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9 MB
  • 2022-05-13 09:19:24 发布

硕士论文-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 6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姓名:李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设计艺术学指导教师:孟东生20061201\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摘要本文针对现代居住区中的邻里交往问题,比如:邻里关系冷漠、居民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现代住区不象传统住区那样充满人情味,论证了现代住区中邻里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华北地区居住区的实际调研,了解居住区中不同人群对环境的使用需求,从行为学、心理学角度,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研究,寻找适宜居民交往的景观设计的组成要素的形式。论文中,通过对传统居住区建设的调查,找到新社区与传统社区的差异,从传统社区建设的形式中得到启发。在论文的结论部分,提出如何通过环境设计积极营造适合现代人居住的人性化的交往空间。论文的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至第四章。详尽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出现的原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范围、研究方法、创新点及研究内容;在明确与论文相关的各个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邻里交往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交往空间的要求;最后,通过列举居住区内景观元素,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两个邻里交往空间——宅旁(间)绿地和庇护性景观,这两个空间在居住区中是居民交往较多的场所。论文的第二部分即第五章至第七章,通过实际调研,具体分析了华北地区居住区中两个典型的交往空间——宅旁(间)绿地和庇护性景观。这是居民日常交往较多的场所,也是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以点带面,提出建议——如何建设更有效的促进居民交往的景观设计元素,完善景观设计元素的形式和功能。第七章阐明了传统住区邻里空间体系设计对现代住区环境设计的指导意义。论文的最后部分第八章,得出结论,即:现代居住区的环境及景观设计应体现交往空间的序列;通过环境及景观设计创造,使居民的交往具有可行性;创造合乎尺寸的交往空间;强化交往空间的场所精神;空间的可控制性可以提高人们参与交往的热情;在共享生活中创造和谐的交往空间;邻里交往空间的景观设计应注重艺术性并具有居住区活动吸引力。关键词:邻里交往空间居住区\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RESIDENTIALDISTRICTOUTDOORLANDSCAPEDESIGNINNORTHCHINARESEARCHOFNEIGHBORHOODINTERCOURSESPACEDESIGNABSTRACTThispaperaddressesthenecessityandimportanceoftheneighborhoodintercourseinmodernresidentialdistrict.Thelackofneighborhoodintercoursehasresultedinmanyproblems:theneighborhoodrelationshipbecomescold,peoplearefeelinglonelyandunsafe,andlackinghospitality.ArealinvestigationofnorthChinaresidentialdistrictismadetodiscoverthedifferentenvironmentusagerequirementsofdifferentpeople.Basedontherealcaseanalysis,fromthebehaviorandpsychologypointsofview,thispaperproposesabetterstyleandfunctionalityofcompositionelementsinenvironmentandlandscapedesigningtoefficientlyimproveneighborhoodintercourse.Inthispaper,throughthetraditionaldistrictconstructionreferenceandinvestigationandthecomparebetweentraditionaldistrictandmoderndistrict,thedifferencesarefoundtobeaclueofmodernresidentialdistrict.Intheend,aconclusionismadeabouthowtoproactivelybuildahuman-orientedintercoursespaceformodernhumanresidentialdistrictbyenvironmentandlandscapedesign.Thefirstpartofthispaper,chapteronetochapterfour,firstly,addressesindetailstheproblemstostudy,therecentresearchprogressandtheproblemcauses;andgivestheresearchpurposeandscope,theresearchmethods,thecreativepointsandresearchcontent;Secondly,basedontherelatedconcepts,demonstratesthenecessityandimportanceofneighborhoodintercourseandthedifferentintercoursespacerequirementsofpeopleatdifferentages;thirdly,bylistingtheenvironmentandlandscapeelementsinresidentialdistrict,getstworepresentativeintercoursespaces–near-buildinggreenareaandrefuge-likelandscape,whichservesmostresidentintercourseactivities.Thesecondpartofthispaper,chaptertwotochapterseven,byrealinvestigation,analyzesindetailstwotypicalresidentialintercoursespacesinnorthChina–near-buildinggreenareaandrefuge-likelandscape.Notonlyaretheythelocationsservingmostresidentialintercourseactivities,alsotheimportantelementsinresidentialenvironmentandlandscapedesigning.Throughtheanalysis,fanningoutfromapointtoanarea,thispapergivesthesuggestionsabouthowtobuildbetterlandscapedesignelementstoefficientlyimproveresidentialintercourseandimprovethestylesandfunctionalitiesoflandscapedesignelements.Chaptersevenaddressestheimportanceofthetraditionaldistrictconstructionguidancetomodernresidentialenvironmentdesign.\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lastpartofthepaper,makestheconclusion–howtoproactivelybuildabetterneighborhoodintercoursespacebylandscapedesigning.Therearesevensuggestions:theenvironmentandlandscapedesignofmodernresidentialdistrictshouldrepresentthesequenceofintercoursespace;theenvironmentandlandscapedesignshouldfacilitatetheresidentsintercourse;tocreateintercoursespacewithpropersize;toemphasizetheimportanceofintercoursespaceandlocationindesign;acontrollablespacecanraisetheenthusiasmtoparticipateintheintercourseactivity;tocreateaharmoniousintercoursespaceinsharinglives;thelandscapedesignoftheneighborhoodintercoursespaceshouldconcentrateontheactivitiesandshouldbeabletoappealactivitiesofthewholeresidencezone.Keywords:neighborhoodintercoursespace,residentialdistrict\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1问题提出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礼仪之邦,邻里之间的交往在传统的居住环境中占有特殊的比重。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中间设院,四周建房,围合成一个相对封闭、对内开放的交流空间,方便进行生活交往、语言交流、文体交流,形成了有情有味,其乐融融的邻里交往空间,组成了生活的七彩乐章。而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分析,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以满足之后,人们便向往更高层次的满足。因而,在现代居住区建设中,当已建立了完善的物质生活支持系统,便应更注重创造出丰富多彩供人们进行情感交流沟通的精神生活空间。但是,随着大量单元式住宅的涌现,居住空间内的非人性尺度,树形的空间结构、及毫无亲和力的环境空间忽略了人性的符合需求,从而邻里间以及人们的交往正在被减弱,一些小区或组团基本丧失了这种功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正在逐渐减少,人际关系淡漠,居民感到孤独等现象也在出现。因此,在这种情势下,本文将就居住区交往空间进行探讨,从居民的心理需求的角度来研究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邻里交往空间的景观设计。§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城市社区中人的行为与环境空间的问题较早在国外出现,如:1961年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著写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从对街道空间中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活动进行调查和研究,从而探讨图1.1现代居住区——实景拍摄图1.2传统社区——实景拍摄Fig1.1Modernresidentialdistrict---exteriorFig1.2Traditionalresidentialdistrict---exteriorshotshot城市街道生活的社会性;1968年S.凯乐(SuzanneKeller)著写的《城市邻里单元》,探讨了邻里是否必要存在的方法;1971年,杨.盖尔著写了《交往与空间》,书中继承了行为学研究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运用什么建筑手段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去休闲、娱乐、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发生;1973年,奥1\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斯卡.纽曼(OscarNewman)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把居住环境,包括住宅和小区与犯罪行为和心理联系起来作系统的研究,著写了《可防卫空间》,试图通过对空间环境的改进和完善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私密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他提出了著名的“领域层次”;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的实践作了评价,会后发表了《马丘比宣言》。此外,还有芦原义信所著的《外部空间设计》,凯文.林奇所著的《城市意象》,彼得.卡茨所著的《新都市主义》,格尔所著的《建筑之间生活:公共空间的利用》等等,都在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1-2-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于城市社区中人的行为与环境空间的问题关注的不如国外早,但是,1979年,我国重新建立了社会学这一学科,于是,社会交往的理论和经验研究逐渐多了起来,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人际交往理论、社区理论、社会化理论、居民行为动机等几个方面。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们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吴良镛教授主持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力图在不破坏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达到社[1]区重建。上海的建筑师也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他们以保护传统里弄文化为基点,使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达到和谐相处。南方城市也相继开发出高层空中花园、居住底层架空交往平台等一些有利于人们交往的空间环境,为城市增添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东部城市济南也开发出了一些人性化的居住区,如:济南的佛山苑小区就是借助旧居院落结构做到环境文脉的延续,强化邻里交往的意识,整个社区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另外,在理论方面,天津大学荆其敏、张丽安教授著写的《情感建筑》一书详细研究了情感化、人性化的空间,其中包括了邻里交往这一重要的部分;李道增先生的《环境行为学概论》,论述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人对聚居地的基本要求以及环境行为研究的方法等。此外,还有吴良镛的《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杨贵庆的《城市社会心理学》,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等等,也在这方面作了详实的研究。其次,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我国的许多学术期刊上也有许多探讨邻里交往空间的学术论文,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1-3现代居住区存在的问题居住空间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居住乃心性之器”。社会学家认为“住宅(居住空间)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现代主义建筑师沙里宁认为:“住房的含义应当是家园以及健康的环境,而不光是遮风避雨的墙壁和屋顶。”由此,我们看出居住空间决不仅仅是城市地域空间内某种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还是人们生活、居住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系统。但是在这个空间系统中,现代居住生活中的交往活动在减少,人们之间的交往更重视理性和效益,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更希望逻辑的交往,这样的交往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很大程度上,由建立在业缘关系基础上的交往取代了地缘邻里关系的交往。此外,城市中现代居住区历史较短,而居民的流动性较大,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难以达到旧街区那种融洽程度。互不了解也引发了对环境的漠不关心,从各家各户阳台[14]的铁栏杆上,可以看出自闭和互不信任的神情,似乎现代的居住区很少有交往行为的发生。此外,在目前常见的居住区规划中,并未能在物质环境上给人们提供有效的、适当的、健康的交往场所,即使人们有这种交往的欲念和冲动,也是难以实现的。[9]1-3-1造成问题的原因(一)社会原因(1)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长期由家庭承担的诸多功能:衣、食、住、行等家务劳动和儿童护养、老人赡养等纷纷转由专门社会组织来承担,这使得邻里间在生产、生活上的互帮互助需求大大降低。邻里间不再有利益上的互助需求,从而缺乏主动交往的动机。(2)居民的工作场所与居住地分离,生活节奏加快,早出晚归的工作生活方式使人们在邻里空间中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2\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伴随着各种交流的扩大和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住宅商业化和“租房热”的兴起造成居住区成员来源复杂,除少部分的原居民外,大部分是后来移入的,既有乡村的移入者,也有其它城市的移入者,不同的地域、信仰、价值观造就了他们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这种异质化的邻里构成,造成了居民行为上的差异,心理上的隔阂,成为邻里间交往的阻碍。(二)规划方面的原因规划设计指导的邻里单元理论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邻里规模范围不一致:“邻里单元”理论认为最佳的邻里单元规模为5000人—6000人,而人类学家则提出居住社区邻里超过300户(1000人)以上就不存在邻里交往活动了。形态空间与社会空间(邻里)不能契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邻里关系的发展。(三)空间环境的原因居住区设计上重“自然生态”效应,轻“社会生态”效应是目前多数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上的普遍现象。一些居住区在环境设计上,为顺利通过规划部门的审批,盲目追求绿化率的提高:在公共空间里种植上一大片草地,还插入“足下留情,请君莫入”的指示牌,使原本亲切的绿草地成为一道可忘而不可及的美丽风景,阻碍了居民的活动与交往。另外,宅间也是一块绿地,由于正好位于窗口视线交汇处:久呆那里,似有窥探他人(低层住户)的隐私的嫌疑。因此,某些空间环境设计上的限制也束缚了居民的交往活动的发生。图1.3空旷的现代居住区——实景拍摄图1.4宅前绿地无人停留——实景拍Fig1.3Spaciousresidentialdistrict---exteriorshotFig1.4No-treadinglawn–exteriorshot§1-4论文研究的目的和范围1-4-1论文研究目的①.通过实际调研了解居住区交往空间内景观设计中的组成要素,了解居民交往时对景观组成要素的要求,发现交往空间景观设计中存在的误区;②.从行为学、心理学角度,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研究,寻找促进居民交往的景观设计组成要素的形式和功能;③.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调研,了解居住区不同人群对交往空间景观的要求,寻求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交往的景观设计的组成要素的形式和功能。1-4-2论文研究范围①.论文以中国华北地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中的户外公共交往空间中的景观设计要素为调查研究对象,不包括居住区内部的私人交往空间和会所等大型室内交往场所的研究;3\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②.在论文中,引入对传统社区的调查,通过现代与传统的对比,找到新社区与传统社区的差异,从传统住区的居住形式中得到启发。§1-5论文研究方法①.归纳与演绎对资料的搜集有以下方面:一是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组成要素的收集和整理;二是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方面知识的搜集及研究;三是对空间问题和景观设计问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②.实证法论文将对华北地区居住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北京、天津等地区的居住区和传统社区。§1-6论文的创新点在以往一些建筑学或规划方向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对居住区邻里交往空间也进行了研究,但侧重从建筑学或规划的角度考虑空间的设计,但是对于景观组成要素方面涉及的却不多,在此,论文以北京、天津等地区的居住区为实例,以居住区交往空间内的景观组成要素为基点,以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知识为依据,并通过对传统社区空间的归纳和演绎,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如何通过环境设计积极营造适合现代人居住的人性化的交往空间。§1-7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居住小区交往空间的不同范围、不同形式、以及不同层次居民的交往规律为主要参照,以居住区交往空间中的组成要素为基础,对交往空间内的景观要素进行调研,并以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为根据对交往空间内的景观组成要素的使用状况和景观特征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的方法,并为营建适合现代人居住的人性化的交往空间提出意见和建议。4\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研究依据§2-1居住区概念的界定及分级[2]2-1-1居住区的概念居住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用地的统称。它是城市环境最基本的一部分,一般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绿化用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与绿地和场地四大系统组成。[2]2-1-2居住区的分级按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大小,居住区可分为三个级别:即居住区、居住小区与居住组团。每一级对应着不同的用地组成结构。(一)居住区居住区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也可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或10,000---15,000户)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一般说来,它由若干居住小区或若干居住组团组成。(二)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或2,000---4,000户)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居住区的组成单位。(三)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或300---700户)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活聚居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2]2-1-3居住区的功能居住区所承载的功能是与居民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包含在居住在内的休憩、教育养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商业服务、社会交往甚至工作等活动。[10]2-1-4居住区的用地组成根据居民社会生活活动的需求和居住功能的要求,居住区用地一般包括以下几种。1.住宅用地指建造住宅的用地,用地包括住宅建筑的基地、住宅之间的日照间距、宅前宅后必要的安全与卫生距离、住宅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化及底层杂务小院等。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内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用地,包括公共建筑的公共设施的基地、附属用地(绿化、停车场、广场、活动场地等)及道路等。3.道路用地指居住区内的广场道路、停车场用地、包括居住区内的各级道路、广场、社会及居民停车场等,但5\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不包括上述两类居住用地内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4.公共绿地居住区内的各类公共绿化用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林荫道、宅间日照间距以外的绿地、活动场地及运动场等,不包括居住区内的各种专用绿地。§2-2邻里、交往、及交往空间概念的界定2-2-1邻里的概念“邻里”(theneighborhood)指的是带有集体性的家庭基地,是一种地理上的空间。进入邻里人们会[3]有家的感觉。作为个人来说,家是邻里的中心。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C.A.佩里的“邻里单元理论”,以人的需求为基本的出发点,以创造完善的生活空间环境为理想,以居住地域为基本构成单元,将居民生活的安全、舒适、卫生、宁静放在居住区建造的第一位,并且特别指出邻里交往的和谐、轻松氛围是一种理想的居住生活空间模式。而在我们中国,传统的邻里是以地缘为纽带,相互之间的联系密切的居民而形成的组织结构。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里都传承着中国最鲜明的邻里交往情怀。一般邻里要维持两方面的平衡:一、住宅要有自己的私密性;二、居民在相互尊重各自私密性的前提下,有相互间的交往接触与支持。邻里中的各家各户彼此认识,见面打招呼,相互尊重各自的权益。邻里关系意味着各个住户都是邻里中的一个成员,参与邻里中的一些共同活动。邻里应有一定的边界,在此边界内的住户既有一定的共同利益,也有一定的归属[3]感、认同感。在中国传统社区的大众心理中,邻里交往作为社会交往的一部分是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因素。2-2-2交往的概念《社会学词典》告诉我们:“社会交往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的特定现象。它既是人类的一种机能,又是人存在的方式。社会[4]交往是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它显示出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活动过程。1986年,丹麦设计师扬.盖尔在他的《交往与空间》中将人们的公共交往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5](一)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必要性活动包括了那些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递送邮件等。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所有活动。一般地说,日常活动和生活事物属于这一类型。在各种活动中,这一类型的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因为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一年四季在各种条件下都可能进行,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5](二)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自发性活动是另一类全然不同的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这一类型的活动包括了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情以及坐下来晒太阳等。[5](三)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人们在同一空间中徜徉、流连,就会自然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这就意味着只要改善公共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间接地促成社会性活动。必要性的活动、自发性的活动和社会性的活动是以一种交织融会的模式发生的,在人们徜徉、小憩和交谈中,功能性的、消遣性的和社会性的活动以形形色色的组合方式融为一体。6\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3交往空间的概念交往空间是指交往行为发生的空间和环境,它包含有两方面的因素:1.具体的地点,即该空间具有[3]一定形式的物理空间;2.人在这个一定形式的物理空间中发生交往行为。在这里,行为与空间是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人的行为受到空间形态与空间物质质量的暗示和影响,同时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会促使交往行为的频繁发生,反之,会遏止交往行为的发生。本文所研究的邻里交往空间,包含有三个方面,即:1.是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空间,而并不是居住区中特定提供的交往活动空间;2.这种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空间一方面是能使居民驻足、停留、聚集进而提供其从事室外交往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任何实体空间在具备了一定条件,能够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时,才可以称为交往空间;3.居住区中的交往空间和城市其它公共交往空间不完全相同,因为它是住宅的延伸,人们在这里的活动更随意、自在,因此,居住区交往空间中的景观设计更要求“亲切、自然”的感觉,并且更适宜采用亲切、宜人的布置方式来给人以亲切感。由于交往空间的统一性,景观设计师可通过有目的的设计,来促成人们之间交往行为的发生,从而改善现阶段人们的交往现状。§2-3景观、景观设计、物质环境的概念2-3-1景观的概念景观(landscape)即造园的衍生与扩大。景观一词源于“风景”,早期常指自然风景,风景画或庭院布置。景观还可以理解为景与观的统一体,景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词典中“景”有景色、风景、景象、景物等意思;“观”指的是人对“景”产生的各种主观感受的结果,词典中的“观”含有观察、观测、观赏、观光、观摩等意思。从人类开发、建设利用的角度来讲,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自然景观是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在自然方面的总称。天然景观是指自然原貌受到了人类间接的、轻微的影响,但是未发生明显改观的景观,例如:高山、极地、热带雨林等等。人为景观是指自然原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的、明显的作用,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的景观,如:城市、村庄、乡镇等等。人为景观又称文化景观,它可以分为:聚落景观、宗教景观、经济景观等类型。当今社会,我们接触较多是聚落景观,它包括了:城市景观、村镇景观和建筑景观。2-3-1-1景观设计的概念界定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是对土地的分析、规划、改造、管理、保护、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土地的全面设计,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是人如何利用土地的问题。具体的说,它是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构筑适宜的(高效、健康、舒适)人类户外生存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设计思想上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性、宏观性及开放性上。景观设计原理是在对各种设计思想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的,景观设计原理的核心是将地理学的格局研究与生态学的过程研究相结合,吸收园林及建筑美学思想,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文化人类学等因素,并强调规划设计的动态调整。我们时下应用较多的城市景观设计则是综合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要素(地形、水体、阳光、空气、动植物等)和人工资源要素(道路、广场、构建物等),创造视觉上有美感、精神上有寄托,生态上可持续的生态大环境。而人成为其中的重要因素,涉及的范围也超越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扩大到城市级别。城市景观是一种兼有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人文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住区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子细胞,也包含了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也就是说,住区中不但包含狭义的“景”,还包含居民对“景”的感知结果“观”,以及人在“景”中实现“观”的过程,即居住生活。[2]2-3-1-2景观设计的特点1.适用性:景观空间的形式、功能与环境相协调,能够容纳公众的多种活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引7\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导市民的日常生活;2.多样性: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提供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开敞空间和各种功能设施,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也为各种材料和技术的多样性提供良好的表达空间;同时,还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即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和生境的多样性;3.延续性:在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设计中,尊重传统和民族文化,保持城市文脉的延续性;4.艺术性:景观设计是艺术思想的承载体,艺术为景观设计师提供最直接、最丰富的设计灵感,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可以为景观设计师提供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5.技术性:各种建设要素——如建筑材料、环境设施等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施工,从而使生活在其中的人群获得精神享受。[2]2-3-1-3景观设计的一般设计原则1.地域性原则即不同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地物、地段周围的人工或自然景物总是千差万别,景观设计要着重强调该区域内有地方特色的景物并且加以设计建造,使该区域的景观有明显的、独特的地域性;2.时代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侧重于时间,要求景观设计能体现时代特色,表现新的、和谐有序的景观艺术。景观是为人服务的,好的景观设计作品应以设计者所处时代的精神特征来作为衡量的标准;3.文化性原则文化性原则侧重景观设计尊重历史文化,延续文脉方面。景观设计在体现时代性的同时尊重传统文化积淀,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上的景观设计才能称的上好的景观设计作品;4.以人为本的原则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是从景观环境是整体规划,还是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绿化小品、地面铺装等细部设计,都要从为人服务的角度出发,满足使用人群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5.生态性原则即景观设计要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护植物生存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面对未被破坏的土地,设计师应考虑如何通过设计的方法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完善,在尊重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构建良好的生态伦理。[10]2-3-1-4居住区中景观组织的目的与作用居住区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来满足居民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活需求,促进居民形成稳定的地缘关系和邻里网络,让居民对住区产生认同与归属感。在住区中存在着居住景观系统的客观基础——人工物与自然,以及在基础上升华而来的主客体关系——人与环境+人与人。在居住区中进行景观系统组织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就是通过物质手段达到景与观的完整,从而追求生态连续、多元共生的环境与社会目标。2-3-1-5居住区中景观的构成要素《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中将居住区中的景观构成要素包括以下九大方面:绿化种植景观、道路景观、场所景观、硬质景观、水景景观、庇护性景观、模拟化景观、高视点景观、照明景观。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将这九大景观构成要素与住区整体规划结构、住宅群体组织模式和居民生活要求相结合,形成居住区的生态景观系统。[3]2-3-2物质环境的概念李道增先生在《环境行为学概论》中,是这样定义物质环境的:即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物质环境中8\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产生的,这个特定的物质环境或多或少对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力。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他显然要考虑物质环境适合不适合他的行为,如果不适合,他不是改造这个环境,就是转换到他认为适合的环境中去。人是会选择的,因此,一定的行为模式重复地发生在一定地点,则这一地点的物质环境必然有适合于这一行为的因素,或其他的社会原因。当户外空间的质量不理想的时候,就只能发生必要性活动,当户外空间质量良好时,尽管必要性活动发生频率基本不变,但由于物质条件更好,它们显然有延长时间的趋向。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场地和环境布局宜于人们驻足、休憩、玩耍等,这样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自发性活动会随之发生。对于论文所研究的居住区室外空间也是,在质量低劣的居住空间中,只有零星的交往活动发生,人们只是赶路回家,而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情况就截然不同,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在居住区内时时呈现。可见,物质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及行为,有时甚至对人的心理及行为方式起着引导和暗示的作用。物质环境质量差好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连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35]图2.1户外空间质量与户外活动发生的相关模式Fig2.1Environmentalqualityandhumanactivitymodel§2-4论文的研究依据[3]2-4-1环境行为学环境行为学有称环境心理学的。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把人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但是,环境行为学比环境心理学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应用性更强。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并由此反馈到具体的城市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当然,并不是没有这些关于环境行为学的认识,设计师们就做不出好的设计,然而,设计师掌握了这些必要的知识,设计与规划的思路将得到新的启发,对问题的分析可能有新的、好的见解,对设计、规划方法上可能有改进,在科学研究上可能有新突破。[3]2-4-1-1人的基本需要9\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一)马斯洛(Maslow)的层级论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若干层级,从低级的需要开始到高级的需要,排成梯级。马斯洛有这样的看法:人的基本动机就是以其最有效最完整的的方式表现他的潜力,即: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基本上可分为下列六个层级:(1)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needs),如:饥、渴、寒、暖等;(2)安全的需要(Securityneeds),如:安全感、领域感、私密性等;(3)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affiliationneeds),如:情感、归属某小团体、家庭、亲属、好朋友等;(4)尊重的需要(esteemneeds),如:威信、自尊、受到人们的尊重等;(5)自我实现的需要(actualizationneeds);(6)学习与美学的需要(learningandaestheticneeds)。这一需要层级理论联系到城市与建筑来看,第一、第二两级需要是最基本的,即住者有其房,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即城市与建筑的物质功能仍然是第一性的,这是普通常识。(二)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要希腊学者道C.A.Doxiadis曾对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要,做过简要归纳,具体如下:(1)安全安全是人类能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这些基本条件又包括了土地、空气、阳光、水资源、适宜的气候、地形等等,以适合人类抵御来自大自然与其他人类的侵袭;(2)选择与多样性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下,就要满足人们得以根据其自身的需要与意愿进行选择的可能,“钟爱多样性”是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的格言。因为它是一切“人”,也包括生物界的本性;(3)需要满足的因素在下列五个方面的需要予以最大、或最佳限度的满足。(a)最大限度的接触: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为设施、与信息……有最大限度的接触,即与外部世界有最大限度的接触,最后归结为其活动上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扩大;基于这点,景观设计师所做的是如何通过塑造合理的物质环境来促成人们与外部世界最大限度的接触;(b)以最省力(包括能源)、最省时间、最省花费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c)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protectivespace),无论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无论是一人单独在某一地方,还是一群人在一起。另外,根据上述原则(b),人不但要把诸多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拉近到自己周围,同时还要使自己靠近人群,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生存离不开人群和社会,人群的聚集是社会内聚力的表现,在物质空间上体现为密度,中心与非中心体现在密度的差别上;(d)人与其生活体系中各种要素之间有最佳的联系,包括大自然与道路,基础设施与通信网络;(e)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条件,取得四个方面的最佳综合、最佳平衡。在小尺度范围内,人为环境要适应人的需要,在大尺度范围内的人造物要适应自然的需要。基于上述几点,就会发现人们对自己聚居地的要求是复合式的,而不是单一的,居住区的景观环境对促成人们之间交往行为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居住区的景观环境对改善居住生活条件,丰富城市景观面貌,提高居住区居民生活质量都具有决定的意义。给人们创造出高质量、高情质的的居住环境,促使人们充分体味居住空间的丰富内涵,是景观设计师的永恒追求。[3]2-4-1-2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如果我们人类不主动的去支配环境,反过来,就会被环境所支配。关于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几种设想的模型或者说是学派,具体如下:(一)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terminism)10\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环境决定论在19世纪末盛行,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这种学派认为生命机体的进化过程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选择结果,因此,大自然的气候、土壤、植物……可能控制着人的行为。在建筑方面,这种理论在早期建筑中也反映的很明显,这种理论企图用所谓的“建筑决定论”来调和阶级矛盾,消除种族歧视,认为物质技术可以决定建筑的形式。事实上,认为物质方面的因素是决定一切的因素,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也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是“机械唯物论”的产物。(二)环境可能论(environmentalpossibilism)环境可能论的观点是把环境当作一种介质(medium),由此提供人们以机会(opportunity),这些机会可能为人们所了解,也可能不被发现,重要因素是人的选择与主观能动性。可是,最极端的环境可能论者甚至从根本上怀疑人的行为是否被环境所制约。有些经过修正的环境可能论者,认为环境只是行为的范围,环境不过是限制了任何想尝试的行为所可能取得的成果,而现代的科学技术、资金与组织才能把环境对人们的限制范围缩小了,使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选择可能。环境可能论是带有“唯意志论”的色彩的。(三)环境忽然率论(environmentalprobabilism)环境忽然率论立足于普通常识,认为在“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的关系,大自然的气候、土壤、地理与生理等并不主宰一切,任何地点都存在着大量的潜在机会和供选择的可能性,只要人们仔细地研究,可以发现机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持久关系(prince)。[3]2-4-2行为建筑学行为建筑学(BehavioralArchitecture)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由美国建筑学者C.海姆塞斯于1977年第一次提出,是研究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规律之间关系的学科,注重人的生活方式与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行为建筑学以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探讨具体的空间行为理论,建立以此为基础的的建筑设计的方法。(一)行为场所理论罗杰.巴克(RogerBarker)于1868年提出“行为场所”的说法,研究微观的建筑环境与在其中发生的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他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行为场所是活动和环境的稳定结合的产物,它包含几个要素:(1).重复出现的活动,一组固定的行为模式;(2).一个特定的环境设施;(3).上述两者之间适当的联系。应该说,行为场所理论是建筑设计中一大进步,它帮助建筑设计师重新思考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提供了分析行为模式和相应建筑及环境空间的思路,这样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就不再只根据个人的主观经验和想象出来的活动来强加于使用人群。(二)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使用行为建筑学理论进行建筑设计,在进行基础工作时要掌握和分析现存的、潜在的、可能的各种行为现象,从而全面、准确的获得人们在环境中的各种行为的资料和信息。目前,应用较多的研究空间与行为关系的方法有:直接观察、隐蔽观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等等。环境行为研究方法有:11\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3]表2.1行为科学与建筑设计的结合Tab2.1Behaviorfundamentalsandarchitecturedesignsyncretic·观察法·实态调查法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理论·问卷法人类学理论·比较权衡法建筑理论建筑设计·知觉模拟研究方法·时间支配与时间地理决定问题的理论·设计回访评价设计理论建筑师个人的意识·环境策划形态解决问题的技巧·景观评价…§2-5本章小结本章主要是对论文所涉及到的主要概念给予阐明界定,这样,对于论文所涉及的论证内容可以有更具体和直观的理解和认识。本章分为两个部分,即: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论文研究依据的归纳和概括。对于基本的概念,论文深入的阐述了关于居住区、邻里、交往、交往空间、景观、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对于基本概念的认识,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的基础。本章的第二部分是关于论文研究依据的认识,主要对环境行为学和行为建筑学进行了归纳和概括,通过阐述,得出这样的结论:景观环境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是环境的主体,环境是为人类服务的,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的需要,居住区的物质环境目前已成为衡量一个小区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环境行为学和行为建筑学给予景观设计师这样的启示:即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运用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使用者的具体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为依据进行设计,对使用人群要进行实际的调研和考察,而不能仅仅凭借设计师自身的经验和主观想象进行设计。具体到居住区的邻里交往空间研究时,同样以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依据,对居住区居民的室外交往人群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了解居民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要,有了这些调查结果,可以提出有利于促进邻里交往的景观环境设计的建议。12\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居民的交往需求和交往空间§3-1居住区室外空间生活——邻里交往的必要性在当今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开始向居住地外转移,邻里模式正在衰退,但“大多数居民与规划家认为,住在邻里中的人,维持一定的邻里感觉,仍然是必要的”。不能说对全体居民,至少对老人、小[3]孩、青年仍然需要有这种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许多环境行为学研究也都证实小孩间的关系,不但可以促进大人与小孩间的交流,而且会促进大人与大人间的交往。因此,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邻里交往的存在是必要的。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经过简化的各种接触形式,归纳为不同程度的接触强度,如下:高强度亲密的朋友朋友熟人偶然的接触低强度被动式的接触(“视听”接触)图3.1不同程度的接触[35]Fig3.1Communicationdegrees13\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27]表3.1行为理论:人的基本需要Tab3.1Behaviortheory:basichumanneeds罗伯特.阿追亚伯拉汉.马斯洛亚历山大.赖顿亨瑞.毛瑞佩格.皮特森RobertArdreyAbrahamMaslowAlexanderHenryMurrayPeggy.PetersonLeighton性满足依赖避免伤害生理需要性安全敌视情绪表达尊敬加入社会团体教育爱的表达权势援助安全表现地位刺激安全保障获得他人的爱情行为参照避免伤害独处创造性的表达自治避免幼稚行为认同获得社会认可教养防卫爱与归属成就表现为个人地位的地位威信社会定向攻击拒绝拒绝尊重作为群体一员的保尊敬认同证和保持直觉谦卑玩耍归属感性多样化理解自我实现物质保证性救济人的价值观自我实现理解美感由上表可以看出人类的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表面上看,这里好象没有交往的需要,可事实上,人类的每一种需要都离不开人的交往活动,人的交往行为是随时都会发生的。比如:像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涉及物资资料获取的过程中,是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加直接地意味着交往的必要性。在居住区中也是同样的,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良好的邻里交往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睦邻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交往行为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必要性,具体如下。(一)就个人来说,任何人都有不同方面的需要,既有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又有娱乐、玩耍、休憩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在居住区内,邻里交往可谓是居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良好的邻里关系是人们人际关系的组成部分。通过与邻里的交往,人们也可以更好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14\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就社会来说,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具有社会属性,一方面,邻里间的交往可以使人们结合各种社会关系建立各种社会团体(比如:老年舞蹈队、骑车队、羽毛球队、秧歌队、社区小饭桌等),促进居住区的和谐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邻里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可以传播和保存社会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另外,交往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10]3-1-1邻里交往的目的和作用《马丘比宣言》(注: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的实践作了评价,会后发表了《马丘比宣言》,其中提出了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指出:“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应这一现实”。可见,邻里交往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认识到,并逐渐在设计中贯穿。首先,居民之间的邻里交往不存在任何功利性,人们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在闲暇生活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形成了邻里之间的和睦关系。人是社会的个体,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三个层次——社会需求来讲,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希望被别人认可、理解并得到关注。通过邻里交往,居民们可以了解居住自己周围的左邻右舍的情况、职业背景、家庭成员构成、文化教育背景等等,在这些了解下,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感,在别人身处困境时,伸出援助之手。另外,儿童之间的相互交往,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年轻人的交往可以活跃住区气氛,老年人之间的交往可以帮助老年人排除孤独寂寞感,使他们度过愉快的晚年生活,从而形成一种友善、互助的健康人际关系。其次,在居住区环境活动中,人们也会不自觉的注意观察在近处空间中所出现的每一个人,这种观察和警觉性也是有助于居住区的环境安全的。因此,居住区的邻里交往对于人们形成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以及保障住区安全是十分有利的。§3-2居住区不同人群的交往需求和特征华沙宣言指出:“人类居住建筑的设计,应提供这样一个生活环境,既能保持个人、家庭、社会的特点,有足够手段保持互相不干扰,又能进行面对面的交往。”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正是为居民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环境,它既有供居民交往联谊的场所,又有安逸私密的环境,既让居民拥有自己的天地,又能使全体居民都能有适合各自特点的文化、体育、娱乐、休息场所和设施。但是居民的年龄、性别、家庭构成、职业、文化背景、经济财富等形成居住社区的人口结构,具有不同年龄、居住年限的居民在选择进行邻里交往活动的空间及环境的时候存在着差异。[10]3-2-1儿童及青少年的交往需求及特征1.在各种类型的居民中,幼儿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游戏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最好方式。因此,儿童在居住环境中的交往活动是以各种游戏为主。2.一般儿童在3周岁以前不能独立活动,主要是由家长带领着、或怀抱着、或用车推着、或在空地上引导幼儿学步,稍大点的儿童可以在沙坑、草坪、广场上玩耍。3.4—6岁的幼儿,已经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喜欢拍球、掘土、骑车、玩沙子、捉迷藏、相互追逐等,他们需要生态绿地、广场、沙坑、游戏场地这一类交往空间。4.当儿童进入小学即7岁以上,已具备了对环境和人的认知能力,并有了一定的组织能力,他们的户外交往活动主要以某种游戏为主。比如:男孩喜欢踢小足球、追逐打闹,女孩则喜欢结伴游戏,如跳皮筋等。他们需要象生态绿地、小足球场、小花园、沙坑、游戏场地等这样的交往空间。儿童是住区交往空间中交往活动最丰富的群体,他们的交往的活动可谓多姿多彩。5.居民中的中学生和高中生,因为功课紧张,学习压力较大,因此,他们的户外活动主要以体育锻炼15\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或散步为主,他们的交往空间为体育设施较齐备的空间。3-2-2年轻人的交往需求及特征1.刚刚离开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业余时间是比较多的,家庭负担少,同学、朋友、同事之间经常聚会和来往,他们在居住区中喜欢去热闹的场所进行体育活动或安静幽雅的空间交谈和聚会。2.年轻人在结婚成家后,他们的孩子正处于幼儿时期,工作之外,孩子是生活的重心,他们常常在下班后或其它空闲时间带着孩子在居住区中游玩、散步,或在室外休息与邻里交往。3-2-3中年人的交往需求及特征中年人的日常生活在居住区人群中是最忙碌的,他们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工作忙碌、家庭负担较重,因此闲暇时间有限,他们在居住区中的交往活动多是利用傍晚茶余饭后的时间,在居住区环境中的绿地、林荫道中散步锻炼或进行邻里交谈,有时候也利用周末空余时间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和参加一些娱乐活动。3-2-4老年人的交往需求及特征居住区中,老年人所占比例相当大。由于老年人退出职业岗位,生活结构转变,身体素质和智力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等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对国家和社会必然提出特殊的要求,从而构成了我国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特殊要求与其生活的城市居住区是息息相关的。在居住区中,老年人离、退休后,多数居住在各自的家庭中,他们闲暇时间十分充分,在住区中,更多的是各种社交和户外体育活动。在他们还能够身体力行的时候,多数老年人喜欢来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进行各种休闲活动。他们的户外活动多以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为主,并且多数是有规律的进行社交活动、邻里互访和聊天。他们饲养花鸟鱼虫陶冶情操,或进行娱乐活动,比如:打扑克、下象棋、体育锻炼或有规律的组织一些娱乐活动。另外,老年人还经常帮助儿女照看孙子孙女,带领儿童进行户外活动也是多数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内容。3-2-5居民所需求的交往场所与环境由于不同的居民活动的内容存在差别,因此,他们所需求的交往场所和环境也是有所不同的。1.儿童在0—3岁期间对家长的依赖性过重,他们的活动一般距离家庭住所较近,多在住宅单元入口附近玩耍,因此,进行住宅入口的环境设计时,应考虑适于游戏,并要求夏季有阴凉,冬季有日照,这就对单元入口的环境绿化提出了要求。稍微大点的幼儿可以独立行动了,所以活动范围主要在所住住宅楼的宅前屋后和宅间庭院绿地内的场地中进行,同时应当有大人陪伴。4—6岁的儿童活泼好动,喜爱各种有趣的游戏,他们的各种户外活动多要借助于一定的游戏设施,并要求有一定的游戏场地进行,一般在住宅附近的小游园,特别是路旁的小绿地进行,他们有时也在家长的陪伴下去距离住宅较远的居住区小游园活动。2.中小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在居住区中的体育运动场是他们最喜爱的去处,为了保证孩子们锻炼时有良好的环境,场地周边的绿化是非常必要的。3.年轻人在居住区中较注重活动和交谈的外部空间设备配备,如体育场地、休息坐椅和一定的绿化围合环境,而对活动地点不太强求。4.中年人的闲暇时间是有限的,他们要么在居住区庭院内或附近的场地进行活动,要么就是在住区中的集中绿地、林荫道和体育锻炼场地、文化娱乐设施中活动,而且中年人的户外活动和社交行为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5.居住区中的老人是户外活动的常客,而且老人是十分重视健康保健问题的,因此不但要专门设置老年人的活动场地、健身设施、园艺场地,还要求在有充足阳光、新鲜空气、优美的绿化景观的户外环境中活动,所以保障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时有良好的绿化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总而言之,由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在进行户外活动及交往活动时的需求不同,居住区中不仅要提16\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供各种相应的户外交往活动场地和配套设施,而且许多活动场地就“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说,就应当布置在居住区的各种绿化用地当中,因为与之相配的绿化环境和绿化景观,是保障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因此,系统的进行居住区的生态绿化设计、配套设施设计及交往场地建设,可以为人们提供环境优美、卫生健康的交往活动空间,从而促进人们的交往活动。§3-3居住区的交往空间的层次城市由单体建筑群体化而构成,建筑以一定方式的组合形成城市空间,城市空间是建筑存在的基本条件,二者[5]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辨证统一。同样,在居住建筑群体中,交往空间的产生有赖于住宅体内或外的营造,同时,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居住建筑群体却也少不了丰富的交往空间这一纽带的有机联系。交往是居民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居住空间的不同领域对交往都有其各自的含义,其中宅居领域和近邻领域是居住者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根据交往空间范围和开放程度的扩大,可将其划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类空间。[35]图3.2居住区邻里空间的四个层次1.私密空间Fig3.2Fourlayerofresidentialdistrict居住区的私密空间即泛指居民日常起居生活的室内空间。2.半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主要是指居民私有空间部分对外开放而形成的可与人交流的共享空间,诸如住宅入口、外廊、雨蓬、屋檐下等半室外空间和屋顶平台、庭院等室外空间。在半私密性空间中发生交往活动关系的主体多为关系密切的亲朋、近邻等,交往范围小、距离短,因而空间以小尺度为宜,装饰材料和细部处理都要求匠心独运,以细腻为佳,同时应以形成良好的家居气氛为宜。图3.3天津万科水晶城的近宅绿化—来自景观图3.4天津万科水晶城宅前小庭院—来自景中国网站观中国网站Fig3.3LandscapenearBuildingofcrystalcity---Fig3.4DooryardbeforeBuildingofcrystalFromLandscapecn.comcity---FromLandscapecn.com3.半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主要指小范围内的公共空间,包括宅前道路、绿地(可上人)、公共庭院以及小型场地、花园等。一个合宜的半公共室外环境,能为居住者提供一个户外活动和相互交往与增进了解的富有积极17\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意义的场所,相反,如果设计处理不当则不仅起不到交往活动的目的,反而成为浪费土地与空间资源的空白地带。图3.5天津万科水晶城的宅前小路图3.6天津万科水晶城宅前小路雪景—来自景观中国网站—来自景观中国网站Fig3.5ALittleLaneofcrystalcity---Fig3.6AlaneinsnowofcrystalFromLandscapecn.comcity---FromLandscapecn.com4.公共性空间公共性空间与半私密性空间和半公共空间相比,空间范围、规模和开放程度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公共空间包括居住区会所、各类综合服务设施和居住区内的广场和公园。公共空间是居住区内居住者生活方式与体验实现相互过渡转换的空间,是一个含有时间、空间因素在内的体验的“过程”,是空间的序列变幻。空间的大小、形状、开合、明暗、中介空间及其利用,是公共空间取得各种预想的艺术效果的常用手法。图3.7天津万科水晶城的公共绿地—来自景图3.8天津万科水晶城公共水景---来自景观中国网站观中国网站Fig3.7Publicgreenareaofcrystalcity---FromFig3.8APublicfountainofcrystalLandscapecn.comcity---FromLandscapecn.com18\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4居住区中典型的交往空间上面已阐述了居住区中的几个交往空间,那么,在这三个层次的交往空间中,又有哪些是具有代表性的呢?哪些具体的空间是容易通过塑造而促成人们的交往行为的呢?在下面,论文做了一下概括(在此,选取的是具有典型性的交往空间进行归纳)。1.宅旁和庭院绿地宅旁绿地是分布在居住建筑前后的绿地,是配合住宅类型、居住建筑的平面关系、层数高低、间距大小、向阳或者背阴以及建筑组合的形式等因素进行布置的,是居住区中面积最多的一种绿地。它贴近居民,主要满足居民休息、幼儿活动及安排杂务等需要。论文通过对天津万科水晶城和北京万科西山庭院两所居住区的调查,认为宅旁绿地之所以为居民所喜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⑴.宅旁绿地是居民每天的必经之处,使用十分方便;⑵.作为空间领域,宅旁绿地属于“半私有”空间的性质,即属于相邻的住宅居民所有,从而激发了居民领域心理,引起他们的喜爱和爱护;⑶.宅旁绿地在居民日常生活的视野之内,最便于邻里交往;⑷.学龄前儿童一下楼就可同邻居孩子们在这里玩耍,家长能从住宅楼上看到他们,也比较放心。故现在在大多数小区中十分重视宅旁绿地和庭院绿地的设计。2.组团绿地组团绿地实际上是宅旁绿地的延伸和扩大,是结合居住建筑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公共绿地。面积不大,形状不一,靠近住宅,主要服务于几栋楼,是居住组团的人们(尤其是老人和儿童)经常活动的场所。若干幢住宅组合2-3个组团,每个组团可有一块较大的绿化空间供组团内居民活动,特别适宜于性格活泼的青少年儿童活动,也适宜于更大范围的邻里交往。但组团绿地的面积并非越大越好,否则势必吸引本组团外的超量人流穿越组团甚至居民院落,这样既不便于居民游憩活动和互相交往,有时干扰组团内居民的安逸环境。3中心绿地中心绿地又可以分为居住区公园和小游园两类。⑴.居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主要是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通过对天津万科水晶城和北京万科西山庭院的调查发现,每天清晨小区居民成群结队地在那里打拳、跑步、练气功、跳舞。特别是退休的老年人,平时经常找同伴在那里聊天、下棋、唱戏、打牌、遛鸟等。公园的布置是以绿化为主的,如果没有充分的绿化,居民是不会到这里来的。但是,按照居民的活动需求,特别是清晨老年人锻炼的需求,在适当位置设置必要的休息设施和锻炼设备是不可缺少的。⑵.小游园小游园主要是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合建设的集中绿地。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通过对天津万科水晶城和北京万科西山庭院的调查,发现在小游园的主要活动方式有:观赏、休息、散步、游玩、锻炼、运动、阅读等。小游园仍以绿化为主,其绿地配置在满足小游园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内部多布置一些座椅让居民在这里休息和交往,利用植物分隔空间,适当开辟铺装地面的活动场地,开辟比较简单的儿童游戏场、青少年运动场和成人、老年人活动场,以供居民在此观赏娱乐。小游园内有水,则倍增生气。水池是静水,喷泉、溪流是动水,二者最好结合起来。水池中常堆石或设雕塑,增加趣味。水池还可以与花池结合布置,也可与亭、廊结合,优雅的环境自然会吸引居民来此进行交往活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环境的观念已经从以往单一的“住的宽敞”向多维的“住的舒适”转变,更追求空间的融合与人际交往的自然化。幽雅的居住景观环境,会“润物细无声般”的催化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使人们在居住区中的行为交往与优美的空间相融汇。19\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3-5本章小结本章阐明了邻里交往的必要性,并根据实际调查,分析了不同年龄层次居民在交往时对交往空间的不同需求。在明确了不同人群对交往空间不同的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将交往空间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私密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公共性空间,具体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交往空间,即:宅旁和庭院绿地、组团绿地、中心绿地,因为在调查及问卷中,这三个空间是发生交往活动最多的。通过指出这三个典型的交往空间,为下一步引出典型交往空间中的最能吸引居民活动的典型设计要素做好铺垫。20\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交往空间与景观设计要素§4-1影响居住区居民交往的景观设计要素今天,人类对住区环境的追求,已由关注住宅内部环境,移向外部更广阔的空间,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更高层次的推进。住区不再单纯是为住人而住人,而是要为有意识、有情感、有交往要求的居民提供生活场所。居住区中的景观构成要素在美化住区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宅旁的绿地和庭院时常有休憩、交谈、娱乐的老年人,也有追逐、打闹游戏的儿童;小游园里不乏在水边嬉戏的人群;居住区公园清晨晨练的老年人比比皆是,试想,如果,居住区内没有这些绿化、公共设施、水景,居民的日常的活动将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们在需要交往活动时,这些活动将在哪里进行呢?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首先,景观设计要素是现代住区环境中居民进行交往活动时的重要条件。下面的表格反应了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分类(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版],依据居住区的居住功能特点和环境景观的组成元素而划分的)。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而是以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场所+景观”的设计原则,具有概念明确,简练实用的特点。没有这些环境景观,居民的交往将失去场所。其次,优美的景观设计会促成居民交往活动的发生。当户外空间的物质环境质量不理想的时候,就只能发生必要性活动,当户外空间物质环境质量良好时,尽管必要性活动发生频率基本不变,但由于物质环境更好,它们显然有延长时间的趋向。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场地和环境布局宜于人们驻足、休憩、玩耍等,这样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自发性活动会随之发生。对于我们所研究的居住区室外空间也是,在质量低劣的居住空间中,只有零星的交往活动发生,人们只是赶路回家,而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情况就截然不同,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在居住区内时时呈现。[11]表4.1景观设计分类表Tab4.1Landscapedesigncategoriestable序号设计分类设计类元素1绿化种植景观功能类元素园艺类元素表象类元素植物配置宅旁绿地隔离绿地架空层绿地平台绿地屋顶绿地绿篱设置古树名树保护2道路景观机动车道步行道路缘车挡21\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缆柱3场所景观健身运动场游乐场休闲广场4硬质景观便民设施信息标志栏杆/扶手围栏/栅栏挡土墙坡道台阶种植容器入口造型5水景景观1.自然水景1.庭院水景驳岸瀑布景观桥溪流木栈道跌水2.泳池水景生态水池涉水池3.景观用水2.装饰水景喷泉倒影池6庇护性景观亭廊棚架膜结构7模拟化景观假山假石人造树木人造草坪枯水8高视点景观图案、色块、色调、色彩、层次、密度、阴影、轮廓9照明景观车行照明特写照明人行照明装饰照明场地照明安全照明§4-2居住区交往空间中影响居民交往的两个典型的景观要素——宅旁(间)绿地、庇护性景观(一)宅旁(间)绿地是深受居民喜爱的交往场所宅旁(间)绿地是分布在居住建筑前后的绿地,是配合住宅类型、居住建筑的平面关系、层数高低、间距大小、向阳或者背阴以及建筑组合的形式等因素进行布置的,是居住区中面积最多的一种绿地,是22\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居住区中重要的“半私密”领域,是居民使用最频繁的室外空间。宅旁(间)绿地在居民日常生活的视野之内最便于交往,它贴近居民,主要满足居民休息、幼儿活动及安排杂务等需要,是深受居民喜爱的交往活动场所。1964年,在北京的专家调查表明儿童活动点集中在宅前道旁;日本琦玉县桶川村居住组团的调查也说明,儿童经常玩耍的地方是在组团内的道路上(占67.7%)多于组团内公园(占51.6%)和组团内的游戏场所(占36.8%)。在1996年对北京3个新建居住区的抽样调查中,当回答若附近有多种绿地供选择时,53.2%的住户选择宅间绿地,31.5%的住户选择小游园,13.6%的住户选择居住区公园。当问到儿童室外经常活动的地方时,67.1%的住户回答是在宅间和家门口。(二)庇护性景观是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空间居住区中的庇护性景观包括亭、廊、棚架、膜结构等具体要素,是景观设计元素中的功能类元素,它们是居住区中重要的交往空间,是居民户外活动的集散点,既有开放性,又有遮蔽性。它们在住区中既是居民活动必不可少的公共场所,又是景观系统重要的组景元素。这些要素是居住区中的重要交往空间,老人喜欢在这里聊天、打牌、下棋、遛鸟、甚至做家务,儿童喜爱在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办家家,尤其是炎热的夏季,亭、廊、棚架、膜结构这些景观为有交往活动的人群提供了一处娱乐且避暑的好去处。[26]图4.1儿童户外活动地点分布图Fig4.1ChildrenoutdooractivitylocationDistributionpercentage23\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4-3本章小结本章的篇幅简练扼要,主要阐述了景观设计要素在居住区空间中的重要作用,景观设计要素在营造和谐的、健康的邻里交往空间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论文认为居住区环境中的两个典型要素——宅旁(间)绿地和庇护性景观是深受居民喜爱的交往场所,是邻里交往的重要场所和空间,这里引出了这两个深受居民欢迎的场所,在下面的章节中,将根据对华北地区居住区的实际调查,就居民在这两个场所中的活动展开分析研究。24\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华北地区居住区宅旁(间)绿地邻里交往空间研究§5-1宅旁(间)绿地的空间界定宅旁(间)绿地是指环绕在住宅周围的四旁绿地。主要指底层住户的宅前宅后院落绿地,以及住宅山墙一侧的绿地,多数是属于居民使用的半私有空间。宅旁(间)绿地的空间位置使它贴近居民,最容易发生居民的交往活动,并且具有通达性和实用性。宅旁(间)绿地环绕着住宅建筑布局,与住宅直接相连,也是居民出入住宅的必经之处,在这里邻里交往机会最多,对居住环境影响最为直接。§5-2宅旁(间)绿地的分类[10]宅旁(间)绿地反映了居民不同的爱好与生活习惯,在不同的地理气候、生活习惯与环境条件下,可分为以下几种。(一)庭院型庭院型是宅旁(间)绿地设计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这种方式是在绿化的基础上,适当设置园林小品,尤其是在住宅单元门口绿地当中,应适当布置休息座椅,及安静休息的场地。因为在住宅单元入口附近、建筑拐角处是居民喜欢驻足聊天的地方,在这里适当设置铺地、座椅供居民使用,或通过铺设有别于宅前道路的专用地面砖作为活动场地,这样既能保证居民的活动场所又有较高的绿化覆盖面积,因此这种庭院型的宅旁绿地是深受居民喜爱的。(二)树林型在宅旁(间)绿地中,以高大的树木为主形成树林,这种绿地形式在管理上简单、粗放、大多为开放式绿地,居民可以在树下展开各种活动。树林绿地有利于调节住宅院落的小气候。但因为缺少灌木和花草配置,在进行树种选择时应注意快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色彩、树形、季相等的搭配,避免过于单调。§5-3宅旁(间)绿地的设计原则[2]《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一书中提到宅旁绿地的设计,具体要求如下:(一)宅旁绿地一般应按封闭式绿地进行设计,宅旁绿地宽度应在20m以上。但是封闭式绿地周边一般以绿篱或其它设施封闭,在其内部组织大面积草皮和绿化种植,但只可提供观赏,居民一般不可进入其内部活动。这种绿地便于养护管理,但游人活动面积少,使用效果差,一般来说对于丰富居民的室外活动帮助不大,大多数居民不希望在住区中多采用这种形式的绿地。在居住区中,开放式绿地是最受居民欢迎的,因为这种绿地形式能满足他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交往、娱乐、锻炼需求,其次是半开放半封闭式的绿地,也是比较受居民欢迎的绿地形式。(二)要突出宅旁(间)绿地特有的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设计应方便居民行走及滞留,适量硬质铺地。(三)宅旁(间)绿地应以绿化为主,因为在住宅单元入口处、拐角处是居民喜欢驻足闲谈聊天的地方,可以结合绿化适当布置休息座椅和安静休息的场地。例如可以利用草坪砖作为活动场地,并适当设置座椅供居民使用,这样既能保证居民的活动又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板式住宅北侧宅间小路与住宅之间,25\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因为缺乏充足的阳光照射,绿化时应选择喜阴植物,也可以作为自行车停放和居民活动场地。(四)要注意配置艺术的统一性。植物配置应以乔、灌、草相结合,力求作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首先,要充分发挥各种不同植物的形态、色彩、线条美,采用观花、观果、观叶等各种乔木、灌木、藤木、宿根花卉与草本植物相结合,使居民感到强烈的时空变化。植物配置以孤植或丛植的方式形成群体形态自然的群树,除绿篱外一般不采用规则式修剪,使植物保持自然体态,以达到接近自然的效果。其次,要注意空间的尺度,选择合适的树种,根据住宅的组成形式和特点,以不同植物种类,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形成不同的绿化环境,从形式到内容上达到较好的识别效果,同时保证各幢楼盘的绿化特色。(五)宅旁(间)绿地树木的栽植非常重要。宅前树木的分枝宜低,这样可以阻止宅前道路行人的视线穿透底层住户的窗户,满足住户私密性的要求。另外,树木栽植不应过密或靠太近住宅,以免影响底层住户的采光。(六)宅旁(间)绿地的布局形式要与住宅建筑的高低、类型、层数、间距、采光、地形起伏、建筑组合形式等密切配合,认真考虑其功能,即:美化生活,阻挡外界视线、噪声和灰尘等,为居民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卫生的生活空间,以满足居民夏季乘凉闲谈、冬季晒太阳聊天、车辆存放、就近休息娱乐交往的需求。[11]表5.1植物配置组合表Tab5.1Plantscombinationanddeployment组合名称组合形态及效果种植方式孤植突出树木的个体美,可成为开阔空间的主多选用粗壮高大、体态优美,树冠景。往往位于构图中心成为视线焦点较大的乔木对植突出树木整体美,外形整齐美观,高矮大以乔灌木为主,在轴线两侧对称种小基本一致。起到烘托景观轴上的主景作植用丛植以多种植物组合成的观赏主体,形成多层以遮阳为主的丛植多由数株乔木组次绿化结构。可作为主景和配景使用,也成。以观赏为主的多由乔灌木混交可来分隔空间组成。群植以观赏树,表现整体造型美,产生起伏变由数株同类或异类树种混合种植,化的背景效果,衬托前景或建筑物。可形一般树群长宽比不超过3:1,长度成多变的景观焦点不超过60m。要达到理想的群体轮廓效果,景观视距须大于树高的2倍列植沿景观中心区或景观周围有规律地种植,沿直线或曲线以等距或在一定变化起到陪衬作用规律下栽植树木,形成行列或环状绿带。树木种类可以单一,也可以在两种以上草坪分观赏草坪、游憩草坪、运动草坪、交通按草坪用途选择品种,一般容许坡安全草坪、护坡草皮,主要种植矮小草本度为1%-5%,适宜坡度为2%-3%。植物,通常成为绿地景观的前景26\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表5.2植物组合的空间效果Tab5.2Spaceeffectofplantscombination植物分类植物高度(cm)空间效果花卉、草坪13—15能覆盖地表,美化开敞空间,在平面上暗示空间灌木、花卉40—45产生引导效果,界定空间范围灌木、竹类、藤本类90—100产生屏障功能,改变暗示空间的边缘,限定交通流线乔木、灌木、藤本类、竹类135—140分隔空间,形成连续完整的围合空间乔木、藤本类高于人水平视线产生较强的视线引导作用,可形成较私密的交往空间乔木、藤本类高大树冠形成顶面封闭空间,具有遮蔽功能,并改变天际线的轮廓表5.3北方居住区常用植物分类表[自制]Tab5.3GeneralplantsofresidentialdistrictinnorthChina[self-customed]住区绿地常用乔木针叶树类:红松、油松、雪松、白皮松、樟子松、马尾松、云南松、种类华山松、杜松、金松、紫杉、云杉、辽东冷杉、侧柏、花柏、圆柏、龙柏等阔叶树类:马褂木、榉树、乌桕、银杏、无果法桐、龙爪槐、柳树、金丝垂柳、三角枫、木棉树、杜英、椤木石楠、香樟、棕榈、桂花、金合欢绿荫树种:银白杨、白桦、白榆、山皂荚、国槐、洋槐、北美红枫、火炬树、梓树、栾树、广玉兰住区绿地常用灌木牡丹、东北山梅花、丁香、紫薇、迎春花、绣球花、锦带花、珍珠梅、黄刺玫、棣棠、榆叶梅、木槿、梧桐、石榴、红瑞木、腊梅、砂地柏、大叶黄杨、银柳、金丝桃、海棠、碧桃住区绿地常用经济枣树、核桃、山楂、樱桃、苹果、柿子、花楸、胡桃树住区绿地常用草坪早熟禾、高羊茅、紫羊茅、野牛草、狗牙根草、白车轴草、宽叶苔草植物等27\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5-4邻里交往空间分析—天津万科水晶城宅旁绿地5-4-1水晶城基本概况万科水晶城,一座位于天津梅江南生态居住区的城中之城,崛起在天津玻璃厂近百年沧桑发展的积淀之上,秉承欧洲小城的现代情怀,以崭新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富于个性的社区居住氛围的营造。天津万科水晶城基地呈斜方块状,主要为天津玻璃厂的厂区,地势平坦,场地标高与解放南路标高基本相一致。厂区内有大量工业生产时期留下的痕迹和大量长势葱郁的参天大树,老厂区的几条主要道路形成了新规划中的交通骨架,有效的保留了路两旁的行道树,使社区内的街道有了类似“五大道”林荫路的气氛;从社区入口一直延伸至中心会所的林荫步行道上,一条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带有旧枕木的铁轨穿插其中,把你带入往昔的岁月。原有的老厂房、烟囱、铁轨等图5.1天津万科水晶城规划总图——来自天津万科水晶城网站资源,它们是天津前期工业化的标Fig5.1Generallayoutofcrystalcity---Fromcrystalcity.com.cn志性产物,是整个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这些在水晶城的规划中都被巧妙的保留和利用起来,保持原有建筑的风貌,并使其巧妙的融入现在的建筑中,比如600棵大树形成的厂区林荫路和花园,在新的规划中被保留下来,吊装车间被赋予现代材料和形式,玻璃和金属,激活成为晶莹剔透的社区会所,老的铁路和水塔则渗透在景观的规划中,成为标志性的要素。通过对比、保留、叠加的手法,历史通过建筑穿越时空,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的老厂区的遗迹,它们用自己身上那些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工业时代古老的故事,在周围崭新的住宅街区和葱绿的环境当中重放异彩,在强烈的新旧对比中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建筑成为了真正城市历史的延续。28\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4-2水晶城景观整体设计特色——笔者感受(一)寓旧于新水晶城中不遗余力地保留旧的铁轨、卷扬机、室外消火栓、钢架等,它们被重新刷漆后被置于郁郁葱葱的景园之中,具有如现代雕塑般效果;而很多保留下来的耐火砖也被用作小区内的景墙。•它们赋予了与众不同的“历史与文化”的内涵。•使社区不论外部还是内部都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和心理归属感。•使项目整体的设计更富有逻辑性和人文色彩。•使社区内的新旧建筑与环境在对比中相得益彰,也更富有趣味性。更为重要的是它表明了一种态度,即对于旧有的东西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一拆了之的办法,而是喜新不厌旧,尊重历史,为我所用,推陈出新。“新”与图5.2水晶城重点景观位置图—来自天津万科水晶城网站“旧”在这里得到了对比和交融。Fig5.2Theimportantlandscapeofcrystalcity---From(二)设计构成——层次分明的交通crystalcity.com.cn系统景观道路、景观元素随着建筑的布局而流动、渗透,各级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形成整个小区良好的循环系统。层次分明的车行道、人行道、环行路、宅前小路确保了高效的交通流和更安全、更怡人的生活区。会所与步行街区域放大的道路丁字交叉地带为不同区域提供了娱乐、社交、锻炼的开放空间,这些开放空间同区域中心相连,使流动的道路贯穿起来。而二级人行路:更小尺度的人行路使邻里交通更为方便和安全。车行道路系统分为南北向、东西向、环路及二级道路和庭院停车位。通过鲜明的十字路口区,硬质面饰、设备用具、灯光和软质景观来塑造不同类型的街道景观层次。循环道路和入口路对于车辆进入社区有很大的实用性,路面材料为沥青和局部装饰水泥砖,人行道也可以使用其它装饰材料,便于识别并且形式优美。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轴设计特点鲜明,用高品质的材料和设备用具使之更加亲切和适宜步行。东西轴向道路是原有的道路,也是社区一条重要的道路,并与原有的入口和中心会所相连,形成一条休闲和娱乐的城市步行广场。这条步行街保留有大量的原有的树木,一条铁轨由钟塔直达会所,与高档次的预制铺块或天然石材铺块的路面相映成趣。29\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5-4-3水晶城宅旁(间)绿地空间邻里交往分析图5.3.1图5.3.2图5.3.3图5.3.4图5.3.5图5.3.6图5.3天津万科水晶城宅旁绿地—来自天津万科水晶城网站Fig5.3GreenareasnearbuildingsofTianjinVanKecrystalcity---Fromcrystalcity.com.cn5-4-3-1A类宅旁(间)绿地的邻里交往分析上面六幅图片,是水晶城里常见的宅旁(间)绿地,这里归纳为A类宅旁(间)绿地。(一)A类宅旁(间)绿地空间分析如上面六幅图所示,A类空间中的住宅具有独特的露台空间,利用首层“情景房”的形体,设计出每户向阳面具有层层退台的台阶状结构(如图5.3.3、5.3.4),让每户拥有南向的私家花园或露台,独特的私有室外空间是日常起居生活向室外的自然延展:一是露台没有顶盖区别于阳台更有花园感,二30\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和客厅相连并有较大的进深便于安排活动,三是半围合的设计使其拥有较强的私家感。且露台和花园均由厅进出,方便使用。花园和露台能够使居者充分与自然情景沟通,实现每户都具有一片自有的室外空间、绿地。并且公共空间开敞化,让邻里之间交往更为容易。由于层层退台,使楼间距加大,更便于全年享受阳光。由于建筑首层前中部凸出的“情景房”,使得建筑整体感更显稳重与醇厚。明快的体块结构和线条构成了“丰富鲜明”的效果。水晶城中A类空间中的宅旁(间)绿地改变了住宅所形成的社区关系。许多人认为北方的四合院好,南方的三合院好,甚至客家的圆楼最好。原因不是房子本身,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轻松,互相之间可以在公共场所、在院子里面、平台上打招呼,进行交流。情景花园洋房解决了这个问题,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家都有露台和半围合的情景花园,多了一个室外的空间。阳台是扁长的,坐不下人,露台是方正的,是生活空间的一部分。(二)A类宅旁(间)绿地居民行为观察居民行为观察时间2006年8月18日8点—18点。在这10个小时内,经过观察和记录,平均每10分钟有6—10人在A类宅旁(间)绿地发生了邻里交往活动。在下午的15点—17点使用人群多为老人、儿童、青少年。老人的行为多是出入户时的打招呼,闲话家常,或者遛鸟、看护孩子等;儿童的交往行为多是游戏;青少年交往活动多是休闲或招呼老年人和儿童。(三)A类宅旁(间)绿地邻里交往行为发生的原因(1)住在首层的老年人闲暇时间无事可做喜欢在自家这种花园中休闲、纳凉(如图5.3.1、5.3.2)。由于此处设计有平台和花园空间,居民互相之间可以在院子里面、平台上打招呼,进行交流。住在首层的居民也可以经常把其他居民请进自家这种“情景花园”小绿地中进行邻里交往。首层的花园形成半围合的空间,与外部的宅旁绿地虚实相映,自成一体,内外沟通形成对话,这种小花园是既私密又通透的实用空间。这处交往空间设计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有序的空间序列排列,遵循了从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这样一个有序的空间序列,使居民在交往心理上有一个平稳的过度。(2)该空间的设计提倡邻里概念,以两幢住宅为一个邻里单位。两幢住宅入口相对形成邻里空间,通过建筑的层层退台,强调了室内外空间的流通的同时也从空间设计上增加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3)半围合的“情景花园”(如图5.3.5、5.3.6)的设计在空间尺度的把握上,根据行为学的原则,考虑人体尺度,使人感到围合所产生的安全感、舒适感,在地面标高和景观配置上都有别于外部空间。同时,邻里组团封闭,车行在邻里外解决,减少车行及闲杂人员的干扰,创造了一个悠闲、宁静的氛围。在整体组团空间处理上,通过少量建筑的错动打破单一的行列式布局,形成空间的转折,避免视线的不良穿越。(4)为突出景观对居住氛围的烘托,在位于道路转弯或尽端的节点位置种植有大规格的高大乔木或姿态优美的大花灌木,并结合建筑种植葱郁的基础型花木与荫翳的道路遮荫树。在此组团中,入户的人行道路虽然尺度较小,但更具有回家的温馨领域感,在此空间中,设置有错落布置的小块绿地,使道路不再平直呆板,花草丛生于路边,摇映在门旁宅前,使不长的回家路径生机盎然,在这种良好的物质环境下,更促成了人们进行交流的机会,在调查中,会看到许多居民在自家的花园或平台上和在室外的居民打招呼或闲话家常。(5)景观设计注重多样性和艺术性的原则,居民之所以喜欢在A类宅旁(间)绿地中进行交往活动也说明了这样两点,即:“情景花园”式空间处理方式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提供了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半围合空间和开敞空间,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也为各种材料和技术的多样性提供良好的表达空间。31\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图5.4情景洋房组团示意图—来自天津万科水晶城网站Fig5.4Anskeletonmapofscenehousesets---Fromcrystalcity.com.cn(四)居民意见调查(1)根据调查有62%的居民反映喜欢A类空间中这种“情景花园”的绿地形式,因为这种形式使他们既具有对自家门前绿地占有的领域感和心理归属,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更让他们满意的是,这种花园的形式还为他们提供了与大自然交往的需求。(2)有38%的居民认为他们更喜欢室外宅前的绿地,他们认为这种在外部空间中的宅前绿地更适合居民交往,适合儿童运动。其中,这38%的数字几乎为老年人,老年人认为“情景花园”式的小绿地空间虽然能满足他们日常休息,和外界打招呼的需求,但真正能满足他们更多交往和活动需求的空间还应该说是位于宅前那些错落布置的小绿地,因为这里的空间比自家的“情景花园”尺度更宽阔些,老年人可以在宅前遛鸟、遛狗、长时间攀谈甚至打牌。(五)改善建议(1)“情景花园”内的花池可以在尺度上稍微拓宽些,用以满足居民在室外坐的需求,因为有些居民经常把其他居民请进这种半私密性的“情景花园”中进行邻里交往活动。花池一方面栽种植物,一方面供人们坐,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贴近自然。(2)在调查过程中,有些居民认为是否可以在宅前错落的小绿地安置一些小型的休息设施,如座椅之类,供居民日常休息、闲谈及交往方便之用。我们认为可以安置一些小型的休息设施。(3)宅前错落的小绿地是居民经常光顾的地点,也是居民进行一些社区活动的集散点,绿地带给人们生气,可以改善小气候、美化环境,据调查儿童是十分喜欢在绿地上玩耍的,而儿童的活动又可以带动父母及老年人的交往活动,可是宅前的这些错落的小绿地是不允许居民践踏的,我们认为,在绿地建设过程中,是否可以分区分地点(比如在居民经常进行邻里活动的绿地),播种一些耐践踏的草种,在居民活动集中的绿地开辟一些可上人的绿地,满足人们亲近绿色的心理需求,让人们可以近距离的和自然对话,也便于邻里交往。5-4-3-2B类宅旁(间)绿地空间邻里交往分析32\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5.1图5.5.2图5.5天津万科水晶城宅前绿地实景拍摄Fig5.5Greenareasbeforebuildings-TianjinVankecrystalcity---exteriorshot(一)B类宅旁(间)绿地空间分析从上述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B类宅旁(间)绿地是指这种有水景观的宅旁(间)绿地。而这种绿地,位于居民住宅前方的有水景观的小绿地。这类空间中以“绿色+水”为主要景观,翠绿的植物掩映成趣,清澈的水体吸引着在此活动的每一个人,在这里,绿色和水和谐的融合,沁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绪。(二)B类宅旁(间)绿地空间邻里交往行为观察居民行为观察时间2006年8月19日7点---20点。在这类空间观察的13个小时内,平均每10分钟有10——12人在此进行活动。在此进行活动的人群有:幼儿、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活动人群的年龄层次更加丰富。其中,清晨时分,7点—9点,散步、遛鸟、遛狗、晨练的中老年人较多,尤其以老年人居多,其他年龄层次的活动人群较少。由于调查时间安排在中小学生的暑假,因此,过了9点,在此进行活动的儿童开始增多,他们多在此游戏、追逐打闹、捉迷藏,另外,9点后,老年人在此活动的也是很多的,许多老年人在这里聊天、散步、或者看护下一代,许多老年人多是不约而同的每天来到这里开始他们的交往活动,似乎来这里交往已形成了一种规律。水边的空间自然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一块去处,尤其是儿童是最喜欢在水边活动的。下午15点—17点,是居民来此活动的高峰,活动人群也多是老年人和儿童、青少年。每晚的18点后,是又一次的活动高峰,值得一提的是,茶余饭后来这里活动的人很多,中年人和青年人也增加进来,人们在这里多是聊天、遛狗、散步、乘凉,看样子,这里是很受欢迎的。(三)B类宅旁(间)绿地邻里交往行为发生的原因(1)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大人们仿佛也坦然直率了很多,在这类绿地中,活动的儿童较多,家长们在陪伴儿童游戏的同时,互相之间就有了许多共同的语言,这时候交往是最容易发生的。(2)众所周知,水作为人与自然的纽带,永远是城市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城市生活中富于生机的内容,水的欢歌和情趣,都成为居住区景观环境中最有魅力的主题。B类宅旁(间)绿地用地内设置了水景,水池中结合环境安置小型喷泉(如图5.5.1)供人们观赏,喷泉喷发时,观看的人群就会增多,水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加了人们交往的机会。水池中设置有结合水中植物花台的流水池(如图5.5.2),形成组团入口对景的纵深感,使人们观赏水景的同时,欣赏绿色,淙淙的水响又给这里带来些空灵的味道,吸引人的眼球。(3)设计在空间尺度的把握上,根据行为学的原则,考虑人体尺度,绿地内的散步道尺度小而得当,小尺度的人行路使邻里交往更为方便。(四)居民意见调查(1)比起“情景式花园”及其外围的公共绿化,很多居民都反映他们更喜欢这类在他们宅前的公共绿33\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地,尤其是这类公共绿地带有水景,因为亲近水是人类的天性,水更能吸引孩子们的脚步,在孩子们的相互交往中,很大程度上能带动家长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邻里之间的交往。(2)居民反映让他们愿意来此绿地的另一原因是,这里有季相鲜明的绿化,B类宅旁(间)绿地在植物配置上十分合理,小绿地中既有大规格的高大乔木也有姿态优美的大花灌木,又有种植葱郁的基础型花木,还有姿态摇曳的翠竹,能满足人们亲近绿色的心理需求。并且这些植物在树种、色彩、开花、果实、肌理、造型、高低、组合关系上都是不同的,这就产生了对比和韵律,与邻近的住宅建筑和环境设施也进行了对话,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了关联,这种良好的物质环境促使了人们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人们希望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进行活动,从而邻里交往的活动也就不自觉的发生。(五)改善建议(1)B类宅旁(间)绿地的花池可以在尺度上稍微拓宽些,用以满足居民在室外坐的需求,虽然现在有些花池可以满足人坐的需求,可是达不到舒适感。花池一方面栽种植物,一方面供人们坐,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贴近自然。(2)绿地中的水边可以适当散落些小型的休息设施,满足人们观景和交往的需求,这样人们可以一边交谈,一边观景,使人和景和谐的对话。(3)适当设置一至两个小型景亭,因为炎热的夏季,人们来到绿地却无处避暑,小景亭可以聚集人群,供人们集散和乘凉。(4)草坪很难集观赏、抗旱和耐践踏等优点于一身。亲近绿色是人类的天性。因此,建议在容易形成一定人流交通的捷径空地上,尽量避免因铺设草坪而划为通行禁区(实际上也是难于实行的)。当然,还有一些灵活变通的办法,如草种混播、铺设草种勾缝的石块地面,在路径上配植耐践踏的草坪(如结缕草等)。§5-5北京万科西山庭院宅旁(间)绿地的邻里交往分析5-5-1北京万科西山庭院基本概况北京万科西山庭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风景秀丽的京密引水渠畔,自然眷顾的上风上水地,高华锋芒不显自露。京西北湖泊散布,西山蜿蜒如屏,百年来,深得皇家贵胄,文人学儒、名门大家厚赏。经百代历史蕴积,使得这块土地呈现出深远悠久的高贵气质。万科西山庭院是以新城市主义为主题的园林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14.1万平米,绿化率31.3%。小区的规划承袭了中国人对传统宅院生活的情感需求,社区由13个“大院”组成,一条伸向西山景观的绿化休闲地带穿越宅院之间街区,打破传统宅院的封闭感,在社区里能充分感受近在咫尺的天然山水。社区的建筑容积率控制在1.1,每一所宅院本身即是风景。这个新的住宅小区,是中关村低密度住宅的新典范。5-5-2北京万科西山庭院景观整体设计特色——强调邻里交往空间的人本居所(一)院落式的人本空间,增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万科西山庭院的设计有机结合了自然和人文的优势,崇尚文化和都市氛围,描绘自然风光(山、水、阳光、空气),体现空间艺术,享受视觉和景色的情趣,整个设计细致入微,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每个院子有自己独特的庭院景观,居中有院、院中有庭。令居者体会既现代又不失传统的庭院友居生活。一系列“家园”式庭院,由私密逐渐引向开阔的中心绿地——一片既可以容纳积极的户外活动又可以提供平静的家庭聚会的中心草地、喷泉、露天广场、树荫下的休憩空间、花园里的漫步空间、小山上的远眺、儿童游戏场地、雕塑。通过社交以及户外自然空间的体验,令每一位住户感受亲近自然、新鲜而充满活力的都市社区生活。万科西山庭院的规划在轮廓上是院落式的,即以庭院、园林为核心分隔居所、商街等各个功能空间,分隔出富于领域感和归属感的不同区域,从而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融洽相处。34\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山庭院,26栋住宅,围合成10个友居院落(BLOCK)和3个高华院落(楼王)。一个围合即是一个独立空间,守望着一片宁静与祥和;13个独立空间既是彼此相对独立,又在整体空间中相互呼应、合为一体。(二)宅、院、巷、街层次分明的四级空间宅——人,因韵而聚;宅,因地而生;是人们的休憩之所,是每户人家独有的私密空间。院——作为居所的延展空间,一方面,成为了居室的“绿色客厅”,在自然和谐中待客交往;另一方面,庭院的围合成就了一种友居生活的态度。巷——两个BLOCK之间的邻里绿地,贯穿南北的绿色走廊是小区的“巷”,是富有趣味性的含蓄空间,连接着街和院。街——商业步行街和小区内东西向的步行街道、中央绿轴,将小区的各种功能串联起来,有参与的趣味,形成小区的“街”。人们在这里交流、娱乐,或者坐下来休憩片刻,欣赏周围的美景,看着不远处玩耍的孩童。总之,在社区整体规划上,这层次分明的四级空间体现了有序的交往空间序列排列,即: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使居者在交往心理上有渐进地、平稳地过渡。图5.6.1图5.6.2图5.6.3图5.6.4图5.6西山庭院实景拍摄Fig5.6XishanYard–exteriorshot5-5-3北京万科西山庭院宅旁(间)绿地空间邻里交往分析35\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5-5-3-1A类宅旁(间)绿地空间邻里交往分析图5.7.1图5.7.2图5.7.3图5.7.4图5.7.5图5.7.6图5.7西山庭院宅旁绿地实景拍摄Fig5.7GreenareasinXishanyard–exteriorshot(一)A类宅旁(间)绿地空间邻里交往分析绿地的设置十分巧妙,一条伸向西山景观的绿化休闲地带穿越宅院之间街区,打破传统宅院的封闭感。原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本项目的建筑规划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院长朱小地先生亲自主持,在谈到这块有着特殊情结的土地时,开发商和设计师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记忆中具有北京特色的深宅大院——四合院的居住精神,院落与街坊,还有西山、运河和山后的稻香湖。小区的规划承袭了中国人对传36\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统宅院生活的情感需求,社区由13个“大院”组成,一条伸向西山景观的绿化休闲地带穿越宅院之间街区,打破传统宅院的封闭感,在社区里能充分感受近在咫尺的天然山水,每一所宅院本身即是风景。就拿上面这组空间来说,就是设计师所推崇的“家园”式庭院,这个院子有自己独特的庭院景观,居中有院、院中有庭。令居者体会既现代又不失传统的庭院友居生活。一系列“家园”式庭院,由私密逐渐引向开阔的中心绿地——一片既可以容纳积极的户外活动又可以提供平静休息的草地、花园里的漫步空间、儿童游戏场地,令每一位住户感受亲近自然、新鲜而充满活力的都市社区生活。(二)A类宅旁(间)绿地邻里交往行为观察A类宅旁(间)绿地居民行为观察时间:2006年5月16日8点——20点。在早晨8点,以晨练的老年人居多,他们散步、遛鸟、遛狗、打拳、练剑、踢毽子、打羽毛球、跳绳、跳舞,活动的形式十分丰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个小区老年人的晨练形式比调查过的天津居住区老年人的晨练形式要丰富,在晨练中,老年人之间谈笑风生,互相都十分熟悉,他们常常一边锻炼,一边闲话家常。上午10点后,是这块绿地活动的一个高峰,老年人增多,儿童们也多起来,他们大都由家里的爷爷奶奶陪伴来到这里,儿童大都在游戏设施处玩耍,有的还挖沙,年龄小一点的还需要由家长陪伴他们一起玩耍,有的老年人则坐在一边看护孩子。但是,儿童游戏的场地较小,一天接纳的人数为20——35人左右,有的老年人带着孩子看到玩耍的孩子太多,也只能停留片刻后到别处。下午15点——17点,这块绿地第2个活动高峰来了,大多数老人和孩子午休后来到这里,进行活动,活动内容为散步、下棋、及看护孩子,儿童还是多集中在儿童游戏场地进行活动,这一时间段该绿地接纳的人数为35人——40人左右。晚上18点30分后,活动的高峰再次到来,很多老年人、儿童、年轻人、中年人在晚饭后会来到距自己家最近的这块绿地来散步、休闲。他们通常到晚上21点才会散去回家。在这一时间段,人流总量为58人——66人左右。(三)A类宅旁(间)绿地邻里交往行为发生的原因(1)庭院本身是一种传统,是北京具有联想空间的一种空间构成形式。西山庭院的庭院户数是50、60户(聂兰生先生提出的“交往单元”模式,户数在18—54户之间,定量地提出了宅间交往的合理户数),庭院的归属感增加了外来人进入庭院的心理压力,因为住在同一个庭院的人彼此相互熟悉,从而增加了领域感。而人们的相互熟悉使得认识和交往的机率大大增加。在这里,每个BLOCK庭院由两栋建筑围合成一个邻里单元,使得同一屋檐下的“业主们”在充分享有私密空间的同时,通过健康、丰富的人际交往,实现了人的社会属性。(2)“家园”式庭院,由私密逐渐引向开阔的宅前绿地——一片既可以容纳积极的户外活动草地、花园里的漫步空间、儿童游戏场地(如图5.7.2、5.7.3、5.7.4),通过一系列别出心裁的环境设计,令每一位住户都有亲近自然、与他人交往的心理需求。(3)尤其值得再提的是,在宅前绿地中,设置儿童游戏场地(如图5.7.3、5.7.5),不但可以丰富空间的物质构成,更可以在儿童游戏的同时,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活动,从而使邻里之间形成一种“友居”的生活态度。(四)居民意见调查(1)根据问卷调查,有89%的居民喜欢这种院落式的居住形式,他们认为院落式的庭院能让他们回忆起老北京的四合院,这种宅前的绿地弥补了老北京四合院交往空间局促的空白,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在闲暇之余,想到的第一个地方——就是位于他们宅前的这种——院落式绿地。(2)据调查,宅旁(间)绿地中设置儿童游戏设施是居民们普遍欢迎的,只是,居民反映儿童游戏设施的种类颇显单调,有的居民反映在宅前甚至可以将儿童的游戏场地扩大,因为,目前居住区的儿童游戏场所,已不单单是儿童的游戏聚集地,也是年轻家长、老年人的交往场所。(五)改善建议(1)A类宅旁(间)绿地成功的设计之一是设置了儿童的游戏场地,关心孩子们的活动和成长,可是儿童场地中的游戏设施过于单一,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感觉单调,可根据绿地的空间和尺度,适当增加一37\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些小的游戏设施;(2)很多儿童在游戏时是有家长陪伴,家长之间在陪伴的同时也是互相交流的,这就不自觉的发生了邻里交往的行为,但是,站的时间久了,家长们容易产生疲劳的感觉,一方面孩子们玩的起劲,一方面家长们站的腿疼。因此,建议在距离儿童游戏场地的周围,安置一些小型的休息设施,使儿童们在嬉戏的同时,让成年人也能体味交往的快乐,或者在儿童游戏场所的附近安置一些可供成年人进行锻炼的设施,使儿童游戏场所和成人锻炼场所互动起来。(3)同样是绿地的问题,A类宅旁(间)绿地基本都是封闭型的,不允许上人,为了扩大人们的交往空间,满足人们亲近绿色的心理需求,建议可在人流聚集的地点开辟一些可上人的绿地,供儿童们玩耍,供成年人休闲。§5-6关于华北地区居住区宅旁(间)绿地设计中促进邻里交往的几点建议(一)根据华北地区的气候地理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的乡土性种植华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空气干燥,春秋短促,春季时沙尘较多,因此,华北地区的宅旁间绿地在种植选择上,应当选用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乡土种植。比如,华北地区春季时时常有沙尘天气,选择种植高大的雪松和洋槐,就便于防风防沙。另外,金叶女贞、紫叶李、金叶国槐、西府海棠、紫叶小檗、大叶黄杨这些植物从色彩上讲不但可以丰富视觉效果,而且这些植物均是无异味、无飞絮、春季发芽早、秋季落叶晚的乡土种植,可以化解华北地区气候给植物造景带来的不利。另外,这些乡土种植具有本土性,当地居民都是十分熟悉的,因此,居民在本土化的绿化种植中进行活动,会在无形中凭添居民对绿化的“亲切感”,因此,乡土化的种植于“无声”中为居民创造亲切的绿化交往空间。(二)宅旁(间)绿地应具有实用观赏性和通达性宅旁(间)绿地是十分贴近居民的,应当具有实用观赏性和通达性。宅旁绿地的种植应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华北地区,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致影响通风和采光;近窗不宜种植高大灌木(如:雪松),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植高大阔叶乔木,对夏季降温有明显的效果。宅旁(间)绿地还应设计方便居民行走及滞留的适量硬质铺装,并配植耐践踏的草坪,另一方面,可上人草坪的配植,拓展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众所周知,亲近绿色是人类的天性,可上人草坪可吸引更多的居民来到草坪进行交往活动。但是,草坪很难集观赏、抗旱和耐践踏等优点于一身。因此,建议在容易形成一定人流交通的捷径空地上,尽量避免因铺设草坪而划为通行禁区(实际上也是难于实行的)。当然,还有一些灵活变通的办法,如草种混播、铺设草种勾缝的石块地面,在路径上配植耐践踏的草坪(如结缕草等)。另外,居住区楼间的绿化重点应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准则,应以乔木为主,最好不少于80%,其中阔叶乔木不少于整个乔木的85%。(三)宅旁(间)绿地可适当设置体育锻炼设施和儿童活动场地根据对居住区的调查,宅旁(间)绿地的使用人群大多数为老年人和儿童,宅旁(间)绿地适当设置体育锻炼设施和儿童游戏场地,不但使儿童有了释放天性尽情玩耍的场所,还可以使老人和家长在看护儿童的过程中有直接的交往活动,在这种和谐的交往场所中,形成一种“健康、舒适”的“友居”氛围。另外,居住区的居住功能特点和环境的组成是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居住区的环境是以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场所+景观”的设计原则,那么,体育设施和儿童活动场地的布置,恰好体现了“场所感”,另外这些设施和场地的布置,也丰富了空间的物质构成,体现“景观意识”。(四)在空间允许的条件的情况下,宅旁(间)绿地可适当安置水景喜爱亲近水是人类的天性,在实际调研中,同样是天津万科水景城的宅旁(间)绿地,设置了水景的绿地,就明显比没有水景的绿地交往及活动人群增多,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喜爱在水边进行交往活动。水的不同形态能给人的心理上带来不同的感受,水的造型、水的隐蔽、水的运动、水的空间组织要被观赏者充分的领略并为之喜爱,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因此,根据实际调查,总结了这样几点:(1)设计时要考虑到通道(人流路线和观赏点)与水景的关系、水景在开放空间的位置和重点水花造型的方向、38\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角度,则可使水景始终处于阳光的映衬之中;(2)水景本身的阴影以及水面的倒影也是设计者推敲、利用或回避的地方。如,大面积的水景如果经常处于落影之中,将使水景染上阴郁悲凉的气氛,另外,除白天的阳光之外,夜晚的灯光设置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3)最后,在调查中,发现水景的尺度在设计中是一个关键因素。水景的尺度对人的心理感受是有一定影响的,水景的尺度包括三方面:环境空间与水景的尺度关系、水景要素间的尺度关系、人与水景的尺度关系。水景与周围环境的尺度决定它与环境的协调和对比的设计取向;水景与要素的尺度决定它们之间的整体配合与能否达到预期的衬托效果;水景与人的尺度,通常表现在人能触及的水景部分,比如高度、深度、平面比例等能否予人以亲近感、舒适感。(五)在宅旁(间)绿地中人流聚集的地点,适当安置休息设施在调查中发现,宅旁(间)绿地中一些人流聚集的地点,比如:儿童游戏场地,水景附近缺少一些休息设施,这些地点是人流的聚集点,人们在这里活动的久了,就会产生疲劳感,就需要做适当的休息。比如:在儿童活动场地,家长在一旁陪伴儿童玩耍的同时互相之间也在交流,但是站的时间久了,就会倦怠,需要休息,如果设置一些休息设施的话,那么家长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能充分享受交往的快乐。§5-7小结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居住区环境中,个体生活环境、同龄群体生活环境和全体共享生活环境是相互交融的,设计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由于历史、地域的差异,居住问题既有多样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在进行具体的设计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深入实际的了解人们的心理需求,以及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掌握人们需求的情况下,进行规划设计,创造和谐的、优美的、健康的、舒适的居住环境,将有助于人们之间的交往,有助于传播社区精神,形成邻里亲善关系,有助于住区人民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实现自我、关心他人、尊老爱幼、平等沟通等各种良好的精神面貌。总之,良好的住区环境对于居住区人的和谐交往、健康生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5-8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关于宅旁(间)绿地的相关概念和设计原则。具体包括了:宅旁(间)绿地的空间界定、分类及设计原则。第二部分,对实际调研的华北地区宅旁(间)绿地中邻里交往状况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改善建议。在章节的末尾,对整个的实际调研作出总结,并根据调研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宅旁(间)绿地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深受居民喜爱的交往场所,在研究居民的交往问题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39\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第六章华北地区居住区庇护性景观空间邻里交往研究[11]§6-1庇护性景观的概念(一)庇护性景观构筑物是住区中的重要交往空间,是居民户外活动的集散点,既有开放性,又有遮蔽性。主要包括亭、廊、棚架、膜结构等。(二)庇护性景观构筑物应邻近居民主要步行活动路线布置,易于通达。并作为一个景观点,应在视觉效果上加以认真推敲,确定其体量大小。[11]6-1-1亭亭是供人休息、遮荫、避雨的建筑,个别属于纪念性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亭的形式、尺寸、色彩、题材等应与所在居住区景观相适应、协调。亭的高度宜在2.4—3m,宽度宜在2.4—3.6m,立柱间距宜在3m左右。木制凉亭应选用经过防腐处理的耐久性强的木材。亭的形式和特点也是多样的,具体参见下表。[11]表6.1亭的形式和特点Tab6.1Summerhousestyles名称特点山亭设置在山顶和人造假山石上,多属标志性靠山半亭靠山体、假山石建造,显露半个亭身,多用于中式园林靠墙半亭靠墙体建造,显露半个亭身,多用于中式园林桥亭建在桥中部或桥头,具有遮蔽风雨和观赏功能廊亭与廊相连的亭,形成连续的景观的节点群亭由多个亭有机组成,具有一定的体量的韵律纪念亭具有特定意义和誉名,或代表院落名称凉亭以木制、竹制或其他轻质材料建造,多用于盘结悬垂类蔓生植物,亦常作为外部空间通道使用[11]6-1-2廊(一)廊以有顶盖为主,可分为单层廊、双层廊和多层廊。廊具有引导人流、引导视线、连接景观节点和供人休息的功能,其造型和长度也形成了自身有韵律感的连续景观效果。廊与景墙、花墙相结合增加了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二)廊的宽度和高度设定应按人的尺度比例关系加以控制,避免过高,一般高度宜在2.2—2.5m之间,宽度宜在1.8—2.5m之间。居住区内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连廊尺度控制必须与主体建筑相适应。(三)柱廊是以柱构成的廊式空间,是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限定性的空间,能增加环境景观的层次感。柱廊一般无顶盖或在柱头上加设装饰构架,靠柱子的排列产生效果,柱间距较大,纵列间距4—6m为宜,横列间距6—8m为宜,柱廊多用于广场、居住区入口处。[11]6-1-3棚架(一)棚架有分隔空间、连续景点、引导视线的作用,由于棚架顶部由植物攀缘覆盖而产生庇护作用,40\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同时减少太阳对人的热辐射。有遮雨功能的棚架,可局部采用玻璃和透光塑料覆盖。适用于棚架(或绿廊)的植物多为藤本植物。(二)棚架的形式可分为门式、悬臂式和组合式。棚架高度宜2.2—2.5m,宽宜2.5—4m,长度宜5—10m,立柱间距2.4—2.7m。棚架下应设置供休息用的椅凳。[11]6-1-4膜结构(一)张拉膜结构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能塑造出轻巧多变、优雅飘逸的建筑形态。作为标志建筑,应用于居住区的入口与广场上;作为遮阳庇护建筑,应用于露天平台、水池区域;作为建筑小品,应用于绿地中心、河湖附近及休闲场所。联体膜结构可模拟风帆海浪形成起伏的建筑轮廓线。(二)居住区内的膜结构设计应适应周围环境空间的要求,不宜做的过于夸张,位置选择需避开消防通道。膜结构的悬索拉线埋点要隐蔽并远离人流活动区。(三)必须重视膜结构的前景和背景设计。膜结构一般为银白反光色,醒目鲜明,因此以蓝天、较高的绿树,或颜色偏冷偏暖的建筑物为背景,形成较强烈的对比。前景要留出较开阔的场地,并设计水面,突出倒影效果。如结合泛光照明可营造出富于想像力的夜景。§6-2北京万科西山庭院庇护性景观空间邻里交往研究6-2-1A类庇护性景观空间邻里交往空间研究图6.1.1图6.1.2图6.1西山庭院的棚架实景拍摄Fig6.1ShedsinXishanyard–exteriorshot这是位于北京万科西山庭院宅前绿地中的一个棚架(如图6.1),大概可容纳10人左右,也是目前在我国居住区中最常见的一种棚架样式之一。它的四个立柱材质为水泥,顶部支架为木制(可由攀缘植物覆盖顶部),立柱之间互相连接作为休息的座椅,是集休息、观赏、装饰为一体的棚架。(一)A类庇护性景观空间分析这个棚架位于宅前绿地,具体的说离步行道很近,使人们在进入绿地和离开绿地时都可在此休息或集散。绿地中,有不规则的石板铺路可通往绿地,使棚架和绿地内有了交通上的沟通。在绿地的四周,安置了草坪灯,方便左邻右舍晚间在这里活动。另外,院落的中央有公共水景,因此,这类棚架除具有休憩、避日的作用外,也揭示了住宅院落的特色景点,人们坐在其中便可一览整个院落的环境。(二)A类庇护性景观空间居民行为观察A类庇护性景观空间居民行为观察时间:2006年5月18日8点—20点。41\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早八点左右,棚架内的居民交往活动人数不算多,为每分钟3—4人左右,大部分为老年人,他们大部分是晨练后回家途中顺便在此休息再回家,还有的是在棚架下遛鸟、逗狗、有个别喜爱京剧的老年人会趁着早晨这会儿工夫,在这里喊两嗓子。在早晨9点后,棚架下的交往人群开始增多,多数是老年人,他们坐在这里聊天、打牌、唱戏,有的还带着孩子在这里玩耍,有的老年人甚至在这里坐上一早晨,他们会一直活动到午饭时间再回家,棚架下成了他们聊天、排除孤单的最好场所,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有的老年人想找个人多热闹的去处,他们会不自觉的来到宅前的棚架下,这成了他们的习惯。午后的15点—17点,棚架下依旧热闹,交往人群仍是以老年为主,打牌、下棋、聊天、唱戏,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在初夏的午后,由于棚架顶部的植物可以减少太阳对人的热辐射,老年人会在顶部覆盖着攀缘植物的棚架下坐上一下午乘凉,老年人说:他们喜爱这样的小棚架,这里有绿色,让他们感觉亲近自然,只是,这样的棚架在院落中太少了,要是再多些就好了。晚饭后的18点30分后,来宅旁(间)绿地散步的人数增多,除了老年人外,还有中年人、青年人、儿童,他们大都是散步劳累后在这里休息聊天,排除一天的疲劳,在这里享受茶余饭后的轻松,棚架在这个时段的人数最多,为每分钟7—9人左右,这个时段,人们大都是在棚架下稍作休息便离开,据调查,在周末的晚间,直到晚间22点,都还会有居民在这里聊天、下棋、畅谈,气氛十分轻松。(三)A类庇护性景观空间邻里交往行为发生的原因(1)西山庭院的庭院户数是50、60户,住在同一个庭院的人彼此相互熟悉,从而增加了领域感。而人们的相互熟悉使得认识和交往的机率大大增加。在这里,每个BLOCK庭院由两栋建筑围合成一个邻里单元,使得同一屋檐下的“邻里”在充分享有私密空间的同时,通过健康、丰富的人际交往,实现了人的社会属性,而宅前绿地中的棚架在安置时,恰好选择了这样一个方便居民集散的地点,使本来就十分熟悉的邻里交往起来就更加方便了。(2)棚架选择的位置是位于人流密集的交叉口(节点)兼道路附近,它的优越位置可吸引人的眼球,并且在这个廊架中可将整个院落的环境尽收眼底,另外,夏季时分,廊架的顶部爬满了攀缘植物,更是左邻右舍乘凉、避暑的好去处。(四)居民意见调查(1)居民反映棚架的空间容纳人数太少,一次坐满的话只能容纳10人左右,并且,一些老人反映棚架内的座椅坐的时间久了会有疲劳感。(2)居民反映夏季在棚架内交往的人群较多,可是一到了秋冬两季,棚架内几乎没有居民在其中停留,原因是这两季气候过于阴冷,人们不愿意在此久留。(3)居民反映棚架周围植物过于稀少,植物层次不丰富。空旷的绿地还不允许上人,这限制了他们平时一些活动和交往。(五)改善建议(1)在安置座椅的时候需根据人体工程学的尺度来确定座椅的尺度,尽量符合大多数人的使用标准,根据居民反映棚架容纳人太小的意见,我想是否可以在棚架周围灵活的、适当的安插一些小型的休息设施,方便居民休息,这样不在一处的居民交流起来也不会因感觉距离太远而不方便,或者在棚架周围适当安置体育锻炼设施,这样也能分流一部分想在棚架内停留的人群,并且锻炼的人群也可以一边锻炼,一边分享棚架内的欢声笑语。(2)适当丰富棚架周围的绿化层次。上面两幅照片中,也可以看出,棚架周围没有绿化,只有一片绿地,人们在棚架停留时,没有足够的绿景可以欣赏,因此,建议适当栽植一些小的花灌木,高度不宜过高,高度过高会阻挡棚架内人们的视线。如:春天的梅花、夏天的栀子、白兰花;秋天的桂花和冬天的腊梅等等。6-2-2B类庇护性景观空间邻里交往空间研究42\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6.2.1图6.2.2图6.2.3图6.2.4图6.2.5图6.2.6图6.2西山庭院的宅前凉亭实景拍摄Fig6.2SummerhouseofXishanyard–exteriorshot(一)B类庇护性景观空间分析这个亭子属于凉亭的范畴(如图6.2),造型简洁大方,采用轻质材料制作。它位于宅旁绿地的入口位置,距离住宅十分的近,在住宅楼的首层室内会看到这个亭子。这个亭子的空间比以往的亭子空间要大,我将它分为:无顶空间和有顶空间(如图6.2.1),这也拓展了亭子的空间范围,两个空间内都设置了休息的坐台,这样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在这里进行活动,在绿地的四周,安置了草坪灯,方便左邻右舍晚间在这里活动。另外,凉亭位于宅旁绿地的入口位置(如图6.2),便于人流集散,这是一个集休闲、遮阳、避雨、观赏美景、装饰于一体的凉亭。(二)B类庇护性景观空间居民行为观察B类庇护性景观空间居民行为观察时间:2006年5月20日8点—20点。早八点左右,凉亭内的居民交往活动人数不算多,为每分钟5—6人左右,大部分为老年人,他们43\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大部分是晨练后回家途中顺便在此休息再回家,或者早起在这里遛鸟、逗狗、有个别喜爱京剧的老年人会趁着早晨这会儿工夫三五成群的在这里喊两嗓子,板胡声和唱腔声不绝于耳,有的老年人把这个凉亭当作集合点,在这里相约一起出去买菜购物。在早晨9点后,凉亭内的交往人群开始增多,多数是老年人和儿童,他们坐在这里聊天、打牌、唱戏,凉亭空间成了他们聊天、娱乐、排除孤单的最佳场所,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有的老年人每每出来活动时,他们会不自觉的来到宅前的凉亭下,这个凉亭成了他们心理上共同认同的活动集散点。午后的15点—17点,凉亭下热闹非凡,交往人群仍是以老年为主,打牌、下棋、聊天、唱戏、遛鸟、遛狗,活动的形式非常丰富,尤其是在夏季的午后,老年人会在有顶的凉亭空间内活动一下午,老年人说:他们喜爱这样的小凉亭,可以遮雨避阳,即使天气不好,对户外活动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并且这里有绿色,让他们感觉亲近自然,再者这里最多能容纳20人左右,使他们在交往中能互相认识更多的邻居。晚饭后的18点30分后,来宅旁绿地散步的人数增多,凉亭迎来了一天的人流高峰。18点30分—20点的人流量为每分钟8—12人除了老年人外,还有中年人、青年人、儿童,他们大都是散步劳累后在这里休息聊天,排除一天的工作疲劳。这个时段,人们大都是在凉亭下稍作休息便离开。(三)B类庇护性景观空间邻里交往行为发生的原因(1)西山庭院的庭院户数是50、60户,住在同一个庭院的人彼此相互熟悉。绿化休闲地带穿越宅院之间街区,打破传统宅院的封闭感,而宅前绿地中的凉亭在安置时,恰好选择了这样一个开放的且方便居民集散的地点,使本来就十分熟悉的邻里交往起来就更加方便了。(2)凉亭通过不同形式的铺装并扩展休息区的方式扩大了凉亭的空间,因此这个凉亭可以容纳较多的人活动。其次,凉亭的有顶部分所围合的空间环境适合夏季避暑、遮阳,雨天避雨,并且凉亭的顶棚覆盖能使人产生安全感,坐于凉亭内观看整个庭院的风景和庭院内其他人的活动也是一种享受。(四)居民意见调查(1)很多居民反映他们喜欢亭、廊、棚架这类庇护性景观,但在温度比较低的季节,亭没有廊及棚架的透光性强,让人在亭内感觉不舒服,因此,在温度较低的季节,亭内没有人长久的停留,人们只是在回家途中在这里稍做休息而已。(2)其次,居民反映亭内的休息座椅舒适度一般,居民建议在凉亭的附近安置小型垃圾筒等卫生设施,因为每天来这里的居民为数不少,会产生许多垃圾,在附近安置垃圾筒,可以保持绿地及凉亭周围的洁净。(3)凉亭周围绿化层次不够丰富,居民可观的绿景较少。(五)改善建议(1)根据居民反映在温度低的季节亭的透光性较差的问题,我们可将亭的顶部采用透光性较强的材料,如:玻璃或透光塑料等。(2)座椅的设计需要在空间尺度的把握上,根据行为学和人体工学的原则,考虑人体尺度,使人感到休息时所产生舒适感。在地面标高和景观配置上要有别于外部空间。同时,亭内空间的设计要注意减少车行及闲杂人员对亭内活动人群的干扰,创造了一个悠闲、宁静的氛围。(3)丰富亭周围的绿化层次,可适当栽植较矮的、观赏性较强的花灌木。(4)众所周知,居住区内的亭除休憩、避日、蔽雨的职能外,要容纳人们的多种活动,揭示住区特色景点,因此,我们考虑是否可以在亭的附近设置“信息栏”,使亭在兼具上述功能的同时,向居民传播多种信息,将住区的“重要通知、娱乐活动、家常里短”布置在“信息栏”上,这些“信息设施”可以和花木、绿景、照明相结合,起到夜间照明、地标和从高耸住宅楼向绿地空间过渡的作用。6-2-3C类庇护性景观空间邻里交往空间研究44\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6.3.1图6.3.2图6.3水晶城中的休息廊实景拍摄Fig6.3Restshedsincrystalcity–exteriorshot(一)C类庇护性景观空间分析这是天津万科水晶城中一处人流交往、休闲、集散的广场,是与会所呼应配套的功能景观空间。广场临近住宅建筑的两侧是规整的绿化背景,广场中部种植有一株高大的景观树木,与步行街西端的标志性入口大树形成呼应。四组由黑色大块料石构成的名为“缝合的石”的石艺景观作品成为广场的空间分割元素与趣味焦点。广场南侧的旱喷泉活跃着广场的气氛,而广场东北角的折板混凝土与木格栅组成的简洁的休憩廊依然延续着水晶城步行街中隐隐的怀旧格调,仿佛是一端历史余响被重新讲述,并与对面的会所形成对话。论文在这部分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上图中的休憩廊,它位于住宅旁的广场一角,因此它所处的空间更开放,居民们在这里能接触到更多的人群,居民的社交范围扩大了。另外,这个廊造型简洁,却不失“亲和力”,它的风格与周围环境和谐对话,是广场中一道宜人的风景。(二)C类庇护性景观空间居民行为观察C类庇护性景观空间居民行为观察时间:2006年8月21日8点—21点。早八点左右,廊内的居民交往活动人数不算多,为每分钟4—6人左右,大部分为老年人,他们有的是在广场晨练后在此休息,或者早起在这里遛鸟、逗狗、遛弯,有的老年人把这个休憩廊当作集合点,在这里相约一起出去买菜购物或在这里作为组织娱乐活动的集散点,休憩廊在这里发挥了地标的作用。这个休憩廊地处广场,因此它的公共领域性就要比宅旁(间)绿地中的亭廊要强。在早晨9点后,来广场活动的人开始多起来,廊内的交往人群开始增多,多数是老年人和儿童,为每分钟9—11人,他们坐在这里聊天、打牌、下棋,廊内空间成了他们聊天、娱乐的最佳场所。午后的15点—17点,廊内的交往活动依然不断,交往人群仍是以老年为主。在实际调研中发现——人们喜爱在有人聚集的地方聚集。45\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午后廊内打牌、下棋、织毛衣、聊天、唱戏,活动的形式非常丰富,尤其是在夏季的午后,老年人会在有顶的廊内活动一下午,人们喜爱这个休憩廊,因为可以避阳,而且它的顶部为木格栅,透光性很好。休憩廊能容纳10人左右,使居民在交往中能互相认识更多的邻居。晚饭后的18点30分后,来广场散步的人数增多,休憩廊迎来了一天的人流高峰。18点30分—21点的人流量为每分钟9—14人,除了老年人外,还有中年人、青年人、儿童,他们大都是散步劳累后在这里休息聊天,排除一天的工作疲劳。据居民介绍,周末的晚间,广场上的人要比往常多,因此,这个休憩廊的人流就会增多,往往夏季的23点都还会有居民在这里聊天、下棋等等。(三)C类庇护性景观空间邻里交往行为发生的原因(1)总体来讲,离家门越近的环境及设施,其私人领域感越强,反之则公共领域感增强。这个休憩廊地处广场,公共性较强,加之,广场又距离住宅楼不远,因此,来广场的人越多,来休憩廊活动的人也就越多。人们在广场中的休憩廊能结识更多的邻里,并且,由于广场的空间较大,也便于人们开展形式多样的交往和社交活动活动。(2)广场临近住宅建筑的两侧是规整的绿化背景,广场中部有一株高大的景观树木。四组由黑色大块料石构成的名为“缝合的石”的石艺景观作品成为广场的空间分割元素与趣味焦点;广场南侧的旱喷泉活跃着广场的气氛,而如果身处广场东北角的折板混凝土与木格栅组成的简洁的休憩廊里,将会把这些靓丽的景致尽收眼底,人们在这里休息娱乐的同时,在廊里赏景或观看其他人的活动也算的上是享受。(四)居民意见调查(1)居民认为这个休憩廊造型简洁却独特,依然延续水晶城步行街中隐隐的怀旧格调,仿佛是一端历史余响被重新讲述,并与对面的会所形成了融洽的对话,是与周围环境和谐的景观元素,并且它的设计作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2)有的居民认为这个休憩廊的围合很好,让人在其内时有安全的感觉,但是,廊内空间感觉幽闭,坐的时间久了会不舒服。(五)改善建议人们感觉廊的围合虽然能带给人安全感,但是有幽闭的感觉。理论上说,人们这些不同的空间感受主要取决于限定构成空间的物质实体,界面的布局、尺度、比例以及物质实体界面本身的材质的虚实与通透。如何改善廊内的“幽闭感”,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确实是廊内空间高度不够,所以给人带来了“幽闭”的感觉。可以通过改善廊的高度来减缓人的这种感觉。下面这个图就是介绍的不同高度的空间带给人们心理上的不同感受,在这个图中,或许我们能找到为什么人们在廊中有幽闭的感觉的答案。如图所示:改善廊的高度可以解决“幽闭”的感觉,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廊自身的比例问题,廊与周边的建筑环境关系等问题。所以,许多手段是相互制约的甚至是矛盾的,这里“度”的把握最关键。[30]图6.4不同高度给人的不同空间感受Fig6.4Differentspaceimpressionsondifferentheights46\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3居住区庇护性景观设计中促进邻里交往的几点建议(一)方便居民人的交往是空间的基础,空间为交往行为提供载体,空间促进了各种形式交往的展开,因此,庇护性景观所围合的空间要服务于人、取悦于人,只有实际的为人的需求考虑,人们才喜欢这类空间,才能发自内心的走进这类空间进行活动。如:亭、廊的设置点要符合人们日常的步行活动路线布置,易于通达、其内的空间要允许适当数量的人群休息、交谈等等。(二)合乎人体尺寸亲切、宜人的尺度是交往空间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对于单人来说,2-3米的空间尺度范围是较适宜的。在2米左右的屋檐下,人的感觉最安全、稳定、融洽,在转角凹面空间人的心理最平衡,这样的尺度具有安全感又方便交流。从这一尺度进行推理,可得出5-10人的空间组合尺度。如果庇护性空间的尺度太大,那么,人在其中,心理就会感觉不塌实,人们就不会选择在这里歇息,也就谈不上相互交往了。另外,庇护性空间内的休息设施要符合人体的尺度,让人在休息时有舒适感,尺度适宜坐起来舒适的休息设施才能保证居民的安坐,保证长时间的逗留。(三)合适、密切性庇护性空间的设计应从使用的功能出发,在整体环境的统一要求下,与建筑群体和绿化种植密切配合。不必要的堆砌和过分豪华的装饰,都会堵塞有限的交往空间。§6-4本章小结本章主要根据实际调研的情况对北京、天津两个地区的居住区的庇护性景观及居民交往状况做了研究。在每一个实际例子的最后,都对居民在庇护性景观空间中使用时的意见进行了访问调查,并根据这些意见提出了改善建议。庇护性景观构筑物是住区中的重要交往空间,是居民户外活动的集散点,既有开放性,又有遮蔽性。它是住区中最受居民欢迎的景观元素之一,在研究居民交往空间方面,它同宅旁(间)绿地一样,具有典型性。47\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第七章华北地区传统民居邻里空间体系对现代住区的启示§7-1传统的民居注重邻里之间的交往传统的思想往往直接而不自觉的把文化的需求和价值,人民的愿望情感,转化为现实可见的形式——建筑。它是缩小的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向往。传统的民居虽然简陋,却是人类智慧、能力极大发挥的产物,其组合遵循着民族的道德准则、人文思想,传统民居在长时间内形成一定的形式,人们不自觉的沿袭着这种形式,很少改变。我国的传统思想产生于儒学。“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孔夫子)”,住宅的形成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儒学的影响。“宗教承孝焉,乡党称弟焉(宗教以孝悌为本),邻里间以兄弟相待。”“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都十分强调邻里之间的关系。“远亲不如近邻”,民俗的思想更是提高了一步,因此,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依于仁、有于艺(依据仁爱的道德标准,利用各种技艺建造)。”在建筑的居住形式上,强调人的交往与共处。§7-2华北地区传统民居中的邻里空间体系——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7-2-1北京胡同图7.1.1图7.1.2图7.1.3图7.1.4图7.1北京胡同实景拍摄48Fig7.1Beijingbystreets–exteriorshot\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的胡同依次递进的空间结构为:院、小胡同与大胡同。院是邻里空间,小胡同可以说是住区型公共空间,大胡同则可以认为是半城市半住区型公共空间,再往外就是作为城市公共设施区的大街了,空间递进层次明确,而胡同到四合院所构建的邻里空间体系是非常完整的。表面上,胡同体系是一个网状结构,实质上它是一种多向的相互组合的树枝状结构。树枝状结构与网状结构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网状结构是均质的,而树枝状组合结构却有明确的等级差别,这种差别能使城市的不同功能有所分隔,从而保证城市公共设施区与城市住区互相不干扰,同时住区的内部道路也成为通行的网络。所以从城市的一处到达另一处,可以沿着大街走,欣赏热闹的街道城市,也可以沿着胡同走,则感受宁静的居住城市。正是这种领域性很强的隐性开放使不同阶层的人们能共享于这种公共空间,胡同也形成了空间联系的渠道,有时人们会在胡同口聊天、闲谈,闲时居民会在胡同里闲坐,孩子们会在胡同里游戏,呈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现在许多居住区所不能企及的。7-2-2北京四合院图7.2.1图7.2.2图7.2.3图7.2.4图7.2北京四合院来自中国园林Fig7.2Beijingyards——FromChinaGarden(一)胡同中的主要建筑,几乎全部是四合院。这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对称形式围在一起构成的封闭式建筑。根据其中居民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它有繁简大小之分。(二)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49\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种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到白天,院中花草树木,十分美丽,夜里花香,空气清新,晚间家人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全家合乐。家里人在院子里,无论做什么,外人看不见的,这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北京合院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要钢筋与水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筑,当然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如遇地震,无论多大震级也不害怕,说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非常舒适。其它地区的合院也与北京合院是基本相同的,不过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材料相差不多,式样亦大同小异,这些合院是中国人民的重要建筑遗产。(三)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四)北京的中四合院,即:是正房五间或七间,屋里有木隔断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厢房带廊子,这种中四合院解放后就分给几户人家住用,刚解放时北京大部分居民都住这种房子,院内容纳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各项内容:家务劳作、接客待友、娱乐休闲、家族聚会,居民们的这些活动都是在“四合院”这样一个围构良好的空间中进行的。可是,现在北京人口逐年递增,大伙儿都兴高采烈的住楼房去了,这种房子是越来越少了……北京的四合院中,每个人步出自己的房门之后,先后经过院子、家门、小胡同、大胡同,直到大街,从走出家门到达城市大街,经过的空间层次并不多,但传统的邻里空间体系却完成了个人到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上的转换,同时为居民提供了空间领域上的过渡与庇护。总之,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中间设院,四周建房,围合成一个相对封闭、对内开放的交流空间,方便进行生活交往、语言交流,文体交流,形成了有情有味,其乐融融的邻里交往空间,组成了生活的七彩乐章。7-2-3传统住区的邻里关系传统社区的邻里关系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从心理环境分析,在这里人与人定位在街坊、邻居、老熟人的关系上。长期的集居生活使他们相聚、相识;共有的户外环境给他们创造了可以进行交往的物质空间。传统四合院住宅的庭院、胡同,成了居民们自然的交往场所。这种面对面互动式的交往环境,其优势在于加深了交往成员的了解和信任,那里的生活景致往往会令人羡慕,人们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人与人之间有相当的认同感,对生活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也有强烈的认同感,传统住区呈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但是,从消极方面分析,在四合院中,个人生活私密性难以保障,造成了对居住者个人生活的侵害,另外传统住区,目前看来住房老化且设施简陋,居住者生活多少不方便。§7-3传统住区邻里空间体系的现实意义北京四合院的空间格局揭示出传统住区公共空间的普遍性规律,就是完善而简洁的邻里空间体系。从邻里空间到住区型公共区,再到半城市半住区型公共区,一律地遵循着从封闭到隐性开放,再到显性开放的空间结构,也就是邻里的体系。这种空间结构本身就是空间品质的渐变过程:从个人领域而至于公众领域。这样邻里空间体系将城市不同的空间区域联系起来,提供完善的城市生活空间和适宜各种空间品质。50\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反观现在住区的环境氛围,确实生硬冷漠,仅仅依靠住宅楼的数量与大面积空旷的绿地来掩饰邻里空间的缺乏,尺寸亲切与围合适当的邻里空间却越来越难找到。而现代的居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与有机组成部分,室外居住环境应借鉴传统居住方式的建造理念,因地制宜寻找当地居民的历史文脉及居民生活模式,体现当地居民的文化心理,使居住区有机地融汇在城市环境中。室外生态和景观环境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在住区环境设计和规划中,要进行合理的居住环境质量控制,在有效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创造出属地性较强的物质空间和优美的居住环境;不断改进空间组织,塑造更多具[30]有当地传统文脉,生活内涵与邻里关系密切、生活气息浓厚的空间形态。在营造新居住区时,如果更多地去考虑如何去保持原有的空间形式特征,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居住者的生活习俗,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的社区邻里形态。比如:华东地区的传统园林、住宅多设游廊,此地的居民对游廊式住宅形式也不会感到陌生。力求在空间格局上与传统的形态相近,使各居住者能体验到原有家园的的居住氛围,从而获得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传统住区是人们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改造完善的结果,这种经验主义指导下的住区空间形态以其最大的适宜性包融着人们丰富多彩的生产与生活。这也正体现了从行为学、环境学、心理学对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种种人性关怀:丰富的空间序列、适宜的尺度和距离感、功能空间的弹性化以及人们感受到住区里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都为居住者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环境。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及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的观念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是人们交往活动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仍然是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依据。“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传统住区交往空间的丰富形态为现代住区环境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依据,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必将会对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大[38]有裨益。这就是传统住区空间带给我们的启示,在当前城市住区建设中,营造出良好的邻里空间体系显得格外重要。§7-4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对传统住区做了认真的介绍(以华北地区胡同和四合院为例),通过对传统住区的多方面了解,认识到传统住区中邻里体系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在认识到这些方面的基础上,得出传统住区邻里空间体系的现实意义,即对现代住区邻里交往空间的启迪。51\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第八章结论在研究中,发现我国的住宅建设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住宅需求已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住宅建设提倡“以人为本,环境为先”的理念,居住区的第一要素就是满足现代居住生活行为和现代居住心理需求,在居住区创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往空间,有助于居民互爱互助,密切邻里关系,缓解现代都市生活的紧张感和单调感,使居民的生活其乐融融、丰富多彩。但是,在现代住区中,人们的交往行为并不像传统住区中或旧的街区中那样和谐、互助。在现代居住区中,实际上,人们对交往的需求是急需的!根据实际调查:一、老年人和儿童对交往的需求最为迫切,他们对环境及景观的质量要求也相对较高,他们认为环境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他们交往;二、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也认为环境的人性化关怀在住区中尚还缺乏,人们没有增进了解的机会,象区中的宅旁绿地、儿童场地、庇护性景观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交往场所,都可以作为向心吸引源,使居民聚集并展开各项活动。总之,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迫切需要一个优美的、和谐的居住环境来提高生活的质量,改善邻里关系,让居民在自然、轻松、方便的空间环境中随意交往。论文中着重论述和研究了宅旁绿地和庇护性景观这两个景观要素中的邻里交往情况,因为这两处空间是邻里交往的聚合点,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在此,论文对华北地区居住区的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做几点总结。(一)现代居住区的环境及景观设计应体现交往空间的序列交往空间广义上具有私密性和公共性双重属性,是为一定集体所共同占有的空间领域,因此应当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边界限定,即从私密性—半私密性—半公共性—公共性递进过度的空间序列。在一序列的一端是带有阳台或庭院一类私有户外空间的私人住宅;在住宅组团中的公共空间虽然是对外开放的,但由于它们只与有限数量的居民密切相关,因而具有半公共性质;在住宅小区中的公共空间,公共性就要体现的强些;而住区的中心绿地或中心广场就是完全的公共空间了。通过建立起一系列的户外空间,在住宅边上形成半公共的、亲密的和熟悉的空间,使居民逐渐地、平稳地完成个人到群体的心理上与行为上的转换,同时为居民提供空间领域上的过渡与庇护,使居民自然的交往,并可以制约外界的穿越活动,以保障居民生活环境的安全,并且,通过在这一序列空间中有组织的安排景观设计,更可以使居民从局部到整体、从小空间到大空间来享受环境带来的秩序美感,这样,设计师精心布置的景观环境才能获得怡人的效果。(二)通过环境及景观设计创造,使居民的交往具有可行性提供人们经常接触的机会是形成亲密交往的重要前提。经常性的非正式的碰面是进一步发展为亲密交往形式的起点。因此,在住宅中,景观设计各个要素要考虑人们步行活动时的路线和路线的重合交叉,增加人们的接触机会。其次,吸引人们停留可以使接触进一步发展为交往。在交往空间中,良好的绿化,便利的公共设施,作为居民活动向心吸引源,使居民在其共同使用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交往活动。再次,在容易聚集交往的交往点适当设置休憩用的座位,使人们能安坐下来,才能保证长时间的逗留,在调查中,发现在住区中一些容易聚集居民的交往空间内还没有意识到安置休憩用的座椅。(三)创造合乎尺寸的交往空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居住区采用大尺度的距离将人与事、与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距离加大了。而重视人的户外交往空间就是要创造适宜的交往场所。从传统的街巷与现在的街道相比可以看出交往的差异。从尺度上分析,街巷的宽度<3m时,容易形成面对面的亲切交往;5-6m时,过往的行人也易形成交往;10-12m时,街道两侧的行人就很难形成交往;当25-30m时,机动车道行人已失去了交往的可能性。可见,住区内大而无当的绿地,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绿化,促进了生态建设,在这同时带给了人们交往的不可能性。因此,住区中的环境设计,并不是越大越好,应以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为依据,以人52\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们的交往需求为基础,确定合乎人们心理需求的环境尺寸。(四)强化交往空间的场所精神空间并不等于场所,场所是人们在其中感到自在、愿意逗留并能产生某种联想的、具有明显特征的空间。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创造各种有意义的场所。首先,交往空间是被限定的、具有肯定意味的空间。利用地面铺装和高差可以界定空间;利用植物(绿篱、绿岛等)、构筑物(景墙等)都能够起到围合空间的作用,如果交往空间的边界缺乏吸引力,往往难以吸引人们在此交往,强化交往空间的边缘设计,使行人自然止步或逐渐深入是必要的;其次,趣味中心决定交往空间的氛围和基调,吸引人流并主宰人们交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再次,整洁、舒适、优美的环境和必要的休闲、交往设施是形成场所精神不可缺少的要素。(五)空间的可控制性可以提高人们参与交往的热情人们对环境的归属感还表现在他们对“空间的自主性”上,对于人们交往场所的庭院、绿地空间也要鼓励人们表现自己,要使居民去参与,让居民感到有一部分环境属于他们个人或集体,需要他们去关心和负责,而无论他们是否拥有它,这样就增加了居民对于周围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如果居民共同参与共同的家园建设,不但能加深邻里间的接触机会,也能提高户外活动的兴趣。因此,有效的交往空间还应提供人们共同参与场所环境创造的机会。(六)在共享生活中创造和谐的交往空间“全体共享”意味着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在这种环境之中,各种年龄的人往往汇聚在一起,全体居民交流的机会增多了,居民就可展示自己,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充分体现居住区的活力。“全体共享”的另一意思即全体居民公平享有,景观设计应使所有年龄层次的人都有使用机会。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一是按不同年龄人的行为能力分别设计,组织在同一个环境之中,让不同的人各取所需,如既有儿童游戏场地也有老人活动场地,二者相邻,这样又存在儿童与老人共同游戏的可能;二是按行为能力较低的居民——如老年人的环境要求设计。(七)邻里交往空间的景观设计应注重艺术性并具有居住区活动吸引力环境是一种空间艺术,它不仅要通过各种环境要素的材质、色彩向人们展现其形象,表达某种情感,而且通过整体空间形象向人们传达某种信息,展示它的艺术性,吸引居民的注意力,实现空间的行为目的,因此艺术感浓厚的景观设计是和人们的日常行为心理相呼应的,并能够使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另外,以配置人性化的公共设施、良好的环境绿化、活动性场所和标志物等等作为住区居民活动的向心吸引源,可以使居民在其共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交往,从而可以促成居民人际关系的加深。赋予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有序的社会交往功能以支持居住者的居住行为,是住区环境设计与建设永恒的价值取向。住区外部空间环境承担着具有一定社会网络的人们进行多样丰富的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为人们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相互接触和交流创造了机会。通过接触,可以有机会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建立和保持友谊;通过接触就有机会观察和聆听他人,也就意味着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和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特殊信息。户外的交往活动为人们提供了感受生活多样性的机会,与封闭在高楼大厦里的生活体验相比较,活生生的邻里交往更加精彩纷呈。在当今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开始向居住地外转移,邻里模式正在衰退,但“大多数居民与规划家认为,住在邻里中的人,维持一定的邻里感觉,仍然是必要的。”不能说对全体居民,至少对老人、小孩、青年仍然需要有这种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许多环境行为学研究也都证实小孩间的关系,不但可以促进大人与小孩间的交流,而且会促进大人与大人间的交往。因此,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邻里交往的存在是必要的。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改善邻里关系,让居民在自然、轻松、方便的空间环境中随意交往,也正是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感受构成了富于生气的城市生活,为城市和居住区空间增添了活力和魅力。通过建立一种优美的、怡人的居住空间环境来支持和实现居民社会网络的形成,从而促进人们的相互交往,达到社会与人与环境的相互交融。53\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参考文献](1)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2)郭淑芬田霞编著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4)张光博社会学词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第一版P156(5)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贾倍思王微琼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2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8)[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著/刘晓明赵彩军孙晓春译21世纪园林城市—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9)王华居住社区中“邻里交往”与“空间环境”分析建筑知识2004年第3期P46-48(10)惠颉张倩王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11)建设部住宅产业中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1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2002年版(13)康竹卿康颖卿城市老年居住环境探讨山西建筑2002年10第28卷第10期P5-6(14)聂兰生宋昆交往与社区营造——未来城市社区结构形式探讨小康住宅工程建设部小康试点办提供P7-9(15)余慧钱才云居住建筑群体中交往空间的创造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月第18卷第2期P142-146(16)董仕君郭晓君崔英伟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环境组成要素研究住宅科技2004年第8期P16-20(17)贾岩谈人的需求与住区外部空间设计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年2月第21卷第一期P56-59(18)张樟住区过渡空间的探讨中国园林2002年3月P19-22(19)王春晓住区外部人性化空间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住宅科技2000年2月P10-14(20)武蝉燕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21)陈媛媛居住区人际交往空间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22)尹公城市绿地建设工程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1月(23)陈祺园林工程建设现场施工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24)于正伦城市环境创造——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25)[美]C.亚历山大S.伊希卡娃M.西尔佛斯坦M.雅各布逊Z.菲克斯达尔-金S.安吉尔/著王听度周序鸿/译建筑模式语言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2月(26)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5月(27)[美]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28)刘桂凤王卫华现代居住小区的人居环境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20卷第4期P75-77(29)聂兰生宋昆营造宜人的居住空间建筑学报1997年11月P29-31(30)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10月(31)冯四清浅谈居住区中的交往空间安徽建筑1997年2月P21-23(32)龙江涛浅析传统民居中的邻里空间体系重庆建筑2004年增刊P103-105(33)连蓓传统聚落的交往空间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启迪安徽建筑2001年6月P13-14(34)马素明蔡波社区交往空间的创造室内设计98年第3期P4-5(35)[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54\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A华北地区居住区交往空间调查表1.您现在居住于A老社区B经济试用房C新开发的商品住宅区D单位福利房E其他住区_______(请填写)2.您认为目前的所居住的住区安全吗?是_____(请填写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______(请填写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您对目前的居住区环境建设满意吗?满意_____(请填写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满意______(请填写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您希望户外活动空间分布在A开阔的硬质铺地场所B绿化良好的草坪C林荫处D有完备活动设施的场所E有完备休息设施的场所F景点的附近G其他(请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您喜欢的户外活动空间有(可多选)A宅旁(间)绿地B凉亭、棚架、廊、膜结构C健身运动场D休闲广场E水景附近F其他(请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您在住区内的闲暇时间喜欢A待在家里B到邻居家串门C在户外活动D其他(请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7.您与住区内邻居A从不交往,几乎不认识B认识而已,交往很少C一般交往D交往频繁8.您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了解周围的邻居A在一栋楼内经常碰面B在住区内闲暇时闲逛时认识C通过孩子的交往从而认识D通过参与集体户外活动认识9.您常与邻居在哪些场所交往(可多选)A宅旁(间)绿地B凉亭、棚架、廊、膜结构C健身运动场D休闲广场E水景附近F住区的路边上G楼梯口或楼梯间内H其他(请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您喜欢和参与的户外活动有A散步B锻炼C闲聊D打牌、下棋E遛鸟、遛狗F带孩子在住区内玩耍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在户外活动时您喜欢A单独活动B和同龄朋友一起C不分年龄的群体活动D无所谓12.您希望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A各个年龄段分开布局B不分年龄段,全体共享C各个年龄段活动空间相对独立又有一定联系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您希望与邻居之间的熟识程度A无所谓B不认识C认识而已D熟悉E很熟悉,且交往频繁14.您希望您的邻居最好与您A同职业B同爱好C同阶层D同修养E无所谓15.您认为住区内邻里之间的交往是否有利于住区的安全是_____(请填写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______(请填写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谢您的合作!祝您生活美满,合家欢乐!55\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致谢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两年半的美好时光仍历历在目,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此值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感谢所有关心我,爱我的家人、老师、朋友!首先,感谢我亲爱的父母,他们十几年含辛茹苦,在我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他们付出了大量血汗和最无私的爱,他们不但助我顺利的完成学业,更教会了我做人——做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父母的恩情是我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偿还的!父母的爱是我人生中最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感谢我的导师孟东生副教授,正是在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孟老师渊博的知识、耐心的教导带给了我学术上、思想上深刻的启发,给我在学术上指明了方向,这一切都使我受益匪浅!感谢章锦荣副教授,他无私的指导、热情的帮助、及对设计的独到见解深深影响了我!感谢我的大学老师李文华老师,他严谨、勤奋、正直的治学态度始终影响着我,感谢我的大学老师郭靖梅老师在英语资料上给予我的热情帮助!感谢我研究生期间的各位学友,在两年半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给了我大力的帮助,在我写作论文时给予了无私帮助,同时,我也体会了友情的宝贵。感谢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各位老师在我研究生期间给予我的帮助。感谢我在实习期间的同事张天绚,她在专业上认真的指导我,在学术上无私的与我沟通,在工作中耐心的帮助我,使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设计,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感谢在我身后默默支持我的朋友,有他们的关心、挂念和祝福,才使我的生活充满色彩和快乐!最后,感谢天津大学的董雅教授,在论文审阅中董老师给了我许多珍贵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感谢答辩委员会的各位专家,感谢您的辛勤劳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生新的征程即将开始,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并争取以丰厚的成果报答所有关心我的家人、老师、同学、朋友!新的生活即将开始,我将张开了翅膀迎接新的挑战,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在美丽的渤海之滨——天津,我度过了人生中一段美好的时光!再次,感谢关心我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真心的感谢!李煜二零零六年十月于河北工业大学56\n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一).学术论文(1).浅谈景观标识的个性化与标准化《设计》2006年2月P64-66ISSN1003-0069(2).居住区邻里交往空间景观环境探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高等教育研究专辑2006年9月P157-158[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山东优秀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ISSN1001-9839(3)浅谈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艺术与设计.理论》2006年10月P37-39[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设计艺术主导期刊]ISSN1672-9137(二)获奖成果2005年12月“把愉悦的感觉带回家”——“常宏杯”专卖店设计大赛入围奖(三)参与工程(1)2005年11月廊坊三河税务局贵宾接待餐厅设计(已完工);(2)2005年11月廊坊三河税务局贵宾休闲厅设计(已完工);(3)2006年4月北京海淀区教委教师培训中心补图工程负责:车库、传达室、保安宿舍、洗衣房仓库、配电室、污水处理室建筑图部分;(4)2006年4月北京延庆消防大队扩建工程沿街建筑投标方案外装饰及表现;(5)2006年5月北京华园饭店景观环境设计方案;(6)2006年6月北京西三旗居住区环境设计方案;(7)2006年7月北京华园饭店报规图景观环境设部分设计并制图;(8)2006年7月山西怀仁县煤炭集运站居住区商业环境沿街建筑立面方案。57\n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作者:李煜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罗应嘉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价值——小谈广州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广东建材2007,""(2)随着居住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要求逐渐重视,而城市居住区的景观作用尤为显著.本文通过对广州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讨论,提出景观设计在居住区建设的价值,并尝试探索未来居住区的发展模式.2.期刊论文韦二雄.路毅.董晓璞城中村改造中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以西安市五一锦苑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本着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以西安市五一锦苑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介绍了研究背景及其场地分析、设计思想与原则、总体布局与景观节点、种植设计,以期在以追忆乡村生活为主题展开设计的同时,为居住区营造出了一种具有乡土风情、人文关怀和生态自然内涵的居住环境.3.学位论文李广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初探2007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作为现代人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政府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实行了住宅商品化,人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理想中的居住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居住建筑本身之外,人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开发商能否给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区环境景观。那么,现代人需要什么样的居住区环境景观,即什么样的居住区环境景观才能满足住区居民的需求呢?本文通过对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误区,来阐述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该如何重新认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本文通过对东西方园林景观特点及现代园林景观特点的分析,对东西方文化、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差异等方面的分析和当前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分析,提出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关键是,如何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尊重历史传统和文脉的前提下,做到:“以人为本”。并不是完全的以人为中心,而忽略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居住区环境景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居住区景观生态系统,并进而和大地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相协调。让居住区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系统中,让人们生活于接近自然的环境景观之中。4.期刊论文白文福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之我见-中国科技信息2009,""(18)近年来,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居民、开发商,设计师的重视.笔者从设计环节把握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入手,从强调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共享性和实用性,重视其文化内涵和生态特性,把握其艺术表现的多元性特征,重视环境设计对于人的重要性,创建一个真正为人服务,体现以人为本原则的居住区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对于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一系列观点.5.期刊论文钟婷婷.商振东.ZhongTingting.ShangZhendong居住区宅间绿地景观设计浅析——以曲阜市栖庭水岸F区宅间绿地景观设计为例-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22(1)居住区宅间绿地是居住区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使用较频繁的绿化空间.本文通过对宅间绿地设计意义、内容及方法的阐述,提出了宅间绿地景观设计应把握实用性和生态性两大原则.其中实用性主要体现于便捷的交通空间、舒适的休闲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性主要体现于尊重自然生态系统和运用节能环保材料.最后结合曲阜市栖庭水岸F区宅间绿地景观设计实践,进一步探讨居住区宅间绿地景观设计如何体现实用性和生态性.6.期刊论文孙洪波.颜煊.张卓明沈阳市居住区花园式景观设计评议-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2)提出了当前沈阳市居住区在花园式景观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探讨了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城市中如何根据地区文脉、环境景观与气候特征,进行居住景观设计,以全面提高环境质量.7.期刊论文王凯.WangKai浅议新农村居住区景观设计——以邹平县东尉新农村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山东林业科技2009,39(4)新农村的居住空间全盘城市化,而丧失了特色.为增加场所的认同感和加强对文脉的继承,居住区外空间用果蔬园和民俗园的形式体现的乡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在场地中融入人的日常活动,探索一种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方法.8.学位论文石峥基于行为心理的居住区外环境铺装景观设计探析200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从单纯追求一套舒适的住宅逐渐转向对居住区外部环境质量的更高要求,对其中的各种景观组成因素的研究也逐渐趋于细致化。而地面铺装作为城市底界面,是人们心理、生理和视觉上接触频率最高的界面,正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关注。
  长期以来对铺装的设计,遵循着以使用为主、景观为次的大原则,往往忽略了人的行为心理,造成了铺装景观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心理需求的现实问题。
  本文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的行为心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分析人的基本需求、了解居民的行为心理基本特征以及与铺装景观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学科的相关思想、理论设计调查问卷,对昆明市居住区外环境中铺装景观的现状以及居民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1)对铺装材料的运用,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缺乏对铺装材料的认知,对材料自身特点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对传统材料的扬弃以及新型材料的推广和应用也有待提高。
  (2)目前居住区铺装在使用功能上,基本上能够满足人们日常出行、活动的需要,但缺乏对功能方面深入的思考,不利于指导和引发居民的自发性活动。
  (3)铺装的色彩以及图案设计,在近些年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设计普遍存在着模仿、抄袭、没有自身的特色的问题。现有的铺装景观普遍缺乏美感和内涵,与人们心中的标准,有着很大的差距。
  (4)铺装设计缺少生态意识,在对铺装景观的设计中忽略了对改善局部生态小环境的思考。
  在调查的基础上,依托现有的铺装设计理念,对铺装的立体构成、材料、平面构形、色彩、尺度这五大要素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结合调查中收集的实例进行分析,对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的铺装景观设计进行探析;之后,展开基于行为心理的铺装景观设计实践,调查分析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行为心理需求,对不同功能区的铺装景观进行设计,再针对实施完毕的铺装景观进行用后满意度的调查,从而对结论进行验证。
  通过分析现有铺装景观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设计探析与实践,提出了对铺装景观设计的建议如下:
  (1)注重挖掘材料自身的特点:我们在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每种材料的固有特性,有针对性的使用,使材料最大程度的发挥其自身的特性,更好的服务于铺装景观的设计。
  (2)重视传统铺装材料及图案运用:对传统材料进行有选择的使用,力求在现代园林中重新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展现其特有的魅力。
  (3)重视新型材料及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
  (4)加强铺装的引导性功能:铺装要承担起路标和指向标等标识的作用,利用其纹样和质感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行指引或对不同的区域进行使用功能上的区分,对人们的行为活动提供便利或者增加安全系数。
  (5)重视意境的营造:铺装景观应与其所处的周围大环境,共同渲染居住区环境的气氛,激发居民的想象和联想,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统一和谐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6)强调铺装的地域特征以及发展个性化设计:选取具有地域特性的要素在铺装上进行视觉的表达,如文化、历史、民族以及特产材料等,用来表现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地域特性。
  (7)提倡兼顾生态功能的铺装景观:虽然地面铺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于环境中其他因素来讲,相对微弱,但是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发挥材料的生态特性、研究透水性材料以及采用不同的铺装形式等。
  (8)铺装景观设计应关注不同人群的行为心理需求:居住区铺装景观分布在外环境的各个空间中,其主要服务的对象跟随空间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因此,在设计中应该提倡针对所服务的主要人群的行为心里需求,进行有侧重的设计。
  (9)避免乱用、滥用铺地:铺装景观在整个居住区外环境中,只是一个衬托背景,故铺地不能随处都精巧细致,潜心雕琢,以免喧宾夺主。
  本文基于行为心理对铺装景观的设计进行探析,对营造居住区的人性化的铺装景观、提高铺装设计质量,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环境中的铺装景观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引和借鉴作用。9.期刊论文张挺关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介入-海峡科学2008,""(4)该文以"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结合居住区开发的现状及景观设计的介入问题,来重新定位景观设计与居住区开发的关系,并探讨了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介入的时间与模式,指出景观设计在现今居住区开发中的重要性.10.期刊论文石洋.SHIYang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昆明市居住区阳光花园为例-中国园艺文摘2009,25(11)以昆明市阳光花园为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设计居住区绿地的景观,力求为人们提供人性化的居住空间.希望在进行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时,设计师能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多方面考虑,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体系.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D042029.aspx\n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bfa6d5e0-24c2-4a99-9c18-9df800c7303d下载时间:2010年9月21日