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8.50 KB
  • 2022-05-13 09:12:46 发布

植物在城市道路景观中的配置应用研究2

  • 7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景观植物在城市道路景观中的配置应用研究 ——以长沙、株洲为例 中文摘要在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要素中,最重要的自然要素就是景观植物,它们拥有着活泼的生命力,表现力,在生长中变化,在变化中生长,以优美的外表和内在的芳香示人,一般人们在景观设计中,把景观植物称为“软装”。而且它与其它自然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着。而城市道路景观,作为城市景观体系中最重要的“线型景观”—道路景观,论文研究了目前乔灌木、地被景观植物、藤本景观植物和草本景观植物在现代城市道路景观中,中部城市道路景观配置设计方向和规则式、组成现代景观形式的景观植物配置设计方向,发现了各个景观植物配置设计方向存在的问题和可取之处。本文从景观历史发展的角度总结了中部城市道路中植物景观风格和形式的发展过程;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以图片和作者考察的照片作为感性认识的材料。论述了景观植物在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快速道、城市支线道和城市步行道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设计观念、景观类型、设计方法和景观植物配置的演变过程,以此为基础,分析可取之处作为今后发展的基础。追溯影响城市道路景观植物配置设计发展的科学技术和自然观等主客观因素,阐明城市道路景观植物配置设计发展的推动力是环境观深化、科学技术进步与美学欣赏水平的提高。论文提出现代审美角度、科学技术引入后的城市道路景观植物配置设计的新的方向,即从美学、色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角度拓展城市道路景观植物配置设计的研究层面。剖析道路景观的实质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提出城市道路景观应能反映地域历史文化、自然审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特征;重点强调植物景观的自身属性及功能,旨在拓展中部城市道路景观植物配置设计的科学内涵。引入城市景观“点、线、面”的概念,倡导城市景观设计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使其成为新的设计观念;在景观学中景观植物审美与景观审美密切相关,提出应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体系的设计方向。综合景观植物与环境、景观植物与色彩、色彩与美学诸多要素的关系,指出景观植物配置在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顺应自然演变规律,形成体现地域特征,展现生境特点的持久稳定的宜人的景观植物单体或群体的空间并提出建立体现科学背景、与当代自然观适应并汲取古今设计经验的植物景观设计观念。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景观植物配置32\nABSTRACT Inthemodernurbanroadlandscapeelements,themostimportantnaturalfactoristheplant,whichhasalivelyvitality,expressiveness,inthegrowingchanges,changesingrowth,withbeautifulappearanceandinternalaromaticshow,generallypeopleinthelandscapedesign,theplantcalled"softdress."Andothernaturalelementsanditexistsbetweentheclosecontactandinteractwith.Theurbanroadlandscape,urbanlandscapesystemasthemostimportant"linearlandscapes"-roadlandscape,thepaperstudiesthecurrenttreesandshrubs,groundcover,vines,plantsandherbsinthemodernurbanroadlandscapeinthecentralcityroadlandscapeconfigurationdesigndirectionandrule-basedformofmodernlandscapedesigndirectionintheformofPlants,LandscapePlantsfoundinthedesigndirectionofalltheproblemsandmerits.Fromtheperspectiveofthelandscapesummarizesthehistoricaldevelopmentofthecentrallandscapeofplantsinurbanroaddevelopmentprocessofstylesandforms;useofcomparativeanalysis,summarized,andcasestudiesandothermethodsofanalysistoexaminepicturesandphotos,asperceptionsofthematerial.Discussesthemainroadinthecityplants,urbansub-trunkroads,urbanfast-track,urbanfeederroadandurbanwalksinthedesignlandscapedesignideas,landscape,designandplantconfigurationevolutionasabasisforanalysisdesirableplaceasabasisforfuturedevelopment.Retrospectiveofurbanroadlandscapedesignanddevelopmentofplantconfigurationviewofnature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subjectiveandobjectivefactorssuchastoclarifythedesignofurbanroadlandscapeplantconfigurationviewofthedevelopmentisdrivenenvironment,thedeepening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ogressandraisingthelevelofaestheticappreciation.Thesisofmodernaestheticpointofview,scienceandtechnologyaftertheintroductionofurbanroadlandscapeplantconfigurationdesigninanewdirection,fromaesthetics,colorscience,ecologyandotherdisciplinestoexpandurbanroadangleconfigurationdesignoflandscapeplantlevel.Analysisoftheroadistheessenceofthelandscapesurround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peopleandproposedurbanroadlandscapeshouldreflectlocalhistory,culture,naturalbeauty,environmentallyfriendly,resource-savingfeatures;emphasisonlandscapeplantsandfunctionsoftheirownproperty,toexpandthecentralcityRoadLandscapePlantsdesignedscientificconnotation.Theintroductionoftheurbanlandscape"point,lineandplane"concept,topromoteenvironment-friendlyurbanlandscapedesign,resourceconservation,makingitanewdesignconcept;inLandscapeArchitectureandLandscapeaestheticsofplantscloselyrelatedtotheaesthetic,bothshouldbepresentedasresearchsystemas32\nawholethedesigndirection.Integratedplantandtheenvironment,plantandcolor,colorandaestheticrelationshipbetweenthevariouselementsthatplantconfigurationinthelandscapedesigntrends,complywiththelawsofnaturalevolution,theformationreflectstheregionalcharacteristics,habitatcharacteristicsshowalastingandstablesingleplantorapleasantgroupproposedtheestablishmentofspaceandreflectsthescientificbackground,andcontemporaryviewofnaturetoadaptandlearnfrompastandpresentexperienceinthedesignlandscapedesignideas.Keywords:UrbanroadsLandscapeDesignLandscapePlantsConfiguration目录1.1课题研究背景 1.2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4研究内容与方法1.5主要内容和创新点1.6城市道路景观植物配置相关概念 2景观植物与现代城市道路景观 2.1城市道路景观文化 2.2景观植物与现代城市道路景观小结:3人类行为及心理活动需要与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的植物营造 3.1人类居住出行行为心理理论研究 3.2现代城市居民出行活动研究32\n小结: 4景观植物在现代城市道路景观中的搭配 4.1现代城市道路景观中常用景观植物现状概述 4.2尽管植物在现代城市道路景观中的层次对比效果4.2.1株洲天台大道道路景观中植物应用 ——在城市次干道景观中植物配置案例剖析 4.2.1株洲嵩山路景观中植物应用 ——在城市支路景观中植物配置案例剖析 4.2.3长沙黄兴路步行街道路景观中植物应用 ——在城市步行街景观中植物配置案例剖析长沙潇4.2.4湘大道道路景观中植物应用 ——在城市快速道景观中植物配置案例剖析 4.3景观植物赋予现代城市道路景观多彩生命小结: 后记 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致谢32\n第一章绪论 ●研究背景●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城市道路景观植物配置相关概念32\n1.1课题研究背景城市伴随着道路形成而出现。当人们营城建屋以后,为了相互间的往来交流,在建筑之间留下了许多线性空间,这便是最早的城市道路。最早期城市道路主要作用是交通,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城市道路的各种社会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多样。总结起来,一般可以将城市中道路分为交通性道路及生活性道路。这些道路联系着城市的各种功能区,他们常常兼具着交通性、景观性、生态性三大功能。在城市道路中散步、交流、餐饮、娱乐、购物等各种活动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乐趣之所在,成为城市生活中亮丽风景线。除此以外,城市道路系统还要承担继承区域传统文化,满足各类人审美需求等一些非物质性的重任。城市道路不但是连接城市各功能区枢纽,而且反映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已成为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环境景观的重心。凯文·林奇在《城市的意象》一书中,列举了形成城市形象五大元素,道路是处于最重要地位的,它对城市功能划分、城市枢纽、城市景观、城市空间构成都有着重要作用。城市道路与城市的关系好像人体与体内血脉一般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美国建筑大师J雕各布斯说:“每当我们想到城市,首先闪现在脑海中是道路和广场。道路有活力,城市也有活力;道路沉闷,城市也将沉闷。”[2]可以这样说没有城市道路,不能称其为城市。城市道路的作用及其交通功能很容易就能被人们所理解,但随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道路系统在城市生活中将会扮演更多各式各样的角色。因此城市道路景观作用不容忽视。“让我来看看你所在的城市,我就能说出生活于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内涵上追求的是什么。”[3]伊利尔·沙里宁这一句话表明从城市面貌中可以观察到它主人的文化程度,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子的居民就会有什么样子的城市,同样的,有什么样子的城市就有什么样子的居民。城市道路不但具有物质属性,同时还具有文化特征,由于历史沿袭加上文化沉淀,融入了该区域民族的环境特色、区域风俗价值观念及各种文化思想,这些集中展现在城市道路整体景观特色上。无论是经过严格规划的规则道路,还是不规则自由发展形成的道路,经过上百年逐渐演变,呈现出自然、奔放、看似随意的文脉;另外,城市道路界面精致入微的细节也是成为顺理成章的副产品。不同地区道路又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这种地方特色既是自然环境、社会现象的总和;又是时代科技和材料的具体体现,从而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城市道路风景。本文以文化性思想理念为依托,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入手。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以及各种研究方法,探索一套能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文化基础,为体现城市具有文化特色道路的景观设计理论。通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文化特色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以南京市主要城区道路为研究对象,营造具有文化特色景观廊道,建立有节奏的城市空间,提高城市道路视觉空间质量和“人性化”32\n城市道路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能够体验人文精神的场地。立足于现实,努力寻求城区道路景观设计与文化的结合点,不断探索城市道路景观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统一,营造出具有文化品味以及具有独创风格的现代化城市道路环境空间,建构现代化城区中富有特色的全新城市道路景观是本文的研究的目。1.2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创建园林专业之始,在园林教育中特别强调景观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对于植物景观配置的艺术性、功能性缺少全面的了解。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纲要》一书中,“有关于植物题材”一节中对植物种植设计进行了概要论述。朱钧珍等学者在1981年编写了《杭州园林植物配置》的专刊,从园林元素的关系层面对杭州植物景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究和总结,这一阶段的园林景观研究侧重于诗情画意的情境表达和艺术手法来表现植物景观。1994年,苏雪痕在专著——《植物造景》中提出“植物造景就是运用各种乔木、灌木、藤本与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特色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植物本身特有形态、线性、色彩等自然美,通过植物配植形成一幅幅美丽画面,供人们驻足欣赏。”通过探究自然群落一般构成,从自然群落组成结构、季相变化等不同角度探寻自然群落演变规律,提出园林植物景观群落栽培方式。汪菊渊序言中提出植物造景应该以自然之美为主要原则,指出创造自然植物景观效果将是园林景观植物造景的发展趋向。2003年,卓丽环在《城市绿化植物应用指南<北方本>》一书中指出应该通过选择栽培更多乡土树种应用于城市园林,这对于提高园林造景水平有非常着重要意义。同时还指出,从风景园林建设整体来看,每个城市植物造景有自己的独特性是必要的。陈志华所著的《外国造园艺术》,完整地系统地介绍外国造园艺术四个主要流派以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和伊斯兰园林)的同时,还对各个时期常用景观植物种类以及其配置方式也有所提到。2006年,陈英瑾、赵仲贵编写的《西方园林现代景观植物栽植设计》是到目前为止比较系统全面介绍西方现代景观植物配置设计著作。作者从设计与园艺结合的角度,系统介绍西方现代植物景观设计流派与现状,总结当代西方植物配植设计的几个明显特点:师法自然、满足种类多样性需求、各种主题花园、本土园林植物配植和生态园林以及全民重视的社会气氛。2004年,赵世伟等学者编著的《园林景观植物配植设计与应用》一书中以建立园林植物图片数据库的形式,介绍了景观植物的种类和部分应用案例。其中在有关园林植物造景配植设计原则中,作者提出了:均衡与变化、简洁性、对比、节奏与韵律、统一性与重复性、序列的原则;园林植物的个体尺度与场地尺度;景观植物外形、质感、色彩等的应用原则;以及园林景观植物配植形式构成应用原则。32\n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的朱建宁教授提出:现代植物景观配植设计不应是大量植物品种的堆积,也不应该再局限于展示景观植物个体形态美。而是要去探求植物形成的空间序列尺度、反映出具有地域性景观特征的园林景观植物群落以及整体景观效果。他还提出现代化植物景观设计应该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自然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时间性原则、地域性原则以及经济性原则。于此同时,朱建宁教授指出:“现代植物配植设计的发展趋势,就在于充分地了解地域性自然林园风景中植物景观形成过程与发展规律,并且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景观植物配置。” 2006年,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李雄在课题为《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指出,应该要从空间形态的限定元素、构成方式、类型等方面着手,阐述园林景观植物造景方法。 1.2.1国外城市的道路景观中植物应用相关理论研究美国号称为“车轮上的国家”,汽车不仅仅颠覆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并且融入了美式特色,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有文化,对他们的生活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驾旅游、享受沿途景色是许多美国人最常进行的娱乐方式,不管是工作或者是旅游,他们始终在寻求一种速度的体验和乐趣。道路作为交通运输载体,既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同时又承载着展现多姿多彩的地域美景,营造安全、宜人、舒适的行车环境的任务。因此,美国的道路建造者十分重视道路景色和环境保护工作。同时,美国作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始发地,其设计理念对道路景观及周边环境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现代景观突出特点是将整个国土区域面积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而景观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则需要依靠道路交通系统来支撑。为了指导道路景观及其环境设计,美国公路部门与运输员工协会(AASHTO)一起出版发行了交通景观与环境设计指南,许多州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道路景观设计指南,来指导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美国公路景观与环境设计指南对我国的城市公路景观设计有着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本文对此给以介绍,以期望能推动我国道路景观规划健康发展。 1.2.1.1国外城市道路景观中植物应用研究概论西欧西欧代表性园林——法国园林和意大利园林,植物景观配植多为规则式,或者是将植物修剪为各种几何图形。16世纪的意大利园林中,树木较多以常绿树为主,沿着园径和园墙密植,并且修剪成绿篱或绿墙,台地上还布满了用小叶黄杨或是柏树修剪成方块状的绿色植坛。18世纪以后,英国出现以开阔平坦的草坪、自然栽植的丛林、蜿蜒的园路小径为显著特征的英国自然风景林园。现代的西欧各个国家,由于环境恶劣问题日益严重,又受城市环境生态性的要求和影响,植物配植趋向于自然化,并注重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在园林植物选择上考虑充分经济效益而且尤其重视景观植物配植中视觉艺术效果。  日本日本庭园景观植物配植多为自然式,但也注意景观植物的造型艺术美。树种选择以常绿树为多。尤其是松柏,经常被修剪为一定形状,成为日本特有的风格,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树木整形修剪方法,称为──“刈込”;同时,比较重视各种秋色树种的搭配,如成片状栽植的槭树林等。树丛配植往往采用三对一或者二对一或者五对一等方法,使游客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整片树丛每株树木。在房屋周边,常种叶片硕大的棕榈科景观植物与芭蕉等,以形成“听雨声”的园林声景意境。在瀑布泷口常常配置若干大小乔木或灌木丛,把瀑布的部分遮挡住,可以增加景深感。庭园中地面也常用藤蔓、小型竹类、羊齿类、藓苔类、蕨类、细草等矮小植物覆被。32\n苏联苏联园林向来比较重视植物配置,苏联植物配置学家首先将园林植物按其形态色泽特性进行分级与分类,如将冠形分成匍匐形、椭圆形、卵形、球形、圆锥形、宝塔形、伞形以及垂枝形等多种;绿色叶子按色度分成青绿、黄绿与灰绿这三种;将花形花序分成不同的六类。搭配植物时,应从平面、立面、色彩和树丛疏密程度各个方面考虑景观植物艺术构图和风格特征。同时,还从林学的视觉角度注意栽植的乔木与灌木比例,针叶与阔叶树比例,树木疏密程度及树种比例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理论。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景观美学以及环境兼容性是景观道路设计的重要组成因素。道路设计是由许多成分构成的,包括线条、边坡、纵断面、交叉区、排水系统、建筑、交通设施与植物种植等。对特定场地项目进行设计时应该发展和精练这些因素,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场所精神特征和环境问题。 1.2.1.2国外城市公路景观中植物应用原则研究概述道路景观以及环境空间设计目标包含:保护敏感陆地和水域、增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周边环境的兼容性、提高项目视觉品质、减轻对环境质量负面影响等。为此,道路交通项目方案从规划和选线开始,就严格依照国家环境政策进行环境规划和探究,制定景观及其环境设计原则,并且将其贯穿于道路设计、施工、运营以及维护等全过程中。景观与环境设计是由多个专业、多个学科共同协作完成。这些专业学科包括了环境科学(例如土壤科学、花卉学、水和空气化学、生态学、园艺学、树木学、森林学等),社会科学(例如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以及规划设计专业(如城市规划、建造工程学、交通规划、景观设计、建筑学以及建设管理等)。这种协作始创项目开始的早期阶段,以确保项目团队能代表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考虑,保证项目完成最优化。1.2.2国内城市道路中景观植物应用相关理论研究道路设计发展与其所处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相适应。近几十年来,因为工业高速发展,都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交通事业迅猛发展,城市道路交通类型与网络日益趋向复杂化,以及道路两边建筑物功能改变等,过去简单栽种两行行道树的景观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众生活要求及审美变化,“行道树”这个名称也被“街道绿化”所代替。道路景观植物配植可采用铺草、栽树、种花等各种措施,能够改善城市中心小气候,净化空气,划分交通路线,降低车辆与人流的噪音,以及防火和美化城市环境空间。公路景观在功能、形式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例如澳大利亚的堪培拉,道路分车带一般有10多米宽;朝鲜平壤在主干道两侧设置1米宽绿带;俄罗斯莫斯科特别强调将行道树、林荫路和防护林三者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绿色廊道”。我国城市道路景观发展非常快,基本能做到修路与景观营造双管齐下。伴随着城市中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道路开始迅猛发展。道路景观都普遍采用行道树、分车带、立交绿地、交通岛和路侧绿带等形式。北京在路侧绿带上进行采用微地形尝试,取得可喜成效。沈阳、天津、西安、合肥等许多城市结合了旧城改造,建立“滨河公园”与“环城公园”32\n带状绿地,对改善老城区生态自然环境,平衡城市公共绿地地块分布起到关键作用。不过,目前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交通环境体系还有着很大差距。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主干道以及快速路一般能得到重视,而次要道路和支路未得到重视,而且路网密度相对于欧美国家较低,交通运输压力较大。 1.2.2.1国内景观植物在城市道路景观中应用研究概述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如何运用环境学,园林美学等各种不同学科交叉支撑的道路环境景观设计,创造令人赏心悦目的车行环境与步行街道。对于每位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设计师来说,面对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道路环境建设,设计一条美观、经济、生态、环保、和谐的景观道路,不仅是对设计的肯定,而且对城市健康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来说,都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好事。景观植物配置在城市景观道路设计中占据着关键位置,道路景观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工作等休戚相关,道路景观优劣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一个城市印象和评价。对于一名设计来说,不管是设计哪一种类型城市道路,景观植物配置都要主观与客观地遵循生态学、色彩学、历史学原理,充分地挖掘城市丰富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宜人生活工作环境而努力。1.2.2.2国内景观植物在城市道路景观中应用环境研究概述以各种景观植物造景为主,营造生态园林景观的道路景观,是当今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方向。城市道路景观植物造景,是指用各类乔木、灌木、藤本以及草本景观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创造,景观植物处理方法,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彩、肌理等自然美(也包含把景观植物修剪和整形成一定形体)来设计与塑造道路景观植物景观效果,而彩叶植物是景观植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成分。在城市景观植物配置中,彩叶植物可以用于构图、协调色彩、组成绚丽的图案和不同时期的效果,在目前道路景观设计中成为新的宠儿,在城市道路景观植物配置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1.3研究目的及意义1.3.1研究目的通过本论文研究,希望能在设计富有地域特色的道路景观上有所总结与突破,整理总结一套合适的理论体系,为把当地文化更好的融入到道路景观处理上,使其符合自身身份和价值,打下理论基础。1.3.2研究意义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之下,景观设计趋于多元化、综合化。道路绿地景观作为城市景观设计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面临着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对城市最直接感受来源于道路,因此道路景观设计对于一个城市意象的确立有着重要影响。传统城市道路景观相对侧重于功能性、美观性以及安全性,而对于历史文化内涵在城市道路景观中的体现则是缺乏重视。因此该研究希望能在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方面对于道路的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4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研究内容的框架32\n1.4.2研究方法1.4.2.1理论总结理论研究是认识对象的关键和基础。只有通过进行深入理论研究,论者才能抓住研究对象本质性问题,为研究工作提供各种方法和指导。作者论文参考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对相关领域研究动态和成果有一个较为详尽的了解,对当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论分门别类的进行探讨和总结,并对各种理论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之间关系给予了相关分析。 1.4.2.2调查研究包含调查(usvrye),观察等方法。调查:针对研究对象,确定调查总体,选取样本,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观察:从观察的场所看,论者采取实地观察的方法,观察城市道路使用者的行为方式。从研究者的参与性来看,观察分为非参与性观察和参与性观察。本文通过对长沙、株洲等地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设计以及施工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对已建成的实例进行了分析、比较、综合的研究讨论和严谨客观的评价。在实地调研中,运用实录图像、问卷调查、观察、统计等多种方式全面又深入地研究了城市道路景观空间的特点。1.4.2.3实践探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化对研究对象的理论认识。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接触进一步认识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文化问题研究的迫切性。作者在读博期间,参与了与论文内容具有一定联系的实践工程与调研考察,丰富了理论的观点与方法,为论文最后的成果提供了一定的佐证。经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才确定了我博士论文的选题方向,也深化了我对研究对象本质的认识。32\n1.4.2.4多层次分析针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文化研究这一城市空间论题,力求从宏观层次到微观层次,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交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历史人文等多层次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整体、有机研究问题的效果。1.5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指出了到目前为止色彩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和三大构成对道路景观植物配置设计观念、方法所产生的影响,指出今后发展方向的推动力,以及推动途径和方法。2、对城市道路景观植物配置设计的观念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阐释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手法。3、研究强调借鉴其他领域的发展并恰当移植到本领域。能够将、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与专业分析结合起来以论述问题,提出以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如:借用景观植物地理学中“指示作用”运用于植物景观设计方法)。1.6城市道路景观植物配置相关概念城市道路景观植物景观是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景观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景观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运用艺术手法创造出表达某种意境或具有某种用途的活动空间的景观。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植物景观的设计是功能与美的艺术表达。景观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软质的东西。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东西,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东西称为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东西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植物景观属于软质景观,它是以景观植物为素材,运用艺术手法能创造出表达某种意境或具有某种用途的空间的景观。植物景观空间亦包括以景观植物为衬托而形成的“氛围”空间。植物景观以其建造材料——具有生命的绿色景观植物这一特殊性而别具特色。因为加入了城市公共空间,所以更多的是要考虑空间的性质、功能、尺度、形状等对植物景观设计的影响与需求,因为加入了人的活动,所以要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审美需求等对植物景观设计的影响与需求。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除了构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外,人们更为重视的是景观植物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景观植物除了能创造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景观植物具有吸收CO2,释放O2,滞尘杀菌、减弱噪声等多种生态功能,可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小结:本章为基础研究,主要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相关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主要观点、创新点。明确了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概念。第二章景观植物与现代城市道路景观 32\n●城市道路景观文化 ●景观植物与现代城市道路景观 ●现代城市道路景观对人的视觉作用 2景观植物与现代城市道路景观 2.1城市道路景观文化2.1.1关于道路景观设计32\n道路景观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位于喜马拉雅山麓连接印度与阿富汗的干道上种植了三行树。公元前7世纪的罗马城的主要道路就种植有行道树,我国周秦时代已经开始种植行道树,这些可谓道路景观的雏形。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兴起,交通的发展,道路景观越来越得到重视,突破了以往几行行道树的简单模式,取而代之出现了园林大道的绿色艺术新景观。道路景观对于城市景观、城市意象的确立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主导者人们对城市的主观体验。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市民的审美意识、风土人情、文化修养以及精神面貌等。道路景观由三类元素构成:界面、节点、细部设施。在满足道路景观多方面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无论从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都将引导人民对城市进行积极感受,并进一步发掘城市的内涵,体验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强化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2.1.2关于景观设计中的文脉表达一个区域的气候、植被、地形地貌、资源和物产、历史和人文、民风民俗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独特的环境。每个城市的历史都具有唯一性,不可能复制,因此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性,显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城市与其所处的区域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是景观园林的固有属性,是对特定地方自然因素和特定人文因素的表达,体现了景观园林与所处地域的必然联系。在国外,景观的营造自古也融入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古埃及时期的景观突出了对神的崇拜,希腊时期的景观是民主政治的象征,罗马时代的景观充满英雄主义气概,伊斯兰园林景观营造梦幻的天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景观人文气息浓郁,巴洛克时期的景观体现了王权的辉煌,古典主义时期的景观充满理性的光辉。我国的很早就开始了造园活动,明清时达到了鼎盛,园林景观的营造充分与文化融为一体,文人园就是重要的代表,山水诗画相生相长,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含义深刻。到了现代,人民日益强调本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只有将设计根植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脉中,展示本土特色,才能提高艺术层次,唤醒与强化城市文化意识,提高生活品位。论文的选题是地域文化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表达研究,结合道路景观自身的特点,避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硬设计思维模式,积极展现当地道路景观设计的地域特色,探讨如何更好的运用当地文化作为设计元素,将其融入到当地城市道路景观景观的设计中去的理论,使其景观更好的吻合该道路的身份以及价值,并富于地域特色。2.1.3什么是现代城市道路景观在进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会发现不同的城市道路在城市生活、生产活动中所起作用不同,而城市道路因其结构组成与交通运输的错综复杂,很难用单一的标准分类.通常根据道路在城市活动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根据城市道路的交通特征可将城市道路分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结合国内外已建成的景观路,城市道路从景观特征的角度可划分为城市交通性道路、城市生活性道路和城市步行商业道路.2.1.2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的涵义32\n在城市道路空间中,视觉可见的文化表象多体现在城市道路的名字上面,进出口形式、城市道路两边的里面装饰、道路景观、街头雕塑小品设施、路标指示、广告牌、文化标志等方面。还有一些引申的文化特征,比方民俗民风、交往交际礼仪、服饰文化以及饮食也蕴涵了很多文化特征。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对环境友好的需求增多,道路空间环境也日愈几句恶化,城市道路景观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成为城市形象的最重要一环之一,成为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所以,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就需要高质量、高品味、高艺术以及要求渗入更多的文化底蕴。2.1.3现代城市道路景观概念的界定现代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开放体系,人群参与休闲活动体系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有其自身的自然属性,又有其引申的文化内涵,是非常复杂的人工化的生态系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既有人文的精神的一面,又又生态的、生理的的一面。而现代城市景观就必须要满足居民两个方面的要求,不仅要满足环境友好、视觉感受、嗅觉感受等各个方面的表面需求,又要满足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需求,还有对城市文化塑造方面的作用。 2.2景观植物与现代城市道路景观就是按景观植物生态习性和城市道路景观布局要求,合理地将各种景观植物(乔灌草、草皮和地被景观植物等)搭配组置在一起,以发挥它们的生态功能和观赏特性。园林景观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景观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景观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景观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 2.3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生态性原则2.3.1让自然做主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生态系统的服务(Daily,1997)。这些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减缓洪灾和旱灾的危害;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土壤的和土壤肥力的创造和再生;作物和自然植被的授粉传媒;大部分潜在农业虫害的控制;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从中人类获取农业、医药和工业的关键元素;保护人类不受紫外线的伤害;局部调节气候;缓和极端气温和风及海浪;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启迪,以提升人文精神。  所以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和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我们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2.3.2发挥自然景观植物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Gaia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Lovelock,1979)。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自然的自设计能力,导致了一个新的领域的出现,即生态工程(ecological32\nengineering),传统工程是用新的结构和过程来取代自然,而生态工程则是用自然的结构和过程来设计的(Odum,1989)自然系统的这种自我设计能力在水污染治理、废弃地的恢复(包括矿山、采石坑、采伐迹地等)以及城市中地带性生物群落的建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景观设计师MichaelvanValkenburgh设计的GeneralMills公司总部(位于Minneapolis,Minnesota).的项目中,设计师拟自然播撒草原种子,创造适宜于当地景观基质和气候条件的人工地被群落,每年草枯叶黄之际,引火燃烧,次年再萌新绿.整个过程,包括火的运用,都借助了自然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的自组织能力(Cerver,1997)。在废弃矿山的恢复中,除了常规的用植被来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外,还可以利用地貌过程来开启自然恢复过程(Duque,etal,1998)。  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几千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洪水这样的自然力,应因势利导而不是绝对的控制,古人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充分认识自然的能动性,用竹笼、马槎、卵石与神为约,造就了川西平原的丰饶。大自然的自我愈合能力和自净能力,维持了大地上的山青水秀。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能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之中(俞孔坚等,2001)。生态设计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2.3.3城市景观设计遵循的边缘效应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FormanandGodron,1986;Forman,1995)。边缘带能为人类提供最多的生态服务,如城郊地的林缘景观既有农业上的功能,又具自然保护和休闲功能,这种效应是设计和管理的基础(FryandSarl?v-Herlin,1997)。然而,在常规的设计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很少把这种边缘效应结合在设计之中。在城市或绿地水系的设计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水陆过渡带上生硬的水泥护衬,本来应该是多种景观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只有曝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又如在公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会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又如,建筑物的基础四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带,而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的人工地被。除此之外,人类的建设活动往往不珍惜边缘带的存在,生硬的红线把本来地块之间柔和的边缘带无情地毁坏。   所以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2.3.4生物多样性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意(Wilson,1992),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SimVanderRynandCowan,1996)。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对这一问题,生态设计应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即: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动景观植物种群;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尊重各种生态过程及自然的干扰,包括自然火灾过程、旱雨季的交替规律以及洪水的季节性泛滥(Nossand32\nCooperrider,1949)。关于如何通过景观格局的设计来保持生物多样性,是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Forman,1995;俞孔坚、李迪华,1998)。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市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曾一度被观赏花木和栽培园艺品种和唯美价值标准主导的城市园林绿地,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最重要的设计指标。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乡土杂草比异国奇卉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价值;五星瓢虫和七星瓢虫是同样值得人们珍爱的,勤于除草施肥、城市绿地管理者的形象不应是打药杀虫的小农。通过生态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才是未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 2.3.1体现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对地域特色中自然要素的挖掘,应该充分结合当地景观特点。看其是否符合当地地形地貌特征,是否符合当地的气候环境。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的差异性来挖掘地域特色。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特点,会形成鲜明的植物景观,如广州地区,夏季炎热、持续时间长,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选择高大的亚热带树种,给市民带来足够的绿阴,同时又能形成浓厚的亚热带风光;北方地区如北京、河北等地,四季鲜明,在景观种类上应充分突出四季美景;哈尔滨地区,冬季寒冷,突出北方冰城独特景观;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然生态环境改造方式的差异性来挖掘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设计师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改造方式有所不同,间接或直接的造成广场的地域性差别。通过研究城市中的地域文化、历史沿革、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历史遗迹等来挖掘出其地域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之中,这对于继承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保护传统城市空间与传统建筑、改善城市环境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使城市道路景观光彩大增,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典型实例如东莞市的东莞大道。在构思上以岭南史文化为主线,以学亚热带景观植物魔纹为中心,通过挖掘历史来展现古粤文化,成功的把历史典故与情节融入到城市道路空间中,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挖掘出的地域特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来表现,没有承载和反映地域文化信息的各种载体,这个道路景观就失去了意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常见的载体主要有建筑、景观植物、小品设施、雕塑、铺地、色彩、灯光等组成要素。其中景观植物是道路空间景观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它的性质、体量、形式、轮廓线以及它的外表材料与色彩直接影响地域性道路空间景观的形象和气氛;而道路景观植物的品种、颜色以及造景方式的差异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地域特色;此外设计师还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小品设施、雕塑、铺地和色彩来表现城市道路的地域文化内涵。辅之以灯光,则可使城市道路在静谧的夜晚表现出它独有的魅力。 2.3.2启发回归自然与现代景观技术革新材料与技术的创新一直是景观设计行业中的热点,尤其近年来随着国内景观事业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应的景观材料行业也备受关注。一些传统行业的制造企业也纷纷转行,加入到景观材料的研发生产中来,例如原先制造家具的木业公司开始生产防腐木及户外木结构景观产品。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生态32\n环境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对城市道路生态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口爆炸、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出现,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而生态设计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则给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途径,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环境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人文和科技的融合,即要求环境景观必须具有生态的意识观念,同时飞速发展的新科技、新技术,日益重视对人的关怀,又要求它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理念。面对目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一些敷衍、风行、不尽如人意的现实,需要树立正确负责的态度冷静、理智地思索,才能确保生态景观积极健康地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影响着设计艺术的发展,它完全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鼠标拖运钢筋水泥的时代已经到来,环境景观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运用成熟的现代科学技术来拓展和释放人们多层次的生活空间,意味着科技的生活化、人性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即将成为景观建设的材料之一。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尖端技术、边缘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将会避免许多盲目性和不可预知性,高新技术已成为设计中克敌制胜、排忧解难的利器。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由于科技导入而带来的变化也越来越重要,强调高新技术成果的有利利用,以及景观自身的科技含量,将会成为优秀的环境景观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另外,生态科技的发展是促进今天景观设计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实践中创造出一系列实用又有景观价值的技术手段,它带来的新技术是促使当代景观面貌改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景观设计作品利用现成的工业物体构件或材料,展示高密度的当代工程技术,不仅赋予景观设计中的动态空间,还带来无拘无束的新装饰语言和动感视觉。21世纪的环境景观设计将建立在科技领先的基础之上。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些新材料的科技之风,更将给千千万万追求健康、环保、美丽景观的人们带来真切的感受,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2.3.3传承历史与现代人文精神 小结:第三章32\n人类行为及心理活动需要与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的植物营造●人类居住出行行为心理理论研究●人对城市道路景观的基本需求●现代城市居民出行活动研究●城市居民民道路环境景观需求●多彩的景观广场与美丽的城市道路景观3人类行为及心理活动需要与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的植物营造 3.1人类居住出行行为心理理论研究20世纪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并快速发展的世纪,出现了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各类大城市、巨大城市及城市带、城市连绵区等。随着城市功能的复杂化与城市地域的不断扩大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地域分化越来越明显,32\n为实现城市功能与活动的交通移动越来越大量化。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等导致城市活动与移动需求的大量化与多样化。因此,研究城市空间与居民活动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文地理学及城市规划学的主要课题。从城市开发密度、职住关系、邻里街区类型、城市空间结构及用地形态、社会经济因素等多方面探讨了其与居民出行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发展,不同的城市功能在空间上的分散和聚集使人员、物资和信息的移动与传递成为必须,机动性能力是个人的其他权力(如工作、受教育、住房等)实现的保证,是社会个体实现生活价值目标的前提条件。同时,交通活动成为人们在选择活动地点和活动时间时的关键因素。因此,如果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说,移动和出行因素对城市功能空间和时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变化中,城市交通出行研究必须跳出“移动”本身,考虑与移动紧密相关的城市日常活动,而移动-活动系统研究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视角的交通出行研究方法。 3.1.1城市居民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遵循原则3.1.1.1尊重历史的原则   城市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3.1.1.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不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代价,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这一思想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要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如何结合自然环境,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3.1.1.3保持整体性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第二,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景观、道路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3.1.1.4连续性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连续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视觉空间上的连续性。道路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景观、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色彩及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第二,时空上的连续性。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并能为这种演进和进化做出积极的贡献。32\n3.2城市道路景观配置需求及作用 3.2.1城市主干道、快速路(设计时速60-80km)景观植物配置需求及作用城市快速路用路者主要是司机或乘客,景观植物配置形式要简洁明快,注重整体的景观效果。如:较窄的隔离带内可种植修剪整齐、具有丰富视觉韵律感的大色块模纹绿带,绿带中选择的景观植物品种不宜过多,重复频率不宜太高,一般可以根据分隔带宽度每隔20~50米距离重复一段,中间可以间植多种形态的开花或常绿景观植物,使景观富于变化。根据树木的间距,高度与司机视线高度与前大灯照射角度的关系种植,使道路亮度逐渐变化,并防止眩光。种植宽厚的低矮树丛作缓中种植,以免车体和驾驶员受到大的损伤,并且防止行人穿越。出入口有作为指示性的种植转弯处种植成行的乔木以指引行车方向,使司机有安全感。在匝道和主次干道汇合的顺行交叉处,不易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立体交叉中的大片绿地即绿岛,不允许种植过高的绿篱和大量的乔木,应以草坪为主,点缀常绿树和花灌木适当种植宿根花卉。 中央隔离带内一般不成行种植乔木,避免投影到车道上的树影干扰司机的视线,树冠太大的树种也不宜选用。隔离带内可种植修剪整齐、具有丰富视觉韵律感的大色块模纹绿带,绿带中选择的景观植物品种不宜过多,色彩搭配不宜过艳,重复频率不宜太高,节奏感也不宜太强烈,一般可以根据分隔带宽度每隔30~70米距离重复一段,色块灌木品种选用3~6种,中间可以间植多种形态的开花或常绿景观植物使景观富于变化。边坡景观的主要目的是固土护坡、防止冲刷,其景观植物配置应尽量不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选择根系发达、易于成活、便于管理、兼顾景观效果的树种。互通景观位于快速道的交叉口,最容易成为人们视觉上的焦点,其景观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型的模纹图案,花灌木根据不同的线条造型种植,形成大气简洁的景观植物景观。另一种是苗圃景观模式,人工景观植物群落按乔、灌、草的种植形式种植,密度相对较高,在发挥其生态和景观功能的同时,还兼顾了经济功能,为城市景观发展所需的苗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2.2城市次干道、支路(设计时速30-40km)景观植物配置需求及作用城市支路主要是32\n居住小区、公园绿地内各级道路,用路者主要是行人,道路景观植物配置无论从景观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还是搭配形式(包括色彩、层次高低、大小面积比例等)上,都要比城市道路配置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自由生动,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比如在居住区绿地景观植物配置时,可以选择各种姿态优美的色叶树种、开花乔木和地被景观植物等,营造宁静祥和的气氛。在隔离绿带上的景观植物配植除考虑到增添街景外首先要满足交通安全的要求不能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为原则一般窄的分隔绿带上仅种高度不超过70cm低矮的灌木及草皮,成枝下高较高的乔木。如低矮修剪整齐的杜鹃花篱,早春开花如火如荼衬在嫩绿的草坪上,既不防碍视线,又增添景色。随着宽度的增加,分隔绿带上的景观植物配植形式多样,可规则,也可自然。利用景观植物不同的姿态、线条色彩,将常绿,落叶的乔、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配植成高低错落。北方宿根花卉丰富如菊花类鸢尾类等孔雀草波斯菊、二月兰等可点缀草地。秋色叶树种如紫叶李、银杏、紫叶小壁、栾树、五角枫、黄栌等都可配植在分隔绿带上。3.2.3城市步行道景观植物配置需求及作用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景观植物配置应以乔木为主,灌木和草花为辅,当地树种为主,适当配以外来优良树种,注意不同叶色树种搭配,这样,既能增加绿量,遮荫降温,充分发挥其实用功能,又能丰富景观植物种类和色彩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树种选择时,应把握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当地气候、生态条件,历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文脉。选择易栽种成活,阔叶、绿量大、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树种。如在重庆,最理想的当属黄桷树,其特点为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阔叶,叶片大小适中,疏密适度,树下空气通透而不闷湿,树冠展开,遮荫面积大,枝形和冠形优美。随着年代的积淀,逐渐透出古典韵味,仿佛在向人们述说那久远的故事,令人生出别样情,显示出与人巨大的亲和力,被重庆市民推选为市树,作为步行街主打树种,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可选当地一些常绿果树作点缀,如红桔、广柑、柚子、柠檬等芸香科景观植物,既观叶,又观果,春华秋实,最能体现季相变化。还可选择一些香花树种如桂花、白玉兰等进行点缀。每当香花盛开之际,悠悠兰香、甘甜桂香沁人心脾,使游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至于外来珍稀树种,则只宜作适当点缀,以丰富景观。适当配置灌木和草花,以丰富层次感,增加色彩,赋予动感和变化,同时考虑香化。如在重庆,可选择含笑、小枝栀、香水月季、六月雪、小叶女贞、小叶黄扬、芙蓉、杜鹃、郁金香、太阳花、万寿菊、鸡冠花、凤仙花、三色堇、波斯菊、长寿花、报春花、矮牵牛、百合、彩叶草等作变化搭配。 首先考虑实用功能,其次考虑美化功能。让行人能与景观植物亲密接触,尤其是高大乔木。在景观植物造景上,既要区别于交通公路行道树,整齐划一,机械呆板,又应区别于公园的纷繁复杂,因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间面积有限。在设计上应突出“步行街”32\n的特点。可视城市道路宽窄,在道路中央纵向种植2~4行冠形优美、遮荫覆盖面积大、常绿的高大阔叶乔木树。使其形成林荫道。可多个树种搭配。其树宜稀植,留出足够生长空间,以充分展示其单株个体美,同时也给行人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围绕每棵树设置一圈精制而美观的木条或花岗岩座椅,使座椅掩映在树阴下,以便游人小憩。在高大乔木沿街方向植株间或街两侧,即靠近街边商店门面处,可间或设计灌木草花台,花台的面积和长度不宜过大过长,应以不妨碍游人行走或进出商店为宜。其花台可用砖石砌成,也可用木料制成精美工艺花台。除常用景观植物外,花台中心还可栽植含笑,花台四周栽植小枝栀等香化景观植物作矮篱笆。花台中的艳丽草花,最好采用塑料小钵在花圃培植好后放置于花台中,以便随季更替,不留观赏空档,使街头周年呈现五彩缤纷,喜庆热烈之氛围。与街中乔木相互辉映,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尽显其实用及美化功能。  总而言之,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景观植物景观配置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自然景观加以升华,才能创造出一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更适合人类生活与栖居的生态环境。3.2.4城市道路景观植物的选择    3.2.4.1乔木的选择  乔木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故选择品种时注意以下几点: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在当地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铱荫;5.繁殖容易,适宜大树移植;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目前应用较多的有雪松、河南桧、西安桧、法桐、国槐、合欢、栾树、垂柳、馒头柳、杜仲、白蜡等。  3.2.4.2灌木的选择  灌木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因此,可按以下几点选择: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萌蘖枝过长妨碍交通;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3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耐灰尘和路面辐射。  3.2.4.3地被景观植物的选择  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应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如今,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景观植物,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如葱兰、麦冬、棣棠等。  3.2.4.4草本花卉的选择  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1、2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小结:本章从城市道路功能角度,分析总结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要遵循的原则。叙述城市道路景观对现在城市道路的作用,从而分析各种道路景观中,景观植物的配置方式,以及所达到的效果和作用。32\n第四章植物在现代城市道路景观中的搭配●现代城市道路景观中常用景观植物现状概述●株洲天台大道道路景观中植物应用●株洲嵩山路景观中植物应用●长沙黄兴路步行街道路景观中景观植物应用●长沙潇湘大道道路景观中植物应用32\n4景观植物在现代城市道路景观中的搭配 4.1现代城市道路景观中常用景观植物现状概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建设中对城市道路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绿地系统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城市绿地系统直接关系到城市生存环境的改善,城市道路的景观不仅美化街景,而且还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减尘、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保护路面、组织城市交通、维护交通等作用,同时也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此看来城市道路景观既有美化功能又有生态功能同时还有社会功能。4.1.1中部城市道路景观常用景观植物4.1.1.1道路景观树种(1)行道树种有:香樟、广玉兰、悬铃木(法桐)、栾树、合欢、枫香、银杏、无患子、桂花、喜树、南酸枣、女贞、杨梅、苦楝、杜英、中国槐、枫杨、重阳木、柳杉、乐昌含笑、梧桐、马褂木、樱花、竹柏、龙柏、圆柏、木荷、山矾、雪松。(2)停车场景观树种:香樟、广玉兰、杜英、桂花、杨梅、梧桐、栾树、小叶女贞、法国冬青、深山含笑(3)公路、铁路、高速干通景观树种有:樟树、水杉、落羽杉、圆柏、龙柏、构树、乌桕、苦楝、枫香、枫杨、垂柳、栾树、棕榈、中国槐、柳杉、湿地松、马尾松、夹竹桃、小叶女贞、法国冬青、红桎木、火棘、杜鹃、海桐、七里香。4.1.1.2主要道路景观绿地树种有:香樟、木荷、苦槠、马尾松、杉木、杜英、山矾、青冈树、麻栎、枫香、七里香、柞木、楠竹、枫杨、栲树、杨梅、柳、珊瑚树、女贞、泡桐。4.1.1.3特殊用途树种有:枫香、栾树、银杏、乌桕、桂花、香樟、槭树、杜英、鹅掌揪(马褂木)、合欢、杨梅、桃、水杉、榆、落羽杉、樱花、棕榈、红叶李、竹、柳、石楠、山茶、木芙蓉、山矾、青冈树。4.1.1.4中部的新树种(1)近期发展的树种:四照花、鹅掌楸、深山含笑、杨梅、乐昌含笑、苦槠、三角枫、红花木莲、加拿利海枣、蒲葵、八角金盘、绣线菊类、洒金东瀛珊瑚、伞房决明(2)中、远期发展的树种:醉香含笑、金合欢、木荷、山矾、石楠、七叶树、南酸枣、柿、润楠、黄心夜合、黄连木、竹柏。4.1.1.5根据不同绿地性质,选择不同的景观树种,创造不同的景观效果4.1.2中部城市常用景观植物的色彩及其观赏特性景观植物的树形有千姿百态,景观植物的色彩也是七彩纷呈变化万千,各具特色,仅仅是叶片的绿色就有嫩绿、浅绿、鲜绿、浓绿、墨绿等等的区别,而某些树种的叶片其叶背与叶表的颜色截然不同,在风中摇曳的时候色彩斑斓,非常引人注目。景观植物的叶子根据颜色是否在秋天变色分为常色叶与秋色叶两类,凡是秋季叶子有明显变化的树种均称为秋色叶树,如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鸡爪械(AcerpalmatumThunb.)、银杏(GinkgobilobaLinn.)等,它们是营造景观空间特色时尤其应当加以关注的种类。32\n植物花朵的颜色要比叶片更加丰富,红色的月季(RosachinensisJacq.var.semperflorens(Curtis)Koehne)与合欢(AlbiziajulibrissinDurazz.),白色的茉莉(Jasminumsambac(L.)Ait.)与白玉兰(MagnoliadenudataDesr.),黄色的桂花(Osmanthusfragrans(Thunb.)Lour.)与腊梅(Chimonanthuspraecox(L.)Link),紫色的丁香(SyringaoblataLindl.),还有那完全人工培育的黑色郁金香,种类无数,色彩无数,有时一个景观植物品种的花就涵盖了所有的色系。熟练掌握当地的花期与主要色系,应当是城市景观设计工作者的基本功,富有匠心的利用好景观植物的花朵色彩,往往能为一处景观空间的特色带来话画龙点睛的精彩效果。4.1.3景观植物的质感及其观赏特性景观植物材料的质感特征是由景观植物的枝干特征、叶片形状、立叶角度、叶片质地、叶面颜色等构成。粗大、致密的枝干(松、柏)和斑驳、皱裂的树皮(白蜡、柿树)使得景观植物的质感粗糙,而细弱、稀疏的枝干(垂柳)、光滑柔软的树皮(小叶桉、梧桐)使得景观植物的质感精细;粗大、革质、多毛多刺的叶片(广玉兰、枇杷、悬铃木、厚朴)使得景观植物的质感粗糙,而细小、规则的叶片(刺槐、金丝桃)使得植物的质感精细;比较直立的立叶角度和较深的叶色(丝兰、箬竹)使得景观植物的质感粗糙,而下垂的立叶角度、较浅的叶色(柳树、合欢)使得景观植物的质感精细。单从枝干、叶片等方面的特征并不能建立对景观植物材料质感的正确认识,景观植物材料的质感是综合上述特征产生的整体效果。除了景观植物材料本身的质感特征外,观赏距离、环境光线以及其他景观材料的质感特征等也会影响景观植物材料的质感。正如古人所说:“远观其势,近察其质”。近距离可以观察单株景观植物质感的细部变化,较远则只能看到景观植物整体的质感印象,更远的距离则只能看到不同景观植物群落质感的重叠、交织。环境中光线强弱和光线角度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质感效果。强烈的光线使得景观植物的明暗对比加强,从而使得质感趋于粗糙;相反,柔和的光线使得景观植物的明暗对比减弱,质感趋于精细。刚修剪过的足球场草坪常常呈现质感不同的条带,这是由于剪草机来回碾压使得草叶倾斜角度相反,对光线的反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质感效果。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光线和景观植物叶片的立叶角度对质感效果的影响。景观植物的质感特性本身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但常常被设计师忽视。当自然界中景观植物的质感以极其纯净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时候,就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我们可以看到大片麦田和油菜产生的质感对比之美,也可以看到大面积的湿地或荒漠草甸的纯净质感之美。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彰显景观植物自身的质感特性可以成为景观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主题。质感不同的景观植物会产生不同的情趣。质感粗糙的景观植物富有野趣,质感精细的景观植物容易形成整齐、正式、严肃的气氛。质感不同的景观植物应与环境的气氛协调,并且辅助以相宜的管理手段。以草坪为例,修剪精细的狗牙根适合于纪念性广场的严肃气氛,任其生长的野茅草宜配植于野趣横生的山间别墅,而略加控制的野草给人天然去雕饰之感,适合城市滨水空间的坡地、角隅。微观地讲,景观植物的质感特性可以作为设计景观空间的手段。在特定的空间中,不同质感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意图,比如调节空间的气氛、改变空间的尺度与景深、处理空间的转化等,具体的方法是:4.1.3.1营造空间气氛32\n景观植物材料的质感本身可以成为空间气氛的调节剂。对比和协调的原理在质感设计中非常有效。在复杂多变、混乱的空间环境中,应用单纯的质感可使空间产生统一感(例如质感单一的草坪可以作为统一多种花草的基调,以避免景观琐碎);相反,在单调乏味的空间中,应用多样的质感对比,可以活跃气氛(比如质感粗糙的月季丛可以打破修剪整齐的绿篱的单调感)。改变空间尺度感和景深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空间感觉与运动过程有联系。景观植物材料粗糙的质感产生前进感,使空间显得比实际小;景观植物材料细腻的质感产生后退感,使空间显得比实际大。人对空间透视的基本感受是近大远小,近清楚远模糊。利用上述原理,在特定的空间中,把质感粗糙的景观植物材料作为前景,把质感细腻的景观植物材料作为背景,相当于夸张了透视效果,产生视觉错觉,从而可以加大景深感,扩大空间尺度感。相反的设计可以缩小景深感和空间尺度感。处理空间的转化、过渡景观植物材料的质感特性可以作为解决空间气氛转变的要素之一。如果要使空间气氛的变化自然,质感中等的景观植物材料可以作为质感粗糙和质感细腻的景观植物材料之间的过渡;如果要使空间气氛的变化强烈,则要加大质感对比,例如将质感精细和粗糙的景观植物并置在一起。总之,植物景观设计中,景观植物材料的质感必须与体量、形态、色彩、线条等密切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景观质量。在某些情况下,景观植物材料的质感本身可以作为景观中表现的主题。笔者在株洲某个单位植物景观设计中,用洒金桃叶珊瑚和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Pers.)间植成1米宽的单纯条带,再与紫叶小檗(Cf.atropurpureaRehd)、大叶黄杨(EuonymusjaponicusThunb.)修剪的波浪形抽象体量共同构筑景观。在这个方案中,洒金桃叶珊瑚的粗糙和狗牙根的精细、大叶黄杨的粗糙和紫叶小檗的精细相互对比、相互协调,共同形成以质感表现为主题的景观植物景观环境。4.1.4景观植物的芳香及其观赏特性一般艺术的审美感知,多强调视觉与听觉的感赏,唯有景观植物景观中的嗅觉感赏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道出了妙趣横生的梅花清香之韵。人们嗅觉感赏景观植物的芳香,得以绵绵柔情,引发种种醇美回味,产生心旷神怡之感。所以熟悉和了解景观植物的芳香种类,包括绿茵似毯的草坪芬芳,远向益清的荷香;编排好景观植物开花的时间对植物景观芳香设计是至关重要的。4.1.5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及其观赏特性由于物候期的变化,景观植物随着季节的推移而时刻变换着外貌。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植物景观构图中,对于这种景观的季节变化,并不是听任自然,不经安排的。把植物景观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根据城市公共空间多种功能的综合要求与艺术节奏结合起来,做出多样统一的安排,就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季相构图。景观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收四时之烂漫”,达到“体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许多景观植物,从开花到结果,从展叶到落叶,像交响乐一样,时刻变化着,从色彩,光泽和体形,都像音乐一样流动着。从城市广场,到城市滨水空间,从城市入口到城市道路绿地,在季相构图上,都要做到不能偏荣偏枯,要做到有序曲,有高潮,有结尾,每一处景观植物景观,每一种景观植物类型,在季相布局上,应该各有特色,应该各有不同的高潮。有的景观植物景观,可以春花为高潮,有的景观植物景观,可以秋实为高潮。32\n另外,季相交替在各种种植类型的安排上,也十分重要。同一个花坛,有一年四季的季相安排,同一个花境,同一个花群,同一条林带,同一片疏林或密林,同一条园路的路旁栽植,同一个建筑四周的种植设计,都要安排一年四季的季相构图,不能一季开花,一季萧条,呈现偏荣偏枯的现象。同时各种种植类型的季相设计,必须根据景观植物生长的物候期和生态要求来设计。4.1.6景观植物的文化内涵某些景观植物除了具有以上这些外在的直接使人感受的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含义,它们构成了景观植物的潜在的特征。中国文人多喜欢在自家庭院中种植一些特定景观植物,比如竹子,其原因就在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虚心和气节,每日观竹相当于时时提醒自己作学问要虚心,做人要有气节。景观植物的文化含义一直是我国园林景观的基本内核之一,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和《楚辞》中已经有关于不同景观植物有不同含义的大量比喻。熟悉并且掌握某些景观植物的文化寓意,是对景观植物特征的更深理解,巧妙利用这一点可以使城市特色景观空间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 4.2株洲天台大道道路景观中植物应用 ——在城市次干道景观中植物配置案例剖析4.2.1总体策划模式项目组通过对基地现状及周边地境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依从总规、研究现状、利用区位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设计思路,明确提出了要将中央大道建成“生态大道、科技大道、绿色大道”,并将循环经济理论与景观建设相结合。意在向建设方提供更多、更深入的“具可实际操作性”的方案探讨与研究,在于寻求和谐与综合性并存,发展与周边区域的融合、互动。4.2.2规划核心愿景(1)凸现株洲城区的精神与地域特色;(2)创建一个生态型的气势恢宏的中央绿带特质景观;(3)有效提升周边环境品质和地价;(4)合理利用景观元素创造一系列视觉标志物;4.2.3营造多元化、人性化的休闲活动及体验空间(1)人性化:以人为本,服务于民,增强中轴线区域与周边区域的“对撞、共生”关系,建立一个人与政府互动的核心功能源泉。园林(2)生态化:将营建市民的生态环境摆在第一位,营造“绿轴”特色,适当弱化交通通行作用。(3)多元化:即功能轴、生态轴、景观轴三位一体。4.2.3规划结构依照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框架,符合地块开发控制要求加强中央景观带与周边地境之间更深层次的渗透与沟通、交流。(1)延续:区政府前广场在肌理上的延续,通过广场、绿地、道路自然延伸。(2)协调:体现在形态上的对比,软、硬质景观互动。(3)沟通:加强中央绿带与规划区域的联系。32\n1)场地共享:建筑前庭广场与中央大道景观共享,融为一体,营造优质步行、停留、疏散空间。2)景观渗透:天台大道景观植物造景富有变化,形成开合有致的空间序列,丰富了建筑形体展示。3)视线引导:天台大道内部游步道通过合理设置,与两侧建筑群出入口相结合,有效提高景观欣赏的可达性。4)功能互补:中央大道以软质景观为主,而两侧突出建筑群体美,相得益彰。4.2.5景观界面以不同的角度、视线高度,不同的景观界面,对中央大道景观的视觉感受都是不同的,通过视点的变化形成立体、多变的景观界面。(1)步行基层:在这一层面内,提供给游人的感觉是一种步移景异的感觉,沿着自然曲直的道路路线,伴着周围景观植物的变化,游人的注意力随着景观空间的改变而产生了片断性的变化。在得到短暂休憩的同时,也能感受一种景观所带来的美感。(2)乘车外层:车辆在外围行驶,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把握好变化的整体空间尺度,使其在外围立面效果上产生有节奏、有韵律的视觉变化。减缓行车时的视觉疲劳。(3)高架桥上层:在中央大道过龙泉港高架桥上,对整个绿地进行俯瞰,整个设计的平面构图一览无余。或是整齐的树阵,或是有致的景观植物空间块面,都呈现在面前,给人以气势恢弘的感觉。(4)不同层面的视觉感受:不同的层面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不同,步行基层是片段性的曲直变化;乘车外层是立面上的位移变化,同时伴随着有节奏的视觉变化;在高架桥上则是对整个平面的俯瞰效果。以上三者正是从不同的层面对本基地的全方位的视觉感受,提供一种完美的立体空间感。4.2.6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整合(1)株洲天台路周边为规划商贸区根据总体概念规划要求分为科技走廊区、文化走廊区、康乐走廊区。不同区域对建筑高度控制不一。我们重点研究建筑与景观的渗透、互动关系,力求通过植物景观、建筑小品、地形等竖向的高度变化与控制,寻求与周边建筑群体的最佳配比。(2)建筑层高控制按照区域总体规划要求,中央大道两侧规划为商贸区和住宅区,首先进行景观建设,商贸区建设后期实施,1.3km长的建筑序列要求与中央大道景观界面相得益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风景园林师与建筑设计师以及规划部门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沟通、交流,确定了每个区段的建筑控制高度,为后期建筑施工提供了设计依据.4.2.7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在城区配套建设中,停车场规划往往跟不上车辆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市区,停车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现在很多公园、绿地出现了将绿地改造为停车场地的现象。设计师在设计之初结合远期规划、分期建设要求,提出了地下空间的开发理念,从近期建设来看这种效应可能还不见端倪,但随着规划区域商贸区、住宅区的日益发展,地下停车场必将是地上停车的一个有效补而也形成了立体构成的开发、建设模式。设计上绿带中设置了占地通过大草坪、树阵形成开阔的视觉走廊,营造出了中央景观带的一个重点、标识性景观32\n4.2.8交通与行人的关系(1)交通规划定位依据株洲市市区域交通规划要求,中央大道作为城市交通主干道,突出景观、车行交通以游览、小车为主,提高市民的可达性。(2)公共交通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区域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形成系统,通过人流量的研究和区域发展来确定公交站点的布置。中央大道南至卫清路,北至金山大道,板桥路从中间东西向穿越,中央大道也因此分隔成3段,本着以上规划原则,公交站点均设置在东西走向的道路上,游览者下公交后步行几分钟便能抵达中央大道,中央大道上则分3段各设小型电瓶车停靠点,环状运行,构建优质、人性的内部交通系统。(3)主交叉口的行人安全处理好交叉口人流、车流的关系,突出以人为本的要求,强调行人的活动安全。(4)景观植物种植的合理性在道路交叉口分车带、绿带离路口10m以上区域,以低矮灌木、草坪为主,减少中间层的景观植物(如垂丝海棠、桂花、海桐球等)种植,力求视线通透,留足安全视距在入口硬质广场区域则在满足集散、停留空间的前提下,设置树池、花坛,通过种植落叶高大乔木(如榉树、无患子等)和宿根花卉形成夏季可遮荫,冬季可晒太阳的人性化停留空间。(5)人流引导,路线沟通4.2.9人文特色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元素通过合理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区生态建设和合理的土地开发策略提升中轴线土地价值,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天台大道作为一条带状生态廊道、城市绿轴来展开景观序列,由树木构成绿色廊架,广场与景观道路融为一体,创建一个优雅的游览环境。通过3个主题来营造中央大道的场景意向,特别是多层次地对金山地域人文、市民生活予以表现,突出株洲城市活力和城市风貌。融市民休闲交流、科技文化展示于一体,是天元区政府与人民交流的主要载体。景观序列上是株洲市委、市政府前庭景观及城市肌理的自然延续与发展的补充。情感表达主题旨在集中体现株洲新城区的城区风貌和城市精神。在景观塑造上,通过多元化的元素合理配置,营造人性化的市民交往、休闲空间。4.3株洲嵩山路景观中植物应用 ——在城市支路景观中植物配置案例剖析4.3.1路段情况介绍嵩山路是株洲市的一条交通次干道,东起滨江路,西与黄河北路相接,全长1477米,路幅宽36米,双向4车道,设计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沿线有株洲市规划局、株洲市水利局、株洲市林业局、天元区公安局、嵩山办事处、白鹤小学等企事业单位。嵩山路二街区道路景观工程已于2005年5月全部竣工,景观地段包括有8米的中央隔离带,3.5米的侧边景观带和嵩山广场交通岛景观,景观设计总面积1.3万平方米。其中乔木158株,灌木1415株,片植灌木6852平方米,马尼拉草皮2776平方米。4.3.2景观植物配置说明32\n嵩山路行道树香樟依两侧、中央形成三条带列植,中央隔离带为花坛,高出地面50至80公分,中间的隔离带用马尼拉草和各种灌木(金叶女贞、红桎木、杜鹃)方形模纹块高低错落相间,侧边带为坡地花坛,向外呈45度斜坡,用曲线形模纹衬底,马尼拉草地与片植模纹块上栽植各种开花灌木:小叶栀子、山茶、红桎木球和双荚槐等。红桎木球一年有两次花盛期,栀子花5月开华,红花山茶与双荚槐则一年约有七、八个月花期,使嵩山路中央隔离带成为一条花团紧簇的花带,尤其是双荚槐,在中央隔离带与侧景观带都有栽植,甚至在秋冬万物凋零的季节,双荚槐依然满树黄花,与底层的红桎木、金叶女贞、杜鹃模纹搭配,成为这个季节中天元区景观最丰富、最有特色的一条道路。序号景观植物名称单位数量生活习性和观赏特征1杜英株18杜英科杜英属常绿乔木,树冠完整,霜后部分叶片变红色,红绿相间,颇为美丽2八月桂株5木犀科木犀属常绿乔木,花期8-10月,夏初追肥可促进开花,不耐涝。3香樟株135樟科樟属,树冠广阔,枝叶茂密,气势雄伟,是优良的行道树及庭荫树。4紫薇株108千屈菜科紫薇属,喜湿润而怕涝,花有粉红、大红、紫红等,自然花期6-9月5红花山茶株396山茶科山茶属,喜欢半阴环境,不宜多施浓肥,花期可从11月至翌年4月。6双荚槐株299苏木科决明属,半常绿花灌木,花金黄色,开花繁茂,花期4月至11月。7苏铁株2苏铁科苏铁属常绿观叶景观植物,喜阳光,花顶生,花期7-8月。8红桎木球株264金缕梅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常年叶色艳丽,枝繁叶茂,开花时瑰丽奇美。9大叶栀子花球株296茜草科常绿灌木,5-7月开花,花开时呈白色,有香气,花落时变为黄色。10春杜鹃平方米1910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多年生木本景观植物,根系浅且发达,怕旱怕涝,花期2-5月。11红桎木平方米1882金缕梅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常年叶色艳丽,枝繁叶茂,开花时瑰丽奇美。12金叶女贞平方米1830木犀科女贞属,半常绿灌木,叶色金黄,萌芽力强,是极佳的彩叶苗木。13大叶栀子平方米730茜草科常绿灌木,5-7月开花,花开时呈白色,有香气,花落时变为黄色。14马尼拉草平方米2776结缕草科多年生草本景观植物,喜温暖、湿润环境,生长势与扩展性强,覆盖度大。15麦冬平方米45百合科麦冬属多年生草本景观植物,分檗力强,粘性或砂性土壤中生长不好。32\n16冬青株2836冬青科冬青属常绿灌木,枝叶茂密,入秋又有累累红果经冬不落,十分美观。17丛竹株50禾本科单竹属,乔木型或灌木型,叶色青翠,秀丽挺拔,雅俗共赏。4.3.2景观植物养护重点难点分析嵩山路植物品种相对比较少,养护重点、难点是各种开花灌木的养护以及中央隔离带片植的灌木版图维护。黄槐是盛花植物,红桎木、小叶栀子、杜鹃也是株洲本土开花灌木,目前黄槐长势非常旺盛,而杜鹃和红桎木长势一般,这种现象同样也是其他道路景观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增强土质肥力,维持植物良好生长势以及片植灌木最佳的外型观赏效果(衡量标准为叶片的色泽与质感)是养护该路段的主要问题。其次的难点为花园二村居民楼前绿地的养护。该地段人流量大,是附近居民游憩、活动的场所,各种景观破损的问题接踵而至,如何加强管理与保持完整的景观外观,是本路段养护工程第二个难点;第三个难点为草坪修剪,中央隔离带灌木较多,马尼拉草地又是呈方块间植,给剪草时的机械操作带来很大困难,养护草地职工在剪草时一定要配备剪刀,机械修剪不到位的地方用人工修剪方式来弥补。株洲城市次干道的植物造景中,不但强调视觉景观的丰富美感,还充分考虑到相关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城市道路景观带主要应用乔木、灌木、花卉、草地形成多个层次、较高密度的植被群落来进行隔声吸尘;创造人行道绿带较为舒适的步行氛围。对部分道路要逐步开展道路植物景观改造,并且实施了效果显著的立体景观效果改造。在城市实现了一般视线所及范围的公共空间环境都能看见绿色景观的要求。城市次干道道路景观链接城市道路绿化带网络与公园、居住区绿地等有机联接为一体,使株洲城区显现出浓郁的卫生文明花园城市气息。4.4长沙黄兴路步行街道路景观中植物应用 ——在城市步行街景观中植物配置案例剖析长沙市黄兴南路的步行街处在城市最中心,位于星城核心商业圈旗舰位置,集购物、游憩、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展现了百货、零售、品牌专卖店等多种商业业态,沿街各种广告招牌铺天盖地,非常热闹,为了进一步加强步行街沿路观赏价值、特色性以及文化内涵。步行街的出现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生机,其景观特性为安全性、舒适性、可识别性、适应性、观赏性、公平性、亲切性、可持续性、可读性以及可管理性等。其景观环境设计在考虑上述几种情况之外,应格外突出人性化、个性化、亲切性与趣味性的显著特征,要充分注重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与环境等各方面要求。4.4.1道路交通现状黄兴路步行街宽20至30米,街内禁止非机动车于机动车通行,步行街北端解放路为由东往西的单行道,南端城南路为由西往东的单行道,中部人民路向下穿步行街,并且在黄兴广场东、西走向两侧设有单行道。32\n与步行街相接壤的小巷东侧有育英街,大古道巷、苏家小巷、小古道巷与晏家塘,这些小巷宽度一般在3.5至5米之间,且巷口多被各种小摊贩所占据,车辆交通非常不便。西侧新建了一条约有10米宽南北走向道路,作为步行街机动车辅助道路,与步行街多个人行出入口相通,并且在步行街南、北两端以及黄兴广场、新坡子街附近设置了多个停车位,方便商家和游客需要。4.4.2道路景观、步行道广场现状步行街中设置了一条2至6米宽道路景观带,结合花坛灌木点缀着丰富的雕塑、灯柱、小型喷泉、花架、坐椅等园林景观小品,使游客在购物同时也能观赏到赏心悦目的风景。在步行街中央,结合着人民路下沉式立交桥,布置了黄兴广场,广场仅仅在东西两端布置了一些景观,大量场地提供商家与社区组织用于大型表演和商业活动,是长沙市最为活跃、最为时尚的广场之一。4.4.3建筑现状分析评价根据建筑整体质量、新旧程度、立面效果与功能设计等各种因素将沿步行街两侧建筑分为四类:一类建筑是指建筑质量好,立面丰富完整,风格和色彩与步行街相协调的建筑;二类建筑是指建筑质量尚可,立面风格或色彩与步行街整体环境不够协调的建筑;三类建筑是指二层或二层以下待拆迁改建建筑;四类是指尚在施工、尚未投入使用建筑。4.4.4步行街景观植物配置与景观特色黄兴路步行街是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百年商业老街。沿街建筑与景观设计也融合了古典与时尚两种不同风格,既有古色古香的八角亭和中华国药局以及“老长沙”组雕,也有时尚前卫的玻璃幕墙、观光电梯以及喷泉等现代园林小品。因此,步行街上广告规划也应充分结合古典与时尚两种元素,兼具文化与商业宣传功能,在材质和色调上与步行街风格充分融合。黄兴路步行街宽20至30米,两侧建筑临街部分多为4至5层,空间尺度非常宜人。户外广告在尺度上也应充分与步行街室外空间相融合,在南、北走向的两端人口和黄兴广场等视野较开阔地带可适当布置大型景观植物,步行街中段则应以中、小型景观植物为主,街心独立景观植物最靠近人群,尺度也应最小。分四个层次:作为庭荫树的乔木、形成视线阻挡的常绿大灌木、花坛地被景观植物和休闲公共绿地。4.4.5黄兴路步行街花坛景观植物选择以观花的草本为主,可适度选用常绿观花小灌木作为辅助材料。一、二年生草花及多年生草花或球根花卉也是花丛花坛的优良材料。花卉种类应具备植株低矮,株型紧密,花朵繁茂,花期较长,花色鲜艳美丽,开花整齐一致等特点。花丛花坛常用的一年生花卉有:百日草、鸡冠花、万寿菊、一串红、一串蓝、孔雀草、千日红、凤仙、福禄考、向日葵、大波丝菊、长春花、银叶菊、翠菊、彩叶草等。二年生花卉有:三色堇、金盏菊、雏菊、矢车菊、香雪球、中国石竹、美国石竹、金鱼草、紫罗兰、羽衣甘蓝、东方罂粟、虞美人、瓜叶菊等。多年生花卉:荷兰菊、天竺葵、大花藿香菊、四季海棠等。球根花卉:风信子、郁金香、葡萄风信子、大丽花等。4.4.6步行街带状景观植物配置列表常绿阔叶乔木:香樟、广玉兰、乐昌含笑、石楠、杜英、木荷落叶阔叶乔木:枫香、白玉兰、日本晚樱、银杏、二球悬铃木、紫玉兰、黄山栾树、垂柳、水杉、无患子、杂交鹅掌楸、池杉32\n常绿针叶乔木:黑松、五针松、湿地松、罗汉松、侧柏、蜀桧花灌木:碧桃、云南黄馨、春鹃、紫薇、夏鹃、银桂、红花继木、山茶、月季、火棘、紫荆、剑麻、花石榴、色叶树:红枫、鸡爪槭、南天竺、红花继木、枫香、银杏、无患子攀援景观植物:紫藤、凌霄、木香、中华常春藤地被和草坪:混播高羊茅、白三叶、中国石蒜、鸢尾、麦冬球类:瓜子黄杨球、构骨球、无刺构骨球、罗汉松球4.4.7黄兴路步行道路景观设计总结 ①道路形式   通过对城市道路空间形式规划来体现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如德国布莱梅古商业街狭窄而弯曲的街道形式,构成了其特有景观形象。商业步行街建筑高度及其与城市道路宽度的比例,要以能营造亲切、和谐宜人空间尺度和环境气氛为宗旨,适于人们交流、休闲、娱乐行为的进行;沿街建筑物风格、色彩、体量、质感使商业街景观具有鲜明特征。   ②地面铺装设计   选择不同性能的铺装材料。如南方炎热多雨,应选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材料,在雨季起到防滑作用,而北方寒冷地区应选择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坚硬不易裂的材料,防滑防冻、不易损坏。铺装材料的材质选择、色彩设计能够强化商业街的景观立面形象。   ③设施设计   步行道设施设置要考虑其中人群的多种使用需求。如停车场、自行车停车位、电话亭、自动提款机、垃圾桶、雕塑、道路指示牌、导游图、座凳等,这些设施设计应根据使用方便、造型别致、尺度亲切、规划合理、无障碍使用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城市中商业街多是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其设施设计也应充分体现地方文脉精神。   ④小品设计   小品的设计,题材可以来自城市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能够起到强化空间环境文化内涵、渲染城市人文色彩的作用,使人们在购物、观景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小品尺度要体现人体工程学,使人感到亲切、熟悉。   ⑤道路景观设计   为了能够反映商业步行街繁华特点,不宜采用高大乔木,而且种植密度要适中,不影响两旁建筑在人们视野范围内展现其商业氛围。在供行人休憩、停留的小广场或道路局部放大处种植一些遮荫树种,这对夏季较为炎热的城市街道能够起到较好降温作用。4.5长沙潇湘大道道路景观中植物应用 ——在城市快速道景观中植物配置案例剖析4.5.1景观系统结构32\n长沙市潇湘大道南起猴子石大桥,北通至银盆路,全长约7.5公里,双向6车道,沿着湘江延伸,其东面将长沙主城区优美的城市天际线、郁郁葱葱的湘江风光带、水波荡漾的湘江与静卧江心的桔子洲尽收眼底;西面有沉积了长沙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这样独特的地理方位,为潇湘大道提供了绝好借景资源。笔者有幸成为潇湘大道景观的设计师,在综合考虑地理、人文等因素的基础上,将潇湘大道景观分为两大块:一是“休闲走廊”。它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设置各种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游玩、停留、观景、健身的场所,不但能欣赏长沙城市整体的风光,也能满足人们各种户外活动的需要,成为长沙市民户外休闲活动的最佳场所之一。二是“绿色画廊”。它在保留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增加体现长沙古城历史过程的浮雕景墙,供游人休憩的亭廊,结合艺术化配置的植物景观,构成风景如画的“绿色画廊”。笔者认为,潇湘大道风光带必须以“生态”和“绿色”为主题,重视对场地原有植被的保护,运用生态学原理合理配置景观植物,形成景观植物群落景观;同时应尽量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和生态发展的过程,尝试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思想,保留场地的特殊地形地貌和一些特殊的建筑物和建筑材料,演绎出一种材料可持续利用的过程。潇湘大道景观系又独立的内河道景观。景观营造上,力求体现自然河道之美,重点体现景观人的体验及心理感知,突出人与景观的“融合之美、生态之美”。大树草坪、河岸慢跑道、阶梯式座椅、街边共享空间等。康体健身区———“人与景观植物”结合周边环境特色,充分考虑附近居民对运动锻炼的要求,使行人和骑车人能够很容易地进入景观大道健身。景观营造上,将人的活动空间掩映在绿林之中,充分考虑阳光、空气等自然因素对人的行动、活动的影响。提高市民的参与欲望和认同度。主要景观:儿童活动乐园、健身长廊、阳光老人处、湖滨缓跑径等。4.5.2景观植物配置模式园林景观植物群落优化,主要体现在结构优化、效益优化和景观优化三个方面。优化的依据来自对城市植被定性、定量科学分析,结合中央景观带的特殊性及可操作性,我们着重选择了以下景观评价较高的景观植物群落:文化休闲林群落、春花秋色林群落、滨水风景林群落、艺术游赏林群落、康体保健林群落、乡土特色林群落。(1)文化休闲林群落主景树种:银杏、香樟、金桂、榉树、大叶合欢、乐昌含笑、乌哺鸡竹(Phyllostachysvivax)、慈孝竹等。灌木及地被:蜡梅、美人茶、小叶杜鹃、丰花月季等。(2)春花秋色林群落主景树种:广玉兰、白玉兰、木槿、日本樱花、观赏石榴、榉树、乌桕等。灌木及地被:金丝桃、棣棠、结香、杜鹃等。(3)滨水风景林群落主景树种:垂柳、金丝柳、龙爪柳、水杉、墨西哥落羽杉、香樟、合欢、枫杨等。灌木及地被:海滨木槿(Hibiscushamabo)、木芙蓉、夹竹桃、黄馨、鸢尾、美人蕉、水生湿地景观植物等。(4)艺术游憩林群落主景树种:合欢、金合欢、银杏、榉树、杨梅、红叶石楠等。32\n灌木及地被:二月兰、宿根花卉、太阳花、美女樱、三叶草。(5)康体保健林群落主景树种:香樟、银杏、桂花、黄连木、山茶、杨梅、乐昌含笑等。灌木及地被:慈孝竹、凤尾竹、结香、金花茶、茶梅等。(6)乡土特色林群落主景树种:青冈栎、麻栎、苦槠、苦楝、粗榧、香榧等。灌木及地被:三叶草、八角金盘、蕨类景观植物、麦冬、葱兰等。4.5.3景观设计构思(1)群落造景:即设计合理的景观植物群落演替方案,使其较快地达到稳定,既能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又能使其方便于日后养护、管理,并能长期保持在生态平衡状态。(2)景观共生:合理规划,使中央大道带状绿地景观与自然风景、周边环境形成相互协调的关系。(3)经济可行: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优化设计方案,局部结合自然环境,恢复人工栽植等多种方法,实施生态保护工程。(4)功能高效:在保证绿地周边车辆行驶的视觉要求以外,加强对于水土涵养、视线诱导的控制,以个性鲜明、设计整洁来突出绿化带的大气之笔。(5)以人为本:通过绿地景观立体层次搭配,营造一系列多变且连续的视觉环境空间,充分考虑到人希望满足休闲共享、生态感知、体验参与的心理、软环境等多种需求,形成人融入景,人在林中行、在花中游的园林意境。4.5.4群落营造大道景观区内以大而粗放型树种作为背景林,以各种不同品种的树木作为缓冲林带、风景树,同时结合缀花草坪、花境,与用优美曲线划定的大草坪共同形成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空间块面,立体感层次感丰富。(1)以乔木为主干树种,形成大块面,构成区域道路景观骨架,再搭配以高低错落小乔木、花灌木等,同时也存在大片的疏林草地,可以产生多重的空间效果。(2)在用地范围内采用立体构成和平面分隔方法,形成郁闭的景观植物立体空间结构,加大绿化量,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多元化的空间围合形态。(3)景观植物通过小区域景观特质和季相性变化,展现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延续性、整体性。(4)景观植物种植考虑自然群落,乔、灌、草、水生景观植物合理搭配,使其良性生长,形成生态长廊,并体现低成本养护的原则。(5)潇湘大道的种植理念是创造多种多样的景观体验,使用乡土树种,最大限度减少养护量,从而控制公园维护的长期成本。乔、灌、草和水生景观植物已经融入到每个区域的设计中。4.5.5后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城市生态建设的加速发展以及对景观设计要求的日益提高,要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探求新的设计理念。本工程将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控制要求来进行弹性设计、动态设计,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段,力求创造“人与环境共存”、流动的、立体的城市绿色生态长廊景观特点,同时加强道路景观与街道景观空间的“渗透与整合”,突出了道路景观的“32\n流动性、延续性和整体性”。 结语本文总结:现代城市由于历史、地域、政策、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使得原本就包罗万象的城市道路景观更具有特殊性,在研究中,需要分别对待,做进一步的探讨。至于如何使城市道路景观空间具有文化特色,更需要从方方面面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探讨。本篇论文对景观植物配置在道路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景观植物与道路景观的互融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存在问题及缺失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当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特色现状进行了阐述,结合大量的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的整理和实例分析,对如何塑造具有意、形、美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在构筑具有生态美观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空间环境方面,笔者有以下凡点思考:1:中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时空交错的,即古今中外的文脉文化在现代城市道路景观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并且城市道路文化又是统一在多元的现代文化的大范畴之中的,而这些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形态就是城市道路的景观。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景观道路的现场勘探与分析,确定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应遵从继承与创新的原则,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要求的提高,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从民族、地域中寻找到文化的亮点,恰当地将各种显型的和隐型的文脉符号运用于城市道路的各景观构成要素中,在新与老之间找到最适合的切入点,使城市的历史注入新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发展。2:在塑造具有文化特色城市道路景观中,可以通过城市道路建筑语言、路面、小品、户外广告、绿色植物等景观元素来构筑城市道路景观文化;可以通过景观再现、借鉴转化、抽象表达、对比融合、隐喻象征、生态渗透、科技应用、地域色彩等手法来表现文化。但是千万不能忽略了人在城市道路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一方面影响着城市道路景观的变化和发展,另外一方面他们作为文化主体直接参与了景观的文化表达。3: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部分城市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由于全球化的标准化、特色化对文化特色的影响,表现手法过于流行,从而使城市道路景观文化偏于流俗,我们在文中所提到的种种较为深厚的城市道路景观文化,在现代城市道路景观中并没有十分全面、恰当的表现。在这里呼吁广大置身于商品社会的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能够沉淀下浮躁的心灵,大众的、流行的文化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但是当今世界文化的本质特征并不是大众化,而是多元化,我们的城市景观渴望更加丰富的、为大众所接受然而同时也是深沉厚重的文化,景观作为近二十年来兴起的全新的设计类型将成为最具有表现力的城市道路文化的物质。 32\n参考文献1.李天任,(1998)色彩之系统化与色彩体系之研究,色彩与人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冊。2.吴仁芳,(1992)色彩的理论与实际,中华色研出版社。3.王思庆等译,(1995)造园意匠论───绿地设施设计,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4.侯锦雄、王秀如,(1995)景观专业与非专业背景之大学生对二十种常见植物意象之研究。中国园艺45.洪得娟译,﹙1995﹚植栽设计,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6.徐艾琳、吴荣心译,(1999a)视觉模拟,地景出版社。7.陳惠美、林晏州,(1997)景观知觉与景观品质关系之研究。造园学报4(1)8.游恒山译,(1993)情緒心理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9.欧圣荣,(1998)不同植栽空间、坡度及视觉方向对情绪体验及偏好之影响。造园学报5(1)10.Daniel,T.C.(2001)WhitherscenicbeautyVisuallandscapequalityassessmentinthe21stcentury.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1.陈博仁,(2006)六种观赏植物色彩情感效应之研究,兴大园艺1612.郑国裕、林盘声(1995)色彩计划,艺风堂出版社13.赖明洲、李叡明译(1994)植栽配置实务:设计、施工、养护,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4.32\n张俊彥,(2000)造园设计中植栽色彩对观赏者效益之研究。造园学报7(1)1.刘滨谊,(2006)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2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2.刘滨谊,(2006)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同济大学出版社3.俞孔坚,(2006)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俞孔坚,(2006)走向新景观建筑学报2006,519.(英)池沃斯(Chivers,S.),董丽 译(2007)植物景观色彩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20.珍尼·亨迪(英)译者陈少风主编刘峰(2000)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1.阮绿茵、管倖生著(2001)色彩学讲义,下载网址www.personal.stu.edu.tw/lgjuan22.杨冬英,(2004)园林中的植物色彩艺术江西园艺23.刘滨谊(2002)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4.吕正华、马青(2000)街道环境景观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5.王浩、谷康、孙新旺(2003)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6.探析中国本土植物纹样的萌生/张晓霞/《美术与设计》/2009,(1)27.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寻常”景观/程钰/《设计艺术》/2009,(1)28.沈国明(2001)生态型城市与上海生态环境建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32\n致谢论文的调研直至论文写作完稿历时一年有余,在这一年里,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导师、同学、家人、朋友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非常感谢导师欧阳国辉教授的悉心指导和教侮,在我近三年的读硕求学生涯中,自始至终都得到了先生的深切关怀和淳淳教导。先生平易近人的处世风格、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侮人不倦的教育品格以及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都是我从事学习、研究的榜样。论文从选题到修改到定稿,始终是在先生的关心下进行的,没有先生耐心地指导和严格的要求,论文的顺利完成是不可想象的。借此机会,向先生表达深深的敬意和真挚的谢意!特别感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刘文金教授,他的豁达、热情和思路的开阔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他在我三年的读硕期间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并对我论文的选题提供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源与自身对景观设计的喜爱,以及读硕期间在设计院的实践过程中参与了多项与景观及街道设计有关的设计研究工作,才促使我选择了这样一个论文题目来研究。感谢周叔昭教授、王晓宝老师在论文开题阶段给予了细心的建议和指导,在此向诸位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在读研和论文写作过程中曾给过我多方面帮助的学长和学习伙伴们,胡林林、刘江涓、陈帅、杨彧;与他(她)们共同度过的一段学习时光令人难以忘怀。我的父母和家人给予我一如既往的关爱、理解和支持,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他们的爱和鼓励是我不断进步的动力。另外还要特别感谢长沙市园林局、株洲市规划设计院;在进行实地调查过程中给我极大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们。谨此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致以真诚的谢意!夏敏32\n毕业论文规范要求需存档的材料(一)学生个人材料(1)毕业论文(2)毕业论文任务书(3)开题报告(4)中期检查表(5)指导过程记录表(6)指导教师评阅表(7)评阅人评阅表(8)答辩成绩表(9)成绩评定表以上9项材料按顺序装订成一本,与毕业实习材料一起,放入每生一袋的文件袋中。(二)专业汇总材料(1)按专业汇总的毕业论文任务安排情况表(2)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补充规定(3)毕业论文组织安排(包括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名单及学生分组名单、答辩的时间安排表等)(4)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汇总表(5)本专业所有学生毕业论文正文的电子文档(光盘若干张)(6)答辩记录表以上6项材料由学院教务办负责收集、保管。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32\n_______学院填写时间:__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课题名称学生姓名专业、学号毕业论文基本要求、主要设计内容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计划进度安排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职称:__________系(教研室)主任(签名):分管院长(签章):32\n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   __学院:__________________专业年级: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职称:_____________年月日32\n一、立题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含文献综述)说明:1、字体字号等格式,参照毕业论文的要求进行编辑,但无需上下空行。2、“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篇幅在1500字以上。3、“国内外研究现状”中,表述专家学者观点时,在学者的姓名后面用括号标明该观点的发表年份。共同作者的情形,用一个括号;不同作者但观点同一的情形,则一个作者一个括号。然后,在“存在问题”之后,按顺序列出这些参考文献(文献的格式见毕业论文的规范)。例如:关于留守儿童现状,沈爱文(2009)认为……。关于留守儿童的成因,周全德(2010)、齐建英(2013)、周城卫(2011)指出……。陈雷、乔卫(2012)则对此提出了异议……。4、“存在问题”32\n这部分,应为前人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该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以上述留守儿童问题为例,存在的问题也许是前人的研究大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较少涉及到法学的层面等等。不要写成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管教,导致辍学、流浪、给社会造成危害等这方面的内容。5、紧接“存在问题”后,按顺序列出文献综述中涉及到的参考文献.(要求至少10个以上)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步骤、预期目的32\n三、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及具体进度32\n四、指导教师审查意见:(此页的三个审查意见表格,应单独做成一页)32\n签字:      年 月 日五、系(教研室)审查意见:签字:  年 月 日32\n六、学院审查意见:分管院长签章:年 月 日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填表时间:年月日课题名称学生姓名专业、学号中期检查记录(内容包括:工作的进度、工作量与完成质量、学生的工作态度等)32\n有否更换题目,若有确认更换的理由存在的问题、建议或处理意见中期检查结论:□合格□不合格检查组组长(签名)(注:中期检查由学院组织,检查组组长由系主任以上领导担任)文法学院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学生姓名专业年级指导老师论文题目指导选题记录32\n指导开题记录审阅初稿记录审阅定稿记录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本科毕业论文制作规范一、毕业论文文本结构:①封面;②目录;③摘要(200-300字);④关键词(3-8个);⑤英文摘要;⑥英文关键词;⑦引言、正文、结论;⑧参考文献;⑨论文内容的必要附件;⑩致谢。二、毕业论文的打印排版:32\n1、页面设置纸张:A4打印纸:页边距:左2.5cm(装订),上、下、右各2cm;页眉:1.5cm,标示: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宋体五号居中)页脚:0.75cm,从[摘要]页开始标注第1页,页末居中打印页码。2、论文主体文本排版格式⑴封面:学校统一格式,学生自行下载填写后打印;⑵目录:目录独立成页,“目录”二字宋体小二号加粗居中,下空二行为章节及其开始页码,采用小四号宋体。页码放在行末,目录内容和页码之间用虚线连接。⑶摘要和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四号黑体,加“:”后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内容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四号黑体),加“:”后打印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空两格。“Abstract”采用小四号加粗“TimesNewRoman”字体,英文摘要的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字体;“Keywords”采用小四号加粗“TimesNewRoman”字体,英文关键词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字体。⑷引言、正文、结论:每章标题以小三号黑体字左起顶格打印,“章”下空一行为“节”以四号黑体字左起顶格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小四号黑体字左起顶格打印;“小节”后换行打印论文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字。⑸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四字采用黑体小四号字顶格打印,条目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字,每一条目均另启一行顶格打印;条目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文献的著录格式举例如下:①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②译著:[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③期刊:[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④论文集:[序号]作者.文题.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32\n⑤学位论文:[序号]作者.文题[D].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答辩年份:起-止页码.⑥外文文献:著录格式同中文,题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⑦专利:[序号]申请者.专利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⑧网络文献:[序号]责任者.文章标题[文献类型标识].(发布时间)[下载时间]文献网址. (时间格式如:2007―02―08)⑹致谢:另启一页,“致谢”二字采用黑体小三号字居中打印,内容采用四号宋体字。三、毕业论文装订顺序:1、毕业论文主体:含封面、目录、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论文内容的必要附件、致谢;2、毕业论文任务书;3、开题报告;4、中期检查报告;5、指导过程记录表5、导师评阅表和一个评审人的评阅表;6、答辩成绩表;7、成绩评定表。32\n  论文题目:   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  名: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日32\n_____________(subjec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llege:CollegeofLiberalArtsandLawSpecialtyandGrad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umb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dviso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ubmittedti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n毕业论文目录示例:(本页字体,除特别提示外,均用宋小四,英文用TimesNR)目录(居中,宋小二,加粗,上下各空一行)摘要……………………………………………………………………………………………1关键词…………………………………(标题与页码之间用点连接)……………………1Abstract…………………………………………………………………………………………1Keywords………………………………………………………………………………………1一、XXXXXXXXXXXXXXX………………………(一级标题顶格)…………………………1(一)XXXXXXX………………………………(二级标题顶格)…………………………21、XXXXXXX……………………………(三级标题后退两字即四空格)……………332\n2、XXXXXXX………………………………………………………………………………4(二)XXXXXXXX………………………………………………………………………………5……注释……………………………………………………………………………………………12参考文献………………………………………………………………………………………12附件……………………………………………………………………………………………13致谢……………………………………………………………………………………………14  说明:目录内容以一页为限。一二级标题内容足够时,就不要出现第三级标题。一二级标题内容较少时,可以标出第三级标题。正文格式与规范说明:全文页边距:左2.5。上下右各2。行间距均为固定值:22磅。字体:全文没有特别提示的地方,都用宋小四。所有的说明,均针对其前面的内容。32\n摘要:(顶格,黑四,不加粗)机动车免责条款是保险人单方制定的,保险人负有明确说明的义务。现有法律对机动车免责条款的说明和解释都有相关的规定。(150-200字左右)关键词:(顶格,黑四,不加粗)机动车保险;免责条款;法律规制(关键词3-5个为宜。中间用分号相隔,最后一个关键词后面不加标点符号)(空一行)Abstract:(顶格,TimesNewRoman小四,加粗)UnderwritersenactVehicleNonresponsibilitiesunilaterallyandtaketheobligationsofclearexplanation.Thisisalsothehistoricalmissionofcontemporarylegalresearchers.(英文内容的字体为TimesNewRoman小四)Keywords:(顶格,TimesNewRoman小四,加粗)Vehicleinsurance;nonresponsibilities;legalregulation(第一个英文关键词的首字母应当大写,其余的首字母用小写)(空二行)机动车保险合同是机动车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自愿协商以机动车为对象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机动车保险合同同其他保险合同一样是一种格式合同,投保人往往事先拟定机动车保险合同的样本。(此部分为引言,300-500字,一般不要分段)一、机动车免责条款(后退两字即四个空格健,黑小三,不加粗,上下均空一行)根据我国2009年2月28日(时间用阿拉伯数字)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引用法条用中国数字)规定,凡是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险险种、依法实行强制保险的险种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险种等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二、机动车免责条款的认定(后退四空格,黑小三,不加粗,上下均空一行)(一)机动车免责条款之要义(后退三空格,黑四,不加粗,上下均空一行)32\n关于机动车免责条款的含义,在我国保险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学术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及保险业界一直存在颇多争议。笔者认为,机动车免责条款是指在订立机动车保险合同时,保险人为了避免自己过于宽泛或者无限度地承担保险责任而订立的免除或减轻保险人依合同应负担的义务,被保险人依合同应当享受的权利的条款。(二)司法实践中免责条款的认定(后退三空格,黑四,不加粗,上下均空一行)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明显属于免除保险人的保险责任,那么就应当认定为机动车保险合同的免责条款[1]。(引文标注号用中括号,上标,放在标点符号之前。如果有引号且句逗号在引号之内时,标注号放在引号之后;如果有引号但句逗号在引号之后时,则标注号放在引号之后,句逗号之前。)笔者赞成第二种观点中认定是否为免责应该从条款的实质性内容出发,而不能简单肤浅地看条款是否规定在免责条款区域内,但是该条款仍然不属于免责条款。1、有利于贯彻最大诚信原则(单独成行的标题,后退两字。宋小四,加粗,句末不加句号。同时,此为第三级标题,上下均不要空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2、有利于制止保险人恶意利用(同上,此为第三级标题,上下均不要空行)机动车投保人在投保时是减少机动车发生保险事故时候的损失,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不要求保险人对免责条款作出客观、真实的说明,机动车投保人很难在机动车发生保险事故时候获得赔偿。(二)法定免责事由的“明确说明”机动车保险合同是特殊的保险合同,并不是所有的免责事由都可以由保险人单方拟定,有些免责事由是由法律、行政法规或者部门规章规定并已经向社会公布施行,如相关《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驾驶人醉酒,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被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这些法定的免责事由是否也需要进行明确说明呢?在法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32\n1、所有免责事项均不需要进行说明。(不单独成行的标题,句末要用句号。)这种观点认为凡是法律、行政法规或者部门规章规定的免责事由均不需要进行说明。2、所有免责事项均不需要进行说明。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原则上相近,但认为要进一步限定规定的范围,放宽对投保人的要求,严格限制法的层级,即严格限制为法律和行政法规。(文章最后可以有结束语,但不要出现“结束语”这个词汇。空一行,直接写出内容)根据我国行政规制的特点,可以看出行政机关对免责条款进行规制具有灵活性和主动性优势,可以将不公平的免责条款扼杀于摇篮之中,防范于未然。这使得我国行政机关能够从源头上消除所谓的“霸王条款”。(参考文献与正文之间空二行)参考文献:(顶格,黑四不加粗。参考文献中的篇目,必须与文中的引用与标注严格相对应。同一篇文章列明一次,不要重复。如在正文中有重复引用,则页码可以两个以上,并用逗号隔开。如15,20,58.参考文献的篇目不少于15篇。)[1]温树飞.独立董事路在何方[J].现代商业,2007(10):61-63.(期刊、杂志的写法)[2]段亚林.论大股东股权滥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56.(著作的写法)[3]周荣光.村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N].农民日报,2009-08-10(3).(报纸的写法。最后的“括号3”,表示该篇文章在该报的第3版面)[4]陈晓.论股份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之法律保护[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7:17.(学位论文写法)[5]周剑龙.股东代表诉讼制度[C]//王保树:商事法论文集(第二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64.(论文集的写法,中间用两斜杠表示:前者是后者中的某一篇文章)[6]刘安全.试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EB/OL].(2006-10-20)[2006-12-08].http://www.studa.net/jingjifa/061020/17070665.html(网络文献的写法。其中,小括号内是上传日期,中括号内是下载日期)[7]张飞,王林,陈晓.独立董事研究[J].现代商业,2007(10):61-63.(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英文文献的写法:[1]Channell,J.VagueLanguag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32\n[2]Fauconnier,G.&Turner,M.TheWayWeThink[M].BasicBooks,AMemberofthePerseusBooksGroup,2002.[3]Haviland,S.E.andClark,H.H.What’snew?Acquiringnewinformationasaprocessincomprehension[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1973(13):512-21.[4]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致谢(“致谢”应单独另启一页。本页不能有页眉。“致谢”二字采用黑体小三号,不加粗,居中。致谢内容则采用宋小四。内容与标题之间空两行。)32\n毕业论文的细节规范与说明一、中文封面:1、论文题目下空一行;2、填写的各项内容居中排列,不强求首字对齐。总之以美观为标准。3、姓名为双字时,中间隔开1个字(即2空格健,下同);4、指导教师姓名与职称之间隔开1个字;职称不要用括号;。5、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居中。上空一行;时间:5月10日-15日之间6、封面字体字号等依学校的模版,不要随意改动7、专业年级的规范写法:“广告专业2010级”“英语专业(第二专业)2011级”“法学专业(专科升本科)2012级”二、英文封面1、除题目外,其余部分横线长短要对齐;2、专业年级尽量用一行表述;3、英文日期的格式或写法为:2013-05-134、具体字体字号以学校格式为准5、英文封面的字体均不要加粗6、专业年级的英文表达(以法学专业为例):Lawmajor,Grade2010Law(Secondarymajors),Grade2011三、目录32\n1、目录页不用页眉。(建议单独使用一张空白页)2、“目录”两字用宋小二,加粗,上空一行,下空两行;3、标题和页码之间用点(省略号)连接;对齐;只写起始页,不写起止页。4、一、二级标题顶格,三级标题往后退3格(空格健)。5、目录中应有参考文献与致谢;但其前不加序号。6、目录内容不要过多。以一页为限。视内容多少决定标到哪个级别。四、正文(与“论文正文格式规范”对照着看)1、全文的页边距:上下右2,左2.5;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2、在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字体字号均为宋小四。3、摘要与关键词后为冒号;注意不要将“关键词”误写成“关键字”;摘要字数一般在200-300之间。4、关键词必须为“词”,非句子;通常为2-5字之间;3-5个即可;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面不加标点符号。5、正文的开头部分,应当有“引言”,字数在300-500之间。文章的最后,也可以有“结束语”这项内容。但是,均不要出现“引言”和“结束语”这两个词。6、一级、三级序号后面用“顿号”,不用“点”。(二级为括号)7、所有标题,均后退两个字(即退四个空格健)。8、一级标题与二级标题;上下均空一行。三级标题用宋小四加粗。但上下均不空行。9、单独成行的所有标题后面均不加标点符号。不单独成行的3级以下标题后面要加句号。10、标题在页末最后一行时,将其转至下页第二行。(即上空一行)11、正文中的引文标注号用中括号,上标,放在标点符号之前。如果有引号且句逗号在引号之内时,标注号放在引号之后;如果有引号但句逗号在引号之后时,则标注号放在引号之后,句逗号之前。12、一篇文献在文后的参考文献标注中,只能有一个序号。如果在文章的不同地方引用同一文献时,序号应回到之前的那个序号。并在文后的“参考文献”中,分别标明页码,用逗号隔开即可。(注:这是参照我们学报的做法)13、二级、四级序号后面不能再加顿号或逗号。如“(一)、”“(1),”等,均为错误14、文中如果出现用“第一”“第二”来划分层次时,则“第一”“第二”后面要用逗号,不用冒号。15、页码从正文的第1页开始。页码居中。只用数字,前后均不加横线。也不要写成“第X页”32\n16、特别提示:涉及到我国台湾方面内容时,均应完整表述为:“我国台湾地区XX法”;不要简略。不要嫌繁琐。五、参考文献:1、“参考文献”与正文之间空二行,不要另起一页。2、引用相同文献时,只作一个标示号。但可标示多个页码,中间用逗号隔开。3、出版地应写所在的当地名,不要写省份。4、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而非顿号。5、所有参考文献,均需标出页码。不同文献的写法如下:六、附件:此为可选项。视各篇论文的具体情况而定。与论文写作或内容有关联的相关材料与图表等,可附于此处,标注页码,并在目录中体现出来。七、致谢1、单独成页,且不能有页眉。建议单独用空白页。2、要标注页码。但不要签名与日期。八、毕业论文相关材料的落款时间根据文法学院三个专业的现行培养方案及毕业论文的指导计划与安排,毕业论文相关材料的落款时间分别为:1、任务书落款时间:10月20日-30日任何一天2、开题报告落款时间:11月20日-30日任何一天3、中期检查表落款时间:3月20日-30日任何一天4、论文定稿落款时间:5月10日-15日任何一天32\n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表学生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填表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题目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分权值评定成绩开题报告能独立查阅文献和从事其他调研;能正确翻译外文资料;能较好提出课题的开题报告;综合分析的正确性和设计、计算的正确性;论证的充分性业务水平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正确设计实验方案(或正确建立数学模型、机械结构方案);独立进行实验工作;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能对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有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论文质量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论严谨合理;实验正确,分析处理科学;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论文结果有应用价值;计算及测试结果准确;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工作量、工作态度按期完成规定的任务,工作量饱满,难度较大;工作努力,遵守纪律;工作作风严谨务实合计32\n导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评阅人评阅表学生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填表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题目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分权值评定成绩开题报告查阅文献有一定广泛性;翻译外文资料质量较好;综合分析的正确性和设计、计算的正确性;论证的充分性论文质量32\n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论严谨合理;实验正确,分析处理科学;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论文结果有应用价值;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工作量、难度按期完成规定的任务,工作量饱满,难度较大合计评阅人评语评阅人签名:__________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表学生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填表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题目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定成绩32\n评分权值论文质量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论严谨合理;实验正确,分析处理科学;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论文结果有应用价值;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答辩的自述报告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概念清楚,论点正确;分析归纳合理,结论严谨;讲述时间符合要求回答问题的情况回答问题有理论根据,基本概念清楚。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合计32\n答辩小组评语答辩小组组长签名:_____________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学生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填表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题目项目评定成绩权值计算结果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评阅人评定成绩答辩成绩总评成绩学院分管院长签名:_____________32\n文法学院20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表专业年级:时间:年月日地点: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毕业设计(论文)题目32\n答辩记录:(每个学生至少回答二个问题)问:答:备注:1、本表装入专业汇总袋。2、表格不够可以加页大学文法学院___专业___届本科毕业论文任务安排情况表学号姓名毕业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32\n制表人:制表时间:32\n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___学院___专业___届本科毕业论文成绩汇总表学号姓名毕业论文题目指导教师成绩姓名职称导师评阅评阅人答辩总评学院分管院长:(签名)制表人:年月日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