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8 MB
  • 2022-05-13 09:08:34 发布

基于传统造园手法的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研究

  • 6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分类号:J5密级:公开论文编号:Z15094学号:2015120094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于传统造园手法的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研究研究生:邱悦指导教师:杨吟兵教授专业领域: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论文完成时间:2018年2月28日论文答辩日期:2018年6月14日\nCategoryNumber:J5LevelofSecrecy:PublicPaperNumber:Z15094StudentNumber:2015120094MFA'sDissertationofSichuanFineArtsInstituteResearchonthelandscapedesignofResortsbasedonTraditionalgardeningtechniquesPostgraduate:QiuYueSupervisor:Prof.YangYinbingSpecialty:ArtandDesignResearchDirection:InteriordesignandLandscapedesignTrainingUnit:TheSchoolofDesignThesisDeadline:Feb28,2018OralDefenseDate:June14,2018答辩日期\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基于传统造园手法的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增快,人们越来越渴望在假期中回归自然重温优秀传统人文,以此获得身心的放松与享受。伴随度假时代的到来,度假酒店景观逐渐得到重视,给国内景观设计带来新的契机。面对消费者提出的新要求,传统度假酒店单一的室内功能已经不能为度假者提供完美的度假体验,竞争力也逐渐减弱。转而要求度假酒店景观根据自身问题、特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地域人文,以此获得具有丰富变化的度假酒店景观。度假者亲近自然、修养身心的度假动机和需求与中国传统造园中文人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憧憬和向往不谋而合。因荷而得藕,借此笔者对传统园林进行实地调研,身临其境体会园林意境,并结合前人研究对传统造园手法进行解读。在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度假酒店景观的现存问题以及特征、趋势进行总结归纳,分析传统造园之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价值与局限,试图将其转化为设计策略运用于实践。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从传统造园手法中提取应用价值,为度假酒店景观提供设计策略上的参考,使度假酒店景观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顺应地域自然生态、充分利用度假区优美的自然条件,结合地域文化打造独具特色、主题鲜明,能够满足度假者休闲体验的度假酒店景观提供思路。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课题的提出进行概述,明确研究目的与意义,提出研究方法,建立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结合大量文献阅读,并走进传统园林中去感受造园的魅力、走访度假酒店进行考察调研,对传统造园手法结合案例进行客观解读,对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发展及问题、特征与趋势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解决问题。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实事求是的对传统造园手法之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与时代局限进行分类总结,以此建立本论文的理论体系。第四部分,指导实践。结合本论文的理论以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为例,首先对项目背景、地理环境、湾区文化三部分的项目概况进行概述。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分析,运用传统造园手法之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价值与局限对方案提出三个设计策略,将这些策略运用到具体的方案设计当中,整合具I\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体环境,重构一种符合当下度假酒店景观的设计思路。关键词:传统造园,度假酒店,景观设计II\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ResearchonthelandscapedesignofResortsbasedonTraditionalgardeningtechniques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andtheincreasingpaceoflife,theholidayeraiscominghereupon.Andpeoplearemoreandmoreeagertoreturntonatureandrelivetheexcellenttraditionalhumanitiesinordertoobtaintherelaxationandenjoymentofbodyandmind.Resorthotellandscapegraduallyreceivesattention,whichbringsanewopportunitytothedomesticlandscapedesign.Inthefaceofnewdemandsfromconsumers,thesingleindoorandfunctionofthetraditionalresorthotelcannotprovideagoodholidayexperiencefortheholidaymakers,andthecompetitivenessisgraduallyweakened.Inturn,accordingtoitsownproblems,characteristics,theresortlandscapeisrequiredtofullyconsiderthenaturalenvironment,regionalhumanities,andlearnfromnatureinthedesignapproach,toobtainarichvarietyofresorthotellandscape.TheholidaymotivesandneedsoftheholidaymakerswhowouldliketobeclosetonatureandcultivatetheirbodiesandmindscoincidewiththelongingandyearningofliteratiinChinesetraditionalgardenforabetterlivingenvironment.Lotusrootcanbegotfromlotus.Theauthorconductfieldresearchontraditionalgardens,experiencedtheartisticconceptionofgardens,andcombinedwithpreviousstudiestointerpretthetraditionalgardeningtechniques.Onthebasisofliteraturereadingandfieldinvestigation,thispapersummarizestheexistingproblems,characteristicsandtrendsofresorthotellandscape,analyzesthevalueandlimitationoftraditionalgardeningtoresorthotellandscapedesign,andtriestotransformitintodesignstrategyandapplyittopractice.Themainpurposeofthispaperistoextracttheappliedvaluefromthetraditionalgardeningtechniquetoprovidethereferenceforthedesignstrategyoftheresorthotellandscape,andtomaketheresorthotellandscapeadapttothenaturalecologyoftheregion,makefulluseofthebeautifulnaturalconditionsoftheresort,toprovideideasforcreatingresorthotellandscapewithuniquefeatures,clearthemebycombiningtheIII\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regionalculture,whichcanmeettheleisureexperienceofholidaymakersunderthepremiseofecologic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Thispapermainlyincludesthefollowingcontents:Thefirstpart,toputforwardthequestion.Theresearchbackgroundofthepaperandtheproposalofthesubjectareoutlined,thepurposeandsignificanceoftheresearcharecleared,theresearchmethodisputforward,andtheresearchideasareestablished.Thesecondpart,toanalyzetheproblems.Combiningalargenumberofliteraturereading,theauthorwalkedintothetraditionalgardentofeelthecharmofgardening,visitedtheresorthotelforinvestigationandresearch.Thetraditionalgardeningtechniquescombinedwiththecasearetrulyread,thedevelopmentandproblems,characteristics,trendsofthelandscapedesignoftheresorthotelareanalyzed.Thethirdpart,tosolvetheproblems.Throughtheanalysisofthesecondpart,applicationvalueandlimitationsofthetimesoftraditionalgardeningtechniquesforresorthotellandscapedesignarepracticallyclassifiedandsummarized,toestablishthetheoreticalsystemofthepaper.Theforthpart,toguidepractice.TakingthelandscapedesignofSeasideResortHotelinHongtangBayasanexampleandcombiningthetheoryofthispaper,theprojectbackground,geographicalenvironmentandcultureoftheBayareaaresummarizedfirstly,andthenthetargeteddesignanalysisiscarriedout.Usingthevalueandlimitationoftraditionalgardeningtechniquesinthelandscapedesignofresorthotels,threestrategiesfortheprogramareputforward,andthesestrategiesareappliedtothespecificschemedesign.Throughintegrationofspecificenvironment,adesignideathatconformstothecurrentresorthotellandscapecanbereconstructed.Keywords:TraditionalGarden,ResortHotel,LandscapeDesignIV\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I第1章绪论...................................................................................................................................11.1研究概述.............................................................................................................................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课题的提出................................................................................................11.2研究目的与意义................................................................................................................21.2.1研究目的............................................................................................................21.2.2研究意义............................................................................................................21.3研究方法............................................................................................................................21.3.1文献研究法........................................................................................................21.3.2实例分析法........................................................................................................21.3.3分析归纳法........................................................................................................31.3.4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31.4研究框架............................................................................................................................4第2章传统造园手法解读...................................................................................................52.1师法自然的造园手法........................................................................................................52.1.1中国人的自然观................................................................................................52.1.2因地制宜............................................................................................................52.1.3以人为本............................................................................................................52.2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52.2.1文人造园............................................................................................................52.2.2空白虚灵............................................................................................................62.3空间组景的处理手法........................................................................................................62.3.1移步异景............................................................................................................62.3.2引人入胜............................................................................................................72.4巧于因借的借景手法........................................................................................................82.4.1借景....................................................................................................................82.4.2对景....................................................................................................................82.4.3框景....................................................................................................................92.5互妙相生的组景手法........................................................................................................9V\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目录2.5.1对比衬托............................................................................................................92.5.2亏蔽景深..........................................................................................................10第3章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分析......................................................................................113.1度假酒店景观的发展及问题..........................................................................................113.1.1度假酒店景观的发展概况..............................................................................113.1.2度假酒店景观的现存问题..............................................................................133.2度假酒店景观环境的特征与趋势..................................................................................153.2.1度假酒店景观的特征......................................................................................153.2.2度假酒店景观的趋势......................................................................................16第4章传统造园手法之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价值与局限.....................174.1应用价值..........................................................................................................................184.1.1意凝神聚的主题规划......................................................................................184.1.2咫尺山林的空间延展......................................................................................194.1.3互妙相生的组景手法......................................................................................204.1.4师法自然的生态策略......................................................................................214.1.5因地制宜的地域表达......................................................................................214.2时代局限..........................................................................................................................244.2.1服务对象..........................................................................................................244.2.2尺度大小..........................................................................................................244.2.3地域范围..........................................................................................................244.2.4设计元素..........................................................................................................24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255.1项目概况..........................................................................................................................255.1.1项目背景..........................................................................................................255.1.2地理环境..........................................................................................................275.1.3湾区文化..........................................................................................................285.2设计分析..........................................................................................................................295.2.1设计定位及目标..............................................................................................295.2.2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295.2.3设计特点..........................................................................................................305.3设计策略..........................................................................................................................325.3.1主题规划..........................................................................................................325.3.2空间延展..........................................................................................................325.3.3师法自然..........................................................................................................33VI\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目录5.4方案表达..........................................................................................................................335.4.1总平面图..........................................................................................................335.4.2功能分区..........................................................................................................355.4.3交通规划..........................................................................................................365.4.4景观轴线分析与节点视线分析......................................................................375.4.5植物分析..........................................................................................................385.4.6节点设计..........................................................................................................40第6章结论与展望.................................................................................................................456.1研究结论..........................................................................................................................456.2工作展望..........................................................................................................................45致谢..................................................................................................................................................47注释..................................................................................................................................................48参考文献.........................................................................................................................................49附录..................................................................................................................................................50VII\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研究概述1.1.1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休闲度假成为更多人的需求。据WTO预测:休闲产业将取代传统的主导产业和现代信息产业,成为世界排名第一大的产业。旅游度假业的兴起,使度假酒店迅速发展。在我国,度假酒店消费额已达到国家旅游市场年度份额的20%,而度假酒店景观的休闲功能并没有得到好的发挥,单一的食宿功能和千篇一律的景观形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渴望通过休闲、聚会、康体、娱乐的方式获得更加立体的度假体验,这就需要度假酒店提供丰富多样的户外休闲空间,让人亲近自然、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传统度假酒店景观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度假者在度假体验中的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度假酒店景观品质有待提高。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得到认可和追捧,中国风成为热潮影响着各个设计行业,如服装、家具等。传统园林的空间艺术作为中华名族不朽的文化艺术珍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名族的精神与智慧,其造园手法是现代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不可多得的学习借鉴的宝贵资源。1.1.2研究课题的提出一、新趋势据《2016酒店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得知,酒店行业市场格局正向以中档酒店为主的“橄榄形”格局发展,度假酒店竞争热火朝天,消费者对高端、豪华、奢侈的青睐逐渐减弱。尊重自然生态、提供舒适的休闲体验、结合地域文化的度假酒店将成为竞争力的核心,而这一核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观设计,因此度假酒店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二、理论欠缺国外酒店起步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指导体系,有(美)罗伯特·克里斯蒂·米尔2002年出版的《度假村管理与运营》、(英)弗雷德·劳森著的《酒店与度假村:规划、设计和重建》,但多注重建筑和室内装修,对酒店景观设计的文献研究稍有提及却不深入,未能形成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研究体系。国内度假酒店起步晚,早期大量吸收西方理论研究成果,在研究方向上缺乏自主性。在度假酒店发展如火如荼的情况下,对度假酒店的研究尚且停留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上,对景观设计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更是少1\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之又少。但随着旅游、度假行业持续升温,逐渐有相关从业者开始注重结合本土文化与传统,并整理为文献资料,目前有2003年《度假村与酒店绿化美化》、2010年朱守训的《酒店度假村开发与设计》、2015年刘小东的《酒店景观设计》及上百篇论文文献资料,其中有关“度假酒店设计”409篇、“度假酒店景观设计”99篇,可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1.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研究目的景观对度假酒店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区别于其他酒店类型,体现度假酒店特征的重要标志。随着酒店业的快速发展,酒店建筑、室内的营造已经相对成熟,景观成为度假酒店设计发展的新课题,成为衡量度假酒店品质的新标准。通过对传统造园的艺术价值、现代价值以及存在的时代局限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归纳传统造园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内在联系,试图启示今后的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探讨传统造园手法中师法自然、人文意境的营造,对现代度假酒店景观品质提升的应用价值。使现代度假酒店景观设计脱离现有西方设计模式的禁锢,基于传统造园手法以因地制宜的生态观和地域人文观打造生态自然、富有文化内涵的度假酒店景观。1.2.2研究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传统园林特有的的闲适氛围、人文精神、造园手法都将给度假酒店景观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和创新性启发,是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突破口,也是传统园林价值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良好契机。1.3研究方法1.3.1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的展开,获得理论支撑的方法就是对传统造园手法、度假酒店设计的相关著作、刊物、论文、案例的大量阅读,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有价值的理论研究的突破点。同时对相关著作、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对不同观点进行分类比较,取其合理之处为本文论点进行佐证,增加严谨性。1.3.2实例分析法针对传统造园手法,选择上海、苏州两个城市的传统园林进行实地调研,置身于园中感受其空间、造景的手法和体验效果。针对国内外度假酒店景观的典型案例进行广泛阅读、分析,并选择重庆柏联、悦榕庄,三亚金莎珺唐、南山休闲会馆、小月湾多个度假酒店对其景观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归纳总结度假酒店景观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以便得出结论在探索实践运用2\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中取长补短。1.3.3分析归纳法首先结合现有文献,总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然后结合对实例的分析,总结出适合于本研究的路线和方法。1.3.4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本论文结合笔者毕业创作“三亚红塘湾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使论文的理论研究落实到方案的策略运用中,将论文的理论研究指导实践,使论文更具现实意义。3\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4研究框架图1-1论文框架Fig1-1Frameofthepaper图片源自:笔者自制4\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传统造园手法解读献第2章传统造园手法解读传统园林所表现的绝不仅仅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艺术形态,它还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生活方式、人文思维的特征及本质,它是标识,是象征,也是旗帜。园林起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憧憬和向往,其发展则来至[1]于人类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2.1师法自然的造园手法2.1.1中国人的自然观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自古就是崇拜且亲密的,对自然美有着特有的鉴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反应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它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到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的相关领域,成为传统造园的指导思想之一。2.1.2因地制宜中国传统造园讲究“因地制宜”,即充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顺应本土气候条件,符合地域人文和审美特点。正如中国南北园林存在巨大差异,又各自独具特色。南方园林集中于江南一带气候温和、水量充沛,给叠石理水、花卉植被创造了好的先天条件。文人参与造园,使园林造景充满了诗情画意。私家园林规模小巧、灵秀,透着江南女子细腻、温润的气质和深情含蓄的韵味。北方园林以宫廷别苑为代表,皇家造园在人力物力上有很强的优势,讲究气派辉煌、布局严谨,选址上囊括山川湖泊,景致开阔、得天独厚,平面布局中显露皇权等级森严。2.1.3以人为本传统造园讲究“虽居城市而获得山林之趣”的园林立意。有种世外桃源般的逃离感,通过造园来满足造园者的精神需求。虽有山林之感,却也能满足日常起居的生活需要,创造吟诗作对、抚琴对弈等休闲活动的场所。传统造园中无论挖湖理水还是堆山叠石,既要考虑风向气候又要符合感官审美,都是因地制宜且以人为本的宜居场所。2.2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2.2.1文人造园中国自古就有“文人造园”的传统,也有像计成这样以造园为职业的“能主5\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传统造园手法解读献之人”,总的来说园林风格与主人喜好密切相关,能较为直观的反应园主的艺术修养以及价值取向,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环境与人的关系。文人造园使传统园林受山水画的影响,造园手法上运用山水画的方法做到“范山模水”的自然提炼,讲究“如诗如画”的人文表达。使人游园过程中能够获得诗情画意的人文感受,人和环境产生互动关联,就如王欣的《如画观法》,观看和欣赏也如同造园成了一门艺术。如图2-1拙政园中的绣绮亭位于山巅亭台,因山下种植牡丹,登亭四望红花绿叶,烂漫如锦,正合杜甫“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荧”的诗意,故名绣绮亭。内复有额对,横匾为“晓丹晚翠”,上联是“露香红玉树”;下联为“风绽紫蟠桃”,吟诗对景的惬意油然而生,诗情画意了然于胸。图2-1绣绮亭Fig2-1ThepavilioninHumbleAdministratorGarden图片来源:笔者自摄2.2.2空白虚灵中国古代文人为陶冶情操、修生养性而建造园林作为精神家园,而总结归纳出了休闲美学,在当代和未来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2]空白、虚灵,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园冶·园说》中写道“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这些看似虚无的园林内容,却有着逸趣横生、清雅素净的美学气质。给人提供闲居、静思、冥想的环境,使人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是极具感染力的空间。2.3空间组景的处理手法传统造园手法中空间序列是制造空间深远感、神秘感、丰富感的不二法宝,观者活动、情绪被这样的空间序列导演规划着。2.3.1移步异景各景观节点间的联系以及组成的游览路线如同一段文章、一个故事。在游览6\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传统造园手法解读献过程中不断遇见惊喜目不暇接,但它们之间又是有机联系的、主体突出的。虚实有秩,曲折有度的组景方式使得空间结构富有变化,廊路以藏为显颇具导向作用。让游人获得移步异景、序列有秩、节奏变化的空间组景,如图2-2苏州留园古木交柯中廊路的曲折是“藏”、开窗是“显”与“引”,短短十几米的空间廊道产生无尽的空间意趣,让人流连忘返。图2-2留园Fig2-2LingeringGarden图片来源: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第416页2.3.2引人入胜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句中蜿蜒小道是通往“幽深”的路径,南方园林借鉴传统国画长卷的创作形式,如图2-3上海豫园的组景处理上以先抑后扬、曲折幽深的造园手法合理布局游览路线,配合植物、构筑、地势形成视线遮挡避免一眼望穿,激发游览者对下一个节点的期盼与联系,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图2-3上海豫园Fig2-3YuGarden图片来源:笔者自摄7\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传统造园手法解读献2.4巧于因借的借景手法中国传统园林中无论是规模较小的南方私家园林还是规模宏大的北方皇家园林都讲究借景、对景。使有限的景致呈现出丰富的变化,达到“人在画中游”的观景感受。2.4.1借景一方面要与周边的自然山水的外环境相联系,做到“俗则屏之,佳则收之”,以此来达到视域扩展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善于经营漏景、框景,配合经营。借景因空间距离、方位的不同可分为远借、近借、邻借、仰借、俯借;还可以因季节变化进行计成所谓的“因时而借”展现四季之美。幽暗处通过开漏窗,以“借光”产生黑白律动的斑影;水体、植被的物理特性,通过“借声”来创造意境,典型案例有拙政园的听雨轩、耦园的听橹楼。2.4.2对景对景宜透不宜隔,观景点和所对的景面之间应留有“对景空间”,形成“观景点(视点)——对景空间——所对景面”的审美对景线。和借景相同因时空的变化,对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的是相对于借景的单向性,对景双向的空间互对,讲究相互对应以提高景观的空间利用率。如艺圃中两扇角度不同的洞门,拙政园中月洞门和嘉实亭的对景,可见对景通常借助于实体构筑与花木砌石理水形成意境。如图2-4拙政园中筑山造登高望远的绣绮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形成对景,而这样的对景在拙政园中比比皆是,这就是各景观节点可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效丰富了观景视线。图2-4绣绮亭Fig2-4ThepavilioninHumbleAdministratorGarden图片来源:笔者整理8\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传统造园手法解读献2.4.3框景作为借景和对景的“媒介”,框景通过开窗、门洞、漏窗的多种形式形成画框,将景转化为“画”。将景物和视线加以限定使美最优化呈现,如图2-5枇杷园月洞门,以墙的形式封住亭的一面呈三面开敞式,却以开窗的方式将亭外美景加以框选形成一幅移步异景、应时而异的画面。园林之窗在这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审美再选择的余地,这是对作为审美主体的信任,是对游客审美能力的培养,他[3]能通过比较增进人的构图感。图2-5枇杷园月洞门Fig2-5Loquatgardenmoongate图片来源:笔者自摄2.5互妙相生的组景手法美产生于相互关系的整体,中国乾隆在《互妙楼》中写道:“山之妙在拥楼,楼之妙在纳山,映带气求,此‘互妙’之所以得名也。”西方狄德罗曾经指出:“美总是随着关系产生,而增长、变化、衰退、消失……美总是由关系构成的。”[4]传统造园运用对比、衬托、藏与露的关系,实现互妙相生的美感。互妙相生作为美学法则,在传统造园中的运用可谓是淋漓尽致,计成在《园冶》多个章节中反复提及,例如“泉流石柱,互相借资”、“院广堪梧,堤湾宜柳”、“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从兴造--相地--立基--掇山,可见传统造园中互妙相生的律法运用于宏观到微观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互妙相生在造园构景方面的突出贡献。他们之间相得益彰的关系或许来自诗词或许来自绘画或许来自传说……总之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和谐感、意境感,总结发现事物二三结合而成的整体价值,要比各部分相加之和大得多。2.5.1对比衬托传统造园讲究精在体宜,广至山水布局、细至亭台廊构架,组景要点在于尺9\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传统造园手法解读献度比例均相宜得体。对比在造园组景中无处不在,有大小、高低、聚散、疏密、曲直、远近、明暗、虚实、色彩等对比。衬托是配角与主体的对比,这样的主次对比,使园景更为生动美丽,也使整体园林有了整体基调形成淡雅、幽静的氛围。为了达到空间变化丰富以及突出、强调主体的目的,应用对比衬托显然事半功倍。中国传统造园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获得如咫尺山林般小中见大、以少胜的效果。2.5.2亏蔽景深幽雅与深邃的意境是传统园林的一大特点,可以通过景的藏与露、空间的渗透和有意识的增加层次来达到。常常把重要精彩的景观藏于幽僻之处,半露半隐引人好奇,又不和盘托出,任人去猜、去想、去探寻。以获得丰富空间层次、加强景深的效果,来达到可观可望可行的空间深远感。传统造园手法运用变化丰富的遮挡关系来深化园景,制造景深。该造园手法分为以下三大类型:一、全蔽,用于蔽隔不好的、嘈杂的事物,保证园内幽深娴静的意境。二、半亏半蔽,从审美观照的视角来看,其功能是景物呈现“隐”与“显”[5]的统一,从而予人意趣深隽的美感。欲露而隐的方式,宛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让人更想一探究竟,起到引导和暗示的作用。三、不隔之蔽,在传统造园中不仅依赖于墙垣、山体等实物进行遮蔽,虚实结合的造园手法将水体、花木、砌石等同样纳入,隐约的不隔之蔽造成心理上的蔽隔感,视觉上更添雾里看花的朦胧感。而造园中通常掺杂着多种亏蔽手法,如图2-6拙政园一景,有“香洲”半露水面、半隐树丛的屋宇亏蔽,有小飞鸿对水面的亏蔽,有水面、砌石、花木的不隔之蔽,使得池岸自然蜿蜒。图2-6拙政园Fig2-6HumbleAdministratorGarden图片源自:笔者自摄10\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分析第3章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分析3.1度假酒店景观的发展及问题1995年国务院发布每周双休制,休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直至21世纪休闲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度假酒店为消费者提供室内休闲空间,又随着人们对休闲的进一步认识度假休闲场所不断转向室外,景观逐渐成为度假酒店设计的主体。3.1.1度假酒店景观的发展概况(如表3-1)《现代酒店经营管理学》中指出:酒店是为旅客提供吃、住、游、乐、行、购、商务、文化信息服务的综合服务系统。作为酒店的分支,度假酒店源于英文“resorthotel”,针对旅游度假市场,并为度假者提供综合休闲服务的酒店。相对于一般酒店,在具备传统酒店功能的基础上还要为度假需求提供专业服务。度假酒店依托良好的景观条件,因而景观是设计的主体。盖丽特•雅克欲认为“景观设计是除去建筑设计和公共设备以外,对空间环境进行的设计。”因而,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范围包括酒店环境与外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酒店范围内除去建筑空间以外的环境设计。国外度假酒店的发展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度假者对度假酒店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众旅游的发展趋势使得度假区快速发展,促使度假酒店选址更为考究、功能不断完善、设计不断更新。我国现代酒店的发展较晚,最早以招待所、宾馆的形式呈现,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为适应外贸、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广州建设了白云山庄等一批结合岭南地域特色的新型酒店,是度假酒店的雏形。随着20世纪70年代改革的春风,相继建成一批中西合并的现代酒店,这些酒店的建设对度假功能的关注逐渐增多。1992年为培育度假旅游消费市场,国家批准建设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6]并由此促进了各省市自建度假区的热潮。度假旅游的大众化趋势,使得度假产品日益呈现多元化。1992年至今是我国度假酒店高速发展的时期,以海南三亚凯莱度假酒店为首,度假酒店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指向景观建设,一部分优秀的度假酒店景观呈现出相对满意的结果。11\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分析表3-1我国不同阶段度假酒店景观Table3-1Thelandscapeofholidayhotelsindifferentstagesofourcountry表格源自:笔者整理阶段时期度假酒店景观概况描述第60于广州白云山风景一~区建设白云山庄,阶70建筑形式富有地域段年特色,功能服务在代传统食宿上有了新的发展第70广州白天鹅宾馆外二~观西化而内部中庭阶80以璧山瀑布为主段年景,形成独具特色代的岭南风情第90为满足社会大众休三年闲、度假需求,开阶代发建设的商业度假段至酒店,景观品质成今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如图海口万豪酒店12\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分析3.1.2度假酒店景观的现存问题我国在度假酒店上经过几十年的向西方学习和摸索,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在自主设计上才刚刚起步。尤其是过去对度假酒店的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装潢设计方面,对景观设计的重视是近几年消费者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度假有了新的理解和需求后才逐渐兴起的。属于新事物的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在自然、人文、体验上,缺乏经验有待改进。一、对自然生态的利用图3-1大力的人工建设Fig3-1HumbleAdministratorGarden图片源自:笔者自摄(一)没有充分利用在地优势,在布局设计上难以借景风景区优美的自然条件。度假酒店选址考究环境优美,休闲度假的目的往往是追逐自然享受自然,而目前在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上,由于认识的欠缺,存在部分开发不当而导致风景度假区的自然景观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且大量人工建设使原生风貌遭到破坏。这种情况对度假酒店和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都极为不利。(二)没有充分利用本土植被,反而如图3-1着力于人工建设,盲目改造破坏了当地地貌、植被的原生性,加大建设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效果却并不显著。二、缺乏人文精神(一)地域性文化的缺失。许多度假酒店没有独立设计的创新力和驱动力,盲目跟风所谓的“国际化”、“全球化”,而忽略了地域人文的独特魅力和宝贵价值。如图3-2两个入口景观的对比,前者生硬无特色、后者地域氛围浓厚。部分度假酒店设计有一些表面的地域文化展示,但由于缺乏深入挖掘、提炼经典元素、和再设计,而显得肤浅、缺乏感染力,难以打动度假者。13\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分析图3-2入口景观设计对比Fig3-2Comparisonofentrancelandscapedesign图片源自:笔者自摄(二)场所氛围的缺失。反观历史上传统园林的诞生及发展无一不是伴随着人性对休闲的需要,古代文人、士大夫为追求闲适生活将其诗情画意、人文情怀都借由造园,将其灌注到园林艺术中。三、缺乏体验图3-3缺乏体验的景观Fig3-3Thelackofexperience图片源自:笔者自摄(一)过于追求装饰,依赖人工元素。当代中国度假酒店模仿西方已建成酒店,不可避免的存在滞后性。在评价度假酒店优劣与否上,认为装饰繁复、奢华是评价酒店优良与否的标准,常常在装饰上下大功夫,事倍功半。从度假者喜爱程度和反馈来看,装饰只能给人视觉上短暂的愉悦,而缺乏文化内涵,不能引发共鸣的不必要装饰就是极大的浪费。(二)缺乏体验主题,独特的互动性。休闲度假的动机是消费者希望得到与以14\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分析往不同的、独特美好的体验经历。如图3-3修建整齐的灌木、草坪以及规整的硬质铺装除了带来视觉上的短暂愉悦,无法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同国内许多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一样,缺乏较为集中、核心的主题表达,就像一把没有灵魂的散沙无法打动人心,满足不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主题体验感不强。(三)缺乏独创,景观同质化严重。对于生活在城市高压工作下的消费者追求新鲜感而逃脱日常生活圈的受众来说,来到度假酒店看到的景观趋同于日常所见,其好感度无疑会大打折扣。事实上只有明确主题,针对目标消费群进行分析调研,结合地域条件制定独特度假景观休闲方案,因地制宜才能吸引消费者,并给其留下独特深刻的度假体验。雷同的景观、设施对于吸引消费和再消费都是一个很大的障碍。3.2度假酒店景观环境的特征与趋势相比一般酒店,度假酒店的外在景观环境是设计的主体和主要内容。如酒店设计中非常重视的建筑设计,在设计初期应与景观设计规划达成共识并相互配合。度假酒店中景观环境是消费者的主要观赏对象,许多休闲活动也是在室外环境中进行。这就要求在尊重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原生环境风貌,结合酒店定位,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艺术,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实现度假酒店室内外环境的一体化。3.2.1度假酒店景观的特征一、自然生态度假者逃离常住城市,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环境,期望获得身心的休养与放松。度假酒店景观的自然资源是吸引度假者的基本前提,是建设度假酒店的基础,设计上讲究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国地域宽广,全国各地都有着独特的地域风貌,是度假酒店景观的良好先决条件。度假酒店多选址于自然环境较好的风景度假区,保证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度假旅游经济的前提,开发度假酒店要尊重当地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并注重自然生态保护。通过设计规划将自然与室外活动联系起来,让人更充分的感受自然,从而优化度假体验。二、地域人文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辨识度,这种辨识度是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创意源泉。从度假酒店消费者动机来看,度假是为了欣赏当地及周边美景,感受独特的地域风情而来,并带有休闲放松、追求精神层面享受的目的。因此,度假酒店景观在设计上的主题设定,首先要与场地原有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中华名族丰富多彩的民俗、地域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艺术资源,设计上要着重汲取地域文化特征及地域风貌特征。围绕人文归属打造环境设计这是首次消费的吸引力,也是促使再次消15\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分析费的驱动力。三、空间体验营造休闲、放松的空间氛围,给度假者创造闲适的度假体验。环境设计对功能与服务进行引导,把顾客的吃、住、行、游、憩等活动进行规划设计。满足消费者潜在的心理需求,获得更大程度的认同感,才能让消费者产生返璞归真的归属感以及流连忘返的体验感。3.2.2度假酒店景观的趋势根据大量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两种趋势:一、整体环境一体化度假酒店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环境是区别于其他类型酒店的核心特征,也是度假酒店赖以生存的竞争力所在,需要衔接好景观与外环境、风貌条件与建筑特征的关系,实现景观与整体环境的一体化。设计酒店景观时需要衔接好景观与外环境的风貌、与建筑特征的关系,实现景观与整体环境的一体化。集中优势处理好酒店景观和周边度假景观一体化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酒店外部环境与度假区的景观大环境相融合,在地域特色上保持氛围一致,实现建筑与景观、度假区与度假酒店一体化,是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师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二、内外空间互渗化由于度假酒店外部景观自然生态条件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度假者乐于选择室外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以便更好的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美景。为满足住客的休闲活动得以舒适展开,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增设了许多开放空间或半开放空间。更多的室内功能通过景观设计实现室外化,可以增加的度假酒店景观的丰富性。16\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传统造园手法之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价值与局限第4章传统造园手法之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价值与局限[8]“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4.1应用价值4.1.1意凝神聚的主题规划中国传统园林主题性较强,围绕主题而表现出无穷的意境耐人寻味。纵观中国传统造园手法,总结出凡造园“相地和宜,意在必先”,即对场地现状、景观条件、文化寓意等进行深入了解和挖掘,由此确定主题,这对度假酒店景观选址后的确立主题、把握主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一、前期规划——意在笔先图4-1重庆北碚悦榕庄选址Fig4-1Chongqingbeibeibanyantreelocation图片源自:笔者自摄“意在笔先”,即对场地现状有深入的调研基础,设计蓝图已胸有成竹。“师法自然”无论古代造园还是现代景观设计,都不能脱离场地现状来做脱离实际的空想设计。如图4-1重庆悦榕庄度假酒店选址于缙云山脚,依势而建可登高望远又能隐身于山谷之间,充分保护并利用原生自然生态,在其中增设蜿蜒小道、亭、台、小榭,使度假者仿佛置身山林。由此可知能够引人入胜、打动人心的景观,要通过设计前期的整体把控,通过整体规划布局来突显自然景象,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印象。二、围绕主题——融情于景传统园林中,整体是由一系列个体连贯构成,他们拥有同一个主题而又各自成趣,同时满足多种活动需求,以达到精神生态和谐的境界。以人的活动为主题,17\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传统造园手法之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价值与局限如表4-1以沧浪亭为例,沧浪亭是著名依水造园的私家园林,园主是宋代诗人苏舜钦,字子美,号沧浪翁,又因园主有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并傍水造亭而得名。苏子美常与志趣相投的友人欧阳修、梅圣俞等文人雅士于园中小聚。因而园中空间布局与构景也与其人其文其感密切相关,如“沧浪亭”是傍水造亭的典范,从功能上来说此亭可凭可憩可弈;“翠玲珑”周围翠竹如林、竹影摇逸十分雅致,有三间房可供文人吟诗作赋,以子美诗句“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而得名;此外还有“观鱼处”、“仰止亭”、“面水轩”等一系列景点都与园主日常游园活动有密切关系。总之,布局、组景要围绕主题、要便于休闲活动的展开,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表4-1沧浪亭主题景点Table4-1ThemeattractionsoftheSurgingWavePavilion表格源自:笔者整理主题与活动翠玲珑(竹亭):观鱼处(静吟):仰止亭:面水轩:景取苏子美诗"秋色庄子语"庄子与袭诗经"高山仰袭唐杜甫诗"层轩点入林红黯淡,日光惠子观鱼于濠梁止,景行行止"皆面水,老树饱经缘穿竹翠玲珑"之意之上"故取名"观之意而名。此为霜"之意,故名。由为名。此处前后,鱼处"半亭,始筑于同此轩面北临流,庭万竿摇空,修竹如治年间,其名与前古木参差交映,林,粉墙竹影,滴五百名贤祠有关轩左复廊一条蜿翠匀碧,历来为文蜒而东,两面可人墨客雅游、静行,内外借景,隔观、觞咏、作画之水迎人地实景学习传统造园因人文活动的展开而设置节点,以休闲活动的展开为布局思路进行造景。如图4-2在视野较佳的点设置观景台,如画美景使观赏者产生人在画中游的的观景感受,并结合造景引导度假者的活动路线,比如路线标牌的指引、18\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传统造园手法之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价值与局限最佳拍照点的设置。图4-2悦榕庄节点设置Fig4-2Banyantreenodesetting图片源自:笔者自摄4.1.2咫尺山林的空间延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表现并传达无限的意境,最常用的造景手法是借景。《园冶·兴造论》写道:“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致,俗则屏之,佳则收之……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对外,尤其是度假酒店处于自然风光无限的度假风景区,有限的度假酒店景观对外借景显得尤为重要。对内,“通”、“透”,玲珑显豁而不窒碍。园内的借景需要借助“通”和“透”来设计最佳观赏视线,使构景达到最佳观赏的同时可以一景两看、一景多看,不同的方位呈现不同的视觉感受,如图4-3重庆悦榕庄亭台高筑、因势而造,拔高的地势便于多方位观景,达到了咫尺山林的空间延展效果,丰富了观景体验。图4-3悦榕庄空间延展设计Fig4-3Banyantreespaceextensiondesign图片源自:笔者自摄一、对景、借景——巧于因借(一)通透性19\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传统造园手法之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价值与局限适当组织景物配置产生通透的视野,运用障景和漏景处理近景、中景和远景来扩充景深,使消费者获得辽阔宽广的视野体验。(二)因借性“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组宇凌空,极目所致,俗则屏之,佳则收之”,只有懂得因借关系才能在有限的景观环境中,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感受,使一景多看,处处皆为景。(三)画面感中国传统造园一直有如诗如画的美誉,如画一般的美景收入眼底自然心生涟漪,这就是所谓的诗情画意。传统造园通过“框景”的造园手法将如画的美景用构筑、开窗、门洞、树枝……等形成画框,将远处景色中最富有诗画意境的部分框选出来,呈现在观者眼前。4.1.3互妙相生的组景手法图4-4千岛湖洲际度假酒店Fig4-4InterContinentalResortsHotel图片源自:网络美存在于相互关系之中,主体起着控制、统驭宾体,宾体围绕、映衬主体,宾主相生是处理园林空间的重要规律。使有限的空间,富有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在度假酒店景观中通常主体都是由体量较大的功能节点作为担当,例如建筑、亭廊、水体。以度假者的游览路径为标准相互串联形成整体,设计四通八达符合游览体验、度假体验的功能性流线。将临近的两个空间,用大小、明暗、高低的对比手法,产生显著的视觉差异,达到突出及衬托主景的目的,即欲扬先抑。这样的空间对比手法应用广泛,对比方法也多种多样,如图4-4千岛湖洲际度假酒店景观布局和组景上的对比,包括正形与异形、疏与密、开敞与封闭、直与曲、明与暗……等多种对比都可以给人20\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传统造园手法之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价值与局限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来实现空间对比的目的。度假酒店景观整体意境、韵律,表现在各功能分区、景观节点与园路的相互关系之中,安排要得当,主次对比、曲折有度、显隐结合。4.1.4师法自然的生态策略中国地域宽广,全国各地都有着极具特点的地域风貌。度假酒店多选址于自然环境较好的风景度假区,保证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度假旅游经济的前提,开发度假酒店要尊重当地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并注重自然生态保护,在植被选择上大量使用本土植被。充分利用外环境景观来丰富度假酒店景观的层次感,根据酒店地貌特征进行规划。如图4-5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酒店在景观设计上充分结合东屿岛特有的自然条件,有效利用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风貌,尊重原有生态环境,使原有的水岸线及原生植被得以保留。在处理人工建造客体与自然资源主体之间的关系上,人工打造的无边际泳池与远处沙滩在视域控制上完美融合,以师法自然的手法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图4-5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及酒店景观Fig4-5BoaoAsiaBBSconferencecenterandhotellandscape图片源自:马锦义,武涛.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及博鳌索菲特大酒店景观设计[A].世界建筑导报.2008(6):10-13.4.1.5因地制宜的地域表达地域文化对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是吸引消费者的不二法宝,是设计灵感的来源。如表4-2,优秀的度假酒店景观设计总能因地制宜发挥在地优势,将在地民俗融入环境,契合度假者的需求产生到达感。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地域文化是当地自然生态、生产方式的长时间积淀产生的,区别于其它地区文化特征,是地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髓。尊重地域文化的精髓特征,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和模仿,而是要深入研究其历史沿革,注重表达地域文化的原汁原味。如图4-6小月湾度假酒店客房外观上对当地文化的解读和运用,左是三亚热带雨林苗族原住民的木屋,三亚小月湾度假酒店21\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传统造园手法之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价值与局限将这种传统的建筑形式用于酒店设计中,在外观、结构上沿袭其形式产生浓郁的在地感,对于防潮、防蚊虫也做了技术上的处理,体验新奇又保证安全舒适。图4-6小月湾度假酒店客房外观Fig4-6Theappearanceofthehotelguestroom图片源自:笔者自摄其次,要适当提取。地域文化涵盖面积广,是当地文化的缩影,但不是地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适合表达在度假酒店景观中。对地域文化进行提取时,往往要考虑度假酒店的总体定位以及目标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准确选择合理的地域特色进行提取、加工,更利于唤起度假者的文化共鸣。再次,要继承创新。地域文化对度假者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因此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度假酒店的高端消费群体决定了其景观的品质感和符合时代审美的设计感。因此,继承创新决不能停留在简单地照搬和模仿,而是将地域文化进行概念或元素的提取,结合当代设计手法、新材料、新技术,使地域文化融于其中又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会心一笑。如图4-7都是对在地元素的运用,却因采用不同的工艺、运用到不同的设计上,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图4-7在地元素的把不同用法Fig4-7Usedifferentuseoftheearthelement图片源自:笔者自摄最后,要融会贯通。如图4-7对在地材料的运用都是结合了酒店自身的整体设计风格,左图原始粗旷、右图精致典雅。总之运用在地元素的地域表达,要有整体统筹的概念,将地域文化和其他设计要素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各要素融会贯22\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传统造园手法之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价值与局限通,形成一个风格和谐的整体。表4-2我国不同地域度假酒店景观Table4-2ThelandscapeofresorthotelsindifferentregionsofChina表格源自:笔者整理地点酒店实景地域文化特征杭州悦榕庄:彰显江南风韵,浓墨重彩于大自然之中,流溢着幽雅静地处杭州,西湖谧;区,近西溪湿地;黄山悦榕庄:群山环绕,层层叠叠。每个空间的景观都是那么自然迷安徽,宏村镇,人。以四个字来贯穿整体空间-近宏村风景区;清、雅、朴、华。建筑景观沿袭了黄山地域文化中的清雅美学,提炼徽派建筑中马头墙的元素进行运用,整体清雅、朴素;重庆悦榕庄:以重庆“山城”为背景,依偎在缙云山脚下,坐落于自北碚缙云山风然保护区内。建筑景观依地势景区;错落分布,植被上选用当地乔木,建筑外观选用传统穿斗式结构;是世界上第一个市区高层度假酒店,景观沿袭了澳门奢华气质,并带有葡萄牙风情;澳门路氹城;澳门悦榕庄23\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传统造园手法之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价值与局限4.2时代局限尽管中国传统造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历史的进程始终处于运动发展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造园手法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在当代无论艺术还是设计,我们不得不自觉的考虑全球化,把它放到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探讨,寻找更加适合当代审美取向、便于展开休闲活动的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从而避免狭隘。传统造园按所有制进行分类,典型代表有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其封建统治限定的阶级背景无疑与当代社会主义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对传统造园手法的现代价值进行重新利用时,务必要考虑其时代局限性,摒除其中不适用于现代生活习惯和审美品位的传统枷锁。4.2.1服务对象传统园林的时代背景以及缘起,决定了服务对象的局限性。在今天度假酒店尽管有特定的消费人群定位,但在顾客的年龄、喜好上却存在差异,在进行度假酒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度假者的个性需求差异,尽量使每位度假者在景观场所中获得无微不至的度假体验。这需要在景观设计前充分调研,用巧妙的设计解决休闲场所中差异与共享的问题。4.2.2尺度大小传统园林中皇家园林为突出皇家威严,通常尺度宏大且极其对称,这样雄伟、壮观、严肃、均衡的氛围通常不符合休闲度假追求轻松、富于变化的诉求。过于中轴对称的构图布局容易造成功能布局上的重复,不利于打造富于变化的空间结构。私家园林过小的尺度,不符合公共空间的活动展开,容易照成拥挤堵塞,在学习借鉴时要注意避免。4.2.3地域范围传统园林由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集中分布在北京、苏杭、岭南地区,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与当地地域气候、地形、文化相适应。在现代设计中不具备广泛性和代表性,在学习继承时,要结合度假酒店具体选址的地理条件进行适当改良。4.2.4设计元素传统园林作为历史宝藏,其精巧的设计构思和美轮美奂的设计元素在各类媒介上广为流传,当人们饱含期待,真正亲临园林去观赏时,也不禁感叹古人造园智慧,以及在机器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工巧匠的技艺精湛。因此我们在传承时,应学习古人的智慧而非表面元素,雕梁画栋之余更应该运用我们时代先进的技术便捷去做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设计。24\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5.1项目概况5.1.1项目背景图5-1项目地址Fig5-1ProjectAddress图片源自:笔者自制一、项目名称:三亚红塘湾旅游度假区E-02地块项目,如图5-1;二、项目地点:基地位于三亚市区西线海域的红塘湾旅游度假区,位置往东距天涯海角风景区6.5公里、往西距南山文化旅游区约13公里、距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沿225国道约14公里、距三亚市区30公里。酒店选址交通便利,高速公路有G225国道和G98环岛西线高速,公交有16路、25路、26路均可通达,如图5-2。三、规划用地条件:E-02地块用地性质为旅馆业用地,规划用地总面积37982.15平方米(约合56.9亩);地块大致呈长方形,东西向宽约172米,南北长198~231米不等;基地北临红塘大道,西临担油河及沿河景观示范区公园,东25\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侧隔红塘大道六横路相邻E-05地块吉视传媒项目(建有万豪傲途格精选酒店),南侧用地红线边界距海岸线(最高潮位线)控制在100米,如图5-1。图5-2规划用地条件Fig5-2Planninglandconditions图片源自:笔者整理四、规划要点如表5-1:容积率0.8、建筑密度30%、绿地率40%、建筑限高45米;表5-1经济技术指标Table5-1Economicandtechnicalnorms表格源自:北京城建(海南)地产公司序号项目数量单位备注1规划用地面积37,982.15平方米旅馆业用地-E02地块2建筑占地面积6,730.22平方米3总建筑面积55,592.33平方米4地下建筑面积24191.36平方米全部不计容含出屋面梯屋+电梯机房面积共5地上建筑面积31400.97平方米计737.28平方米6计容建筑面积30911.97平方米扣除太阳能补偿面积489平方米7客房间数326自然间8容积率0.8149绿地面积15382.771平方米10绿地率40.5%12建筑密度17.72%13建筑高度45.0米14停车位数量地下150个、地上8个、大巴车位5个,共163个26\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5.1.2地理环境图5-3地理环境Fig5-3GeographicEnvironment图片源自:笔者自制红塘湾海岸是三亚最后一片城市型湾区如图5-3,有“南中国景观名片”美誉的红塘湾,与三亚各著名景区为邻。距离著名景区天涯海角只有2公里不到的距离,有兴致的甚至可以散步前往;距西岛海上游乐世界仅1.8公里,对广大热爱海上运动的度假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距离道家文化的大小洞天以及佛教文化的南山寺也只有7公里不到的距离,还可以远望著名的南海观音,是禅修静养的好去处。东面是旅游度假发展较为成熟的三亚湾,西侧是崖州湾,背靠南山拥抱大海。原生热带雨林带来无与伦比的天然氧吧,国家一级标准海滩,适宜全年开展海滨娱乐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5.1.3湾区文化一、天涯文化酒店选址紧邻天涯小镇也称“天涯风情小镇”,距离天涯镇文化中心仅2.3公里。该镇民风淳朴,居民享受慢节奏的生活方式,镇区风貌清新自然。走在镇上的大街小巷,常会遇到外地人,经访问调查发现该镇很大部分收入来自于每年27\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10-4月份长时度假人群,以及全年短时(3~7天)度假的住宿和餐饮消费。走访数家滨海度假客栈发现,如表5-2这些客栈区位条件优越、客栈名宿的形式容易让度假者有融入当地的亲切感,缺点是配套设施简略,无法获得成套的舒适度假体验。如何解决度假者在湾区度假体验中的不足,又保留“天涯风情小镇”自然淳朴的在地氛围,需要在方案设计中得以体现。表5-2湾区旅客调研Table5-2Bayareapassengersurvey表格源自:笔者据采访自绘人群占总体比例目的选择住宿的原因缺点家庭55%度假、旅游度假、经济、便利、自由、缺乏家庭、儿童专避寒、亲子轻松门活动区域活动情侣30%蜜月、拍婚纱照经济、便利、轻松、缺乏摄影点标识、环境视线好户外情侣空间朋友10%度假、旅游、摄自然生态环境、自室外休闲空间没影由有私密性其他5%度假、旅游、疗经济、便利酒店环境、酒店设养施、缺乏休闲活动二、黎苗文化红塘湾当地居民是三亚原著居民,是黎苗两个少数名族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这些原著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中有许多可以挖掘运用的艺术符号语言以及设计元素,如图5-4。28\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图5-4黎苗地域特色Fig5-4Regionalcharacteristics图片源自:笔者自摄三、宗教文化相传该地是唐鉴真东渡扶桑,成功启程的地方,原著居民对神灵虔诚信奉。并修建了高108米的海上观音,吸引众多游客、信度前来。酒店选址区域便可远眺南海观音,潮音礼佛意境深远。5.2设计分析5.2.1设计定位及目标本度假酒店将打造成为红塘湾片区西侧一个醒目靓丽的新地标。该滨海度假酒店景观将围绕水体展开“动”“静”主题分明的休闲活动区域,将以生态、人文、为主题,有效的与毗邻的景观示范区(约60,000平米)结合。5.2.2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图5-5基地现状东北面西南面Fig5-5Presentsituationofthebase图片源自:笔者自摄29\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项目选址于滨海的长方形地块如图5-5,该地块整体地势平坦,中间微高四周略低,建筑位于地块中部的高地,拔高的地势便于酒店内部的观景,实现景观和建筑的有效结合。如图5-6长弧形建筑斜跨于地块中央位置,将地块大致分为两个部分:背海面、瞰海面。背海面面相红塘大道,扇形的建筑弧形背面朝向垂直交叉的路口,使背海面建筑以最大视线范围的角度得以呈现。看海面,建筑形成中轴对称的布局为景观布局埋下伏笔,以环抱的形式展开,决定了场地以中央为主体的聚拢效果。项目地块南面是浩瀚大海,原生态的沙滩约30~40米,沙滩跟防风林接壤之处比较陡峭,原始防风林宽约90~100米。西侧的景观示范区有很好的景观,两者之间的过渡跟衔接提供了许多机会做能出彩的景观设计。项目地块紧邻红塘大道与红塘大道六横路,如图5-6地块北侧红塘大道为酒店主入口,客人沿缓坡而上直达宴会入口及酒店大堂。地块东侧为服务出入口,服务车辆和工作人员从该入口进入,沿主要服务道路直接进入员工出入口和卸货区。地块东南侧设一个应急消防出入口。图5-6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Fig5-6Analysisofbasestatus图片源自:笔者自绘30\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5.2.3设计特点一、本度假酒店有一个景观设计意图:与西侧的景观示范区结合,保护既有的防风林,形成“互妙相生”的立体花园。利用传统造园中因地制宜、师法自然的造景手法,不仅在植被选择上与其融合,且在地势高差上通过造景达成统一。边界的处理上采用无隙的景观策略,让实体的分界存在但又能“消失”在景观中,在划界的同时跨界融合景观元素。二、保护既有的海防林及与其结合也是优先考量的工作,全面提升海防林带的防护效果和景观观赏效果,将住客的活动范围与海保持最佳距离。保护原生植被,因地制宜选择本土植被,减少后期养护成本、加强地域风情。三、展现湾区特色通过挖掘湾区自然、文化特色,如图5-7定制特色的休闲场所。四、主体以“水”的主题进行设计,成为的活动聚集的焦点,也为大规模的室外宴会提供场地,形成活动中心区并将整体场地分为“动(快)”“静(慢)”分明的功能区,将各功能区特色鲜明又联系紧密。图5-7主题休闲活动Fig5-7Leisuresiteintention图片源自:笔者自制31\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5.3设计策略5.3.1主题规划图5-8初步布局规划Fig5-8Preliminarylayoutplanning图片源自:笔者自绘如图5-8本案建筑呈弧形对称,将主要景观节点结合建筑中心线相串联,形成主要景观中轴线。弧形建筑将整个酒店分割为瞰海面与背海面,使整体景观隔而不断。各有一个主体景观起到辐射、统御的作用,使分散的其他景观相互联系、相互凝聚。景观配合建筑形态,将背海面大堂下客区的观赏池、瞰海面的方形水池以及体量较大的活动休闲中心形成中轴线,使酒店整体视觉上更加和谐、功能分布上也更加合理。以“水系”为主体,围绕水系展开各节点的连接与设计融情于景。5.3.2空间延展建筑瞰海面“环抱”的姿态使优越的临海地理位置得到有效利用,扩宽视野、有效借景。达到最佳的观景效果,是度假者选择滨海度假酒店体验的重点,也是项目开发的核心目标,同时避免了建筑左右对视的问题,使景观布局更为紧凑,意凝神聚为住客提供精致的入住体验。32\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5.3.3师法自然毗邻的示范景观区是本项目的一个重要资源,利用该绿化区域与本案度假酒店景观的无缝结合,实现景观效果的完整性。景观布局模仿自然,将酒店景观打造成一个生态栖息地呈现给住客。在景观中注意各稀疏有秩的布置休闲场所,使之仿佛置身于大自然当中。5.4方案表达结合该项目的具体情况,本着度假酒店设计中建筑和景观一体化、因地制宜的原则,本案规划布局以中轴对称的景观轴线结合自然形态布局,以轴线的中央位置作为主体景观,其他功能分散且围绕主体景观有序布置。为避免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显得整体景观氛围过于呆板、不灵活,运用传统造园手法中的理水,自然蜿蜒的水岸线将各功能区域有序连接,蜿蜒曲折的道路丰富了游览体验。自然的布局使整个酒店景观的鸟瞰平面好似一只煽动翅膀翩翩起舞的蝴蝶,艺术形式感较好。本土植物和特色材料的选用以及对地域特色元素的运用使景观富有文化内涵,特色鲜明的地域风貌给度假者带来深刻的度假体验。5.4.1总平面图如图5-9总平面图,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以长弧形主楼建筑为区域重心,在区域的正北方是酒店的主入口,主入口两旁紧邻红塘湾大道,为建立酒店的宣传以及迎宾需要,将紧邻公路的入口设计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入口景观,并将其延伸致公路两侧的边界。穿过入口连绵的叠水,带你进入酒店的是8米宽的双向车道使出入车辆互不干扰,保证交通顺畅安全。距离入口最近的是宴会厅下区,宴会厅入口采用传统元素装饰,对比临近的大堂入口的宏伟气势显得简洁大方。背海面的景观给度假者留下第一印象,也为瞰海面酒店景观埋下伏笔。瞰海面是度假休闲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本案的设计重点。景观充分利用本案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条件,地势拔高的室外水上大堂吧视野开阔,在此处远看酒店其他景观是深入度假休闲体验的一种预告。待度假者安顿入住后,才开始一场如同古代文人雅客逃离世俗,借游园实现修身养性的一场休闲之旅。围绕主景池的中心区域是主体也是整体景观的中轴线,大面积的规划便于开展大型宴会活动疏散人流。中轴线以左是以“静”为核心的休闲地带,节点围绕水面平静的人工湖而分布;以右是以“动”为主的活动中心,围绕游泳池分布可借泳池之景。该区域环绕长条形主景池,被人工湖和游泳池两大水体包围,将“水”的主题贯彻到底,临水的曲岸在与其他景观节点的对景中无论看与被看都能达到很好的视觉效果。33\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图5-9总平面图Fig5-9Generallayoutplan图片源自:笔者自绘34\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5.4.2功能分区图5-10功能分区Fig5-10FunctionDivision图片源自:笔者自绘本案本着度假酒店景观休闲体验为主的重要属性,挖掘湾区的地域特色,以期打造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场所,为不同的休闲体验提供恰如其分的场所设计,使度假者在酒店中就能得到放松、自在游玩、享受阳光椰林大海、静心修养。按该酒店景观整体功能将景观分为六大功能区如图5-10,分别是:接待区主要有酒店三个入口景观组成是酒店的“门面”;静养区人工湖用水以静为主,水曲因岸、静以悟动,是为户外品茗、禅修、静养等活动提供场所;中心区由水上大堂吧和主景池组成,属于公共场所,视野开阔能够承担大量客流;儿童活动中心、戏水池、游泳池是公共娱乐活动集中区,该区人群活动动态大,属于偏闹的公共区域;户外就餐区通过填土拔高获得开阔视野,是以海景餐厅为中心辐射的公共区域,包含露天餐吧。35\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5.4.3交通规划图5-11交通规划Fig5-11TransportPlanning图片源自:笔者自绘如图5-11为了保障酒店交通顺畅,酒店设计了3个入口,这3个入口同时也是紧急消防救援的入口。位于红塘大道的主入口记忆红塘大道六横路的次入口连同酒店大堂下客区,保障的酒店背海面接待区的消防安全及交通通达。次要车道作为交通补充,使车辆通达到停车场位置。位于红塘大道六横路近海的次入口主要功能是保障瞰海面(酒店室外环境中人流量最大的区域)的消防安全。酒店景观的内部主要园路是3米宽的主干道,蜿蜒盘旋的布局在酒店景观中36\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连接着各功能分区,可通电瓶游览车也可步行。次园路作为主园路的补充是为度假者穿行于各个节点之间,提供更加幽静的散步体验。次园路的设计更加灵活多变,并结合各节点的组景形式进行植物组景、铺装变化,体现师法的自然造园手法,丰富度假体验。5.4.4景观轴线分析与节点视线分析图5-12轴线与节点视线分析Fig5-12VisualLineAnalysis图片源自:笔者自绘“相地合宜,意在必先”,本案在景观轴线和节点视线上,是通过前期场地的充分调研,并结合建筑形态条件进行前期规划的。景观设计充分结合主建筑形态形成景观建筑一体化如图5-12,“西南—东北”的景观轴线将整个酒店斜对角分割,相比正南北方向的平面布局在视觉上取得更好的效果,车流交通也更加通达。中间高四周低整体平坦的地势条件有利于对景和借景,尤其是酒店朝向基地西面和南面的景观示范区,获得更好的视线,运用借景将酒店外的良好景观收入眼底。37\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5.4.5植物分析表5-3本案植物选择Table5-3Alternativevegetation表格源自:笔者整理乔木桫椤假槟榔海南椰子黄皮树水蒲桃雨树酒瓶叶子大树菠萝杨桃树凤凰木大叶紫薇秋枫琴叶榕鸡蛋花柚子灌木、草本植物黄鸟蕉红鸟蕉花叶艳山蝎尾蕉金边虎尾紫云藤海芋姜兰38\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蒲葵蜘蛛兰银边草翠芦莉旅人蕉决明肾蕨龟背竹琴叶榕金脉爵床鸭脚木巴西牡丹大叶青铁龙船花雪花木文殊兰白掌琴丝竹鸟巢蕨圆叶轴棕马鞍藤本案在设计上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和营造,三亚红塘湾的气候和土壤养育了种类丰富的植被,多数植物值得保留,介入设计手法将部分植被进行搭配种植,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据笔者对本案基地的实地考察,如表5-3挑选了15种三亚本土乔木,28种灌木、草本植物,种类丰富的植物类型选择,可以在景观设计中营造浓郁的自然生态氛围,同时形成舒适宜人的微气候。例如三亚沙滩上常见的厚藤学名马鞍藤,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有祛风除湿、拔毒消肿的药用价值,是大自然对滨海的馈赠,有“海滨花后”的美名。在该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中应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深度挖掘并利用这一馈赠:一、保留滨海原有马鞍藤。展现滨海原生植被风貌,更保留一份野趣。二、设计植物解说牌。让度假者对植物的欣赏不止于以往的感叹各类植物的茂密与美丽,而是对植物的名称、习性甚至功效有所认知,形成一种新的求知体验。5.4.6节点设计一、入口设计39\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传统造园中叠山理水中表达诗情画意的主观情感,本案在传统造园手法中继承创新,使用当地特色石材堆砌叠石结合叠水,并运用现代喷泉技术,形成动态景观完成传统意向的现代重构。宴会厅入口如图5-13,提炼传统中式元素,结合现代几何,简洁大方。图5-13宴会厅入口Fig5-13Entrancetothebanquethall图片源自:笔者自制二、室外水上大堂吧效果图5-14室外水上大堂吧效果Fig5-14Lobbybarrenderings图片源自:笔者自绘室内功能室外化是度假酒店景观的发展趋势,本案本着继承创新的设计理念,利用大堂吧这一很能代表酒店整体气质的公共休闲区域,进行大胆创新,将其移40\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到室外如图5-14。度假酒店景观重视为住客提供休闲惬意的场所怡情养性与传统造园中重视为文人雅集展开一系列文艺活动一样,都是重视休闲体验的表现。此外,本案室外大堂吧还有效利用了基地条件:较高的地势也视线开阔,远借东、南面的景观示范区,近借主体水池周边景致。大堂吧最大的亮点是基于人的亲水性和猎奇心理设计水面下沉休憩平台,让度假者置身于平静的水面获得独特的休闲体验。三、天台茶吧运用当地特色木板拼花的民间工艺作为装饰搭配当地元素植物,形成独具地域风情的景观环境如图5-15。图5-15天台茶吧Fig5-15Teabarofroofttop图片源自:笔者自绘四、下沉庭院下沉庭院是本案的又一设计亮点。本案建筑含负一层,如何使住客在负一层中还能引入自然光线、呼吸新鲜空气、亲近自然,利用增设下沉庭院的方式将自然光引入负一层如图5-16,并通过植物花木配置营造庭院内的微景观,丰富了本案景观层次。图5-16下沉庭院效果Fig5-16Sunkencourtyardrenderings图片源自:笔者自制41\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五、海景餐厅以海景餐厅为重点,打造娱乐活动区。为了使海景餐厅与其他区域实现对景和借景,以获得最佳视线,将海景餐厅地基进行1.2米的填土抬高工程如图5-17。图5-17海景餐厅Fig5-17Seaviewrestaurant图片源自:笔者自制42\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六、望亭活用传统造园手法中的框景,在湖心打造望亭,由四个窗框望去可获得不同景致,丰富了视线体验,湖心的地理位置便于借景和对景,形成处处有景的观景效果。图5-18效果图Fig5-18Perspective图片源自:笔者自绘七、茗香榭、全景SPA顺应度假酒店室内功能室外化的发展趋势,为休闲活动提供室外场所,使度假者既能获得室外良好景观视线又能展开室内休闲活动,尽享度假乐趣。图5-19茗香榭Fig5-19Tearoom图片源自:笔者自绘43\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图5-20全景SPAFig5-20ApanoramicviewoftheSPA图片源自:笔者自绘图5-21鸟瞰图Fig5-21Perspective图片源自:笔者自绘44\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第6章结论与展望6.1研究结论本文基于传统造园手法的解读,对度假酒店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随着度假旅游的发展,度假酒店成为非常重要的休闲场所之一。度假本是一种逃离,一种新的遇见,而度假酒店景观的设计形式与方法却长期拘泥于一些鸡肋的既定形式,失去目的与内涵的形式就只是形式,是对资源的浪费,是对体验的无视。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在这样的泥泞中长时间挣扎不前,缺乏指引而迷失。传统造园手法之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体运用上一方面要符合度假酒店景观的特征要求,另一方面要符合其发展趋势满足时代需求避免时代局限性。笔者将古人造园的思维与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相关联,获益匪浅。中国传统园林注重师法自然、诗情画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现代人们追求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诉求不谋而合。遵循“因地制宜”的造园手法,满足今天度假动机中求新求异的的消费心理,让度假者跳出原有生活去体会不同的风土人情以获得舒适的度假体验。循序渐进的空间处理手法在引导、组织功能活动上具有指导意义。在视域控制的空间技法上采用传统造园中对比、衬托手法来达到互妙相生、丰富视觉、扩大视域范围的效果。本文将理论研究结论运用于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设计中,研究问题得以实践检验,具有现实意义。6.2工作展望中国传统造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融汇了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艺术,精妙的造园手法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宝贵经验。前辈大师对传统园林的研究颇多、成果斐然,如果能深入浅出,将这样的手法转化为策略指导,运用到当代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当中发挥其价值,无疑将是设计师、度假者的一大福音。而时代的变迁给这门穿越时空的“联姻”造成层层阻碍。如何拨云见日,还需要对传统园林有更深入、透彻的理解和解读,以及对度假酒店景观的广泛考察和实践调研。我们在继承和发展的心态上,不仅要把重心放在对过去的研究和分析,更迫切的是要结合当代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基于传统方法解决当代问题,与当下的新技术、新材料发生关联,去粗取精。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本质却不曾改变,度假酒店景观过去模仿西方的过程中的呈现出很多问题。作为高端休闲场所,度假酒店景观应该有更高的艺术标准和独特内涵的融入,国内设计师应该有效利用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深刻认识的优势,基于传统且发展创造,探索一条具有实践价值的解45\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三亚红塘湾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决之道。如何将传统造园的精妙之处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运用于方案设计之中,是值得每一个设计师思考的问题。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对本课题的研究还比较浅显,本文的不足之处还需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完善,我愿为之不懈努力。46\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致谢在准备毕业的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不断收集、分析资料,专业上温故知新,充实的学习使我获得更多知识。在论文即将完成的时刻,我由衷感谢我的导师杨吟兵教授对我学习上的引导和教诲,同样感谢系上的其他老师对我论文的指正及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论文题目的选定、研究范围的界定、研究框架的确定以及后续的补充调整,使我的论文研究方向日渐明朗。导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悉心的指导,从开题到现在不断指引我多看、多想、多做、多学。同时感谢的同门及同学在学习上对我的无私帮助,让我获益匪浅,是他们的陪伴让我度过了一段最难忘的学生生涯。最后还要感谢本论文的各位评阅老师,感谢您为本论文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会更加努力学习。邱悦二零一八年春于四川美术学院47\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注释注释[1]苏州园林博物馆,园林文化馆文字解说,2018.01[2]章利国.造型艺术美学导论[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34页[3]金学智.审美之窗[A].艺术世界.1985(2),第21页[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309页[5]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290页[6]朱守训.酒店度假村开发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7]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484页48\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英)弗雷德·劳森著;王小兰译.酒店与度假村:规划、设计和重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9[2]陈晋略.酒店[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3]杨明涛.度假酒店[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4](美)罗伯特·克里斯蒂·米尔著;李正喜译.度假村管理与运营[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9[5](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7]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8]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9]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1]李泽厚.美的历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2]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13]马锦义,武涛.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及博鳌索菲特大酒店景观设计[A].世界建筑导报.2008(6):10-13.[14]周飞.基于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的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2011[15]韩军.空间情节理论在度假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2[16]龚乐.基于建筑与景观融合方式下的度假酒店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17]李振杰.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18]刘石磊.风景旅游区度假酒店设计的地域性表达[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8[19]熊瑶.中国园林现代意义[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20]吕文博.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空间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21]王湘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启示[D].湖南:湖南大学.2005[22]薛照明.园林体验以现象学视角解读中国古典园林[D].天津:天津大学[23]郭晓娟.一体化理念下的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以长春净月潭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为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549\n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附录附录[1]2016.03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验化发展方向”发表于《明日风尚》ISSN1673-8365;[2]2016.06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与当下的关系”发表于《城市地理》ISSN167-2508;[3]2017.03论文“传统装饰符号在当代酒店设计中的艺术化运用”发表于《现代园艺》ISSN1006-4958;[4]2017.05论文“传统造园在酒店中餐厅设计中的应用——以海口万豪项目为例”发表于《拓》.ISBN978-7-112-20730-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2016.06.07~06.18参与“中澳跨学科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6]2016.09~2017.02参与“深圳广田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站”;[7]2015.10~2018.06参与“十二五重大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项目,负责造房工艺(屋基装修)子项目的研究工作;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