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8.38 KB
- 2023-01-01 15:30:4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垫12生簋!!塑i望筮至!竺塑l江亘建堑一————————————望望堕塑些些羌族地域文化对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研究■陈立群。董建华■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00摘要: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羌族地区乡村聚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其乡村景观独具特色。本文以岷江上游羌族村寨为例,研究了地域文化对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总结了该地区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中呈现出的设计形态与方法,为如何体现地域文化提供设计依据和设计思路。关键词:羌族村寨地域文化聚落景观地域文化是羌族地区乡村聚落的灵魂,对乡村聚落景观的规划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景观规划设计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地域特色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1氓江上游羌族地区概况1.1自然概况岷江是长江水量最大的支流,源于岷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松潘、茂县、汶川、都江堰,穿过越成都平原,经乐山、犍为纳大渡河、马边河,在宜宾注入长江。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上游流域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区内高山耸立,河流深切,沟壑深邃,地表起伏巨大。1.2文化概况岷江上游的羌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长期不断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特点:从游牧到农耕生产方式的转变,决定了羌族文化虽以农耕文化为主,也有游牧文化的遗存;由于羌族夹在藏、汉民族两个文化板块之间,融合了不少藏汉民族的特点;因所处的地理及社会环境条件,逐渐表现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简约质朴的审美观、包容开放的文化观⋯。2地域文化对羌族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2.1塑造丰富的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岷江上游羌族文化讲求天人合一,与环境和谐共生。各传统羌族聚落环境各异,村民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通过对传统景观元素的吸收和演绎,根据山势地形,从景观小品、节点、建筑、空间各个方面,都塑造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景观意向,体现出一种自然、质朴而又多元的景观特征。2.2赋予乡村聚落景观文化生命力乡村是我们精神的故园,它承载着文明的多样性。羌族地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渗透在乡村聚落景观的各个方面,而乡村聚落景观承载着现代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因此,村民注重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保护,形成了与环境协调的、有特色的乡村景观,使乡村景观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留住了我们的乡愁,改善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村落才得以可持续发展。2.3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以地域文化为主导的乡村聚落景观反映文化的特色,是乡村居民的精神寄托,承载着共同记忆和信仰。乡村景观中体现出的地域精神、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的感官和心灵,使他们获得到环境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3羌族地域文化在乡村聚落曩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岷江上游羌族在自先秦开始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设计表达方式。选址上形成了背山、靠水、近田的环境特征;布局上形成了以道路、碉楼、水渠、官寨等为中心的空间特征;建筑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肌理、色彩、装饰等外部特征。在近代的发展中,不但要考虑产业发展、现代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还要在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中体现羌族地域文化的特征,在景观格局、导向性空间、重要景观节点、建筑景观等中都可以体现羌族地域文化特色。·46·——以岷江上游羌族村寨为例3.1依据传统风水观的景观格局规划受汉族文化影响,羌族聚落总体呈现出“⋯环水抱”的村察布局对于内部的房屋朝向也讲究“门对槽、坟对包”。在羌族聚落传统的格局中,出于对生产和防御的需要,近山和面水是重要的选址条件,也最终形成了羌族村寨文化的特色【2]。依据羌族风水观,在总体的景观格局规划中,山、水、田(林)成为羌族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中的重要斑山水块,羌族村寨在现代规划中也一般以背图1山水田林的景观格局山、面水作为选址的重要条件,加上田(林)景观总体呈现出山水田(林)的格局(如图1)。理县的桃坪羌寨、北川的恩达羌寨、吉娜羌寨等在规划设计中都体现了这种村寨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羌族传统的风水观和自然观。3.2融入地域元素的导向性空间设计传统羌族村寨的内部空间结构较为复杂,在现代规划设计中。常对羌族的总体空间进行一定的导向性设计,用具有羌族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些纹饰、符号、肌理等对空间的侧立面进行装饰,既达到引导行进的目的。还可以有效地展示文化特色。例如在白石羌寨中,建筑侧界面堆砌着大量的白石或绘制着羌族图案的纹饰,在龙兴羌寨的侧界面也有画着代表羌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盲窗(如图2),均起到了良好的导向性作用⋯.图2龙兴羌寨、白石羌寨的侧界面3.3展示文化特色的重要景观节点设计3.3.1入口空间人El空间是羌族村寨展示自身文化特色的重要场地。根据羌族村寨的特点,人口空间可以分为进入由主干道进入大门的外部空间、由建筑物组成的主体空间、大门到村寨的内部空间。入口大门是展示羌族特色的构筑物,在设计上既要体现不同村寨的特色,又要与整体村寨的建筑形式、色彩等相适应,还要和主体建筑周边环境相协调。“。另外,人几的景观可设计为暖示羌族地域特色的门万、节罔鸭等具有71导怍川的毓iⅥ小。I“㈨H3)圈3以白石为特色的白石羌寨、以大禹文化特色的吉娜羌寨、以羌碉特色的桃坪羌寨3.3.2中心景观羌族村寨依山而建.顺山而延,总体布局和形态上都与山寨周围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广场、建筑、水系等不同元素独特地组合,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场所、空间。这些特殊的空间也是村寨内部(下转第49页)\n参考文献[1]杨虹菲.浅谈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6(16):86.[2]叶航杰,周甜甜.浅谈中国传统木雕艺术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特点及价值[J].大众文艺,2015(10):121—122.[3]许松宁.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11):47.[J].包装世界,2017(01):4—5.[5]覃方亮.浅谈中国现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应用思考[J].大众文艺,2011(11):50.[6]彭璐.文化的空间容器——浅谈中国建筑设计与传统装饰艺术内涵[J].科技信息,2010(36):362.[7]林钨,林瑞雪.浅谈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艺术——凤纹样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17(叭):120—121.[4]崔翊升,杨絮飞.浅谈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卜“—+.。—’_卜”1。卜。—’卜”—1卜。—+-。—‘+-”’。卜。—。卜”+。—+.’(上接第46页)重要的景观节点,集中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通常会通过空间尺度、景观小品、界面布置等方面来强化中心节点的地域,充分展示出地域文化。3.4体现建筑特色的建筑景观设计岷江上游的羌族村寨经过几千年与环境的融合,形成了独有的建筑景观特色,具体表现在建筑的空间布局、色彩、肌理、形态、装饰等方面。在现代规划设计中,建筑作为与羌族居民联系最为密切的景观形式,在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还要满足村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要基于原有的建筑特征进行充分研究,需考虑成本、村民需求等对建筑的材料、空间进行一定的创新。例如,以“细胞核”形式组成的建筑空间就是较好的设计,它兼顾“邻里相助、对内依赖、对外防御”的特色,亦较好地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要(如图4)。4小结羌族地域文化是形成该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特色的内在因素,对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抛弃图4“细胞核”建筑空间布局传统的文化就会失去设计的根基。综上所述,在羌族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以地域文化为核心基础和重要依托,继承有文化特色和特殊意义的元素,从传统的地域文化中吸取宝贵的设计经验,以形成该地区独具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1]高昌苗.羌族文化研究现状探微[J].青春岁月,2013,(10):403.[2]程辽川.基于传统羌寨的羌族村落新景观构建的研究与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2[3]俞晨圣.论景观空间的界面[D].福建农林大学,2006.[4]金华.王卓.景观空间形式与元素构成及其关联性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05):10—13.作者简介:陈立群(1989年生),男,山东滕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董建华(1990年生),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项目资助”,项目编号QXYl612。·+-+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h__+一.+~+(上接第47页)整建筑的体量、布局,既保证了中央绿地隐约的轴线感,使主轴空间不流于单调、刻板,又在周边街道和主景观轴之间形成了隔而不堵的空间渗透关系,同时解决旅游及商业地产开发的问题。中区为城市公园,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功能,由于公园所处的特殊位置。公园的情境营造出自然、静谧、恬然的特点,是市民接近自然、亲近自然的开敞空间。同时城市公园布置在礼佛大道的中段,也是整个片区中的静思、顿悟空间,通过悠然的环境创造引起人们对佛、禅的思索,起到净化心灵,开启心智的作用。中区的设计重点在于水体形态的梳理和游览路线的延续性。将现状的长乐湖局部扩大,形成大的湖面,围绕水面布置绿化和休闲空间。大面积的绿化景观空间主要布置在水面的西侧,绿化和景观的营造突出自然、静谧的特点,游憩空间采用植物围合,乔木、灌木、草坪的不同方式的组合,创造丰富的景观层次和空间层次。园林小径穿梭在自然的绿化当中,串联起各个开敞的游憩空间,移步换景,起到使人愉悦的景观效果。在湖面南北设置亲水平台,呼应了佛教文化主轴。在花园路北侧亲水平台设置曲折的步行桥——八宝桥,将人流引向湖面西侧的集中绿地。水面驳岸的处理以自然的驳岸为主,平缓的草坡与水面衔接,显示出自然有机的特点。北区与中都佛苑景区相邻,此区的布局考虑佛文化的直接影响,强化佛教文化主轴。同时在空间上,这一区域也是进入宝相寺的入口区段,在整体情境上营造佛文化的氛围,体现严肃空间、观瞻空间的庄严感。区段中间为从南至北渐次升高的中央平台,从南至北串接地雕广场、浮雕墙广场、水景大道、引路佛广场。引路佛广场为整个规划地块的最高点,中央设置圆形水池,水池中设莲花形基座,基座之上设引路佛雕塑。引路佛北部环抱中心雕塑设置8根阿育王柱。北区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它既是礼佛大道的终点,又是承接北面宝相寺寺前广场的起点,在文化脉络上和空间形态上都要做到收放自如;(2)场地从南侧湖边到北侧道路有近四米的高差,呈缓坡状,如何较好地解决。设计解决的灵感来自佛教中“八功德水”的文化平¨敦煌壁画中寺庙水庭的描绘。将广场、建筑、景观小6f,有机结合,同时10妙地利用地形高著和不同形态的广场围3北段鸟瞰圈空间进行限定和引导,达到区内景观自身的完整性、宗教的仪式性、以及承前启后的过渡性。礼佛大道项目的设计获得了上海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评审优秀奖,建成后的礼佛大道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新地标之一,获得较多的好评和群众的喜爱。回顾整个设计过程,深感多功能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承载了太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充满了挑战,也蕴含着机遇。盼望有更多更好的此类作品出现。[1]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王松,王伯伟.中国传统建筑的组构图解——空间句法动线网络分析[J].建筑师,2013(2):84—90.[3]萧默.敦煌建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