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9.00 KB
  • 2022-05-13 10:11:13 发布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习题集含答案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习题答题要点第一章园林概论1.阐述“园”、“林”、“园林”的区别。答:“园林”一词在古汉语中由来已久,并非园与林的合称,不是园林中有树林的意思,而是园的总汇,泛指各种不同的园子和其内部要素。“园”原意为种植花果、树木、蔬菜的地方,周围有垣篱。园还指供人憩息、游乐或观赏的地方。而“园”在欧美人的意识中则意味着理想的天国。“林”指的是树木、花卉等植物要素,园林应是以自然素材为主,兼有人为设施,按照科学的规律和艺术的原则,组织供人们享用的优美空间地域。综合定义:在限定的范围中,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人们欣赏自然美的环境综合体。2.在当今社会中,园林扮演怎样的角色?答:园林扮演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要求的体现,近代公园的兴起,屋顶花园的出现,抽象园林的产生都反映了园林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由少数人占有和使用的宫苑和花园,发展到为广大群众共享的公共绿地,从居住的宅园到为旅游服务的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园林逐渐从少数人拥有的专用地域转变为大众群体享用的社会空间。人们对环境效益要求的提高,人们更加认识到园林的重要。3.比较东西方园林的差异。答:西方园林所追求的是人工美,而中国园林则追求自然美;西方园林可以说是人化自然,而中国园林则是自然的拟人化;西方园林注重于形式美,中国园林则蕴含着意境美;西方园林给人以清晰、明确和秩序井然的感觉,中国园林则朦胧、含混;西方园林更接近于古典艺术类型,中国园林则充满浪漫色彩。4.园林演化史即是一部城市建设史,试从各时期园林的特点入手剖析其如何反应一个城市的“思想”?答:从中国的发展史来看,中国商周时期的囿体现的是狩猎、通神、生产和游赏取乐的功能,反应了少数统治阶级的与天地对话的意志;秦汉时期崇尚“一池三山”的仙苑式造景手法,体现了统治阶级寻仙,追求长生不老的意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式山水园林风格体现了文人的消极避世,追求反朴归真,寄情于自然山水,自我标榜清高、飘逸、洒脱,居城市而又迷恋自然山林野趣,道家、老庄思想倍受欢迎,儒家思想不受欢迎的思想;唐朝以皇家宫苑园林体现了盛唐的繁荣与海纳百川的气魄,儒道释融为一体,形成了壮丽无比的园林;宋朝则更重生活环境的优化,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热衷于园林。文人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称之为“写意山水园”。元、明、清三代王朝移江南,集名园之大成,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n从世界的发展来看,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虽说出于生产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多少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寄托为主要目的,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完成。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出现公共园林,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取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地;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这也是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的区别所在。体现了人们的意志。20世纪60年代至今,城市公共园林、绿化开放空间及各种户外娱乐场地扩大,城市的建筑设计由个体而群体,人民的意志更加突出。5.现代园林规划有何特点?答: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多采用混合式园林形式,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现代园林的文化属性,更多地体现在水系、土壤、生物等自然元素,以及各种造园材料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上。尽管中国传统园林对自然的认识显得表面化和程式化,但是传统园林朴实的自然观点和朴素的自然气氛,仍然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极大的启示。朴实无华的自然元素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以建筑空间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并以自然景观满足人们的心理求。6、作为城市规划者,如何让城市体现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答:园林设计不仅注重经济效益和物质空间,更要体现文化内涵和精神魅力。第二章城市园林绿地的效益1.阐述城市园林绿地的属性。答:自然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2.从环境、生态方面等角度考虑、估价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园林绿地对城市生活的重要意义。答:结合园林绿地的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阐述3.如何利用城市园林绿地的属性更好的为旅游度假事业的发展服务,并从此角度谈谈园林的经济效益?答:1)城市园林绿地的经济属性对应经济效益;2)园林的经济效益含义及价值举例分析;3)直接经济效益为旅游度假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间接经济效益为旅游度假事业的发展提供生态基础;二者产生的共同效益带来其发展的动力。4.根据园林绿地在水分调节及其对湿度、温度的调节作用,说明其与当今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答:1)园林绿地的环境效益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通过它本身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消耗许多热量,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减小由温差带来的降雨次数,从源头方面减小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2)园林绿地的环境效益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其原理是绿化植物叶面具有强大的蒸腾水分的作用,城市绿地的绿化植物叶片蒸发表面大,能大量蒸发水分,一般占从根部吸进水分的99.8%。海绵城市建设无论是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植草沟、生物滞留区或是下沉式绿地等手段均是利用植物对雨水渗透吸收原理,可以说海绵城市地“渗、滞、用、净、蓄、排”都依托绿色植物。因此,发挥绿地调节湿度的作用对于解决该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3)园林绿地的环境效益具有净化水体、净化土壤的作用,通过绿化植物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到达海绵城市的“净”雨水作用。\n4)园林绿地的环境效益具有涵蓄地下水源的作用,树木下的枯枝落叶可吸收1~2.5kg的水分,腐植质能吸收比本身含量大25倍的水,1平方米面积,每小时能渗入土壤中的水分约50kg。1hm2林木,每年可蒸发4500~7500t水,一片5万亩的林地相当于l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4.植物品种的选择对维持园林绿地的各方面效益的作用如何体现?答: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以及生物特性,因地种树、适地适树。比如社会效益当中的美化城市环境作用,可以通过古典园林常用粉墙花影、芭蕉、南天竹、兰花等来表现户外环境空间的幽雅清静氛围;依靠密植的古柏或常青的大片油松来烘托表现庄严肃穆的气氛、热闹的环境尤显安静的特点、幽静的地点选用色彩鲜艳的植物等。5.结合园林的功能考虑如何将其合理的布局从而更好的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答:1)园林的自然属性体现为其给市民提供游憩空间、休闲场所、美化环境、创造景观等,更重要的是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2)园林的文化属性体现为城市绿化带给人们对环境的热爱,满足人们对绿色文化的艺术享受。城市园林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凝结着现时的、历史的各种自然、科学、精神价值。3)园林的经济属性体现为城市园林绿化属第三产业,通过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再生产推动自然再生产。4)因此,合理的利用园林绿地能更好的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和城市的发展服务。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步骤及其包括的内容是什么?答:包括资料调查与整理、资料分析评价、规划图纸制作及文件的编制等几个步骤,详细内容包括自然资料里的地形图、气象资料、土壤资料;现状资料;现有绿地技术经济指标;植物资料;社会与经济资料;城市环境质量调查等。文件编制包括说明书、图纸。2.阐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的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20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初期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引入生态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进入生态化运动时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大致四个阶段。19世纪后半叶的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带有资本主义的色彩,20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初期发展开始注重自然的保护,但是是一种被动的,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引入生态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这时期的环境保护由被动保护走向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的主动保护,人们希望通过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各国都注意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利用林地与河川来形成城市绿化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进入生态化运动时期,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城市绿地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3.探讨园林城市建设与城市精神文明创建的关系。答:从早期的“田园城市”、“绿色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森林城市”到近十几年来的国家或省级“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都是对\n“人与自然在城市中和谐共生关系”的积极探索。创建园林城市可以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改善环境质量,适应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达到以人为本的精神建设核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4.简述园林绿地分类标准及各类用地的特点。答:2002年,国家建设部颁布实施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该分类标准将城市绿地具体划分为五大类,即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他绿地G5。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的起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生产绿地主要是为城市绿化提供原材料,作为城市绿化的生产基地及科研实验基地。防护绿地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自然条件、卫生条件、通风、防风和防沙等。附属绿地是指包含在城市建设用地(除G1、G2、G3之外)中的绿地。其他绿地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5.各类城市园林绿地用地选择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答:综合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应结合河湖系统、道路系统及生活居住用地的规划综合考虑,①综合公园的服务半径应满足生活居住用地内的居民能方便地使用,并与城市主要道路有密切的联系②利用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复杂破碎的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坡地。充分利用地形,避免大动土方,既应节约城市用地和建园的投资,又有利于丰富园景③可选择在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充分发挥水面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城市小气候,增加公园的景色,开展各项水上活动,还有利于地面排水。④可选择在现有树木较多和有古树的地段。在森林、丛林、花圃等原有种植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建设公园,投资省,见效快⑤可选择在原有绿地的地方。将现有的公园建筑、名胜古迹、革命遗址、纪念人物事迹和历史传说的地方,加以扩充和改建,补充活动内容和设施。在这类地段建园,可丰富公园的内容,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起到爱国及民族传统教育的作用。⑥公园用地应考虑将来有发展的余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综合公园的要求会增加,故应保留适当发展的备用地。6.儿童公园作为如今儿童户外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应该如何考虑它的发展趋势?答:要适合儿童的特点,方便儿童使用;要满足不同年龄儿童少年活动需要。可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别设立学龄前儿童活动区、学龄儿童活动区和少年儿童活动区等。从选址上,首先应考虑保护儿童公园不受城市水体和气体的污染和城市噪声干扰,以保证儿童公园的设施和教育功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活动空间。选址还要考虑儿童公园的交通条件,使家长和儿童能便捷抵达,安全顺畅。从合理布点考虑,较完备的儿童公园不宜选择在已有儿童活动场的综合性公园附近,以免造成建设项目的重叠,资金的浪费;反之,邻近已有综合性儿童公园的区域,在城市公园规划中,就可以不考虑儿童活动区。7.进行控制城市园林绿地指标对城市建设的意义探讨。答:①城市园林绿地定额指标是反映城市绿化建设质量和数量的量化方式,是城市绿化水平的基本标志,它反映了城市一个时期的经济水平、城市环境质量及文化生活水平。②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城市绿化水平,同时也便于城市规划用地的平衡与计算。③反映一个城市的绿化数量和质量、一个时期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福利保健水平,也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标准和城市居民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nC8.就植物生态功能,景观意义及生物习性等方面探讨在具体园林绿地规划时如何进行树种的选择?答:生态功能上树种规划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城市生态学原则,运用植物生态学原理,根据树种特性和不同的生态环境情况,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地进行规划。选择树形端正、卫生、抗性较强的树种,以美化市容、改善环境。所谓抗性强是指对城市环境中工业设施、交通工具排出的“三废”,对酸、碱、旱、涝、砂性及坚硬土壤、气候、病虫等不利因素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尽量采用对生态有维持或改善意义的树种。景观意义上尽可能选择那些树形美观、色彩、风韵、季相变化上有特色的,为了丰富城市绿化景观,还要注意对外来树种的引种、驯化和实验,只要对当地生态条件比较适应,而实践又证明是适地适宜树种,也应该积极采用。应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和草本相结合形成复层绿化。植物生长应着眼于慢生树,用速生树合理配合,既可早日取得绿化效果,又能保证绿化长期稳定。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成形期,为减少城市绿化的成形时间和维持较快的观赏期,应充分利用速生树与慢生树的混合种植。速生树种成形时间较短,容易成荫,但寿命较短,影响城市绿地的质量与景观。慢生树种早期生长较慢,绿化成荫较迟,但树龄寿命长,树木价值也高。以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比例,应以常绿树为主,以达到四季常青又富于变化的目的。生物习性上尊重自然规律,以地带性植物树种为主。树种规划要充分考虑植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及特点。本地树种最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具有抗性强的特点,为本地群众喜闻乐见,也能体现地方风格,以植物种类,在提高各类绿地质量和充分发挥其各种功能的情况下,可与生产相结合。第四章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1.形式美法则的类型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答:(1)多样与统一:各类艺术都要求统一,且在统一中求变化。一致性的程度会引起统一感的强弱,十分相似的组分会给人以整齐、庄严、肃穆;多样意思是需要在变化之中求得统一,免于成为大杂烩。适用范围:园林组成部分的体量、色彩、线条、形式、材料、风格等。(2)对比与微差(对比律):微差:各要素相比,表现出更多相同性,而其不同性在对比之下可忽略不记称微差(微差对比)。微差的表现会使得景物连续而和谐,它追求协调中的差异美。对比: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极为显著,称对比(强烈对比)。对比的结果会使得景物生动而鲜明。它追求差异的对比美。在园林造景中,往往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对比关系更加突出主体,更能表现景物的本质特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用小突出大,以丑突显美,用拙反衬巧,用粗显示细,用黑暗预示光明等。适用范围:风景园林造景运用对比律有形体、线型、空间、数量、动静、主次、色彩、光影、虚实、质地、方向、意境等。(3)节奏与韵律:节奏是最简单的韵律,韵律是节奏的重复变化和深化,富于感性情调使形式产生情趣感。常见的韵律有:重复韵律、交错韵律、渐变韵律、旋转韵律、突变韵律和自由韵律。适用范围:\n重复韵律:适用于行道树、登山道、路灯、带状树池等。交错韵律:芦席的编织纹理和中国的木棂花窗格子。旋转韵律和自由韵律:常用于图案、花纹或雕塑设计。突变韵律:常用于园林天际线构图中。(2)比例与尺度比例是指各部分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整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大小关系与度量关系,是物与物之间的对比,它与具体尺寸无关。尺度是指与人有关的物体实际大小与人印象中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它与具体尺寸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墙、门、栏杆、桌椅的大小常常与人的尺寸产生关系,容易在心理上有固定的印象。适用范围:园林中到处需要考虑比例的关系,大到局部与全局的比例,小到一木一石与环境小局部。(3)稳定与均衡:当构图在平面上取得了平衡,我们称之为均衡;在立面上取得了平衡称之为稳定。适用范围:园林中植物与建筑、山石、亭台楼阁;树林与石塔、与湖水、与天空等之间的搭配。(4)统觉与错觉:欣赏物象时常常形成最明显的部分为中心而形成的视觉统一效应,我们称为统觉。由于外界干扰和自身心理定势的作用而对物象产生的错误认识,我们称为错觉。适用范围:人工构筑物及其装饰。(5)主从与统一:在各要素之间保持一种合适的地位和关系,相协调而变化的。适用范围:园林中主次景观序列的构成。(6)比拟与联想:园林绿地不仅要有优美的景色,而且要有幽深的境界,应有意境的设想。能寓情于景,寓意于景,能把情与意通过景的布置而体现出来,使人能见景生情,因情联想,把思维扩大到比园景更广阔更久远的境界中去,创造幽深的诗情画意。适用范围:园林中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建筑、雕塑造型;文物古迹、景色的命名和题咏等产生比拟与联想。2.形式美法则运用到实际的造园设计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1)使用多样统一时应注意过分的统一则是呆板、疏于的统一则显杂乱。(2)对比的手法运用中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比内容的统一性。(3)对比的手法不宜用的过多,少则效果卓著,多则无动于衷。(4)园林中运用多种手法时,应注意各手法之间的配合,切莫顾此失彼。(5)园林运用景观小品时应考虑其所处的环境。3.墙或绿篱的高度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当高为30cm时有图案感,但无空间隔离感,多用于花坛花纹、草坪模纹边缘处理;当高为60cm时,稍有边界划分和隔离感,多用于台边、建筑边缘的处理;当高为90~120cm时,具有较强烈的边界隔离感,多用于安静休息区的隔离处理;当高度>160cm,即超过一般人的视点时,则使人产生空间隔断或封闭感,多用于障景、隔景或特殊活动封闭空间的绿墙处理。4.如何区别框景与漏景各自的特点及其运用?\n答:框景:利用门、窗、树、洞、桥有选择的摄取另一空间景色的手法。框景设计应对景开框或对框设景。框与景互为对应,共成景观。漏景:由框景演变,框景景色全现,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为空间渗透的一种主要方法。由漏窗,漏墙,疏林、树干、枝叶形成。3.列举中国古代造园法则,其基本法则是什么?造园法则: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6.起结开合,步移景异;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10.胸有丘壑,统筹全局。基本法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中国古代园林强调曲径通幽,可以运用哪些手法达到其效果?答:运用障景、隔景、对比、错觉、联想等手法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5.根据人的观赏视距视角规律,如何进行花坛的布置?答:花坛或草坪花丛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规律:①一个平面花坛,在其半径大约为4.5m左右的区段其观赏效果最佳。②花坛图案应重点布置在离人1.5~4.5m之间,而靠近人1~1.5m区段只铺设草坪或一般地被植物即可。改变花坛平面坡度可产生好的视觉效果③在人的视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花坛半径超过4.5m以上时,花坛表面应做成斜面。从图总可以看出,当倾角≥30°时花坛已成半立体状,倾角为60°时花坛表面达到了最佳状态。④当立体花坛的高度超过视点高度2倍以上时,应相应提高人的视点高度。⑤如果人在一般平地上欲观赏大型花坛或大面积草坪花纹时,可采用降低花坛或草坪花丛高度的办法,形成沉床式效果,这在法国庭园花园中应用较早。⑥当花坛半径加大时,除了提高花坛坡度外,还应把花坛图案成倍加宽,以便克服图案缩小变形的缺陷。6.园林景观的一般动态序列为哪两种?以简单的图示予以表达。答:园林景观动态序列分为两段式和三段式两种:空间程序(或序列)示意图7.园林内各区、各点主要依靠园路进行联系,其园路可分为几级,各级园路具有怎样的功能?\n答:园林道路分为4级:为主干路、次干路、游步道和小径。(1)主干道:是连接园林出入口、主要建筑物和各功能分区。其宽度为4~6m,纵坡不得大于8%。(2)次路:是连接景区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宽度为2~4m。(3)游步道:是连接景区景点、景物内部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宽度为1.2~2m。(4)小径:园林内的游园便道,宽度为<1m。10.造园艺术上如何搭配植物树种的景观序列?园林植物是风景园林景观的主体,然而植物又有其独特的生态规律。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利用植物个体与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形与色彩变化,再配以山石水景,建筑道路等,必将出现绚丽多姿的景观效果和展示序列。一般园林中,常以桃红柳绿表春,浓荫白花主夏,红叶金果属秋,松竹梅花为冬。园林植物景观序列(季相与色彩布局)第五章园林构成要素1.从园林构成要素方面分析,在具体运用中如何突出空间的主景?答: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山石(地形)、水、植物、建筑及构筑物等四个方面。突出空间的主景可运用主体抬高,轴线运用,向心动势,几何中心等手法。具体运用比如在山顶建塔,突出了塔的形象,也强化了山体;运用植物塔松列植形成夹景,在城门处突出城门;运用建筑围合的庭院中央的庭荫树具有向心动势;喷泉在广场中央形成了几何中心等。2.试析地形塑造在园林空间营造中所起的功能与作用。答:①改变立面形象。山水园林在平地上应力求变化,通过适度的填挖形成微地形的高低起伏,使空间富于立体化而产生情趣,从而达到引起观赏者注意的目的。②合理利用光线。侧光、海边光线、内陆的角度光线、光线由下向上照射、光线廊道、霞光与晨光等逆光效果、或光孔利用,都将会使得人们体会到不同寻常的园林艺术感受。③创造心理气氛与美学功能。园林设计中,提倡尽量追求自然,打破那种过于规整呆板的感觉。重点地方强调高下对比,尽量做好对微地形的处理。地形的起伏不仅丰富了园林景观,而且还创造了不同的视线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空间。④合理安排与控制视线。“先掩后露”的运用,可将视线引导向某一特定点,影响可视景物和可见范围,形成连续的景观序列,完全封闭通向不雅景物的视线,影响观赏者和景物空间之间的高度和距离关系。⑤改善有人感观。在大多数公园和花园里,草坪所代表的平地绿化空间所占面积最多,时刻对园林气氛产生着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追求坡度变化,除了考虑工程的经济,一般1%的坡度已能够使人感觉到地面的倾斜,同时也可以满足排水的要求。如坡度达到2%\n~3%,会给人以较为明显的印象。微地形处理,通常4%~7%的坡度最为常见。坡度在8%~12%之间时称为缓坡。陡坡的坡度大于12%,它一般是山体即将出现的前兆。坡地虽给人们活动带来一些不便,但若加以改造利用往往使地形富于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造成运动节奏的改变,如影响行人和车辆运行的方向、速度和节奏。可以形成阜障,遮挡无关景物,还可以对人的视域作出调整。人在起伏的坡地上高起的任何一端都能更方便地观赏坡底和对坡的景物。坡底因是两坡之间视线最为集中的地方,可以布置一些活动者希望引起注目的内容。⑥分隔空间。有效自然的划分空间,使之形成不同功能或景色特点的区域,获得空间大小对比的艺术效果,利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创造和限制外部空间⑦改善小气候。影响园林绿地某一区域的光照、温度、湿度、风速等生态因子。1.阐述水体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及其设计手法。答:水体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在规划设计地形景观时,山水应该同时考虑,山和水相依,彼此更可以表露出各自的特点。这是从园林艺术角度出发最直接的用意所在。在炎热的夏季里通过水分蒸发可使空气湿润凉爽,水面低平可引清风吹到岸上,水和其它要素配合,可以产生更为丰富的变化。园林中只要有水,就会显示出活泼的生气。山和水具体形态千变万化,“厚重不迁”(静)和“周流无滞”(动)是各自最基本的特征。山水相依才能令地形变化动静相参,丰富完整。水体设计手法有:衬托岸畔和水中景观的基底作用手法;将不同的园林空间、景点连接起来产生整体感,或作为一种关联因素具有使散落的景点统一起来,或将不同平面形状和大小的水面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的手法;将水景安排在向心空间的焦点上、轴线的焦点上、空间的醒目处或视线容易集中的地方,使其突出并成为焦点;从整体水环境出发,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和引导等水的特性充分发挥;能改善城市小气候、丰富城市街景和提供多种目的与使用于一体的水景类型。2.使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并出现“增大”空间效果的手段有哪些?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分景,隔景等。3.如何达到园林各要素之间“藕断丝连”“顾盼有情”的内在景观联系?答:首先地形中堆山时山的组合可以很复杂,但要有一气呵成之感,不可使人觉得孤立零碎。山脉即使中断也要尽可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脊线要“藕断丝连”,保持内在的联系。从断面上看山脚宜缓、稳定自然,山坡宜陡、险峻、峭立,山顶又缓、空阔开朗,山坡至山顶应有变化,同时注意利用有特点的地形地貌。置石也宜大小相间适宜,顾盼有情。水体一气呵成,相互有关系,似断非断,植物配置时三五攒聚,顾盼有情为宜。让景观产生情感,融情于景,借景抒情。6.比较南、北方园林建筑的差异(可从建筑形式、色彩处理、尺度差异、园林中的处理手法、建筑体型等方面探讨)答:\n从平面布局看,江南园林由于多处市井,所以常取内向的形式,因为在市井内建园,周围均为他人住宅,一般均不可能获得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借景条件。北方皇家苑囿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既优美,又开阔,所以多数景点、建筑群均取外向布局或内、外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广为借景,而且本身又具有良好的外观。少数园中园,虽取内向的布局形式而自成一体,但多少还要照顾到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从建筑物的外观、立面造型和细部处理来看,江南园林远比北方皇家苑囿轻巧、纤细、玲珑剔透。这一方面是因为气候条件不同,另外也和习惯、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翼角起翘,对于建筑物的形象、特别是轮廓线的影响极大,北方较平缓,南方很跷曲;墙面,北方园林建筑显得十分厚重,江南园林则较轻巧;其它细部处理,江南园林不仅力求纤细,而且在图案的编织上也相当灵巧,北方园林则比较严谨、粗壮、朴拙。从空间处理看,江南园林比较开敝、通透,内、外空间有较多的连通、渗透,层次变化也比较丰富。北方园林则比较封闭,内、外空间的界线比较分明。南、北园林建筑在尺度方面的差异也是极为悬殊的。南、北园林建筑的色彩处理也有极明显的差异。北方园林较富丽,江南园林较淡雅。江南园林建筑最基本的色调不外三种:(1)以深灰色的小青瓦作为屋顶;(2)全部木作一律呈栗皮色或深棕色,个别建筑的部分构件施墨绿或黑色;(3)所有墙垣均为白粉墙。这样的色调极易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等相调和,而且还能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白粉墙在园林中虽很突出,但本身却很高洁,可以借对比而破除沉闷感。在堆山叠石以及花木配置方面,北方园林的山石一般较凝重浑厚,江南园林则较虚幻空灵。花木配置方面如以品种的多样而论,江南园林远胜于北方园林。7.园林建筑与小品的设计有哪些原则?答:园林构筑物与园林建筑物的区别在于前者很小,或不能称其为建筑物。构筑物虽然很小,但对园林的地形构成至关重要,园林基地通过它们形成台地、坡地等有一定秩序的有美感的地形。构筑物与植物结合使用创造景观,同时帮助围合园林空间。古典西方园林构筑物显得很精美,也很严肃。现代园林中的台阶很精细,但很自由,顺坡而下,形式富于变化,既是阶也是凳。西方古典园林常以黑、墨绿色的精美图案的铁花制作大门和围墙,带给园林以艺术气息。现代使用机械设备设计铁的构筑物,使用的不锈钢、电镀、油漆的颜色也像时装那样富于变化。古典园林中经常可以看到的铁花制作的大门和围墙,精美的铁花图案给园林以艺术气息,而且和园林风格很协调。中国园林中的构筑物与建筑物紧密配合使用,其中最常用、最著名的是围墙,许多围墙并没有维护作用,可以很矮,很轻巧,它们主要起划分空间的作用,墙上有许多设计精巧的门洞、漏花窗,墙头有覆瓦,形式各异,极具观赏性。8.园林规划设计如何结合自然?答:(1)因地制宜尊重景观的多样性。(2)园林设计中,提倡尽量追求自然,打破那种过于规整呆板的感觉。重点地方强调高下对比,尽量做好对微地形的处理。地形的起伏不仅丰富了园林景观,而且还创造了不同的视线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空间。(3)尽量利用地形,适度改造。(4)山水相依才能令地形变化动静相参,丰富完整,结合环境布置形成各种水的景观。(5)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园林建筑需与自然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6)在配置和选用园林植物时既要考虑植物本身的生长发育特性,又要考虑植物与环境及其它植物的生态关系;同时还应满足功能需要、符合审美及视觉原则。第六章城市公园绿地规划1.阐述国外公园绿地发展各阶段的特点。答:(\n1)中世纪的城市,市内缺乏空地,因此在城外开放田园地带,同时有称为Cuild之苑地,以供市民作野外休养之用。|(2)文艺复兴时期,庄苑(Villa)庭园的发展。(3)19世纪前期,英国及法国始创近代的公园为民众享用。(4)由著名的奥姆斯特德(1822—1903)主持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公园面积340hm2,以田园风景、自然布置为特色,成为纽约市民游憩、娱乐的场所。是按近代公园构想及建设的首例。(5)随着公园的不断发展,公园由静态赏景为主发展到户外娱乐活动为主。(6)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为转折点,德国的公园在战前一般以英美为典范,大战后在质和量上都名列前茅,园地在战争期间,对生产粮食做出了很大贡献。2.阐述上海公共租界的外滩公园的建设背景及影响意义。答:建设背景;我国近代公园的建设开始较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的西方殖民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游憩需要,在租界兴建了一批公园,1868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建成开放的外滩公园(PublicGarden及BundGarden,清朝人译作“公花园”);影响意义:是中国的第一座城市公园,但是直到1928年才对华人开放,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外滩公园只能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绿地花园,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现代城市公园。1914年将北京紫禁城西南的社稷坛开放为公园,后改名为中山公园。并逐渐开放了北海公园、颐和园。后来才开始陆续在各地开放和建设了部分真正意义上的公园。3.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的类型与作用。答:类型:按主要功能和内容分类为:(1)市区级公园(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2)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3)专类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其他专类公园);(4)带状公园;(5)街旁绿地;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公园绿地的直接作用:人类生活中必需的自然环境,在公园中暂时可以获得满足。公园可提供人们湿润新鲜的空气,提供人们运动、娱乐的场所和设施。公园中的音乐台、舞池、剧场直接为市民提供集会和娱乐活动场所。公园环境优美,改善附近的卫生环境,同时也能对预料不到的灾害,如火灾、地震等起预防或避难场所的作用。另外,还有防噪声、防有害气体、防尘作用。另一方面,其具有以下三方面间接作用:(1)美化城市。在城市人工环境中,有了树木花草,使城市充满生机,城市面貌更加美丽。(2)保护生态平衡。(3)提高市民素质。公园中的名胜古迹、纪念碑、各类景点、景物等。对市民起到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热爱城市的教育作用。公园中的植物园、专类园、温室、动物园、水族馆、图书室、展览室等,均有科普、科教的作用。人们在游览休息中无形地获得教益,提高素质,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承古传今,思考现代公园绿地设计如何体现地方特色?答:(1)\n注重地理对地方特色形成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特点会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山川、平原、丘陵、海岛、湖泊等等都会催生出各种各样的地方特色。不同的地理形势会影响当地人的性格、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地方特色。(2)注重气候对地方特色形成的影响:不同的气候特点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也就产生不同的地方特色。在景观设计时应加以考虑并进行利用(3)注重地域文化对地方特色形成的影响:文化的形式是人类在长时间的进化中慢慢形成,具有不可代替的识别作用。(4)具体途径可通过利用乡土树种体现绿化特色、掌握城市绿地单体的地方特色、根据当地地形特色塑造景观,科学配置植物等。2.确定公园绿地的功能分区、设施数量、内容规模,用地面积大小的依据是什么?答:公园绿地游人容量3.从某种角度说,公园绿地提供人们社会活动的场所,如何使公园绿地的设计更加公众化,体现群众的意愿?答:(1)设计遵循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基本原则;(2)设计过程公众化参与;(3)环境空间营造考虑人的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的行为习惯、公众参与等相关理论,分析人的行为和心理的一般规律,体现到设计中。4.各类公园选址应该考虑哪些内容?答:(1)公园的服务半径应使生活居住用地内的居民能方便地使用,并与城市主要道路有密切的联系。(2)利用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复杂破碎的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坡地建园。既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用地,又有利于丰富园景。(3)可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人文景观丰富,现有树木较多,或靠近水面及河湖的地段,充分发挥水面的作用。既有利于改善城市小气候,也可以增加公园的景色。(4)公园用地应考虑将来有发展的余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综合公园的要求会增加,故应保留适当发展的备用地。第七章道路绿地规划1.思考城市道路现状存在的问题,在舒适、美观要求下,如何在规划设计中更好的提高道路交通能力、适应城市发展?答:(1)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植物,采用不同的艺术造景手法,结合不同的交通绿地,成线、成片、成景地进行绿化美化。另外,在一些特殊地段,如立交桥、高层建筑则进行垂直绿化,形成明显的园林化立体景观效果。这样,使整个城市面貌更加优美。(2)利用交通绿地的绿化带,可以将道路分为上下行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这样可以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保障了行人车辆的交通安全。另外,在交通岛、立体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等地段也需要进行绿化。利用这些不同形式的绿化,都可以起到组织城市交通,保证车行速度,保障行人安全,改善交通状况的作用。\n2、道路绿化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营造城市景观城市道路交通绿化,不仅可以美化街景、软化建筑硬质线条、优化城市建筑艺术特征,还可以遮掩城市街道上有碍观瞻的地方。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植物,采用不同的艺术造景手法,结合不同的交通绿地,成线、成片、成景地进行绿化美化。另外,在一些特殊地段,如立交桥、高层建筑则进行垂直绿化,形成明显的园林化立体景观效果。这样,使整个城市面貌更加优美。(2)改善交通状况利用交通绿地的绿化带,可以将道路分为上下行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这样可以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保障了行人车辆的交通安全。另外,在交通岛、立体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等地段也需要进行绿化。利用这些不同形式的绿化,都可以起到组织城市交通,保证车行速度,保障行人安全,改善交通状况的作用。科学研究也表明,绿色植物可以减轻司机的视觉疲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结合城市的公路、铁路高速道路旁进行绿化设计不仅可以改善交通状况,而且可以减少交通安全隐患。(3)保护城市环境由于城市交通绿地线长、面宽、量多,可以吸收城市排放的大量废气,因此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街道上茂密的行道树,建筑前的绿化以及街道旁各种绿地,对于调节道路附近的温度、增加湿度、减缓风速、净化空气、降低辐射、减弱噪声和延长街道使用寿命等方面有明显效果。(4)其他功能需要交通绿地可以起到防火、备战作用,比如平时可以作为防护林带,防止火灾;战时可以伪装掩护;震时可以搭棚自救等。同时,由于交通绿地距离居住区较近,再加上一些绿地内通常设有园路、广场、坐凳、宣传设施、建筑小品等,可以给居民提供健身、散步、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可以弥补城市公园分布不均造成的缺陷。此外,由于交通道路绿化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很多植物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可以具备一定的食用、药用和商用价值。3.结合道路的功能要求以及地方特点,简述行道树选择的原则。答:(1)适地适树树种的选择首先应考虑它的适应性。当地的适生树种经历了长时间的适应过程,产生了较强的耐受各种不利环境的能力。抗病、抗虫害力强,成活率高,而且苗木来源较广,应当作首选树种。(2)树种条件①干形通直,材质好;主干道枝下高要求≮3.5m;②冠大荫浓,枝繁叶茂,树形端正优美;③根系发达,无根孽,不破坏路基路面;④耐修剪,发枝能力强,愈合能力强;⑤发芽早,落叶迟,落叶期集中;⑥花、果、絮、毛无污染;\n⑦适应性强,生长快,寿命长;⑧无或少病虫害.(3)树种选定①郊外公路:遮荫、护路,副产品生产,不同区段选择不同树种;②市区道路:遮荫好,树形美,防污染,重点路段选择珍贵观赏树种;③林荫路、风景区:注重花果枝叶色彩与姿态优美的观赏树。(4)树木栽植位置①与地上、地下管线的关系(地下怕根,地上怕冠);②种植地点土壤条件(建筑垃圾>40%要客土);③株行距(一般5~8m)。3.滨河路绿化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答:在滨河路绿化带中,一般布置要注意:(1).滨河路绿化一般在临近水面设置游步路,尽量接近水面。因为人具有亲水性。(2).如有风景点可观赏时,可适当设计小广场或凸出的平台,供游人远眺和摄影。(3).可根据滨河路地势高低设计成平台1~2层。以阶梯连接,可使人接近水面,使之有亲切感。(4).如果滨河水面开阔,能划船或游泳时,可考虑以游园或公园的形式,容纳更多的游人活动。(5).滨河林荫道内的休息设施可多样化,在岸边没置栏杆,并放置座椅,供游人休息。如林荫道较宽时,可布置成自然式。设有草坪、花坛、树丛等,并安排简单园林小品、雕塑,座椅、园灯等。(6).林荫道的规划形式,取决于自然地形的影响。地势如有起伏,河岸线曲折及结合功能要求。可采取自然式布置;如地势平坦,岸线整齐,与车道平行者,可布置成规则式。(7).滨河绿地除采用一般街道绿化树种外,在低湿的河岸或一定时期水位可能上涨的水边,应特别注意选择能适应水湿和耐盐碱的树种。(8).滨河绿地的绿化布置既要保证游人的安静休息和健康安全,靠近车行道一侧的种植应注意能减少噪声,临水一侧不宜过于闭塞,林冠线要富于变化,乔木、灌木、草坪、花卉结合配置,丰富景观。另外,还要兼顾防浪、固堤、护坡等的功能。4.防风林、卫生防护林的设置要求是什么?答:防风林的设置要求:在有强季风通过的地区,需要在城市外围营造防风林带,以减轻强风袭击造成的危害及沙尘对空气的污染。为此,我们需要了解和把握当地的风向规律,确定可能对城市造成危害的季风风向,在城市外围垂直盛行风向设置与风行方向相垂直的防风林带。若有其他因素影响,允许需与风向形成30°左右的偏角,但偏角最好不可大于45°,以免失去防风效果。卫生防护林的设置要求:工矿企业散发的煤烟粉尘,金属碎屑,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是当今世界环境传染的来源之一,这对人们的伤害极大,甚至还会危及人的生命。但许多植物却能利用其枝叶沉积和过滤烟尘,有些还可以吸收一定浓度的有毒、有害气体,因此利用植物的这些特性,在工厂及工业区的周围布置卫生防护林带,对于保护环境、净化城市的空气具有积极的意义。6.车站广场是城市的门户形象,结合功能要求简述如何进行绿化设计?\n答:火车站是进一个城市的门户,应体现一个城市的特点,火车站广场绿化在不妨碍交通运输、人流集散的情况下,可适当设置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座椅等设施,并种植庭荫树及其他观赏植物,既改善了城市的形象,增添了景观,又可供旅客短时休息观赏用。第八章居住区、厂区及公共设施绿地规划1.简述居住区绿地的组成及功能。答:组成:居住区游园、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居住小区道路绿地;功能:营造绿色空间、塑造景观空间、创造交往空间。2.如何区分各类居住区绿地?答:根据各类绿地的占地面积、位置、功能等综合考虑。3.阐述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绿地形式的关系。答:(1)居住区级—绿地有明确功能划分,用地约为1.0公顷,为全区居民服务,以树花草、水面、亭、廊架、雕塑、小卖、坐凳椅、儿童游戏设置、成年老人活动场地等为主要设施内容;(2)小区级—绿地有一定功能划分,用地约为0.4公顷,为全区居民服务,以儿童游戏设置、成年老人活动场地、亭、运动场地、花廊架、坐凳椅、树花草等为主要设施内容;(3)组团级—绿地布置灵活,用地约为0.04公顷,为组团居民、特别是儿童、老人服务,以儿童游戏设置、坐凳椅、树花草等为主要设施内容;4.结合现今城市小街区化的发展模式,试析未来居住区绿地的发展方向。答:(1)小街区发展模式要求空间尺度紧凑开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其目的是推动城市空间开放通透、公共设施集成便捷、市民出行绿色高效。对应于居住区绿地向小空间、开放共享的模式发展;(2)“小街区规制”注重促进城市人情味和街坊感的本质回归,提倡适宜的空间尺度以体现人情味、街坊感。住区绿地为其重要空间营造手段,通过合适的绿地形式、合理的绿化配置营造高品质的建筑环境和宜人的生活空间,为邻里提供优美的交流空间。也就对住区绿地的高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阐述工厂绿地规划的组成及特点。答:特点:用地质量一般较差,不适宜多植树。建筑密度往往偏多,具有一定的植树限制。组成:厂前区绿化、生产区绿化、仓库区绿化、绿化美化地段。6.防护林带的三种类型及其布置要求是什么?答:防护林带的一般分三种,即透风式、半透风式和密闭式。透风式--由乔木、地被植物组成。半透风式--由乔木、灌木组成。密闭式--由乔木、小乔木,灌木组成。\n1.如何考虑公共设施的功能与绿化形式的关系?答:(1)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城市内的绿化、公共设施同样有着高层次的追求。城市绿化与公共设施在城市中是人与环境相沟通、相促进、相融合的重要载体。在城市绿化的进程中,绿化与公共设施在功能上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内在联系。在这种紧密的联系下,在城市绿化中应该做到城市绿化配置与公共设施产品的兼容、和谐、共生。公共设施要对城市绿化起到保护、辅助等作用。(2)考虑公共设施与城市绿化的相关性,以静态和动态的视觉角度,使公共设施的位置、尺度、造型、材料、色彩与整体环境、道路和谐统一、有机地融于城市绿化环境之中,更好地体现城市的整体形象。(3)公共设施设置充分考虑不同绿地的功能,来区分公共设施的形式及布局,防止数量过多或面积过大而破坏城市绿化景观。(4)城市绿化设施的设计方面,考虑到绿化的需要,也要维护公共设施的功能,实现功能上的共融。2.考虑患者的心理及医院的功能要求,如何突出医院绿化的特点?答:(1)门诊部绿地—空间有限,人流集中,门外留有交通缓冲地带和集散广场等;建筑退后道路红线10~25m;绿地较分散布置;门前低矮植物为主,5米外才能乔木种植。于其他建筑保持20米,并乔木隔离。(2)住院部绿地—安静、舒适、卫生、面积大。环境优美设计。常绿与花灌木比例各30%;住院部绿地空间相对较大,呈团块状和条带状分布于住院楼前及周围。(3)其他部分绿地—单独设置,绿化要强化隔离作用。太平间、解剖室应单独设置出入口,并处于病人视野之外,周围用常绿乔灌木密植隔离。手术室、化验室、放射科周围绿化防止东、西日晒,保证通风采光,不能植有绒毛飞絮的植物,要常绿密植隔离。第九章风景名胜区规划1.简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图案的象征意义。答: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为圆形图案,中间部分系万里长城和自然山水缩影,象征伟大祖国悠久、灿烂的名胜古迹和江山如画的自然风光;两侧由银杏树叶和茶树叶组成的环形镶嵌,象征风景名胜区和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图案上半部英文“NATIONALPARKOFCHINA”,直译为“中国国家公园”,即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下半部为汉语“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称。2.何谓风景名胜区?答:风景名胜区是国家法定的区域概念,也称风景区,由相应级别的政府批准。它是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旅游条件,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n风景名胜区一般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构造、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秀的历史文化积淀,具备游憩审美、教育科研、国土形象、生态保妒、历史文化保护、带动地区发展等功能。国际上,很多国家有类似的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体系。与西方的国家公园体系相比较,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点为地貌与生态类型多样,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人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1.就景观资源要素来讲,风景名胜区与旅游区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答: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风景名胜包括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旅游区是表现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一般包含许多旅游点,由旅游线连接而成。从范围上看,旅游区的范围大于或等于风景区,旅游区是一个大体的区域,风景区只是属于旅游区的一部分,一个旅游区至少会有一个风景区或者多个风景区。2.简述“风景”“风景资源”“风景区”“风景区域”的区别。答:风景:从广义上讲,是指大自然的风光美景,是人类情感渗入自然的产物,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大自然的一角。风景资源: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人文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群、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风景名胜区:是国家法定的区域概念,也称风景区,由相应级别的政府批准。它是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旅游条件,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区域: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的地域,其具有明确的区域界限。3.影响风景区价值判定的因素有哪些方面?答:对风景资源的评价可从资源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入手,相应确定历史性、科学性、观赏性、自然性、多样性等几种价值标准,从而对风景资源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4.简述风景资源分类与风景区景区划分的关系。答:以景观特色为主要划分依据,将风景资源划分为3个大类:自然风景资源、人文风景资源和综合景观资源。风景区景区主要以风景资源的划分为依据。5.如何进行风景区的分类?答:风景区的分类方法很多,实际应用比较多的是按等级、规模、景观、结构、布局等特征划分,也可以按设施和管理特征划分。风景名胜区分类分类标准主要类型基本特点按用地规模分小型风景区面积20km²以下中型型风景区面积21~100km²大型风景区面积101~500km²特大型风景区面积500km²以上按管理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独特,国内外著名,规模较大\n省级风景名胜区具有较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有地方代表性,有一定规模和设施条件,在省内外有影响市、县级风景名胜区具有一定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环境优美,规模较小,设施简单,以接待本地区游人为主按景观特征分山岳型以特征明显的山景为主体景观峡谷型以峡谷风光为主体景观岩洞型以岩溶洞穴或熔岩洞景为主体景观江河型以江河溪瀑等动态水体水景为主体景观湖泊型以湖泊水景等为主体景观海滨型以海滨、海岛等海景为主体景观森林型以森林及其生物景观为主体景观草原型以草原、沙漠风光及其生物景观为主体景观史迹型以历代园景、建筑和史迹景观为主体景观综合型以自然和人文景观相互融合成综合型景观特点按功能设施分观光型有限度地配备旅行、游览、饮食、购物等服务设施游憩型配备有康体、浴场、高尔夫球等游憩娱乐设施。可有一定住宿床位。休假型配备有休疗养、避暑寒、度假、保健等设施。有相应规模住宿床位民俗型保存有相当的乡土民居、遗迹遗风、劳作、节庆庙会、宗教礼仪等社会民风民俗特点与设施生态型配备有保护监测、观察试验等科教设施,严格限制行、游、食、宿、购、娱、健等设施综合型各项功能设施较多,可以定性、定的、定地段的综合配置按布局形式分集中型景区组成要素分区结构采用块状形式布局线型景区组成要素分区结构采用带状形式布局组团型景区组成要素分区结构采用集群形式布局放射型景区组成要素分区结构采用枝状形式布局链珠型景区组成要素分区结构采用串珠状形式布局星座型景区组成要素分区结构采用分散点式布局按结构特征分单一型内容简单、功能单一,其构成主要由风景游览欣赏对象组成的风景游赏系统,为一个职能系统组成的单一型结构复合型内容与功能较丰富,有相应的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组成的旅游设施系统,其结构特征由游赏和旅游设施两个职能系统复合组成综合型内容与功能较复杂,其结构特征由风景游赏、旅游设施、居民社会等三个职能系统综合组成1.风景区规划的程序是什么?\n答:风景区规划一般分为规划大纲和总体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大纲是根据规划任务要求的内容作纲要性安排。总体规划是根据上级部门或专家对规划大纲的评议和审查意见,对规划内容作具体安排,使各项内容达到提供编制设计任务书深度或安排实施计划的要求,对一些重要景区和近期建设的小区要达到详细规划的深度。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作分为五个阶段:(1)资源调查分析阶段(2)编制规划大纲及论证阶段(3)总体规划阶段(4)方案决策阶段(5)管理实施规划编制阶段9.随着游客量不断增加,在风景区规划管理工作中如何协调资源保护与景区发展的平衡关系?答:首先,在风景区内部,要依据其景观的分级而划分保护区。根据风景资源、景点不同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相应划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环境影响保护区三部分。对一级景点或一级景点密集的景区,均划为绝对保护区,其地形地貌、动植物群落,要保持其原始而自然的野趣,不得在此随意开山、炸石,绝对禁止在此修建公路和建筑物,但它却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允许游人游览参观,力求把人为破坏限制在最小范围。对于二级景点和景区,因环境联系欠佳,故可允许在保护区中,结合环境进行必要的功能及点景建筑的建设,但在建设时,不应大搞“人工造景”而破坏了自然景观。在此保护区内,不允许安排旅游村、疗养院等大型建筑群。对于三级景点环境保护区,仅作为前两种保护区的陪衬,其作用是为绝对保护区及用点保护区创造良好宜人的生态环境。根据功能控制建设的分区:(1)在风景区中各级保护区范围内,应控制建设活动;珍贵景点及景物周围,应维持原有的风貌,不得增加新的建设项目。(2)游览区内可允许建设与景观相适宜的景观建筑,但不得建设休疗养机构、宾馆、招待所及风景区本身的管理生活设施等。(3)在风景区的保护地带,不得建设危及景观自然环境和影响游览活动的建设项目。10.结合国内外实际,探讨风景区发展的历程特征及社会需求规律?答:风景区发展与人们的审美追求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不断的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从而产生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探求,促进了风景区的发展。早期,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探求与对神的崇敬相关,认为神灵居住于风景优美、人烟稀少的大山之中;接着,宗教思想频繁、封禅和继嗣及其设施建设,促使名山景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佛教和道教开始进入名山,加之神仙思想和神仙境界的影响,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山、海、洲、岛景象,并在自然山川和苑景中寻求幻想中的仙境;到了近代,风景区数量与类型增多分布范围大大扩展。风景名胜区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质量水平提高;发展动因多样,并强劲持久。因宗教及其设施建设;因游览游历和山水文化;因开发建设和生态因素;因陵墓建设等;现代,社会的和平安定,以及人们生活物资的充裕,促进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另外,旅游的平民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加上人们的享乐思想,越来越多的人在节假日希望出门旅游,促进了风景区的飞速发展。\n11.思考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通过何种手段形成风景区发展与产业的联动、产生增值效益?答:风景名胜区规划中通过收取门票、提供交通服务(观光车、索道、游轮等交通方式)、餐饮业、旅馆业、销售特色产品、提供户外特色活动(野营、歌舞、狩猎等方式)等手段与产业的联动、产生增值效益。第十章农业公园与农业景观规划1.结合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谈谈农业公园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答:乡村旅游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等相结合,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农业公园、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既能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又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乡村旅游等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其就业效应、带动效应以及可持续效应为农业景观设计的发展创造最完整的条件。农业公园的规划与建设,适应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仅体现了粮食功能价值,还提供了观赏享受的休游价值,还间接地产生了吸引功能并获得了乡村休闲旅游的附加值,综合效益较好,因此农业公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2.现代农业的功能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一是给大面积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理想的生产方式,核心主产业及基础;二是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大面积大规模的生产,为城镇居民提供绿色的食品及休闲餐饮,既保住了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又使农产品价值得到了提升,也满足了城镇居民粮食蔬菜安全供求的需要;三是可以解决城镇居民休闲的需求,为城镇居民提供休闲游玩及短期假日生活居住的好去处;四是解决社会发展的需求,解决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就业问题,为乡村城镇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途径;五是为城镇孩子提供了接触农业生产,热爱自然的理想的天然课堂,满足下一代对农业文化知识传承与教育的需求。3.阐述我国最早的农业观光项目开发的经济社会背景。答: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便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从一百多年前开始,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加拿大、美国都逐渐依靠农业产业相继发展了观光农业。在我国,最早进行农业观光项目开发是台湾地区的苗栗县太湖草莓园。在1978年,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结合。4.休闲农业的赢利点有哪些,如何将它与景观设计结合更好的为游客服务?答:观光农业亦称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业(广义)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以农业和农村传统或现代的景观构成要素为对象,按照旅游业的发展规律,保证基本生产和功能以及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开发与建设,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买、娱乐、习作、劳动、学习、体验、休闲、度假和居住等的一种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形态。(1)满足社会发展下人们对游憩环境的需要;(2)通过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等表现形态作为手段将产业发展与景观空间设计相结合,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游憩环境;\n(3)休闲农业的赢利点点除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外,更加注重旅游要素的作用,从吃、住、行、游、购、娱的引导,从产业、技术、服务、表演、艺术、教育全方位进行盈利拓展,包括餐饮盈利、住宿盈利、加工盈利、康乐休闲盈利、游乐盈利、体验盈利、产业盈利、服务盈利、手工制作盈利、集体活动盈利、艺术类盈利、地产盈利、技术盈利、表演盈利、教育盈利、管理盈利、广告盈利和其他盈利等多种盈利途径。1.试从农业景观资源的利用方面说明农业景观的功能布局和空间营造提升要点。答:(1)农业景观资源是观光和休闲农业中的基本要素,也是农业公园打造和建设中的重要构成单元和评价指标。农业景观资源的挖掘及其合理利用,直接影响到农业公园的规划建设与设计质量,也影响到农业公园的评定,以及农业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功能布局: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管理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区、生产示范区、采摘体验区、休闲娱乐区等范围。(3)空间营造提升要点:主要包括果蔬、大棚景观,山林地景观,农房院落景观,农田低效闲置地及荒地景观,滩涂地、湿地景观,植物花果景观,水库、池塘景观等要素的利用与打造。2.阐述农业景观的分类。答:从现代农业所具有的景观欣赏角度,按照其构成功能单元体的差异性,简单地将农业景观分为产业型景观和生活型景观两大类。3.农业景观规划步骤与设计内容是什么?答:规划步骤:调查研究阶段—资料分析研究与项目策划阶段—方案编制阶段—概念性规划、初步规划设计阶段—详细规划设计阶段。设计内容:项目概况—规划总体构思—总体规划—分区详细设计—投资估算—近、远期实施建议—景观规划与设计效果图。8.简述农业景观植物设计与城市中的植物配置区别及设计要点。答: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产业与农业的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逐渐注重特色树种、花卉的种植。农业景观植物设计中,在选用植物花卉等景观资源上,注重种植结构的根本调整,以及植物花卉的利用与景观打造,其设计要点有:果树产业的植物景观的种植结构可尽量采用美化的季相构图;打造花草产业的景观效果,应在绿色植被的基调下,利用花卉颜色和形态的差异对比创造优美的景观艺术空间;利用人们对不同花卉的心理生理反应可以创造传达各异的效果的景观,同时结合文化背景,可以形成独具魅力的特色景观主题;图案式景观,即在具有大面积农田空地的基本条件下,将基地结合花卉规模种植形成产业。因此,农业景观植物设计更注重于景观性表达,而一般的城市中的植物配置更侧重功能性合理,景观占次要。第十一章森林公园规划1.阐述森林公园建设活动兴起的背景。答:\n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快速的城市与人口高度密集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心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而现有城市公园在景观及活动内容上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富有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园及森林游憩活动受到了人们喜爱和欢迎。森林公园和森林游憩活动开始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在国民经济、旅游和林业综合利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1.何为森林公园?其特点是什么?答: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地形、地貌特征,具较大的面积与规模,较高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经科学的保护和适度建设,可为人们提供一系列森林游憩活动及科学文化活动的特定场所。森林公园具有的特点:(1)森林公园一般多位于城市郊区,属林业部门管辖,与城市有较使捷的交通联系,主要为城市居民节假日和周末提供游览、休闲度假的场所。而城市公园多位于建城区中,主要为城市居民的日常休憩、娱乐服务。风景名胜区则一般远离城市,风景类型与规模更多更大,综合性更强,需要较长的旅行时间和假期才能游赏。(2)森林公园面积较大,一般有数百公顷至数千公顷,如我国陕西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面积为649hm2,宁波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面积430hm2,而城市公园一般面积较小。(3)森林公园的景观多以森林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主,有时包含文物古迹及人文景观,其规划建设是以科学保护、适度开发为原则。城市公园则多通过人工挖湖堆山、种植树木等手段来创造优美的环境。(4)森林公园由于面积较大,环境自然优美,因而其游憩活动项目的组织与城市公园有所不同。森林游憩活动,如森林野营、野炊、野餐、森林浴、垂钓、徒步野游等活动是在一般城市公园中难以实现的。2.简述国外森林公园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总结。答:美国在1872年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之后,美国林务局把建立森林游憩区列为森林五大资源之一进行开发。1860年,美国在相关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国有林的经营目标是游憩、放牧、木材生产、保护水源及野生动物。目前,美国森林面积的27%用于游憩;19%用于狩猎、6%用于自然保护、47%用于木材生产。德国法定一切森林包括国有林、集体林、私有林都向旅游者开放。目前,森林公园总面积3920000hm2,其中,森林面积2070000hm2,占国土面积的15.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民对参与森林游憩的需求迫切。日本现有92处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达110000hm2,有110个滑雪场,野营地80余处。其中,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境内的森林已大部分划为自然公园或水源涵养林。森林公园和森林游憩活动开始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在国民经济、旅游和林业综合利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同时,森林游憩成为森林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城镇附近,森林游憩的作用处于首位。3.试比较日游式森林公园与城市公园在游览活动内容与功能分区的异同。答:指位于近郊或建城区中的森林公园,如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景德镇枫树山国家森林公园。这类森林公园在功能上与城市公园类似,为居民提供日常的休憩、娱乐场所。但从游览活动内容及功能分区来看与城市公园又有所差异。这类森林公园多以半日游和短时游览为主,公园中仅需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n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城市公园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城市公园的功能主要有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1.阐述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的条件、内容及基本原则。答:条件:景观资源条件;旅游市场条件;自然环境条件;服务设施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内容:森林公园的性质与范围;功能分区;景区、景点建设;环境容量;保护工程;服务设施条件;基础设施;建设顺序与目标。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森林公园建设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保护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森林旅游的同时,重点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2).森林公园的建设规模必须与游客规模相适应。应充分利用林业、林场原有的建筑设施,进行适度建设,切实注重实效。(3).森林公园应以维护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突出自然野趣和保健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4)统一布局,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做好宏观控制。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应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可视条件安排分步实施,做到近期建设与远景规划相结合。6.景观资源调查包括哪些内容?答: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调查;一般林业调查和景观资源调查三个部分。(1)基本情况调查: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当地社会经济简况;森林公园(林场)经售状况;旅游概况;旅游气候资源;植被资源;植被;观赏植物。野生动物资源;环境质量;旅游基础设施;交通;供电;给排水;旅游接待设施;旅游市场;障碍因素。(2)一般林业情况调查:森林资源调查;林特、林副产品资源调查。(3)景观资源调查森林景观调查;地貌景观;水文景观;天象景观;人文景观。7.结合生态旅游发展背景,谈谈森林公园规划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的具体意义。答:生态旅游的特点:(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森林公园的规划与生态旅游的发展有着极其相似之处,森林公园规划强调:(1)森林公园建设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保护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森林旅游的同时,重点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2)森林公园的建设规模必须与游客规模相适应。应充分利用林业、林场原有的建筑设施,进行适度建设,切实注重实效。\n(3)森林公园应以维护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突出自然野趣和保健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4)统一布局,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做好宏观控制。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应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可视条件安排分步实施,做到近期建设与远景规划相结合。森林公园的规划强调以保护原有生态为主,适当的进行旅游开发,这样既能满足旅游者亲近自然、外出旅游的需求,而且,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合理有效的利用;我们在满足旅游者亲近自然的是同时,增加了他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促进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延续着自然的正常活动与可持续发展。6.从城市防灾角度阐述森林公园存在的潜在危害及防护措施。答:(1)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环境容量的确定,其根本目的在于确定森林公园的合理游憩承载力,即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某一森林公园的最佳环境容量。既能对风景资源提供最佳保护,又能使尽量多的游人得到最大满足。达到这一目的可采取的途径:.对于游人过于集中的景区可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发新的景点或景区,使游人合理地分布于森林公园中。.在对现有游憩状况进行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从规划设计上调整不合理的功能布局,提高环境容量。.改变传统的“一线式”游览方式,解决游人常集中于游步道上的弊病,改善林分密度,开辟林中空地等手段均可提高环境容量。(2)森林公园火灾的防护开展森林游憩活动,对森林植被最大的潜在威胁是森林火灾。游人吸烟和野炊所引起的森林火灾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森林火灾会毁灭森林内的动植物;火灾后的木灰有时会冲入河流使大批鱼群死亡;森林火灾还会使游憩设施受损或游客受到伤害。通常的森林公园火灾的防护措施及方法:.在规划设计时,对于森林火灾发生可能性大的游憩项目如野营、野炊等,应尽可能选择在林火危险度小的区域。林火危险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林木组成及特性、郁闭度、林龄、地形、海拔、气候条件等因素。.对于野营、野餐等活动应有指定地点并相对集中,避免游人任意点火而对森林造成危害。同时,对野营、野餐活动的季节应进行控制,避免在最易引起火灾的干旱季节进行。.在野营区、野餐区和游人密集的地区,应开设防火线或营建防火林带。防火线的宽度不应小于树高的1.5倍。但从森林公园的景观要求来看,营建防火林带更为理想。防火带应设在山脊或在野营地、野餐地的道路周围。林分以多层紧寒结构为好,防火林带应与当地防火季的主导风向垂直。.森林公园中的防火林带应尽量与园路结合。可以保护主要游览区不受邻近区域发生火灾的形响。同时,方便的道路系统也为迅速扑灭林火提供了保障。.在森林公园规划和建设中,应建立相应的救火设施和系统。除建立防火林带、道路系统外还应增设防火瞭望塔(台)。加强防火通讯设施、防火、救火组织和消防器材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游人和职工的管理教育,加强防火宣传,严格措施,防患于未然。(3)森林公园病虫害防护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长,给游人一个优美的森林环境是森林公园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法有:.在“适地适树”\n的原则下,营造针阔混交林,是保持生态平衡和控制森林病害的基本措施,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抗病育种。.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根据不同的森林类型、生态结构状况,适时地采用营林措施。及时修枝、抚育、间伐、林地施肥、招引益鸟益兽等,可长期保持森林的最佳生态环境。.生物防治。利用天敌防治害虫,通过一系列生物控制手段,打破原来害虫与天敌之间形成的数量平衡关系,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相对平衡。.物理、化学防治。物理方法主要利用害虫趋光性进行灯光透杀。而化学防治只是急救手段;现在,高效、低毒、残效期长、内吸性和渗透性强的杀菌剂、烟剂、油剂及超低量喷雾防治技术有所进步。9.举例说明城市公园与森林公园在造景艺术手法上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森林公园是在一定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采用特殊的营林措施和园林艺术手法,突出优美的森林景观和自然景观。城市公园往往是在没有植被或植被较差的用地上,通过挖湖堆山、人工栽植等手段创造出优美的景观。第12章城市湿地公园规划1.辨析湿地、城市湿地和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答:湿地“系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的静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城市湿地即分布于城市(镇)地域内的各类湿地称为城市湿地。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这三者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是前者包含后者的关系。2.从城市绿地系统的角度如何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设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答:从城市绿地系统的角度,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集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需要四个必备条件:(l)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2)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3)占地500亩以上能够作为公园的;(4)具有天然湿地类型的,或具有一定的影响及代表性的。3.我国的对湿地类型和标准是如何划分的?试与《湿地公约》分类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答:我国将湿地划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与沼泽化湿地、库塘等5大类28种类型。《湿地公约》将之分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人工湿地等5大类37种类型。4.我国的城市湿地公园类型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划分?各种分类有何特点?\n答:可以从城市与湿地的关系、湿地公园资源状况、城市湿地成因、生产生活用途、保护状态、游憩内容、规划设计内容等7个方面进行划分;城市与湿地的关系主要从与城市的距离远近来考虑,湿地公园资源状况主要是从地形地貌方面区分,城市湿地成因主要从来源划分,生产生活用途主要从能产生的效益和影响来划分,保护状态从与城市建设的状况关系来划分,游憩内容从展示内容来划分,规划设计内容从想达到的目的来划分。5.简述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的异同以及各自的规划特征。参考相关规范区别6.根据湿地公园的特点,分析湿地公园的基本类型与湿地公园的营建模式及其相互的关系。答:(l)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2)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3)占地500亩以上能够作为公园的;(4)具有天然湿地类型的,或具有一定的影响及代表性的。保护区模式主要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建立的湿地公园,生态效益为第一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次要位置。也称之为生态模式。功能区中应划分出保护区和缓冲区及活动区段;水体维护模式主要目的是对水体、水源进行保护管理,并以水体中心或水体界面作为景观兴奋点,开展活动,称之为水体借用模式;休闲公园模式在已有湿地的基础上所建立的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并不是原始形态,湿地保护处于次要位置,对原有的湿地区域进行改造利用,一般不设保护区和缓冲区,可将这两项活动内容结合在活动及观赏区之中,创造独特的湿地观赏景观;废污回用模式主要利用工矿废弃塌陷地积水而建立的城市湿地公园,为修复废弃塌陷地的生态、促进生物多样性、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而设,修复为主,也称减污模式。保护区模式和休闲公园模式类似,但是侧重点不同,水体借用模式和废污回用模式对水体都是利用,目的不同。7.阐述城市湿地公园营建的控制要素。答:在实际建设中,一般将设计要素划分为6个部分:功能要素、生态要素、景观空间要素、历史文脉要素、交通要素和安全要素。①湿地区域的开发定位首先要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布局的要求,结合城市远景规划,使城市的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其次,能够协调好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和景观风貌。其后才是湿地公园内部功能的布局与设计。②建立安全、稳定、健康的水环境是城市湿地公园开发建设的前提,也是能行运作成功的关键。③重视景观要素对它的影响④对人文要素的把握主要表现在对历史建筑(包括构筑物)及传统空间的维护上。⑤湿地公园的游览路线应本着保护湿地景观与物种的原则,固定线路,控制游人的活动区域,或由导游指导,最小限度的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自然生态的影响;充分利用湿地资源,组织公园的游览线路,使游人在湿地木桥中行走、游览。⑥对于水体的水位控制需要从区域调配的角度整体调控水平面的高度,保证亲水平台的实施。8.如何结合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进行景观特色的塑造?答:城市湿地公园必须包含下列四个区域:即重点保护区、资源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研究服务区。(1)重点保护区\n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是城市湿地公园标志性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区域。在重点保护区内,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季节性的限时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或称协调区,采取较严格的管理措施,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建议城市湿地公园都应划定不少于公园面积10%的区域做重点保护区,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2)资源展示区一般在重点保护区外围或邻近地段建立资源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自然景观,不同的湿地具有不同的特色资源及展示对象,以开展相应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该区域是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关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区内设施数量不宜过多,设施内容以方便特色资源观赏和科普宣传为主,设施构造以粗朴简易为佳。(3)游览活动区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应控制娱乐、游憩活动的强度,要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4)研究管理区研究管理区是城市湿地公园中研究和管理人员工作和居住的地方。一般应在位于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并与外部道路交通有便捷的联系。设置研究管理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所有建筑设施尽量小体量、低层数、小密度、少耗能、少占地,并且尽量绿树浓荫覆盖。以上四种区域是湿地公园必须具有的区域,各湿地公园还应根据资源与环境状况分别设定其他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