地的开发利用给自然系统带来的影响,从而告诫城市和土地规划师应谨慎对待自然系统。·FREDERICKLAWOLMSTED(1822-1903),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之父。1866年BROOKLYN公园提出景观系统。1881年波士顿绿地系统。·PATRICKGEDDES(1854-1932),提出科学的景观调查方法和自然资源分类系统,并提出在此基础上的土地规划方法,来协调人类活动和自然系统的关系。·CHARLESELIOT在1900年前后,用系统的、生态的途径规划来建立由海岸、岛屿、河流三角洲以及森林保护地构成的波士顿大都市圈的公园系统,他将最好的生物学家和自然地理学者召集起来,并认识到大尺度的景观分析和规划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分类途径。2.2发展期(1960-1980)主要发展的概念:生物生态学的适应性原理、垂直生态过程、人类生态规划·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1907-1964)在1962年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对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她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IANL。MCHARG(1920-2001),在1969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他扛起了景观的生态规划的大旗,也将景观规划设计推到了拯救城市和最终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前沿。MCHARG的生态规划·《自然在人居城市中的地位》宾夕法尼亚大学里,当时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很少在设计中考虑社会问题,更谈不上环境问题、生态系统,大家在一个不谙自然与社会背景下,沉溺于形式的设计。于是,麦克哈格写了《自然在人居城市中的地位》(THEPLACEOFNATUREINTHECITYOFMAN)。他阐述了不一些关于在城市建设中保留和尊重自然的道理。·景观规划设计师职业革命性认识“人们必须得听景观设计师的,因为他告诉你在什么地方可以居住,在什么地方不能居住,这正是景观设计学和区域规划的真正含义。不要问我你家花园地事情,也不要问我你那区区花草或你那棵将要死去的树木,关于这些问题你尽可以马虎对待,我们(景观设计师)是要告诉你关于生存的问题,我们是来告诉你世界存在之道的,我们是来告诉你如何在自然面前明智地行动的”·《设计结合自然》为了建立必要的自觉的观念,合乎道德的评价准则、有秩序的机制、在处理环境的第一个方面时取得深思熟虑的美的表现形式,麦克哈格既不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介词“结合”(“WITH”)上面,这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他寻求的不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最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也必须根据它地限制条件来设计)——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千层饼”模式召集自然科学家,包括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土壤学家、植物生态学家、野生动物学家、资源经济学家、计算机专家和遥感专家共同组成一个多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团队,但是,这些不同学科专家的合作与交流存在困难,麦克哈格发现“时间”是这些专门学科之间可以联系的纽带,一个进化与演替的纽带。为了把这些不同年代中发生的故事整合起来,综合地描述这方土地上的自然过程和现象,麦克哈格找到了分层制图的方法,即“千层饼”模式。2.3成熟期(1980以后)主要发展的概念:水平生态过程、景观格局、“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对应于MCHARG规划方法的问题和缺陷,20世纪80年代后,生态规划无论在方法论和技术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态规划进入成熟期。特别是近十几年,国际上景观生态学迅速发展,为综合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开辟了新的科学途径。·1984年,Z。NAVEH和LIEBERMAN出版了他们的景观生态学专著《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该书是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R。T。T。FORMAN和M。GODRON于1986年出版了作为教科书的《景观生态学》一书,该书的出版对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与景观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人类生态系统》·基础概念:景观概念: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是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景观生态概念最早提出:德国地植物学家TROLL1939年在利用航片解释研究东非土地利用时提出的。景观生态学概念: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物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综合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景观生态学的几个重要的概念景观生态学中的许多概念来自于相邻学科,如空间格局、多样性、异质性(不均匀性)等都是群落生态学中描绘种的分布时所经常使用的概念。·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在景观生态学或景观生态规划中,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模式是构成并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概念来自于生物地理学(主要是植物地理学)中对不同群落分布形式的描述。·斑块: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廊道: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连接度、结点及中断等是反映廊道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基质:景观中范围广阔、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地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景观结构单元的划分是与观察尺度相联系,所以斑块、廊道和基质的区别往往是相对的。·景观结构与格局·景观结构: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如景观元素的大小、形状及空间组合等)和非空间特征(如景观元素的类型、面积比率等)两部分内容。·景观格局: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异质性·异质性: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景观异质性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更确切地说,是时空耦合异质性。空间异质性反映一定空间层次景观的多样性信息,而时间异质性则反映不同时间尺度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差异。·尺度·尺度: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任何景观现象和生态过程均具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特征。·景观特征通常会随着尺度变化出现显著差异,以景观异质性为例,小尺度上观测到的异质性结构,在较大尺度上可能会作为一种细节被忽略。因此,某一尺度上获得的任何研究结果,不能未经转换就向另一种尺度推广。·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景观生态规划流程图2.4江阴南部地区旅游、生态发展战略规划3.水景生态/湿地景观规划设计3.1水景类型规划设计方法动:溪、瀑布、河流等布局:主景、对景、借景、配景等静:泉、池塘、湖等人工:喷泉、水池等功能:观赏、游憩、生产、保护等自然:江河、湖、海等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大:海、江等小:旱地喷泉、池等岸线设计:亲水、自然、人工等真:水景假:枯山水3.2水生态系统构成与特征功能:液态水的储集体,生命的载体构成:1)物理化学指征:透水性、水温、流动性、盐碱度、含氧量2)生物群落:具体类型由物理化学指征决定,局部乃至区域内构成完整的食物链,分层性明显(浮水——挺水——陆生)特征:开放性、循环性、周期性、敏感性、难恢复性3.3水景生态规划设计要点建立健全自然机制1)水体补充——雨水补给,排水和净水控制2)水循环——线型、高程、过水设施(桥……)3)生物系统——乡土种、防范入侵及外延满足观赏、游憩、生产、生活的各种要求1)系统恢复——水质改善,近岸植被,水源涵养保护2)功能设置——保护隔离带(防止生活污水,利用植被吸附污染物质)3)细部设置——过水设计、亲水设计、动植物观赏性4)维护管理——水体补充、净化、植被灌溉(要节约能源)3.4杭州“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4.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训练:同济大学校园生态研究4.1分系统、多尺度、不断深入的景观生态规划训练4.2教学组织4.4以研究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4.5实例一:校园中鸟类的生态认知4.6实例二:针对爬行动物的廊道系统设计第十一讲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1.环境景观与人类居住1.1人类对于生存环境景观的本性需求由自然决定的本性需要:·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精神需求1)人类的本性需要——自然的生存环境2)人类的精神向往——美好的生活场所3)人类的梦寐以求——精彩的生命历程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1.2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森林、草原、乡村田野、小镇、滨水环境·原始的自然——孕育原生的旷野·旷野因森林而生意盎然……………………1.3人类生存环境的演绎·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进中,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原始生存环境被加工、改造使其适合居住,同时也演绎着原始人类生存环境中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元素。2.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前提:住区景观环境营造的目的?2.1与景观规划设计三要素相对应的住区景观环境的三特性:1.公共性——视觉景观1)艺术性:创造特色2.公益性——环境绿化2)生态性:创造自然3.公正性——群体使用3)公共性:创造宁静2.2住区景观环境的价值·住区景观环境价值体现在三大方面:景观、使用、绿化·现代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内容整体环境的布局道路景观地形处理绿化的形态硬软质场地的划分色彩的配置水体设计植物的材质活动设施的选择植物群落的生态化配置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照明设计环境质量的指标2.3住区环境与人类健康健康的居住景观环境,不单针对宜人的室外小环境、微气候还能对整个住区大环境起调节和改善作用。·光环境·通风环境·其他:温度环境、湿度环境、声环境、嗅觉环境、视觉环境居住区光环境·住区休闲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营造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光线充足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2.4.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三要素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2.5发挥每一个景观环境要素的积极作用2.6创造宁静与特色2.7设计师、开发商、业主三结合的景观规划设计2.8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三结合是创造高质量住区景观环境的前提2.9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3.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导则3.1术语3.2条目及说明3.3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方法第十二讲景观调查与分析技术――3S技术(遥感、GIS、GPS)、多媒体应用方法论――景观资源评估评价(II)·3S技术GPS----GlobalPositionSystemRS----RemoteSensing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PS——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经度、纬度、高度RS——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现状的不同分辨率的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及时对GIS数据进行更新GIS——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空间分析。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1遥感、GIS(GPS)、多媒体在规划设计中应用概述1.1遥感、GIS(GPS)、多媒体的基本概念1)遥感:RS(RomteSensing)狭义上:遥远感知广义上;空对的的遥感,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工作平台上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控制并经过信息传输处理分析对地球表面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预测的综合性技术。作用:提供目标及环境现状的不同分辨率信息,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及时对GIS数据进行更新。应用:地表覆盖现状调查(覆盖范围广、时间短)、影响处理(信息提取)、对三维地形处理、3S结合…LANDSAT上的专题制图仪TM国外主要遥感卫星1.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美国于1961年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型极轨气象卫星,到70年代,在气象卫星的基础上研制发射了第一代试验型地球资源卫星(陆地——1、2、3)。这三颗卫星上装有返束光导摄像机和多光谱扫描仪MSS,分别有3个和4个谱段,分辨率为80M。各国从卫星上接收了约45万幅遥感图像。80年代,美国分别发射了第二代试验型地球资源卫星(陆地——4、5)。卫星在技术上有了较大改进,平台采用新设计的多任务模块,增加了新型的专题绘图仪TM,可通过中继卫星传送数据。TM的波谱范围比MSS大,每个波段范围较窄,因而波谱分辨率比MSS图像高,其地面分辨率为30M(TM6的地面分辨率只有120M)。陆地——5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现仍在运行。90年代,美国又分别发射了第三代资源卫星(陆地——6、7)。陆地——6卫星是1993年发射的,因未能进入轨道而失败。由于克林顿政府的支持,1999年发射了陆地——7卫星,以保持地球图像、全球变化的长期连续监测。该卫星装备了一台增强型专题绘图仪ETM+,该设备增加了一个15M分辨率的全色波段,热红外信道的空间分辨率也提高了一倍,达到60M。美国资源卫星每景影像对应的实际地面面积均为185KM*185KM,16天即可覆盖全球一次。2.法国遥感卫星继1986年以来,法国先后发射了斯波特——1、2、3、4、5对地观测卫星。斯波特(SPOT)——1、2、3采用832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重复周期为26天。卫星上装有两台高分辨率可见光相机(HRV),可获取10M分辨率的全遥感图像以及20M分辨率的三谱段遥感图像。斯波特——4卫星遥感器增加了新的中红外谱段,可用于估测植物水分,增强对植物的分类识别能力,并有助于冰雪探测。该卫星还装载了一个植被仪,可连续监测植被情况。SPOT5是新一代遥感卫星,其分辨率达5米。法国卫星——SPOT5SPOT5卫星于2002年4月发射,它是目前国际上最优秀的对地观测卫星之一,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将于同期开始接收其下传的卫星数据。此卫星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专利技术实现了在不减少视场范围的条件下成倍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其全色黑白多光谱图像分辨率将达到2。5米,彩色图像分辨率将提高到10米,其最大视场仍然保持在120公里。同时星上搭载了立体成像仪,能够在180秒内获取72000平方公里范围的可测定地形高度的立体影像数据。3.加拿大雷达卫星——1加拿大雷达卫星——1于1995年发射,它标志着卫星微波遥感技术的重大进展。雷达卫星——1除了有一个地面卫星数据接收站外,卫星上还载有磁带记录器,可覆盖全球。该星为地面分辨率、成像行宽和波束入射角提供了更宽的选择范围。除陆地及海洋应用外,其重要任务一是对南极大陆提供第一个完全的高分辨率卫星覆盖,二是对全球产生多次卫星覆盖。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4.依科诺斯(IKONOS)依科诺斯卫星是美国SPACEIMAGE公司于1999年9月发射的高分辨率商用卫星,卫星飞行高度680KM,每天绕地球14圈,星上装有柯达公司制造的数字相机。相机的扫描宽度为11KM,可采集1M分辨率的黑白影像和4M分辨率的多波段(红、绿、蓝、近红外)影像。由于其分辨率高、覆盖周期短,故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均有重要用途。IKONOS数据IKONOS是第一颗成功发射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其空间分辨率达1米,伊克诺斯的名字来自希腊文“图像”。它于1999年9月24日,由洛马公司用雅典娜2型运载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进行太空影像航拍、测绘等工作。QUICKBIRD数据QUICKBIRD是2001年10月18日在美国发射成功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轨道高度455KM,QUICKBIRD在空间分辨率(0。61米),多光谱成像(1个全色通道、4个多光谱通道)、成像幅宽(16。5公里*16。5公里)、成像摆角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满足更专业、更广泛应用领域的遥感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好、更快的遥感信息源服务。2)GPS(GlobaPosition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PS系统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1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5个监控站)·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运用:1)用于实时快速的提供目标的空间定位、经度、纬度、高度,获得目标物的大地坐标和高程;2)导引与监控;3)与GIS结合模拟场地地形。3)GIS(Geogrphical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作用:对各种来源的时空数据综合处理、动态提取、集成管理、空间分析GIS的基本原理是叠罗技术*存储人们日常使用的80%都是空间信息*存储、查询、管理*显示(地图、图表、文本)*输出(纸图、影像、文档、INTERNET)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数字地形模型---DEM-DIGITALTERRAINMODEL·立体景观图---DTM-DIGITALELEVATIONMODEL·空间统计分析·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地形分析高程分析图、坡向图、坡度图·视觉分析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空间统计·分析(相邻、叠加、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工具·WEB地理信息系统国产GIS软件·武汉中地信息工程式有限公司MAPGIS·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灵图GIS·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SUPERMAPIS·武汉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GEOSTAR国外GIS软件·APC/INFO(ESRI)ARCGIS·ARCVIEWGIS·MAPINFO·MAPTITUTE三步骤是:基础数据的收集---遥感技术分析评价------------依据GIS原理技术支持模拟预测------------借助计算机多媒体1.2为什麽景观规划设计要应用遥感、GIS、多媒体?1.3遥感、GIS(GPS)、多媒体应用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层次、范围结论景观规划设计过程规划设计方法空间信息技术辅助方法分析评价阶段地形分析GPS空间定位、GIS中地形模拟、坡度坡向、坡向分析、高程分析、可视化分析、景观格局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各种分辨率遥感影像处理判读土地评价建立多因子评价模型,GIS空间叠加分析三维景观模拟根据遥感影像及数字地形模型进行三维景观动画仿真…………方案提出阶段地形变化分析统计GIS土方量计算土地利用经济评价GIS空间分析规划方案景观分析GIS地形分析、可视度分析、景观格局分析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价GIS空间分析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规划管理阶段现状空间信息管理查询GIS信息管理、维护、查询功能规划空间信息管理查询GIS信息管理、维护、查询功能地块功能管理GIS信息管理、维护、查询功能…………1.4景观建筑界应用遥感、GIS、GPS、多媒体的进展1.5景观规划设计应用遥感、GIS、多媒体技术的实际作用和深远意义1)基础资料的收集,基础资料收集全了规划就差不多完成了1/3--------1/22)实现传统规划方法的创新;GIS动态的分析、模拟、加上动态的规划2景观分析评价与GIS技术1景观调查与分析●现状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景观分析评价与GIS技术;景观资源调查分析评价●(3S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景观资源调查分析评价---借助高科技遥感预测景观·遥感1.航空遥感——由飞机完成2.航天遥感——以卫星实现·表面信息主要源于卫星遥感的数据,对由地面物体反射天光而发出的波,用传感器以一系列数字的形式记录在磁带光盘上,这就是所谓卫星遥感数据。动态监测·补色原理蓝色的补色为桔黄,红色的补色为绿色,有了基础数据以后,可以根据需要,加工得出专业上需要的数据。·分辨率与所需调查的规划信息精度关系1000M/30M/15M/1M/0。8MVIEWSHED分析:一个故事把景观美感数量化·景观美感数量化基础数据→数据评价→预测模型·三个层次的模型物理空间模型心理空间模型意境空间模型·景观美丽度建立数字景区模型,对景区的视觉景观资源进行预测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高科技除了可应用于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与规划,还可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所需的信息土地利用现状地形道路交通地貌水质状况大气·现代空间信息管理技术(GIS)GIS最基本的原理是叠置技术,是对多种类型的空间数据同时进行各种相关运算,实现系统化的分析评价。2.1景观信息计量(评估评价)的数学模型2.2景观环境信息载体的数学模型2.3景观感受信息的数学模型2.4景观环境-景观感受的数学模型3景观信息计量转译3.1实际的景观环境----用一系列数字表示3.2实际的风景感受----用一系列数字表达3.3风景景观环境---感受信息模拟4景观信息管理(景观GIS)4.1景观GIS的基本结构4.2景观GIS的数据库4.3景观GIS系统软件EDRAS、ARC/INFO、MAP/INFO、ARC/VIEW4.4景观GIS系统的建立5研究范例5.1三清山风景景观信息系统5.2景观资源管理决策辅助系统的开发研制5.3人类聚居环境CQE工程研究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第十三讲风景名胜区规划1概念1.1风景名胜区(ScenicandHistoricInterestArea)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1.2风景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1.3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1.4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批程序1)风景名胜区的申报与审查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经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初评,由风景名胜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告,按规定程序报国务院。对于跨市、县的风景名胜区,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由上级人民政府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对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风景名胜区,由涉及到的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程序联合报国务院。·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风景名胜区二年以上,风景名胜区面积必须在10平方公里以上。五个条件:·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源条件;·必须编制好规划纲要;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必须理顺管理体制;·必须具备管理基础;·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2)组织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行政区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建设部组织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应当由具备甲级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专家队伍的组织:1.自然科学性:生态学(游憩生态学)地理学地质学动、植物学水文学土壤学环境学……2.社会科学性: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旅游学考古学景观学民族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游憩学……3.经济和管理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4.工程科学:道路工程、设施工程、景观工程、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建筑工程……3)编制规划纲要编制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前应当先编制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确定总体规划的目标、框架和主要内容。4)评审论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组,按本规定的审查重点对规划纲要进行现场调查和复核,提出审查意见。编制单位应根据审查意见,对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修改完善。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5)总体规划6)总体规划评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省级建设(规划)主管部门组织提出的评审意见,应当作为进一步修改完善总体规划的依据。·总体规划经修改完善后,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出初审意见,并汇总整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一并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人民政府审查。7)规划审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报国务院审批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材料包括:规划文本,规划报告、图纸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送审报告。2风景区的性质、职能、特点和规划目的2.1风景名胜区事业的性质风景名胜区事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国家资源(以风景资源为主体,附带风景区其他资源)保护,建设和管理事业.2.2风景名胜区事业的特点:1)资源的综合性2)管理的综合性3)协调的综合性4)影响的综合性5)科学性2.3风景名胜区事业的管理职能资源管理;规划管理;建设管理;游憩管理;环境管理;游憩行为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2.4规划发展目的资源保护、游憩利用、发展经济3风景名胜区规划3.1、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科学性1、自然科学性:1)生态学(游憩生态学):地理学、地质学、动植物学2)水文学;3)土壤学4)环境学2、社会科学性:1)社会学;2)人类学;3)考古学;4)民族学;5)心理学;6)行为学;7)美学;8)游憩学;9)历史学;10)旅游学3、经济管理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4、工程科学:道路工程、设施工程、景观工程、生态工程3.2风景名胜区规划程序与内容3.2.1基础资料调查和收集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测量资料—自然与资源条件—人文与经济条件—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土地与其它资料3.2.2、资源调查和评析(风景科学)资源调查资源分类评析(规范P8)3.2.3、现状评析·环境评析(SWOT);·清析优势、弱势;(扬长避短)·鉴别重大问题;·确定重要对策;·确立战略方针。3.2.4、编制大纲:对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论证1.风景区性质、特质与发展目的;2.风景区的范围和发展目标;3.风景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4.风景区环境容量分析和旅游规模预测;5.其他重大问题。3.2.5、专项规划1.保护培育规划2.风景游赏规划3.典型景观规划4.游览设施规划5.基础工程规划6.居民社会调控规划7.经济发展引导规划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9.分期发展规划3.2.6方案决策综合评估各替选方案。3.2.7管理实施3.2.8总体关键3.3风景名胜区规划成果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专项报告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3.4风景名胜区规划评审第十四讲 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技术(2)1景观规划设计层面与程序1.1景观规划设计层面1)战略规划;2)总体规划;3)控制性规划;4)修建性规划与修建性设计;5)方案设计6)施工图设计概念性规划、概念性设计1.2战略规划·关于“战略”(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当一个组织清楚其目的和目标时,它就知道今后要往何处去。问题是如何通过最好的路线达到那里。需要有一个达到其目标的全盘的总的计划,这叫战略”。·战略规划应确定那些决定该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宏观的战略层面,确定地区发展的目标以及行动路线。1.3总体规划1、定义:综合研究和确定某一景观区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该地区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设施的关系,知道该地区建设和合理发展。2、内容1)确定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规划范围;2)确定规模和容量,确定各类用地的布局、功能分区等;3)确定对外交通系统以及内部交通系统的布局;4)综合协调并确定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5)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6)编制近期设施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1.4控制性详细规划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1、定义: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定为依据,细分地块并规定其使用性质、各项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2、控制指标1)用地性质;2)用地面积;3)建筑密度;4)建筑使用控制高度;5)建筑红线后退距离;6)容积率;7)绿地率;8)交通出入口方位;9)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1.5修建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设计1、定义:是在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进行的规划设计。2、包括:总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道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等3、要求:应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4、内容:1)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2)总平面布置;3)道路系统规划设计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6)竖向规划设计7)计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1.6概念性规划.概念性设计◆识别该地块关键性的问题◆提出概念性解决方案◆非深入性◆非修建性1.7景观规划设计一般程序第一阶段: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二阶段:编制大纲;第三阶段:总体规划;第四阶段:方案决策;第五阶段:实施与管理一、资源调查与评价1、基础资料收集(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需要收集的资料有:)1)测量资料;2)自然与资源条件;3)人文与经济条件;4)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5)土地与其他资料2、基础资料的评价与分析(关键步骤)◆定量与定性结合,通过打分与描述方式3、提出该地区的关键问题二、规划设计纲要◆对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总体思想、构思、布局、专项规划1)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2)性质、类型与特色的识别;3)开发指导思想与原则;4)范围、界线(边界)5)环境容量分析与规模预测;6)总体规划设想7)专项规划三、规划设计◆通过评议、批准后的规划大纲,是总体规划的依据1)规划依据;2)现状说明;3)开发条件说明;4)用地范围说明;5)环境保护说明;6)景区划分/功能分区7)分期建设;8)各规划期经济效益的估计四、规划设计方案比选确定主要工作是甲方组织有关专家,对各专项规划方案进行分别的专业评议,对总体方案进行综合的评议,并作出技术坚定报告。经修改后的总体规划文件再报有关部门审批、定案、上报。五、实施与管理[概念策划: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策划中包括:总体项目定位、远期发展预测发展导向等等。概念策划就是拿到一个项目后,对它有一个总体的想法,对它将来发展的设想。概念规划是概念策划的进一步表达、进一步深化,在概念规划中,和策划不同的是,会有一些图纸和初步的空间布局。在概念策划和概念规划中,理论的探索比较多,而且往往会提出多种方案。所以,它们是一个多种方案比较的过程。这是它们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2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表现与交流(1)2.1按目的不同分类·纪录性景观画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一般是在设计的初步阶段画的、主要是徒手勾的草图,以记录景观设计构思阶段的一些瞬间灵感,并依托这些草图,推敲、琢磨、发展设计思想、使之不断地成熟完善。作画工具也很简单、如铅笔、墨水笔、马克笔、彩色铅笔等,这些画一般都是随作者的思路自然流出,作画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因而行笔流畅,少有娇揉呆滞之感,有不少是极富灵气的好作品。·展示性景观画主要是为了向别人展示设计思想而作的建筑透视图。经过反复的思考、推敲、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思想逐步成熟。这时一般会由景观透视图(预想图)、平面、立面、剖面图、模型汇成完整的充分反映设计思想的材料,便于各方评价设计思想的优劣和是否合。2.2作好景观表现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必须能够理解、表现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熟练掌握、运用科学的透视方法。景观透视图特别强调尺度和比例关系上的准确性、因此。在制作过程中、一般都必须根据平、立、剖面图纸所示的尺寸关系,根据科学的透视方法准确地表现出从某一角度、某一距离看该景观时应有的视觉形象。·熟练的绘画技巧。透视图制作种涉及的画种很多、水彩、水粉、丙烯、马克、喷绘、要求作者能驾轻就熟、运用自如。·高品味的艺术审美情趣。2.3构图(一)幅式·即指画面的大小、形状。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画面幅式有多种选择。最常用的幅式主要有横式和竖式。·横式构图:表现场面较大,给人以开阔、稳定的感觉。适合表现:1.覆盖面较大区域的规划。2.横展的景观群体。·竖式构图:适合表现高层建筑或有延伸感的景观。竖构图给人以高耸、挺拔感,有上升感。(二)位置一个物体,在画面上的位置不同,得到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这里介绍构图的一种规律,即“井”字型构图法,它是符合黄金律的分割线,4个交叉点是视觉的重点区域。如果在构图时、将物体放在分线及交叉点上(4个交叉点不可全部占用,最多可用三个),可取得平衡而又富于变化的构图。2.4视角作图之前,应仔细研究图纸,在先分理解设计图纳基础上、选择一个能反映设计整体特点、最能体现其效果的角度来表达。·俯视角度可以表现景观组群的规划布局。·成角透视可以加强景观的立体感。·中心透视可以获得空间的整体感或视觉的延伸感。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2.5节奏即是艺术形象及各部分之间的一种韵律变化。主要表现为:·点、线、面的节奏变化。·画面轮廓线的节奏变化。·用色轻重的节奏变化。2.6黑白灰绘制一幅出色的景观画,需要调动许多构成画面的要素:其中黑、白、灰的把握是当中的重要环节。在色谱中。红、橙、黄、绿、青、蓝、紫有着明度上的变化,最终可以还原成黑、白、灰。三者应是互为作用,互为对比的一种组合关系,少了任何一方画面都会失去力度。2.7投影·投影是到画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适当的投影能强化物体的本身的结构,增添画面的份量与力度。·景物上的投影要用比较暗部更深的颜色画,视觉中心的投影要画得很肯定、用色更深。·投影在主次、远近、冷暖上可有变化,在色彩上尽量简洁概括。2.8色彩(一)艺术与真实·景观画与艺术画相比,其用色规律基本相同,但有许多自身的特点:景观画大部分表现想象中的景观形象,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讲它具有主观性,但景观形象又是将要施工建造的真实物体,所以在描绘时又要讲究它的真实感。从这一意义上讲、它又具有客观性。所以景观画既追求主观用色,又要不失真实感。(二)色调·针对不同景观内容,不同色调(画面总的色彩倾向)对主题的烘托更是具有很大作用。如游乐场、城市公园可以用明度和纯度高的亮调,而银行、政府办公建筑的景观环境在用色就可以适当考虑纯度较低的灰调子。2.9工具与技法素描:·素描画法包括线条和色调两个基本要素。绘制时、可以选择以明暗主、或者以线条为主,也可以二者兼容。最终选哪种方法,这要根据业主及景观画的要求。·不管选择哪种画法,一张景观画的优秀与否,关键是把握明暗之间的关系以及画面的构图。·明暗色调:所谓明暗色调是由白到黑(或由黑到白)逐斯变化的色调。·表现明暗色调的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均匀明暗——用绘图工具均匀涂抹纸面的连续渐变色调。这种方法在素描技法中很常用,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将物体对象表现得相当逼真。2线明暗——通过线条的疏密或网状排列、产生有变化的明暗调。3点明暗——通过点密度的变化排列,产生的明暗色调。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彩色铅笔:彩色铅笔是景观画常用的做画工具之一,它有使用简单方便、色彩稳定、容易控制的优点。常常用来画景观设计草图、平面、立面的彩色示意图和一些初步的设计方案图。但是,彩色铅笔一般不会用来画展示性较强的景观画或画幅比较大幅景观画。彩色铅笔的不足是色彩不紧密、不易画得比较浓重和大面积涂色。当然、如果能够运用得当的话、彩色铅笔画的景观画是别有韵味的。水彩画·广义的水彩画是以水调合颜料作画;这里的水可以是水或结合水的多种液体的混合体,而颜料可以是多种性能;水粉、丙烯色、国画色、照相色等,狭义的水彩画一般是指具有透明感的水彩。·透明水彩是以水调和专门的水彩颜料在水彩纸上,利用画纸的表层反光取得透明水彩画特有的明快、湿润、水色交融的独特魅力。1.画纸质量2.先浅后深3.干湿变化4.不要过多重复水粉画:水粉画法是采用水粉画材料,运用水粉画技法绘制景观画的方法。水粉画表现力强,艺术效果好。水粉画兼有水彩的淋漓轻快感和油画的层叠厚重感、可以干画、亦可湿画、可以透叠,亦可覆盖。技法运用的宽容度很大。所以如运用得当。其表现力是非常强的,只是相对不够简便。1.画纸纹理2.笔头选择3.先深后浅4.干湿变化5.背景色马克笔: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对时间和数量的要求出越来越高。马克笔被普遍地认为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绘画工具:因为它具有色彩亮丽、透明度好、快干等特性。作为传达感官信息的表现图、它对作者的观念、及其被描绘物体的形态塑造、质感、色彩等的把握和表现上都有极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只有从其本身持有的个性入手才能作到使用时得心应手、挥洒自如。1.水、油之分2.先水后油3.笔头的粗细4.注意留白5.不要过多重复6.质感7.色彩统一8.构图均衡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照片融入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我们所要表现购物体融入照片,或者就是说将照片上的景物同我们所要表现的物体融合起来,说来容易,真的操作起来的确也有一番讲究。因为一张照片展示结我们的往往是二点以上的透视。然而如何在这样一种特殊的配景上,把你所要表现的景物准确地、合理地、美观地“融入”其中,这就需我们对这张照片作充分的分析与推敲。多种技法融合在绘制一幅景观时,如果仅用一种绘图材料,可能有一定局限性。如果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绘图材料绘制。加上合理地运用,既能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又能事半功倍。方案综合表现1.构图2.整体色彩3.清楚表达2.10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表现与交流——计算机渲染到多媒体技术2.11电脑表现的要点3.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法规条例与技术规范3.1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法规条例与技术规范景观学法规体系1.概述法规——国家按照国家利益和社会意志制定和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执行的各类法律和作为法律规范的各类规章的总称。1)景观学法规纵向体系法律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国家主席签字同意后公布的法律。(涉及景观学范围)2)国家性行政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政策文件(涉及景观学范围)全国性行政法规——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所属各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普遍适用规则。全国性行政规章——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所属各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基本规则。全国性技术规范3)地方性行政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政策文件地方性法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城市或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的特定城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在其行政区范围内普遍适用的规则。2景观学法规横向体系建设法律体系、相关法律体系3.2景观规划设计编制的层次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第十五讲旅游地与国家森林公园规划设计1.旅游规划设计1.1时空异化与时空强化理论时空异化:从原来熟悉的环境换到不同与原来的环境,对人有吸引力时空强化:人对于比自己习惯的环境更加美好的环境同样有吸引力。1.2相关法律与法规:●《旅游规划通则(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03年)》●《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2003-02-24发布2003-05-01实施替GB/T17775-1999●《旅游业标准体系》——2000年11月1.3基本标准术语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单体: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旅游资源调查: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研究和记录。●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按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共同拥有的因子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价值和程度评价。●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旅游区: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规划: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旅游客源市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客源市场是指旅游区内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s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经过规划、开发建设形成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的客体与对象,可分为自然、人文和综合三大类。●旅游容量:旅游容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值的最小值。1.4旅游规划设计的层次●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旅游规划通则)●贯穿于各个旅游规划层面的旅游规划内容(5个方面)1)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区域旅游规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2)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规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3)旅游总体规划——旅游地与景区规划——景区环境保护与建设4)旅游详细规划——旅游点与经典规划——景区景点环境保护建设5)旅游设计——旅游点与景点设计——景点保护建设1.5旅游发展规划的类型●旅游发展规划按规划的范围和政府管理层次分为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又可分为省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地市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等。1.6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1 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2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至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旅游区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亦应作出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3至5年。3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4 旅游区总体规划内容1)对旅游区的客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2)界定旅游区范围,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3)确定旅游区的性质和主题形象。4)确定规划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5)规划旅游区的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规划旅游区内部的其他道路系统的走向、断面和交叉形式。6)规划旅游区的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7)规划旅游区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总体布局。8)规划旅游区的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的总体布局。9)研究并确定旅游区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10)规划旅游区的环境卫生系统布局,提出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11)提出旅游区近期建设规划,进行重点项目策划。12)提出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中的管理意见。13)对旅游区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投资分析。1.7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在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为了近期建设的需要,可编制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3、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1)详细划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划分地块,规定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并根据各类用地的性质增加其它必要的控制指标。3)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建筑间距等要求。4)提出对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5)确定各级道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4、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1)规划文本。2)图件,包括旅游区综合现状图,各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等。3)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4)图纸比例一般为1/1000/~1/2000。1.8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1、对于旅游区当前要建设的地段,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2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3、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1)综合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2)用地布局。3)景观系统规划设计。4)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5)绿地系统规划设计。6)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7)工程管线系统规划设计。8)竖向规划设计。9)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4、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1)规划设计说明书。2)图件,包括综合现状图、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图、道路及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图、工程管网综合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鸟瞰或透视等效果图等。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1/2000。1.9旅游规划AVC理论三力指一个旅游地的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alidity)和承载力(Capacity);旅游规划AVC理论的主线:AVC的调查、AVC的分析、AVC的评价、AVC的规划。将AVC三者统筹兼顾、时控布局,才有可能将旅游资源源源不断的予以开发利用。吸引力(Attraction):以磁体及其发出的磁场物的吸引力作比,旅游目的地好比磁体和磁场,游客好比磁性物。生命力(Validity):指旅游地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生存成长、发展壮大的能力。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承载力(Capacity):指旅游地的经济投入产出量、游客居民与社会文化容纳量、生态环境承受量三方面的承载容纳能力。承载力不仅仅是纯的物理或生理量,而且包含心理量。2.国家森林公园规划设计2.1相关法律与法规2.2基本标准术语2.3发展历程2.4森林资源的分类与评价2.5森林资源的等级评价2.6森林公园规划主要内容第十六讲旅游资源与旅游规划1.树立正确的旅游观1.1旅游需要的原始与深层根源——人类不满足于现状,总要开拓,又有保证既得利益1.2人类聚居活动类型之一(工作、休息、娱乐)1.3旅游地的引人之处1.4旅游的异化基因、强化基因、精神基因1)异化:空间感异化,时间感觉异化2)强化:比原来所处环境质量更好3)精神:精神解脱,精神安慰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2.旅游的基本作用2.1旅游的三大作用:生态环境提升、精神文化促进、闲暇活动的加强2.2旅游对于个人的作用:闲暇(leisure)、娱乐;修身养性;消费2.3旅游对于促进人居环境建设的作用:1)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有促进作用;2)生态环境的提升3.旅游基础理论3.1游憩学理论:人类旅游的动机根源,行为需求,心理。总的是研究人们闲暇时间的活动。包括旅游3.2管理学理论:旅游管理、组织人们去游玩3.3规划学理论4.旅游资源与风景资源4.1旅游资源与风景资源●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风景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区别:1)有风景资源不一定有旅游资源,比如偏远地区无法到达,只有为人利用的风景资源才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2)风景资源评价有其客观的标准,不因为游客的意志转移,而旅游资源评价受游客的喜怒影响3)风景资源品位自有高低与人无关,而旅游资源受到人的喜爱程度影响4)有旅游资源不一定有风景资源,风景资源以环境实体和历史遗存为载体,旅游资源不仅仅如此,还可以是各种节庆活动,是时刻发生的人类活动5被开发利用的风景资源是旅游资源,6)无中生有和不断变化是旅游资源区别与风景资源的两大特征7)风景资源是全人类的遗产资源联系:风景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得当,保护的好两者会相铺相成,相得益彰,开发保护的不好就会有中变无。4.2旅游资源评定5.旅游规划5.1旅游规划的内容层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旅游规划通则)5.2旅游规划的核心:AVC三力5.3以内养外5.4旅游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异同●旅游区规划: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核心差异为:前者侧重风景旅游资源保护,后者侧重在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主角,景观建筑师负责国家级、省级、市级风景名胜和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下面从各个方面具体阐述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规划的异同: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1)规划对象:风景区规划是各国家级、省级、市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是各旅游区。但两者大多都是风景优美之地2)规划层次:风景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规划按层次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3)开发力度:旅游规划的开发力度一般大于风景区规划。4)规划的任务:两者都是通过对规划对象的整合,达到地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5)规划操作过程:两者基本一致---基础阶段、资料收集;原则、指导思想、期限确定;大致分区确定;规划;预算;评审。6)规划成果:风景区规划: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四部分;旅游区规划:规划文本、图件、附件(包括其他基础资料和规划说明)5.5旅游三元论5.6旅游规划三元论6.旅游规划AVC理论在曾提出的旅游规划三元论的基础上(刘滨谊2001),作者提出了以AVC三力提升为目标作用的旅游规划理论、依据与评判体系,即AVC三力理论。三力指一个旅游地的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alidity)和承载力(Capacity),简称AVC。AVC三力理论首次由作者于2002年1月在《厦门鼓浪屿发展概念规划国际咨询》项目实践中提出[注1],进而在相关规划实践中得到应用扩展(刘滨谊等2003a,刘滨谊等2003b)。7.旅游规划设计案例第十七讲区域景观保护与发展规划1.区域景观体系理论与研究方法绿道网络——21世纪世界各国环境建设关注的重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森林建设---区域性绿道、绿廊网络建设。●绿道(绿带?):87年美国总统委员会中提出,就是以河流、山谷等自然走廊或沿着用做游熄活动的风景线路等人工走廊所建成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的人工景观线路和自然景观线路。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历史古迹及高密度的居住区之间的开场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被认为是公园或绿带的条状或线型公园。功能;生态绿化、游熄活动、景观视觉形状●绿道网络——19世纪美国在城市公园运动和20世纪的开敞空间规划浪潮后,形成了大量的公园与开敞空间绿地,然而这些绿地相对独立,缺少系统的连接和规划,因此面临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分散的绿地空间加以系统性规划,形成综性的绿色通道网络,简称绿道网络。1.1概念1.1.1区域(region)●区域(region):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由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对“区域”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政治学认为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则将区域看作是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名组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而经济学视区域为由人的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认为整个地球是又无数区域组成。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D.Whittlesey)对区域作了比较全面和本质化的界定,认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也就是具有特定共性、同质性、内聚力的区域。1.1.2城市带(Megolopolis)●“城市群”(GroupCitiesRegion)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较为集中的城市集合。群内城市间主要依赖快速交通联系起来。作为一区域经济体,城市群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上要高于非城市群经济区域。但与都市圈相比,城市群内城市间的联系仅限于物理上的空间关系,而功能上远未实现整合,同时区域内中心城市还未形成,城市间的能级差还不明显。●都市圈作为城市发展形态的一种,是在城市群的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带”最初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Gottman)于1957年提出的,称为Megolopolis.城市带是都市圈效应扩散及影响的空间延续通常表现出轴向扩散、带状分布,即主要沿着一定方向(通常是以交通主干带为主)向外蔓延、扩散,并通过点——面融合,波及更为广泛的区域。城市带的定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多个较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及通信联络网,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及城市与外围区域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1.1.3景观(从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角度)●景观:(从生态学角度)生物体是由包含基因的细胞组成的;种群集合(或者组成其中的群体的本地物种系列)是由单个的生物体组成的;生物群落是由互相影响的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则是由生物群落和他们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景观则是生态系统的空间组合;由此可以类推至生物群系和生物圈。生物体——种群集合——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群系——生物圈●景观生态的层次:Local----Regional----National----Global●区域景观对应了某层面的人类聚居环境,包括其中的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的空间组合。1.2城市规划对区域的思考●19世纪霍华德“田园城市”开始从区域角度思考城市的发展问题。1898年,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peacefulpathtorealreform,1898),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的问题。●1933年《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的思想《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在《雅典宪章》的影响下,现代城市规划沿着理性功能主义的方向发展,这是60年代以前城市规划发展的主流。●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区域的整体性。《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论点是:应把城市扩大到区域去认识去研究,要保护人类有限的资源,合理的开发;城市不能强调严格的分区,而要努力消除污染和干扰;特别要保护环境和生态;要重视历史文化和特色区域等等。1.3区域景观体系理论研究●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区域景观体系一直是城市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领域,也是人居景观环境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20世纪70年代始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学术前沿。●从国内外研究理论体系与时间应用来看,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景观体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区域景观体系是城市——区域生态体系的核心3)区域景观体系作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核心框架●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生态工程体系规划2)区域土地利用规划3)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4)区域国土整治规划5)专项产业发展与用地空间规划等1.4区域景观体系研究方法●区域景观体系保护与持续利用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上重点突破以下及格方面:1)区域景观动态研究与模拟仿真技术应用;建立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将景观规划设计学建立在多方案的预估计和后效评估上,可以说是景观规划设计学的新时代突破。2)利用3S(GIS、GPS、RS)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建立区域景观演化过程与格局研究,形成动态景观图谱系列;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来研究区域景观体系并建立格局——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3)突破传统区域——城市规划方法上的局限,采用渔区生态网络技术建立新型规划体系。2.区域景观规划2.1概念●区域景观规划(regionallandscapeplanning):对区域景观体系的规划。是从区域的角度,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出发,基于规划地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区域景观规划着眼于在更大范围内,从普遍联系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研究某一点(譬如城市)与周围的环境的关系,以及周围环境条件对城市的影响,从而更加科学、严谨、系统地规划区域景观。●——“新的区域模式将取决于景观的特征:它的地理和地形特征、自然资源,取决于土地利用、农业和工业方式、以及它们的分散与整合;取决于人类活动,包括形形色色的个人和社会活动”(LudwingK.Hilberseimer)。2.2区域景观规划原理在我国现阶段,区域景观规划还只是一种概念上的提法,还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相关理论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生态学原理、区域规划理论、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1)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人类聚居环境的三元:建设活动背景区域景观规划的三元:生产生活生态区域景观资源的AVC三力:生命力吸引力承载力2)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生态规划(landscapeecologicalplanning)模式是继Ian.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Nature,1969)之后,又依次使城乡规划方法论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斑块---廊道---基质”模式: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在区域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景观内不同斑块、廊道和基质的比例、大小、形状和相互联系,充分把握其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相互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应用于区域景观规划中。最优景观格局——集聚间有离析●“集聚间有离析”(aggregatewithoutlines)被认为是生态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这一模式强调规划师应将土地分类集聚,并在开发的区域和建成去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steppingstone)。]●“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3)区域规划原理●从杜能圈结构到城市空间同心圆结构●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根据自己40多年经营农场的经验,假设在自然条件相同,生产成本也相同的情况下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从而得到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壮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圈。●Burgess的同心圆学说是醉枣油光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从而对城市市域景观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Osch)分别于1933和1940年提出的。所谓中心地(centralplace)是一个地域社会的中心,通常是一个城镇。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a)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b)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性为最佳;(c)中心地等级体系及其空间结构。4)生态学原理生态自然条件是区域景观规划的基础,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是一切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和源泉。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有机体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边缘效应与区域景观规划:1943年地理植物学家Beecher发现,不同地貌单元生物群落的界面地带,结构往往比较复杂,不同生境的物种于此共生,种群密度大,生产力水平较高,于是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edgeeffect)。●在现行的行政区划中,行政区划的交界,即所谓的边缘区(edgeregion)具有空间尺度上的层次性,往往是流域的沿边地带、国家的沿海与沿边地区、城镇间的分割带、自然生态单元与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绿色交界带,等等。边缘区在自然景观、交通、经济、人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食物链原理与区域景观规划:生态学上食物链(foodchain)是指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关系。而能量在生态系统传递过程中形成的普遍的联系,使生物体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从而形成食物网(foodweb)●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景观结构和格局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内在联系正如食物链一样,是不能破坏、割裂开的。在区域景观规划的环境规划中,我们更应该注重这种关系,不要只重视城市本身的环境规划与政治,而疏于对整个相关区域的环境规划与政治;只重视城市中心区的景观改造和建设,而疏于郊野景观的建设和城市绿化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只重视本地区的河段的污染政治,而疏于从源头以及整个流域的污染政治。5)可持续发展原理区域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保留一系列的自然原生的景观要素●规划一系列开放的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吸收独特的地区文化,塑造一个协调的多样性城市层次空间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3.实际案例3.1新疆四地州旅游发展战略规划3.2江阴南部地区旅游、生态发展战略规划第十八讲景观学专业哲学-----兼论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人员的5项素养1.景观与人类生活1.1景观概念1.2从景观的演化、扩展、深化理解景观--9类景观1.3景观包含着人类的需要、向往、理想--人类对于景观的本性需求★ 景观学专业素养之一:生活观2景观的组成:景观中自然与人工2.1景观组成--2.2风景组成--2.3园林组成--★景观学专业素养之二:自然观3景观中的科学与艺术3.1组成景观的三元3.2景观的三层含义与应用领域★景观学专业素养之三:科学观4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任务4.1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4.2景观规划设计应用的三元★景观学专业素养之四:空间环境感觉5实践第一、理论第二5.1景观专业实践景观学专业资源·保护规划·设计建设·管理5.2景观学科理论景观学形态·美学环境·生态行为·文化5.3学科专业核心5.4景观学学科专业与相关学科专业比较关联及其特征5.5人类聚居环境学体系中的景观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5.6景观、景观学学科专业的特征5.7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组成的三元5.8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核心的三元★景观学专业素养之五:海纳百川6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使命景观规划设计师是从事包括环境视觉形态艺术、环境生态绿化、人类环境活动行为三方面规划设计内容的专业人员。景观规划设计涉及景观资源保护、环境营造、户外活动管理等领域,范围包括:国土、区域、乡村、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人类聚居环境、风景景观、园林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专业及核心知识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其相关专业及知识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室内设计、地质、地理、环境、生态、农学、林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哲学。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作用和目标是运用景观策划、规划、设计等专业知识技能,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风景景观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居环境;组织安排良好的游憩休闲环境。景观游憩学(introductingtoparkandoutdoorreceration)景观学:景观美学—园林美学/风景美学、景观生态学、景观游憩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景观工程学……第一章景观游憩学在景观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基础理论:人文景观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格局、过程●应用理论:旅游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社会生产实践:1)国家公园规划设计与管理2)旅游区规划设计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4)公共休闲地规划设计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6)国民健康工程与国家战略●研究对象:广义---游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狭义---游憩与风景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揭示游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自然生态系统在游憩作用下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环境特征对游憩体验的影响机理。●游憩---环境系统是人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游憩生态学(RE)●研究方法:1)生态跟踪调查2)实验室与观测站,定点监测3)体验质量调查4)比较法5)统计分析法6)模型法●人类生活中的6个关键词:leisure:闲暇与休闲;recreation:游憩(chaercters);tourism:观光与旅游;spoet:运动与体育;play:游戏;work:工作;●相互关系是什么?主体、客体、载体、媒体●闲暇、休闲、游憩、旅游Therelationshipbetweenleisure,recreationandtourism1)闲暇---时间的概念2)休闲---时间、状态、心态、动态、双重性,目的是快乐与自我表现、内在满足,社会与个人性;休闲是一种社会现象;3)游憩---re_creation,身心再生与社会效益,再构筑、再充电、再储蓄,具有某种特点的活动的总称,人类为了再生产闹动而进行休息、转换心情等活动。Rationalizedleisure的一种。价值指向性与目的性明显;游憩是特定地域的行为与活动。4)旅游---观光与综合概念(内涵丰富),性质经济化,目的性最强。●游憩、观光、度假:在功能与效用上具有共同性,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与载体上。概念思辨●从动机角度:四力理论,leisure:闲暇与休闲;recreation:游憩(chaercters);tourism:观光是实现动机的三种方式,目的性●从空间角度:距离不同,同一空间三种人均可使用,以谁为主,为谁设计?本源性●从性质角度:leisure:闲暇与休闲---自由性;recreation:游憩(chaercters)---恢复性;tourism:观光---经济性●从使用者角度:职业---顾客---游憩者(特定空间),角色性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从活动角度:旅游=旅行+游憩,分闲暇旅游与公务旅游,公务旅行者有休闲游憩需求,动态性户外游憩与日常生活●生活结构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枯燥单调的生活●生活空间与建筑、城市、景观、原野●闲暇生活、游憩活动与游憩空间:丰富多彩的户外生活、户外活动与户外空间●专门化空间与户外空间:从邻里公园到国家公园,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生活结构理论●城市生活层次理论---层次论第一生活:休息、饮食、排泄、生殖第二生活:家务、生产、交换、消费第三生活:表现、创造、游戏、冥想●生活圈理论---圈层论这三个层次的生活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以往居民为中心的圈层结构,称之为生活圈。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居民生活圈领域范围不同,在以蓄力为主的农业社会城市居民的生活是以城内为主。●生活生态理论---生态论LE日常生活行为的稳定状态:时序性与领域性生活需要理论---需要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情需要、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课程目标●三个要素:人、环境、管理●三个层面:机理、机制、实践1)机理:A户外游憩行为的心理学与社会学解释B户外游憩环境的生态与非生态应诉对游憩行为的影响C游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D户外游憩发展对城市、landscape的影响与作用2)机制A公共、私人、志愿及商业管理部门在户外游憩机会供给中发挥的作用B户外游憩经营管理的问题与工具:需求的无限性与空间、设置的有限性,社会公平与资源消耗、恢复C政策与法规3)实践A户外游憩地策划、规划与设计B国家公园及遗产地游憩利用、保护与管理C城市开放空间与休闲游憩规划学科性质●多学科综合性:对人的户外行为的多学科解释1)社会学: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价值观2)心理学:行为与活动选择,个性与社会3)经济学:人口、收入、消费、资源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4)生态学:生活生态、承载力与多样性保护5)健康科学:活动、环境与健康6)城市学:城市生活与城市空间7)景观学:景观行为、功能与意义理论性与应用性●与景观规划、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的关系●相关学科: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学习意义1、增加一个视角,认识客观世界:4种经济、4中文明、3大转型、4类世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闲暇经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闲暇文明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第三次转型生产世界审美世界生态世界生活世界2、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3、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基础与途径4、创造空间,引领生活,为生活而设计第二章游憩发展的基础Contents1historicalevolutionofleisure2leisureviewandlifereconstruction3leisuretypes4leisureeconomy5leisturesituationinchina6policyanddevelopmentstrategyforleisureresources1闲暇的历史●混浊---分离整合1)人类早期----渔猎社会●文化人类学:LE>LA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丰富的动物蛋白,南非布须曼族●原始艺术、舞蹈、音乐、神话2)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劳动时间是社会的“轴心”时间,工作规定了日、周、年的时间结构,划定了生产和再生产、自主和非自主活动的分界线。●阶级分化社会分层时间的权力分离、地位分离●闲暇特权阶层:古希腊、罗马、中国政治上、环境上、生活上1.1原始社会●存在休闲,但没有休闲的意识,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快乐和享乐的效果,具有恢复功能●休闲没有形成独立的社会形态1.2古希腊时期的休闲●自由人的人生基础,特权阶层●休闲是自由时间里的享受,政府承担给每个人提供休闲机会和设施●盛行借助公共设施的公共休闲●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的休闲活动主要有:政治、哲学、教养活动、学问、美术、趣味活动、宗教文化仪式、竞技大会、奥林匹克运动会●休闲观:维持自己和环境协调,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活、自我修炼、学问等1.3古罗马时期的休闲●城邦国家(前753--509)----统一半岛的贵族共和国(前509---272)-----统一地中海的民族共和国(前272---27)●出现了可以享受休闲的有闲阶级和富裕阶层,1/3休闲时间●成型消费型休闲,把休闲作为政治工具加以利用,成为古罗马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发的休闲设施大部分是公共设施:澡堂、室外剧场、运动竞技场、公园、游园,大众浴池是社交活动场所●休闲观:休闲即消费、享乐1.4aristotle的休闲观●只有音乐和冥想才是具有休闲资格的活动,冥想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理想的休闲行为。●人的一生分工作与休闲、战争与和平两个极端,主张为了休闲与和平进行工作和战争,休闲是人生的目的,工作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1.5中世纪的休闲●休闲的黑暗期(darkage)●天主教会控制大部分休闲活动,与宗教秩序相一致的休闲主要有:宗教仪式、周日活动、在教会广场、村落公用广场等地举行的仪式●以土地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出现了封建领主与骑士集团等有闲阶层,主要活动:骑马竞技、剑术、枪术、跑步、投石●“宗教---个人”中心型休闲形式,劳动是神圣的休闲是世俗的,导致了人类的本性从玩转变为工作的后果1.6文艺复兴时期的休闲●玩乐的黄金时代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把人类的情感从充满金钱欲的中世纪解放出来,把人类的理性从宗教的戒律中解放出来,构筑了数世纪以后产业革命的伦理基础,形成了近代欧洲上流社会社交活动和休闲享受的风气。1.7近现代休闲●产业革命,劳动时间爆炸性增加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区分明显,标准工作日制度形成。●休闲时间短,休闲制度化。●大众休闲文化时代开始,1900年以后,电视电影等影像媒体的出现,形成了大众娱乐,阶级主导型的开始淡化●20世纪90年代,西欧1/3弹性工作制,英国51.8%,欧盟15国半工者15%,荷兰34.8%,丹麦24.1%1.8现代休闲●具有目的性和产业化倾向●需要制定国家的甚至国际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政策。●政府部门参与休闲开发过程●现代休闲与消费有直接联系,具有消费革命特点。●为了国家和国民的休闲福利,制订长期休闲设施建设计划。●休闲产业成为具有独立形态的独立产业。●从“休闲为了劳动”的观念转变为“劳动为了休闲”的观念。1.9未来休闲●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闲暇社会●LE>LA,弹性工作制代替刚性工作制●最短缺的资源是时间●社交活动与场所是交流信息、获得新知、产生创意的源地,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闲暇时间是个人“生产”社会资源(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文化资源(掌握社会所必修的知识和信息)和经济资源(产生创意和商务活动)的时间●模糊时间结构,“休闲越来越向工作,工作越来越向休闲”●因特网时间:即时性、互换性,符合个性的作息制度;电脑打开了一个社会彻底重组的大门,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从严密组织的工作中脱离出来,迈向个人自由。2闲暇的历史演变2.1价值观的转变:农业社会寻求温饱的价值观,工业社会物质成功的价值观,信息社会自我实现的价值观。“时间自由”取代“物质积累”成为人们的主要价值观2.2世界观与文明的转型●生产世界——审美世界——生态世界——生活世界●生产力发展,使人类有更多闲暇时间●文明的发展,人类更加理性思考如何合理利用闲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闲暇文明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第三次转型2.3休闲文化的社会变迁过程社会阶段社会生活劳动自由时间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氏族社会小规模、孤立性、同质性,维持高度凝聚力,严格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性低为获得食物的劳动,自给自足经济生活一部分,敬神封建社会存在个中阶层、组织出现多种职业、商贸增加、手工业专业化有闲阶级在仪式、节日、集会、婚礼等活动中休闲产业社会流动性社会、契约性社会职业专业化、生产自动化大众休闲后工业社会多元化协作关系、信息社会高科技化、社会导向性生产个性与价值观的追求,满足个人欲望、灵活使用3闲暇观与生活重建3.1闲暇时间增加,闲暇意识增强●闲暇与工作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打破传统生活的平衡结构,形成新的生活价值观3.2个性重建:三维结构:普通人、全体人、个性人变成自己想或能够成为的人3.3社会关系重建●个人选择自由度增大,交往面拓宽,交往频度增加,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生活圈,导致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出现,新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过程和生活热点正在出现3.4人地关系重建●亲近自然,保护意识增强●注重和谐,生态意识增强:生态设计与生态建设●提升品质,健康人居的追求4闲暇类型●真正闲暇与被迫闲暇(realleisureandenforcedleisure)●正常闲暇与非正常闲暇●周期性闲暇与非周期性闲暇5闲暇经济●闲暇资源与闲暇效用加工资源————————————-产品风景资源环境自我实现水资源资本爱好发展土地资源物品家庭幸福矿产资源身体健康森林资源社会发展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家庭生产函数U=u(Z1,Z2,……Zn)Z1=f1(xi,ti,E)约束条件:∑Ti=Tc—Tω∑PiXi=I=V+ωTω●三要素:收入、时间、环境●家庭:消费单位与生产单位,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产品组合?以效用最大化目标时间价值与闲暇分配时间总量一定,闲暇与工作时间如何分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国别的人时间相对价值不同6中国社会的闲暇现状6.1闲暇时间超过工作时间●哈尔滨、天津、上海三城市居民平均每周一天工作时间261.43分,闲暇时间336.99分,差75.56分在一周的时间周期中闲暇时间比工作时间多528.92分,约9个小时●年闲暇时间比工作时间多550小时●双休日、10个法定假期合计114个休假,多部门带薪休假日●工业社会特征:刚性为主,弹性工作时间相对比较少,休闲方式更多依赖电视等大众媒体,三城市居民平均每天媒体消费时间占休闲时间的48.6%,各种音响电器、专业演艺人员、休闲娱乐场所等时尚;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D里斯曼〈孤独的人群〉:现代人的社会性格经理了量词革命:第一次是文艺复兴,其社会性格由受传统观念支配变成有独立间接、不随波逐流;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中期已进入大众消费和大众文化阶段的国家中,在大众传媒、同伴全体的价值观和规范控制下,人们重新变成了“外力支配者”。6.2城市、郊区、乡村呈现三级梯度差异●乡村休闲模式:非商业、源于实际生活,传统●城市休闲模式:商业、源于文化、时尚性6.3城乡居民对闲暇生活满意度普遍偏低●据中国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貂禅:我国有效工时仅占制度工时的40—60%,实际工时也仅占制度工时的84.7%,每周平均投入的实际工时为40.64%小时,投入的有限工时仅为19.2—28.8小时,“干不象干样,玩不象玩样”,休闲与工作混淆不清6.4游憩活动、空间日益多样化、层次化、大众化7闲暇资源开发战略与政策7.1发展游憩产业,创造闲暇文明,引导社会积极健康发展,防止闲暇时间内社会衰退;在旅游市场结构中,休闲旅游占主导地位,3个特点:a与闲暇有关b最能体现国民经济水平与国民素质c反映社会发展态势,最具开发潜力,供需矛盾突出。全民健身计划是社区游憩计划的重要内容。7.2东西方文化与经济水平差异导致闲暇价值观的差异,建立城乡居民闲暇需求调查体系,吸取西方闲暇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的闲暇科学理论,知道游憩产业的发展7.3发展多样化、网络化、体系化的城市游憩系统;风景园林仅是游憩场所的一种类型,要系统开发城市游憩资源。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7.4大力促进户外运动社会的发展7.5积极推动健康城市的发展Healthpromotion●健康促进的概念: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其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作出健康的选择;●健康促进的核心:增权(empowerment),自主控制和决定的内在能动性的发挥和增强。●应用行为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如何控制和提高自身健康的实践而提炼出的理性认识,是解释健康行为和知道健康促进实践的系统方法.是一门帮助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以达到理想健康状况的科学和艺术,生活方式改变可以通过提高意识、改变行为及创造支持健康行为的环境等措施来实现。健康观●传统健康观:无病、无残、无伤●现代健康观: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1948,WHO)从生物人扩大到社会人从个体健康扩大到群体健康●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是一项全社会全民的事业,所有的人都应该获得最基本的健康资源,包括和平、适当的经济资源、事物和住所、稳定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性资源的应用。健康的决定因素1974年,加拿大marclatonde提出健康领域概念(healthfieldconcept)替代传统的“所有的健康改善都源自医学”狭隘观念。●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环境、卫生服务的可得性●人类生物学:性别、遗传、婴幼儿发育状态●生活方式:日常的生活习惯、个人的能力和技能●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卫生服务:卫生机构、服务网络健康促进行动的策略●制定健康公共政策(buidinghealthypublicpolicy),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框架,获得工作、资金保障、足够住房、质量教育、健康食物、知识信息、安全交通、游憩场所、生活技能、社会支持性网络。创造支持性环境(creatingsupportiveenvironments),物质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特别是生活、生产与休闲模式、自然资源保护对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强化摄取行动(strengtheningcommunityaction):RecreationMovement●发展个人技能(developingpersonalskills):生活技能、运动技能、信息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reorientinghealthserbices)健康与生态学模型●生物学中的生态学: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健康促进中的生态学:人与其所处的物质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生活中的生态学: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稳定状态生态学模型的特征●多维性:个体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物质环境因素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多维因素的交互作用:●环境对个体的多重影响: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用生态学知识解释健康的决定因素、理解健康问题;采取综合性措施来影响健康的决定因素。●Moos社会生态学模型提出4组与健康有关的环境因素:物质环境(自然、人工),组织环境,人群,社会风气。健康行为的生态学模型●研究:环境如何影响人的健康行为,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如何影响人的健康行为,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架构:环境在多重水平上影响着人的行为,至少有4个曾系,由低到高分为个人、人际和组织机构、社区和文化、经济、政策。健康促进的生态学模型:是一种以环境改变、为、政策干预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有利于健康选择的多元性健康促进模型●Stokols交互作用理论(jinteactionism):人与环境是一个相互包含着的实体一部分,健康受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多方面的影响,环境的参与者可以分为不同水平的子集:个人、家庭、组织、社区和人群。不同的环境、子集水平中存在多个水平反馈。生态学模型与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足是当今城市居民重要的健康问题,是造成死亡、疾病和残疾的重要潜在危险因素。●WTO调查:户外活动不足或静坐生活方式是全世界引起死亡的前10位原因之一,全球有60%--85%的成年人没有达到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户外活动水平,每年有超过200万的死亡与体力活动不足;久坐生活方式增加了全死因死亡危险,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发生的危险性增加1倍,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结肠癌、高血压、骨质疏松、抑郁或焦虑的危险性生态学模型与户外活动●对户外活动行为的多维影响:个体、社会文化、物质环境,环境因素导致久坐行为最为突出●自然环境:地形与气候●建筑景观环境:现代社会对基础设施的巨大投入,促使人们养成了久坐的生活方式●环境影响的多重水平:1)机构水平:学校教育、工厂鼓励、卫生服务中心与保险公司的促进2)社区水平:社区游憩组织3)政策水平:间接水平,大量修建快速公路,对步行系统投入不足;学校体育设施投入减少;大楼中心步行楼梯的关闭●直接影响行为的环境:便利设施方便性、密度与行为状态密切相关特定行为的生态学模型:●环境因子:公园、康复中心、邻居、学校、工厂、商店●区位因子:运动器械的可得性、娱乐场所的可及性●社会经济因子:交通、健康救护、教育●政策因子:城市规划、节省劳力的设备的组织●研究困难与挑战:环境影响的测量,户外活动对健康影响的测量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第三章游憩活动的分类系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1)从游憩发生的场所:室内与室外2)从参与人数的多少:个人与群体3)从游憩活动的性质:运动性、娱乐性、文化性、自然性4)从游憩活动的状态:静态与动态、被动与主动5)从年龄的大小:儿童、青少年、老人6)从消费水平的高低:高消费与低消费7)从发生的时间:日常、周末、短期、长期8)从依托的自然环境:水、周末、短期、长期9)从依托的文化环境:水乡古镇、乡村、城市10)从原创的角度:国产的、引进的11)从历史的角度:时尚的、传统的性质与分类1)有序化、条理化、清晰化2)多维性3)时尚性与传统性4)元素性与系统性户外游憩的分类●空域:滑翔、直升机、热气球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水域:游泳、划船、帆船、游船、游艇、冲浪、滑水、潜水、垂钓●陆域:野营、野餐、远足、健行、马道、车道、攀沿、探险游赏项目类别表游赏类别游赏项目1.野外游憩①消闲散步②郊游野游③垂钓④登山攀岩⑤骑驭2.审美欣赏①揽胜②摄影③写生④寻幽⑤访古⑥寄情⑦鉴赏⑧品评⑨写作⑩创作3.科技教育①考察②探胜探险③观测研究④科普⑤教育⑥采集⑦寻根回归⑧文博展览⑨纪念⑩宣传4.娱乐体育①游戏娱乐②健身③演艺④体育⑤水上水下运动⑥冰雪活动⑦沙草场活动⑧其他体智技能运动5.休养保健①避暑避寒②野营露营③休养④疗养⑤温泉浴⑥海水浴⑦泥沙浴⑧日光浴⑨空气浴⑩森林浴6.其他①民俗节庆②社交聚会③宗教礼仪④购物商贸⑤劳作体验风景区游赏活动分类系统陆域水域空域运动挑战类赛车、越野、赛马、滑雪冲浪、潜水、帆板滑翔、跳伞、溜索、荡索文化体验类宗教、节庆、风味小吃、劳作体验水乡风情生态游憩类野营、野餐、垂钓、森林浴、寻幽游泳、划船、海水浴、泥沙浴娱乐休闲类音乐、电影、戏剧、茶馆、表演水上表演审美观赏类自然揽胜、摄影、文化揽胜水上、水面、水下观赏空中观赏研究教育类观测研究、科普、教育、标本采集、写生、品评、协作、创作1986年美国的户外调查●散步(+);驾车观光;野餐;游泳(+);参观公园、文化、体育节事;户外比赛和运动;垂钓;泛舟;自行车(+);野营;自然观光(+);狩猎;骑马;高尔夫LOGON学会在德国的调查●散步;驾车观光;园艺活动;游泳;户外比赛和活动;户外运动;增进心智;参观文化节事;周末度假BIPE在法国的调查(区域旅游委员会,1989)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散步;野餐;节事和短途旅行;公园和其他地区;个人的体育活动(++);慢跑(++);垂钓(-);周末度假(--);团队的体育运动(+);狩猎(-)英国1986-1991的调查●参观公园和开放空间;散步(+);短途旅行;自行车(+);户外运动和比赛;游泳(+);高尔夫(+);垂钓;骑马;参观主题公园游憩密度、用地与成本●密度:各种游憩活动每天每公顷面积的适宜游客人数。以自然为基础的游憩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密度每公顷使用人数特征非常低少于5接近自然低5—50较大空间中等40---300不拥挤到拥挤高1000---5000非常拥挤●用地需求:一个高尔夫联系者常规练习所需要的面积是网球联系所需面积的40倍,是室内游泳者所需面积的500倍土地需求人均用地(平方米)常规使用者(sqyd)活动种类非常高多于600多于700高尔夫、自备马匹骑马、周末别墅高100—200120---240租用马匹骑马、乡村足球、租用花园一般40---6545---65城市足球、野餐、游憩公园、野营小5—256—30网球、小型帆船、公园非常小小于5小于6露天或室内游泳池、溜冰、风帆冲浪●成本需求(costrequirements):个人承担与政府承担对于规划目的来说,在对游憩项目托子决策之前,综合考虑游人数和相对收入;地方政府要考虑需求弹性和产品的可替代性,力求用最小的化肥满足居民对游憩和运动的需求。参与者承担的成本活动案例非常高高尔夫、骑马、帆航、购置周末别墅相对高城市足球、室内游泳池、室内滑冰、住宅式露营一般网球、乡村足球、轻型帆船、风帆冲浪较便宜室外游泳、野餐、散步、徒步旅行地方政府承担的成本活动案例很高室内运动与游泳、城市足球、游艇停泊高乡村足球、租用花园、天然水面游泳、干港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低网球、轻型帆航、风帆冲浪、骑马、散步、徒步旅行、城市或市郊公园●游憩活动与游憩需求之间关系●游憩需求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活动需求、环境需求、体验需求、收获需求和满意需求五个方面,满意是终极目标。●按照弗洛伊德意识层次理论,潜意识层孕育着人的原始需要与情感,是生命的原动力,总是按照“快乐原则”去获得满足,决定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潜意识包括生物性潜意识和社会性潜意识,前者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中形成的,决定了人不可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后者是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在人类潜意识中的积淀,表现为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闲暇使用方式不同,表现为民族之间的差异、东方人与西方人之间的差异等,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两者在游憩形态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前者决定了人类回归自然的普遍游憩需求,后者使游憩活动、设施与环境具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性。●对游憩需求的把握主要通过调查途径,根据游憩地市场结构的一般特征,对特定的市场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和预测需求,一般游憩需求分8类:(1)回归自然;(2休息放松;(3)增进与亲友的关系;(4)远离人群,享受孤独;(5)强身键体;(6)获得新知识;(7)体验新经验;(8)购物。这些需求可以通过参加某些游憩活动来实现;此外需求还需要引导和刺激。表1游憩活动与游憩需求之间的一般关系游憩活动游憩需求观赏风景爬山登高野营露营观赏动植物高尔夫球赛马赛车游艺活动自行车越野网球羽毛球射击狩猎跳伞溜冰漂流划船垂钓饮食购物探亲访友回归自然RRRRRRRRRRRRRRRRRR休息放松RRRRRRRRRRRRRRR远离人群享受孤独RRRRRRRRRRRR强身键体RRRRRRRRR体验新知识RR体验新经验饮食购物游憩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同一游憩地可以开展各种游憩活动,各项活动之间相互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类:1)连锁关系:一项活动的发生会带动其他活动的发生,如海滨游泳对太阳浴、沙浴的连锁性。2)冲突关系:两项活动在同一空间发生相互冲突,如钓鱼与划船、狩猎与攀沿。3)观赏关系:一项活动成为被观赏的对象引发出另一项活动,如滑雪与风景观赏。4)相互无关:两项活动可以在同一空间发生,互为影响,如钓鱼与散步。●相互冲突的游憩活动不得规划于同一空间,具有连锁关系、观赏关系的游憩活动在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其空间上的关联性,互相借景,合理布局。在游憩地规划中首先就要根据其功能定位,列出各项游憩活动,分析各项活动之间相互关系。表2水上游憩活动的相互关系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游泳钓鱼划船游艇帆板潜水滑水冲浪水上跳伞漂流游泳CCCCRCRR钓鱼CCCCCCCC划船RCRCNRR游艇RRRRRR帆板RRRRN潜水RRRN滑水NRN冲浪RN水上跳伞N漂流游憩活动与环境关系●环境是游憩活动发生的空间基础,游憩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地系统中的关系之一,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动植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等都影响游憩活动的选择和开展。●游憩容量是调节两者关系的重要指标,从节约投资与保护环境两方面出发,游憩适地性是游憩规划的原则之一,不同的地形坡度、环境条件开展不同的游憩活动。●游憩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游憩影响与游憩冲击,环境感知与生态意识。游憩活动、设施与环境的综合关系●设施是游憩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媒介,根据环境特征增加一些设施就可以引导一些游憩活动的开展,活动、设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中类型:一是对应关系;二是对多关系。前者如山岳风景景观与登山、攀沿活动的关系,高尔夫球场专供达高尔夫球之用,后者如广阔的水域,可以开展游泳、钓鱼、泛舟、帆船等各项活动。●有些游憩活动需要依赖特殊的自然环境,如海水浴、潜水等活动需要和缓的沙滩、洁净清澈的海水,有些活动不需特殊的自然环境,但需大量资本的投入,如高尔夫球场,其他如保龄球馆、网球场、机械游乐园等都是人为地建设各种设施导入各种游憩活动。在自然环境中设施越少,自然度越高,设施越多,现代化程度越高。游憩活动的地域组合与配置●游憩活动可分为类型与系列两个方面,每一类游憩活动从消费水平角度可分为高、中、抵挡系列,任何一个游憩地都是由几个不同类型游憩活动及其每一类活动中的某一系列组成,类型与系列的组合可以分为4种模式:1)单系列多类型组合模式:这一类模式以城市公园为代表,比较普遍,作为大众化的休闲空间,日常各类休闲活动收费低,参与人数多。2)多系列单类型组合模式:这类模式以专门化的游憩场所为代表,如高尔夫球场、康复疗养度假胜地等,康复活动如负离子浴、面膜、冲击超声波、洒浴池、咖啡浴、游泳,网球、散步等,度假村由小木屋、别墅、公寓、饭店等组成。3)多系列多类型选择组合模式:这类模式一般以大型旅游区或度假区为代表,可开展的游憩活动很多,各项活动的消费水平也不相同,旅游者可以有选择地参与。4)多系列类型组合模式:这类模式是一种理想状态,全面满足各种类型游客的各种需求,实际上一个旅游地是很难做到的。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模式的选择●在具体规划中,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取决于游憩地功能定位以及游憩活动组合的结构效益地域配置●在游憩地功能定位与活动组合策划基础上,根据活动、设施的要求与环境特点进行空间布局——地域配置,配置模式主要有点状、线状和块状三种,其它更复杂的模式如网状可以简化分解为这三种模式:点状模式、线状模式、块状模式。规划意义●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最终解决了一个问题,开发与规划如何一体化?如何把市场导向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规划设计中长期以来两者之间缺少战略指导具有较大盲目性,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要求把开发层面上的功能战略与规划层面上的活动、设施、环境综合起来,以项目为纽带,项目既是开发研究的具体化,又是规划设计的具体尸体,通过规划设计一系列活动、设施环境来事项项目所要求的功能,一般程序如下:市场分析功能定位——》活动导入——》设施导入——》项目策划——》环境规划设计反馈不同类型游憩地游憩活动组合●GreatSmokyMountains国家公园RO:徒步旅行、野营、观光、骑马、垂钓、野餐、开发历史演示、健行、驾车旅行、狩猎(wildflower)、观鸟●公园有170英里的公路、100英里的碎石路、900多英里的步行道和骑马道。Appalachian游径沿着山脊穿越GSM公园(shelter),每个相距一天的步程,这些小屋只供一天的驻留,并要预订。●GSM有10个营地,3个具有代表性:Elkmont、SmokemontandCades,均用国家公园局专用帐篷,没有电台,其中7个接待团体。特许经营木屋为野营者提供两者选择:一是Elkmont的WonderlandClubHotel,在公园建立前他是私人俱乐部,二是位于海拔6593英尺的Leconte客栈,专为徒步旅行者而设,有餐点供应,10个小间,无电。●公园入口有大量的商业性旅馆、饭店、商店和其他一些吸引物。●1991年接待游憩人数865.45万人次,仅次于Yellowstone/Yosemite/GrandCanyon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第四章游憩地设施系统——一、服务设施;二、辅助与基础设施;三、游憩、文化与运动设施服务设施1、普通设施(基本设施):是所有度假区或游憩地必修具备的设施,如住宿、餐饮、娱乐、休闲设施2)特殊设施:具有独特地方性、体现游憩地或度假区特色的设施●两者,功能相同,但建筑形态与服务特色不同;设施标准不同,但基本规划指标及具体技术参数基本相同。3)住宿设施是度假区主要服务基地,度假区净收入主要贡献者,是-度假胜地中最贵的设施(节约10%投资,相当于游憩、运动和文化设施的全部投资),是主要就业提供者,也是开发商的主要投资行为对象。●住宿设施类型宾馆(Hotels):随时提供服务(住、餐饮、小吃等),分签约接待、只住不吃、旺季开放等类别;1)小型私营旅馆与小型公寓旅馆(Guesthousesandpensions):固定客户提供住宿餐饮服务。2)汽车旅馆与木屋(Motelsandlodges):为过往旅客提供服务,自助厨房。3)自助宾馆(Hotelsgarnis):提供早餐服务的住宿或没有餐饮服务的住宿。4)青年旅馆(Hostelaccommodation):特殊人群使用(青年、朝圣者),经济型,也有综合性服务。5)托管公寓(Condominiums):各户有独立产权的公寓,委托给管理公司或代理商执行。6)度假村(Holidayvillages):由多组呈组团布局的住宿单元组成,有一个以餐饮或娱乐设施为依托的公共中心,分社会性度假村与商业性度假村两类,后者最佳床位数800—1000床。7)单幢度假单元(Individualhuosing):指度假区内的公寓、乡间别墅、木屋山庄、小房屋(maisonettes)、平常房屋。8)帐篷营地、拖车营地(Campingsites、caravansites):配有卫生设备、排污系统和扎营设施、餐厅、汽车维修站、商店、室内和户外游憩设施、其他服务等。大多数度假营地只在旺季对外开放宾馆9)家庭经营的旅馆、小型私营旅馆:10—20间客房10)有专业管理公司负责的宾馆:50—70间客房11)提供多种餐饮服务的宾馆:100—150间客房12)为全包旅行团提供服务的度假旅馆:100—150间客房13)博彩宾馆:须提供500—1000个床位设置更多客房以支持高额投资来装备公共设施;14)会议宾馆:需要提供大型会议与宴会场所15)综合性宾馆:多种类型的组合●设施规模、级别与直接就业人数都于床位数相关。度假区创造的直接就业机会大多数来自宾馆业,其他接待设施和旅游活动创造的就业机会并不多。发达地区度假地就业规划标准接待设施每个床位吸纳就业机会5屋1.04屋0.6—0.93屋0.4—0.6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2屋0.3—0.41屋0.2—0.3寄宿公寓0.1自助宾馆0.1度假村0.1—0.2帐篷营地/拖车营地/青年旅馆0.05第二住宅0.05游轮0.2其他活动附设餐饮服务少于0.02游憩、运动与文化活动少于0.05购物及其服务少于0.01管理与工程少于0.02其余各项服务0.05—0.1●在所有就业人员中,管理层和专业人员占10%,技术员工占20—30%,其余的60%--70%为边干边学的半熟练工人。●对于发展中国家,这些参数要提高20%左右。营地●野营和拖车露营是旅游接待设施中最便宜的形式,在西欧,由帐篷和拖车提供的床位空间远多于宾馆提供的床位。●营地场地条件:便捷的入口、良好的排水、平缓的坡度、很好的朝向,营地之间要有树木和绿篱相隔。●设施、空间与环境的组合不同,采取不同的标准。根据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1)帐篷(tent):帆布折叠结构2)露营帐篷(campingtent):临时使用的折叠帐篷3)可移动营地(motorizedhomeorcampervan):机动化之家或露营老面包车。4)旅行活动房或拖车(traveltrailerorcaravan):汽车拖动的底盘上的临时住房5)流动之家(mobilehome):汽车拖动的全年候居住单元,使用寿命比较短,约10年左右。●在美国使用流动之家去度假比欧洲更普遍。种类特征临时营地Transitcamps设施最少,滞留时间不超过48小时白天营地Daycamps一些游憩公园白天使用周末营地Weekendcamps分布于乡村,可开展户外活动。提供运动设施,为儿童提供游戏场,以年度为租赁单元居住营地Residentialcamps以周末营地时间长,主要为旅行活动房、流动之家或临时平房建筑所用,以年度为租赁单元,或以完全产权销售或产权租赁方式转让使用权假日营地Holidaycamps位于资源价值高(海滨、森林等)、交通方便的地区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森林营地Forestcamps美国典型的家庭度假地、森林营地,森林游憩中低密度开发,每一处营地多至25个单元。两单元之间最少留有35米的间隔,配有全套服务设施旅游营地Tourismcamps高标准的假日营地,靠近或救灾旅游度假区内●营地密度各国不一,法国营地内每个单元最小面积90平方米,德国120—150平方米(周围是大片未开发土地);美国分三类:A索要设施集中在一起的中央营地300平方米/单元,B林森营地800—1000平方米/单元,周围是大片林地,可容400—1000人,有道路入口和服务设施,C猎人营地1500平方米/单元,周围是原野地区,容纳50—100人。●对于一个每公顷可接待200—300人的高密度营地,其合适的营地规模为3—5公顷,其容量限度约在600—1500人左右。●在发展中国家,帐篷通常由野营公司提供,一些地方个人拥有或自主租赁帐篷,场地运营者提供空间、服务和公共设施。4、餐饮与购物设施●人们总是反感在同一宾馆的餐厅内按照没有变化的正规菜单来用餐,必修提供多种多样的餐厅、咖啡厅、烤肉厅、快餐厅、特色酒家或酒吧;在大餐厅内分数个特色餐区。●在度假区购物本身是一种快乐,是游憩活动的延伸,一种熙熙攘攘的氛围,在非正式场合会见和结交朋友的机会。所有的度假区都需要一个公共中心。●大商店与特色专卖店要组合,创造趣味性和多样性。二、辅助设施与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设施:度假区或游憩地管理、邮局、消防、警察、维护●健康与社会服务设施:医疗、婴而照看、按摩理疗●基础工程设施游憩、文化与运动设施陆地运动设施陆地游憩设施水上游憩设施基本设施运动场地野餐活动自然泳浴区电影院、多功能厅、歌舞厅、夜总会室内运动场馆公园、休息区、游戏区游泳池青年中心、露天剧场骑术步道、徒步游径帆船活动、架船活动图书馆、阅览室、电视室、赌场高尔夫球场其他种类游径其他水上活动游客中心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陆地运动设施一览表运动场地室内运动场馆骑术高尔夫球场网球场乡村体育馆和社区研究中心骑术中心、骑术指导私人俱乐部绿茵场团体运动小型运动中心大、中、小骑马场住宅开发操场或运动场大中型运动中心长途马道公共高尔夫球场休闲中心骑马小道高尔夫酒店或高尔夫度假区俱乐部会所和服务区训练区开球区、果岭球道停车场、维护间、高尔夫用品店陆地游憩设施一览表野营野餐活动公园休息区游戏区步道徒步游径其他种类游径路旁野餐区城市公园短距离环形散步道城镇、乡村、山地自行车道特定野餐区郊区公园中距离步行旅行游径骑马、乘坐马车公园野餐区小公共花园(果蔬园、综合园、周末花园)长距离徒步旅行游径摩托车竞赛探秘游径适合水道雪地车道、游道水上游憩设施分类表自然泳浴区游泳池帆船活动和架船活动其他水上活动小溪露天游泳池帆船游艇垂钓池塘室内运动游泳池风帆冲浪内河游船游览小湖室内运动娱乐游泳池摩托艇、赛艇潜水水库微型水上乐园滑水遥控船模废弃采石场大型购物中心吸引物小型手划船脚踏船自然保护区步行游径系统---walkingandhikingtrails●短距离唤醒散步道:半小时到2小时(1—8千米),围绕在停车场,餐厅或野餐区周围,延伸至观景点;游径密度取决于地貌和植被状况,在树木郁闭、灌丛茂密的地区,每公里每天5人可以使游客产生原野及与自然亲近的感觉,超过每公里每天50人的密度会使人产生拥挤的感觉。●中距离步行游赏游径:从一个地方出发步行到另外一个目的地的游径,乡村地区:从一个度假区到邻近的村庄或湖滨参观;城镇地区:沿途设立指示牌,在不同目的地之间提供步行通道,连接相关的游憩区和旅游景点。●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这种小径通常与繁忙的交通要道区分开,相对独立,沿途有绿地或吸引人的景点。利用早期运河的纤道、城市堤岸、废旧铁路或步行街等,对城市规划十分重要。●长距离徒步旅行游径:可长达几百公里,沿着古时候朝圣、旅行家和移民遗留下来的纤陌伸展;也可以是穿过景色宜人、通常是遥远的自然区域,这在欧洲随处可见,如德国开始穿过阿尔卑斯山到地中海沿岸,英国也有很多如Pennine之路。●游径路面:可以选用柏油、石基卵石、自然路面等不同方式;尽可能采用影响较小的铺路方式(如假设木板路),避免对野生动物生境的影响,避免对脆弱的土壤的影响,考虑水土流失的纺治。一条精心修建的小径可以减少维护和再建设的费用。设施有:解说牌或路标防止自然和地质灾害的发生;自然游径沿途的指导与教育性设施。车行游径系统:城镇自行车道、乡村自行车道、山地自行车道1、城镇自行车道●市区小径:经过精心设计的自行车道将市中心和郊野公园、乡村游憩地连接起来沿着公路系统的自行车道要尽量远离主要车流,或使用特殊的自行车道(如法国的穿越森林的Apuitaine小道)2、乡村自行车道:路面是未经铺垫的自然状态,长度1.6—3.2km(1—2英里)3、山地自行车道●通常位于山地/乡村度假区附近,穿越牧区或乡间小路,美国比较普遍。●一日游长度:15—80KN●最大坡度:10—30%●最大持续坡度:5%--15%●空地宽度:120---90CM●车迹宽度:60—30CM●路表:时而相对平坦,时而起伏不平,必要十实际一些涉水区域。4、其他游径1)马道2)摩托车竞赛道3)雪地车道4)探访游径(Trailsofdiscovery):不游人领回过去时光(历史古迹、考古遗址、传统农业等)5)适航水道(Navigablewaterways):游船、帆船、独木舟漂流等,需要沿岸陆地的配套设施与服务,可以与步行、自行车道组合6)北欧式滑道规则:限制摩托车、机动车使用步行道、骑马道和自行车道,在使用率高、危险程度大、冲突几率高的地方,将人行道、骑马道、自行车道分开,一般情况下可以公用一条路,不必同时开辟多条平行游径。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第五章游憩地与游憩区一、游憩地类型1、海滨型:海滩、海岛、游艇2、山地型:滑雪、滑草3、乡村型:第二住宅、乡野公园4、温泉型:疗养地、康复中心5、游乐型:水上乐园、机械游乐园6、郊野型:主体园、休闲公园、运动公园7、自然型: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动物避难所8、城市型:城市公园、文化区、广场●户外基地:全年户外教育基地●户外中心(地):季节性游憩环境●城市环境系列●自然环境系列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城市游憩地体系自然游憩地体系户外教育基地游憩环境国家公园游憩---自然环境区域性公园生态保护区生态教育环境动物避难所生物群落环境原始自然纯自然环境二、郊野游憩公园---SuburbanRecreationParks●位于郊区●适宜的场地:地形起伏、风景如画的景观,水、植被在农业产业化、乡村城市化、工业化的背景下,劣地或废弃地(碎石坑或沙坑、垃圾场)是建设郊野公园的选择●特定的设施:入口区、野餐和游戏草地、儿童游戏场、一日游营地、水景特色、返航与划船、餐饮服务、游径网络(健身游径、步行道、自行车道、骑马道等)、其他吸引物(放养动物、生态博物馆、植物园、树木游径)●游憩公园利用率依赖于很多指标:需求压力、与城区相对位置、场地质量、提供的设施等各种设施不是按照高峰需求进行规划,而是按照“最佳时段”来设计,一般是峰值的2/3左右。●使用密度:平均密度没有意义,大面积地区(如森林)可能只能容纳少数游客,而有限的空间可能接待大量的游客,如游泳池周边。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每个游憩地所能接纳的最大游客量取决于该处的自然特征和她所提供的设施类型,超载会使游憩体验质量下降,影响与自然的接触。很低低中等高日使用人数/公顷<人5—50人40—300人1000—2000人环境质量与自然接触可获得空间不拥挤到拥挤非常拥挤活动举例中心使用游径在郊区野餐有组织的野餐与野营沙滩泳池运动设施需求仅需小憩凳椅最低要求必要非常重要三、郊野休闲公园---SuburbanRecreationandLeisureParks●规模:20—100公顷●使用密度:25—100人/公顷/天●吸引物组团布局---甜点效应,游憩中心,便于进入和参与,减轻敏感区压力。●吸引物类型延伸到所有年龄段●为抵消高额成本,发展盈利设施:餐馆/咖啡厅/设备出租/教练/俱乐部设施/表演/保龄球等●教育项目:水族馆/农场动物/生态中心●标准化运动场与大众化游憩兴趣结合起来●单个运动俱乐部、多个运动俱乐部共享、俱乐部与个人参与者共享、运动设施与家庭娱乐设施相合。四、郊野自然公园---SuburbanRecreationandNatureParks●自然导向型●30—1000公顷●离城市50公里或更远●周末游憩,减少对环境更敏感的自然公园的需求压力。五、乡村度假区---ResortsintheCoyntryside●乡村游憩与旅游开发更多地与其附近的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有关●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周末住宅的发展第二阶段:社会度假村模式(与海滨或山地度假区相比消费更低)第三阶段:乡村度假村和假日公园(与见假制度有关,享受第二或第三个年假的比例在增加)5.1乡村度假区——第二住宅---Secondtesidences●周末需求,与城市生活环境恶化相联系,城镇越大,有别墅的居民所占比例越高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典型的城市与第二住宅的距离A100KM以内,对应小城镇居民B150—200KM,对应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居民●私人第二住宅的发展过程●对被遗弃的乡村建筑进行整修翻新●在最有吸引力的地点征用土地建造别墅、木屋,为地方经济带来正面效益(土地买卖、创造就业机会)●消极影响逐渐显现:地方政府支出高额的基础设施成本,当地利益最小化(多数时间闲置不用)●土地价格逐步上涨破坏了农村经济结构,并导致了日益明显的城市化过程。●控制第二住宅在环境敏感地带的发展A在建筑密度接近临界密度(如5座别墅/平方千米)地方禁止修建更多的别墅。B划定具体的农业用地、绿化带、游憩用地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色保护区。C带状或块状组团布局(独立外观和更大程度的私密性,促进儿童共同游戏)●可提供的活动A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湖泊、池塘、河流或森林)B创造独特的富有魅力的地方形象C开展骑马、水上活动、垂钓、高尔夫等活动,集中组团布局D乡村俱乐部(可在旧建筑物(农场、庄园主住宅、庙宇)的基础上构造)●别墅的规模:退休居住,提高标准,周末居住,降低标准●服务设施:商店5.2乡村度假区——社会度假村—SocialHolidayVillages●社会旅游:工薪阶层、平民阶层、社会弱势群体●1960泥1970年代欧洲盛行,简易住宿设施●主要类型:青年旅馆、度假村、帐篷村、改建的村舍与农庄●发展趋势:设施用途多样化,为低收入家庭、各种团体、成人教育、老年人、儿童聚会、周末旅游等不同社会成员提供假日服务(包括为游客安排专门的滑雪索道)。在许多欧洲国家社会度假村客房率日益下降(目的地竞争、拖车营地与露营车的出现、季节性很强)●社会度假村规模:正常运行的最低门槛与经营能力的最大容量(餐饮服务与特殊游憩容量),最佳规模300—800个床位,较大度假村应分若干组团各有300---400个床位。5.3乡村度假区——外租乡村度假区---CountryRwsortsforRent●位于优美的环境中(山地、森林、河流或湖泊),租住一周或更长时间●德国、荷兰和比利时,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区,均有基于周末或短假期的乡村度假区●最早的乡村度假区之一是Pompadour度假村(地中海俱乐部),以骑马作为主要的活动,自1960年代以来欧洲北部大型度假区都被规划为适应各季节的全季候目的地●度假村规模:1000---2000个床位,提供积极全面的度假活动:运动、游憩、文化、自然、休闲等,有许多通向附近的短途游览线路配套服务●住宿设施:私房廊房、胜地旅舍、公寓旅馆、牧人小屋●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典型的室内设施:有顶棚的天井和有遮蔽的走廊;参观、休息室、酒吧;桌球室(撞球)、室内游戏区;舞厅/娱乐区;室内/户外木球、网球、壁球、排球、羽毛球;有景观装饰的室内游泳池(向室外延伸);冲浪浴缸、蒸汽浴、按摩;健身、美容中心;●这些设施需要精心设计,要与周边的景观环境相协调,保持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为老人和儿童提供各自的活动区域。●普遍的户外活动:山地自行车、短途履行、骑马、迷你高尔夫●为儿童以及带儿童出游的家庭提供:为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提供操场、幼儿园、娱乐活动、短途旅行、竞赛等。5.4从乡村度假区到假日公园(HolidayParks)●假日公园不同于乡村度假区,有大型游憩活动、内容能丰富的户外和湖内活动与设施,“积极休闲与度假中心”●1970年代出现于荷兰和比利时,1997年开始风行于欧洲大陆●区位:大城市附近、交通便利、景色迷人●规模:投资1—1.5亿美元,占地100—200公顷,腹地人口100万以上,驾车时间2—3小时之内●设施与活动:2000---4500个床位(400—500座廊房),多数为舒适的自助式廊房,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要有不拘一格的室内游泳池,如亚热带水上乐园:沙滩、海浪、水槽、滑梯、急流、水流按摩浴缸、模拟海水、人工瀑布、水滨快餐厅等,配以异乡情调的植被、借助人早阳光,塑造主体景观。●中心广场:与主题餐馆的风味美食、购物、社交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用亚热带树木和鲜花美化的室内交往中心●各种绿化配置的运动场、馆●设计和营销全年运转的生动活泼的短假期:为有幼儿的家庭提供临时看护和监护服务,为有十几岁的孩子的家庭提供活动项目,在非高峰时间为成人创造聚会机会,包括运动、保健、文化或乡村体验;为55岁的游客提供新的活动。●“从家到家”的品牌●一半收入来自餐饮、购物和体育运动●绝大多数员工从当地居民中招募而来,住宅度假村外●高质量的服务和高质量的维护●营销:全包旅游,包括住宿、免费使用亚热带游泳池、免费参与一些运动、游憩活动。●类型:排他型与非排他型,自足式与开放式●开放式与非排他型假日公园:20—50公顷,位于吸引物相对较少的地方,鼓励游客走出去游览,有组织参加郊区活动,对一日游客开放。平均总密度:总密度:每公顷60—100个床位。5.5温泉与疗养度假区---SpasandHealthResorts●欧洲:水生生物理念,750个温泉度假区,综合性社会文化游憩综合体,德国与法国等国家温泉疗养作为一种福利,由国家基金提供支持,传统市场是老年人,正在想成年的高收入群体转变,从疗养转向保健、美容。●发展中国家:矿泉/温泉被广泛用于治疗,设施简陋,及格水池+简易的医疗卫生设施+简易住宿设施。温泉疗养地设施●基本设施:公共浴池、单人浸泡浴室、淋浴室、附带床位的休息室、更衣室,有卫生间的住宿设施,饮用喷泉,必要的工程设备和服务。●高级设施:A咨询室,医疗诊断和公共治疗区,管理办公室;B个人医疗设施:水疗、泥疗、热疗等;C游泳池、注氧与喷射泳池、与跳水池结合的桑拿与蒸汽浴、针形淋浴。问题讨论1、RecreationPark,RecreationandLeisurePark,RecreationandSportPark,RecreationandNaturePark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2、第二住宅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3、国外乡村度假发展模式与中国特点4、社会旅游与社会度假村5、国外关于大型度假工程争论的焦点6、温泉与疗养度假旅游世界格局与发展趋势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1、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和土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管理及旅游发展等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并深深扎根于景观生态学,从中不断汲取营养,成为景观生态学的有机构成,属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部分,它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而发展.2、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趋势:将可持续发展融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中●持续发展的3方面理解:1)持续发展应能与自然和谐共存维护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而不是以掠夺自然和损害自然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2)持续发展应能协调当前与未来世代发展要求的关系,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3)持续发展还应能不断满足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的需求,使整个人类公平地得到发展,逐渐达到健康,富有的生活目标.●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特点:利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预测预报功能加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具有动态特性,把景观状态作为时间的函数,预测预报规划后景观变化的结果,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生态合理性与实效性更强:生态合理性是一个合理规范人类生态行为的科学时间概念.实效性指研究成果能直接或间接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定性向定量模拟发展,方法与技术更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三、景观生态规划1、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内涵概念: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内涵:◆ 它涉及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人类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政策法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它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特性,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础之上; ◆ 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规划强调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的互补与协调,同时考虑区域乃至全球的环境,而不是建立封闭的景观生态系统;◆ 它侧重于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 它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协调文化和社会经济过程.2、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两个含义:其一,景观生态规划决策的作出需要多学科专家协同合作;其二,景观生态规划是在全面和综合分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等各种条件下对景观进行的有目的的干预.3、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1)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则目标规划目标可分为3类:一类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进行的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第二类是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而进行的规划,第三类是为当前不合理的景观格局而进行的景观结构调整.2)景观生态调查景观调查的主要目标是收集区域的资料与数据.获取资料的手段:历史资料,实地调查,社会调查和遥感及计算机数据库.包括:1)自然地理因素:地质、水文、气候、生物;2)地形地貌因素:土地构造、自然特征、人为特征;3)文化因素:社会影响、政治和法律约束、经济因素3)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我们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做到这一点。4)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是景观生态规划及管理的基础。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的结果,客观而概括地反映规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就是景观生态图。可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图件。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或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法、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和逻辑组合法五类。6)景观功能区划分功能区的划分从景观空间结构产生,以满足景观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并与周围地区景观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7)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成本效益分析◇对区域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Forman认为,一个合理的景观规划方案应有以下几个特征:§考虑规划区域较广阔的空间背景;§考虑保护区较长的历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规划中要考虑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规划方案应有选择余地,其中最优方案应基于规划者明智的判断,而不涉及政策约束,这样可供选择的折衷方案才清晰、明确。景观规划中5个必需要素:时空背景、整体背景、景观中的关键点、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地段和分部门规划与设计社会和景观利用需求分析景观的生态特性规划目标确定和景观功能分区1.景观的生态学数据2.景观利用的生态优化景观生态规划与管理建议景观数据的生态学评价景观的生态学综合景观的生态学分析景观生态学特性的解释LANDEP4、景观生态规划的类型(上表)5、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Ø农村景观生态规划Ø旅游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 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原则:•典型性或代表性。比如原始红松林•稀有性。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脆弱性。湿地•多样性。热带森林•面积因素。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天然性。•感染力。感染力是指保护对象对人们的感官所产生的美感的程度。张家界•潜在的保护价值。•科研的潜力。△ 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自然保护区设计遵循下列原则:•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好;•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相互间距离愈近愈好;•自然保护区之间最好用廊道相连,以增加种的迁入率;•为了避免“半岛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 保护区的形状与大小△ 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分区:•核心区:在此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受到绝对的保护,禁止一切人类的干扰活动或有限度地进行以保护核心区质量为目的,或无替代场所的科研活动。•缓冲区:围绕核心区,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过渡区(实验区):保存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一致性,在此区允许进行一些科研和人类经济活动以协调当地居民、保护区及研究人员的关系。•△ 在具体规划设计自然保护区的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合理的划定自然保护区各个功能区的边界问题。一般有以下原则:•核心区。核心区的面积、形状、边界应满足种群的栖居、饲食和运动要求;保持天然景观的完整性;确定其内部镶嵌结构,使其具有典型性和广泛的代表性;•缓冲区。隔离带,隔离区外人类活动对核心区天然性的干扰;为绝对保护物种提供后备性、补充性或替代性的栖居地;•过渡区。按照资源适度开发原则建立大经营区,使生态景观与核心区与缓冲区保持一定程度和谐一致,经营活动要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 自然保护区网与生境走廊建设Noss等认为,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研究集中在单个保护区是不可取的,因为:•单个的保护区不能有效地处理保护区连续的生物变化;•只重视在单个保护区内的内容而忽略了整个景观的背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保护;•单个保护区只是强调种群和物种,而不是强调它们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在策略上应趋向于保护高生物多样性的地区,而不是保持地区的生物性的自然性与特征。因此,Noss等提出了在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网设计的节点-网络-廊道模式。一个区域的保护区网包括核心保护区、生境走廊和缓冲带。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缓冲区设计与确定GIS廊道需要满足的条件廊道设计与确定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与评价目标物种的生态习性分析影响目标物种的景观因子分析与确定目标物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景观因子分析与制图景观适宜性评价标准的确定景观适宜性评价与制图核心斑块设计与确定核心斑块评价指标的确定潜在核心斑块的确定缓冲区条件的确定GISGISGISGIS四、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景观生态设计与景观生态规划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如果说景观生态规划是从较大尺度上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及重新配置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及功能区域,那么景观生态设计就是在小尺度上对景观生态规划中划分的功能区域特定功能的实现过程,一般都与具体的工程相联系,以具体的生态技术应用为特征。1、景观生态设计原理§共生原理§多重利用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局部控制、整体调节§因地制宜、近远结合2、景观生态设计类型§多层利用的桑基鱼塘系统§和谐共生的农林复合经营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综合利用的农、草、林立体景观设计§循环利用的庭院景观生态设计类型§景观惟美的园林风景设计§3、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关系 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管理构成了景观生态建设,属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从国内外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来看,内容不尽相同。景观生态设计更多地从具体的工程或具体的生态技术配置景观生态系统,着眼的范围较小,往往是一个居住小区、一个流域、各类公园和休闲地等的设计;而景观生态规划则从较大尺度上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及重新配置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及功能区域,使整体功能最优。景观生态规划强调从空间上对景观结构的规划,具有地理科学中区划研究的性质,通过景观结构的区别,构建不同的功能区域,而景观生态设计强调对功能区域的具体设计,由生态性质入手,选择其理想的利用方式和方向。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是从结构到具体单元,从整体到部分逐步具体化的过程。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思想中西园林中的美学思想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 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 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 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尤其是15~17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人工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 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 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 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 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人化自然/自然拟人化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 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 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专门论 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 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 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认得意志加以改 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 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 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 认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 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 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 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 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 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 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 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 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 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 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 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 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 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 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 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 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 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 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 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 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 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 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必然性/偶然性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 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 多种多样前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 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一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 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 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 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 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 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 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明晰/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 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 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 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 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 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 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 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 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 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入世/出世  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圣经〉〉中所描绘的伊 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 步贴近了现实。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 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 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在营建园 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 山"的模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社会动乱分裂,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 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者隐居的生活。这时便滋生 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深深影响 到以后的园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 得。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 行公共活动。   唯理/重情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 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 的哲学思想体系 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 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 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 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 的影响下形成的。 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 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 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 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 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 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以粹取其精华。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 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 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 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 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江南私家园林政治风范和江南雅风元建大都后,城内外渐有私园构筑,明清时兴建日盛,成为明清北京宅园。明清宅园的园主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富裕的经济条件。即使是在野政客,也多和当朝政治息息相关。宅园的设计思想,除了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而建造“城市山林”外,还追求气派,以显示政治地位。这和江南宅园追求超凡脱俗的意境有明显的不同。宅园布局受四合院建筑和宫苑影响,园林空间划分数量少而面积大,常用中轴对称布局。如恭王府的主要空间划分不过五六个,花园的布局有明显的轴线贯穿。园林以得水为贵,宅园的选址大多在靠近水系的地方。明代北京西郊海淀一带是私人别业集聚之区,至清代大部分改为宫苑;以后高梁河水系的积水潭、后海一带,私人宅园逐渐增多。城内宅园缺乏水源,一般仅挖小池,以所得土方堆土山,体量也不大,常摹拟大山的余脉或小丘。叠石亦多为小品,偶得奇石就独立特置供欣赏。明代宅园风格继承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传统,着重于运用水景和古树、花木来创造素雅而富于野趣的意境,因景而设置园林建筑,并巧于借景。清代乾隆以后,宅园中建筑增多,趋于繁琐富丽,和明代风格迥然不同。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南京、湖州、杭州、扬州、无锡、苏州、太仓、常熟等城市,宅园兴筑盛极一时。这些园林都是在唐宋写意山水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创作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江南气候温和,水量充沛,物产丰盛,自然景色优美。晋室南迁后,渡江中原人士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园林的营建创造了条件。东晋士大夫崇尚清高,景慕自然,或在城市建造宅园,或在乡野经营园圃。前者如士族顾辟疆营园于吴郡(今苏州),后者如诗人陶渊明辟三径于柴桑(今九江附近)。皇家苑囿则追求豪华富丽。建康(今南京)为六朝都城,宋有乐游苑,齐有新林苑。唐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首次发现太湖石的抽象美,用于装点园池,导后世假山洞壑之渐。南宋偏安江左,在江南地区营造了不少园林,临安、吴兴是当时园林的集聚点,蔚为江南巨观。明清时代,江南园林续有发展,尤以苏州、扬州两地为盛。尽管江南园林极盛时期早已过去,目前剩余名迹数量仍居全国之冠,其中颇多为太平天国战争之后以迄清末所建。早期园林遗产,如扬州平山堂肇始于北宋;苏州沧浪亭和嘉兴烟雨楼均始建自五代,嘉兴落帆亭始建自宋代,易代修改,已失原貌。苏州留园和拙政园、无锡寄畅园、上海豫园、南翔明闵氏园(清代改称古猗园)、嘉定明龚氏园(清为秋霞圃)、昆山明春玉园(清为半茧园)均建于明代,规模尚在。目前,江南园林以苏州保存较好,扬州也有相当数量的园林遗留至今。其他各地较著名的有:1、南京---旧日诸园如愚园、颐园、商园均已无存。瞻园在60年代经建筑学家刘敦桢擘画经营,面目一新。煦园亦经修葺,恢复旧观。2、无锡---寄畅园风采不减,仍为江南名园。梅园、蠡园则是近代作品。3、常熟---以燕园最著,有清乾隆时叠山名手戈裕良所作湖石和黄石两山。壶隐园、虚廓居、水吾园等,已失原状。4、上海---豫园在上海南市,园中黄石山相传出自明代叠山名匠张南阳之手,结构奇伟。又有玉玲珑石为江南名峰之一,传为花石纲遗物。上海南翔的古猗园,在抗日战争中大部被毁,现已修复,规模胜昔。嘉定秋霞圃,以山石胜,近已修葺一新。青浦曲水园,松江醉白池均存旧迹。5、杭州---旧日私园多湮没,惟存湖西数庄,如郭庄(汾阳别墅)、高庄(红栋山庄)、刘庄(水竹居),但已改观。孤山的文澜阁和西泠印社也是西湖中的小园,均别具一格。6、吴兴---南宋时园林极盛,现仅存清末南浔小莲庄等小私园数处。城中潜园、适园、宜园等均已无存。7、嘉兴---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在南湖湖心。烟雨拂渚,隐约朦胧中,景色最佳。城北杉青闸有落帆亭,建自宋代,近已湮没。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江苏震泽师俭堂花园锄经园是江南园林中最小的一个,利用院子边上的一块三角形地带建成的,占地仅240平方米,面积虽小,但设计巧妙,园内建有四面厅、五角亭和半亭,在三角形院内的锐角部位建了二层楼阁藜光阁(阁依地形南窄北宽,阁内仅容一桌,楼梯利用阁后墙角)。花园中还建有游廊、假山,假山上建半亭,使园内建筑高低错落有致,有疏有密,是最精巧的江南园林。江南园林多集中在江苏和浙江一带,历史上从晋朝开始,由于中原大批人口迁移江南,将中原文化带入江南,园林艺术也在江南得到蓬勃发展。由于江南气候温和,水量充沛,物产丰盛,自然景色优美,为园林的营建创造了条件。历史上江南一带名园迭出,从皇家苑囿到私人园林,极其兴盛,但可惜现在留存的已所剩无几,但即使如此,江南仍是中国古代园林保存最集中之地。江南园林的艺术创造成为后来中国园林建筑的主流。唐朝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使时,首次发现苏州石的抽象美,用于装点园池,导致后世假山洞壑大兴。目前剩余的园林遗产,如扬州平山堂肇始于北宋,嘉兴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嘉兴落帆亭始建于宋代,易代修建,已失原貌。苏州留园和拙政园、无锡寄畅园、上海豫园、南翔明闵氏园、嘉定明龚氏园均建于明代,规模尚在。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苏州园林中以春秋吴王夫差的姑苏台为最早;有关水家园林的记载,以东晋吴群顾辟疆园为最早。唐宋时期,苏州园林的兴建日益增多,宋代有苏舜钦的沧浪亭、范成大的石湖等。明清时期,建园之风甚盛,造园艺术也达到空前水平,目前遗留的园林实物多属这个时期。江南园林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江南园林的第一个特色即是叠石理水。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上海豫园玉玲珑,杭洲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等,都是宋朝遗留下的太湖石。明清两代,园林建筑崇尚堆叠假山,现存的扬州片石山房假山,相传出自著名画家石涛之手。江南气候温和,宜于草木生长,因此江南园林中花木种类众多,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手植藤。园中林木布局很有章法,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古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令人赏心悦目。江南园林文人气很浓,以淡雅为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意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官家庭院,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明清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成时期,此时期除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之外,封建士大夫们为了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还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作为日常聚会、游息、宴客、居住等需要。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与住宅相联。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风格素雅精巧,达到平中求趣,拙间取华的意境,满足以欣尝为主的要求。宅园多是因阜掇山,因洼疏地,亭、台、楼、阁众多,植以树木花草的“城市山林”。在数量上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其个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北方的北京,南方的苏州、扬州、杭州、南京。其中江南的私家园林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江南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为著称,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又以苏州为最多。为此,苏州又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文化古城扬州,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大小园林已有百余处,为此,有“扬州以园事胜”的说法。由于扬州地处南北之间,它综合了南北造园的艺术手法,形成扬州园林具有所谓北雄南秀皆备的独特风格。从隋、唐开始,扬州由于经济繁荣,富商大贾麋集,文人雅士荟萃,对扬州园林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地处江南水乡的苏州,城市中水道纵横、气候适宜,植物繁茂,花草树木品种丰富,当地又产湖石,叠石掇山的技巧高明,造园条件特别优越,物资又很丰富。为此,富饶的苏州,成了官僚豪富掠夺和享乐的一个重要地方。明清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就成了私家园林的集中地,苏州的造林活动达到高潮,官僚地主争相造园,一时成为风尚,造园之风达三百余年之久,苏州也就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皇家园林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壮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占地甚少,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在园景的处理上,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园景空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堂奥纵深,激发游人探幽的兴致。有虚有实,步移景换,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无穷。如苏州拙政园,园中心是远香堂,它的四面都是挺秀的窗格,像是画家的取景框,人们在堂内可以通过窗格观赏园景。远香堂的对面,绿叶掩映的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的四周遍植腊梅;东隅,亭亭玉立的玉兰和鲜艳的桃花,点缀在亭台假山之间;望西,朱红栋梁的荷风四面亭,亭边柳条摇曳,春光月夜,倍觉雅静清幽。国内植物花卉品种繁多,植树栽花,富有情趣,建筑玲珑活泼,给人以轻松之感。巧于因借是江南园林的另一特点,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得盈尺之地,俨然大地。借景的办法,通常是通过漏亩使国内外或远或近的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有限的空间以无限延仰,使人游来意无免有时也用国内有国,大国包小国,造成空间多变,层次丰富,这种园中之园,又常在曲径通幽处,在你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队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之产生“迂回不尽致,云水相忘之乐”。有时远借他之物、之景,为我所有,丰富园景。江南私家园林大都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及地主经营的,比起皇家园林来可说是小本经营,所以更讲究细部的处理和建筑的玲珑精致。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室内普遍陈设有各种字画、工艺品和精致的家具。这些工艺品和家具与建筑功能相协调,经过精心布置,形成了我国园林建筑特有的室内陈设艺术,这种陈设又极大地突出了园林建筑的欣赏性。如苏州留园的楠木厅里,家具都由楠木制成,室内装饰美观精致、朴素大方,形成了一个欣赏性的典雅的室内环境。室内布局一班都采用习惯的对称手法,墙壁上的字画挂屏以及室外的石案、石墩等,也部采取对称的布局,在重复中富有节奏。室内外装修与家具陈设品均以枣红、黑、栗壳等三色为主要色调,从而与园林其他部分的紫青色、白色相调和呼应,体现了园林建筑室内外设计的宁静要求。这恰恰与皇家宫殿建筑追求豪华壮丽,用大红大绿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楹联、诗词、题咏与园林相结合,利用文学的手段深化人们对园林景色的理解,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使园林更富有诗情画意的手法在江南园林中也是极为成功的。造园匠师们善于用文学上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来美化园景,厅、堂、亭、谢上的楹联常常是赏景的说明书。如拙政园中《海棠春坞》指的是庭内种有海棠的小院,宜春日小憩;《荷风四面》亭指的是四面临池的小亭,宜夏夜纳凉;《待霜》亭周围遍植桔树,宜深秋登临;《雪香云蔚》亭附近遍植腊梅,宣冬日踏雪。文联辞对兼有书法之妙,更引入欣赏。这一时期也有更多的文人画家参与园林的设计与造园实践,明朝有著名的张南阳、周秉成、计成等,清代有张链、张然、叶眺等。他们既善长绘画、又是造园家。其中计成总结了造园的理论,著有《园冶》一书;张涟叠白沙翠竹与江村石壁;计成叠影园山;石涛叠片石山房、万石园等。他们的实践和理论,大大地促进了江南园林艺术的发展。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木的有机统一。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成功的园林艺术,它既能再现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而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江南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政治、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所形成的园林与北方园林有很大的不同。江南地区的无锡、苏州、扬州、杭州、上海、常熟和南京等地,所建园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园,是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园林。唐朝杜苟鹤的诗“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姑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面貌,所以江南园林的特点:“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这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苏州是我国古老的城市之一,远在三千年以前称“荆弯”之区。春秋时为吴国的都城,秦汉时代称会稽郡,六朝称吴都,隋朝起称苏州,宋元时称为平江府,明清时又复称苏州。从以上这些苏州名称的变迁,可以看出苏州历史的悠久。苏州造园历史也相当悠久,特别是自明清开始,地主官僚竞相建园。自明迄今,据记载有七十多处,较著名的如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等。1、拙政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元朝为大宏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621年)御史王献臣始建园,名拙政园,后多次易主,几经兴废。现园大体为清末规模,由中区(拙政园)、西区(补园)及东区(归田园)三部分组成。它是明清以来,苏州著名园林之一,也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作之一。拙政园全园的五分之三为水面,造园者采用了“南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的因地制宜的手法。不同形体的建筑物都傍水而建,建筑造型力求轻盈活泼;在开阔的水面上或布置小岛,或架设小桥,打破了单调的气氛,衬托了深远,使游人如置身于构图严谨的山水画中。拙政园由园和住宅两部分组成,园子位于住宅的北侧。入口部分有院门,内迭石为假山,成为障景,使人入院门不能一下子看到全院的景物。在山后有一小池,循廊绕池便豁然开朗。拙政园中部清初时归吴三桂婿王永宁所有,太平天国时属忠王府。总体布局以水面为中心,临水建不同形体和向低错落的建筑。山林葱郁,颇富江南水分情趣,是全园精华所在。水池东西向长,池小仿瀛海三岛的意境,岛的南面隔水为远香堂。岛的东、西、南三面都有曲桥可通,西面从“柳荫路曲”的石桥可至西端小岛,路上布“荷风四面亭”,过亭往东,则可到三岛中最大的—个,岛上建“雪香云尉”亭,亭的周围遍植腊梅,山间曲径,两侧乔木丛竹相掩,满山遍植树木,蔽日浓荫,富有山林之感。由亭下坡,有一溪流横陈眼前,这水系正是水绕山转之意,过溪便到三岛之中的东面小岛,上建“北山亭”,又叫“待霜事”。经亭过曲桥便到池畔的“梧竹幽居”亭。梧竹幽居亭是一个坐观静赏的极好景点,小阁枕清流,桥下水声长,人于亭内可望绣绮亭、远香堂、荷风四面亭、香洲、雪香云蔚亭等景点和水面之景,中部的景色也尽收眼底。拙政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置于山池之间。周围环境开阔,建筑又采用四面空透的窗格,像是画家的取景框,以便尽收四周水山景色。远香堂周围环绕着九组建筑庭院,远香堂东隅,即从梧竹幽居南行,可到“海棠春坞”小庭院,庭院内海棠二株,翠竹一丛,东西有半廊,南为粉墒,北为书斋这是一个极清幽的小庭院。海棠、翠竹、山石与粉墙组成一幅极好的立体画图。远香堂之西,有朱红栋梁的荷风四面亭,亭边柳条摇曳,春光月夜,或中秋佳节,漫步其中,倍晌雅静清幽。丽在远香堂西南角上,有小飞虹和小沧浪等一组建筑。这些庭院都饶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由于水多,故而桥多,桥皆平桥,设有低栏,轮廊横平,简沽轻快,与平静的水面十分协调。当人们由小沧浪凭栏北望,透过小飞虹遥望北向的荷风四面亭时,以见山楼作为远处背景,空间层次深远,景面如画。而那迂回曲折的石桥紧贴水面,人们站在桥边小憩,犹如到了瑶池仙境。漫步其中,水光倒影映照其面,正是“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苏州园林大都为封闭式,难借园外景色,于是采取了另一种借景的办法,即对景。如拙政园内的枇杷园,月门正对雪香云尉亭,漏窗、洞门既联系空间,又组成对景;而雪香云蔚亭一景,又是枇杷园小庭院的借景。绣绮亭在假山之上,紧倚枇杷园,在绣倚亭内俯视枇杷园小庭院,可远眺见山楼,这是前后左右高低互借的佳例。拙政园西区也有一片水池,池北水面低处建倒影楼,池南有宜两亭,隔池互为对景,并倒映于清澈的池水之中,成为一处佳景。宜两亭建于山上,人于亭内既可看到西区园景,又可以俯瞰中区园景。宜两亭和北边的倒影楼之间有一曲折起伏跨水而建的波状长廊相连,水廊沿池水走向,顺势而建,空间贯通多层次。以池为中心,环绕水池布置了三十六鸳鸯馆与十八曼陀罗花馆,形成院中院。池中挖土堆石成岛,扇亭建于岛上。流水环抱,近水楼台,池岸亭榭,构筑得体,倒影浮映,为拙政园西部园景的绝佳处。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东区为“归田园居”旧址,旧有建筑及山石大半已不存在,现有者多系解放后所建。园内设假山、水池、亭榭、茶室等,与中区依墙构复廊,辟南北二门相通。此区山池建筑的布置较为疏朗,又置大片草地,与我国传统造园手法有所不同,是一种新尝试。 2、留园留园在苏州市榈门外。明嘉靖时太仆徐泰时建东园于此,清嘉庆时为刘恕所居,名寒碧山庄,又名刘园。咸丰同治年间,苏州诸园多毁于兵乱,而此园独存,光绪时盛康重修,易名留园。园中有湖石峰十二,其中冠云峰最为突出。从布局上看,留园分为中区、东区、北区和西区四个主要部分,而以中区和东区为全园的精华所在。园林艺术的时空变化与持续,在苏州园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虚实、高低、明暗、动静、变化等,处理得巧妙的佳例,莫过于苏州留园了。留园的入口是一古朴典雅的大门,而从入口步入到庭院,利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走进入口是一小小的庭院,有几只盆景,使得小小的庭院富有生机。然后,游人进入一条小过道,这可以说是收。游人经过了这一段迂回曲折的狭小空间之后,来到“古木交柯”处,古树、山石、天竺,犹如立体的四面,进入视野的恰是那美丽的花窗。不同的精巧的楼窗有数十种,具有将景物隔开,又将景物联成一气的功能。透过漏窗,浏览窗外若隐若现,一藏一露的景色,千变万化,令人神往。—忽儿紫藤、桃花、茶花等万紫千红,芬芳四溢;一会又是远处亭台矗立,假山壁立,深壑丛林,溪流潺潺。透过漏窗上的各种图案北望,园林中部的山池楼阁隐约可见,步移景异,时过境迁,随着一年四季和一天内早、中、晚的时间变化,出现不同的景色。当游人穿过涵碧山房,空间骤变,视野顿时开阔。眼前一汪湖水,湖中堆土成的小岛,犹如缩小了的“蓬莱仙境”,使人心逸神飞。从寒碧山房西北,缓登爬山游廊,中途有亭,叫“闻木樨香轩’。这只可环视景色绝佳的中区各景。望园东部的建筑群前后参差,高低错落;相互呼应的楼阁轩屋,掩映在古木奇石之间;东南角是水池的尽头,灵空的长排空窗,古木交柯的廊屋和水连成一角美景。再看那涵碧山房的平台突出水际,层次错落分明,更有倒影清晰在目,富有山林野趣。因东部以建筑与庭院为重点,远翠阁、曲豀楼、清风池馆、汲古得绠处、五峰仙馆等皆参错有致,颇具匠心。主厅五峰仙馆又称楠木厅,是目前苏州园林中最大厅堂,内部装修甚为精美,馆的前后左右都有置石成景的院子,厅南庭中矗石峰五座,山上相传有十二生肖,后院也堆叠石峰假山,低处又砌筑小小金鱼缸,一汲清泉,清意幽新。所叠假山后沿墙绕以回廊,可通达前后左右。整个五峰仙馆就置身在山石、树木、水池形成的庭院中,不出室门,而能坐观山林之美。五峰仙馆与林泉耆硕之馆之间,夹有两个小院,南面是石林小院和辑峰轩,北面是“还我读书处”。小院占地不多,却回廊环绕,空间通透,层次分明。庭中又植佳木修竹,芭蕉数片,精巧得体。东区竖立着江南著名的峰石美景“留园三峰”,高耸奇特而冠世,又具嵌空瘦挺之妙,隔沼与鸳鸯馆相望,成为极好的对景。左右又有瑞云和灿云两峰作伴,成为江南园林中峰石最为集中的一只。林泉耆硕之馆的鸳鸯厅,是欣赏石峰主要所在。冠云峰之北为冠云楼,登楼可一览全园景色。留园北区原建筑已毁,现广植竹、李、杏,余地辟置盆景。留园西区之土阜为全园最高处,可借景虎丘、天平、上方诸山,阜上植以青枫、银杏,秋季红叶遍山,堪称一绝。 3、网师园网师园在苏州市友谊路,南宋为史正志万卷堂址,园称“渔隐”。清乾隆时宋宗元重修,取其旧义,改名网师园。它是园与居住相结合的宅园,园在宅西,全宅面积约九亩,以布局紧凑,建筑精巧与空间尺度比例良好著称,是当地中型园林代表作。园中部凿池,岸周叠砌石矶、假山,其东南与西北并有水湾,曲折深奥,若渊源之无穷。池东为原住宅厅堂,有大门、轿厅、大厅、花厅及庭院二重,依中轴对称布置。池南为小山丛桂轩,是园中主厅,四周罗石植竹,环境甚为清幽。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从北岸看松读画轩与集虚斋退隐于松石轩廊之后,而东北角的竹外一枝轩以其玲珑空透突出于诸景之前,使建筑有前后空间变化,又有对比。东侧厅屋的巨大山墙,因局部作了处理而不显得呆板,从各个角度都能构成良好画面,是此园设计成功的一个方面。园林艺术中的动静处理手法,在以小巧玲珑、曲折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尤为成功。如在“月到风来亭”,游人走进了静中有动,而又变化着的美妙景色之中:那沿墙走廊、爬山廊、回廊等迤逦曲折,满池清水倒映着园中的景色,随着一天中时间的变化,景色也跟着变化,待到皓月中天时,月光、灯光、池水波光交相辉映,具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这种景观随着时间而变化,形成了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造园家不仅注意到一天中时间的变化,还考虑到一年四季的变化,那种春宜花、秋宜月、夏宜凉风、冬宜晴雪的静中有动的艺术构思手法,在网师园中是极为成功的。殿春簃是网师园中极好的—景,该庭院以梅和芍药闻名。院内有简朴、古雅的小轩两间,另有复室,竹、石、梅、蕉隐于室内后窗几块小小的空地上,窗框仿佛是中国山水画的轴绫边,画就是一角空地上一一湖石,几支翠竹或三二华滋的花草,几株芭蕉构成生机勃勃而又不同的静观画面。这些“插曲”运用前后不同的层次,随时间的变化,在不同的光阴效果之下,犹如浓、重、淡、清的水壁画展现在人们眼前,而又是静中有动的画面。通过漏窗或隔扇看殿春簃的室外院内景色时,移花栽木,假山重叠。假山靠墙处,有“冷泉亭”,亭旁泉水清澈见底,又有滴水叮咚,形成殿春簃极幽的静境,又有拨动心弦的动境之意。占地虽只一亩左右,庭院构思却有极妙之处。 4、狮子林狮子林与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共称为苏州四大名园,它位于园林路,始建于元代(公元前1350年前后)。据记载,创园者天加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和尚,邀请当时名画家共同策划构思而成,因中峰曾在浙江天月山“狮子峰”住过,故定名为“狮子林”。园的整个布局以东西横向的水池为全园中心,池的东、西、南三面都叠石堆山,山上峰峦起伏,山下洞壑宛转,间以溪谷,古木交柯,绿树掩映。园以叠山取胜,奇峰林立。其中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霄等峰,而又以狮子峰为最。园东有三院二厅的一组建筑,即鸳鸯厅、燕眷堂和其后的小方厅,原是园主宴客所在,西侧前有立雪堂、堂侧有洞门可登假山,山间建有卧云室、修竹阁,山北为二层建筑揖峰指柏轩,轩沏石桥横架于溪上,跨桥便登假山北部。苏州狮子林不大,但其叠山理水的艺术处理较佳,那飞瀑亭的瀑布,分成三段跌落,依崖壁泻下或临空直下,犹如岩崖峭壁上飘下一层薄如蝉翼的水纱,声如激流澎湃,状若万马奔腾。一流清水运转注入荷池,其上又架以石板桥,桥上行人,仿佛置身于山谷间。这景色俨如缩小了的自然式瀑布,人工为之,妙极自然。特别是池上架桥的处里办法,可使水面空间相互贯通,似分非分,增加空间层次,又有倒影效果。桥面临水,既便于观赏游鳞莲蕖,又使人感到水面宽阔。池岸叠石参错,池中莲荷高下,水面亭楼倒影,池边绿树拂波,附近又有假山、岩壁,烘托出了飞瀑山势的峥嵘。园北部以园林建筑为主,有真趣亭、暗香琉影楼、早船等,全园廊庑周接,随地势起伏变化,高下错落,曲折多变。5、环秀山庄环秀山庄位于苏州景德路,宋时为景德寺,清乾隆时建为私家园林。它的特点是以山为主,辅以池水。此山为清乾隆时叠山名家戈裕良所建,能逼真地模拟自然山水,在一亩左右的有限空间,山体仅占半亩,却构出了谷溪、石梁、悬崖、绝壁、洞室、幽径,建有补秋舫、问泉亭等园林建筑。以质朴、自然、幽静的山水,来体现委婉含蓄的诗情,通过合理安排山石、树木、水体,体现深远与层次多变的画意。全园布局是池东为主山,使人有在一畴平川之内,忽地一峰突起,耸峙于原野之上的感觉。山虽不高,却如巨石磅礴,很有气派。主山分前后两部分,其间有幽谷,荫山全用叠万构成,外形峭壁峰峦,内构为洞,后山临池水部分为湖石石壁,与前山之间留有仅一米左右的距离内,构成洞谷,谷高五米左右。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一山二峰,巍然矗立,其形给人有悬崖峭壁之感。其间植以花草树木,倍觉幽深自然。山脚止于池边,犹如高山山麓断谷截溪,气势雄奇峭拔。构置于西南部的主山峰,有几个低峰衬托,左右峡谷架以石梁。站在石梁仰望,仰则青天一线,俯则清流几曲,形成活泼生动的园林艺术空间效果。池在园之西、南,盘曲如带,又有水谷二道深入南、北假山中,婉蜒深邃,益增变化。水上架曲桥飞梁,以为交通。北面之补秋舫,前临山池,后依小院,附近浓荫蔽日,峰石嵯峨,是为园中幽静所在。环秀山庄凿池引水,富有情趣,使得山有脉,水有源,山分水,又以水分山,水绕山转,山因水活,咫尺园景富有生机。中国园林的艺术分析品园,有各种不同的层次,有观赏的、艺术手法的、思想性的等等,园林之美,也因此有不同的层次。北宋年间,绘画理论家黄休复,著有《益州名画录》(书成于1006年),其中谈到绘画之“格”。他认为画可分四格,即“逸”、“神”、“妙”、“能”。“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以下“神格”、“妙格”、“能格”,也各有其标准。他说的是绘画,其实园林也有同样的品位结构。笔者在前些年写过一文:《品园》(发表于园林杂志,1991-2,上海)也以这种绘画品格理论框架来评园。不过,从园林的性质和特征来说,这里要说的并不是品评一个园的优劣品位,而是从不同的层次(深度)来看园林“表述”些什么内涵和精神。  因此,本文的研究,也就在中国园林所表达的是些什么意义、有些什么层次。大体说,若从表层到深层,则依次为观赏性、意象性和哲理性。所谓观赏性的,即显露在园林形象表层的“意义”,也是最“通俗易懂”的那些涵义:意象性的,则是园林文化的主要方面,即所谓园林之“诗情画意”,以及构园手法之类。对于这些内容,一般的赏国者未必知道得很多,只是觉得园林景观很美(即观赏的),但不知其所以然;哲理者,则属于结构性的,非意识感受的,这也是中国园林中最值得研究的方面,它是深层的,表述的是中国的社会文化的结构和哲学观。当然这也是本文之重点。园林的观赏与意象园林的观赏性是园林美的最表层的语义。中国传统园林的直接目的就是观赏、游憩,而园林中的自然景物,则是最理想的观赏和游憩的对象了。真山真水固然可爱,然而也有诸多的不便,如路途遥远,其他物质条件也得不到满足,不能久留;造园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以构国者理想的景来构园,则更能高出一层。  园林是自然山水林木的再现,或艺术化。赏园赏什么?几乎每个赏国者都会产生这种审美。心态。由国中山水引出对自然美景的联想,这是赏国的一个主要的主题。上海豫园中有座黄石大假山,这也许能令人联想到黄山、泰山、华山等名山奇峰:苏州拙政园中的池水,又令人联想到那些江河湖沼。人们向往的是自然美景,而园中之景艺术地再现了这种景,并且可游可居,则更令人歆羡。园林中之山水是自然山水的“再现”;园林中之建筑又须如何欣赏和联想呢?其实,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也是实际的建筑的“再现”。苏州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贴水而筑,使人联想到江水亭;小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又能使人联想到半山亭。这里亭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亭的“再现”。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  何谓亭?《园冶》中说:“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亭是供行人休息的。当然园中之亭也有此功能,而且与现实亭形象无甚差别,但它于国中,则无疑是仿现实的。拙政园西部有一条著名的长廊,这条廊临水而建,也许亦能令人联想起江南水乡小镇的临水民居和镇集形态,或曰是其“艺术再现”。苏州网师团中有一濯缨水问,临水而建,这种建筑形式曰“榭”,也能令人联想起江南水乡的市肆茶馆。若用白清风之夜,临河品茗,又有弹唱,这种情趣也能在园林水榭形象中得到联想或审美。最有代表性的也许是旱船(建筑)了。凡有池水之园多设旱船,上海豫园中有“亦肪”,苏州治园中有“画肪斋”,拙政园中有“香洲”,广东顺德清晖园中有“船亭”,南京煦园中有“不系舟”,北京颐和园中有“石般”,常州近园中有“虚舟”等等,不胜枚举,这就是船的再现。园中之林木.同样也令人联想起山野间的丛林,宅边之乔樟,水边之垂柳,山崖之虬松。园林中之树木花草当然都是真的,可是这些形态是经过造园者的艺术提炼的,从美学上说,应当是艺术对象了,有人的意志和情态在其中了。总之,无论是假山池水、林木花草、房舍亭榭,人们对这些对象(包括总体的园景)的欣赏,可以说是园林的“能”和“妙”的语言层次,在园林形象中,比此更深一层的语言层次是园林意象。园林意象,在“隐、秀”之间;但其语义是有深度的,或者说是园林中的“潜台词”。这里所说的园林语义,多指园林形象所表述的诗情画意,这就更走向艺术情态了。  苏州恰园,规模不大,但它所追求的是精致之美,小巧玲珑,珠玉珍贝。这种园趣,多在“画意”。若从全园而说,也许可以比作一部“花卉画谱”。一入怡国,便是一景,在粉墙衬托之下,有花卉、单石之属,这真像一幅绘于白色宣纸上的写意花卉。这是整个园之“序”,可谓引人人胜。园中之景观,亦处处可领略花鸟小册页之意趣。治园之景多为短景、特写,花草湖石,玲挑剔透,妙趣横生。其中建筑亦不大,石听琴室、拜石轩、王延亭、锁绿轩、小沧浪,面壁亭等等,亦如一幅幅小册页。  然而,园林毕竟是园林,因此“入画”是意象的,须品味者以绘画之意境去感受才能真正领悟其中之妙。这种“意境”,首先应当须在构园中注入,方能在游赏中有所感受。苏州有许多园,出自画家之手。如拙政园,经王心一、文征明点拨,才能有许多画意;狮子林,有倪云林的许多匠心,故亦具画意、但这种画是意象中的,从园林形象中表现出来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艺术语言之深意,也许都是如此。  诗的意境,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更是其艺术之菁华了。苏州拙政园中有个留听阁,阁前荷地,一到秋来,花残叶枯,此为构国者寄意于李义山的《宿骆氏亭寄吓崔雍崔衮》诗,“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有人特意择秋雨萧瑟之时,到那里去观赏诗意之景,真谓意境深邃。拙政园中还有一处小庭院,“海棠春坞”,一个院子,三面围廊,廊内书斋小室,院中花坛上植海棠数株。此亦是构园者之匠心,苏东坡有《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个小院,称得上是苏东坡《海棠》诗这“注疏”了。园中植梅,每至冬日,梅花盛开,亦能使人联想起陆游的《卜算子》词和林逋的《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同时又会联想起梅的精神,以及林逋的“梅妻鹤子”的品操。文人墨客,诗情画意,都能在园林形象上得到观照。广东佛山梁园中有个寒香馆(今己圮),也崇尚梅花,今有盆栽梅花子庭中,每当冬日花开,红梢中亦能重温昔己情怀。苏州网师园中有个“月到风来亭”,亭下设美人靠坐凳栏杆,人在亭中倚栏就坐,亦能引出诗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李白《清平调》)真谓诗情无限。这种栏杆形象,由于诗的渲染而更走向艺术文化。上海豫园中有座建筑,楼下叫“仰山堂”,因在堂北隔池有大假山,故名之;而在它的楼上,另取名曰“卷雨楼”。此名之意出自唐代王勃的《膝王阁序》中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当我们登斯楼,面对大假山,则因楼名而意象地联想到这篇佳作《滕王阁序》。这种审美心理,由景而生,亦由楼名而感,可谓意味隽永。无论是诗情还是画意,总起来说则都属中国传统之艺术文化。园林,以自己的语言形式表述着这种艺术文化,这也许就是中国园林的神品之所在了。园林的哲理  中国园林之美,自有许多特征,如虚实相生,分景借景等等,清代的沈复,著有《浮生六记》,其中说到“若夫国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景由人来组织,如分景、隔景、对景、借景、框景、障景、弓1景、漏景等等,据说组景手法有18种之多。如其中的借景,甚有情趣:无锡寄畅园,在环彩楼可以望见锡山和山上的龙光塔;苏州拙政园,在梧竹幽居处可以望见北寺塔。这些虽不属国中之物,但却属园中之景,可谓神品。然而,这些是园中之情态,或艺术手法了。其实,在中国园林的深层语义中,还有更深刻的涵义。那就是皙理的,种种观念形态的语义。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  中国传统园林之最深层,也最精辟的意义,是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的表述,当然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表述。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计成《国冶》)园林表述是自然,但这不是纯自然,而是人心目中的自然,是人与自然的最理想的关系。这也是中国的人本主义,它与西方人本主义很不相同。园林中的树,中国园林主张“取其自然,顺其自然”,因此园中林木之形态,都保持着它们的本来姿态,松有松样,柳有柳姿。西方园林中的树,多剪成几何形体,圆的、方的、长的,这是出于它们的人本思想,“征服自然,为人而用”。其实,中国的“自然”,互相存在,互利互助。又如中国园林中的水池,多为自然的形态(特别是诸江南园林中的水池),自由的曲线,岸边驳石,高低错落,虚虚实实。表层之意是艺术手法,但深层之意却是哲理的,也为“顺其自然”。  西方园林中的水池,亦多为几何形,其道理一样。园林,是一种空间的艺术,在空间的处理上则更隐含着许多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园林,多以水池为中心来构园。如苏州的网师园、留国、狮子林、怡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寄啸山庄,吴江同里的退思园等等,都是以一个水地为中心,旁置山石、林木、建筑等等。这种构园方式,其深层意义出自中国的基本的哲理思想。中国哲学观认为,“虚”乃是哲学的最高境界,《老子》中说,“至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庄子》中也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庚桑楚篇)虚是最高境界、最高追求。水是“无”,是虚;建筑。山石、林木是“有”,是实,故它什J都是置于周围。不但如此,而且中国园林之水,主张静水,越静止越美、水静,静则明,可见到水下之物,水中之鱼,水面上还有物之倒影,而水则消失了,见不到了。但“无”也便是伟大的,所以《老子》中又说“上喜若水”。(第八章)西方园林之水就不同了,用喷泉、水造型等,水的形态是显露的。而且他们所做的水池,也往往要在池的中央造一个雕像。这样,仍然是以“有”(实的)为中心。而中国园林的水池当中,绝对不放什么东西的。要置桥、置岛等,也须靠池之边。如网师团池边设两座小桥:拙政园中,池上两个岛屿偏于东,曲桥偏于西,中间是空阔的水面。  同里退思园中也将曲桥和旱船等置于水池之边。这些形式手法也就是中国园林之美学观,而它的哲理性,则隐含在深层,甚至造园者也不是从哲理出发,而只作为园林的艺术,作为手法来处理。因此它更是潜在的、非意识的,或者说是超意识的(今之人亦说为“集体无意识”)。  宅边造园,为私家园林。这在中国古代是很多的,凡造得起国的,都要这样做。为什么?这也是具深层哲理的。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自然·人·社会”的观念所在。社会的人与自然的人,统一起来构成理想的“人的存在状态”。这种境界就在居住空间形态中表述出来。苏州有许多园,都靠在住宅的西侧或东侧,或宅的后面,这叫东宅西园,西宅东园,或前宅后国。如同师园就是很典型的东宅西园的结构。而住宅部分重社会伦理性,中轴线对称多进式布局;园林部分重自然人情,自由布局,其哲理性非常明确。帝王的宫廷也如此布局,如北京故宫在东,其西为苑囿,即北海和中南海。中国古代园林漫长的历史  这种园林的哲理性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我们要研究东方文化、东方哲学,其实中国园林的园林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中国园林的纵向分析中国是一个园林发生得最早,也最完善,又连绵不断地发展的国家,同时亦是东方园林的主要代表,中国古代园林有着漫长的历史,从先秦至明清,数干年来,历朝历代,均有成就。  最早的是周文王造灵台,《诗经·大雅·灵台》中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鹿鹿攸伏。……”这里的“灵台”,即帝王游玩的场所,其形态是置一处地方,将四周围起来,里面有自然的山水林木,还有动物供帝王狩猎游乐。古文中的国字写成,其意不言自明。  后来到了秦汉时期,园林有所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皇家宫苑,如上林苑、建章宫等,不但规模大,而且其中景物无奇不有,供帝王贵族享用。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  第二个时期是从三国至南朝的齐梁,大约从公元220年至公元479年。这一时期的园林着重在池山形态上。但真正代表这一时期的园林,则在“永嘉之变”以后,当时北方内乱外患,晋室南渡,皇族和文人士大夫们到了江南,发现这里的自然山水美不胜收,干是有加工建园之意,形成当时的以山水为主的园林形态。如谢玄的始宁墅,为典型之代表,又加谢灵运、王羲之等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建造这种以山水景为主的山庄、别业。  第三个时期是齐梁至晚唐,大约在公元479年至公元836年。这一时期的园林,己不是纯模仿自然,而是开始讲究起园林本身的形式了。又由于山水、田园文学的发展,所以园林也渐渐注意诗情画意。这一时期既有自然山水园(如王维的辋川别业等),又有城市园林(如李德裕的平泉别墅等)。  第四个时期是晚唐至北宋,大约在公元836年至公元1127年。这时人们不但造园,而且有人专门研究园林。这一时期造园之风大盛,如北宋的对梁(今开封),不但有艮岳、金明池等大型园围,更有无数的小型园林。西京洛阳之园林更多,当时的辛格非专事园林,并写了《洛阳名国记》。  第五个时期是从南宋至元代,大约在1127年至1368年。这时的园林,可谓“神理兼备”,园林形象的语义开始深化,有了许多更深层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园林与诗情画意也进一步融化。如苏州狮子林之园景,有倪瓒之画意等等。最后为明清时期,此时之中国园林,发展到了顶点,可谓炉火纯青的境界了,明清时期之园林,更讲究意趣。“趣”为情趣,求神韵;“意”为意境,有更深的哲理内涵。“意”所表述的是人与园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情态。这时的园林,山水林木,其实己经化作人的自我价值,或者说以此与园主人对话、至于更深的哲理性,己在上一节说过了,不再赘述。“霜叶红于二月花”,明清园林的境界,是东方古代园林之最完美者,以后不可能再企及了。  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中古代园林的结构形态显示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这就是所谓“改朝换代,结构不变;连续不断,臻于完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许没有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能及得上我们中华民族那样,古老、连续、完整。欧洲文化的特征,历史的连续的,但文化是跳跃的,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等,社会文化变革显示出甚大的起伏。其他一些地域的文化,多有断续性。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也许是从一个侧面,最典型地表述了中国古代文化。到了明清,它与整个社会文化一样,走向完美,无可企及。中国古典园林至此,却遗憾地封闭、终结了。  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古代的园林也是同样的命运。城市公园的兴起,加速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终结。可是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一部璀璨的艺术文化史,仍留子世。直至。今天,留存至今的那许许多多的古代园林。无论是私家园林、寺庙园林还是宫苑,它们仍然为世人所青睐。如今,许多发达国家争相造中国园林,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造了一个中国国:明轩,它就是苏州网师园的内园,殿音移的复制品。以后,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建造中国园。这种态势,看起来似乎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复兴了;但其实不然,因为这种文化只是重复,丝毫也见不到什么新的东西。历史和时代演变了,而文化却仍然是古的,那么这种文化只是“文物”或者是它的“复制品”,其命运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园林的终结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史悠悠”。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今天只能把它作为古代文化来欣赏。尽管中外游客仍然是那么兴致勃勃去欣赏这些园林,苏州拙政园、留园等一些名园,当今甚至人满为患,只得每天游客限额。人们在那些小桥曲径、亭廊斋轩处挤来挤去熙熙攘攘,有人说原来的雅趣完全被破坏了。本来这里美景只三五人漫游其间,赏花品茗,或倚栏观鱼,而今这种情趣消失了。这个现实,恰恰说明了中国古代园林已不是真正的、与时代同步的园林,而是把它们作为“古董”来欣赏。今天对这些园林的欣赏,从文化语言来说是经过“译码”的,就像我们今天读古诗一样。虽然我什J今天对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仍然会赞叹不己,但它们毕竟是古代的艺术文化。一切古代的文化形态,文学的、戏剧的、绘画的、建筑和园林的,都是如此,都不是直接的、现实的文化。  因此,今天我们对中国古代园林如何评价,如何作当代的价值取向,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无可非议,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且至今仍然被世人所欣赏,然而我们今天却不能以此而沾沾自喜,这与我们自负于“四大发明”而不去检点今日之成就,没有什么两样。今天应当在园林文化上如何作为,还得首先对传统园林作一个确切的评价,得出建立在当代文化基础上的价值取向。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  中国古代园林的美学价值,这己经是老生常谈了,然而从文化层次来分析,也许还少有涉及到深层哲理、观念形态的方面。没有从这个层次来分析和评价中国古代园林之美及其价值,也就不可能对它作出深刻的评价,同样也就不可能改造它,推陈出新,为今所用。关于这一方面,至少应当分两个大的层次来讨论。  一是它的深层哲理性。这个性质是园林的,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和哲学的。园林,既是这个文化大系统之一部分,又典型地表述着这种文化。因此对于这个价值,应当同其他中国文化(门类)合起来,重新评价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这在当今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新世纪来临的历史性时刻,分析一下东方文化很有必要,这种东方的人本主义文化,它对“自然·人·社会”有独到的见解,在高喊“科学技术决定一切”的今天,还应当注意它的另一方面。  二是它的表层意义,即“致用”性。因为古代园林形态,如上所说,虽然好,但只是古董式的,毕竟满足不了今天的人和环境的现实需求。而如何改造?为也许要从现代社会环境的需求出发,取传统造园诸手法,融合于今天的环境之中。无论是公园、城市休闲地带、自然风景区,以及庭院和室内空间等等,必有很大的“用武之地”。这样做,比建造一些仿古的园林要有意义得多。  总之,一个是深层理论的意义,一个是表层手法的作用,中国传统园林,从这两者出发。才能寻觅到中国园林的真正复兴之路。寄希望于新的世纪!中外园林史2006一、名词解释 (3分*8)1 濑2 复道3 隐逸4 《园冶》5 古巴比仑猎苑6 波斯春之园7 英国风景式园林8 美国城市公园运动二、选择延光阁位于哪个园林中《洛阳名园记》中描述的什么多人力者艰眺望之类的是指当时的那个园1、唐代寺观园林中______以桃花著称A慈恩寺B唐昌观C元都观2、坎特伯雷修道院是______国家A英国B意大利3、下列哪个是最著名的法国风景式园林____________A欧麦农维尔4、真正使勒 诺特尔出名的庭园是_____A尚蒂伊 B维康府邸5、古埃及,从____时庭园由实用园,转化为装饰园A古王国B中王国C 新王国6、下列 ———— 园中开始用石洞堆筑假山,被称为我国最早的假山形式。A 湘东苑  B 玄圃7、印度瓦法园(忠实园)是 —————— 时代A 巴布尔 B 查汗杰  C亚克巴D 沙.贾汉8、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中——————园最能体现伊斯兰庭院特色。 A 里亚德 B桃金娘C达拉克萨D 罗汉松9、下列属于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庭园有     A加佐尼10、——————,兼有。。。。。。。。功能,类似后期的离宫御苑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A 甘泉宫 B建章宫C未央宫11、日本,回游兼舟游兼茶庭的是———————     A桂离宫三、填空1、美国城市公园中最早搬出城市的墓园是、——————    2、中世纪庭园按历史发展分为——————,——————       3、法国寓言长诗《    》中描述了城堡庭园4、上林苑十二座宫中,其中——————宫中以植物景观为主。5、魏晋时有三座皇家园林都称为华林园,这三座城市分别是----、-----、-----6、波斯庭园中,建于卡香郊外的是——————园7、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白居易写了——————, 以——————植物为主。8、张伦家的假山叫什么-----9、春秋时期两座建有台的著名的贵族园林四、绘图题(3.5分*4)1、颐和园以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2、我国古代的园亭、方亭、多角亭的立面(或透视图)3、日本石灯笼的立面(或透视图)4、印度阿奇巴尔园平面五、简答题(10分*4)1、从留园的空间划分关系分析我国私家园林的特点2、谈谈我国古代造园理论与造园实践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3、古埃及庭园的类型及特点,试举例说明之。4、意大利巴洛克特征有哪些?在意大利台地园中是如何体现的,举例说明。六、识图(要求写名称和国家  2分*12 )1、沧浪亭 中国2、狮子林  中国3、环秀山庄 中国4、寄畅园  中国5、静明园  中国6、"艺圃“(听别人说的,我拿不准)7、8(听说都是日本庭园)9、枫丹白露  法国10、(费索尔的)美迪奇庄园  意大利11、切兹渥斯  英国 (听别人说的,我又错了)12、劳伦提努姆古罗马狮子林、环秀山庄、西芳寺、枫丹白露、美第齐别墅、寄畅园、据一位研友说还有静明园2007中外园林历史一.名词解释1、衙署园林2、游廊3、漏景4、《洛阳名园记》5、日本净土庭院6、刺绣花坛7、法国风景式园林8、花结花坛二.选择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描写的是——王维的辋川别业2、岭南园林中有“玲珑水榭”的园子是?余荫山房3、影园是谁设计与施工的()1。计成2。沈。。。4、《洛阳名园记后〉是谁的作品()1。李格非2。刘庸5、特里阿侬宫在十字型水渠的什么方位?北面6、德国最早的风景式园林?苏沃伯园三.填空1、殷纣王的沙丘苑台中的台叫什么名字?鹿台2、梧竹幽居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3、刘墉的园子叫什么?小莲庄;纪晓岚的园子叫——阅微草堂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4、李渔的另外一个芥子园(除了北京)在哪里?南京5、留园的楠木厅又叫什么?五峰仙馆6、四库全书藏在哪个阁(模仿宁波的天一阁的那个)——文津阁7、豫园的灵壁石出自哪位大师?张南阳8、勒诺特在英国改造的第一个公园是——圣·詹姆斯公园9、风景式园林在世界的影响中,这些园林属于哪个国家:汉普顿宫(英国)彼得霍夫(俄国)宣布隆宫(奥地利)10、美国造园家道宁的著作?《造园论》四、识图1、余荫山房 2、见心斋3、琼华岛4、潭拓寺5、退思园6、畅园7、法国比尤里城8、意大利加兆尼别墅9、夏利马园10、七柱身园11、德国沃利兹12、美国的维尔农山庄五.作图1、泰姬陵平面2、日本石灯笼立面或透视3、留园中部平面,标出不少于五个建筑4、避暑山庄金山亭或烟雨楼景观透视六.论述1、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及欣赏过程中是如何表现的2、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作用3、古罗马园林的类型和特点4、风景园林对法国风景园的影响景观规划设计原理2005:一、填空1、2002年新的《绿地分类标准》规定的五类绿地2、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规划设计的国家规范3、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三元是哪三元二、名词解释风景名胜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生态网络系统三、简答景观分析评价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简述风景区功能分区体系北美ROS,LAC,VERP理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有那些指标,怎样计算景观空间,场所,领域的区别和联系各类景观项目的一般操作过程及所出图纸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过程简要说明现代3S技术及其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四、论述题我国经济日益发展,根据科学发展观论述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景观规划设计原理2006一 判断题(1分*10)1YN格式塔视觉理论中,等长的水平线和垂直线,水平线看上去要长.二选择题(1分*10)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1林缘线是指2<<旅游规划质量分析评价>>从_______年开始实施A2000B2001C2002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城市绿化中,三大指标是——————,——————,——————  2、风景名胜区应与—————,——————,——————,—————— 及其他规划相联系.3、景观分析评价中的四大学派是————————,————————,————————,————————,两大陈营是——————,——————. 4、绿量率  ————————  又称————————     5、"--------万条垂柳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写的是——————植物.四名词解释(4分*5)1 公园  2 风景资源 3 生态旅游  4 季相变化 5 住宅高视点景观  五 简答 (以下8题,任选6题)(10分*6)1 景观规划设计中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阶段共包括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对应的图纸比例是多少?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3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础资料调查内容和手段4 风景资源的自然资源分类的原则5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6 计算生态容量的自然资源最起码考虑的因素/生态规划中需要考虑那些自然因素7 美国景观建筑师(景观规划师)的注册内容,其要求是什么?8游憩行为理论对于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六 论述题  (20分)( 二题任选一题)1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其专业理论核心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 简述旅游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2007一、名词解释1、季相变化2、自然遗产3、旅游资源4、绿线二.选择填空1、公园绿地的分类2、城市意向的五要素3、三元论4、景观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比例5、游憩地设施系统包括——服务设施、辅助与基础设施、游憩、文化与运动设施6、3s包括?7、风景名胜区申报国家级需要的文件有哪些?(3空)地方政府需要递交?(1空)三、简答1、景色评估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简述LAC理论3、城市绿地的作用4、景观设计师的服务范围5、景观需考虑的方面及图纸6、生态理论在景观规划设计宏,中,微观层面的体现123\n《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案刘滨谊主编四.论述(二题中选一题做)1、对于LA,中国专业界名家有若干种翻译,其反映了名家对于LA学科专业的不同理解和主张。对此,请列出其典型的几种中文译文,就其中反映出对于LA名家的理解和主张加以阐述、辨析、评判,并提出、阐述你自己的理解和主张。2、景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异同及今后在我国的发展趋势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