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2.50 KB
  • 2023-01-01 15:30:47 发布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 9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讲:刘滨谊教授博导助教:张琰轶杨铭祺风景科学与旅游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1.10\n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导则一、术语二、条目及说明三、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方法第一部分总则第八讲第二部分场地设计及总体布局第三部分居住区景观重点结构布局第四部分居住区景观元素设计第五部分居住区植物景观第六部分居住区景观维护\n景观景观通廊:指结合植物、水体、广场等景观元素构筑的带形连续景观绿地空间,如滨水绿带、景观林荫道、水道、花廊、轴线绿带、艺术长廊等。居住环境行为(环境心理学)绿地率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公共中心绿地/集中绿地/块状公共绿地/带状绿地/组团绿地(组团级)/街坊绿地/宅前宅后绿地一、术语\n二、条目及说明第一部分总则1.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总则1.1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目标1.2适用性1.3社会性原则1.4经济性原则1.5生态性原则1.6观赏性原则1.7地域性原则1.8历史性原则\n1.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总则1.1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目标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及居住理念的提升,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也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居住区规划设计与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整体协调统一,鼓励优秀的住区景观设计,促进住区景观环境建设的特色和多样性,创建更加优美、舒适、经济、丰富多样的21世纪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区景观环境建设的艺术美感和强化居民的社区交往,于2001年拟订《中国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导则》,使其成为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之后的有关居住区建设的相关条例。\n1.2适用性本导则适用于我国二十一世纪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它基于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及住宅设计规范等,也对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住宅设计等具有一定引导作用。\n1.3社会性原则住区的景观设计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感,并体现社区文化,促进社区人际交往,引导人(群)的交互行为及社区休闲健身活动。提倡公共参与景观设计、建设和管理。\n1.4经济性原则住区景观设计应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现状,结合地方实情,注重节能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尽可能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n1.5生态性原则住区景观设计应尽量保留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原有不良的生态环境,不单纯考虑人的需求,还需保证整个住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n1.6观赏性原则住区景观设计应满足大多数居民视觉审美要求,并力求反映出自身特色,避免盲从俗套。\n1.7地域性原则住区景观设计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见《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n1.8历史性原则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可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调节。\n1.9重视物业管理在住区景观营造中的作用及 相互联系,协调统一。1.10除遵守本导则外,还必须符合现行的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条文等。各地区可在此导则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实情制订地方性景观设计导则及相关条例等。\n第二部分场地设计及总体布局2.场地设计3.总体布局3.1规划结构与环境景观规划设计3.2居住区建筑设计与环境景观规划设计3.3开放空间与住区整体景观3.4其它相关指标2.1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的要求2.2考虑场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2.3考虑场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经济性\n2.场地设计2.1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的要求2.2考虑场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从场地的基础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情况、市政配套设施等分析场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可行内容及规划实施的相应措施。2.3考虑场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经济性——从场地的基础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情况、市政配套设施等来综合考虑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内容及实施过程,发挥土地在景观规划中的经济效益。\n3.总体布局3.1规划结构与环境景观规划设计3.1.1重视景观规划的整体布局住区规划时,应对住区的整体结构进行一体化考虑,使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环境达到最优化。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考虑环境空间的整体效果,采用合宜的用地配置方式(如硬、软质景观的结合及比重),并通过合理的配套设施布局(水、电管网设施,变电站、垃圾房、车库等辅助设施的布局及美化等)来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n3.1.2与住区外部环境的关系景观设计应通过借景、障景、对景等,使住区内外关系及系统调协。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滨水景观绿带;临近城市公园或其它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流;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城市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满足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其它相关规定。\n3.1.3开放空间及绿地分级根据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居住区开发空间分为居住区中心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组团绿地等)和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其中,居住区公园应≥1.0Ha,最大服务半径为800~1000M;小区游园≥0.4Ha,最大服务半径为400~500M;组团绿地≥0.04Ha,最大服务半径为150M;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间距范围之外。此外,公共绿地总指标,应根据组团≥0.5M2/人;小区(含组团)≥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1.5M2/人。\n3.1.4注重整体景观的文化性、地域性、个性特征,带动居民社会群体活动,通过景观实体规划设计提升居住社区的精神价值3.1.5结合住区规模考虑分期开发,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特征及植被条件,通过坡地、水体、植物等特色景观的规划设计为住区开发创造更高价值3.1.6注重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保障风、光、水、气等环境质量指标符合相关要求。(见下框图)(参见《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n3.1.7光环境2.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庇环境,如建筑阴影区、树荫、覆顶亭廊等,以方便居民户外活动;1.住区外部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促进居民的户外活动;3.选择硬质、软质材料时需考虑该材料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并用以调节住区外部空间受光面与背光面的不同光线要求;住区小品设施设计时宜避免采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料,减少住区光污染;4.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5.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强调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6.住区的道路照明宜在15~20LX;7.光线充足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n1.住区内部住宅建筑的排列应有利于通风,如点条结合、高低错落、底层架空等;2.为调节住区内部通风排浊,宜构建绿化带、水道、花廊等景观通道;3.户外活动场地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设计来迎/挡风;4.住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宜达到二级。3.1.8通风环境\n1.温度环境:住区外环境的场地设计,应通过建筑、植物、水体等来促成北方寒冷地区的冬季保暖和南方炎热地区的夏季降温;2.湿度环境:通过水工程设计及植物呼吸作用,住区的相对湿度宜调节在30~60%;3.声环境:城市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40dB。靠近噪音污染源的住区应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设计、建筑屏障等防噪。住区环境设计中宜考虑用乐音来增强居住生活的情趣;4.嗅觉环境:在住区内部应引进芳香类植物,排斥异味、臭味植物及垃圾等;5.视觉环境:景观设计中应综合研究组景元素的色彩、质感、韵律、尺度、视景等。3.1.9其它\n3.2居住区建筑设计与环境景观规划设计3.2.1重视建筑的空间组合(如排列式,向心式等)及住区景观绿地的服务半径,充分发挥景观绿地的使用效率,力求尽可能多的居民在户内即可欣赏住区景观,促成住区景观的均享。\n3.2.2建筑造型的多样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底层架空式建筑──底层架空式建筑适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南方城市,北方城市需慎用。建筑物架空处理时,应对住区气候环境条件(如湿度、通风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尽可能地保护原有基地上的良好植被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利用架空底层种植耐阴性植物。架空底层还应作为居民在户外气候条件恶劣时的半公共活动空间,并配置适量的活动设施。(如南宁新兴苑、深圳百仕达小区、昆明金康园、上海泰德苑、台湾“乡城汉唐”等)\n平台式花园──平台花园的构筑应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及使用要求,平台下部空间宜作为停车库、辅助设施用房或商场、俱乐部等,平台上部空间宜作为安全、美观的行人使用场所。平台花园设计时应分析研究平台下部结构,根据下部结构的承载力及小气候条件进行种植设计。平台式花园的设计应解决好平台花园的给排水及下部采光问题,并结合采光罩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如香港太古城等)\n地方性建筑形式──建筑设计时,宜与外界的山、水环境等相结合,通过建筑自身形体加以高低组合变化等,突出地方特色,强化住区景观的可识别性,如下沉建筑、覆土建筑、阶式建筑、山地建筑、临水建筑等。\n3.2.3建筑外立面处理材质──鼓励建筑设计中选用美观经济的新材料,通过材质变化及对比来丰富外立面。建筑底层部分外墙处理宜细。外墙材料选择时需注重防水处理。形体──住区建筑的立面设计提倡简洁的线条和现代风格,并反映出个性特点。色彩──居住建筑宜以淡雅、明快为主。在景观单调处,可通过建筑外墙面的色彩变化或适宜的壁画来丰富外部环境。室外管线及建材设施──住宅建筑外立面设计应考虑并预留室外风机、管线等室外设施的位置,保持住区景观的整体效果。应严格控制和引导居民入住后对建筑外立面的“二次施工”。\n3.2.4建筑屋顶:平顶、坡顶根据地方气候、地理条件、周边环境及居民喜好等选择合适的屋顶形式,在美化建筑第五立面的同时丰富城市的天际轮廓线。3.2.5建筑造型及风格,与住区内外环境的联系(沿街立面的处理)建筑设计不拘一格,鼓励高水平的建筑设计,鼓励尊重并改进住区景观环境及周边城市公共空间整体性的建筑形态,建筑高度、体量和密度等应满足该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关控制要求。\n3.3开放空间与住区整体景观住区开放空间的设计不应盲目追赶潮流,提倡简洁明快、符合自身艺术特征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宜精宜细,富于变化,通过景观元素的选材、色彩、质地等延长居民的室外驻留时间。开放空间设计时,应考虑居民从高视点室内空间(特别是从高层住宅中)俯瞰室外住区景观的总体图案效果;集中绿地的空间形式不限于平面,可根据场地条件及使用需求向三维空间发展。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应因地制宜,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重视空间的旷奥开合及层次感,鼓励有地方特色和独有意境的设计风格。住区景观环境应尽可能地吸引居民的参与性活动,用多数人的活动来增强居住社区的生活氛围。住区外部环境塑造应力求反映出住区认同的文化形式,营建“家园”的归属感。\n3.4其它相关指标绿地率:新区建设应≥30%;旧区改造宜≥25%;生态小区的绿地率≥35%,绿地本身绿化率≥70%;种植保存率(成活率)≥98%,优良率≥90%。硬质场地:住区中的硬质铺装场地及道路所占比率宜在15%~30%,硬质景观中自然材料宜为工程量的20%。\n第三部分居住区景观重点结构布局4.总体景观5.陆地景观5.1块状空间5.2带型空间6.水/岸景观6.1总述6.2分类\n4.总体景观住区分类景观空间密度景观布局地形及竖向处理高层住区高宜提倡立体化景观和集中的景布局形式;高层住区的景观总体布局可适当图案化,既要满足居民在近处观赏的审美要求,又需注重居民在居室中向下俯瞰时的景观艺术效果宜通过多层次的地形塑造来增强绿视率多层住区中宜采用相对集中的景观布局因地制宜,适度地形处理低层住区低宜采用较分散的景观布局,使住区景观尽可能接近每户居民,景观的散点布局可借鉴传统园林的组织手法。(如成都“芙蓉古镇”))但地形塑造的规模不宜过大,以不影响低层住户的景观视野又可满足其私密度要求为宜。综合住区不确定宜根据住区总体规划及建筑形式选用合理的布局形式。因地制宜,适度地形处理\n景观分类位置规模设计风貌小气候条件公共可达性材料辅助设施周边环境住区广场应设于住区的人流集散处(如入口、主次中心等)不宜过大,其长边在20~100M为宜应具有宜人尺度感,并结合地方特色,不宜抄袭西方古典模式应保证广场大部分面积有日照和遮风条件;强广场铺装以硬质材料为主,色彩宜活泼,所选材料应有防滑处理,不宜采用大面积无防滑条的光面花岗石等应为居民提供休息、活动、交往的设施,座位(含座椅)的总长应等于广场周长;在不干扰邻近居民休息的前提下保证灯光照度充足广场周边宜种植适量庭荫树;周边(特别是广场南面)建筑不宜过于高大、封闭健身活动场地健身活动场地应设置在住区内部方便居民抵达处;大型居住区宜分散布局活动设施的造型应考虑其自身能保持清洁或易于清洗。满足适当的通风采光及荫庇需求;在非活动区应提供足够的植被及庭荫树;强选用安全且适于运动的铺装材料;室外游戏活动设施的材料应耐腐蚀,经受风雨影响而不褪色;健身活动场地应选用安全、卫生、健康的活动设施,并应布置适量休息座位;可结合相邻建筑、花园平台及架空层等设置某些活动设施,方便居民在气候恶劣条件下的户外活动。5.陆地景观5.1块状空间\n植物园地住区的疏林草坪应设置在内部较开阔处;成片草坪的规模不宜过大,宜选择耐荫、耐践踏的乡土草种,通过植物园地的可步入式设计来增强住区公共空间的利用率;草地为主,辅以其它地被植物;应设置方便居民行走及滞留的适量硬质铺地;不宜种植过多、过密的大型乔木或大片乔灌木林;植物园地应满足适当的通风采光要求;中植物的选择应因地制宜,尽量采用乡土植株。北方地区的植物园地应重视植物越冬处理,如根据地区主导风向种植住区防护林带、选种观枝类植物、栽种冷季型草坪或为草坪浇洒防冷水等;应设置适量座椅及园桌;布置适量庭园灯周边(特别是草坪南面)建筑不宜过于高大、封闭;其它绿地空间宅前宅后绿地空间规模适中减少相邻宅间空间的景观雷同。应满足适当的通风采光要求;中用色泽明亮、质地平滑的景观材料削减空间的拥塞和压抑感。宅前宅后绿地空间应为居民提供即时游憩空间及设施,活动场地尽量布置在建筑南墙一侧,建筑附属庭院空间,包括用户个人所有的底层花园或屋顶露台等,小庭院空间的景观环境设计具有很大灵活性,宜提倡住户的自我设计、自我建造,增添住区景观的丰富多样性。应满足适当的通风采光要求;弱用色泽明亮、质地平滑的景观材料削减空间的拥塞和压抑感。因住户个人喜好而异不定停车场地地下或地面停车场的入口都应方便车辆安全出行且不威胁行人安全地面停车场面积不宜过大宜用植物或其它景观材料对硬质停车场地加以美化或隐蔽应通过种植绿带、树丛或构筑物等来提供荫蔽的停车环境,弱停车场地面宜选用植草砖类可渗透型铺装材料,并尽量减少不良视觉影响在居住区中应设有标志牌,清楚表明停车场位置在停车场周边,宜用植物或其它景观元素加以隐蔽\n景观分类总述机动车道幅宽应控制在6~7米,道路的选线和组景应综合对行车速度、地下工程管线、地形条件等的考虑。软化路缘,增强道路生态性。住区的道路设计(如道路幅宽、道路选线、组景设计等)应满足基本的出行要求,并根据住区规模控制道路宽度,减少住区内部硬质非活动场地的覆盖面积,住区绿地中的铺地与道路面积以15%~30%为宜。住区主要道路应做无障碍设计。游步道步行道路及自行车道路(网)的设计应合理、便捷、系统化,路面材料的选择及铺装应与整体景观、局部特征协调,并通过适度的色彩变化、组合来活跃住区的环境气氛。步行道路的线型设计应有适度变化,在步行路径中应间设活动节点,且配合节点设计植物或雕塑小品等。隐蔽车道对于住区内部必须设置但使用率不高、幅宽4M消防车道,宜用植物或其它景观元素加以隐蔽景观通廊住区内部滨水带、林荫道、水道、花廊、艺术长廊、轴线绿带等的组织,应促使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形成统一、完整的景观体系。分论5.2带型空间\n6.水/岸景观6.1总述设计手法提倡生态式水景设计,适当引入水生动、植物。自由形态的水体宜结合植物、不规则石材等构成自然驳岸小气候条件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气候、地形及水源条件。南方干、热地区应尽可能地为住区居民提供亲水环境;北方地区的水景设计时须考虑冬季枯水景观,选择美观合理的水底结构,如在底部铺筑卵石或采用枯山水、旱喷泉等设计手法水源及规模考虑到水体的维护费用及可利用率等,住区水体规模不宜太大(保留的天然水体除外),并应注重利用和改善现有的自然水资源。条件许可时应尽量利用“灰水”可达性面积不大的水体不强调可达性;面积较大的水域上应提供便于居民滞留的硬质铺地;防水性尤其应重视与建筑相邻处的防水处理;水景灯光水景灯光设计应避免对邻近居民造成光线干扰;在水体(特别是小溪流)旁应有适度的灯光照明,保证居民夜间出行安全;驳岸处理水面驳岸不宜简单砌护成挡土墙,应结合岸边绿化自然设置,宜采用植被或天然石块等驳岸材料水上活动在符合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主题的前提下,宜适当开辟安全有益的水上活动项目,以提高住区景观资源的可利用率。\n6.2分类水/岸景观分类水处理岸处理水、岸交接带江/河/岸保持和改善水质,提升水环境应满足防汛要求,并对可上人的防护堤作防滑处理对于有城市防洪要求的驳岸(防洪墙),其形式、结构、材料等应符合有关部门防汛要求,宜采用硬质驳岸湖/岸自然水体中宜保留或培养适宜的水生动植物应对可上人的防护堤作防滑处理宜采用自然生态式驳岸生态水池住区生态水池的深度宜为30~80MM;观赏鱼池的深度根据饲养鱼种类、数量而定,宜在0.3~1.5M,池边地面与水面高差应≥150MM;自然水体中宜保留或培养适宜的水生动植物池岸应作防滑处理可采用石砌驳岸、散石驳岸(多采用自然形态的大石块或卵石,并与水生或湿地植物的配置相结合)或绿坡驳岸(绿色缓坡直接与流速较慢的水体交接);水池的池壁与池底应保持平整,以免伤鱼;涉水池水池深度宜在100~300MM,并作好水底防滑处理池岸应作防滑处理,游戏或戏水设施应作圆角处理;水池附近应设置休息座椅可采用规则式驳岸与散石的结合,应对比较锋锐的石块棱角加以打磨游泳池住区内部的休闲游泳池水深应在0.5~1.5M,水深差应小于200MM,且必须符合游泳池设计的相关规定池岸应作防滑处理,水岸平台的铺面材料应选用经防滑处理的石材、地砖或木板等;游泳池岸宜采用软铺装,不允许使用假草坪宜采用驳岸与亲水平台的结合,亲水平台的尺度应与水体规模协调,\n温泉住区温泉有多种选择,如石板(地热带)温泉、音波喷射温泉、瀑布温泉、酒温泉、花草温泉、咖啡温泉、人参温泉、云芝温泉、当归温泉、薄荷温泉、芦荟温泉、望景泉、热身泉、成人及儿童温泉游泳池等;宜使用于具有天然温泉的地区;温泉池的水温宜在34~36℃宜自然、生态化处理;水池附近应设置休息座椅宜自然、生态化处理,池底、池壁宜采用天然卵石溪流水岸溪流的坡势应根据建设用地及排水条件而定,普通溪流的坡势宜在0.5%左右,溪流宽度宜在1~2M,水深50~100MM左右;可涉入溪流的水深应≤300MM,且应在溪流底部及护堤作防滑处理;可供儿童嬉水、游泳的溪流,应安装过滤装置;不可涉入的自然水体中宜保留或培养适宜的水生动植物;溪底铺砌材料宜选用大卵石、砾石、水洗砾石、瓷砖、石料等。应作防滑处理宜采用散石驳岸(多采用自然形态的大石块或卵石,并与水生或湿地植物的配置相结合)或绿坡驳岸(绿色缓坡直接与流速较慢的水体交接)瀑布跌水考虑到声环境、节能及视觉景观效果等,住区内的人工瀑布、跌水、喷泉的落差宜在1.0M以下;人工跌水梯的梯级宽高比宜在3/2~1/1,梯面宽度宜在300~100MM;如在水中设置照明设备,应将基本水深定在300MM左右;如在高差小的瀑布落水口处设置配管,应添加装饰顶盖。应作防滑处理根据总设计风貌选择自然或规则形式的驳岸;为确保瀑布沿墙体平稳滑落,应对落水口处山石作卷边处理,或对墙面作坡面处理;考虑到瀑布的观赏效果,不宜采用平整饰面的白色花岗岩作落水墙体;枯山水底部选用碎石、卵石、白砂、植物等;其中,白砂宜用于耙出山脉、漩涡、水波、流水等形象\n第四部分居住区景观元素设计7.住区景观小品及公共设施设计7.1总述7.2分类\n7.住区景观小品及公共设施设计7.1总述位置景观小品设施的位置应符合居民生活需求,方便使用,并能满足残障者、老人、儿童的特殊需求设计风格住区景观小品及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讲求风格的变化统一,体量适宜,注重整体感技术材料住区景观设施提倡使用新技术、新产品及绿色环保材料,其功能应全面,形式住区景观设施的形式宜少而精,形体不宜突出,突出其观赏性与趣味性,并应起到点缀和强化整体景观的作用,与周围环境取得和谐;住区小品设施宜结合体育、娱乐设施设置,并符合使用者的尺度和安全要求色彩住区景观设施的色彩应考虑住区整体色彩基调,尽量选用自然协调的色彩,如土黄色、红砖色、棕色、棕绿色和暖灰色等。尺度不宜太大,应亲切而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相协调\n景观元素及公共设施分类分论围护结构总述:住区围护形式应与住区整体景观环境协调,宜根据自身条件采取不同特色的围墙,并在虚实、曲直、连续性上产生变化,但应保证内部居民生活环境的安静和私密性。提倡在住区外围形成适当的公共空间,以达成住区内外景观资源的共享。围墙:包括混凝土围墙、预制混凝土砌块围墙、石墙、花砖铺面墙等围栏:包括铁制围栏、铝制围栏、不锈钢围栏、(仿木)混凝土栅栏、木栅栏、竹篱等。网球场等场地的拦球网高度宜在3.0~4.0M,限制人进入的围栏高度应≥1.8~2M,标明分界的围栏高度宜在1.2~1.5左右,限制车辆进入的围栏高度宜在0.5~0.7M左右,隔离植物的围栏高度宜在0.4M左右。7.2分类\n挡土墙干砌石墙:墙高不超过3M,墙体顶部宽度宜在450~600mm,适用于可就地取材处预制砌块墙:墙高不应超过6M,这种模块形式还适用于弧形或曲线形走向的挡墙土方锚固式挡墙:用金属片或聚合物片将松散回填土方锚固在联锁的预制混凝土面板上。适用于挡墙面积较大时或需要进行填方处仓式挡土墙/格间挡土墙:由钢筋混凝土联锁砌块和粒状填方构成,模块面层可有多种选择,如平滑面层、骨料外露面层、锤凿混凝土面层和条纹面层等。这种挡墙适用于使用特定挖举设备的大型项目,以及空间有限的填方边缘。混凝土垛式挡土墙:应在砌块立起之后立即进行土方回填,垛式支架与填方部分的高差不应大于900mm。木制垛式挡土墙:用于需要表现木质材料的景观设计。这种挡土墙不宜用于潮湿或寒冷地区;适宜用于乡村干热地区,以避免防腐剂早滤。绿色挡土墙:将植物结合入挡土墙的斜坡或高差变化之中。砌块倾斜度宜在25~70°。这种挡土墙尤适于雨量充足的气候带,有利于植被的天然养护。\n出入口大门(小区入口、住宅单元入口等)住区出入口处应有明显标志,其空间形态处理应简洁、美观,与住区整体环境及建筑风格相协调,不宜盲目追求豪华气派,可根据使用规模设置尺度适宜的入口广场。住区出入口形式有两种处理方式:突出出入口大门和淡化出入口大门。庇护性景观构筑物总述:庇护性景观构筑物包括室外覆顶平台、廊/棚架、亭子、遮阳棚、膜构物等;庇护物是住区户外活动的焦点,它们有助于居民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户外活动,是室内-室外的过度空间;为提高这类室外构筑物的使用率,可在其中增设座椅/凳、图形显示器、音响、灯具等辅助设施;庇护性景观构筑物的设计应可见、易达、景观视界佳、临近住区居民的主要步行活动路线。覆顶平台:如音乐台、室外小剧场等廊/棚架:住区棚架宜采用盘结藤萝、葡萄、藤本蔷薇、木瓜、丝瓜、葫芦等蔓生植物构成庇荫设施;棚架的高度宜在2.2~2.5M,宽度宜在3.0~5.0M,立柱间距宜在2.4~2.7M亭:亭的形式、尺寸、色彩、题材等应与所在住区景观相适应、协调;亭的高度宜在2.2~3.0M,宽度宜在3.0~5.0M;木制凉亭应选用经过防腐处理的耐久性强的木材;盘结悬垂类藤木植物的凉亭设计应确保植物生长所需空间;膜结构/遮阳棚:住区内部的膜结构可应用于:住区会所、住区小品、人行步廊、住区/单元入口、停车场等;住区中的膜构物尺度不宜过大;应利用膜结构在空间和平面布局上的高度灵活性,是该构筑物与住区整体环境相融合;应利用膜材本身的透光性,并结合彩色泛光照明,营造出特征鲜明而不喧哗的夜景效果;\n景观桥原木小桥:适建于可就近获取天然原木的地区;应选择耐腐蚀性最强的木材,并间隔8~10年进行维护或重建锯材小桥:应选用高质量木材,并对锯材进行耐压处理,使其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仿木桥:体量宜小,其纹理及色彩等力求接近真正木材,适用于节约木材且欲展现生态景观的城市住区钢制桥:应使用高质量防护漆,并定期维护,以延长钢材使用寿命吊桥:当溪流水位上下变动较大、水流湍急、不适合打桩基、或人流量不大的地方,可搭建吊桥。因其危险系数较高,在住区内应谨慎使用。混凝土或石砌拱桥:需要坚实的基础;用于砌拱的石块必须坚实、耐久、且相对扁平,1/3以上的石块厚度都应≥300mm,所有石块的厚度都应≥150mm,且其有效面积应≥300mm2。\n特设景观要素总述:特设景观要素可用以纪念住区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或社会事件;特设景观要素的设计宜结合本土材料、地方历史资源、地方文化资源等。雕塑:应选用健康向上、反映居住区亲和力的雕塑主题喷泉:住区内不宜建大型音乐喷泉;喷泉的落差宜在1.0M以下其它标志景观:包括景观塔、纪念碑、地标、旗杆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标志物。便民设施总述:住区便民设施包括音响设施、自行车架、饮水器、垃圾容器,以及书报亭、公用电话、邮政信报箱等。便民设施应容易辨认,其选址应注意减少混乱且方便易达;在居住区中,宜将多种便民设施组合为一个较大单体,以节省户外空间和增强场所的视景特征。音响设施:在住区户外空间中,宜在距住宅单元较远地带设置小型音响设施,并适时适地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以增强居住空间的轻松气氛。自行车架:分为槽式单元、管状支架和装饰性单元等\n便民设施饮水器:分为悬挂式饮水设备、独立式饮水设备和雕塑式水龙头等;饮水器的高度宜在800mm左右;供儿童使用的饮水器高度宜在650mm左右,并应安装高度在100~200mm左右的踏台;饮水器的结构和高度还应考虑轮椅使用者的方便。垃圾容器:垃圾容器可分为固定式垃圾箱和可移动式垃圾箱;高度宜在900mm左右,直径不宜超过750mm;垃圾容器的制作材料有:铁材、钢材、木材、石材、混凝土、GRC、FRP、陶瓷等应选择美观与功能兼备,且与周围景观协调的垃圾容器。\n信息标志总述:住区信息标志可分为四类:指示信息标志、定位信息标志、名称信息标志、警示信息标志;信息标志的位置应醒目,且不对行人交通及景观实现造成妨害;标志的色彩、造型设计应充分考虑其所在地区建筑、景观环境以及自身功能的需要;住区内部各种标志的色彩应确定统一的主题/背景色调和图形。指示信息标志:包括出入口标志、导向标志、机动车导向标志、自行车导向标志、步道标志、定点标志等;定位信息标志:包括居住区示意图、街区示意图、楼号示意图、停车场导向牌、各种设施分布示意图、自行车停放处示意牌、垃圾站位置图、告示牌等名称信息标志:包括标志牌、楼号牌、树木名称牌等警示信息标志:包括禁止入内标志、禁止踏入标志\n灯光设施总述:户外灯光设施可分为:装饰性照明、车行照明、普通场地照明、人行照明、特写照明等;住区内部人行区域和车行区域的照明都必须功能得当、尺度适宜;住区内应避免使光源直接进入视野范围,避免或尽量少用使用容易产生侧面眩光的灯光设施,如光线朝上的聚光灯或投光器;水下照明应尽量采用低压灯具,以备安全。装饰性照明:可选用庭院灯,配置在园艺花坛附近;或选用壁灯,安装在建筑外墙、门扉、围墙等处;或选用水下照明,在瀑布、喷水中以仰角布光,泳池、池塘以水平布光展示景观。车行照明:车行区域的灯光照明应高于人行道灯光照明,其灯高在6~8M车行区域的灯光照明投射在路面上的光线应更加均衡;普通场地照明;住区小广场的高杆灯高度宜在2.5~4M之间;住区内部开放空间多选用灯高在0.3~1.2M之间的庭院灯,人行照明:人行区域的灯光照明,光源位置应距地面较低,以同人体生理尺度协调,并为行道树树冠下方提供照明;可选用灯高0.3~1.2之间的庭院灯特写照明:可适量选用埋入式或插入式投光灯,\n室外座具总述:室外座具包括座椅/凳、门/户阶、窗台、矮墙、台阶等。室外座具的选址应考虑北方地区冬季取暖、防风和南方地区夏季防晒,并有益于观景,后退于住区园路旁侧;设置于阳光直射区域的室外座具,宜选用非金属材料和浅淡色调;室外座具的设计应排水良好,选用不透水材料;室外座具的设计应满足人体生理舒适度要求;室外座具的整体外形及细部设计均应简洁;室外座具的设计应方便维护,耐久性强,牢固,难破坏。固定座具:不宜在大面积硬质铺地中的太阳曝晒区域设置过多座椅;座具的位置应考虑坐者的景观视觉效果。非固定座具:不宜太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座椅自身结构应牢固,不易破损。种植容器种植容器的材料包括:FR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混凝土、仿石混凝土、陶器、赤陶(素烧陶)、瓷器、砖材、大理石、花岗岩、木材、不锈钢、铸铁等;种植容器的深度要求根据植物特性而异:花草类植物宜≥200MM,灌木类植物宜≥400MM,中木宜≥450MM。\n坡道/台阶坡道及台阶处的设计应有特色,并应满足无障碍设计需求。台阶:室外台阶的踏步竖板高度应在80~160mm,踏板宽度应≥300mm;踏板突出于竖板的宽度不应超过15mm;台阶坡度宜在1:2~1:7。台阶级数宜在11级左右,不应>19级。休息平台的宽度应≥1m。坡道:距离较短的坡道坡度不宜>1:6.5;残疾人及婴儿用车的坡道不应>1:10,宜在1:12左右;距离较长的坡道坡度不应>1:12。坡道表面必须防滑。室外栏杆/扶手:当室外踏步级数超过3级时应设置扶手;设置于阳光直射区域的室外栏杆/扶手,宜选用非金属材料和浅淡色调\n交通控制和防护设施总述:警示行人和驾驶者的设施包括:铺地材料的变化、护柱、坡度变化等;限制行人进入的设施包括:栏杆、踢脚栏、墙体、树篱等;限制机动车进入的设施包括:陡岸、种植区、台阶、防护栏等。车挡/缆柱:包括预制混凝土护柱、内置灯具的石墩护柱、装饰性仿木护柱、基座可移动的钢管护柱;车挡/缆柱高度在600~900mm,设置间距在600mm左右;有轮椅往来处,车挡/缆柱间隔宜在900~1200mm,并在车挡/缆柱前后设置约1500mm左右的平路;在有紧急车辆、管理用车辆出入的地点,应选用可移动式车挡/缆柱,且这种车挡/缆柱只有成人才能移动。路缘:路缘石的种类包括:预制混凝土路缘石、砖路缘石、石头路缘石、合成树脂路缘石等;住区内部路缘与路面的高差宜在100~150mm为宜;除沥青路面之外,混凝土路面、花砖路面、石路面等与绿色的交界处可不设路缘。步行道边坡/开口:在住区的停车场附近或其它必要场地,为方便机动车或轮椅跨上步行道,应将车行道路旁步行道的部分路缘、边沟降低高度。路缘栏杆:栏杆距地面高度为800~1050mm植物:如,用灌木等作为交通分隔物\n路表设施总述:地表设施包括:公共设施格栅和顶盖、消火栓、检修门/舱、变压器/排气唧筒/热泵、人孔盖、饰板、喷泉、树木围栅等;住区内部的地下基础设施系统和拱状构筑物可能限制场地家具设施的放置,而通达地下基础设施和构筑物的方式是经由金属盖和金属格栅;应避免公共设施(如消火栓、交通信号控制等)成为住区空间的障碍物;公共设施盖板:住区人流密集处不宜设置公共基础设施顶盖,如必须设置时,应将顶盖整合为地表模式的一部分;提倡有特色的盖板装饰设计,使其成为反映该住区主题特征的纪念性标志物。公共设施格栅:对于妨碍住区地表整体景观的金属格栅应在保证其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加以美化或隐蔽,如用植被或卵石覆盖其表面等。其它总述:对于景观效果较差的公共设施(如变电房、停车库、公厕、垃圾站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隐蔽、密闭或美化,如植物障景、种植网搭设、地形处理、壁画装饰等,并根据需要设置除臭设施垃圾站:垃圾站的设置分布,应挑选既方便清洁车顺利回收垃圾又不醒目的位置和路线,同时还应避免容易污染空气和破坏景观的地点;在垃圾站周围应设置围墙或植栽作遮蔽;居住区的垃圾站提倡使用具有生化处理能力的设备,加速生活垃圾的分解,并还原为绿地、盆栽的堆肥。\n第五部分居住区植物景观8.绿化布置的原则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8.2绿化植物栽植间距和绿化带最小宽度规定8.1绿化在建筑环境中的作用和布置的一般要求8.3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及各设施间距的规定8.4道路交叉口植物布置的规定8.6居住区绿地景观的布局8.5居住区内绿地布置的分类和规定8.7景观园林植物及基本种植形态8.8常见绿化树种9.景观园林植物种植设计9.1景观园林植物造景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9.2景观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方法9.3植物绿地边界的生态型规划\n8.绿化布置的原则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8.1绿化在建筑环境中的作用和布置的一般要求:8.1.1美化建筑环境、丰富街景。绿化布置应满足城市规划要求,并与场地布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绿化面积指标应符合规定。绿化布置应尽量朝阳、集中、与建筑物、地下建筑和管线按规定留出间距,确保植物生长良好,并照顾到临街景观。\n8.1.2调节改善小气候,防尘、防风、减弱噪音空气的污染。道路两侧应栽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减少交通造成的尘土、噪音及有害气体,有利于沿街建筑保持室内安静和卫生;还由于人行道和建筑外墙受到树荫遮挡,避免夏日烈晒起到降温作用。停车场的道边应栽植阔叶乔木、灌木和绿篱,以减少日光对车辆的辐射和交通造成的噪音对建筑物的干扰。垃圾站周围应栽植树木,减少尘土和不洁空气对环境的污染。\n8.1.3绿化布置应起到疏导车辆、引导交通、栏护和阻挡人流、车流作用。在行车安全视距内绿化不得遮挡行车视线。道路绿化带(如绿篱、花带等)宜相隔30m留出空隙,便于行人穿过。8.1.4绿化布置应充分利用发展用地、零散空地和陡坡,及地质不良地带,以发挥土地利用最大效果及绿化加固坡地和稳定土壤的作用。8.1.5绿化布置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绿化对建筑点缀、陪衬、组织空间的作用。\n8.2绿化植物栽植间距和绿化带最小宽度规定8.2.1绿化植物栽植间距绿化植物栽植间距名称不宜小于(中—中)(m)不宜大于(中—中)(m)一行行道树4.006.00两行行道树(棋盘式栽植)3.005.00乔木群栽2.00—乔木与灌木0.50—灌木群栽(大灌木)(中灌木)(小灌木)1.000.750.303.001.500.80\n8.2.2绿化带最小宽度名称最小宽度(m)名称最小宽度(m)一行乔木2.00一行灌木带(大灌木)2.50两行乔木(并列栽植)6.00一行乔木与一行绿篱2.50两行乔木(棋盘式栽植)5.00一行乔木与两行绿篱3.00一行灌木带(小灌木)1.50绿化带最小宽度\n8.2.3绿篱树的行距和株距栽植类型绿篱高度(m)绿篱计算宽度(m)株距行距一行中灌木两行中灌木1~2m0.40~0.600.50~0.70—0.40~0.601.001.40~1.60一行小灌木两行小灌木<1m0.25~0.350.25~0.35—0.25~0.300.801.10注:一般南方树木生长快,可取高植,而南方宜取低植。绿篱树的行距和株距株行距(m)\n8.3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及各设施间距的规定8.3.1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间距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间距建筑物、构筑物名称最小间距(m)至乔木中心至灌木中心建筑物外墙:有窗无窗3.0~5.02.01.51.5档土墙顶内和墙脚外2.00.5围墙2.01.0铁路中心线5.03.5道路路面边缘0.750.5人行道路面边缘0.750.5排水沟边缘1.00.5体育用场地3.03.0喷水冷却池外缘40.0塔式冷却塔外缘1.5倍塔高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间距8.3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及各设施间距的规定8.3.1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间距\n管线名称最小间距(m)乔木(至中心)灌木(至中心)给水管、闸井1.5不限污水管、雨水管、探井1.0不限煤气管、探井1.51.5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电信管道1.51.0热力管(沟)1.51.5地上杆柱(中心)2.0不限消防龙头2.01.2绿化植物与管线的最小间距8.3.2绿化植物与管线的最小间距\n8.4道路交叉口植物布置的规定8.4.1道路交叉口处种植树木时,必须保证行车安全视距,在该视野范围内不应栽植高于1m的植物,而且不得妨碍交叉口路灯的照明,为交通安全创造良好条件。行车速度<=40km/h,考虑行车安全视距,不应小于30m。行车速度<=25km/h,考虑行车安全视距,不应小于14m。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叉口,考虑行车安全视距,不小于10m。机动车道与铁路交叉口,考虑行车安全视距,不应小于50m。8.4.2自由生长的灌木高度小于0.60~0.70m时,可伸入安全视距内。\n公共绿地:含公园、居住绿地、游戏场,辅以小品,多样树种类型。专用绿地:如幼儿园、托儿所、俱乐部、机关厂矿、商业用地等场所,按功能及使用要求设计各类场地及植物配置。宅旁绿地:宅前绿地包括居民家庭附属庭院,也有小区统一种植管理形式的绿地;后种形式的宅旁绿地,可设置以居民活动为主的场地,东南方向不宜种植高大乔木,一般应离建筑>=5m,朝西应尽量种植高大乔木或攀缘植物,以便改善西晒炎热的环境。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侧的绿地,可设置草皮及各种灌、乔木。8.5.1居住区内绿地分类8.5居住区内绿地布置的分类和规定\n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级儿童游戏和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小区中心集中公共绿地,应尽量朝阳,大部分面积不宜在建筑阴影之下;绿地内应有一定的供人活动、休憩场地;小面积的硬地、水体和建筑小品设施可计入绿化面积。中心公共绿地的设置应基本符合以下规定8.5.2居住区内绿地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n中心绿地名称设置内容要求最小规模(Ha)居住区公园花木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塑、小卖茶座、老幼设施、停车场地和铺装地面等园内布局应有明确的功能划分1.0小游园花木草坪、花坛水面、雕塑、儿童设施和铺装地面等园内布局应有一定的功能划分0.4组团绿地(街坊绿地)花木草坪、桌椅、简易儿童设施等灵活布局0.04各级中心公共绿地设置规定\n公共绿地面积公共绿地占总用地的百分比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在55~80%的绿化效果良好。绿视率:游人活动面积率:8.5.3居住区公共绿地其它参考指标:\n各类场地的植物配置应有主调和层次,考虑四季植物的搭配衬托;水池应少种水生植物而多留水面倒影;大片草坪可用孤植、丛植等树木来划分空间;山坡绿化应与自然景色相结合;适当的堆土方,可增加绿地的视觉效果。绿地景观设计,应同时考虑从高层建筑等高视点处往下看时,图案化、大色块的高视点效果。居住区布局,住宅的景观视野,可运用“借景”的手法,巧于因借,考虑周边环境,依山傍水,或临近公园,均可作为借景的依据。8.6居住区绿地景观的布局8.6.1绿地总体布局的景观要求\n生物的多样性:居住区的植物种类应尽量采取多样化,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居住区的“生态容积率”。水生植物的:应注重生物的群落关系,考虑水体的自净和生态平衡,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湿地的设计:居住区可根据当地的生态情况,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营造具有湿地特点的自然、人文景观,如建设湿地公园等。8.6.2居住区植物群落的生态性设计\n8.7景观园林植物及基本种植形态8.7.1景观园林植物的分类乔木灌木藤本植物竹类花卉草坪\n根:突出地面部分干:构图主形态,有挺直型、变化型树干姿态:A直立B井立C丛生D攀缘E匍匐F悬崖枝:形态变化丰富枝条姿态:A向上B平展C下垂叶:观色,观形花:色彩最丰富,季节变化明显果:随季节有特殊观赏效果树冠:构图形态有尖塔形、圆球形、圆锥形、圆柱形、椭圆形、伞形、匍匐形、垂枝形8.7.2景观园林植物各组成部分和观赏特性\n8.7.3景观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及要求:温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阳光:阳光植物、耐阴植物水分:水生、旱生、中生、湿生土壌:酸性、碱性、中性植物\n8.7.4景观园林植物的基本配置形态:孤植:成为开阔空间的主景对植:有对称式和自然非对称式对植丛植:以各植物组合的优美形态成为观赏的主体,通常突出乔、灌、花木个体美组合的综合效果。树群:以观赏树木的群体美为主体,可由同类或异类树种组成起伏变化的背景,以衬托前景或建筑。树林:有自然式树林和棋盘式(矩阵式)树林树篱:起到限定空间、边界、背景作用,树冠密度高,易于修剪花坛:应注意花卉形态、色彩、适应性和密度,植床高度<15cm,缘石宽度10cm。式样众多,常布置在入口处、广场中央、主要道路旁,突出重点美化装饰效果。花台:台高40~100cm,有独立式、组合式、靠墙式、台阶式等,边缘通常考虑与休息座椅设计相结合。花境:自然带状花坛(花径)草坪:开敞草坪大小要考虑当地气候和遮荫要求,通常成为绿地景观的前景。\n8.7.5植物在美学观点上的功能植物作为大自然的天然产物,可以消除人造物的粗糙及冷硬感觉,是美化环境的最佳工具。视觉上的因素:以植物本身为主体的美,如运用本身的色彩、质感、树形,或作辅助特性以隔离,引导或柔化建筑物,或用植物形成优美天际线的变化。触觉、嗅觉、听觉美:植物触觉质感的光滑粗糙或是有刺,花果的香味,风吹时发出的声音,这些都是美学上的影响因素。变化与生命美:植物具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四季不同的开花植物,金秋落叶和色叶植物的美,让人感受季节环境的变化。情趣及意境美:中国传统庭园中植物人格化,如竹、莲、梅等,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n8.8常见绿化树种8.8.1常绿针叶树乔木类:雪松、黑松、龙柏、马尾松、桧柏灌木类:(罗汉松)、千头柏、翠柏、匍地柏、日本柳杉、五针松8.8.2落叶阔叶树(无灌木):乔木类:水杉、金钱松8.8.3常绿阔叶树:乔木类:香樟、广玉兰、女贞、棕榈灌木类:珊瑚树、大叶黄杨、瓜子黄杨、雀舌黄杨、枸骨、石楠8.8.4落叶阔叶树:乔木类:垂柳、直柳、枫杨、龙爪柳、乌桕、槐树、青桐灌木类:樱花、白玉兰、桃花、腊梅、紫薇、紫荆、戚树、青枫、8.8.5竹类:慈孝竹、观音竹、佛肚竹、碧玉镶黄金、黄金镶碧玉8.8.6藤本:紫藤、络实、地锦(爬山虎、爬墙虎)、常春藤8.8.7花卉:太阳花、长生菊、一串红、美人蕉、五色苋、甘蓝8.8.8草坪:天鹅绒草、结缕草、麦冬草、高羊茅、马尼拉草\n9.1.1整体性功能性要求:应以总图功能景区布局要求为根据,可成为构成景观空间结构效果的基本元素。9.1.2多层次与丰富性要求:一般绿地可分前、中、后三层次组景。9.1.3生态的要求:有利于改善和创造当地的良好环境质量和小气候。9.1.4选用植物种类尽量选用当地、当时树种,符合当地苗木供应、施工养护管理与经济条件。9.1.5尽量利用植物造景的综合效果,使各具特色的植物充分发挥效益。9.1.6适当地选用名贵树种。9.景观园林植物种植设计9.1景观园林植物造景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n植物本是三维空间的实体,以各种方式交互可形成各种不同空间效果,这与树干高度、种植疏密度有关。如130cm-150cm高的植物:只有覆盖地表的感觉400cm-450cm高的植物:有引导的效果900cm-110cm高的植物:可作为交通控制之用,并有部分的包围感1350cm-1400cm高的植物:可以分隔空间高过眼睛的植物:有被包围的私密空间感。9.2景观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方法9.2.1形成空间功能效果的植栽设计\n浓密的自然林封闭感较强,而即使是冬天落叶林的枝桠也能暗示出空间界限。植栽的枝叶密度也会影响空间的包围感,落叶林的封闭性随季节有周期变化,夏天浓密的树林可造成一个个单独的内在空间;相反的,冬天的落叶林由于视线可穿透枝干,而使人有空旷辽远的感觉。经过巧妙的安排和设计,可以强化空间的机能,或提升空间的趣味境界。\n空间垂直面以树干来暗示空间枝叶浓密的植被可从垂直空间上造成封闭感遮荫树树冠造成顶面的封闭空间植物所形成各种不同空间类型联系分割的空间,在视觉上造成一连续的、完整的包围空间植物材料顺应地形所造成的空间植物材料可为立面屏障,具遮蔽功能植栽将人视线集中于某一重要空间或美丽的景色,有框景作用缩小空间作用植栽形成的空间效果平面上以植被暗示空间,由材料的改变来暗示空间的边缘\n9.2.2植物在工程功能方面的应用设计9.2.3利用植物调节气候的设计\n植栽配置原则植物组合造成天际线的变化行道树的功能及具备条件绿篱的功能及具备条件种植设计详细深化的常用数据指标树高树冠直径胸径株距行距花期9.2.4植物配置与选种的设计\n居住区不宜选用带有毒性的植物,如夹竹桃、黄杜鹃和天南星科植物等。荆棘等容易伤害孩童的植物,应尽量远离儿童游戏和易接近处。9.2.5居住区植物配置和选种的安全性设计\n整形式种植类型:——整齐庄重,富序列感,宜用在规则式园林布局整形对称轴线式构图实例整形对称式对植整形式花台和花坛式样参考资料花台:A独立式B组合式C台阶旁花台D带座凳花台E靠墙式花台花坛:A带状花坛B绣花花坛C花丛花坛D花坛组合9.2.6种植设计规划方法的风格和类型\n自然式种植类型:————富有自然变化与村野情趣,宜用在自然式和混合式园林布局1)自然式种植实例2)自然式孤植:宜选巨大长寿、又有特殊观赏价值的乔木,植于空旷草地、庭院与岛上等。3)自然式对植:作不对称地配在强调主体的两侧,保持构图上的均衡。4)树丛突出草坪的地形起伏5)同类乔木组合的树丛、异类乔灌木组合的树丛6)自然式树丛与树群:以观赏树木的群体美为主,可由同类或异类树种组成有变化的景观,种植点作不等边三角形。7)带状树林前配置不同的小乔木和灌木,可提高草地边缘的观赏性。\n树形特色与组合:植物的大小和外形是植物材料最重要特征和组合骨架。①圆球形植物为数最多,在布置中应占主导②圆锥形植物与圆球形和展开形植物配合起突出作用。③纺锤形植物在构图中起增加高度的节奏变化作用。垂直绿化:A花架与绿亭B凭石攀缘\n1)高视点设计:为了避免从高层建筑等高视点处向下看时,平屋顶景观的单调乏味,除改坡屋顶设计外,可尽量设计屋顶花园。2)屋顶花园的设计,应尽量采取图案化、大色块的设计手法,植物种植成组、成丛,考虑屋顶条件,尽量少种大树。屋顶花园的设计--------建筑“第五立面”的设计\n①架空层下的绿地设计,考虑阳光条件,宜尽量选用背阴植物;②架空层下的绿化,考虑与半室内空间的自然景观的渗透,塑造既可遮阳避雨,又接近自然的交往空间。架空层下的绿地设计:有玻璃天棚的半室内空间绿化设计:有玻璃天棚的半室内空间绿化设计,如挑空的中庭等,有植物的光和作用,但也要注意植物的习性随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对水分和温度的要求。\n结合围墙的透绿工程,围墙处绿化的疏密、虚实,可与围墙栏杆的虚实互补、呼应;浓密灌木,更可作为遮挡外形不美的辅助用房的补充。绿化与围墙栏杆的配合设计:\n9.3.1通常水域和绿地边界的设计,自由曲线的柔化,更接近自然;作为车道边缘的绿地边界设计,则更须曲折适度、顺畅。9.3.2人行步道与绿地草坪的交界,可取消缘石(侧石),让雨水自然渗透灌溉。9.3.3绿地低洼处的卵石设计,也可增加地下水的渗透。9.3.4根部暴露的大树,可用粉碎的植物碎泄,洒于大树根部表面以保护,并有利生态循环。9.3.5在水域边界,可充分利用植物的亲水性,营造特殊的生态景观。9.3植物绿地边界的生态型规划\n第六部分居住区景观维护10.景观的维护\n10.1物管部门宜与设计方的交流,理解设计意图,并在施工阶段参与监督、协作,进一步了解各项设施的配置情况,以及参与竣工时期的验收工作,及时发现问题。10.2物管部门应注重空间物质环境的改善,保持、促进建成景观环境,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对“二次施工”加强控制和引导,防止住户擅自更改建筑外部构造,如安装窗式机。10.3应阻止用户擅自封装阳台、更换窗框和玻璃、安装防盗网、遮阳棚等;阻止住户在庭园或露台上违章搭建;花架、室外晒衣架或杂物架的安装应有统一规定。10.4分体式室外机应统一安装在专用位置。10.5物管部门应注重对景观设施及绿化的养护,定期维护、清理、灌溉、修整、施肥等,创造良好的硬、软质居住环境。10.6在日常巡视中,应对随意张贴广告、乱涂乱画、破坏公共设施、违约倾倒垃圾污水等现象严加制止和处罚。10.景观的维护\n三、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方法11.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方法(结合实例)11.1现状调查与分析-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和改善11.2总平面规划11.5小品设施11.6竖向设计11.7灯光照明设计11.8方案的调整和修改11.9场地施工11.10景观技术经济指标及概预算11.3种植设计11.4道路景观\n11.1现状调查与分析-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和改善包括基地地形、地貌、地质,基地上的现存植被、自然石景、原有水域、周边区域交通情况与景观特色等。11.2总平面规划与住区规划师、建筑师等共同合作研究,确定有关住区绿地、广场、水域、道路、活动分区、停车场库、小品设施及景点布局等的总体概念。11.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方法(结合实例)\n11.4道路景观研究分析住区道路线型,区分车行道与人行道,初步确定道路在居住区中的平面、断面形式,并进行有关道路出入口、广场、停车场地及其它铺装区域的初步设计。11.3种植设计初步确定住区所需的乔木、灌木、地被、草皮及其它植被的种类、数量、树形、间距及种植穴大小等,使住区绿化与住区整体景观协调统一。11.5小品设施对住区小品设施等进行初步设计,包括路灯、标志牌、水池、水景设施、路篱、挡墙、休息亭廊、座椅等,使小品设施与住区整体景观在风格上统一协调,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n11.6竖向设计注明住区景观建筑、道路、广场、绿地等的设计高程及排水坡度等到。11.7灯光照明设计注明住区内部高杆灯、射灯、地灯、庭园灯的数量及位置。11.8方案的调整和修改就设计方案向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成果汇报,提出修改意见。11.9场地施工根据最后的规划设计方案及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图设计,如确定桩位、树木移植、土壤挖填方等。11.10景观技术经济指标及概预算\n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