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7.00 KB
- 2022-05-13 10:11:0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园林规划原理(第三章)\n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n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由城市不同类型、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构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是由一定量与质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征: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地域性的特征。城市园林绿地的特殊功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n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与任务、规划的原则、绿地类型与用地选择、城市园林绿地定额指标、城市园林绿地布局的形式和手法、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程序、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规划。\n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目的是为了保护与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增加城市景观与增强审美功能,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娱乐、健康所需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优越条件。规划目的\n总任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目的决定了其规划任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任务是规划出切实可行的适合现代城市发展的最佳绿地系统。具体任务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要求,确定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研究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相互关系,结合城市自然地貌,统筹安排市域大环境的绿化空间布局。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城市绿地的总体关系。规划任务\n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绿地,分别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发展指标。城市绿化树种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护建设的措施。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现状的统筹安排。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规划的具体项目和重点项目,提出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从政策、法规、行政、技术经济等方面,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措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n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远近结合,创造特色功能多样,力求高效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层次规划原则由深到浅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绿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绿地设计城市绿地的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n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生态园林城市其根本目标是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n第二节 园林绿地类型与用地选择一、园林绿地类型及特征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他绿地G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大类中类小类类别名称大类中类小类类别名称G1G11公园绿地G2生产绿地综合公园G3防护绿地G111全市性公园G4附属绿地G112区域性公园G41居住绿地G12社区公园G42公共设施绿地G121居住区公园G43工业绿地G122小区游园G44仓储绿地G13专类公园G45对外交通绿地G131儿童公园G46道路绿地G132动物园G47市政设施绿地G133植物园G48特殊绿地G134历史名园G5其他绿地G135风景名胜公园G136游乐公园G137其他专类公园G14带状公园G15街旁绿地\n(一)公园绿地(G1)又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5类公园绿地。综合公园综合公园是指绿地面积较大,内容丰富,设施齐全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根据其服务半径不同又分为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包括市、区居住区级公园。社区公园社区公园是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它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根据服务半径的不同,又分为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n(一)公园绿地(G1)专类公园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除了综合性城市公园外,有条件的城市一般还设有多个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雕塑公园、盆景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等。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街旁绿地街旁绿地是指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它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n(二)生产绿地(G2)生产绿地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作为城市绿化的生产基地及科研实验基地。(三)防护绿地(G3)防护绿地是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自然条件、卫生条件、通风、防风和防沙等。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地、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作用:1.城市卫生隔离带2.道路防护绿地3.城市高压走廊绿带4.防风林带\n(四)附属绿地(G4)附属绿地是指包含在城市建设用地(除G1、G2、G3之外)中的绿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道路红线内的行道树、分车绿带、交通岛、停车场、交通广场绿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五)其他绿地(G5)其他绿地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有些城中新出现的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n二、园林绿地用地选择(一)城市公园绿地用地选择综合公园(1)综合公园的服务半径应满足生活居住用地内的居民能方便地使用,并与城市主要道路有密切的联系。(2)利用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复杂破碎的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坡地。(3)可选择在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4)可选择在现有树木较多和有古树的地段。(5)可选择在原有绿地的地方。(6)公园用地应考虑将来有发展的余地。\n城区公园绿地(1)应选用各种现有公园、苗圃等绿地或现有林地、树丛等加以扩建、充实、提高或改造,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2)要充分选择河、湖所在地,利用河流两岸、湖泊的外围创造带状、环状的公园绿地。充分利用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等不适宜于建筑而适宜绿化的地段。(3)选择名胜古迹、革命遗址。(4)结合旧城改造。(5)要充分利用街头小块地。\n(二)生产绿地用地选择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受土地市场影响,现在易被置换到郊区,但不能多占农田,可选择在郊区交通运输方便,且土壤及水源条件较好,方便育苗管理的地方。(三)防护林地用地选择因所在位置和防护对象的不同,对防护绿地的宽度和种植方式的要求各异。因此用地的选择具有特殊性:1.防风林应选择在城市外围上风向与主导风向位置垂直,以利阻挡风沙对城市的侵袭。2.卫生防护林按工厂有害气体、噪音等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选定有关地段设置不同宽度的防护林带。3.农田防护林选择在农田附近、利于防风的地带营造林网,形成长方形的网格(长边与常年风向垂直)。4.水土保持林地选河岸、山腰、坡地等地带种植树林,固土、护坡,涵蓄水源,减少地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n(四)郊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绿地用地选择郊区风景林地、森林公园绿地的选择尽可能利用现有自然山水、森林地貌,规划风景旅游区、休养所、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n第三节城市园林绿地指标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国家园林城市评定考核中,通常采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城市绿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等三大主要控制指标进行确定。1.城市绿地总面积城市绿地总面积(hm2)=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其他绿地2.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地率是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百分比。城市绿地率(%)=(城市建成区内绿地总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00%其中建成区内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n3.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是指城市中各类绿化种植覆盖总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0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指城市公园绿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市区公园绿地总面积÷市区总人口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为市区内每人平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m²/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建成区内绿地总面积÷城市市区总人口\n6.道路交通绿化面积指标道路绿化面积=平均单株行道树的树冠投影面积+分车绿岛上草地面积道路绿化程度=道路绿化横断面长度÷道路横断面总长度7.生产绿地面积指标城市苗圃拥有量=城市苗圃面积÷建成区面积8.防护林绿地面积指标规定卫生防护林带宽度为1000m,500m,300m,100m和50m五类。9.居住区绿地面积指标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比率不低于30%。10.单位附属绿地面积指标\n第四节城市园林绿地的结构布局一、城市园林绿地布局形式通常有:块状、环状、楔形、混合式、片状等几种布局形式。城市园林绿地布局形式1.块状式2.绿道式3.环状式4.楔状(放射式)5.混合式6.片状(带式)\n名称概念特点应用点状绿地在城市规划总图上,将市、区公园、花园、广场等园林绿地呈块状或点状均匀分布在城市中。布局均匀,接近并方便居民使用,但绿地分散独立,缺乏相互间的联系多在旧城改建中采用环状绿地围绕城市内部或外缘,布置形成环状的绿地或绿带,用以连接沿线的公园、花园、林荫道等绿地能横向联系绿地形成环,但在城市平面布局上,环间纵向联系不够,显得孤立,市民使用不便。一般多结合环城水系、城市环路、风景名胜古迹来布置。楔形绿地以自然的原始生态绿地,如河流、放射干道、防护林等形成由市郊楔入城区成放射状的绿地。方便居民接近,有利于改善城市小气候,联系市区与郊区,绿地直接伸入中心,但它很容易把城市分割成放射状,不利于横向联系。一般多利用城市河流、地形、放射型干道等结合市郊农田和防护林来布置。混合式绿地将几种绿地系统结构相配合,使城市绿地呈网络状综合布置。能较好地体现城市绿化点、线、面的结合,形成较完整的城市绿化系统。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多采取这种布局形式。片状(带)绿地多数是由于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素,形成纵横向带形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地交织的绿地网能充分结合自然条件或构筑物形状,布局灵活比较适于大城市。城市园林绿地布局形式\n二、城市园林绿地布局手法1.“点”指城市中的星点状的各类花园布局。面积不大,而绿化质量要求高。2.“线”指城市道路两旁、滨河绿带、工厂及城市防护林带等,将其相互联系组成纵横交错的绿带网,美化街道,保护路面,防风、防尘、防噪声等。3.“面”指城市中居住区、工厂、机关、学校、卫生等单位专用的园林绿地,是城市绿化面积最大的部分。\n三、规划布局原则1.城市绿地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生活、游憩需要,促进城市旅游发展。2.指标限定3.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4.远近结合,合理引导城市绿化建设。5.分割城市组团\n第五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程序整理、资料分析评价规划图纸制作文件的编制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规划基础资料四个部分。\n第六节城市绿地树种规划一、树种规划的依据二、树种规划的一般原则选择本地区乡土树种注意选择树形美观、卫生、抗性强的树种注意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赏性树种三、树种规划方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城市规划杂谈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概论
-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第二章城市园林绿地的效益
- 园林规划实训报告
- 园林规划论文
- 施工组织设计_城乡园林规划
- 漕河风光带调查研究报告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
-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第九章风景名胜区
-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第十一章森林公园规划
- 园林规划设计欣赏
- 景观施工工艺——硬景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
- 园林规划设计模拟试卷之三(真题)
- 园林规划设计模拟试卷之二(真题)
- 《园林规划设计》课后题
- 道路设施建设技术标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
- 建筑外表皮材料艺术表现研究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
- 园林规划中的园路设计方法探究
- 园林-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指导书上交(12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