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 MB
- 2023-01-01 15:30:5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城市建设的日益加快,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正处在与日俱增的开展热潮之中。城市滨水空间对城市和居民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规划设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但是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在我国的经验尚浅,且大多数相关的研究也都指向大中型城市的滨水空间,对于占中国大局部地区的小城镇的滨水空间的实例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改善目前城市滨水空间开展不平衡的局面,得出一套完整且适应于中国国情的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本文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以景观设计学、美学、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开展理论和经济学等多种与城市滨水空间相关知识为理论指导,以研究大量国内外滨水空间的成功案例为实践根底。通过全面分析城市滨水空间的特征和类型,研究城市滨水空间对城市、环境和人居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提出目前中国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和缺乏,总结得出滨水空间在规划设计时的空间结构组成: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域,坚持整体性、人性化、多样化、生态保护和文脉延续的五项根本原那么,以立意构思为先导,从空间组织和景观要素设计两个方面入手,对城市滨水空间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以比照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位处偏远地区小城镇的商南县河绿地空间和漫川关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内容,通过对滨水区域内具有的不同类型景观资源的比照分析,归纳出以自然景观为主和以人文景观为主的不同类型的小城镇滨水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法,旨在理论结合实践,以期日后为同类型滨水空间建设做出奉献。关键字: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绿地;景观要素\n目录第一章综合概述....................................................................................................................11.1研究背景..........................................................................................................................11.2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方法.....................................................................................11.2.1研究对象........................................................................................................................11.2.2研究内容........................................................................................................................31.2.3研究方法........................................................................................................................31.3研究目的...........................................................................................................................31.4国内外滨水空间开发和研究的现状..............................................................................41.4.1国外滨水空间规划研究进展.......................................................................................41.4.2国内滨水空间研究现状...............................................................................................6第二章城市滨水空间的概述................................................................................................102.1城市滨水空间的类型.......................................................................................................102.1.1环水型............................................................................................................................102.1.2夹水型............................................................................................................................102.1.3沿水型............................................................................................................................112.2城市滨水空间的特征.......................................................................................................112.2.1整体性............................................................................................................................112.2.2层次性............................................................................................................................122.2.3多功能性........................................................................................................................132.3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意义.............................................................................................142.3.1生态环境的意义............................................................................................................142.3.2社会文化的意义............................................................................................................142.3.3城市景观的意义............................................................................................................152.3.4开展经济的意义............................................................................................................152.3.5生活旅游的意义............................................................................................................152.3.6防洪水利的意义............................................................................................................16第三章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173.1景观设计学理论................................................................................................................173.1.1根本概念........................................................................................................................173.1.2景观设计学的内涵.......................................................................................................173.2美学理论............................................................................................................................183.2.1园林美学理论.................................................................................................................183.2.2景观美学理论.................................................................................................................183.3景观生态学理论................................................................................................................193.3.1根本概念..........................................................................................................................193.3.2在滨水空间中的应用....................................................................................................203.3.3景观生态的实现方法...................................................................................................203.4可持续开展理论...............................................................................................................203.5经济学理论.......................................................................................................................21第四章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234.1城市滨水空间的结构......................................................................................................23景观节点........................................................................................................................23景观轴线........................................................................................................................23\n4.1.3景观区域.......................................................................................................................244.2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原那么................................................................................................254.2.1整体性原那么...................................................................................................................254.2.2人性化原那么...................................................................................................................254.2.3多样性原那么...................................................................................................................264.2.4生态保护原那么...............................................................................................................284.2.5文脉延续原那么...............................................................................................................284.3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方法.................................................................................................294.3.1立意与构思....................................................................................................................294.3.2交通游线的设计...........................................................................................................304.3.3空间的规划布局............................................................................................................324.3.4景观要素及其设计方法..............................................................................................38第五章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实例研究分析.............................................................................525.1商南县河绿地空间...........................................................................................................525.1.1区位概述........................................................................................................................525.1.2自然景观资源................................................................................................................535.1.3规划目标........................................................................................................................545.1.4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545.1.5主体景点工程设计......................................................................................................545.2漫川关滨水区...................................................................................................................575.2.1工程概况........................................................................................................................575.2.2历史文化遗迹................................................................................................................585.2.3历史文化资源运用的方式..........................................................................................595.2.4总体规划........................................................................................................................605.2.5文化景观节点................................................................................................................60第六章结语..........................................................................................................................646.1本文的主要结论...............................................................................................................646.2本文的创新点...................................................................................................................64参考文献..................................................................................................................................66致谢........................................................................................................................................69作者简介.................................................................................................................................70\n第一章综合概述1.1研究背景水体在园林景观设计要素中被喻为“血液〞,它不仅是城市景观风貌的灵魂,更像血液一样随时为整个城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而生态环境良好、景观生动优美的滨水空间更加成为都市人引以为豪的城市亮点和标志。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是人与自然共同享用的空间,是城镇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河流景观作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景观,为当地居民和游人带来了美丽的视觉享受和丰富的视野景观,为城镇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情趣。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址。世界上许多著名都市都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在具有便捷的港口交通条件方便城市的日常运转的同时,还常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焦点;拥有广阔的滨水空间,更拥有景色怡人的绿色空间,而形成其独特的魅力。法国巴黎的塞那河、“水城〞威尼斯在世界上享誉盛名,我国的水乡苏州、云南丽江古城、上海的外滩、成都的府南河等,都以其独特的滨水景观空间特征而闻名全国。然而,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城市人口骤增和用地规模急剧扩大,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严重污染破坏环境,大量占据滨水空间,致使水质恶化,河流景观大多已经不是人们头脑中想象的“清水走廊〞多数城市河流成为排污沟、臭水河,甚至成了人们不愿意接近乃至厌恶的场所。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精神文明需求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所潜在的巨大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一项成功的滨水空间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环境质量,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和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往往能开展城市经济,促进招商引资,从而带动多个产业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使滨水空间充分发挥城市门户和窗口的作用,进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滨水空间的合理性规划设计,影响着整个城市多方面的开展。因此,城市与水的关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当代人们急待解决的问题。1.2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方法1.2.1研究对象1.2.1.1河流河流是在地球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线形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天然水道的通称。河流是地球外表淡水资源更替较快的流动蓄水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淡水体,河流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局部,具有栖息地功能、气候调节功能、过滤功能、屏蔽功能、通道功能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根据其属性和尺度的不同,河流包括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像长江、珠江、黄河一样的区域性水系干流,该类河流水流量大、水面跨度广,对所经地区的经济及平安影响较为巨大;一种是小流域小流量的支流,包括河流水系的中小型的河流、人工挖掘的渠系、沟系等,该类河流水流流量较小、水面尺度窄、水网密度大,这类河流与所经区域的居民生活有直接相关,具有很大的影响力。1.2.1.2滨水空间在介绍滨水空间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滨水区的概念。滨水区泛指毗邻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区域的土地。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指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区域,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局部,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它是一条生态廊道、绿色休闲廊道,总的来说它是城市景观界面,城市滨水区是在城市中水域与陆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n域、水际线、陆域三局部组成。美国学者安妮·布里恩〔Ann·Breen〕和迪克·里贝〔Dick·Rigby〕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将城市滨水区划分为娱乐、商贸、休闲、文化教育、居住、历史、工业港口设施六大类。城市滨水空间绿地综合了公园绿地和滨水区域的共同特点,是滨临较大型水域所建设的城市公共休闲绿地空间,是滨水生态空间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文化交流、享受自然生态等复杂的活动,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城市面貌、开展城市经济、满足居民游憩等多种综合型功能。1.2.1.3河流景观图1-1河流景观构成景物的根本分类Figure1-1Thebasicclassificationofsceneriesinriverview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3河流景观包括河流、沿岸、跨越结构、远景、人的活动、自然生态、以及要素。1.2.2研究内容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包涵内容多样,涉及范围广阔,需要综合园林规划设计、环境艺术、生态景观学、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美学、园林植物学、旅游学、行为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理论。1〕研究根底对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历史演变及现状问题进行深刻的学习和理解;对国内外城\n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成功案例及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搜集相关技术资料和理论知识,对要研究的区域的现状进行文献查阅和分析研究。2〕主要研究内容探讨城市滨水空间的根本概念和相关的设计理论;研究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思路,包括规划原那么、构成的分析、规划方法和构成要素;以商南县县河公园为例,探讨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为主滨水区景观的规划设计。1.2.3研究方法1〕文献查阅法:查阅有关滨水空间的研究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理论知识;阅读大量滨水空间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查阅国内外滨水空间的相关资料和滨水公园的实例;对大型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分析。2〕归纳总结法: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归纳国内滨水空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出滨水空间的概念、规划设计的思路、理论和方法。3〕考察研究法:考察商南县县河滨水区和漫川关滨水区的概况和根底资料、功能分区、规划建设的主要工程等。4〕理论结合实践:以商南县县河滨水区和漫川关滨水区的规划设计为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对其规划设计的进行探索研究。1.3研究目的滨水空间作为河流的衍生区域,为人们提供了游憩、娱乐的场所,是城市环境生态的重要组成局部,具有独特的景观特点,优良的滨河公园有助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开展城市经济建设,提升城市整体的景观品位。城市滨水空间,其特点是水体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在整个城市的大背景下进行,兼顾平安性、生态性、合理性、景观性。景观设计应满足居民的游憩与亲水需求、优化高度人工化的生态基质、弘扬当地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整体水景风貌和旅游价值等。因此,对城市滨水区的研究探讨,可以在滨水空间中正确运用设计学、景观学、旅游学、植物学、生态学、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并加强各个学科理论内容的交叉与联系,丰富并深化城市滨水的总体规划理论的内容。将可持续开展理论结合到滨水空间的具体实践中,用可持续开展思想为指导,运用多元化的规划,建立适宜该区域持续开展的生态规划方法,然后又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提出相应的可行方案和对策,推进可持续开展理论的深入开展。进而完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改善区域景观环境,营造独具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亲水赏水的绿地空间,塑造良好城镇形象,彰显其形态魅力,招商引资,促进带动整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和其他的全面开展。1.4国内外滨水空间开发和研究的现状1.4.1国外滨水空间规划研究进展1.4.1.1滨水空间1858年,奥姆斯特德(F.L.Olmsted)与英国建筑师沃克斯(C.Vaux)合作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作为美国的第一个主要城市公园。(图1-2)\n图1-2美国纽约中央公园CenterparkinNewYork图片来源1cn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工业的急速开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用地紧张,从而迫使人们努力寻求新的开展空间。滨水空间的正式规划可从20世纪50年代算起,具体开发那么是6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开始建设的城市有英国的伦敦、利物浦、美国的西雅图、奥可兰和旧金山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有了新的内容,历史保存和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在许多国家受到了重视。1980年前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先后对本国许多城市的废弃的滨水空间进行了再开发活动。关于滨水空间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开展。许多大学的相关学科开设了滨水研究的课程,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等。与此相关的专业杂志和设计专著也很多:如美国的麦克·哈格在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约翰.欧.西蒙兹所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以及“ParkandSitePlanning〞一书,详细分析了美国如金科隆等水岸公园的设计案例,诠释了亲水理念在其设计手法上的运用。1981年,“滨水区中心〞,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教育和城市规划组织,以帮助有关社区和专家从长期的开展观点实现滨水资源的最正确配置为目的,以获得社最大化的社会效益。现在该中心拥有自己的杂志和一批出版物。重要的出版物包括中心每月出版?滨水区世界?。1988年霍依尔(Hoyle)等主编的?滨水区更新?,首次对全球滨水空间再开发现象进行全面分析。1989年总部设在威尼斯的“全球水上中心〞也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研究机构,旨在为全球滨水城市提供交流的平台,便于资料的收集和学术研究活动的展开。该机构定期在威尼斯举办学术会议,其中出版的?城市滨水区—水上城市开发的全新领域?一书中绝大局部文章的作者都是滨水空间开发工程的主持者和参加者。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西方国家滨水空间开发的兴起,位于亚洲的日本也掀起了滨水空间开发的热潮。1977年日本第三次全国开发方案中提出了与水域相关的三个开发概念:沿岸域开发、滨水区开发和水边开发。并相应明确了各自的内容、规划设计重点和相互关系。八十年代日本的许多港口城市为了寻求更好的开展和提高城市声誉,开展了城市与水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活动,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包括1986年召开的横滨滨水区国际会议和1990年召开的大阪国际水都会议。日外乡木规划研究委员会水滨景观研究分会于1988年出版的?滨水景观设计?是研究成果之一。1.4.1.3国外滨水空间的成功案例滨水空间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是城市中生态环境最敏感、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区域,是最重要的生态廊道之一。通过对国外大量优秀滨水空间景观规划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可为我国滨水空间开发建设提供借鉴作用。早在1880年,美国景观师奥姆斯特德以查尔斯河流为系统,将河边滩地作为公园带,\n运用湿地生态理论,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1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形成景观优美的波士顿公园体系。纽约甘特里广场州立公园(GantryPlazaPark)19世纪50年代曾经是居住区,后来围绕轮渡码头和火车站开展商业,1950年以后逐步改造为公园。设计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的场所理念。设计师保存了历史的记忆,营造出各种富有变化的场所,使公众能各得其所。该公园引进了一些地方草种和岸边植物,有些植物生长在锈蚀的枕木和巨型石堆之间,使人们能找回前工业时期及废弃后的感觉。在20世纪60年代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挖掘地基的过程中,依据方案不断地将挖掘出来的土填进附近的赫德逊河,由此形成了炮台公园区,炮台公园区的用地性质以公共绿地和高层公寓为主,包括了高层住宅、办公楼、商业设施、公园、河滨散步带和公共雕塑等。〔图1-3〕图1-3炮台公园Figure1-4Fortalezapark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41971年,美国华盛顿市在林肯纪念堂附近的波托马克河湾处设置了宪法公园等一系列绿地,形成了市中心独特的人与自然融合的城市景观。索其米高是墨西哥唯一保存人造地坪的湖泊,因而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的地位。它是墨西哥城的地区性园林,由咸水湖、鸟类保护区、人造地坪演示区和植物园、运动区以及花卉市场组成滨水生态园区。整体规划设计是为人们创造一个接近水面,集观景、作息、漫步、垂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空间。在设计中还保持了与区内殖民建筑相一致的尺度与风格,将河滨大片河滩地完整保存下来,以保护河滩湿地生态系统。1.4.2国内滨水空间研究现状1.4.2.1研究概况滨水空间在我国属于一个比拟新的研究课题,国内城市滨水区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当时主要是从传统水乡的保护、水体保护等研究方向进行的。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国内城市滨水区工程开始增多,城市开始进行对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形象方面的追求。大量关于滨水区的研究成果以书籍、期刊以及论文形式出现在国内的学术界。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是国内比拟早的系统介绍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的书。本书除介绍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动因和根本原那么外,还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国外滨水地区开发的实例,并对实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王建国教授编著的?城市设计?,也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到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历史开展、设计原那么等,并研究和分析了芝加哥河滨水区城市设计和宜兴滨水区城市设计。杨春侠编著的?城市\n跨河形态与设计?那么对城市公共开放滨水区景观设计着重研究,从城市设计角度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新时期河流在城市中的作用、城市与河流的互动关系、城市与河流整合的对策等,倡导跨河城市建设、生态和景观的和谐结合,寻求综合开展的途径。王建国、吕志鹏的?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刊登在2001年第7期的?城市规划?中,对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背景和内在动因进行了探讨,通过案例分析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了倍受中国关注的五点结论。2003年第5期?现代城市研究?中,北京大学俞孔坚的?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一文,从生态、美学等层面论述了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的意义。在2004年第3期的?中国园林?期刊中,上海同济大学刘滨谊的?论景观水系整治中的护岸规划设计?一文,分析和论证了生态、河流动力学、景观及游憩等四个角度对护岸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提升、结构平安稳定、视觉景观美化和亲水可游四方面。随后?中国园林?、?建筑师?、?北方园艺?、?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刊刊?等著名期刊上陆续发表了众多有关城市滨水公园区景观设计的优秀文章。1.4.2.2国内滨水空间的成功案例近年来,随着对滨水空间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大量优秀成功滨水绿地空间涌现出来。作为我国环城公园的先驱——合肥市护城河环城公园。图1-4合肥环城公园鸟瞰图Figure1-5AirscapeofHefeiaroundcitypark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4其最初形式是在50年代撤除城墙的同时,发动群众沿护城河两岸植树造林,形成一条70公里长,最宽处达90米的绿化林带为合肥市护城河环城公园的雏形。1980年提出建设“带块结合〞的环城公园,供市民娱乐、休息,于是逐渐修缮了“三国故地〞逍遥津公园、包河景区,又在原林带的根底上不断改造地形,沟通水系,点缀小品,后又修建了西山、银河景区,逐渐形成了一条被称作“一条项链,四颗明珠〞的环城公园。近期规划进一步完善杏花公园和逍遥津公园,并建成琥珀潭、黑池坝景区:建设环北景区和拱辰阁景点。围绕着合肥老城区由南淝河与护城河组成的这一水系,通过“水、绿、城相结合绿化丰富的环城公园〞这一主题构成一个整体,成为合肥一大特色。1990年代的成都府南河的整治开发工程,以水体的治理为前提,针对防洪、排水、道路交通、滨河绿化、旧城改造、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了防洪工程、环保工程、道路管网工程、旧城改造工程等〔图1-5〕。\n图1-5成都南府河滨水景观Figure1-5LandscapeofFunanriverinChengdu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4新建河堤18km,加固河堤23km,疏淘河道16km,新建桥梁5座,分别是西门大桥、老东门大桥、北门大桥、金仙桥、王爷庙桥。新增0.25km2绿地,新建设26个主题景点景园,恢复城市“翡翠项链〞,建成城市天然生态屏障,突出“二江抱城〞特色,缓解市区热岛效应。沿河建筑除少量公共建筑以外,大多为中低层的住宅,并要求色彩以淡雅为主,屋顶造型和立面富于变化。其中的生态环保公园,将受到污染的水从府南河中抽取出来,经过公园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自然生态净化处理,最后变为达标的活水,回流河流,从而彻底解决河水的治理问题。上海苏州河景观规划的工程以杜绝两岸被破坏,而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开发〔图1-6〕。图1-6苏州河景观Figure1-7LandscapeofSuzhouriver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0将苏州河两岸分为八大功能区,分别是外滩金融贸易区、虹口商贸综合区、黄浦商办综合区、闸北高级居住与文化科技区、黄浦生活居住区、闸北现代生活园区、静安现代生活园区、闸8北不夜城商贸区。对两岸临水建筑的体量、高度、风格、色彩进行严格的改造和整治。完善步行系统,为人们提供持续的水边漫步的体验,把苏州河南北两岸连成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统。将苏州河滨河区建成具有一流环境品质,拥有独特历史文化和人文魅力,能南北纵深方向区域提供休闲、欣赏、娱乐、商业效劳,成为上海中心城区的“起居室〞。1.4.2.3国内滨水空间的存在问题我国城市滨水空间从兴起到现在,逐步走向成熟与现代化,但是与世界水平相比拟,\n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乏,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1〕缺乏地方特色的标识性滨水空间在我国城市掀起热潮之际,大量的城市滨水公园涌现出来,但是目前国内多数滨水空间只求速度,缺乏内涵;只求模仿,而缺乏特色。第一,无视地方的历史背景。城市形态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经历长期历史文化磨练和积淀而形成,因而城市形态代表着历史开展的轨迹,留下了历史长河的印记。而有很多滨水空间却忽略其所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物古迹,对其不仅不开发保护,更有甚者对其原有的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进行破坏,对历史建筑物,历史遗迹非但不保护修复,反而对其进行破坏拆除,取而代之的却是大规模毫无内涵的开发与重建,不仅破坏了原有水岸的环境和特色,更是破坏和摧毁了珍贵、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第二,有些城市的滨水空间只为盲目跟风模仿,采取国内外成功的滨水空间开发的模式,单纯追求所谓现代化,在缺乏总体规划和主题设计的情况下,忽略了当地的特色,盲目的开发建设,而导致了千篇一律,设计简单,缺少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感的空洞无味的公园,把建造滨水空间和河流景观环境整治认为是简单的修砌河道、清淤截污、拆除杂乱建筑,增加绿地的工作,没有将整个水域地区乃至整个城市进行整体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与规划,而导致滨水空间的景观与周围景观不协调,与整个城市景观不统一,甚至破坏了原有的滨水轮廓和景观特色。〔2〕缺乏公共空间的连续性滨水公共空间是指用地形态公共化,对城市居民开放,使其将城市公共空间有机的联系并融为一体,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元素之一。而我国目前很多滨水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相隔绝,缺乏与城市空间整体性的规划,滨水空间无法与城市空间合理的连接,无法形成有效完整的公共空间。用地功能缺乏宏观和整体的控制和规划,使得用地功能空间缺乏综合性的组织和利用,缺少可以承载多种活动的场所节点,游服设施在数量、质量及功能方面都存在着缺乏,对于市民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对公众活动的连续性与形成连续城市公共空间造成极大障碍。〔3〕缺乏联系城市的整体性目前我国滨水空间的建设只是针对小型区域进行,如小范围水体和沿岸环境的改造治理,在其中孤立的建造广场、游园,种植绿化或修建建筑,缺乏深层次的将滨水空间9与原有滨水景观和原有城市空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缺乏从整体规划布局和城市设计出发的安排和控制,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块,隔绝了用地范围以外的城市脉络以及相邻地块的开发情况。因此,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不仅是以优美的景观点缀城市空间,更应该注重水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河道的治理与改良,丰富市民的娱乐活动和休憩场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乃至优化整个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环境。〔4〕缺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由于我国滨水绿地空间起步比拟晚,对其的规划和治理仍处于外表化阶段,认为对于河道的治理就是将其硬质化,去除水体的淤泥,运用钢筋混凝土或石块使其在外表光滑整洁,水体外表上看来清澈透底,护岸大方整齐,而事实上却将动态的自然生态景观系统完全改变,水体中动植物原本生存的环境不复存在,岸边的水生植物被去除干净,两栖类动物的生境廊道被完全颠覆,城市居民却再也看不到野生自然的景观和环境,没有时机\n享受与野生动物相处的乐趣。岸边的游憩空间也被具现代感环境所代替,花岗岩硬质铺地、人工的景观小品、刻意配置的名贵花草,使居民依旧感觉的是现代都市的喧闹与繁华,丝毫体会不到自然的野趣。对于滨水绿地空间的建设,既要满足生态环境的需求又要满足现代居民对野外生境的渴望,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自然景观的可持续开展。第二章城市滨水空间的概述2.1城市滨水空间的类型城市滨水空间绿地根据城市规划演变与空间组织形态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图2-1城市滨水空间绿地的类型Figure2-1Thekindsofwaterfrontpark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1.1环水型环水型的滨水绿地,其形态最初起源于水域中心的岛屿上,然后以岛屿上的老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开展。滨水绿地呈现一条环状的绿带围绕城市,其视觉空间表现出向水域对岸的环状发散式,强烈的表现出被水体环抱的一种亲切感,这种模式比拟典型的是巴黎和纽约。巴黎是公元9-10世纪由塞那河中的小岛开展起来的,由于这座岛处于从佛兰德示至地中海的南北交通干线和另一条东西向道路的交叉口处,与外界联系便利,所以开展迅速响四周扩展,直至13世纪形成巴黎市中心用地形态的主体。但是由于河流的原因使这类绿地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用地紧张的城市里,这样的滨水绿地的可利用空间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充分利用水面开阔的外延空间,来扩大空间感,将城市向两岸开展延续,使得对岸景色列入视觉景观效果之内,形成对景的视线,创造具有良好对视效果的亲水公园绿地。2.1.2夹水型夹水型滨水绿地有跨水型和水网型两种。跨水型滨水绿地的城市又具有两种演变历程:一类城市早期便为的跨越水域而形成得自然形态,并且在城市长期成长和自然形态演进的过程中,城市始终保持跨越式的双岸布局,如伦敦、威尼斯、柏林等,其水域的宽度一般较窄,城市开展容易克服河流的影响而成为整体,如伦敦泰吾士河;另一类城市,在建设初期,就详细的规划设计在两岸共同开展,并确定其水域的用地面积。水网型滨水绿地的城市有多条水域城将就分割,在两岸或多岸同时开展绿地,各个绿地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在开展中逐渐密切联系,形成整体,如双城布达佩斯、明尼阿玻利斯一圣包罗双城、武汉伏的“一城三镇〞等。夹水型滨水绿地的特点是水体被两边城市陆地所夹,而城市滨水绿地又被夹在城市当中,因此其形成狭长夹制的空间形态,通过被水域分割的两岸相观望,视线通透,空\n间宽阔,适宜构筑城市景观廊道的绿地类型,以保证水域两岸城市居民对滨水景观的共享;而滨水绿地在城市的平面构图起到了绿色的分割划分的作用,增加了城市的网络结构。2.1.3沿水型沿水型的滨水城市,首先在水域的某一岸进行开展,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用地条件的相对短缺,可能造成城市跨越水域开展,形成跨水式格局。由于两岸的主体建造的时间不同,其两岸建造的风格、组织的结构、规模大小、城市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如杭州、天津、开罗、罗马、维也纳等。沿水型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的近期建设中作为城市的边缘,承担水陆过度和城乡过度的功能,绿地的生态功能明显。城市经过长期开展,沿水型滨水绿地会逐渐形成夹水型布局,形成良好的视觉对景。因此,该型绿地适合暂时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满足居民亲水休闲的城市过渡带,并重视两岸景观的协调与统一得开展,当城市开展到两岸布局时,立刻能将对岸统一,形成协调的视觉对景,进行向景观廊道式的滨水绿地转型。2.2城市滨水空间的特征2.2.1整体性城市滨水空间的整体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滨水空间形态和构成元素的完整性;二是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空间联系的整体性。公园、广场、绿地、滨水地带、街道等都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元素,且具有不同的空间形态,担负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含有各不相同的功能特征,并在城市生活中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构成完整的滨水空间形态。人的活动表现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人在城市空间中的活动是一个连续的序列,城市滨水空间的整体性对于城市空间的感知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活动的整体性也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整体性的形成和开展。因此,保证整体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整体性,需要依据不同空间的各个局部有机联系起来,将各个空间构成元素、空间形态与人的活动,有机地联系与契合成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滨水空间整体性还表现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系统的完整性。滨水空间应与城市空间形成完整而连续的城市绿地系统,需要充分利用城市的资源条件,结合滨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将城市中的自然景观如:绿地、水面、树林等与人工景观如:城市文化广场、公园、人文建筑等以及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有形的或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相融合,形成完整综合且具有城市标识性城市滨水公园。比方,西安的环城西苑公园,以明城墙为背景,另一面连接城市道路,将西安城内和城外分隔开来,在沿岸将梦胡、水中森林等自然景观,与栓马桩广场、生肖柱广场、民俗雕塑等人文民俗以及观景平台等现代人工景观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是城市居民晨练、游憩、观景的理想场所,并让城墙景区成为中外游客到西安旅游的必选之地,使游人享受到绿地水面所带来的轻松愉悦〔图2-2〕。图2-2西安环城西苑公园Figure2-2ParkaroundtowninXi’an\n图片来源:作者拍摄2.2.2层次性城市滨水绿地空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其构成是具有层次性的。一方面,系统构成具有纵向层次性,即假设干个要素组成一个子系统,多个子系统又构成更高级的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还具有横向的层次性,即一个系统内的某些构成要素也有可能是其他系统的组成局部,这就是系统构成中存在的交叠结构。系统在纵向、横向的层次性构成形成了网络状的连接。美国著名城市设计师巴拉〔J.Barnett〕说:“每一个城市设计工程都应放在比这一项目层次的空间背景中去审视。〞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具有空间形态的多极层次结构和时间感知的多层次组合。水体所在城市中不同的级别层次,行为场所的逐级分为:街区场所级——地区级——城市级,不同层次的滨水绿地空间,又通过自然河道、景观走廊、公园绿地、乃至道路系统等各类“联系线〞按点、线、面三种有机结构秩序的规律,不仅是以单纯的形式联系,而是以人的活动规律线位内在连续,使各层级之间有机过渡,组成一个完整的滨水空间网络〔图2-3〕。图2-3城市公园层次分布图Figure2-3Layereddistributionofcitypark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例如:烟台市这个“适于人居〞的城市,其商业步行街、景观走廊、名胜古迹和公园绿地与全城区均有绿地相连接,形成网络层次。滨水空间的层次性能是城市各个层次局部独立、有效的开展,并运用其相互之间的连续性,将各个局部相均衡统一,相互关联,形成完整连续、和谐开展的整体,改变目前城市各个区域过分割裂、缺乏统一,城市规划组织无序、景观凌乱、经济运作低效的情况,以形成整个城市系统和谐、统一的开展,满足现代生活对城市公共空间多样化、多层次和综合性高的要求。2.2.3多功能性滨水公园的空间由建筑、街道、广场、绿地、水体等共同组成,其功能特征是复杂的、多样化的。滨水空间在城市结构体系中大体具有以下的特征:a边缘:即城市滨水空间的限界。它出现在水面和土地交接或建筑物开发与开敞空\n间的接壤处。b连接:指起连接功能的城市滨水空间区段。它可以是连接绿地和实用开放空间的道路和街道,也可以是一个广场和其他组合开放空间体系要素的焦点,在城市尺度上,河道和主干道也可成为主要的起连接功能的开放空间。c绿楔:这是一种真正的城市开发中的“呼吸空间〞。它提供自然景观要素与人造环境之间的一种均衡,也是对高密度开发设计的一种变化和比照。d焦点:一种帮助人们组织方向和距离感的场所或标志。在城市中它可能是广场、纪念碑或重要建筑物前的开放空间。较大型的滨水开放空间的开发与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城市滨水空间在城市空间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具有多样的功能,是表达高品质的城市生活、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的重要领域。在美国圣安东尼内城城市改造中,对流经全城的圣安东尼河(SanAntonioRiver)开14展了综合性的城市设计,包括自然生态保护、景观保护和创造、功能调整和根底设施完善等,最终并取得成功。该工程着眼点于整个城市沿河地区的各种建筑物和外部空间环境关系的设计。在新城镇规划设计中,开放空间体系既可作为开发的有利条件,也可成为控制的制约因素,而在更大范围内,它甚至可成为区域的空间特征。2.3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意义2.3.1生态环境的意义目前环境污染严重,工厂废水废液肆无忌惮的排泄在江河区域,更加使滨水地带成为了臭气熏天让人躲而远之的地方,严重的更会污染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充分发挥滨水区的生态职能,合理的滨水生态设计,能有效确保滨水环境的净化和开展。城市滨水区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Econtone),处于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处,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呈现出生态两栖性和物种多样性的特点。滨水区域的物种繁多、食物链复杂,是保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城市滨水空间具有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水体的保护和净化以及对亲水岸堤的稳固,有助于城市的蓄水工程、改善城市小气候、促进水体循环和水土保持,保护滨水区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息环境;滨水空间中的植物绿化,形成城市的“肺〞和“空气库〞,可以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降低城市噪音、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均衡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比重,为居民提供天然氧吧和平和优雅的游憩空间。并将滨水绿地与城市中其他绿地连接起来,为城市形成连续的绿色纽带和净化空气的传送通道,使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城市滨水区的建立,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抵御和逃避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空间。通过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对地震、火灾等灾害,提供了逃避和缓冲灾害现场的通道和场地。同时,绿化的空间沿水体的延伸,增强了生态迁徙廊道的功能,可以防止城市人为干扰造成的生物物种的破坏,减少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破坏。2.3.2社会文化的意义在规划设计城市滨水绿地空间之前,首先了解当地城市和滨水区的开展历史与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内涵,将滨水公园赋予传统内涵和文化意义,使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景观独特性,营建出更加浓厚的人文气氛,能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理解,并且使其得到传承乃至发扬光大。对于人类遗留的珍贵文化遗产,在进行滨水区开发之前,进行保护及合理的开发利用。对文化遗产古迹的保护和修复,能使其不受自然外力或人工的损坏,保持或加强其原有景观效果,能提供应游人特有的景观条件,丰富游人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历史开展\n的遗迹,能够保护高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遗产。植物景观同样被赋予各种传统内涵和文化意义,不同地域文化的城市也具有不同的植物景观。通过不同的植物配置也表达出各地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如我国海南地区或南部滨水地区,其植物种植常见椰子配以大片草坪,营造出椰林海岛的南国风情;在苏杭滨水地区,那么以翠竹垂柳营造出浓荫幽深、苍翠如滴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而在北方滨水地区,多以雪松配以大片草坪,形成空旷开阔的视野空间,表达北国风光的苍劲与大气。不同地区的植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各有不同,因此也能反映出各地不同的人文内涵,从而表达出各不相同的社会文化。2.3.3城市景观的意义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具有复杂和多样的特性,包含了:植物造景、驳岸或水上景观、人工小品、雕塑、建筑以及具有人文色彩和地方特征的景观。总的来说,滨水公园带给城市的景观有营造自然的景观、建造的人工景观和具地方人文特征的景观。由于江、河、湖、海的冲蚀作用,滨水区常常形成沱、坝、滩、沮、洲、矶、诸等特殊形态的场地而成为城市中重要的景观。城市滨水区的植物绿化能够保护天然的水体和湿地的植被;城市水边的自然林带,为城市提供了天然的绿色屏障;自然水体和滨水岸线形成天然的景观序列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亲近水体和自然的空间场所。城市滨水空间中的雕塑、小品、建〔构〕筑物等人工硬质的景观,形成了城市的节点和标志,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冲击和视觉感知。人工景观给人以浓烈的心理感应,而人们那么通过这些节点或标志来体验城市。城市水体是城市中最具生气和活力的景观元素,城市滨水空间不仅是物质景观的表达,更集中表达了城市的人文景观。不同地区的滨水区有着形形色色的神话传说,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对水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感知。它是集中表达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的空间,形成具有各地代表特色的城市滨河景观。生活旅游的意义城市滨水区是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段,与城市其它地段相比,它履行着特别的职能,16是表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能提供其它区域不能感受到的特别景观。往往是外来旅游者开展观光活动的场所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日常活动常去的地方,是整个城市风貌的缩影,对游客和市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亲水、近水、依水而居的天性日益高涨。滨水滨水空间为游人提供多层次户外的亲水休憩、教育、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如:如户外散步、划船、野餐、看风景、钓鱼、老年人的晨练和节日联欢与水上活动工程等等。滨水空间与城市绿地空间的网络结合,可以使城市或城市小区域表现出高秩序、高外延的空间状态,通过多层次活动节点、道路、区域空间有效地组织城市,提供优美的景观环境和高尚的生活情调,满足人在城市空间中停、坐、谈、看、住、行等活动生活的行为,具有“人性化〞的重要意义。2.3.6防洪水利的意义对于城市滨水区的建立,其各项功能都是在保证防洪功能和水利功能的根底之上才能展开的。河流流经的区域大多为人口密集的地带,水体开发最根本的就是防洪功能,以满足河流两岸居民的居住和有效的生活。为降低导致洪水灾害的隐患,在开发治理滨水区域是尽量保持原有河道和原有水容量;滨水绿化和护岸的处理能够改善驳岸环境,保护河道周围的居民,促进堤岸稳固并防止水土流失,有助于城市蓄水,减少洪水灾害对城市生活的破坏。水体的水利功能是对水体的利用,除了给水、用水的水资源的利用等根底功能,还包括航运业和渔业等其他的外延功能,水体用于人和物的活动也能减缓公路的拥挤,成为城市运输系统的重要方面。在滨水空间的开发中,充分考虑防洪规划和水利规划,能保证居民高质量的生活和游憩,并能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城市滨水空间更尽其责。\n第三章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3.1景观设计学理论3.1.1根本概念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平安、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老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Olmsted)非正式使用,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它是一门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美学在内的应用学科,实践中成为景观规划设计。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和舒克利夫首次在哈福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景观设计学系。当时,Olmsted利用纽约市的地形地貌,建造了立体交叉桥以解决纽约交通线路相互干扰的问题,然后主张在纽约曼哈顿岛上保存一块由南北向和东西向街道组成的城市核心地带,开发成为公园绿地以供使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景观设计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已经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成为三足鼎立的学科。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木,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3.1.2景观设计学的内涵(1)人性化的体验景观设计的主题效劳对象是人。正如美国著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西蒙兹(J.0.Simons)认为“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己实现希望到达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效劳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规划的体验。〞(2)自然过程的尊重景观规划设计另一个效劳对象是自然,是那些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的自然系统。美国著名生态设计学家麦克哈格(McHarg)在他著名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3)社会文化的理解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对于处在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的景观规划设计产18生深远的影响。一项能影响并能得到人们认同的景观设计,必须正确的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3.2美学理论3.2.1园林美学理论3.2.1.1根本概念园林美是园林师对生活、自然的审美意识(感情、趣味、理想等)和优美的园林形式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园林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大自然造化的典型概括,是自然美的再现,随着我国文学绘画艺术和宗教活动的开展而开展,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高度统一。3.2.1.2在滨水空间中的应用\n园林美学具体到滨水空间中的实际应用主要表现为:按照园林美学的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能够引起人们生理上的愉快和舒适的反响,满足人们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需要,在保护城市水体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休息放松的场所。按照美的形式和构成,采用对称、均衡节奏等形式进行景观设计;采用孤植、对植、群植种植方式进行植物造景,给人们营造出视觉美感冲击。3.2.2景观美学理论3.2.2.1根本概念景观美是景观设计师对生活〔包括自然〕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和优美的景观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景观美学是应用美学理论研究景观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的学科。景观美学是景观规划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3.2.2.2滨水景观的特征〔1〕水相水相,是指水域美学景观面貌,主要由水的形状、水的色彩、水的味道、水的声音和水的光影等要素共同构成。〔2〕季相一年四季,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滨水景观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景观美学的特征,成为季相变化。春季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夏季苍郁葱葱,浓荫幽深;秋天金风飒飒,硕果累累;寒冬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不同季节的景象带给人不同的审美心理,也带给人不同的美的意境。〔3〕时间滨水景观配以变幻莫测的光与影,形成千姿百态的美,这瞬息万变的滨水景观与时间的规律变化息息相关。19〔4〕视角欣赏滨水景观的视角不同,其视觉效果也跟着变化。仰视会产生雄伟、宏大之感,而俯视那么产生居高临下的豪迈之情。3.2.2.3景观美学的内涵1)协调环境从景观美学的角度看,欣赏景观必须是完整的有机体。景观的规划并不是孤立起来进行的,而是处在环境中设计的。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也就破坏了景观结构组合的有机性,同时也就破坏了景观审美过程的完整性,只有保持景观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才能保证景观与环境匹配性和完整性。2)保持独特每种景观都有其特有的、与别不同的景观结构特征和审美特征,并从根本上影响乃至决定了景观审美心理过程的差异。3)时代特征审美通常情况下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进行的,富有浓烈的时代特征。景观审美根基于景观审美构成和审美心理,以时代特征为背景,去开掘、突出乃至丰富景观中的特有的时代特征。3.2.2.4在滨水空间中的应用城市滨水区景观作为一种新兴而复杂的景观形态,具有独特存在而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美的形态。在滨水空间中,景观美学理论应主要表现为自然风光美如:山水风光、滨水绿地、自然生态、多样的滨水生物等,人工景观美如:驳岸、广场、栈桥、亲水平台、水榭、船舫等、文化景观美如:文艺演出、古典元素或地方特色的融入等,以及提供令人满意、具有美感的效劳设施等。\n3.3景观生态学理论3.3.1根本概念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是一门研究范围广、涉猎内容综合的学科。主要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注重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注重景观多样性与生物个体行为、种群、群落动态及生态系统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作用,集中关注于对生态系统空间关系的研究,它把景观视为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组合。景观生态学作为宏观领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为城市滨水区提供了一种多尺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场所,对人类生活的城市和滨水区进行生态学的认知和研究,可以为解决城市和滨水区景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3.3.2在滨水空间中的应用〔1〕复杂的景观生态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中自然要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复杂的地域。不仅有水滨空气环流过程、河流水文地貌过程、水滨生物过程,还有各种人类活动的影响,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等交换过程十分复杂。滨水空间处于陆地与水域的交接处,其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繁多,任何过度的开发、废弃物的排放,都有可能使城市水域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不堪重负,从而破坏甚至摧毁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的应用能够合理的开发利用滨水区的自然资源,可以恢复和调节濒临崩溃的城市滨水自然系统,满足多样生物的对生态系统的要求,为人类营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环境。〔2〕多样的滨水景观正确的运用景观生态学在复杂多样的滨水公园中,可以为城市的各种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生境;有助于塑造鲜明城市形象,丰富城市景观内涵,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于方便城市居民生活,促进城市经济开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为城市滨水景观的理论指导。〔3〕丰富的文化内涵河流孕育了人类的文明起源,如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腊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在古代,人类依靠水来生活、灌溉、航运,城市的交通主要是靠水运,由此也形成了众多的港口城市。因此,滨水城市通常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城市滨水景观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灵魂之所在,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将景观生态学运用到此,不仅能够丰富城市景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更能够建造出具有标识性的特色城市景观。3.3.3景观生态的实现方法〔1〕旅游设施的生态规划把景观生态学原理引入旅游设施规划中,根据景观生态系统的层次差异,对各区内的设施配置和规格制定出不同标准规定,严格控制其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等。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和天然景观相互协调。〔2〕游客和居民的生态引导在滨水空间进行规划时先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利用主干道和游步道控游客流量和游览方向的引导。并且加强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使城市滨水空间得以持续开展。在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要注意参与的程度并切实的保障其利益。3.4可持续开展理论可持续性开展思想其实源于生态学,即所谓的“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21sustainment).它主要指自然资源及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主要内容包括:\n1.应节约使用资源,并尽量少用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等;2.应有条件地、谨慎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森林等;3.应尽量减少废弃物,减少对自然的污染。在生态系统之中和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一个表示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网络模型,其中系统每一局部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整体的运作。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是生态思维中的重要思想特点。滨水区作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其生态性的设计应该站在整体生态系统的高度上进行,关注构成景观子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材料的人工输入与输出,即输入各级产品的生产提炼、装运、使用和最终废弃等所导致的资源消耗;输出的废水、废弃物和再利用物质的环境影响等。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活泼的状态,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动态的,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城市滨水区隶属于生态系统之中,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滨水区与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着动态变化的互相作用。因此,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需要考虑其使用全过程,与其周围环境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需要检验组建景观的能量和物质材料流动和材料从生产、加工到运输使用中的生态影响。由于生物圈中物质流动是一种循环的模式,且考虑到地球上资源的有限性,故提倡建设环境中的材料等有效资源应用也应是一种循环的状态。这不仅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后代持续地获取资源。由此可见,要建造具有可持续开展的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有关生态学的根本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并借鉴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做出正确的理论指导和规划方法。3.5经济学理论滨水空间作为休闲经济的物质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时机,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开展,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滨水区空间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能否完成整个城市的复兴和带动城市的开展。因此,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和建设,是否具有经济效益,是否成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衡量,其有各自的一套考量的准那么。(1)从市政府的角度出发,衡量一个工程是否成功。第一,是否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开展,增加城市的经济总量,为市政府创造更多的税收。第二,是否有助于增加就业时机,为更多的市民提供工作岗位。第三,是否有助于改善城市市容,反映政府的政绩,增强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2)从市民的角度出发,第一,普通市民是否有时机享受这个建设工程,如果一个工程不能为普通市民所用,那么公众舆论肯定不会认同这工程。第二,建设工程是否为城市市容增色,当然这里涉及到不同的审美观,但得到公众认同是一个成功工程必不可少22的要素。第三,经济上是否合算,如果花费巨额公款去建一个工程,那么难保公众不会提出批评。(3)从开发机构的角度出发,第一是经济上,有足够的赢利肯定是开发机构首要考虑的问题。第二是社会反映,成功的工程是开发机构最好的广告,而且得到社会成认是市场经济下任何一个商业企业的立身之本。从这套衡量标准可分析出来,经济因素是衡量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是成功要素的重中之重,并且与开发建设动力密不可分,滨水区规划、设计及其施工使用这整个过程中,经济因素始终贯穿其中,经济理论运用在了各个局部。第四章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4.1城市滨水空间的结构4.1.1景观节点景观节点是指能够统领空间根本风格,突出景观特色,单一的或集聚于同一主题下的景观。包括视觉控制点、重要对景点及视廊的交织及转折点。通常位于景观轴线、交通往返、活动密集、环境转换的地点,具有集中视线与交汇景观的双重特性。\n视觉控制点是有突出高度和开阔视野的景观点,它们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视觉的焦点,具有指认与方位识别的功能。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构筑物。视觉控制点要求周围的建筑高度应有所控制,保证其在一定区域内的视线可达性。重要对景点处于主要道路端头、道路转折交叉口和滨水岸线突出区域等重要位置的景观点,是道路视廊的视觉焦点,决定着道路空间的完整和城市滨水空间品质的好坏,并具有地方性指认和识别的功能。其造型和品质要能反映滨河景观的特性和区位的特征,合理的位置和适宜的尺度也是设计的要点。视廊交织及转折点多位于重要的道路交叉口及转折处,它既是视线的交点,又是视线方位的变换点。节点的处理应考虑河流两岸的关联耦合因子,加强节点的连续整合效果和控制整个水域空间环境意象与特色。图4-1北京北海白塔Figure4-1ThewhitepagodainBeIhaIpark图片来源4.1.2景观轴线轴线即一种连接两点或多点的线状方案单元,是空间构景的连接要素。景观轴线是强有力的构景要素,它有抑制其它景观特征的趋势。轴线是定向的、有规律的和起支配作用的,故其必须满足代表活动、用途与视觉此三项功能,但同时它也可能是单调的。轴线将主要的、中间的及末端的空间组合在同一的场地内。轴线最重要的功能是统一性,因此,轴线一旦形成,位于它两旁的景观空间都必须附属于它。一条轴线的端点或中间站,也可作为另一条轴线的端点或中间站。当场地内的构景要素和功能较复杂时,轴线的作用就能明显的表达出来,通过视觉上的连贯性使场地整体上变得统一而有序。一条轴线可使观景点与端点相互交换,保证了景象要素的灵活性和可逆性。轴线在滨水空间中一般是与路线相重合的,是指河域景观中联系各景观区域和景观点的通道。包括河道空间、滨河游步道以及景观区域内的各种廊道。充当了人们欣赏河流景观的主要视觉通道及观景的运动线。通过道路承担景观轴线,其应连接各景区,并24通过各景区的中心景点,在沿途设置自然或人工的景观环境,构成具有代表性特色的景观轴线。路径不仅仅限于方向上的指引与传导,,更能使人滞留或导向两侧的区域,而完成其场所的效应。使游人在景观轴线的线路上欣赏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人工建筑景观等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的景观。〔图4-2〕\n4.1.3景观区域不同主题、不同特性的多种景观在同一视域中组成的界域内景观群落是按照景观类型、空间性质和活动功能来界定的空间领域,如水上公园景区、城市风貌景区、文化休闲景区、生态园林景区等等。其间以各种性质的道路相联系,观者可穿行其中,并经由片断组合借各区域间的共通性于环境中成为一体。〔图4-3〕不同景区通过其功能及特性而划分,其中除了物质构成形态以外,存在着人的需求意向、心理归属等社会内涵,是以人的行为活动为根底,以人心理趋向构成其性质[22]。各区应保持独有的特性,包括活动设施的特性、功能相异的特性、界限的明确性、植栽特色、活动类型和音响、照明等特性,使该区域产生的意向与人的反映和认识相一致。对城市滨水景观中各种特征区域的划分、联系及开展的情况研究,加以增补、强化、调整和组织,以构成有机的、有活力的自然及人文景观的整体滨河景观系统。在城市滨水空间由“点〞、“线〞、“域〞的景观形态构成体系中,“点〞作为小型节点,供少量游人短暂的休憩,如:路边的小型广场、休息桌椅等。“线〞为交通游线,包括穿越景区的一系列人流或车流的路线网,如街道、人行步道、台阶及坡道等。其除具有驱车和步行功能以外,而且更具有导向性和有序性的功能,有助于引导人在行动中确定方向和寻觅途径。“区域〞为多个“点〞和“线〞的集合体,充分利用其不同功能、尺度和特性等,发挥出不同区域的独到之处。城市滨水空间的根本构架是以线为骨架,以点为装饰,形成具有鲜明特性、多层次的、多功用的滨水游憩区域。图4-2上海外滩的景观轴线Figure4-2LandscapeaxisofbundinShanghai图片来源:图4-3查理斯顿公园区域Figure4-3TheareaofCharlestonpark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4254.2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原那么4.2.1整体性原那么城市滨水区属于城市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往往和城市中不同的地区相连。城市河域空间作为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必然与城市中其它的组成要素:如物质实体要素、社会形态要素即社会、文化、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相互影响和作用,相互联系存在的。因此城市滨水公园的空间设计应与城市形象结合起来,将城市作为自然滨水景观设计的背景和基调;加强滨水空间与城市中居民活动、城市绿地、交通系统的空间连续性,在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将滨水空间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和外延,提高城市的景观活力,增添城市的整体有序性。城市滨水区就其自身的来看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虽然其内部各地块的用地性质、自然风貌会有所差异,组成空间各不相同:有点状的节点空间、线形的道路空间、面状的区域空间,但这些空间要素却彼此相互关联影响,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与秩序\n结合形成滨水区域的网络状空间形态。人们在城市滨水空间中的活动是一个连续的序列,对于城市空间的感知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中表达出人类活动的整体性,而这又恰恰促进了城市滨水空间向整体性和有序性方向的开展。滨水空间中的道路、广场、绿地、公园、建筑及其周围空地等等都是城市河域空间形态中有特色的组成要素,并具有各自的空间特征,承担不同侧重的特色活动,其设计风格、规划形式应保持一致,使滨水公园的设计在整体上具有协调感和整体感,构成一个滨水区域空间的整体。4.2.2人性化原那么“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出自希腊智者普罗太戈拉斯的话,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表达。“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最快乐的人是与自然最亲近、最和谐的人〞[46]。通过对成功规划设计案例的分析,设计师发现这么一个事实:人类最伟大的进步—是处心积虑的寻找一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方式[47],表达出我们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在此根底上的设计才有可能成功。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现代人,其要求已经是多方面的,包括着人类的生理需求如:需要运动、需要休息、需要交流等;心理需求如:需要空间、需要发泄、需要审美等。在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应以人类生理和心理需求为最根本依据,一切设计都应联系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空间;在空间营造上,充分考虑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到达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48],构建人性化、深内涵的城市滨水空间。而良好滨水空间的创造,不仅是符合人的行为要求和审美需求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重新组织人的行为使其更富于秩序性和趣味性,或者是将人在拥挤的城市中一致的各种行为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人性化的城市滨水公园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亲水性的注意26图4-4亲水平台Figure4-4Hydrophileflatroof图片来源:作者自摄行为心理的研究说明,感知调节着人的反响,而且人的感知既是个人的又是文化的,因此设计影响着人的行为。感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受社会的物质因素的影响。水体是城市中极富生机和个性的景观元素,在赋予设计者广阔的设计空间和丰富的创作素材的同时,也成为了人们的行为趋向的地方,形成了人流的集散地和多种活动的组织地,如:钓鱼、游泳、滑水等,还为人们提供了表演的场所,是满足人类亲水的行为活动。具有亲水性的驳岸布局顺应岸线地势的节奏、韵律与走向,顺应地貌环境的尺度。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人的活动与水环境全方位、多样化接触(可视、可感、可触、可闻)的亲水空间,满足人类活动与水全面接触的愿望,形成富有变化感和亲切感的滨水驳岸。〔图4-4〕〔2〕平安性的注意\n滨水驳岸的设计应确保城市堤防的稳固[49],防止因绿化植被或其他景观设施破坏大堤结构,防止堤防在洪水来临时发生管涌、溃堤等事故的发生,防止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不受水灾的侵扰。在亲水空间中,确保水体的深度不要过深,驳岸以自然卵石为主,以防止儿童溺水;在水体较深的岸边,加固护栏或绿篱,将游人与水体隔开,综合全面的保障游人的平安。〔3〕游客多样性的注意城市滨水空间的形式和功能上与环境应相互协调,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们,其要求都各不相同,其在功能上应该满足城市和公众的多种需求,使不同的人们在其中都能够找到满足自己要求的空间和设施。人们的日常休闲行为与需求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从蹒跚学步的儿童到鹤发童颜的老人,不同年龄的人群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游憩空间的景观设计理应将它们很好的反映出来,按照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需求进行设计。在滨水空间中,还有一个不容无视的问题,那就是对弱势群体及特殊群体的考虑和照顾,据统计,中国的残疾人已达6000多万,平均每20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每6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生活着残疾人。由此可以看出城市游憩设计中应该重视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己经具有普遍意义[50,51]。4.2.3多样性原那么城市——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多维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满足了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的重要景观元素同样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存在着多方位的适应性问题。人们实际喜爱丰富的和有选择性的城市环境,城市河域空间应从同时性与历时性的角度满足人们对多样性的需求。因此多种活动方式、不同活动时间表、非固定的活动者成就了城市河域空间形态多样性的存在。城市滨水空间应充分考虑到多样27性,并将多样的要素形成一个协调的统一体,使城市滨水空间既统一和谐,又富于变化,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多样性:〔1〕主体的多样化兼顾不同层次的人群的需求,以保证相应的使用密度,促进多样化的人群之间的呼应与融合而吸引更多的人的关注。〔2〕结构的多向性人类的行为趋向多为随机行和选择性的,甚至还有可能伴随着多种的行为目的,在一些节点空间提供多种行为活动的选择性的可能,支持行为在滨水空间网络中的转换,如活动内容的转变、方向的改变等。〔3〕功能多样性不同人群对滨水空间功能的需求不同,因此,根据要求的不同,将不同功能的空间类型和效劳设施综合运用,以增加居民活动的多样性,满足和丰富居民的城市生活。〔4〕空间的多样性空间格局,是指平面布局关系要能反映社会生活中由公共性的局部逐步引进到半公共性局部,最后到达私人性质的布局层次。空间格局的层次性是在环境构图中要具有丰富的多层次的层次感概念。层次感反映环境空间和景观层面的序列关系、主从关系、渐进的层次关系。环境的空间布局要层次清楚,在渐进的空间变化中表达层次性。在城市河域空间的环境格局安排中,要使其使用的公共性程度形成一个层次清楚的布局。按照人际交往尺度、人的行为流线程序,布置道路、绿地、广场或水域空间的总平面,形成\n空间层次。根据人的各种行为活动需要不同与之对应的空间领域也有变化。艾普勒顿认为“既有良好的视线又提供隐蔽的环境,在美学上优于两者都不具备的环境。〞这一观察的现象说明,任何使人感到舒适的地方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可供隐藏的环境,二是无障碍的开敞视野[52]。在城市开放空间中需要由公共性到私密性的一系列不同性质的空间领域层次,满足各类人群的行为需求。〔5〕景观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那么,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它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和纹理材质多样性。协调了城市景观结构,补充了城市中单调的景观成分,提高景观异质性。〔6〕季相多样性城市河域景观的多样性不仅是空间上的,也要用时间来组织,将人们的活动安排在不同的时间里,保持滨河空间的活力。如一些城市滨水公园夏天是市民饮食纳凉的休闲场所,冬天那么增加了青年人喜爱的溜冰工程。284.2.4生态保护原那么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应以生态学的根本思想为指导,以治理水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为根本,充分发挥滨水地区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劳功能,力求创造多样性的生物生境和人类活动空间,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应注重保护滨水地区的自然演进过程,保证水陆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和功能持续:应发挥水体的容纳、缓冲、净化、复原等生态调控功能,实行水污染控制和治理,改善滨水地区的生态环境并表达出游憩空间的“亲水性〞,注重滨水地区的合理景观组织,营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并注重维护滨水地区生态系统的连续性、系统性[53];采取各种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监控和引导,保护滨水区丰富敏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1〕防止水质污染水体自身具有自净功能。但是,河流湖泊中流入的污染物质超过水体自净能力的时候,水质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对于水质污染的防治,首要条件就是禁止将生活、工业污水、畜牧污水以及沿岸垃圾等排入水体;引入水生植物和动物,形成良好的生态湿地系统,利用其自净能力,净化水体的污染,保证水体景观和亲水活动的正常进行。〔2〕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滨水地区处于水陆交接的地带,蕴含丰富的水域、陆域自然资源,也是生态敏感地区,要求具有复杂的生物物种以保持滨水生态系统的稳定结构和自我更新能力。创造多样的生境以繁衍更多种类的生物;引进本地性、相互间生态关系紧密的物种,防止入侵物种的繁衍。确保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保护滨水区物种与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的生态庞杂度。〔3〕建立自然生态驳岸改变传统混凝土护岸隔断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工程设计,在河道与陆地交界的一定区域内构建生态功能强、景观效果好,由乔灌草构成的立体植物缓冲带,但是一定要注意防洪的处理,选择防止水土流失的“块石驳岸〞设计在水面以下,水上局部用当地的自然风化石作自然推筑,尽可能的保持其生态的面貌。在最大限度地保护滨水区自然生态的同时,又能保证城市防洪,形成景观丰富的亲水视觉\n空间。4.2.5文脉延续原那么凯文.林奇在他的?一种好的城市形态概论?中提出:“一种好的城市形态应该从社会文化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审美心理、意识形态、城市空间形态结合角度来看〞[54]。一个城市形态的完美并不完全取决于城市结构的“合理〞,还包含对历史文化的反响。城市往往是沿河、沿江开展起来的,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中历史文化比拟丰富的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成为一个具有“记忆〞的地区。29延续滨水区历史与传统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二是对历史文化精神和地方风土人情脉络的继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记录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具有不可补偿、不可替代的多方面的价值。目前,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力量的干扰与影响,使存留下来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发生了变化或破坏,其更具有珍贵的科研及人文方面的价值。在进行景观规划时,民风民情、古典建筑、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都应格外加以保护和修复,保持城市的人文标识的魅力。4.3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方法4.3.1立意与构思立意是作者创作意图的表达,是创作的灵魂。构思是创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立意的手段。任何艺术创作首先都要有创作主题,即为立意。立意确定后,关键的任务就是寻找表现立意、气韵、意境的理想方式,意图的准确表达成为开展艺术思想的必要前提。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借助于某种哲学观念的引导,先进行整体性的艺术构思,以寻求某种适当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意义。“意〞作为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出发点和关键阶段,区别于文学、绘画的“意〞,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其设计对象是具体实在的,是自然之物,如河流、植物、山坡,或人工景物如建筑、小品、广场、道路。这些元素相互关系的方式以及它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气氛,决定了河域景观设计的优劣程度。河域景观设计的立意与构思对于这些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及其整体构成方式的依赖,更甚于对客观对象本身的依赖。其中,布局和调整空间关系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实践过程,诸如空间构成的序列、中心景物之间的距离、空间的视觉联系、围合与开放空间的比例、交通流线的组织、光与影的比照等等问题。设计师必须在考虑综合因素的根底之上,以人的行为活动为依据安排一系列空间秩序,通过展现其合理的功能、逻辑的结构、宜人的比例、恰当的布局、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准确的用材、用色等等手段,到达预期的效果。创造出一个满足人们欣赏需要、容纳一定的行为功能以及符合具体物质条件限制的空间场所。“写意〞蕴含了主体思想属性的艺术客体的特征,是中国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美学界认为,中国艺术门类中的绘画、书法、戏曲、舞蹈、园林等,都是写意的。“写意,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观,是中国艺术的表现方法。它是迥异于西方的另一类美学体系。〞其中,中国古典园林中“写意〞的概念更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和运用,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论述:“造园综合性科学艺术也,且包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浅言之,以无形之诗情画意,构有形之水石亭台,晦明风雨,又皆能促使其景物变化无穷,……[55]。〞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不仅限于是修筑河堤、载花种树、叠梁架屋,而是通过展示物质景观,以表达心灵和情感,激发游人产生审美的心理和愉悦\n[56]。滨水区域的景观设计这个复合体系由物质性建构和精神性建构相互交叉组成,包含着“意〞的概念,蕴含了丰富的经验、情感和思想。通过创立主题来“立意〞,然后将个人目的与自然现象、30图4-5滨水交通组织模式Figure4-5Themodeofwaterfronttraffic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5个人情感与创作手法相联系去“达意〞,最后将主观情感与客观存在相联系,产生富有感染力的气韵、形成被游人所能感知的意境,最终完成“写意〞[55]。“意〞决定了滨水空间的整体布局、空间逻辑和景观设计,对空间比照的手法、空间密度与序列的相互关系的掌握,才能表达出特定的景观概念。4.3.2交通游线的设计4.3.2.1滨水空间外部交通系统城市滨水区的外部交通加强了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方便滨水空间同外部进行物资、信息、能量的交换,更方便了居民或游人对滨水空间的向往。城市滨水空间的外部交通路网的好坏代表了滨水区的秩序,既是出入滨水空间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是通向滨水区的视觉走廊和主要的城市空间的网络。滨水空间交通系统中公交站点设置、停车场和车库设置、人群疏散问题,都是值得设计着重思考的,并结合水体的实际状况,把道路交通、公交系统及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和码头有机的结合组织起来,使市民能够最大限度地近水亲水。水域方向具有较好景观、视野的方向,是对居民游客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方向,因此沿岸地区的城市肌理组织也呈现朝向水域的窄长条。而由此产生滨水区特殊的道路交通网,滨水区交通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双梳型、双鱼骨型和混合型(图4-5),并将河流两岸联系的交通组织方式有修建立桥梁连接被交通分割的滨水游憩空间[57]、结合地形、防汛墙来安排交通建立隧道,将快速交通放入地下和水上交通轮渡。这三种模式的共同特征是城市内部地区以密布的巷弄沿垂直水域的方式到达水域边缘,这一方向的巷弄越密,滨水区的可及性就越高。衡量道路的可及性,应把握距离、时间、本钱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指标,具表达为活动起点与滨水区的距离,到达滨水区的路途时间,到达滨水区的经济花销以及路途中的环境条件等。综合考虑这几项指标,提高滨水道路的通行能力,保证滨水地区的方便可及。滨水空间外部交通系统中,要保持车行道与人行道的有机结合和联系,满足交通和交往的功能,保证空间结构清晰,道路系统有秩序。为满足人的亲水性、近水性和滨水公园区的通达性,就要加强与滨水区域的联系[58]\n,有便捷的车行道和人行道以保证游人与滨水设施的直接联系。滨水交通系统还应该处理好和空间环境、建筑实体形态间的协调和衔接,不破坏城市滨水的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加强滨水空间的可及性。波士顿滨水公园开发把可及性作为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的主线,从陆地可及、视线可31图4-6人性化的游步道Figure4-5Thehumanisticwalkway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7内部交通体系中的集散广场Figure4-7Thesquareofinnertrafficsystem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及和水域可及三个方面来考虑分析:陆地可及——是把滨水公园的人行步道和广场与城市主要活动空间联系起来;水域可及——是建立滨水游艇码头并使之与其它各主要码头联系起来,提高滨水公园的对外交通能力;视线可及——是在规划中加强城市中心区各主要活动点与滨水公园的视线联系[59]。温哥华全长25千米的滨海大道均由步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组成,与滨海大道平行的交通主干道离水岸线平均距离在1千米以上,全城交通组织以垂直海岸线的道路为主,无论从哪里入城,都能畅通无阻的到达城市滨水空间,使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无障碍的连接,大大提高了滨水区域的可及性。4.3.2.2滨水空间内部交通系统完整畅通的内部交通系统增加了城市空间与滨水公园之间有便捷联系,保证滨水区的可及性,增强滨水空间的活力和秩序。滨水公园应建立滨水林荫道、散步道、广场、园林一体化和多层次的步行系统,其设计原那么应满足平安性、可及性、舒适性、连续性和选择性。在设计时,首先要保证步行系统的畅通无阻,就需要人车分流,减少游人与机动车或非机动车之间的干扰。其次,其内部步行空间应表达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的习性和需求为先导,小路和顺序活动中心要尽可能地沿等高线布置,尽量防止地面高差;设计的坡道要符合有关标准,道路坡度应考虑轮椅者的需求,尽量不超过1:50,坡度变化的幅度应该尽量小,小路的纵坡不应超过1:20;地面水平高差、道路交叉口或道路使用类型的改变需要通过铺装材料的改变来说明[60];运用合理的道路尺度、舒适的地面材料、连续与比照的空间,为步行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条件〔图4-6〕。再次,在内部交通系统中提供易到达的集散广场,运用明显的标牌和铺装标记,运用植物绿化将其别离出来,保证其边界效应和私密性,在其中考虑景观视线、景观座椅、照明设施、植物造景等,营造适宜人休息停留的空间场所。〔图4-7〕4.3.2.3滨水公园水上交通系统\n水上交通系统作为滨水空间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滨连接点的分布、水上通道的保证和连接关系的建立等。按使用性质来分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属于城市交通的一局部,主要用来连接水体两岸的交通,如过江轮渡、水上客运、货运等;另一种属于游览性交通组织,如结合滨水游憩布置的水上观光线路。按交通工具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水上机动游览路线,主要是将与水有联系的重要景点串联起来,站点的设置受距离要求;二是非机动船游览路线,主要适用于小型河道或有特色传统的32图4-8水上游览交通Figure4-8Transportationforsightseeing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9滨水公园的亲水空间Figure4-9Thewater-enjoyable-spaceofwaterfrontpark图片来源:人力水上交通的地方,非机动船游览路线的规划设计一般较灵活[61]。水上交通游览城市风光是滨水区游览的独特景观,它除了满足游人交通功能以外,更注重的是其游览功能,它带给人们亲水、近水的时机和乐趣,为人们提供近距离欣赏水域风貌和换角度欣赏城市美景的独特场所〔图4-8〕。如假设将水上交通与城市旅游相结合,运用水上环城旅游参观城市各个景点,成为水域资源与城市开展崭新的转捩点。4.3.3空间的规划布局城市滨水区空间的规划设计,是整个滨水区的核心和灵魂,需要符合一定的方法和规律。第一,以生态为优先考虑,保护和治理水资源、整治水体岸线、保护土地资源、保护多样化物种及其生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开展。第二,以人为本,营造游人向往的亲水空间,并创造适合不同年龄游人的多种游憩空间。第三,满足空间功能性的需求,合理划分土地,按照不同用地功能进行规划设计,满足复合功能空间的需求。第四,保证滨水公园空间整体性,包括外部空间的整体布局,即滨水空间规划与外部城市空间保持统一和一致,形成完整的绿色空间形态;内部结构的完整组合,即实现内部功能协调性,注重滨水区内部绿地空间的完整性。4.3.3.1亲水空间水体以及水边给人以舒适、愉快的感觉,具有其他景观所无法替代的特殊满足感,因此,亲水成为了人的天性,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知人体的魅力。亲水空间的设计是滨水区规划能否成功的关键,亲水空间必须满足人们的亲水活动,即满足人们心理和行为的亲水性要求。其设计手法具体有一水体自身的清洁和环境的自然;二是在视觉上有视觉通廊[62]\n;三是身体可以直接接近水体;四是有便捷、平安的交通到达〔图4-9〕。要到达人们亲水性目的的首要条件就是保证水体的自然与清洁,进行水体的自然恢复。在设计时,应当顺应自然水流长期形成的自然过程,保护并利用河流自然形成的各种地貌结构。尽量少采用人工建筑材料,或用天然材料覆盖必须使用的人工材料,其措施包括重建深潭和浅滩、恢复被裁直河段、束窄过宽的河槽、撤除混凝土驳岸及涵洞[63]。其步骤一般是:利用河流地貌学的根本原理,采取各种非结构化或结构化手段让诸如深潭、浅滩、自然形状的河床、以及混合的可渗性河33图4-10浦东滨江大道Figure4-10Pudongfrontavene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11浦西外滩Figure4-11WaitanofHuangpuriver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12亲水平桥Figure4-12Waterborneplatform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13多样性的水岸Figure4-13Thediversityofbank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底基面等自然河道特征重新形成,或通过保育、恢复措施促进其自我恢复,在己经被渠化的河道中恢复弯道,变均匀断面河道为宽窄不一、深浅变化的、适合多种生物恢复的河道。在规划时形成水面的视线通透的空间,是保证滨水绿地开敞特性的必要手段。沿着滨水地带的公共游步道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因素[64],面水的滨水步道需要留出可以欣赏水面的空缺,植物、建筑、水体之间要保证面临水面留出通透的视线,常采用行道树与矮灌木结合间植的方法,在步道的序列中参加功能性园林小品,尽可能减少围合、与连续不能透视的景观构成。正如浦东滨江大道〔图4-10〕、浦西外滩风景区〔图4-11〕、北京的坝河、昆玉河等都形成实现通透的亲水步道。除了位置方面的因素外,铺装、护栏的形式也是影响亲水性的因素。铺装提供舒适的足感和闲静气氛,相同的铺装创造地域的连续性,而不同的铺装使人意识到空间的异质性[65]。实现人与水体直接接触的方式就是临水建筑,如架空的水上步道〔图4-12〕、悬挑出水面的亲水平台、伸向水中的码头等是水空间和地面空间之间的过渡局部,缩短了人与水域的距离,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可以自由接触水面和\n眺望水面的地方,还丰富了滨水区的休闲活动场所,是游人最喜爱的空间。如:台州市椒江滨江公园为了让活动空间进一步延伸到水面,设计中专门将退役军舰和旧轮船靠岸停泊[66],让少年儿童参观和娱乐。4.3.3.2驳岸空间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是与水相连的最前沿,具有水路共有的特征,驳岸的设计,对于滨水空间设计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驳岸第一必须注意的是它的直视性质。只有充分满足直视功能这个驳岸本身的作用,人们才34图4-14护岸类型Figure4-14Typesofrevetment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4-15抛石护岸Figure4-15Riprapprotectionofbank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16阶梯护岸Figure4-16Theladderrevetment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17生态护岸Figure4-17Theecologicalrevetment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18组合护岸Figure4-18Combinedplatform图片来源:作者自摄能在水边赏心悦目。第二是要保证亲水性,能使游人毫不费力地、随时随处的接触到水。第三是从对岸或者水面上可欣赏到美丽的水边景色。〔1〕设计多样化的岸线形态在驳岸设计时,要充分发挥水体的可塑性,保证岸线的形态的丰富性,通过对岸线的处理,丰富水平面的形态,增强亲水性。尽量防止岸线过于机械、单调平直,水体边沿尽量以自然形态为主,保持并利用水体自然流动的形态[67],对岸线转弯处,岸线凹入处、河流集合处、水中的沙洲或小岛等主要平面节点进行重点的设计,突出景观的变化,或在重要节点突破岸线的一般形式,将通往水面的平台扩大,容易获得亲水的空间,加强亲水性。〔图4-13〕〔2〕设计多层次的驳岸驳岸的设计应防止高防洪标准的直立式驳岸,这样的驳岸虽然扩大了城市用地,但往往以牺牲城市的景观为代价,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开展。为了营造人与水面\n直接接触的平台,一般采用阶梯状或坡地式的护岸较好,并考虑不同水位下的人们亲水35图4-19陡峭的堤岸利用建筑设计获得亲水性Figure4-19Thehydrophilicdesignofprecipitousembankment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活动的展开。根据其形式的不同,驳岸大致分有6种模式:直落式、分级式、多级式、挑台式、自然式、组合式〔图4-14〕。直落式驳岸占地面积小,施工方法简单,但河岸生硬,亲水性差,景观单调;分级式驳岸占地不大,施工简单,亲水性较好,但台阶落差较大;多级式驳岸任何水位下都有良好亲水性,但占地面积较大;挑台式驳岸亲水性较好,但是造价较高;自然式驳岸亲水性和生态性好,但是防洪性、平安性较差;组合式是以上各种形式的综合〔图4-15~4-18〕。〔3〕设计防洪堤岸对河水建立具有防护功能的护岸工程,是滨水城市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程,是城市居民平安、自由的生活、活动的根本保障。但是,在设计防洪堤岸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尤其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更需要注意加强亲水性设计,堤坝的形式与是否具有亲水性有直接的关系。第一,河堤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标高的差距各有不同,设计时应因地制宜,依照不同的堤顶标高进行设计。当堤顶标高在滨河岸地坪标高以下或相同时,可采取路堤结合的方式,或是与城市功能区直接相邻,滨河公共空间具有和城市良好的视觉及空间联系。假设堤外空间狭小,且比拟陡峭时,亲水的难度较大,可采用植被护坡或利用建筑平台出挑来获得一定的亲水性(图4-19)。如果堤外空间宽敞,往往可以利用堤外场地做高河滩公园、游步道等,而且因为堤外都是与河流直接相邻,具有自然的风貌,往往可以做成具有很好风光的亲水公园。当堤顶标高在滨河岸地坪标高以上,此时防洪堤遮挡了通往水域的视线,应加强防洪堤顶的利用。第二,对柔化河堤的设计即能防洪抗灾,还保持水岸的自然风貌。柔性水岸是按照力学原那么,运用木材、石材、金属、木工织物及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结合植物种植形成的水岸。包括混凝土构件水岸、干砌块石水岸、木桩水岸、金属笼、土木工织物垄水岸等。这种水岸融工程技术与生态绿化为一体,一方面石材、混凝土等材料的硬度高,能抵抗较强的水流冲蚀,保证护岸的平安稳定[68],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绿化来覆盖,在水岸材料之间具有许多的空隙和缝隙,有利于种植水生植物,创造出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为水中的生物提供了栖居空间,形成平衡的、具有自净能力的水循环系统。4.3.3.3陆地空间〔1〕视觉空间组织36\n不同视觉空间带给人不同的空间感知和情感心理,在设计时注意视线与空间的结合,有助于突出滨水公园陆地空间中不同空间的独有特色和视觉冲击。A.通透性视觉空间通透性的视觉空间,有助于滨水空间中水体景观的展示和利用。设计时,适当减少空间中建筑的比例,利用小型或低矮植物进行绿化造景,以防止空间中视线的遮挡;连续水滨的外缘带状种植采用单行式,利用乔木与树下小灌木间植的形式,可实现视线通透[69];景观小品或效劳设施等采用小体量的造型,将欣赏点根据地形标高适当抬高,将欣赏视距保持足够远的距离,以到达通透性的视觉空间。B.围合的视觉空间在滨水空间中,将不同功能、不同属性或具私密性的空间围合起来,与周围其他空间相分割,就尽量采用植物来进行空间的划分,利用植物的季相,树龄的变化,创造出变化的与时空结合的空间;又通过不同地域特征的植被加强滨水空间的可识别性[70]。还可以用分隔的垂直界面或适当的降低视点的高度、缩小视距营造出具有层次感的围合空间。但滨水空间宜强调其开放性,不宜过分封闭,仅在到达特殊效果时采用。C.延续性视觉空间城市滨水绿地与城市整体绿地应形成系统的结构,实现景观的空间结构延续性和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性,构成滨水绿地外部延续性空间。滨水区保持内部视觉的延续性需要通过植物、水体与建筑的协调组合来完成。在水滨的廊道植物组成中,采用间断性的变化,有利于形成序列和留出足够的观水视线通道。在组团式植物配置时留出人的可达空间,保证游人近距离欣赏和远景透视[71]。水体的流动性对视觉的延续具有强化的作用,在正常观视条件下,一定的水域宽度才能表达水流的延伸性,需要在水滨预留足够宽度的开敞地段,严格控制建筑与水体边缘的距离,合理规划水岸植物的高度与密度,并且考虑水滨岸堤形态与水体的和谐,从而保证水流域空间视觉连续。桥是滨水区中延续视线的重要景观,选择在具有疏散场地或疏林的滨水绿地跨越水面,能有效的突出空间的外延性,并且将两岸有机地联系起来;合理的利用滨水区地形也能增加空间的视觉延续感,如:在制高点设置孤植树、主题雕塑等突出城市形象特征的景观,能有效的统一整个滨水空间,到达滨水区内部结构上的有序与整体的延续感。〔2〕功能空间布局城市滨水空间应尽可能满足人们不同休闲活动的需要,接纳多层面的城市生活,提供多种功能的效劳形式和设施[72],按照其行为方式不同所表现出功能侧重点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区。A.动态娱乐区在人流较集中的地方合理组织空间,设置动态娱乐区,其中的活动工程以“动〞为主,可分为盈利性的和非盈利性的。在滨水空间中可设置盈利性工程,为游人提供生活37效劳设施,如餐饮,在其中充分考虑其休闲性和文化性,结合水的主题创造有特色的吃\n住文化;游乐场、水上娱乐设施等盈利性工程,不仅满足游人的公共活动,还能为滨水公园带来经济利益。在娱乐区中除了盈利性工程,还可相应的设置一些非盈利性,群众化的娱乐工程,如休闲广场、滨水步道等,可以用广场或空地进行非盈利的露天表演或举办体育竞赛活动等。但规划时要注重场地和公共活动功能的规模、比例等。B.安静休息区在人流量较少或较私密的区域,布置安静休息区,进行以“静〞为主的活动,如垂钓、散步、太极拳、品茶、阅读、休息、欣赏风景、下棋、打牌等。需要选择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形成相对独立,隐秘性较好的小型空间,并结合绿化设置休息设施,如观景亭、花架、廊、休息座椅等。景观小品的布局宜分散,体量应亲切宜人,不宜过大,色彩淡雅,有较高的艺术性。C.历史文化保护区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滨水区域,开辟历史文化保护区对其文化的传承和利用有着特别的意义。应保护和开发区域内有价值的历史遗迹、传统街区、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地段[73];保护和修缮早期保存下来的老建筑、灯塔、桥梁、码头和船坞等,对其进行适当的再利用;支持和开展当地原有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生活习惯、特色商店、餐饮等;分析和研究有特色的滨水街区的结构和纹理,以保证新的规划设计不会破坏历史基质。D.交通步行区该空间形态呈线形,以通过为主要特征的空间。在滨水区内设置游步道,一是起着连接城市道路与滨水区的作用,二是为游人提供在滨水区的时间及空间上的便利和亲水性,让众多的人们认识到滨水区的内涵价值。在游步道上铺设自然石块、鹅卵石子,充分表现了滨水区特有的风情;在接近水际线处设置缘石、木板步行道、栅栏、支柱等,使人深刻的感受到自然水体的存在和影响。〔3〕用地类型划分38图4-20各种形态的水体Figure4-20Shapesofwater图片来源:作者自摄陆地空间利用不同的地面材质来划分。不同的地面形式的活动适宜类型不同,根据不同植物的空气净化效果的不同〔表4-1〕,其生态性也大有不同。乔灌草搭配种植的生态效益最好,但无法供人进入使用;硬质铺地的活动适应性最好,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满足各种休闲活动的需要,但其生态性差;树池+硬质铺地,生态性较全硬质铺地好,但场地内的活动受限制,只能满足较少人数的群众活动,并在树下提供良好的休息空间,是滨水休闲空间的主要型式;进人草坪和乔木+草坪,生态性好,但投资大,后期养护费用高效果差,不利于大面积使用。因此,需要通过合理布局和绿化形式取得生态效益和休闲活动的最正确结合。把握场地特点和休闲活动特点的,合理精心的组织和划分空间,到达空间的高效利用。并结合绿化灵活的布置小品和效劳设施,满足游人的空间尺度,既保证了生态效益,又对空间进行了分隔。园林植物采用集中绿化方式,按生态规律布局,最大限度发挥植物自然生态群落效应[74],最终得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4.3.4景观要素及其设计方法4.3.4.1自然生态要素〔1〕水体\n水体是滨水空间中最重要的景观要素,它是自然界中最灵动、最活泼、最可变的因素,具有使人亲近的特性,具有充分利用其使用功能和自身特有功能的价值。充分了解水的各种特性,将自然水体的原始美,加以人工处理和设计,可以在滨水公园中充分发挥水体的欣赏功能和实用功能。A.水的特殊形态水为流体,没有具体的形状。因此,流动性既是其自身的特性,其相对形态既为静止的。设计师通常将水的流动性和静止态运用到园林设计中。动水更具有活力从而最为适合被用在引人注意的视觉焦点上,在设计中可运用为模仿自然形态的小溪和瀑布、潺潺流动跌水、人工形态的喷泉等;静态水体为水池、塘、湖、水道等形式呈现出来,给人以安宁恬静的感觉[75]。不同形状、不同流速的水体,那么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波涛39图4-21水面倒影Figure4-21Reflectionofwatersurface图片来源:图4-22不同光线下的水面景色Figure4-22Thesightindifferentlights图片来源:作者自摄汹涌,表达强烈的动感;风平浪静,那么可倒影出四周的风景。(图4-20)水体根据气温的不同还呈现出不同的物质形态,比方在北方的冬天,静态水体可凝结为晶莹剔透的冰,而在南方夏季大面积的水面上会看到蒸腾出的水蒸气。将水体不同的物质形态加以利用和设计,可以形成差异颇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B.水的视觉冲击水体形状的不同,带给人不同的视觉享受,大面积的水面给人雄伟震撼的感觉,曲折蜿蜒的线形水体给人细致温柔的感觉。水体自身具有折射和反射的特性,因此,不同景观倒映在不同形状的水体中,不同时间的不同光色照射在各样的水体中,所产生的特别景观都是设计师值得应用和研究的。通过对周围环境和景象的反射、透射和倒影,获得丰富的影像,造成了水景空间的深虚感让人浮想联翩,具有很强的文化意味。如最早如汉代的影娥池,可以赏月影;而明代扬州的影园,那么更是将影景作为园林的主景〔图4-21〕。一天之中不同时间,光线照耀在水面形成各不相同的景色。清晨初露阳光,粼粼的波光是水面清冷素净;中午炎炎的烈日,强烈的照在水面,形成五光十色、波光刺人的水景;黄昏夕阳斜照,此时水面的景观也是最美丽的,将火红的落日完全映在水中,水面被染成了火一般的颜色。将这些光影有机合理的运用在周围的景观之中,增添了不少生动、活泼、自然的视觉冲击〔图4-22〕。C.水的听觉享受〔4-23〕40图4-23水的听觉享受Figure4-23Thesoundofwater图片来源:图4-24亲水活动为游人提供接触水体的时机\nFigure4-24Watercontactingbyhydrophilicactivity图片来源:作者自摄水本是无声的,但可随其构筑物及其周围的景物而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因形态和流量的不同发出不同的声音,产生丰富多姿的水景。当水漫过或绕过障碍物时,喷射到空中然后落下时,从岩石跌落到池塘中时,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音响,有时欢悦清脆,有时压抑烦燥,有时狂暴粗野。细细的流水,声音温软、耐人寻味,广阔的大河,波涛汹涌、波动人心。心理学家认为,恰当的水景设计会在燥热的天气中平抚人的情绪,给人以清爽感受。任何水声都可作为创作设计的源泉,其丰富多样,值得借鉴。D.水的触觉感受〔图4-24〕水带给人清凉与滋润、轻柔与多情的触觉感受。水象征着母性和无限、运动和久远,带给人们各式各样的感情与联想,因此,人们往往都具有亲水、近水的特性。为了满足人们对水体独特的触觉感受,设计时应该营造能激发人们产生尽可能大的水景感受的环境。在滨水地区,通过利用、改造原有场地,构成便于游人在水滨活动,接近和欣赏水景的环境;巧妙的组织水滨建筑空间,让水的气息渗透到沿岸更大范围的纵深地带;并将具有参与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引入亲水空间,让游客与水环境充分融合。〔2〕植物植物是滨水空间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绿色植物能够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植物与水相辅相成、相互依托,植物变化的姿态、丰富的色彩、季相的不同,为水景提供了重要的景观依托。植物在滨水公园中配置的艺术构图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林冠线,即植物群落配置后的立体轮廓线,要与水景的风格以及滨河城市界面相协调;二是透视线,河边植物配置需要有疏有密,留出透景线;三是季相色彩,植物会因气候变化而有不同形态和色彩的变化,映于水中,那么可以产生十分丰富的季相变化。在植物配置时,应根据植物的具体功能特性和滨水空间的具体要求进行配置,主要41图4-25滨水植物设计Figure4-25Thedesignofwaterfrontplant图片来源:作者自摄符合以下几点原那么:一从自然生态角度讲,植物种植应尽量遵循当地滨水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以乔灌花草相结合,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速生树种与长树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相结合\n[76],使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到其美丽的姿态;沿岸种植耐水湿的植物,保证植物绿化的存活率和滨水环境;适当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岸的自然状况,为水中、水边生物提供生息的环境。二绿化和水体在视觉上保持整体感,植物的配置和空间景区、景点的创意和构思相结合,河流与河岸空间应风格统一。选择植物种类设计时要根据水体环境条件和特点,因“水〞制宜地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种类进行种植设计。三重视植物分隔、导向的功能。在营造植物景观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树种选择,能起到良好的空间分隔导向作用,创造出富有自然意味的休闲娱乐空间。A.开敞空间的植物设计城市滨水绿地中的开敞空间是陆地空间中主要为游人活动空间。该区域的植物选择应当突出水滨的环境特点,植物的绿化需要保证视线的通透和空间的开敞效果[77]。因此,在开敞空间中,其孤植景观树的选择特点为抗风性较强、植株个体比拟优美的大型乔木,辅以大面积草坪,形成特有的树下空间和开阔通透的景观;利用低矮常绿、落叶与花灌木保持开阔的空间,利用季相的变化,形成丰富色彩和空间感受。常用乔木树种有白桦、榉树、槐树、榕树、雪松、女贞等。为丰富开敞空间的景观层次,增加景观亲和度,适当的应用耐荫花灌木和小乔木加以点缀,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如桂花、腊梅、金丝桃、紫荆、紫薇、碧桃、梅花、樱花、山茶、含笑、绣线菊、紫叶李、红枫等。在开场空间中模纹和绿篱也是景观特色,运用小叶女贞、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常绿或色叶灌木形成模纹或绿篱;选择时令花卉形成低矮花坛;或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自然野花,营造出层次丰富、色彩多样的开敞空间。为游人提供可达性空间,草坪的选择应以耐践踏型为主,有细叶结缕草、沿阶草、马蹄筋等。B.水边空间的植物设计〔图4-25〕滨水岸边的植物物种选择应从耐水湿和景观优美两个方面考虑。如:水杉、池杉、落羽杉、垂柳、柽柳、乌桕、枫香[78]、白腊、枫杨等。为保护滨水区良好岸线形态和视线通透,将水岸植物与耐水湿的荫生草本结合,加以点缀荫生灌木,成上下错落,远近不同的景观。如草本植物白茅、水莎草、竹节灯心草、菖蒲、鸢尾、千屈菜,并点缀桃花、梅花、木槿等小型灌木。作为岸边的亲水空间,水滨浅滩、亲水台阶、跨水小桥等等营造具有浓厚生活情趣的小42图4-26水生植物种植设计Figure4-26Thedesignofaquaticplant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型水体空间,因此植物的选用,应与空间尺度相协调,给人以亲切感,如迎春、金丝桃、凤尾竹、雪柳等。C.水生植物设计〔图4-26〕\n滨水空间紧靠水岸线的边缘,种植水生植物,创造植物种类丰富的水生态环境芦苇、茭笋等。在大面积的水面上可种植挺水植物荷花;浮水植物睡莲、图芡、眼子菜;漂浮类植物凤眼莲、水浮莲、槐叶萍、满江红、萍蓬草等[79]。在水中还可配置沉水植物,如水鳖科、金鱼藻科、茨藻科植物等。4.3.4.2人文要素〔1〕文物遗迹的保护滨水空间是城市中相对开展较早的区域,因此该地区集中了较多的文物遗迹,设计时对区内的文物遗迹应该保护与再现。所谓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再现,包括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河道、古树名木以及其它历史痕迹的保护、恢复与再现[80]。当滨水游憩空间中有古建筑、石刻、近代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等文物古迹时,应当按照?文物保护法?进行相关的保护,尽量保证“原址、原物〞,同时还应该维护好遗存周围的历史环境[81],如武汉滨江的黄鹤楼和晴川阁〔图4-27〕是武汉特有的历史文化建筑和特有的景观元素。在设计中,该地区的设计主要目标就是保持黄鹤楼原来的意境,保护黄鹤楼的景观特色,处理好它与沿岸旧城改造的关系。图4-27武汉黄鹤楼和川晴阁Figure4-27HuanghetowerandChuanqingPavilioninWuhan图片来源:图4-28南京秦淮河畔建筑群Figure4-28BuildinggroupsonbankofQinhuairiverinNanjing图片来源:图4-29苏州同里Figure4-29SuzhouTonglibuilding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30传统活动——赛龙舟Figure4-30Thetraditional图片来源:图4-31传统茶楼和戏楼Figure4-31Thetraditionalteahouseandramastage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假设滨水区拥有能完整地表达某一历史传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时,那么还应当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维护原有的社会功能和居民的生产生活[82],促进经济的持续开展。这样的景观才能表达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如南京秦淮河畔古建筑群的改造〔图4-28〕,重新唤起\n了居民的旧有记忆和文化认同,使该区成为城市的中心与象征。苏州的平江路和同里〔图4-29〕等水乡城镇等也同样被保护和利用。〔2〕历史文化的传承城市滨水空间中记录和保存着城市各种历史文化的印痕,传承民族的文化基因,记录着人类文明开展的脉络[83]。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它们都是历史文化的生动载体,与水有关的文化传统更是数不胜数,是当地历史文脉的一个分支。从古流传到今的有,在水边举行的一些祭祀、纪念活动如:赛龙舟〔图4-30〕、放河灯;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吃街、文化街,传统的茶楼、戏楼[84]〔图4-31〕;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和表演等,都是很有特色和吸引力的地方,不仅丰富了滨水游憩活动的同时,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对于这些具有环境传统的滨水区域,因根据其价值给以不同等级的保护。保护和恢复其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在滨水区域开发的同时,充分表达了城市的特色,将历史、文化环境和自然特征融合在一起,在保护传统环境的根底上开展旅游,创造出既能满足现代人游憩和欣赏、又能引发历史沉淀的韵味的、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优美水滨环境。4.3.4.3人工景观要素〔1〕桥梁桥梁是最具滨水特征的特殊通道,是人们和自然共处的一种符合逻辑的手段,功能上最根本的是“由此44图4-32大桥与小桥意境的区别Figure4-32Thedifferencesofartisticconceptionbetweenbigbridgeandsmallbridge图片来源:左图:,右图:作者自摄图4-33各种形态的桥梁Figure4-33Thedifferentshapeofbridge图片来源:上二图:,下二图:作者自摄及彼〞同时不能阻碍水流的通行[85]。桥将滨水两岸区域有机的联系为一个整体,让人们体验行走在不同空间的感受。除了连通功能之外,桥还具有极强的景观效果。A.桥的形态设计桥在形态、尺度、色彩和质感上的特性和变化给了我们视觉上丰富的感受,同时也\n提示和强化着滨河空间的不同个性:小桥流水的意境截然不同于磅礴大气给人的感受。〔图4-32〕不同形式的桥梁给予人的欣赏空间和欣赏角度不同,如站在桥中,两面临水,仿佛置身于水中;假设桥高于周围景观,便可居高临下、俯视周围的景观要素。桥梁的形态设计主要有以下四点:①桥梁在水域中央分为两支连接到对岸,以提供应人们双重路径的选择。②桥梁与水岸相接的一侧或两侧放大,形成广场,为人们提供驻足、集会的场所。③桥梁中央局部放大形成广场,提供观景、驻留的最正确场所。④其他的如折线形桥梁、双桥等也是桥梁的特殊形态。〔图4-33〕B.桥的空间处理45图4-35桥头空间的利用Figure4-35Theutilizationofbridgehead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36桥下空间的设计Figure4-36Thedesigningofunderbridge图片来源:作者自摄桥上空间是在界面的围合下构成的人可以进入的一个领域,与建筑有相通之处[86]。为了便于观水,栏杆设计要通透、精致、轻巧,高度要适宜,其形态可结合桥整体的特点和文化信息设计。为了将驻足停留的人和行路的人流适当分开,桥上空间宽度和边缘处理要留有余地。我国南方有一些桥梁被设计成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形成特殊的水上通道,使人置身于奇特的桥梁空间。〔图4-34〕桥头空间是桥与城市空间的交汇点,具有标志性的意义[87]。桥头空间处理方式有很多,建筑、门楼、牌坊、成对的石雕、环境小品、绿化、桥头广场等等都是被应用其中的常见元素。设计时,桥头建筑空间应当与桥体风格统一,尺度协调,并传承担地的社会文化,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桥头空间的设计应当以民族性、时代性和地方性为原那么,在不影响行人车辆视线的前提下,适当布置绿化、休闲空地、小品雕塑,用以美化景观,提高桥头空间的艺术性和功能性。〔图4-35〕桥下空间是指水面、桥梁以及周围景观构成的空间,是滨水空间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局部。在我国现在,无视了桥下的空间缺乏设计和管理,甚至使其成为垃圾空间、废弃空间甚至成为滋生犯罪的场所。然而,桥下空间具有独特的观景视角,同时又与护岸和穿越其中的游步道紧密相关,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88]。首先,桥下空间需要与滨水的护岸空间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游步道穿越桥下,可以在此形成一个交通和景观环境的\n节点,运用阶梯等将步道与桥面连通,并结合桥体和桥下的环境来设计。适当的座凳、图4-34廊桥Figure4-34Corridorbridge图片来源:图4-38近水建筑Figure4-38Architectureclosetowater图片来源:图4-37傍水建筑Figure4-37Architecturedrawnearwater图片来源:耐荫植物的配置、合理的照明系统丰富桥下空间情趣性和欣赏性。其次,桥下空间的景观主要来自于水平视线范围,故在水平方向应保证其视线的通透,一方面不遮挡采光,另一方面保证水面和护岸的风光不受阻挡。〔图4-36〕〔2〕亲水平台亲水平台即接近水面或入水为人们提供亲水时机的平台空间。它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接触水体,并满足人们与水相关的各种活动需求,如戏水,观水,垂钓等活动。在国外有些亲水平台上甚至设置了戏水池和室外游泳池等活动,它为游人增添了丰富的活动形式。在平台上,过分全面的保护,使人无法与水体接触;但没有有效的平安保护,人们的平安又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在设计中,亲水平台的适当保护设施成了不可无视问题。从平安性角度考虑,平台应设置在正常蓄水位深0.5米附近,并且宽度应大于两米。在亲水台阶或平台临近深水侧,应设置牢固的平安护栏。从防洪、排涝角度考虑,平安护栏的高度不宜太高;从人的平安角度考虑,平安护栏不能过低,水下平台护拦设置应高出正常蓄水位0.2到0.3米,且高度选定0.6到0.8米为宜。水上平台护栏只要满足高度0.6到0.8米即可,且应有明显醒目的警示标志。〔3〕建筑滨水建筑是滨水景观中的构成元素,封闭式的建筑形体与开敞式的水体空间形成鲜明的比照,因此,建筑形态醒目,对景观影响颇大,其设计风格应与周围建筑物一致,与水体景观的设计风格相协调。A.建筑的布局方式傍水建筑〔图4-37〕:建筑在水的一侧或两侧,有路或绿化带作为联系,形成滨河的景观。近水建筑〔图4-38〕:建筑与水体直接毗连,建筑依山傍水而建,依托山水之美,创造生机盎然的建筑环境。47图4-39傍水建筑Figure4-39Architectureenterwater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40傍水建筑Figure4-40Architectureinwater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41滨水建筑高度控制示意图Figure4-41Theschematicdiagramofcontrolofwaterfrontbuildingheight图片来源:作者自绘\n入水建筑〔图4-39〕:建筑直接伸向水体,形成半水半陆的布局,苏州园林中的水榭也是用悬挑的平台或过水的架空地面到达与水的交融。引水建筑:将水系引入室内,或穿室而过。水中建岛〔图4-40〕:水环绕着建筑,建筑处在岛中,或用长堤,或用渡船与陆地相联。B.建筑设计的控制要素滨水建筑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疏密都要与水体及其景观的特征相协调统一。滨水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应以整个滨水空间为考虑根底,其设计要符合生态原理、符合人体尺度的需求以及景观美学的原理等,因此,滨水建筑后退蓝线距离和建筑的界面、密度、容积率、高度等控制要素,在设计中应是着重考虑的。滨水建筑后退蓝线距离和建筑界面控制蓝线是规划的水陆用地的分界线。建筑组成的景观空间应该满足滨水开敞空间、绿化、滨水活动组织的用地要求,建筑后退蓝线距离一般应大于建筑高度;对于不同尺度的水体,要规定不同的最小后退宽度;滨水建筑界面要与空间序列的组织相统一;要针对高层布局分别确定高层建筑界面线,多层建筑界面线及底层的控制界面。一般情况下,建筑临水面宽不应大于70%,以防止水岸形成密不透风的闭合空间[52]。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为保证滨水景观的通透性和层次性,以及滨水环境自然风的组织,滨水区的建筑群体布局不宜过于密集。一般认为,滨水建筑密度控制在25%—35%之间为宜,以采用“前疏后密、疏密有致〞的做法为宜。同样滨水地区容积率也应比一般地段低一些,其与水体的尺度、建筑水面距离等因素统一考48图4-42标识系统Figure4-42Identificationsystem图片来源:上二图:下三图:作者自摄图4-43护栏设施Figure4-43Protectionfence图片来源:作者自摄虑,以保持滨水空间的自然环境。建筑高度控制滨水建筑高度控制要以水体尺度、景观视廊分析、天际线组织和标志性建筑布局为依据,以期形成良好的空间尺度和优美的天际线。对于临水建筑,要通过高度控制引导建筑向水体跌落,形成向上收分的建筑形体,并保存足够的视廊。根据视觉与欣赏效果心理感受关系,一般认为高度控制应保证H/D1<1,H/D2<2,H/D3<3为宜,以表达出滨水空间的开敞性。〔图4-41〕〔4〕环境设施A.标识系统〔图4-42〕标识系统在空间中具有导向性和说明性,能够引导游人向正确的方向行进,有效省去游人和工作者的时间;并能够对空间内\n的区域或景观加以说明,使人一目了然,是人性化的举措。标识系统主要包括路牌、道路方向标志、交通标志、指示牌、店招、问讯指示、公共地图等,标志的表达方式往往通过文字、绘图、记号、图示等形式。文字标志最标准准确;绘图记号具有直观,易于理解,无语言文字障碍,容易产生瞬问理解的优点;图示标志,采用平画图、照片加简单文字构成,图文结合,更加清楚易懂,引导人们认识陌生环境、明确所处方位,如方位导游图等。在设计时,标牌最好用浅色背景和深色字来做标志牌的组合。如有可能,应该对标识系统给予照明,高于地面约1.2米的地方是标志牌的视线焦点所在。在标志牌底部容易触摸的地方应设置盲文标识条,在有必要的时候标识系统可以设置成声控装置,并遵循有关确定标志牌的特征,如尺度、比例、基座和外表的相关标准等。B.平安防护设施〔图4-43〕在滨水空间中最重要和最不可少的平安的防护设施,在水流大、水位深的岸边加固防护栏,以确保在满足游人亲水性的同时,又完全保护游人的安49图4-44休息座椅Figure4-44Restchair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全。因此,防护栏的形式是能否满足游人亲水性的重要因素,厚重密封的实体护栏将游人与水体相隔,而通透的栏杆确保持游人与水体的视觉通畅。在亲水岸边设置护栏,其材质也是考虑的对象,应多以天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石材等,既满足其平安性的要求,又能满足游人心理尺度和行为需求。护栏在设计时,除了满足其功能的需求,更要具备景观功能,具有情趣性。栏杆可以与其它景观元素如:花钵、灯柱、景观石柱、座椅等组合布置,形成生动、多功能的防护界面;假设再水体危险度不是很高的地区,可运用缘石代替栏杆。虽然从高度上这并没有栏杆那么警示力强,但足以提示行人,且给堤岸景观增添变化,并且可以代替座椅;在局部区域用支柱充当障碍物,提示人们小心、防止落水,同时充当景观的点缀,也可作休息之用;在许多岸边,特别是欣赏湖边,不设任何的栏杆和障碍物,可在岸边种植灌木或小型乔木形成植物护栏,且在铺地上做变化提醒游人。护栏在设计时,其平面形式应满足美学原理,可具有连续感、节奏感或渐变感,是护栏布局富于变化,打破其单调枯燥的布局形式。C.休息设施〔图4-44〕座位是最为常见的游憩设施,其设计在游憩空间中至关重要。体息椅凳的\n设置方式应考虑人在室外环境中体息时的心理习惯和活动规律。而在滨水地段,座椅应该随着游线连续摆放,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并使游人在水边逗留的时间增长。座椅的设置可以单独随意的布置,也可与景观结合布置。如在通透的栏杆旁设置的座椅能为人们观水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也不阻碍散步的人赏水;沿着公共开放空间周边摆放的栏杆、种植的绿篱的边沿,形成直线性休憩方式;也可围绕种植池转角、灯柱、花坛、树木、环境雕塑等,形成围合式座椅,方便人们的交流和集中。除了单纯的座椅外,桌椅的放置也是对游人非常方便的,如:棋牌、品茶、户外用餐等活动都是离不开桌椅的。桌子应摆放在从硬质道路可以接近的地面上。为了坐轮椅者可以使用这些桌子,要保证桌子至少有一面不被固定的座椅和长椅所阻隔,桌下空间的宽度至少应75厘米,高度至少比膝高高出50厘米,上桌面高出地面不超过85厘米,下桌面不低于70厘米。桌椅的材质主要用木材、混凝土、金属、瓷砖以及石材等,其中木材座椅相对舒适温暖一些,但其缺点就是不耐腐蚀和破坏,因此,对于休憩设施等环境设施应加强管理与维护。D.艺术设施50图4-45雕塑小品Figure4-45Sculptures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46置石Figure4-46Rockplacing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47垃圾箱Figure4-47Garbagecontainer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在滨水空间中,艺术设施包括雕塑、置石和其他艺术小品等。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创造出愉悦感、快乐感以及对城市生活的惊叹感,不仅是没有灵魂的艺术品,而其自身内部应富有一定的意义内涵,使其成为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公共艺术品应具有人文色彩,通过对传奇、寓言、神话或历史典故的吸收,公共艺术作品应创造出可以被人控制的形式,以激发游憩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89];在公共艺术作品内部或附近可以添加让游憩者停留或者休息的设施,满足游憩者心理和生理的愉悦体验。雕塑按制作方法有雕、刻、塑三类,按其表达可分为圆雕、凸雕、浮雕、透\n雕等形式,亦可按其动态特征分为静态雕塑和动态雕塑。按性质不同分为主题性雕塑、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和陈列性雕塑[90],在滨水空间的各个位置都可以设置,包括岸壁和水中。不同位置的雕塑可以通过统一的主题或照应的形体、色彩等形成一个从岸上到水中的完整序列,拉近人与水的心理距离,并加强对水边环境的整体认知。假设在水中建雕塑有困难,可以在岸上将雕塑与喷泉等人工的水景相结合起来,增强环境的欣赏性和水体景观的整体性。〔图4-45〕置石作为滨水空间中自然的景观元素,具有强烈的滨水特征,以多样变化的布局、大小不一的体量和千姿百态的形状,再现自然并构成拟自然的滨水湿地山水景观。〔图4-46〕E.卫生系统51图4-48公共厕所Figure4-48Publictoilets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49照明设施Figure4-49Lightingfacility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垃圾箱〔图4-47〕:垃圾箱是保持滨水空间内环境卫生必不可少的。垃圾箱的设置方式主要有:固定型、移动型、依托型等。固定型,一般独立设置于街道边,占地空间有限。移动型多见于广场、公园、商业街或大型建筑的室外场地中,需要较宽裕的场地条件。而依托型那么固定于墙壁、柱杆之上,适宜在人流较多,空间狭小的场所使用。垃圾箱应设在人流较大的地方,如:入口处、活动集中处、休息处;应方便游人投掷,可沿游线每隔30-50m设置一个;垃圾箱也可与景观结合相放置或将其自身处理为具有景观效果的垃圾箱。垃圾箱投口的高度为60-90cm,其材质应为耐磨损的材质。公共厕所〔图4-48〕:公厕必须符合不同层次的标准,分为两种类型:固定型和临时型一般设置在城市广场、步行道、商业街、交通枢纽站、城市公园以及住宅区等附近。街道公用厕所的设置距离为700-1000m,商业街和居住区为300-500cm左右,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场所那么控制在300m之内。F.照明设施〔图4-49〕\n环境照明除了保持夜间亮度,保证游人在夜间活动的平安,还应结合环境特征,渲染衬托环境气氛,为空间进行艺术升华。照明设施的选择和设置必须做到白天和夜晚都具有良好的效果,白天注意灯具基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夜晚注意灯具发光的位置以及照明的效果。保证灯具与环境搭配,其布局防止杂乱无章。环境照明一般以投光照明为主,投光照明设备有:投光灯、泛光灯、探照灯等。高强度灯的立杆高度一般大于lOm,用于人行步道的照明灯的立杆那么采用3.6m左右。园林植物区、坡道、台阶处另可设90cm以下的低杆灯、庭园灯或脚灯来配合照明。52图5-1商南县地理位置Figure4-46GeographiclocationofShangnanCounty图片来源:陕西省地图图5-2县河的地理位置Figure5-2Geographiclocationofriver图片来源:商南县地图第五章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实例研究分析目前,对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指向大中型城市中的滨水区域,而对绝大多数位于小城镇的滨水空间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文根据位于偏远地区小城镇中的商南县河绿地空间和漫川关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内容的研究,通过对滨水区域内具有的不同类型资源的分析,归纳出以自然景观为主和以人文景观为主的不同类型的小城镇滨水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法。5.1商南县河绿地空间5.1.1区位概述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图5-1〕,因位于商山之南而得名。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置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全县以低山丘陵为主体的山区,地势西南部和北部较高,东南部和中部较低,由北向南根本形成高——低——次高的地貌特征。商南地处秦岭东段南麓,毗邻豫楚两省,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区,丹江纵贯县境中部,将全境分为南北两大板块[91]。北部是蟒岭东延局部,河谷开阔,土地肥沃,是粮油产区;原始森林绵延百里,奇峰秀水引人入胜。南部,山形陡峭,河谷深切,溶洞、甘泉被亚热带植物以及珍禽异兽构成了一处优美的天然公园。商南是南北交通的要塞地段,水、陆交通兴旺。截至1990年年底,境内公路502.9公里,其中有312国道公路境内40.3公里,省属3级公路两条102公里,县乡属3、4级公路14条共296.4公里,永久性桥梁74座,共长\n1903.93米,其中过凤楼丹江大桥是商洛地区最大的越江桥梁。丹江,发源于秦岭南麓,于湖北均县汇入长江,全长443公里,是商南境内的主要航道。丹江航道商南段重滩叠漱,暗礁密布,水势湍急,险峻多石,极为艰险。1986年商南县对航道进行改造疏浚,1988年到达三级航道治理标准,1991年开展丹江漂流。县河〔图5-2〕发源于蟒岭主脊曹营乡的界岭沟。主源称自西北山、集合东北山之水后穿过商南县城,经过张家岗、徐家店乡汇入丹江,全长46公里。规划区北53图5-3县河公园规划用地Figure5-3Theplanninglandofwaterfrontpark图片来源:商南县部有一水库,起蓄水防洪作用。规划河道长度约为3公里,河道宽阔,两岸山势陡峭,树林茂密,自然植被覆盖良好。下游与县城相接处已建有商南铁路大桥。县河公园距商南县县城西北1公里左右,北至凤凰山庄,南接商南铁路大桥,东临商卢公路,西为广袤山地;群众娱乐片区和运动休闲片区规划面积分别为9.22公顷和18.72公顷。5.1.2自然景观资源商南县地处我国中纬度偏南地带,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季风气候。依托秦岭这一天然屏障,致使境内气候温暖,雨量充分,四季清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七月最高气温40.5摄氏度,一月最低气温-12.1摄氏度。年均降水量803.2毫米,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偏北的冬季风。商南全境是以低山丘陵为主体的山区,县河公园属河谷川塬地貌,这一地貌通称“川道区〞。县河两侧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土层较厚,土质肥沃,灌溉条件良好。规划区内坡地较平坦处有少量农田,其余为山地,属蟒岭山脉东端延伸局部,商南县地跨华北淮地台和秦祁地槽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底层出露较为齐全,岩浆侵入较为频繁,构造活动比拟剧烈,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藏较为丰富,石材种类多样,主要由石英片岩等变质杂岩组成,山势陡峭,岗峦起伏,地貌复杂。已查明的矿种32种,具有经济开发价值极高的矿种23种,其中镁橄榄石砂质量优良,产量丰富,被誉为“当今世界铸造业的一颗明珠〞。商南县境内河流同属汉江流域,丹江水系,具有不对称性、宽谷峡谷交替出现以及多弯曲河段的结构特征。县内共有大小河流约两百条,河流密布,沟谷交织,较大河流及其支流分别构成羽毛状和树枝状水系格局。境内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0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9000立方米,属丰水县。县河公园河流段自北向南川流而过,因规划区内上游修建有一座水库,县河在本段的水量并不充分,常年处于断流状态,仅有局部地段存有少量积水。县河河道最大行洪量为每秒200立方米,水库最大泄洪量每秒500立方米。规划区河道较宽阔,石资源丰富,水质较差,河道曲折迂回,自然景观优美。县河公园〔图5-3〕位于商南县北部中山松、栎林带,土壤酸碱度以中性和微酸性为主,植被大多数以油松、华山松、栓皮栎为主的松栎混交林。这一带据不完全统\n计,主要树种及植物种类约在100种以上,根本属于天然次生林。森林植被覆盖率为62.43%,植被覆盖情况良好。54图5-4功能分区图Figure5-4Figureoffunctionalpartition图片来源:商南县地图茶文化是商南县的形象支柱。茶园总面积已达8万亩,年产值8000余万元,研制开发的泉茗、仙茗曾获全国“陆羽杯〞大奖,是我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被国家林业局、林业协会授予“中国茶叶之乡〞。5.1.3规划目标以“康体运动〞为主题,以商南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优越地理位置和优美自然风光,打造旅游景观新亮点——商南县滨河景观区。以当地自然特色——石材和茶叶为规划脉络,充分利用县河的自然资源运动、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滨水空间。5.1.4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灵活的运用县河周边“3〞字形的地形,采用了“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的规划思想,以县河为中轴,规划出石雕景观轴线、群众娱乐片区、运动休闲片区,“一轴、两片〞的空间布局形式。〔图5-4〕5.1.5主体景点工程设计以规划原那么为依据,功能分区为根底,规划目标为中心,设置了多个具有欣赏性、参与性等以不同主题为主的景点项目。各个景点工程均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设计主题,符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处处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下对县河公园中的主体景点工程进行分析说明。5.1.5.1运动性景点工程设计县河公园作为商南县集中的绿地空间,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商南县居民效劳,因此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主体,设计了多种参与性的景点工程,满足不同需求和不同年龄阶段的游人的要求。〔1〕垂钓园结合水体修建,满足当地热爱垂钓的人群进行垂钓活动,并将垂钓与烧烤进行结合,对烧烤园起到辅助作用。垂钓园驳岸以自然堆石驳岸为主,临水栽种垂柳,结合其他植被形成优美的水岸环境。水面上修建宽1.2米的木栈道,水面中部建造清芷水榭供游人休息,水面种植少量水生植物,构建良好的垂钓环境。池塘周边和亲水栈道上设置多个钓鱼台、垂钓椅、遮阳伞等垂钓根底设施,商服设施主要功能为渔具租赁点,垂钓根底用品售卖及小食品售卖。园内设置景观亭、石凳等游憩设施供游人休息。根底设施和整个园区环境相符,色调以绿色为主。并在其中开展了钓鱼比赛等多项以垂钓为主的比赛工程。55〔2〕特色烧烤园烧烤园位于儿童游乐场、垂钓园、私语林及花语林的中间地,也是位于整个群众娱乐片区的中心,与垂钓园结合设置。特色烧烤园假设隐假设现的掩映在树林中,其特色是结合树阵设置烧烤台,既能营造野趣、回归自然,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与噪声污染,控制烧\n烤给其他区域所带来的污染。人们可以自带烧烤工具,或举家游玩,或好友聚会,自己动手,充分体验了烧烤的乐趣,满足游人聚会娱乐需求。〔3〕勇敢者游戏勇敢者游戏是一种户外拓展运动工程,结合商南县河的地形、依托了县河的水体资源设置了多组工程,如:空中吊桥、飞檐走壁、挺而走险、天桥漫步、七上八下、悬崖峭壁等,工程设施材料以木材为主,辅以网、吊环等设施,地面辅以沙坑或草地,场地周边绿篱围合。满足了人们猎奇、求新、挑战的娱乐需求,充分锻炼运动者的智力、体力和协调性,为来县河公园游玩的人们提供一处挑战自我的趣味游戏场所。〔4〕品茗居利用商南县良好的茶叶资源,在紧邻景观林带与花语林处,建立品茗居。从花语林拾级而上,就可见古香古色的品茗居,绿树环绕,小鸟啁啾,一派悠然自得的休闲气氛。不仅适合茶饮活动,还为游人提供各种棋牌,有象棋、国际象棋、军旗、跳棋、扑克牌、麻将等,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茶室被绿篱装饰分隔成一个个独立的生态品茶区,互不干扰,室内配有关于茶艺文化雕塑小品及茶艺图片等,营造一个茶文化气氛浓厚的品茶区。室外修建木结构绿色景观长廊,保存原木色彩,顶上攀爬着绿色藤蔓植物,两边设置观景座椅和植物造型景观,为游人在品茗、休闲的同时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场所。5.1.5.2欣赏性景点工程设计〔1〕民俗石雕园石雕园分为三局部,中间以雕塑广场为主,两边分别为民俗雕塑展示区。在雕塑广场中间立有以当地石材雕刻而成的节庆和婚丧嫁娶的人物雕像,造型简洁、美观大方;四周石景墙、石景观柱那么以反映当地风土民情和悠久历史为主题。民俗展示区设立各种生动活泼的石雕民俗小品,有妇女刺绣和蒸面花、儿童玩花灯、艺人在唱花鼓和唱民歌;地雕上刻有各个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鬼节、腊八节等等。雕塑广场和民俗展示区以铺地形式划分,利用不同的色彩地砖表现不同的区域主题,中间间以植物绿化、花坛等加以分割。周围设置多种石景和石小品,如石亭、石雕、石迷宫、石桌椅、石棋盘、石桥、石屋等。利用多种石质表现形式展现商南县的民风民俗和盛产石材的自然特点,使游人深刻地感受到石趣、石韵、石文化,是商南县对外宣传当地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形成一幅浓缩的商南民俗画卷。〔2〕私语林主要营造了一个幽静、雅致的私密空间,其布局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其景观设施材56质均以木质为主,有形式多样的木质座椅、简单古朴的木质亭廊、古香古色的木质围栏。以高大乔木为主,栾树、合欢等围合出空间的独立性和私密性;以植物景观为主,种植彩叶红枫、红瑞木和花灌木连翘、碧桃等,营造出野趣、自然、幽静的环境。为情侣、朋友或夫妻提供一处私密性较好的户外谈心场所。〔3〕花语林曲折迂回的青石园路将整个花语林分为六个区域,分别以月季、桂花、碧桃、菊花、合欢、玉兰为主题,营造不同的色彩区域,在不同的季节打造了不同的主题园区。在北端的悦彩长廊,是通透式半开放式景观休憩长廊。其形式为木质仿古造型,别致、美观;通体加以彩绘,色彩与花语林相协调,在满足游人需求的同时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4〕冷竹苑运用近年来城市公园常用的一种广场设计手法。以竹为主,用假山、碎石路营造一种休闲、幽静的休息场所。树阵广场以树池结合座椅的形式为主,辅以少量商服及环卫\n设施,运用近年来城市公园常用的一种广场设计手法。5.1.5.3细部景观设施〔1〕园桥在两个片区和人文景观轴连接处选河道较窄处设置石桥和铁索桥,做为片区入口点,以小桥流水的意境为轴线入口景观添加了一丝神秘气息,同时有联系交通、组织导游的作用。桥体与环境相照应,造型美观、别致,色彩与环境相协调。考虑县河洪水水位高度,桥体规划高出水面3—5米。〔2〕亲水平台在适宜下河且水岸高差不大的地段有选择性修建亲水平台,满足人们欣赏需求。平台周围采用石柱加铁链的护栏形式,以确保游人的平安。〔3〕台阶抛弃以往驳岸直上直下的形式,在水岸高差较大的岸边修建台阶直通水边,石质台阶结合地形上下、弯曲自如。两面挡土墙也采用自然山石垒叠配以一定的绿化,共同构建自然而和谐的过渡。〔5〕花坛为了防止植被的蔓延和行人无意识的破坏,在县河公园草丛、花卉和道路之间设置造型美观的花坛。花坛的设置为不同形式的硬质铺装做了良好的过渡,对整体环境的营造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6〕园桓园内园垣以绿篱为主,高度在1米左右。它与铺路形式将园内各区域有效的划分,又能将全园的景观统一协调。它为局部园区提供保护、隐蔽的作用,同时也美化了环境,57图5-5漫川关地理位置Figure5-5GeographiclocationofManChuanguanCounty图片来源:陕西省地图增强了公园的景色。5.1.5.4植物景观设计县河公园充分利用原有植被,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结合地势条件,丰富植物层次。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法,并注重常绿与落叶树种的交替布置。改变单一的绿化视觉效果,形成不同季相的景观,并做好周边绿化。〔1〕入口区绿化入口区附近主要以南天竹、金叶女贞和紫叶小檗组成的色带为主。停车场附近配置合欢、栾树等遮荫树种。〔2〕道路绿化主干道绿化主要以广玉兰、合欢、红叶李等遮荫树种,和丰花月季、葱兰等植物为主,布局疏密有致、上下错落,表达野趣天成。游步道两侧配置紫薇、碧桃、鸡爪槭等有色树种。小路两侧以草本花卉为主,种植波斯菊、丰花月季以及葱兰等花卉点缀小路,同时起到引导游人的作用。景观步道两侧可结合县河点缀一些鸢尾等湿生植物,保存原有的芦苇丛。〔3〕内部绿化大面积种植乔、灌、草,以合欢、女贞、连翘、鸡爪槭、月季、波斯菊、南天竹等乔、灌、草,将常绿、落叶、花灌木和色叶树种结合种植,使整个景区形成四季有景的效果。5.2漫川关滨水区\n5.2.1工程概况漫川关〔图5-5〕,位于山阳县东南部,南与湖北省郧西县接壤。地处金钱河与靳家河之集合处,以地貌广阔水域宽阔而得名。漫川镇与湖北省交界,素有“朝秦暮楚〞之说[92]。漫川关历史悠久,素有“南通吴楚,北连秦晋〞的“水旱码头〞之称。春秋时为蛮子国;战国时,楚至方城经此通过,秦楚分界碑至今尚在;北朝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33年)置漫川县,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并入丰阳,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5年)设巡检司,清为里,民国为镇。南宋时,这里是宋金双方反复争夺的迂回战场。昔疆秦楚之塞,今界陕鄂之边,历代均于此设防。明清两代,这里水运兴旺,漫川为水旱码头,成为陕鄂豫蜀物资交流重要58集散地之一,当时兴建的船帮会馆、湖北会馆、武昌会馆、骡帮会馆,武圣宫等建筑物今被列为保护文物。明清古镇风貌和遗留下来的数处会馆建筑以及曲折幽长的老街,已成为漫川关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漫川关自然资源优渥,依山傍水,群山环绕,东有崔嵬的龙山、北有巍峨的鹘岭、西南有磅礴的郧岭,使漫川关古镇在群山怀抱之中安详平和;山水田园气息浓厚,气候温湿,盛产柑桔、稻米、芝麻、桐油等,层叠的梯田、青翠的茶园、葱郁的果园,将漫川关古镇的日常生活装点得悠然自在。5.2.2历史文化遗迹南北交融的古镇漫川关镇古称丰阳关,汉江主流金钱河绕漫川而过,在漫川境内又接纳了箭河与靳家河,自古就是一个边贸重镇,作为“南通吴楚,北连秦晋〞的“水旱码头〞。宋元清朝,漫川便成为汉江水运的一个重要南北贸易集散地。?山阳县志?记载漫川关当时商贸盛况:“漫川关水码头舟楫如林,货物山积〞。不管是上海“国货〞、外国“洋货〞,还是山西的卤盐,河南的棉花和陕西的桐油、火纸等土特产品都是驮运到漫川关装船,水运汉口等地,然后销往全国[92]。由于来自南方和北方的客商在漫川关云集,使南北方经济商贸、生活方式、文化宗教、传统民俗等在漫川关彼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古镇风貌与民风,尤以现存的古建筑群、传统民居和传统街巷等均显示出了这种南北交融之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漫川街道长而狭窄,均用石条石块石子铺成。两旁民宅,多以木板为墙,房屋小巧玲珑,上有一层阁楼,绘画山墙,翘龙风角,明镜悬顶,古色古香。街道日日有集,商铺颇多,一直延续着“男人下田,女人摆摊〞的习俗。人们赞曰:“漫川关,景色鲜,不似江南胜江南〞。今天的老街仍然保存着这种旧时风味。漫川以其独特的风格、特有的风貌、浓厚的文化、淳朴的民风,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传统边贸古镇。5.2.2.2典雅优美的建筑清光绪年间,在商贸经济的开展过程中,漫川商贾积累了大量资本,到达了空前的繁荣,船工们在漫川关建造水码头,修建船帮会馆,陕西骡帮修建了北会馆,湖广客商\n修起来了武昌会馆,陕西、山西、河南骡帮合修了骡帮会馆。由于同时受秦晋、吴楚文化的相互影响,南北方文化的交融在古镇建筑上得到了充分的表达。骡帮会馆、北会馆、武昌会馆等建筑兼具了南北方的风格,建筑上的各种雕饰、木雕、砖雕、石雕等精美细腻,生动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骡帮会馆、北会馆、武昌会馆、武圣宫等占地3500m2的古建筑群,是目前陕西省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漫川现存传统民居多为清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布局随意精炼,造型轻巧简洁,色彩淡雅宜人,轮廓柔和优美,兼具南北方文化韵味,别具一格的马头墙,精美的砖雕门楼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经济因素作用下形成了以“前店后宅〞、“上宅下店〞、“前59店后坊〞形式的集商业、居住、生产为一体的建筑形式。建筑形式主要为中国传统的合院形式。合院式建筑根本形式是:以天井为核心,外围封闭,内部开敞,秩序井然的三合院或四合院模式。建筑尺度不高,大多为2层,通过天井、长窗使室内外空间相通。5.2.3历史文化资源运用的方式以文化作为规划的主要表现元素,将滨水空间历史文化合理的开发利用传承,表达出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有机结合,在展现和继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又满足现代旅游必备的条件和设施;在滨水空间中,处处表达浓厚的文化气息。5.2.3.1保护文物古迹漫川关是一个千年滨水古镇,它作为当地文化的结晶,有着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特点,是各个历史阶段留下的实物,是人类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它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因此,漫川关古镇注重其历史的真实性及其周边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尤其注重对滨临破坏的历史遗存的抢救和保护,进而实现对文物古迹的永续利用。漫川关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荟萃。尤其是以骡帮会馆为中心的古建筑群为陕西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荟萃了南北建筑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文物、欣赏价值。因此,对当年骡帮会馆整体建筑群的盛景进行了完整的恢复;对于古镇内传统建筑保存较好的历史古街,在保护中进行更新,形成不同的旅游线路,作餐饮娱乐和商业店铺之用。5.2.3.2表达文化风情漫川古镇作为历史上的水旱码头、陕鄂豫蜀物资交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其文化带有南北交融、多元性的特点,它是对秦楚历史文化、明清建筑文化、漫川民俗文化的一种回忆和表达,而宗教文化、移民文化、会馆文化以及帮会文化都在这里也有着很深厚的人文积淀。多元文化这一主题,通过规划设计、装修材料、古建筑等各得以个环节全面展开体验。重建漫川关码头,漫川历史街区既保存有明清时期南方建筑的特点、又带有北方建筑的风格,与骡帮会馆的主体风格相一致。住宿接待设施采用院落式布局,建筑风格以明清式古建形式为主,内部装潢布置表达民居原本特色;建造具有南北方特色的私家园林,仿古的民居大院;各种效劳设施也均以仿古式为主,将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书画、雕刻、编织、绣染等手工艺品融入到售卖的小商品中。将古镇的风情韵味与历史风貌,与现代滨水空间相融合,使游客感受到古镇的内在精神展现原有的景观形态和文化内涵,并将古典传统文化以鲜活的方式与今人对话,让游客真正融入古镇之中。5.2.3.3再现历史情景历史情境代表了古镇历史开展形成的区域风貌和景观特色,呈现出多样化特色,保留了古镇的历史记忆,表达了当地的人文特征。将古镇商业、旅游等活动进行合理、有60\n图5-6漫川关滨水区景观节点Figure4-46LandscapenodeofManChuanguanCounty图片来源:漫川关序的开发利用,在古镇入口、广场和码头等地真实的再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风俗仪式和社会活动,在节假日及民俗节庆日时举办民俗庆典活动、表演陕鄂戏曲艺术、重现南北集贸盛会等。使得古镇历史风貌特色的“原真性〞得以保存,社会生活场景的真实性得以再现与延续。5.2.4总体规划根据原有旱码头明清街的根本格局,延续古镇历史文脉,保持原有街巷空间形态的根底上,形成“三线,六区,十点〞总体布局:三条旅游街线——老街〔南段和北段〕、新街和滨河风情街。六大功能区——南入口餐饮区、新街住宿购物区、骡帮会馆观光游览区、文化广场古镇文化体验区、滨水风情街酒吧购物小吃区和老街〔南段和北段〕休闲观光购物区。十个文化景观节点——骡帮会馆、滨水文化广场、怡乐园、津前山庄、文汇书院、漫川关客栈、漫川关码头、民居大院、古木交柯北入口、标志牌坊南入口。5.2.5文化景观节点〔图5-6〕5.2.5.1漫川关码头漫川关码头,在靳家河畔屹立一座仿古式样的码头,再现了当年水旱码头的辉煌雄壮。该码头的设计既满足旅游功能,又要兼顾其使用的功能。码头的外形酷似一段城墙,面向河岸一侧开高大的城门洞,自岸边修筑台阶一直通向河面。望江楼为一座3层城楼,立于城墙之上,为游人提供品茶、观景、休憩之用。5.2.5.2漫川关客栈漫川关客栈为一庭院式主题酒店,以清末民初的建筑为主,与津前山庄结合修建。借津前山庄内廊坊、天井、花园,假山耸立,流水潺潺,绿树成荫的环境而设。古朴典雅的装修、仿古红木的家俱,与现代高级卫浴、网络光纤、中央空调,奇妙地融合一体。古色古香的小型客栈,重现明清时边贸小镇的住宿和饮食特色,游客身处其中,仿佛穿61越时光,回到了昔日的漫川关。5.2.5.3滨水文化广场广场中间设置水池,池中种植荷花,放养金色鲤鱼,池中水上架设九曲折桥,供人观鱼赏花;池边设置亭廊组合,增添情趣,供人小憩赏景。水池边设置成组雕塑,集中展示古镇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雅的主题韵味;围绕雕塑布置浮雕墙和景墙,向人们诉说了古镇的历史变迁。地面铺装采用套钱纹铺地,它是用瓦片、瓷片、卵石等材料,在地面上按需要铺设出套钱纹样。套钱中的“钱〞就是我国古代使用的中有方孔的铜钱,“套钱〞就是铜钱相套相连,喻意美好,预示着财源滚滚与兴旺兴旺,传递出浓厚的商贸气息。照明灯采用仿古广场灯饰,使古镇成为富含文化气息、美丽、端庄、典雅的露天厅堂。5.2.5.4骡帮会馆骡帮会馆形成三大局部一是沿东西轴线布置的山门、双戏楼、广场、会馆前殿、厢房、后殿和南北相对布置的关帝庙与马王庙;二是骡帮会馆北侧的北会馆;三是骡帮会馆南侧的武昌会馆及会馆前的戏楼。戏楼前广场采用青灰色小方砖进行铺装,色调与周围建筑协调统一。在广场南北两侧出入口分置精美石雕鼓,并在周边摆放盆景和种植小灌木绿篱,还在广场之上添置仿古照明灯具,既增加了景观与艺术效果,也界定了广场边界。山门采用砖雕装饰外面,运用多种雕刻手法,表现出刚柔并济而又质朴清秀的风格。\n在会馆建筑内,通过场景重现和腊像展示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会馆建筑的功能——供奉、议事、打尖。并在戏楼里定期定时上演地方特色曲目。5.2.5.5怡乐园怡乐园为具有北方四合院风格的一组院落,展示了北方私家园林风貌。前部院落集中了主要建筑。中部庭院涟漪池,虽仅半亩方塘,却显得水广波延,水面聚而不分,水湾藏源,尽得理水之妙。池岸贴水,天光山色,亭阁花影,建筑端庄。建筑与水池之间隔以庭院、树木、增加了园景的层次和深度。庭院中的植物,老根盘结,浓绿如染,平添几许风韵。后部庭院花园利用不同石头的色彩和季节变化,构筑四季假山。春山在后花园入口处,两侧植以翠竹,竹间树以白果石笋,圆洞门旁侧丛植修竹,点缀以12生肖像形山石,以“寸石生情〞点出“雨后春笋〞、万物复苏之寓意;夏山以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叠成,云头状峻石表示夏云多奇峰,山顶有柏如盖,山下水声淙淙,山腰蟠根垂萝,造成浓荫幽深的清凉世界,符合“夏山苍翠而如滴〞的特色;秋山以黄石叠成,拔地而起,峻峭凌云,山道盘旋崎岖,为全园的制高点,面迎夕照,配以红枫,一片象征成熟和丰收的秋色;冬山以宣石叠成,宣石色洁白,俨如雪山。“雪山〞附近的墙上,开圆洞四排,每排6个,称为音洞,因外面是狭巷高墙,阵风掠过洞口,呼呼作响,真有“北风吼叫雪光寒〞之感。625.2.5.6津前山庄津前山庄与漫川观客栈结合设置,一方面展现南方私家园林风貌,取名“津前山庄〞,“津前〞谐音“金钱〞,取意金钱山庄里非金钱,装满一池清水。寓意水静就可以清楚地照见容颜,心静那么可以明知万物。另一方面亦有住宿接待之功能。山庄景观活泼自然,庄内建筑以不对称排列,平面灵活多变,立面上下错落,类型十分丰富,沿墙设以游廊,回环曲折;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而为势;水阁、飞虹、旱船、书房幽斋,玲珑精致,庭院深深,表达出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气。院落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点缀山石花木,假山采用土石相间,山体线形平缓,仿佛天然,便于种植花木。置石采用太湖石堆叠,具有瘦、漏、透、皱之妙。5.2.5.7文汇书院书院建筑分为讲学、藏书和供礼三局部组成。前院为讲学处所,筑有礼圣门、讲堂和较经堂,讲堂为五间单层歇山琉璃脊建筑。后院为藏书局部,建有御书楼。左侧建有六君子祠、崇道祠,右侧建有文庙。文汇书院内还收藏有名人学者碑刻。书院中多有楹联诗词题咏,充满诗情画意。定期举办诗、词、画竞赛、交流活动,丰富古镇的文化活动,增添的文化气息。5.2.5.8民居大院以姓氏命名的传统民居大院,主要有龙家大院、朱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院、孙家大院。其中北方风格的民居有张家大院和李家大院;南方风格的民居有龙家大院和朱家大院;兼具南北方风格的民居是孙家大院。北方风格的民居采用四合院和三合院的形式,中间形成庭院,屋顶为硬山式,色彩以青灰为主。住宅四周,由各座房屋的后墙及围墙所封闭,内外地面铺方砖。建筑的装饰装修丰富多彩而雅致精美,尤其是砖雕最为突出。南方风格的民居采用“四水归堂〞式,除了环境与地区等因素影响外,喻意“肥水不流外人田〞,聚气敛财。山墙高出屋面,筑成马头墙或风火墙形式,并随着屋面的坡度层层叠落。山墙上常做彩描,大门门楼、山墙墀头、照壁等处常做砖雕,屋脊部常有陶塑,室内常施木雕。南北方风格的民居综合南北方风格,民居采用院落与四水归堂式的结合,山墙使用\n马头墙或风火墙。采用砖雕、木雕、陶塑等做法装饰房屋。5.2.5.9古木交柯北入口与古镇入口的风雨桥相对,正前方高大山壁上,雕琢“漫川关〞三个红色大字,作为古镇的“标识牌〞。通过风雨桥就来到了古镇的北入口,作为主入口,其具有集散广场与游客接待中心。入口处植古树一棵,成为北入口广场的视线焦点,形成“古木交柯〞之景。广场铺装采用石子、碎砖等形成海棠花纹形状。广场东北依山修建三合院落,作为游客接待中心,建筑为仿古明清风格。院落北侧置假山一座,引山泉其上,形成瀑布景观,瀑布下流,63形成溪流景观,溪流之上架平桥一座,引导游人进入古镇的老街。5.2.5.10标志牌坊群南入口在南入口进入历史街区的道上依顺序立有七座标志牌坊,标志着步行街景观序列的开始,都是三间四柱三楼石坊,石坊造型美观,雕琢精细,其排列方式为“财〞、“源〞、“广〞、“进〞、“广〞、“源〞、“财〞,这让人无论从哪一头开始,都能按照顺序看到“财、源、广、进〞。给游客留下强烈的印象,同时也契合了古镇南北物资交流集散、商贸发达的历史性格特征。64第六章结语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的滨水绿地,保护城市生态、恢复城市自然面貌和美化城市环境,治理了水体和河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美和自然的城市空间。滨水空间具有自然水体和绿地景观,是城市喧嚣吵闹中的一片净土,为人们远离城市、接近自然提供时机,其提供应人们陶冶情操、放松精神、享受自然的城市滨水空间。由于滨水城市往往具有古老的开展历史,在滨水空间就更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遗迹,它们作为中国传统的、不可更新的元素,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滨水绿地空间的建立正是为保护无价的历史遗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绝佳的时机,而滨水绿地空间在设计时将人文色彩参加在内,更为滨水区增添了不少底蕴和内涵,甚至形成独有的、具有标识性的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6.1本文的主要结论〔1〕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学习得出,国外城市滨水空间开展较早,具有完整的理论系统为依据,而国内滨水空间兴起较晚,存在着缺乏地方特色的标识性、缺乏公共空间的连续性、缺乏联系城市的整体性、缺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等缺乏之处。〔2〕在历史进程中,城市滨水空间经过长期的水流作用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环水型、沿水型和夹水型;城市滨水空间其本身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多功能性等特征;研究城市滨水空间对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文化的延续、城市的景观建立、城市经济的开展、城市居民生活旅游和城市水利防洪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3〕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强,集多种学科和研究领域于一体的工程,其中结合科学理论和艺术感知、结合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主要运用景观设计学、美学、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开展和经济学理论与方法。〔4〕城市滨水空间构成主要由景观节点、轴线和区域三局部组成,滨水空间规划坚持整体性、人性化、多样化、生态保护和文脉延续的五项根本原那么,提出以立意构思为先导,交通游线设计和空间布局规划为根底,景观要素设计为补充和升华的规划方法。〔5〕通过对偏远小城镇滨水空间景观实例的分析,对以自然景观为主导的商南县河绿地空间和以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漫川关滨水区的比照研究,以当地的资源遗产为规划的依托,总结得出了实例的总体布局和景观设计。6.2本文的创新点〔1〕本文将几何构成元素点、线、面引入滨水空间的结构中,利用景观设计学理\n论与几何元素相结合形成: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域,来组成滨水区域的空间架构。65〔2〕本文通过对偏远地区滨水空间实例的研究,运用比照法分析不同滨水空间内以不同类型资源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托,归纳出以自然景观为主和以人文景观为主的不同类型且适用于小城镇滨水空间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法,为偏远地区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及小城镇建设提供现实参考依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域成功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对滨水空间中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总结,建立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系统,其中包括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时的理念与遵循的原那么、空间规划的总体布局和构成要素的细部设计,形成一套的理论体系。望今后能为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价值,并为我国城市滨水空间乃至城市建设创造成绩。66参考文献[1]刘艳红.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2]景伟娟.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新疆:新疆农业大学,2007.[3]侯仁之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4]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7.[5]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6]日外乡木学会编,孙逸增译.滨水景观设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7]陈敏.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设计[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4.[8]刘立明.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9]侯莉钗.北京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10]王磊.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空间形态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11]王渊.与人的行为相适应的兰州黄河侧岸步行区空间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12]李麟学.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整合[D].时代建筑,52.[13]规划书讯.规划师[J].2000.3.[14]聂柯.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15]黄富厢.水都规划开发与城市设计[J].时代建筑,1998,3.[16]许艳玲,王汉祥,何经.中日滨水景观设计的比拟[J].武汉大学学报,2003,36.[17]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8]杨春侠.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19]俞孔坚.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J].现代城市研究,2003.5.[20]刘滨谊.论景观水系整治中的护岸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4.3.[21]郭佳,田军.内陆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论成都府南河工程与城币建设[J].时代建筑,1999,03:36-38.[22]金云峰,徐振.苏州河滨水景观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02:76-80.[23]杨柳.从得水到治水—浅析风水水法在古代城市营建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2,0l:79一80.[24]龙婷.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点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25]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26]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1998,16(3):75-77.[27]麦克哈格.黄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28]://chinaup/index.asp.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9.\n[29]张谦益.海港城市岸线利用规划假设干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1998,2:50-51.[30]李慧轩.城市滨水地区持续开发的成功实例-美国丹佛市普拉特中央谷地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2001,3:27.[31]俞孔坚,刘东云.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J].国外城市规划,1999,01:1-9.[32]刘玉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诊释—由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谈起[J].中国园林,2002,19-22.[33]JohnO.SimondsLandscapeArchitecture[M].AManualofSitePlanningandDesign.[34]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5]操文斌.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及其景观设计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6.[36]薛惠锋,苗治平.水域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1994,9(2):15-20.67[37]杨子辉.城市生态化滨水休闲空间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38]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9]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开展战略[J].生态学报,2003,23,(8):1615-1621.[40]岳隽,王仰麟,彭建.城市河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J].生态学报,2005,25(6):1422-1429.[41]勾波.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42]钱俊生.可持续开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43]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一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44]王紫雯,秦卫永,徐承祥.城市的河道水域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设计,2004,5:14-17.[45]董文.城市景观生态[M].商务印刷馆,1993.[46]MetropolitanPlanningofTorontoDepartment[M].WaterfrontPlan,1996:21-25.[47]棣华.滨水区再开发城市时代[J].城市规划冬季刊,1999:20-21.[48]R福尔曼,M戈德罗恩.景观生态学[M].肖笃宁,张启德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79.[49]阎水玉,王祥荣.泰晤士河在伦教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定位、保证措施及其特征的分析[J].国外城市规划,1999,1:73-74.[50]YoshioTsukio.Thesignificanceofcontemporarywaterfrontdevelopment[M].ProcessArchitecture,1984:52-56.[51]Breen,AnnandDickRigby.Urbanwaterfronts:CitiesReclainTheirEdge[M].NewYork:McGraw-Hill,1993:5-6.[52]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53]程楚斌.南京城市水系历史沿革与保护开发[D].南京:东南大学,2000.[54]LynchK.GoodCityFORMCambridgema[J].Mitpress1984.[55]吴家骅.景观形成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6]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57]王媛,张天新.热带滨海城市特色的理论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4,01.[58]吴晟.城市滨水游憩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59]GordonD.Planningdesignandmanagementehangesinurbanwaterfromredevelopment[J].Town\nPlanningreview,vol67no3.[60]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61]://google.解放日报,2003,2:22.[62]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J].城市规划,2002(10).[63]谢力.山地城市滨水带旧城改造中的复合景观塑造[J].小城镇建设,2002,4:47.[64]镇列评.汉口沿江滨水区亲水空间研究[J].华中建筑,2000,18(3):95-99.[65]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7,3:182-188.[66]王准.上海河道新型护岸绿化种植设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3:53-57.[67]J.wi11iam,ThompsonandKimSorvig.Sustainablelandscapeconstruction[M].Washington,D.e.Covelo,California:IslandPress,2000:133,116.[68]俞孔坚,胡海波,李健宏.水位多变情况下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J].中国园林,2002,1.[69]侯迎华,李严.三亚河绿色景观综合改造当议[J].中国园林.1999,5:33-35.[70]肖笃宁,布仁仓,李秀珍.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J].生态学报,1997,17(5):453-461.[72]Naveeh.Introduetiontoworkshipon“Introduetionoflandseapeandelutures〞[J].IALEBulltin1990,9(3).[73]李宗新.水文化文稿——对中华水文化的求索[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74]李端杰.植物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J].规划师,2002,5.[75]刊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2001,9.[76]韦湘民,罗小未.椰海风韵—热带滨海城市设计[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77]张春慧,王先杰,王大庆.滨河路绿化分析与评价[J].北方园艺,2004,3:42.[78]PaulBennett.Makingwatervisible[J].LandscapeArchitecture,1999.4.[79]李尚志.水生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80]张涵,李宝昌.浅析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情节空间的营造[J].广东园林,2004.2.[81]SusanandGeoffreyJellicoe.TheuseofWaterinLancscapearchitecture[M].5-6.[82]董鉴泓,阮仪三.名城文化鉴赏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83]LAzeoTorre.WaterfrontDevelopment[M].NationalHistoryPress,1989:32-75.[84]刘先觉.建筑文化的深层课题—生态建筑学探讨[D].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2-3.[85]JoanRoig.NewBridges[M].Barcelona:EditorialGustavoGili,S.A.,1996.[86]周岚.城市空间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87]卢济威.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J].建筑学报,2004.1.[88]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翁弈城.论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J].新建筑,2000,4:30-32.[90]邱长沛.现代环境艺术[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0.[91]温申武,陈步蟾.商州古今[M].陕西: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92]山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山阳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致谢紧张又充实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在这期间,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对曾经帮助过、关心过我的人予以最衷心的感谢!回首这三年来的生活,我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段渊古老师,在这三年来对我的悉心指\n导和教诲,从本文的选题到写作过程,段老师给了我诸多的帮助和鼓励。他丰富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令我受益匪浅,为我将来的人生指明的了方向。感谢园艺学院所有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帮助,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在教我学习知识之余,还教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根底。上研期间,认识了很多同学朋友,他们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此也对他们表示感谢。最后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含辛茹苦将我养育成人,感谢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关心和支持。70作者简介巩艺,女,汉族,1983年12月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于2002年9月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林专业。2006年7月获得农学学士学位。2006年9月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林植物与欣赏园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段渊古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浅析历史文化在滨水空间的传承,北方园艺,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